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八章


  也就是前后腳的功夫,朱友仁從趙忠那里回來,一看劉二當門而坐,喪著臉,不言不語,不覺大為詫异。
  “你這是干什么?誰欠得你多,還得你少似地!”
  “老大,”劉二這半天的回想,已覺事有蹊蹺,怯怯的問道:“你可曾派過一個姓陳的傳話?”
  “沒有啊!傳什么話?”
  劉二不答,管自己又問:“那天在太白樓一起吃蟹喝酒,說是王翠翹的弟弟那個姓李的,是不是在趙總管那里有差使?”
  “你說什么夢話?姓李的倒是遇見了,他說王翠翹要來看我,有話面談。”
  “他沒有提王翠翹。老大,我再問你,趙大人可是親筆下條子,說要把吳四殺掉?”
  這件事他听趙忠說過,點點頭答道:“這倒是有的。不過——”
  劉二無心听他的轉語,臉上愁容一掃,如釋重負似地說:“那還好!吳四已經被抓走了。”
  朱友仁大惊失色,“你怎么說?”他抓住劉二的膀子問:“吳四被抓走了?誰來抓的?”
  “就是那姓李的。他帶著趙大人親筆下的條子。”
  “什么?趙大人的條子,怎么會到了他手里?”
  “這件事,”劉二吃力地說:“‘六月里凍死一支老綿羊’,說來話長了!”
  等他結結巴巴說完,朱友仁一口唾沫吐在他臉上,跳腳大罵:“你看你干的好事!無用的東西,會上人家這樣的當!現在人呢?”
  “那還不帶走了!是帶到總督衙門。”
  朱友仁一言不發,掉頭就走;直奔趙忠寓所,細陳經過。“坏了!”趙忠頓足長歎,“晚了一步!我沒有想到你如此無用,連藏個人都藏不住。”
  受了責備的朱友仁,不敢辯解,只說:“總管,刀下留人,也許還來得及!”
  這句話提醒了趙忠,立即吩咐准備快馬,帶著朱友仁和隨從,一陣風似的卷到總督衙門,也不下馬,一直闖進轅門,勒住韁繩,不及下馬,便立即喊道:“有緊急公事見胡總督。”
  衛士都認識趙忠,知道他是趙文華面前的紅人,气焰极盛,所以不敢怠慢,即時為他通報。
  走到花廳,只見總督正在審問吳四,廳內除了阿狗以外,其余的侍從,都被摒拒在外。見此光景,不敢冒昧,只在窗外探頭探腦地張望著。
  “進來!”胡宗憲發現以后,大聲吩咐。
  听完報告,他便待起身接見,阿狗不便攔阻,只說了一句:“緊急公事,莫非是京里來的圣旨?”
  這下,胡宗憲被提醒了,“趙總管可曾提到,是圣旨還是什么?”他問。
  “只說是緊急公事。”
  若是圣旨,當然要說明白,不是圣旨,再緊急也可以暫時擱一擱。就這時候,只見阿狗向吳四呶一呶嘴,胡宗憲越發明白趙忠的來意了。
  “好!”胡宗憲吩咐,“請總管在二堂中坐,我馬上就來!”
  接著,胡宗憲將阿狗喚到一邊,商量應付之道;阿狗是早就想好了的,隨即答道:“很明顯的,趙忠是來要人;當然也有趙大人手諭,拒絕了要得罪人,犯不著,只有速速作個了斷!”
  胡宗憲心想,人頭落地,趙忠無可奈何,而又不至于得罪趙文華,此計甚妙!隨即喊一聲:“多來几個人!”
  一來來了六個衛士,胡宗憲下令:立斬吳四!同時吩咐,就在花廳外的馬槽中處決,等著复命。
  一听這話,吳四嚇得癱瘓在地,不必上綁,倒省了好多事,衛士們橫拖直拽,弄到馬槽里,一刀斬迄。從受令到复命,胡宗憲的一杯茶還沒有喝完。
  趙忠卻已等得不耐煩了,在二堂上不住打轉;一見胡宗憲出現,立刻迎了上去,一面行禮,一面說道:“跟大人回話,有件緊急公文,請大人過目。”
  胡宗憲接過來一看,是趙文華所統轄的一個營的呈文,說派出一名諜探吳四,立功甚偉,請予敘獎。
  “原來吳四有這么一個身分,我倒不知道。”胡宗憲問,“如今怎么樣呢?”
  “敝上讓我來跟大人說,要把吳四帶回去,還有件以軍法從事的手諭,亦要收回。”
  “收回手諭,當然遵辦。要人就不知道怎樣了。”胡宗憲說,“你恐怕來晚了一步。”
  “請大人明示。”
  接著便喊人來問吳四的下落,回答是:“已經奉命正法了!”
  “這可是無法挽救的事了!請你上复大人,說我已恪遵手諭,奉行完畢。”
  面色如死的趙忠,好半天才能出聲:“大大,事已如此,無話可說。那道手諭,大人答應過的,請讓我帶回去。”
  胡宗憲心想,看趙忠的臉色,大有憤恨之意,說不定會出花樣報复。為防万一,趙文華的親筆要留著做個證据;但亦不便公然拒絕,只連聲答說:“好,好!不過吳四既已正法,還要出告示以昭儆戒。那道手諭要引敘在本示之內,等我關照他們辦好了公文,馬上就可以將那道手諭奉繳。”
  這一下,趙忠气上加气,臉色越發難看;霍地起身,草草一揖,頭也不回地走了。

         ※        ※         ※

  誰也沒有料到,吳四的被殺,會被認為是一件异常嚴重的事。
  趙文華、趙忠主仆,也是越細想,越覺得吳四的被殺,是一個极危險的信號。因為,吳四的生死,已成了趙文華的威望能否保持的一种考驗。
  從這一次鎮兵南來,趙文華很成功地在東南軍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個印象:他,上馬治軍,下馬管民;是有絕對的權威,高高在總督之上。由于有此權威,他才能假冒戰功,苛扣軍餉,就地搜括,假軍需緊急的名義,征稅、征糧、征伕子、征車船,為他將從朝廷、百姓,以及倭寇、海盜中巧取豪奪來的金銀財寶,源源北運。除了自己發橫財以外,還要進貢皇帝,獻媚嚴家父子,并且分潤那些操守不佳的,包括御史、給事中在內的京官。這樣才可以在穩住祿位之余,進一步獵取高官厚爵。
  如今,卻由于胡宗憲的計謀,很巧妙地打擊了他的威望。雖然整飭軍紀,以及吳四伏誅,都在布告中引用了他的指示;但明眼人一望而知,這是胡宗憲的主張,不過奉他的名義以行而已。這也就是說,他已不能不屈從胡宗憲的主張;胡宗憲的實際權力,已凌駕而上了。
  權威的建立很難,要摧毀卻很容易。尤其是趙文華和趙忠都知道,他們主仆在東南的苛征暴斂,使得老百姓恨之切骨。軍營中因為他种种苛扣,而且賞罰不明,亦早有不滿的風聲。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鞏固權力,方能鎮壓得住;權威一墮,豈僅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予取予求,甚至會引起兵變民亂,連性命都不保。
  當然,也還有情緒上的郁結。趙忠則更對阿狗恨入切骨;他自覺足智多謀,無人可及,誰知竟為一個“乳臭小儿”玩弄于股掌之上,真有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
  因此,趙忠极力慫恿主人与胡宗憲為難,當然也要拔去阿狗這支眼中釘。他想了許多花樣,有些是可以告訴趙文華的,有些是需要臨事才提出的,而有些則是他可以做了再說的。

         ※        ※         ※

  阿狗全然無此警覺。除掉吳四,是他一件深感得意的事,渴盼著能与人分享這份快慰。這樣,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王翠翹。
  第二天,起個大早去探望,王翠翹剛做完早課,听說阿狗來了,自然高興。但想到了出了家塵緣已斷,怕心云老師太不准她會見,所以躊躇著不敢去陳告,以致于阿狗等了又等,竟有些不耐煩了。
  幸好,王翠翹頗得人緣,便有人代她去央求,出乎意外地,心云師太与平常心腸极軟的老太太無异,連聲說道:“讓他們相會,讓他們相會!”而且吩咐,豁免了王翠翹這天的功課,又關照香積廚,留“李施主”在庵內吃齋。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王翠翹既喜“兄弟”來會,又欣慰于心云的慈祥,所以容光煥發,一臉的喜气。加以雖落了發,卻戴著僧帽,一件清絹面、白繡里的長袍,裁剪得十分合身,纖纖雙手,持一串奇南音的佛珠,別具一种飄逸出塵的丰神,將阿狗看得呆住了。
  “傻瓜,”王翠翹還是未出家以前,對阿狗特有的那种親昵口吻,“莫非不認識我?”
  “是有點不太認識!”阿狗稚气地說,“庵里吃素,會這樣紅光滿面,實在奇怪。”
  “有什么奇怪?境由心造;心靜了,自然覺得處處安樂,气色就好了。”
  “你倒在這里享清福了!我跟二爺,可是九死一生,差點不能跟你再見面!”
  “怎么?”王翠翹急急說道,“兄弟,你細細講給我听。”
  “事情太多,不知道從何講起?從你落發的那天,我一出這座庵就遇見怪事。以后一連串想不到的遭遇。這不多的几天,我真象過了几十年一樣。”
  “喔!”王翠翹不知道怎么說了,只用催促的眼色望著他。
  “先說一個人,素芳死了!”
  “她死了!”王翠翹大惊,“怎么死的?”
  “為救我跟二爺!這件事說來話太長,也太慘!”阿狗換了個話題,“我再說一個人,吳四也死了!”
  “那又是怎么回事?”
  “長話短說,從打听到他躲藏的地方,一直到齊他露面,完全是我一手包辦。這件事做得太痛快!”
  看他笑容滿面的樣子,王翠翹不由得雙手合什,喃喃說道:“罪過,罪過!兄弟,你殺了人應該忏悔宿業,不可這樣子殘忍。冤冤相報,世世不了!”
  滿怀得意的阿狗,本以為王翠翹亦會拊掌稱快;誰知換來的是這樣的反應,就象被潑了盆冰水似地,大為掃興。不過在她面前,他一直頑慣了的,所以毫不考慮地反唇相譏:“照這樣說,你該去替他念一卷‘倒頭經’”!”
  “不要瞎說!哪有比丘尼替男施主去念‘倒頭經’的。”
  看她微有不悅,阿狗不敢再說下去了,沉默了一會,王翠翹開口了。
  “素芳怎么死的呢?”
  這件事措詞更要謹慎了,想了一下,他說,“翠翹姊——”
  剛喚得一聲,便為王翠翹打斷:“兄弟,你叫我的法名‘悟真’,莫用俗家的稱呼。”
  阿狗又碰了個釘子,心里不免气悶,念頭一轉,又覺好笑,自覺真是所謂“現世報”,忍住笑說:“我不好用俗家的稱呼叫你,你又怎么用俗家的稱呼叫我‘兄弟’?”
  王翠翹也笑了,笑停了說:“叫你的小名不雅,‘李爺’什么的,又顯得生分了。看來只有叫兄弟最好。”她忽然歎口气:“唉!原來割斷俗緣,也真不容易!”
  “你也知道俗緣不容易割斷!”阿狗略有警覺,“翠翹姊,你看素芳是怎么樣一個人?”
  “這很難說了!素芳不是尋常婦女,有須眉气,不過,女人到底是女人。”
  “女人怎么樣呢?”
  “兄弟,”王翠翹搖搖頭,“我是出家人,不便談那些事。”
  “這又奇了!”阿狗故意激她,“有什么不能說的?人都死了,莫非你還說她不好?”
  “不是,不是!兄弟,我決沒有那個心。”王翠翹中了激將之計,不由得說了實話,“我平時看她對明山很有意思。男女相悅,与生俱來,我說她‘女人到底是女人’,也就是指此而言。”
  “那,”阿狗故意這樣半真半假地說:“你倒不吃醋?”
  “我吃什么醋?當時我就有意思替他們撮合,只是顧慮她性子恐怕太剛。女人總以溫柔為主,所以擱了下來。不想從此再不能見面,也就不必再提我的心愿了!”
  原來王翠翹竟有這樣的心愿,倒是阿狗所想不到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有任何顧忌。即時有些激動地說:“翠翹姊,你說她性子剛,不知道她還烈;剛烈之外,還有俠義之心,真正是了不起的人!”
  接著便談素芳如何為情所驅,要求徐海,而又不肯辜負羅龍文對她家的恩德,竟舍身以兩全。而談素芳,又必得談到他与徐海被圍捕,以及羅龍文態度的轉變,事情复雜,枝節繁多,一直談到中午,方始告一段落。
  王翠翹一直是帶著淚光,靜靜傾听,那种全神貫注的神態,就足以說明她對素芳是如何關怀与感動。可是听完以后,她卻什么話都沒有說,匆匆起身而去。
  這樣的態度。頗令人不解,阿狗覺得無趣,不免自問,自己應該不應該談這件事?
  不多一會,王翠翹去而复回,后面跟著個老佛婆,一個人端一個托盤。阿狗一望之下,隨即省悟,自己誤會了她的態度,她是怕他餓了,急著去替他張羅午飯。
  四樣素菜一缶白飯之外,還有一把瓷酒壺,這就很出人意料了!
  “怎么?”阿狗問道,“你們這里不禁酒?”
  “酒是五葷之一,本來應該禁的。不過,心云老師太的想法不同;酒也有酒的好處,出家人未見得不能嘗。款待施主,只要是不會亂性的,也可以供酒。”王翠翹說:“酒是自己采果子釀的,不烈,很香,這是心云老師太自己享用的,我替你要了一壺來,你慢慢喝!”
  由這段話可以想見,心云老師太對他頗為看重。阿狗笑道:“這倒讓我受寵若惊了!原來心云老師太的戒律,另有一套。”
  “她是以德服人,大家守規矩,不在乎戒律嚴峻,只是不忍拂她老人家的意而已。”
  阿狗心想,能讓王翠翹佩服的人不多,對這心云老師太,真想見一見,看她如何以德服人?不過,不便冒昧請求,怕王翠翹做不到,會感到為難。
  “翠翹姐,你應該餓了。”
  “我吃不下。”
  “為什么?”阿狗問道,“莫非——”
  “是的。”王翠翹知道他要問的是什么,“素芳的遭遇,我听了很難過。我不及她!”
  這最后一句話,使得阿狗不能再狼吞虎咽了。“翠翹姊,”
  他說,“我從來沒有見你服過輸。”
  “實在是我輸了!”她很快又改口,“不!我不該這么說!我沒有跟她賭什么。我應該敬重她、感激她!”
  “對了!”阿狗很快地接口,“她救了二爺。”
  “還有你。”王翠翹說,“我在這世界上最親的兩個人,都是她救的命,我怎么能不感激!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報答?”
  “有個最好的辦法。翠翹姊,我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為什么不說。難道你說錯了,我還怪你?”
  “我倒不以為自己是錯了,只怕翠翹姊明知道不對,仍舊不愿意听我的勸。”
  “你要勸我什么?”
  “把頭發留起來還俗,或者先還俗,再留頭發。”阿狗停了一下說:“翠翹姊,你懂我的意思吧?”
  “我懂!”王翠翹歉然地答說:“不過,我實在辦不到!”
  “那就不必再說了。”阿狗拿眼望著窗外,“你對素芳的感激,也是多余的。”
  剛談到這里,只見窗外有急匆匆的人影,兩人不由得都中止了談話,定睛細看,進來的是悟能。
  “李施主,總督衙門派了人來,說是胡總督立等你回去。”
  “喔,”阿狗為防其中有詐,起身向王翠翹說:“我先看看去!”
  走出大殿一看,果然是胡宗憲貼身的衛士:“總督等李爺,急如星火!”他說,“快請回去吧!”
  竟不容阿狗向王翠翹作別,那衛士便硬勸著將他弄走了。王翠翹不免怏怏,因為還未細問徐海的近況。不過她料定阿狗第二天還會再來,只好勉強打起精神,從經卷中去排遣寂寞情怀;期待著阿狗再來時,首先要談徐海。

         ※        ※         ※

  回到總督衙門,直接被引到胡宗憲的“簽押房”。非常意外地,發現羅龍文也在;再有一個,面目黧黑,滿臉風塵,覺得十分面善,細看一看,方始想起,是陳可。
  “原來陳秀才回來了!”他既惊且喜地說:“恭喜,恭喜,一路順風。”
  “多謝!”陳可起身与阿狗對揖,“總算未辱總督所命!”
  照此說來,陳東是就擒了!阿狗便向胡宗憲長揖道賀:“恭喜大人,大功告成了。”
  “還不能這么說。前途多艱,全靠大家協力。你坐下來,也听听陳秀才此行的成就。”
  陳可的敘述,已近尾聲。不過他前面所說過的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悉如預期”。第一批遣返的倭人,自乍浦出海以后,陳東便大肆煽動;好在陳可与辛五郎都很深沉。一到九州,正當陳東興高采烈地与舊識紛紛周旋時,陳可已由辛五郎的安排,悄悄會見了薩摩藩主島津,呈上胡宗憲的親筆信函,說明陳可是他的全權密使,有許多有關彼此利益的大事,皆由陳可面述。
  他的口才很好,首先表明修好的誠意;其次指出中國決心要消除倭人帶來的一切紛扰;接著又引述許多例證,說倭人是受了漢奸的利用,為虎作倀,所失者大,所得者小。如愿修好,胡宗憲將奏請朝廷,重開勘合船,恢复互市。交易所入,遠比拿性命換來的劫掠之物多得多。
  可是最能打動島津的是,陳可以島津本身的安危,提出忠告。他對東瀛之島的情勢有很深刻的了解,自“應仁之亂”以后,“將軍”的威令不行;“室町幕府”的實權,落于“管領”之手,而管領又為其“家臣”所抑制,以下苛上之風极盛。紀綱淪喪,豪強兼并;群雄并起,唯力是視。關東固然四分五裂,關西及其他地方,亦是變亂相尋。
  陳可勸島津,且不說相模的北條氏、越后的上杉氏、甲斐的武田氏、駿河的今川氏、三河的松平氏、尾張的織田氏、美濃的齋藤氏,以及伊勢、近江等地的強藩,虎視眈眈;即以九州而論,有少貳、大友、菌池、伊東諸家,都在俟机而動。薩摩藩屬下的壯丁,每年坐著挂有“八幡大菩薩”旗幟的大船,遠征中國東南沿海,去多歸少,好些小島成了寡婦島。長此以往,何能守國?少貳、大友諸氏,可以兵不血刃并吞了薩摩。
  “主要的因為這一番話,島律才樂于化干戈為玉帛。”陳可很得意地說:“原以為陳東跟島津有特殊淵源,得要大費唇舌,才能讓他勉強答應要求。誰知經此一來,毫不費力地把陳東弄到手,實在是托大人的福!”
  “哪里,哪里!”胡宗憲謙虛地嘉慰,“你遠涉風波之險,因應得宜,才能建此大功。此外小華的策畫、李同的協力,都是功不可沒。事定敘獎,我一定要格外力保。”緊接著他又問:“你見到汪直沒有?”
  “設法見了一面。他在五島列島,有存身不住之勢,加以島津改了主意,与我和睦相處,汪直就不再是歡迎的人物。此時是招撫的良机,他本人亦頗有受撫的意思。不過,此人多疑,不容易取得他的信任。”
  “既存此意,一定可以勸得他回來。”羅龍文矍然而起,“倘有必要,我倒不辭此一行。”
  “不!羅師爺,你去未見得能取得他的信任。”
  “那么,誰呢?總有個能使他信任的人吧?”
  “是的!有一個。”陳可答說:“徐海!”
  听他說出這個名字,胡宗憲与阿狗都是既覺意外,又感欣喜,胡宗憲脫口說了一句:“太好了!”
  “還有件事,”陳可又說:“他似乎不相信他的老母、妻子、儿女,都好好地住在浙東。”胡宗憲看著羅龍文說:“小華,這倒是要請你辛苦一趟了。”
  “請吩咐!”
  “想請你去看看汪家眷屬。”胡宗憲問,“能不能想個什么法子,能讓汪直相信他一家大小平安無恙。”
  “那容易!”羅龍文說,“汪直五十歲始得子,連生兩子,都十五六歲了,帶出來一個替他送去。他家是怎么個情形,讓他儿子自己告訴他。”
  “好!這辦法好。事不宜遲,小華,你就略事摒擋,准備啟程吧!”
  “是。”
  “足下旅途勞頓,請先好好休息。”胡宗憲對陳可說,“今天晚上薄具杯盤,聊為洗塵,請賞光!”
  “不敢當。多謝大人!”陳可起身告退。
  “本來我找你回來,是有個消息要告訴你,如今卻要抓你的差了!”
  “我知道。要我去接徐海來。”阿狗答說,“請大人先把要告訴我的消息告訴我。”
  “有人要不利于你,你非躲在我這里,不能免禍,所以我赶緊派人把你找了回來。”
  不言可知,這要不利于他的人,若非趙文華即是趙忠。阿狗恭恭敬敬地答:“多謝大人庇護。”
  “如今你要去接徐海,又非我派人護送不可。這倒還不急;我們先商量商量,看這件事要不要上聞?”
  這就是說,要不要把這件事告訴趙文華?如果僅僅是報告備案,自無不可。難辦的是除非瞞著他;若是跟他一說,在体制上就仿佛請批准其事,那一來麻煩就多了!
  “我們先研究,告訴了他,他可能會有哪些話說?”
  “這要從汪直談起。”羅龍文說,“華公好大喜功,恐未必以招撫為然。”
  “不招撫怎么辦?他還能到五島列島去把汪直抓回來不成?”
  “不!我的話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他可能會改招撫為誘捕。”
  “那怎么行?”胡宗憲說:“殺降不祥,一之為甚,豈可再乎?”
  “而且,”阿狗接口,“徐海亦決不肯做這樣造孽的事。”
  “徐海?”羅龍文大搖其頭,“我看就是徐海自己肯,他亦不見得肯。華公多疑,一定以為這是縱虎歸山的一計,是總督找個藉口放徐海逃走。”
  胡宗憲深深點頭,考慮了一會說:“照你們倆的話,是不告訴他的好?”
  羅龍文与阿狗都不作聲,因為這又是徐海得以出頭的好机會,如果放棄了,又覺得可惜。當然,此一感覺在阿狗更甚于羅龍文。
  “回總督的話,”阿狗回憶前情,不免又有些激動,“徐海的遭遇,三翻四复,處處委屈,真有點心灰意懶了。如今的徐海,已不是從前那樣的生龍活虎;作個譬方,好象一支‘煨灶貓’。倘或沒有啥好鼓勵他的,只怕他去了也沒有用!”
  “是,是!”胡宗憲的態度和措詞,都很謙誠;足以看出他內心的不安,“恢宏志士之气是最要緊的!這一點我很慚愧,做得不夠。如果你們有什么我做得到的辦法,盡請指教,我一定照辦。”
  “辦法總有的。”羅龍文徐徐說道:“我看,此事宜緩!請總督通盤想一想看,華公不就到了應該班師的時候了嗎?”
  想一想果然。陳東就逮,倭人全部遣返,軍務告一結束,以后就是撫輯地方,恢复元气的善后事宜了。奉旨督師的趙文華,沒有不還朝复命而仍逗留在東南的道理。
  “等華公一走,東南全局,統由總督主持;那時掣肘無人,事事容易,奉請以徐海出海,說汪直來歸。不勞師、不糜餉,而能消此隱患,朝廷頗有不准之理?”徐海亦就可以建功出頭了!”
  看得遠,想得深,畢竟還推羅龍文。胡宗憲大為欣快,“好了,极大難題,得小華一言而解。”他向阿狗說,“大致就這么辦吧!明天我就派人到桐鄉。晚上請你來陪陳可。”
  這是暗示人可以暫且告退了。阿狗知道胡宗憲跟羅龍文還有許多不能為外人道的話要談,很知趣地起身告辭。果然,他的料想不錯,胡宗憲要向羅龍文一傾肺腑:“小華!”他說,“很多人在我面前提到你:說你非复如前了。”
  “總督,你信不信呢?”
  “我不信。或者這么說,我不愿相信。”
  說到頭來,還是不信,羅龍文平靜地答說:“也難怪總督,可是,我亦有不得已的苦衷。為了取信于人,我不能不有所表現,我這凄苦心,倘或總督不諒,就不會有人諒解了。”
  “我當然會諒解,不過,也要讓我知道你的苦心才行。”
  “是!我早就想奉陳了,苦于不得起便。我的苦心決不能形諸褚墨,唯有面陳。”羅龍文用低沉的聲音說:“我常在想,總督才大如海,胜天水百倍,何必受他的制。而且,我看天水遲早必敗,總督如倚此人為奧援,則冰山一倒,万事皆休。所以我有個打算,藉天水為梯階,作東樓的上客,既以報答知己,亦以一展抱負。”
  所謂“報答知己”,即是為胡宗憲越過趙文華而直接搭上嚴家父子的關系。胡宗憲當然感激,拍拍羅龍文的背說:“好!就這一句話我全懂了。我們不必再多說。”
  羅龍文點點頭,与胡宗憲四目相視,取得了至深的默契。“小華,我們另外商量一件事,你看,怎么才能把天水早早攆走?你看,我開門見山地問他,何日班師還朝?如何?”
  “不宜如此!天水量窄多疑,必生誤會;万一負气不走,可就搞成無法彌補的僵局了。”
  “然則計將安出?”
  羅龍文想了一會說:“總督不必管了,這件事交給我。不過,我要在糧台那里支五千兩銀子。”
  “夠嗎?”
  “不夠再說。”
  “好!”胡宗憲隨即提筆寫了一張條子,核桃大的字,只有四個:“提銀五千。”下面署了一個“貞”字。
  “事不宜遲,我馬上去辦。”羅龍文起身說道:“這兩天我的形跡要疏遠些。若非至急之事,請總督不必派人來找我。”
  為了要跟趙文華把關系拉緊,當然在表面上要遠离胡宗憲,這是不消說得的。
  “你請吧!心照不宣。”
  揣起胡宗憲那張提銀的皮條,羅龍文坐車專訪胡元規。多時不見,少不得敘一番契闊;寒暄既罷,羅龍文問道:“可有好硯?”
  胡元規的當舖,好硯甚多,但要好到如何程度,須得先問一問。
  “你是自用,還是送人?”
  羅龍文是此道的大行家,一听這話就懂得他的意思,如果是自用,只求硯好价廉,得其實惠;倘是送人,則不但要好硯,而且要名硯,价值可就不菲了。
  他是要送人,不過受者附庸風雅,并不精于鑒賞,這就在“好”与“名”之間,又有斟酌,“我要名硯!”他說,“名气越大越好!”
  胡元規微笑不語,走出客廳,找人來囑咐了几句。不久有人捧來一個包裹,打開來一看,共是三方硯台,外面都是蜀錦棉套。胡元規注視了一下,先取最下面一塊,遞給羅龍文。
  解開棉套,揭開紅木硯盒,里面是一方色如豬肝,長約八寸,寬約五寸的端硯,羅龍文拿起來一看,背面刻著八個字,是行書:“持堅守白,不磷不瑙。”再看邊款,一面刻的是正楷:“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与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
  看到這里,羅龍文不由得失聲惊呼:“好家伙,這可名貴了!等我再看看。”
  先看背面那八字之銘,謝枋得以藏岳飛的墨跡,證明那八字出于岳飛的手筆;從而又斷定這方硯台是岳飛的故物。岳飛的遺墨,羅龍文亦見過許多,細玩筆意,覺得謝枋得的考證不錯。再細察石質,的确出于端州舊坑,是宋以前所制成的硯台。
  “你再看另一面,還有文信國的銘。”
  另一面刻的是草書:“岳忠武端州石研,向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銘之曰:‘研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君直”是謝枋得的號,他与文天祥既是同鄉,又是同榜,所以稱同年。由此一記一銘,這方好硯的來歷就很明白了,先是謝枋得所珍藏,在南宋理宗咸淳九年歲暮,寄贈文天祥;而文天祥殉國之志,早在南宋亡國之前七年,就見于此二十一字的硯銘了。
  “名硯,名硯!難得這兩位大忠臣合在一起,真正稀世奇珍!”
  “再看這一方!跟忠武的遺物相配,确是珠聯璧合。”
  這一方硯台,盒蓋上題著名稱,叫做“文信國綠蟬腹硯”。長寬約只三寸,頂端石色發綠;中間受墨之處,微微凹進;而硯背隆起,仿佛蟬腹。這是得名的由來。
  硯上當然有銘,刻的是:“艾山攀髯之明年,疊山流寓臨安,得遺硯焉。憶當日与文山象戲,亦‘玉鶯金鼎’一局,石君同在座右。銘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萇宏石。’”下面署款是“阜羽”二字。
  疊山亦就是謝枋得的別號。這方蟬腹硯是他于文天祥殉國的第二年,在杭州所獲。著《西台慟哭記》的謝臬羽,曾參文天祥的幕府,當年“象戲”時,曾親見此“石君”——蟬腹硯在棋秤之側。這方硯台之為文信國的遺物,來歷分明,更無可疑。
  “今天眼福不淺。最難能可貴的是,淵源相聯,天然成對。我再看看這一方。”
  另一方長方紫硯,亦是岳飛的遺物,長期寸,寬五寸,高三寸;上方有個圓“眼”,石色發紅,利用這個天然的物征,琢成旭日的形狀。背面琢空一道槽,約有一支手指的大小。
  “論硯的本身,這一方比那兩方差得多了!”羅龍文指著那道槽說。
  胡元規亦是鑒古的巨眼,懂得他的意思。原來硯石講究齊整無疵,有“眼”就是毛病。正面的那個眼,可以因材雕飾,藉以補救。背面的瑕疵,必是連補救亦難措手,所以索性琢去了它,但好好的硯台,無緣無故鑿一道槽,亦就不成名堂了。
  “硯以人重!”胡元規說,“你再細看看。”
  羅龍文看硯台正面,左右片刻著兩行小篆:右面四字“丹心貫日”;左面五字“湯陰鵬舉志。”硯側另有一行題記,楷書淺刻:“岳少保硯,向供宸御:今蒙上賜臣達。古忠臣寶硯也!臣何能堪?謹矢竭忠貞,無辱此硯。洪武二年正月朔日,臣徐達謹記。”
  看完,羅龍文笑了,輕輕將硯放下,躊躇無語。
  “如何?”胡元規問。
  “怎么說呢?”羅龍文指著片刻那兩行篆字說:“這种款式很少見。刻在正面,入眼即知,是唯恐人不知為岳少保的故物;而脾气又不題名,只題‘鵬舉’卻又怕人家不知道這‘鵬舉’就是岳少保的別字,特意點明他的籍貫。如此藏頭露尾,可真是用心良苦!”
  胡元規撫掌大笑,“痛快,痛快!”他說,“好一番誅心之論。”說著,將那方作偽的硯台,移向一邊。
  “這兩方名硯,可真教我為難了!”羅龍文想了一下,將移去的硯台又移回,“這三方之中,請代替我挑兩方。”
  胡元規不明白他的用意,愕然相問:“為什么要我挑?一真一偽,配不到一起。”
  “一真已經辱硯,兩方皆真,教我怎么對得起兩位大忠臣?”
  胡元規驀地想起,權臣家奴,多喜附庸風雅,趙忠在這一陣子很收買了一些硯台。羅龍文物色這些名硯,大概亦是作饋贈趙忠之用。忠臣手澤,落于此輩之手,誠然是一大厄運!胡元規与羅龍文深有同感。
  “我知道了,你是送誰的禮。”他很快地代為作了一個選擇,“拿這方‘西貝貨’配真忠武硯,相形對照,奇綻畢露,不如配文信國的蟬腹硯為宜。”
  “我也是這么想。可是又覺得份量輕了些。”
  “那也容易,加重份量,以多取胜就是。”
  于是,胡元規又找來兩方硯。一方是李清照的遺物,背面有詩:“片石幽蘭共語誰?輸磨盾筆是男儿。夢回也弄生花管,肯蘸輕煙只掃眉。”署款:“蕭西清子題。”
  另一方硯台的形態甚奇,是八角形。硯背刻四個字:“心太平庵”,那是陸放翁的別號,可知亦是方宋硯。
  “這就很夠了!”羅龍文說道:“我是為公事送禮,用不著我掏腰包來幫開价,不必客气!”
  “算兩千銀子吧!”
  “一句話。再請你給我找一串念珠。”
  胡元規想了一下說:“有一串。東西很名貴,也很新奇,价錢亦不貴。不過,規規矩矩念佛的人,嫌它不庄重,你要不要看看?”
  一看之下,正中下怀,是一串五色寶石聯綴而成的念珠,确如胡元規所說,新奇名貴,但欠庄重。
  不庄重不要緊,受者本就是個欠庄重的人!”羅龍文將胡宗憲那張提銀的條子交了出去。
  “請你派人去領,扣掉你的价款,余下的存在你典當里。”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