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四


  他不象李鴻章,不須別留去思,上船那一天,城里城外,轎子所經的大街,擺滿了香案,各營一齊鳴炮致敬,好不熱鬧。平日善于養气,自期不以榮辱動心的曾國藩,不由得也動心了。回想初克金陵,兄弟倆“名滿天下”,几乎“謗亦隨之”,從來功臣的結局,多不堪聞問。那時亦有許多忌功的人,在朝中挑撥离間,禍福在不測之中,因而又記起當年為他九弟四十一歲生日,所作的三首七絕,悄然吟道:
  “九載艱難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縱橫,今朝一酌黃花酒,始与阿連慶更生。
  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万事浮云過太虛。
  童稚溫溫無險巇,酒人浩浩少猜疑;与君同講長生訣,且學嬰儿中酒時。”
  他就是這樣持著“嬰儿中酒”的心情,一路流連,直到十二月十三日才到京城,跟左宗棠和李鴻章一樣,住在賢良寺。
  左宗棠的名气不及李鴻章,李鴻章又不及曾國藩。他出京已十七年,所以在咸丰年間才登科補缺的大小官員,几乎都不曾見過他,也几乎都想看一看這位戡平大亂的名臣,是如何一种大英雄的丰采?所以第二天等他進宮,內廷外廷各衙門的官員嗐役,紛紛招邀:“看曾中堂去!看曾中堂去!”
  一看之下,有的失望,有的詫异。失望的是曾國藩的丰采實在不能動人,既不如李鴻章的長身鶴立,顧盼生威,也不象左宗棠的圓臉大腹,一副福相,甚至也沒有倭仁那种道气盎然的理學家的派頭。如果不是頭上的紅頂花翎,胸前的朝珠補子,一定會錯認他是個鄉下土老儿。
  詫异的是懂些麻衣相法的人。曾國藩三角眼,倒吊眉,照相法上來說,是“刑殺”之相,誰知不死于菜市口,居然封侯拜相。到了現在這個地位,又立過大功,等于賜了“丹書鐵券”,除非謀反,決無刑殺的可能。而曾國藩一向戒慎恐懼,只怕位高招忌,名高致謗,那里會起謀反的心思?看些來,修心可以補相。曾國藩做夢也不曾想到,他的相貌也能教人為善!
  曾國藩進宮,先到軍机處拜恭王。除了恭王和寶鋆是同年以外,其他軍机大臣論官位、科名,都是后輩。十月間母喪服滿,回到軍机處的李鴻藻,更是晚輩,他是咸丰二年的翰林,而那年曾國藩已當到禮部侍郎,奉旨派充會試的“搜檢大臣”,如果愿意拉關系,套交情,也可以叫老師。因此,文祥、沈桂芬和李鴻藻,對曾國藩都是長揖,執禮甚恭。恭王請他“升炕”,盛道仰慕。曾國藩當然也有一番周旋。談不了多久,軍机“叫起”,接下來便是召見曾國藩,由伯彥訥謨詁帶班。
  行完了禮,慈禧太后优禮勳臣,特別吩咐:“站著說話!”
  于是曾國藩又免冠磕頭,謝了恩,很從容地戴上大帽,肅立在伯王下首。
  “你江南的公事,都辦完了?”
  “都辦完了。”
  “兵勇都撤完了?”
  “都撤完了。”
  “撤散了多少人?”
  “遣散了兩万人。”曾國藩答道:“留下的還有三万。”
  “遣散的人,是那省的多啊?”
  “安徽人多。湖南也有,不過几千。”曾國藩又加了一句:
  “安徽人极多。”
  “沒有鬧事吧?”慈禧太后很注意地問。
  “很安靜。”
  “各省撤勇的經費,都照數撥了沒有?”
  “都照數撥了。”曾國藩答道:“奉旨:浙江、江西兩省各借撥二十万兩,湖北借撥十万兩,都照數撥到兩江。遣散要發的欠餉,還差一點,臣會同李鴻章,籌措補足,所以撤勇很安靜。”
  “很好。”慈禧太后點點頭,又問:“你一路來,路上可安靜?”
  “路上很安靜。臣先怕有散兵游勇鬧事,誰知一路看過,倒是平安無事。”
  “這倒也難得。”慈禧太后問道:“你出京多少年了?”
  “臣出京十七年了。”
  “你從前在京,直隸的事,自然知道?”
  “直隸的事,臣也曉得些。”
  “直隸很空虛。”慈禧太后加重了語气說:“你要好好儿練兵。”
  “是!”曾國藩肅然答道,“以臣的才力,怕辦不好。”
  慈禧太后沒有再說下去,往旁邊看了一下。于是慈安太后問道:“你的身子怎么樣?不大鬧病吧?”
  “還好。”曾國藩答道:“前年在周家口很鬧了一陣子的病,去年七八月以后,才算好了。”
  “現在還吃藥嗎?”
  “還吃。”
  接著,慈禧太后又談直隸,曾國藩因為還不十分明白恭王他們的意思,所以回答得很謹慎。
  “直隸地方要緊,一定要把兵練好!”慈禧太后加重了語气說,“吏治也廢弛得久了,得要你認真整頓。”
  “臣也知道直隸要緊,天津海口尤關緊要,如今跟外國雖和好,也是要防備的。”曾國藩慢條斯理地答道:“臣要去了,總是先講練兵,吏治也該整頓。但是現在臣的精力不好,不能多說話,不能多見屬員,這兩年臣在江南見屬員太少,臣心里一直抱愧。”
  “在江南見什么太少啊?”慈禧太后沒有听清楚,向伯彥訥謨詁問。
  伯彥訥謨詁有個毛病,象猴子一樣,刻刻要活動,每次在御前當差,垂著手站半天,渾身便不得勁。這時明明已听清楚是“屬員”二字,卻不即答奏,轉過身來走兩步,先舒散舒散筋骨,然后問明了曾國藩,再走回來向慈禧太后說道:“跟圣母皇太后回話,曾國藩奏的是:見文武官員,就是屬員。”
  “喔!”慈禧太后對此并無表示,只說:“你實心實力去辦。
  有好的將官,盡管往這里調。”
  “是!臣遵旨竭力去辦,只怕辦不好。”
  “只要盡心盡力,沒有辦不好的。”
  曾國藩答應著,又等了一下,見兩宮太后沒有話,知道是跪安的時候了,便在正中免冠磕頭,仍舊由伯彥訥謨詁帶領出殿。
  “你听出來了沒有?”慈禧太后在傳膳之前閒談時,對慈安太后說:“曾國藩怕還要辭直隸總督。”
  “我也听出來了,他老說辦不好,又說精力差,不能多說話,多見部下。”慈安太后答道,“得有個人勸勸他才好。”
  那當然只有讓恭王去勸他。過了几天,恭王复奏,說曾國藩已到內閣和翰林院上任,分別就了武英殿大學士和翰林院掌院學士,答應過了年到開印的時候,出京到保定接直督的關防。听這一說,兩宮太后才算放心。
  “今年可得好好儿過個年了。”慈禧太后終于把存之心中已久的一句話說了出來。
  原來就因為洪楊、捻軍兩大禍患消弭,決定自軍興以來暫停的若干慶典筵宴,一概恢复。現在有了慈禧太后這句話,宮內踵事增華,特別顯得熱鬧。但是,皇帝的功課,兩宮太后仍舊查得很緊,因為李鴻藻已經照常入值,翁同和亦已由常熟回京銷假,升了國子監祭酒,依然值弘德殿。師傅既已到齊,正該加緊用功,所以直到腊月二十七,才傳懿旨放年學。

           ※        ※         ※

  每年這難得有的七八天自由自在的日子,皇帝總是漫無目標地東游西逛,与小太監在一起耗費掉,而這年不同了,變得文靜了。一早起身,先到慈禧太后宮里問安,然后到了慈安太后那里,就留著不走了。
  綏壽殿上上下下都有默契,一見皇帝來了,便讓桂連去當差,連磨墨伺候皇帝寫字讀書,都是她的差使。
  “今天我要做詩。”皇帝老气橫秋地說,“師傅留下來兩個題目,一開年就要交卷。”
  桂連還是第一次看見皇帝做詩,也不知道詩是怎么做法,該如何伺候?便笑著問道:“該替万歲爺拿什么呀?”
  “先替我把書包拿來!”
  于是桂連把皇帝的黃緞繡龍的書包拿了來,放在書桌上,打開它。皇帝取出一本黃綾面,紅綾題簽的“詩稿”本子來,翻開第一頁,自己輕輕念著,搖頭晃腦地,頗為得意。
  “你看!”他指著一行字說,“李師傅給打的圈。”
  接著便念他開筆做的第一首詩,是首五絕,詩題叫做《寒梅》,李鴻藻在“百花皆未放,一樹獨先開”這兩句上,打了密圈。
  打密圈自然是功課好,桂連便說:“那得給万歲爺叩喜!”
  她一面說,一面蹲下身去請安。手中一塊月白繡花綢子的手絹,自然而然地一揚,散出一股极濃的香味。
  “好香!”皇帝有些心神飄蕩,“你那手絹儿上是什么香味?”
  “是外國來的香水。”桂連答道,“大格格賞的,說不能多用,大格格說她今年夏天打破了一瓶,到現在屋子里還是香的。”
  皇帝詫异:“大格格進宮來過了?多早晚的事,怎么我不知道?”
  “有七八天了,那天午間來的,万歲爺在書房里。”
  “哭了沒有?”
  “怎么不哭?額駙的病又重了!”桂連皺著眉說。
  “太后呢,跟她怎么說?”
  “太后沒有說什么,只陪著大格格淌眼淚。”
  “唉!”皇帝的神情异常不愉,“你別說了!”
  桂連很不安,深深懊悔,不該談到大格格,把皇帝很好的興致,一掃無余。于是怯怯地問道:“万歲爺沒有生奴才的气?”
  “我生你什么气?”
  “那……,”桂連指著詩稿說,“万歲爺就高高興興做詩吧!”
  這一說卻把皇帝惹笑了:“你說得倒容易!那能想高興就高興,要做詩就做詩?”
  桂連抿著嘴唇不作聲,自己也覺得有些不甚得勁,便搭訕著去撥炭盆中的火,加了兩塊“銀骨炭”在上面,輕輕用嘴去吹,想把火吹得旺些。
  “別那么著!”皇帝警告她說:“回頭會鬧喉疼。”
  這是皇帝的体貼,她也從沒有見他對別的宮女,說過這樣的話,心中不由得浮起無限感激,站起身來,眼光瞟過,帶著那种無可言喻的、受寵若惊的神色。
  皇帝最心醉于她這种眼神,就那么一瞬的工夫,可以惹得他想好半天,而每次總是情不自禁地想拉著她的手坐在一起,低聲談些什么。無奈小李他們雖不在屋內,卻在廊下,一舉一動都讓人悄悄地看著,他不能沒有顧忌。
  定下心來做詩吧!他自己對自己說,然后喊道:“小李!
  把詩韻牌子取來。”
  “喳!”小李這樣答應著,一時想不起什么地方有這玩意?
  “快去!”皇帝催促。
  “快去啊!”皇帝大聲催促。
  “喳!”小李響亮地回答,而且把胸脯挺得很高,但腳下卻不動。
  這就表示遵行旨意有了窒礙。皇帝很明白,如果再呵斥督促,小李就要想辦法搪塞了,那些希奇古怪的搪塞,能教人吃了虧還不能罵他,只有气得摔東西。所以,最實惠的處置,是先問一問他有何難處?
  這當然不會有好言好語。皇帝偏著頭,皺著眉,用表示不耐煩的重濁的聲音問:“怎么啦?”
  小李是在等著他這一問,不慌不忙地答道:“奴才在想,快去不管用!奴才只有兩條腿,跑得再快,路遠了,還是快不了,怕万歲爺等得心煩,所以奴才在想,近處那儿有?想定了一拿就是。”
  “想到那會儿?你就想躲懶,沒話找話。快!上養心殿取。”皇帝告誡,“別拿錯了,要‘平聲’的,看那‘一東、二冬’,‘一先、二蕭’的就是。”
  “喳!”小李無奈,只好移動腳步了。
  “慢著!”是桂連的聲音,因為清脆無比,所以室內室外無不注意,等小李站住腳,回頭來望時,只見她比著手勢在問皇帝:“是不是那么大,那么高的小柜子,有好些個小抽屜,上面刻的字,什么‘一東、二冬、三江、四陽’的?”
  “對了!”皇帝有意外的欣喜,不由得提高了聲音,“不過,不是‘四陽’,是‘七陽’。”
  “奴才也鬧不清是四陽還是七陽?反正一東、二冬是記得挺清楚的。”桂連答道,“奴才在庫房里見過這個東西。”
  “那好!你帶著小李,跟玉子去要。”
  不多片刻,取來兩個花梨木的小柜,每個柜子有十五個小抽屜,每屜一韻目“上平”從“一東”到“十五刪”,“下平”從“一先”到“十五咸”,都在抽屜上刻著字。
  “是這個不是?”桂連很平靜地問。
  “就是這個。”皇帝說道,“你把‘十一真’打開。”
  打開上平那個柜子的第十一個抽屜,里面有許多疊得很整齊的牙牌。桂連掀一塊來看,是個“真”字,再掀一塊來看是個“因”字。
  “這干嗎呀?”她問。
  “這你就不懂了!”皇帝驕傲地說:“跟你也說不明白。你把字牌都取出來,讓我看。”
  桂連盡眨著眼,一塊一塊把字牌取出來,取一塊看一塊,手腳甚慢,皇帝等得不耐煩,將抽屜一拉,“嘩啦”聲響,把所有的字牌都傾倒在桌上。
  “來!給擄齊了!”
  說著他自己先伸手去理,桂連自然更要動手。四只手在一起理牌,少不得要碰到,頭兩次還好,理到后來,皇帝故意把她面前疊好了的牌順手打亂,又趁勢把桂連的手,摸一把、捏一把,嘴里還吆喝著:“快一點!把字順過來!”而眼睛不時看著窗外,怕小李和其他太監在注意他的動作。
  窗外當然在注意,但都裝作不曾看到,刻刻躲避著他的眼光。這使得皇帝的心情輕松了些,拿起她的手聞了一下,看她沒有什么表示,便趁窗外小李轉過身子去的那一刻,很快地伸手去摸了摸她的臉。
  這一摸把桂連的臉摸紅了,想起玉子囑咐過的話:要多勸皇上念書。便即說道:“万歲爺不是要做詩嗎?”
  “嗯、嗯,做詩、做詩!”皇帝象做了什么虧心的事,自己都覺得有些忸怩。
  看皇帝靜了下來,桂連的心也定了,一個人把字牌理好。
  她很聰明,這不多的工夫,已經領略到了字牌的用處,把“十一真”中她所認得的字排在前面,仿佛見過而不認得的,放在中間,最后是那些她心目中的“怪字”:忞、歅、紃、奫之類。
  這個安排,大可人意,皇帝有著小小的、意外的惊喜,“桂連!”他指著前面那些常見的字問:“你怎么知道我就要用這些個字?”
  桂連想說,那些“怪字”,万歲爺一定認不得,所以撂在后面。但這話要說出來,可能就是一場大禍。所以甜甜地笑道:“奴才是胡猜的。想不到就猜中了万歲爺的心思。”
  這讓皇帝想起《四郎探母》中的戲詞,隨即說道:“好,你就猜猜我這會儿,心里想的是什么?”
  “奴才猜不著!”
  “猜不著也不要緊。”
  “那,奴才就胡猜了。”桂連偏著頭,斜著上望,含著笑容兩只手指輕輕捻著她自己的耳垂,這副姿態,在皇帝看來极美。尤其動人的是,她那因為思索得出了神的眨眼,長長的睫毛就象無數小精靈,不斷在跳躍閃動。
  “奴才猜万歲爺,這會儿心里在想的是,”她頑皮地笑著,“要賞奴才一個寶石戒指。”
  這真猜得有點儿匪夷所思了,但是皇帝很高興。真的,為什么不賞桂連一點東西?“你猜得不錯!”他說,同時探頭望著窗外,仿佛要叫人似的。
  真的當了真,桂連卻又不安了,“不!”她赶緊攔著,“奴才胡猜的,逗万歲爺一個樂子,不敢跟万歲爺討賞。”
  皇帝也醒悟了,如果傳小李取寶石戒指來賞桂連,敬事房一定要“記檔”,鬧得人人都知道,說不定傳到倭師傅耳朵里,又繃起臉來說一番大道理,多么無趣?所以不再呼喚小李,凝神想了想問道:“你喜歡那一种寶石?我悄悄儿找一個來給你!”
  情竇已開的桂連,對“悄悄儿”三字,听得特別清楚,心里念了几遍,感到一种無可形容的甜醉的滋味,于是不好意思地答道:“奴才喜歡藍的。”
  “可以,過年我給你一個。”
  當天也不做詩了,皇帝特意到麗貴太妃宮里去看大公主。嬌憨的大公主,跟皇帝最好,姊弟交談,往往脫略禮節,所以她一見面就說:“嘿!稀客。”
  “跟皇上不准這樣說話!”麗貴太妃呵斥女儿。
  麗貴太妃也不過三十剛剛出頭,但已憔悴不堪,文宗賓天的那頭兩年,几乎日夕以淚洗面,一半是思念先帝,一半是受了慈禧太后的气。這几年看樣子象是想開了,其實心如槁木,只以供佛念經打發日子。如說還有放不下心的事,就是膝前的一個嬌女,也就因為如此,大公主雖指配了太宗朝十額駙輝塞的后裔符珍,她卻悄悄跟慈安太后要求過,希望把女儿在身邊多留兩年。慈安太后一向很照應她,自然允許,慈禧太后則根本不愛理這件事,所以大格格早就出降,大公主的喜事在那年辦?卻從未有人提過。
  不過皇帝不象他生母,很敬重麗貴太妃,這位庶母對他也极重視。她常在想:兩宮太后垂帘听政,總有終了的一天,等皇帝成年親政,凡事可以自己作主了,那她后半世還有几天比較舒服的日子好過。而且女婿、女儿也要靠皇帝的恩典。由于這樣的想法,她對皇帝雖不是刻意籠絡,卻總是處處企求他有好感,甚至對皇帝左右的人,張文亮、小李等等,也很客气,每一次都要叫宮女拿茶、拿點心。也常有賞賜——
  据說麗貴太妃因為文宗在日得寵,手里很有點東西。
  但是,皇帝与先朝的妃嬪見面,行跡上應該是疏遠的,所以照例的几句問答過后,麗貴太妃向大公主囑咐了一句:“好好儿陪著皇上說話,不許沒有規矩。”便即退回自己的屋子。
  這時皇帝才道明來意:“我跟你要樣東西,你給不給?”
  “倒是要什么呢?我沒有的也不行啊!”
  “當然是你有的。我跟你要個寶石戒指。”
  “干嗎用呀?”大公主問道,“我真不懂,皇上要我的戒指干什么?”
  “你小气我就不要了。”
  “誰小气來著?”大公主的聲音提高了,“我不過……。”
  “別嚷嚷!”皇帝赶緊搖著手說,“我跟你鬧著玩儿的,你就急了。”
  “當然要急了!我最恨人說我小气。皇上倒看我小气不小气?”
  大公主還真大方,很快地把她的首飾箱捧了出來,打開蓋子,推到皇帝面前。
  “你的嫁妝還真不少!”皇帝笑道,“你別心疼,我只要一個藍寶石的。”
  “不管藍的、紅的,由著性儿挑吧!”
  “也甭挑了,反正都是好的,你給一個不大不小的好了。”
  大公主有些賭气,挑了個最大的送到皇帝手里:戒面有蚕豆那么大,色澤极純,其名叫做“藍桂玉”,是翡翠的變种。
  “我拿是拿了,可有一句話,你能不能答應?你要不依,我就不要。”皇帝接著又說:“我跟你要了這個戒指,你可別告訴人,要是看見什么人戴在手上,你就裝作沒有瞧見,也別跟人說。”
  “行!”大公主答得很爽脆,但有一個條件:“皇上得告訴我,這個戒指給誰?”
  皇帝略一躊躇,點點頭說:“你把手伸出來!”等大公主攤開手心,他寫了“桂連”兩字。
  “我猜也是她。”
  皇帝笑笑走了。第二天又到綏壽殿,找個机會把那戒指給了桂連,她給他請安謝賞,把玩著那樣珍飾,臉上一直浮著笑容。皇帝看在眼里,心中有著說不出的那种踏實舒坦的感覺。
  但桂連的笑容終于消失了,眼中依稀有悵惘之色。這時候的皇帝,對她的一顰一笑,無不注意,不知道她為何不高興?想問問她,卻似乎有些礙口,因而他的臉色也陰沉了。
  桂連很机警,知道是為了自己的緣故,立即又綻開了笑容,輕聲問道:“万歲爺怎么又不高興了?”
  皇帝正在想一句适當的話,要反問她為何不高興?只見小李匆匆出現在門口,屈著一條腿,高聲說道:“啟奏万歲爺,圣母皇太后找!”
  這是不常有的事,而且看見小李臉色惊惶,不由得也有些著慌,站起來就走,听見桂連喊道:“万歲爺!帽子!”
  他站住了腳,只見桂連一手托著他那頂貂皮便帽走了過來,于是把頭一低,讓桂連替他戴好,匆匆忙忙坐上軟轎,由小李扶著轎杠,抬向翊坤宮。
  “怎么回事?”皇帝忍不住問了一句。
  “圣母皇太后不知道為什么發脾气?”小李低聲答道:“把茶杯都摔了!”
  這一說,皇帝越發提心吊膽,一到翊坤宮,就發現慈禧太后臉上象罩了一層霜,便硬著頭皮進殿請安,怯怯地喊一聲:“額娘!”
  慈禧太后不響,一面剔著指甲,一面斜著身子,把皇帝從上到下打量了一遍,才冷笑說道:“哼!上書房的日子,倒還見得著人,不上書房,連影儿都瞧不見了。”
  皇帝不敢響,把個頭低著,只拿腳尖在地毯上畫圈圈。
  “什么樣子!有一點儿威儀沒有?跟你說了多少遍了,要用功,要學規矩,走到那儿,象個皇上的樣子。反正你一句也沒有听進去,滿處亂逛,跟外面的野孩子,有什么兩樣?”
  “野孩子”三字,太傷皇帝的自尊心,雖不敢爭辯,卻把頭扭了過去。
  “你看你!我跟你說話,你跟我這個樣!”慈禧太后把炕几一拍,“你心里可放明白些,別以為有人護著,就敢爬到我頭上來!”
  “主子何必跟万歲爺生气?”安德海不知怎么一下子出現了,“好了,好了!万歲爺給賠個罪吧,說‘下次不敢了。’”說著便來扶皇帝的身子,意思是要把他的身子轉過來,面朝著慈禧太后好磕頭。

           ※        ※         ※

  皇帝最恨安德海以這种欺壓他來討好太后的行徑,頓時怒不可遏,就想反手一掌打在他臉上再說,皇帝的身体羸弱,但常跟小太監在一起練劈磚之類的玩意,手勁甚足,這一掌要打了過去,非把安德海牙齒打掉,外帶摔個跟斗不可。但就在要出手的剎那,想起母后正在火頭上,說不定再受一頓訓斥,反教小安子心里快意,這是無論如何划不來的事!因而硬忍住了,只瞪著眼問:“你拉拉扯扯的干什么?”
  慈禧太后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安德海如果不知趣,皇帝正好把怨气發在他頭上,為了回護他,便即大聲申斥:“你走開!沒有你的事。”
  安德海變成兩面不討好,討了個老大的沒趣,但他臉皮甚厚,不動聲色地答應著:“喳!”然后垂手退到一旁。
  “過了年就是十四歲了!”慈禧太后接著又訓示:“到現在連個親疏遠近都分不出來,也不知道你的書是怎么念的?”說到這里,她突然吩咐安德海,“把跟皇上的人找來!”
  “喳!”安德海響亮地答應一聲,疾趨而出,走到廊上大聲問道:“跟皇上的人在那儿?”
  他明明看見小李他們一班人遠遠站著,卻故意這樣問,這便表示來意不妙,張文亮不在,小李只得挺身而出,跑上來問道:“干嗎?”
  “奉懿旨找!只怕有賞。”
  小李心想,糟了!說不定就得挨頓板子。跟安德海沒有什么好說的,唯有硬著頭皮進殿,在門口報名請安。
  “你過來!”慈禧太后說。
  “喳!”小李急行數步,跪在她面前。
  “下了書房,你們帶著皇上到那儿去了呀?”
  “奴才不敢帶看皇上亂走。皇上吩咐到那儿,奴才只有小心伺候。”
  “嗯!”慈禧太后的語气,意外地柔和,反帶著譏嘲的意味:“你們很好,伺候得很小心,我全知道。你們就再小心一點儿好了!”
  說完,她把頭扭了過去。小李不敢多說,只有唯唯稱是,連連磕頭。
  “傳膳!”
  這一聲真如皇恩大赦,不然小李跪在地上,太后不叫“起來”便不能起身,因而他机警地代為應聲,接著便磕個頭,起身退出,高呼:“傳膳!”
  皇帝侍膳已完,請了晚安,回到養心殿西暖閣。小李便來密奏:已經打听到了,慈禧太后因為皇帝這一陣子總在慈安太后那里盤桓,大為不悅,這天大發脾气,完全是听了安德海的挑撥。
  “我就知道是這個王八蛋干的好事!”皇帝一怒之下,把個成化窯的青花花瓶,狠狠砸在地上,“非殺這個王八蛋不可!”
  “万歲爺息怒!”小李跪下來抱著皇帝的腿說,“打草惊蛇犯不著。”
  皇帝醒悟了,想了半天,咬一咬牙說:“听說小安子在外面干了許多坏事,你悄悄儿去打听了來!”
  “是!”小李答道,“這容易打听。不過打听到了,也沒有用。”
  “怎么說沒有用?”
  “沒有證据也不行,有了證据還是不行。”
  “胡說八道,有證据就能辦他!”
  “万歲爺!”小李的聲音越發低了,“小安子的靠山硬,万歲爺這會儿還辦不動他。就讓他再多活三、四年吧!”
  這話重重撞在皇帝的心頭,他不由得要對自己的處境作一番考量。站起身來,在窗前細細思量,還真是拿安德海沒有辦法。雖然眼前召見軍机,有時候也能說几句話,但如說安德海橫行不法,命軍机嚴辦,這話沒有人會听。除非等三、四年以后親政,自己真正做了皇帝,那時一朝權在手,說什么就是什么,才能置安德海于死地。
  于是他又想到倭師傅講過的《帝鑒圖說》,多少次談到列朝的宦侍之禍,又說本朝裁抑宦官,是一大賢明的措施。“乾隆爺”的辦法最好,奏事處的太監都用姓王的,這是第一個大姓,教那些想打听消息的,搞不清“王太監”是誰?另外的太監也都改了“秦、趙、高”三姓,后世應該警惕,凡是太監都會象秦代的趙高那樣亂政禍國。自己有一天殺了安德海,就象“嘉慶爺”殺和珅那樣,必是人人稱快。
  但是,這還得三、四年!這口气忍不到那么久。“不行,”他回身對小李說,“你得想辦法,早早把這個王八蛋宰了!”
  “万歲爺,万歲爺!”小李有些著急了,“万歲爺這么沉不住气,一定會讓圣母皇太后知道,那時候小安子沒有死,奴才一條命先保不住了。”
  “照你說,就盡讓他欺侮我?”
  這話問得小李無言以答,心里盤算,既然皇帝的意志如此堅決,倒不妨認真來想一想,但現在做這件事,無論如何是個冒險,不能不万分慎重。因而他特意把雙眼張得极大,聲音放得极低,作出那极端鄭重和机密的神態,好讓皇帝格外注意他的陳述:“奴才也听說過這一句話,君辱臣死!小安子欺侮万歲爺,奴才恨不得咬他一塊肉。不過,說實在話,這會儿奴才真正不是他的對手。万歲爺這么吩咐,奴才盡力去想法子,可是有句話,万歲爺得先准了奴才的,奴才方能放心辦事。”
  “好,你說!”
  “奴才請万歲爺,從此不提小安子,逆來順受,要教他一點儿都不防備。”
  皇帝想了想說道:“得有個日子!不能老教我這個樣,那不把人憋死?”
  “万歲爺答應了奴才的,奴才一定在明年這一年把事情辦成。”
  “好!明年一年辦不成,你就甭跟我了。”
  密議已成,小李一個人在肚子里做文章。他的第一步,也是下得最深的功夫,就是把安德海种种攬權納賄的劣跡,有意無意地在几位王爺,特別是恭王面前透露。他的措詞异常謹慎,同時言之有物,決不胡說一句,所以安德海在宮內的一言一行,在外面的招搖勒索,軍机大臣們無不了如指掌。
  盡管安德海已成了王公大臣側目而視的人物,他自己卻還洋洋得意。實在也怪不得他,趨炎附勢的人太多了,只遇著他從宮里回家,頓時其門如市,有的來營謀請托,有的來聊絡感情,有的來送禮,有的來下帖子請赴宴。不是為了眼前有求于他,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大工大差,先舖一條路子。
  這大工大差就是皇帝的大婚典禮。日子雖還沒有定,卻也可以計算得出來,早則兩年,到同治十年,皇帝十六歲可以冊后了,至晚不會過同治十二年。從“康熙爺”以來,几乎快兩百年了,才有一位皇帝在位大婚,而況是戡平大亂,正逢承平之世,這還不該大大地熱鬧一下子?
  最起勁的當然是內務府的官員。修圓明園的念頭一時不能實現,但三大殿、乾清、坤宁兩宮、養心殿,自然得修,皇帝、皇后的宮殿修了,太后的慈宁宮、宁壽宮不能不修,里面修了,外面不能不修,光是修一座“大清門”好了,起碼就能報銷十万兩銀子。
  這些都要慈禧太后拿主意,而慈禧太后必得先問一問安德海。那真正是一言九鼎,隨便一句話,安上一個名字,就有好大的一筆油水好撈。當然,眼前最要緊的,第一是替安德海出主意,有錢也得會花才行。其次,要安德海記住自己這個人,那就只有多跑他家,多跟他說好話,好讓他一想就能想到。

           ※        ※         ※

  等恭王和寶鋆會同內務府大臣、工部堂官充當“恭辦大婚事宜官”的詔旨一下,內務府有張單子,由安德海轉呈慈禧太后,上面列明籌辦大婚事宜,各項事務的先后次序,第一款就是修葺宮殿;第二款是采辦物件。同時由安德海進言,說民間大族富戶,為儿女婚事,亦須籌備數年,現在大婚期近,應該寬籌經費,及早著手。
  慈禧太后深以為然,因而召見內務府大臣兼工部侍郎的明善,首先談到的也是在宮內興工修繕。
  但是慈安太后卻有不同的想法,“宮里一年到頭,那一天也短不了修修補補、油漆粉刷。”她說,“我看動大工可以不必。”
  “坤宁宮做新房,那總得重新修一修。”慈禧太后說。
  這無可駁回,慈安太后點點頭:“這當然要修。”
  “還有這里養心殿。”慈禧太后又說,“親政以后,是皇帝日常視朝的地方。總也得拾掇、拾掇。”
  慈安太后又點點頭,于是明善奏道:“皇上親政,承歡兩位皇太后膝下,慈宁、宁壽兩宮,總得好好修一修,才能略盡皇上的孝心。”
  “那不必!”慈禧太后搶在前面說,“非修不可的地方才修,能緩的就緩一緩再說。”
  “啟奏聞位皇太后,照規矩,各宮宮門,出入觀瞻所系,理應重修。”
  “喔!”慈禧太后不容慈安太后開口,緊接著問,“查一查,各宮宮門是那一年修過的?”
  “奴才已經查過了。”明善掏出一張單子念道:“嘉慶元年,修葺內外大城,二年重修乾清宮、交泰殿;六年,重修午門;七年重修養心殿等宮、太和門、昭德門、貞度門、重華門。到現任已經七十年了。”
  “七十年?該修一修了!你先派人去看一看再說。”
  有了這句話,明善立刻就派司員找了工匠來,到宮內各處去勘察估价。這事傳到寶鋆那里,大為著急,那一張單子開出來,一定是几十万兩銀子,就算打個折扣,也還是一筆巨數。他是戶部尚書,首先就會遭遇麻煩,所以急急赶到恭王那里去報告消息。
  “豈有此理!”恭王拍案大怒,“馬上把這個老小子找來。
  等我問他。”
  明善是內務府世家,對于伺候帝王貴人,另有一套手法,最著重的是籠絡下人,窺探意旨,所以等恭王派了個侍衛來請時,他不慌不忙,先以酒食款待,然后探問恭王何事相召?
  “寶中党一到,談不到几句話,王爺就發了挺大的脾气。
  吩咐馬上請明大人到府。”
  “喔!”明善問道:“可知道寶中堂說了些什么?”
  “那就不知道了。”
  雖未探听明白,也可以想象得到。明善不敢延擱,派人陪著那侍衛喝酒,自己也不坐轎,騎了一匹馬,帶著從人赶到大翔鳳胡同鑒園來見恭王。
  “听說派了你‘勘估大臣’的差使,軍机上怎么不知道啊?”
  “六爺!”明善知道事已不諧,非常見机,极從容地笑道:
  “我是替六爺跟寶中堂做擋箭牌。”
  這話令人覺得意外,而且難以索解,恭王便問:“怎么回事?你說!”
  “修各處宮門,是上頭的意思。”明善把聲音放得极低,“我不能不裝一裝樣子,把工料的單子開上去,一看錢數不少,這事儿就打銷了。倘或上頭跟六爺交代下來,那時候既不能頂回去,更不能不頂回去,不是讓六爺你老為難嗎?”
  “總是你有理。”寶鋆開玩笑地說,“照你的話,六爺還得見你一個情?”
  明善跟寶鋆极熟,听得這話便針鋒相對地答道:“戶部不也該見我一個情嗎?”
  “那好!”寶鋆趁勢雙手一拱,半真半假地說:“我正要拜托。大婚典禮,戶部籌款,內務府花錢,務求量入為出,那就算幫了軍机上的大忙了。”
  “說實話,”明善收起笑容,擺出不胜頭痛的神情,“凡有慶典,有一部《大清會典》在那儿,按譜辦事,差不到那儿去。現在有個小安子在里頭胡亂出主意,事情就難辦了。”
  這一說,恭王和寶鋆都不開口。安德海已經“成了气候”,相當難制,“咱們先不提這個。”寶鋆看著恭王問道,“大婚用款,該定個數目吧?”
  這件事,軍机大臣已經談過好几次,決定了數目,寶鋆說這話的用意,是暗示恭王,告知明善,好教他心里有數,不敢放手亂花。
  于是恭王報以一個領會的眼色,轉臉向明善伸了一個指頭:“這個數儿都很難!你瞧著辦吧。將來花不夠,你自己在內務府想辦法。”
  一指之數,自然不會是一千万兩,是一百万兩。這与內務府原來的期望,大不相同,內務府估計大婚費用,起碼會有三百万兩,如今只有三分之一,因而明善大失所望。但表面上絲毫不露,滿口答應:“是,是!我那儿請六爺放心,不該花的,一個崩子也不行,該花的也還得看一看,能省就省,凡事將就得過去就成了。”言外之意是慈禧太后交代下來,內務府就無能為力了。
  寶鋆想了想笑道:“這些地方就用得著倭艮峰了!”
  這与倭仁何干?明善困惑而恭王會意,但他不愿在這時候多談,因而很快地把話扯了開去,談到選秀女的事。
  這是一次特選,目的是要從八旗世族中選出一位德容并茂的皇后,所以明善對這件大事,特別留心。當時把初選的日期,備選的人數,那家的女儿如何,如數家珍似地都說了給恭王听,其中特別提到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儿,触發了恭王的興趣。
  “我老早就听說了,”他瞿然而起,“崇文山那個女孩子是大貴之相,念書一目十行。可惜我沒有見過。”
  親王位尊,八旗世族的婚喪喜慶,很少親臨應酬,因此,恭王沒有机會見到崇綺的女儿。但寶鋆跟崇綺家很熟。崇綺的父親賽尚阿,貴极一時,在咸丰初年,他不曾因剿治洪楊;兵敗獲罪以前,寶鋆是他家的常客。同治四年會試,寶鋆奉派為總裁,所以崇綺又算是他的門生,自然見過這個門生的愛女,這時便接著恭王的話說道:“說她一目十行,不免過甚其詞,不過崇文山對女儿的期許甚高,親自課讀,有狀元阿瑪做老師,或者可以成為才女。”
  “長得怎么樣?”
  “長得不算太美。气度卻是無人可及。”
  “那就有入選之望了。”恭王點點頭,“不過,也得看她自己的造化。”
  “可惜有一層不大合适,”明善接口,“已經十六歲了。”這就是比皇帝長兩歲,“那有什么關系?”恭王不以為然,“圣祖元后,孝誠皇后就比圣祖長一歲。皇上年輕,倒是有位大一兩歲的皇后,才能輔助圣德。”
  “就不知道將來立后是誰作主?”寶鋆說道:“如果兩宮太后兩樣心思,皇上又是一樣心思,那到底听誰的?”
  “你們想呢?”恭王這樣反問。
  自然是听慈禧太后的。恭王此問,盡在不言,這個話題也就談不下去了。等明善一走,恭王才跟寶鋆談到“用得著倭艮峰”那句話,為了掃一掃慈禧太后的興致,壓一壓安德海和內務府的貪壑,恭王同意寶鋆的建議,由他以同年的關系,說動倭仁建言:大婚禮儀,宜從節儉。
  這用不著費事,方正的倭仁原有此意,不過他因為反對設立同文館一案,開去一切差使,對實際政務,已很隔膜,所以只向寶鋆細問了問內務府近年的開支,立即答應第二天就上奏折。
  第二天是三月初八,皇帝頭一次開筆作短論,公推齒德俱尊的倭仁出題,他也當仁不讓,正楷寫了四個字:“任賢圖治”,由翁同和捧到皇帝座前,講明題意。皇帝點點頭,打開《帝鑒圖說》,找到有關這個題目的那几篇文章,把附在后面的論贊細看了看,東套兩句,西抄一段,湊起來想了又想,慢慢有了自己的意思。
  門生天子在构思,師傅宰相也在构思。倭仁端然而坐,悄然而思,他在想,這道奏折是給慈禧太后看的,不宜引敘經義,典故倒可以用,但必須挑她看得懂的,最好在《治平寶鑒》上找。
  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治平實鑒》上,漢文帝衣弋綈、卻千里馬的故事,為了是諷勸太后,他又想到漢明帝馬后的節儉。再敘兩段本朝的家法,這開宗明義的一個“帽子”就有了。
  于是他提筆寫道:
  “昔漢文帝身衣弋綈,罷露台以惜中人之產,用致兆民富庶,天下乂安;明帝馬后服大練之衣,史冊傳為美談,此前古事之可征者也。我朝崇尚質朴,列圣相承,無不以勤儉為訓,伏讀世宗憲皇帝圣訓:‘朕素不喜華靡,一切器具,皆以适用為貴,此朕撙節愛惜之心,數十年如一日者。人情喜新好异,無所底止,豈可導使為之而不防其漸乎?’宣宗成皇帝御制《慎德堂記》,亦諄諄以‘不作無益害有益’示戒。圣訓昭垂,允足為法万世。”
  寫完一段,擱下筆看了一遍,接著便考慮,是從內務府寫起,還是開門見山提到宮內的奸佞小人?正在躊躇不定,打算找翁同和去商量一下時,皇帝的文章交卷了。
  那真是短論,一共十句話不到,倭仁一看,暗暗心喜,捧著皇帝的稿本,搖頭晃腦地念道:
  “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別其賢否,而后能擇賢而用之,則天下可治矣。”
  看一看鐘,這八句話花了皇帝一個鐘頭。但總算難為他,雖只有八句話,起承轉合,章法井然,虛字眼也還用得恰當。
  可是倭仁還守著多少年來督課從嚴的宗旨,不肯夸獎“學生”,怕長他的虛驕之气,只點點頭,板著臉說:“但愿皇上記著君子、小人之辨,親賢遠佞,那就是天下之福了。”
  听這兩句話,皇帝如兜頭被潑了一盆冷水。他自己覺得費了好大的勁,一個字一個字,象拼七巧板那樣,擺得妥妥帖帖,一交了卷,必定會博得大大的一番稱贊,誰知反听了兩句教訓!想想實在無趣。用什么功?用功也是白用,不如對付了事。
  這一來,皇帝讀“生書”便顯得無精打采了,倭仁也不作苛求。下了書房,跟翁同和商議上那道奏折,費了兩天工夫,才定稿繕清,遞了上去。
  奏折送進宮,慈禧太后正在審核內務府奏呈的大婚典禮采辦的單子,安德海在旁邊為她參贊,迎合著“主子”的意思,“這個太寒磣”,“那個不夠好”地盡自挑剔。單子太多,一時看不完,談不完,慈禧太后有些倦了,揉揉眼說:“先收起來,留著慢慢儿看吧!”
  “時候可是不早了。”安德海一面收拾桌子,一面說道:“東西都要到江南、廣東采辦,運到京里,主子看著不合适,還來得及換。不然,內務府就可以馬虎了。”
  “這是什么道理?”慈禧太后問。
  “到了日子,要想換也來不及了,明看著不合适,也只好湊付著。”
  “他們敢嗎?”慈禧太后怀疑,“他們還要腦袋不要?”
  “大喜的事,主子也不會要人的腦袋。”安德海冷冷地答道。
  想想也是,這樣的大典下來,照例執事人員,不論大小,都有恩典。辦事不力,充其量不賞,除非出了大紕漏,那也不過交部議處,不會有什么砍腦袋、充軍的大罪。就算自己要這么子嚴辦,總有人出來求情,到頭來,馬虎了事,不痛快的還是自己。
  于是她問:“那么你看怎么辦呢?”
  一直在窺伺臉色的安德海,知道自己的話說動了慈禧太后。打鐵趁熱,便走近一步,躬身低語:“主子不問,奴才不敢說,主子問了,奴才不說,倒象幫著內務府欺瞞主子,那不是神鬼不容?奴才在想,最好主子派一個信得過,而且能干的人,先到江南、廣東去一趟,摸一摸底儿。”
  “摸一摸底?那倒是什么呀?”
  “价碼儿啊!”安德海指著單子說:“這里面的虛价,不知有多少!”
  “對,對!”慈禧太后不住點頭,“可是……,”她躊躇著說:“你也不能出京啊!”
  唯一的窒礙就在此!安德海先不作聲,然后慢吞吞地說道:“那全得看主子的意思。主子說一句話,誰敢駁回?”
  “那也不是這么說。慢慢儿再看吧!”
  事情雖未定局,但還留著希望,安德海不敢操之過急,所以閉口不語。到了上燈,伺候慈禧太后看奏折,看到一半,只見慈禧太后,額上青筋躍動,不知道為什么又生气了?
  為的是倭仁的那道奏折。他在那段引敘漢朝帝后和本朝圣訓的“帽子”以后,這樣寫道:
  “近聞內務府每年費用,逐漸加增;去歲借部款至百余万兩。國家經費有常,宮廷之用多,則軍國之用少;況內府金錢,堵閭閻膏血,任取求之便,踵事增華,而小民征比箠敲之苦,上不得而見也!咨嗟愁歎之聲,上不得而聞也!念及此而痌瘤在抱,必有惻然難安者矣。方今庫款支絀,云貴陝甘,回氛猶熾;直隸、山東、河南、浙江等省,發捻雖平,民气未复。八旗兵餉折減,衣食不充,此正焦心勞思之時,非丰亨豫大之日也。大婚典禮繁重應備之處甚多,恐邪佞小人,欲圖中飽,必有以舖張体面之說進者,所宜深察而嚴斥之也。夫制節謹度,遵祖訓即以檢皇躬;崇儉去奢。惜民財即以培國脈。應請飭下總管內務府大臣,于備用之物,力為撙節,可省則省,可裁則裁。總以時事艱危為念,無以粉飾靡麗為工。
  則圣德昭而天下實受其福矣!”
  “哼!”慈禧太后冷笑道:“文章倒做得不坏。”
  但想到倭仁原是個“迂夫子”,便覺得為他生气大可不必,這一轉念間,臉色便和緩了。安德海也松了口气,因為慈禧太后生气的樣子,實在教人害怕。
  不過倭仁提到“邪佞小人,欲圖中飽”,下面又有“飭下總管內務府大臣”如何如何的話,這跟安德海所說的意思差不多。內務府中飽是免不了的,但也不能太過分,這得想個辦法,讓內務府的人适可而止。
  于是她對安德海說:“你倒去打听打听,內務府的人怎么說?這几張單子是誰經手開的?”
  安德海知道必出于明善父子之手,但正好借此出宮去辦一天的事,自不宜在此時回奏,因而這樣答道:“現在內務府的人,知道奴才是主子的耳目,所以一見奴才都躲得遠遠儿的。不過奴才自有法子去打听,就是得多花點儿工夫。奴才請旨,明儿一早就去找人,當天就可以打听确實了來回奏。”
  “可以。”慈禧太后又說:“順便看看,有新樣儿的鞋沒有?”
  于是第二天等慈禧太后一到養心殿,安德海就從他自作主張,新近開啟的中正殿西角門出宮,一直坐車回家。

           ※        ※         ※

  安德海將他家的房屋大修過了,從鄉里把他的叔叔、妹妹,還有個侄女儿都接了來住,在原來的兩個听差以外,另外擅自從宮里把他一個親信的同事,名叫王添福的,找了來管家。管家不管雜務,只管替他聯絡各方,說人情的、謀差使的、放賬的,彼此勾結著搞錢的都歸王添福接頭,所以等安德海一回家,他立刻派那兩個听差,分頭去通知,有那要當面見“安二爺”的,赶快都來!
  不久,各色各樣的人,紛紛都到了安家,他們的來意,已听王添福說過,安德海很干脆,但也很囂張,“行”或“不行”只有一句話。不行的怏怏而去,能幫忙的,由王添福陪同到一邊去談細節,主要的是“談价錢”。
  忙到下午該吃晚飯了。他家跟宮里的規矩一樣,四點鐘就吃晚飯,安德海自己高高上座,他那個六十多歲名叫安邦太的叔叔和王添福左右相陪。席間只有安德海一個人的話,左一個“太后”,右一個“太后”,談得興高采烈,一頓飯吃了將近一個鐘頭。
  好不容易安邦太才有開口的机會:“皇后選定了沒有?”
  “早著哪!”他說,“复選留下六十二個。再選一次,起碼還得刷掉一半,那一半記上名字,等過一兩年再挑。”
  “大婚到底是那一年呢?”
  “還有三年。”
  “日子定了沒有?”安邦太問,“那該欽天監挑日子吧?”
  “當然得欽天監挑。要等皇后選定了,跟皇上的八字合在一起看一看,才知道那一天大吉大利。”
  “原來跟外頭百姓家也沒有什么分別。”
  “誰說沒有分別?大婚的用款,戶部就撥了一百万,還有內務府的錢,還有‘傅辦’的東西呢?”安德海數著手指說:“長蘆鹽政、兩淮鹽政、粵海關、江海關,這些個有錢的衙門,誰也跑不了。”
  “德海啊,”听得眉飛色舞的安邦太,一臉的向往之情。
  “你不是說,太后要派你到江南去制辦龍袍嗎?多早晚動身啊?”
  安德海在新年宴請親友,酒酣耳熱之際,曾經大吹其牛,欺侮大家不懂江宁、蘇州、杭州三個織造衙門干些什么,說慈禧太后要派他到蘇州去制辦龍袍。安邦太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里,暗底下不知道琢磨了多少遍,太后派出去就是“欽差”,那番風光,著實可觀,一心在想,要沾侄子的光去玩一趟,也享一享富貴榮華,所以這時候忍不住又提了起來。
  “快了!快了!”安德海答得极爽利,就象已奉了懿旨似地,“到時候,大家一起跟我去!”
  真的獲得了承諾,安邦太反而不肯相信,怯怯地問道:
  “行嗎?那時候你是欽差的身分。”
  “對了,欽差!”安德海搶過來說,“欽差不要帶隨員嗎?”
  “喔,隨員,隨員!”安邦太連連點頭,知道了他自己的“身分”。
  他們叔侄倆在交談,王添福一句話不說。等安邦太有事离座,他才低聲問道:“二爺,你真的要下江南?”
  在他面前,不能吹得太离譜,安德海略想一想答說:“我跟上頭提過了。上頭沒有說不教去,看樣子有個七成賬。”
  “如果真的能去一趟,那可是個挺大的樂子。”
  那還用說?安德海心里在想,這一趟抽丰打下來,起碼也撈它個十万、八万,等把一切大婚典禮采辦各物的价錢打听清楚,回來再跟內務府算賬,好便好,不好就泄他們的底,“打翻狗食盆,大家吃不成”!
  “二爺!”王添福另有想法,“咱們可以做一趟好買賣。”
  “做買賣?”這是安得海所沒有想到的,“什么買賣?”
  “珠寶買賣。”
  王添福自己就有許多珠寶,几乎全是從宮里偷出來的。但在京城里無法脫手,因為那家王公府第的福晉、格格,有些什么奇珍异寶,那位貴官的夫人,有些什么出色的首飾,珠寶市的那些行家,能夠源源本本,道明來歷。而官眷所用的首飾,跟民間所流行的款式又不大一樣,珠寶市怕惹事,不大敢銷這些黑貨。但到了天高皇帝遠的江南,多的是富家大戶,只要東西好,不怕价錢貴,而且听說是大內的珍品,還可以多賣几文。
  “果然好買賣!”安德海的心思也很靈活,“這筆買賣咱們有兩個做法:一個是把他們的貨色買過來轉手;一個是讓他們跟了去,先說定規,咱們得抽成,三七、四六,或是對開。”
  “一點不錯。”王添福說,“我就知道有好几個人手里有東西,急于想脫手。二爺,你就管想辦法,把這趟差使討下來。
  別的嚕蘇事儿全歸我,包你辦得滴水不漏。”
  安德海緊閉著嘴唇,极認真地考慮這件事,下了決心非把它辦成不可。
  王添福替安德海辦的第一件事,是替他找個太太。清朝的太監跟明朝的太監不同,明朝的太監和宮女有几万人之多,長日無事,太監和宮女配對儿“做夫妻”,但除了极少數六根未淨的以外,總是只有飲食,沒有男女,所以那些一對對的假夫妻,稱為“菜戶”,或者叫做“對食”。最大的一戶“菜戶”,就是魏忠賢和客氏,對食之際想出來的花樣,荼毒六宮,把座大明江山都給搞垮了。
  這個坏榜樣,清朝的皇帝最著重,雍正、乾隆兩朝,尤其認真,太監和宮女,不准“妹妹、哥哥”地亂叫,但宮外的事,皇帝就不管了。而那些太監又是京東、京南的人居多,積了几個錢,便在近在咫尺的家鄉買田買地,有些在京里安了家,便從家鄉帶個女人來服侍,就算娶親,為法所不禁。
  當然,縉紳門第,殷實人家決不會跟太監結親,就是略堪溫飽的,也決不肯把女儿嫁給太監,因為這不但名聲不好听,而且斷送了女孩子的終身。跟太監做夫妻,等于守活寡,不是万不得已,不會走上這條路。
  因此太監娶親,往往是花錢買個老婆。安邦太早就在替侄子打算這件事了,所以一听王添福提起,便力表贊成,“我勸過德海不知多少回了,”他說,“去年我從南皮上京,還帶了個女孩子來,人是再老實都沒有,模樣儿也過得去,德海嫌人家土气,不要,這就難了。”
  “那自然是在京城里找。”
  “京城里我可不熟了,不知道上那儿去找。”
  “我知道。”王添福說,“這事本來倒不急,現在要上江南,路上總得有個体己的人照應才方便。安大叔,咱們先托說媒的找几個來看了再說。”
  于是找了媒婆來說,也看了几家窮家的女儿,等安德海回家,便向他一個一個地形容,那個瘦、那個胖、那個調皮、那個忠厚。安德海仔細听完,躊躇著說:“姓馬的那家,看樣子倒還合适。”
  “對了。”王添福說,“我也覺得馬家那妞儿好,今年十九歲,不大不小正配得安二爺,安二爺今年二十五?”
  “不!”安邦太說,“德海是道光二十四年生人,今年二十六。先把馬家的八字拿來合一合,合上了再看。”
  “不對!看不中,合上了也沒有用。”
  于是決定由安德海先相親,王添福說道:“今天是來不及了。你那天能出宮?”
  “總得十天以后。”
  “今天三月二十九,再過十天就是初九,那就約了在隆福寺吧!”王添福說。
  東四牌樓的隆福寺,逢九、十之期廟會,約了在那里相親,也很适當,安德海點點頭表示同意。
  “下江南的事,怎么樣?”
  “有八成儿了。”安德海很興奮地說,“上頭這么交代:得跟皇上說一聲。”
  “那么你跟皇上提了沒有呢?”
  安德海不即回答,想了想才說:“我不打算跟皇上提。”
  這不大妥!王添福想起皇帝去年賞安德海綠頂子戴的妙事,便提醒他說:“二爺!皇上跟你仿佛不大對勁,你可得當心一點儿!”
  最后一句話,安德海認為是藐視,很不服气,“哼!”他冷笑一聲:“十來歲一個毛孩子,怕的什么?”
  “話不是這么說。”
  “好了,好了!”安德海扭著臉,搖著手,頗不耐煩地,“我自己的事儿,自己不知道?何用你來教訓?”
  王添福知道他是“狗熊脾气”,便不再多說,心里在想,他現在是仗慈禧太后的勢,這在風頭上,一旦失寵,必有殺身之禍。自己得多留點心,看出風色不對,要早早抽身。不過,那總也是皇帝親政以后的事,眼前倒還不忙。
  看見王添福不作聲,安德海倒有些不安了,不管怎么樣,總是幫著自己做事,他心里不舒服,口中不說,暗底下在銀錢進出上搗鬼,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立刻又換了一副臉嘴來敷衍王添福。
  “王哥,”他叫得极親熱,“你見得事多,我有個主意你看行不行?我打算給小李一點儿甜頭,讓他在皇上面前,探探口气。”
  王添福是老狐狸,對于安德海的詞色,沒有不接受的道理:立刻以絲毫不存芥蒂的平靜聲音答道:“對!這一著儿挺高。”
  “小李嘴饞,愛吃甜的,我就拿這些東西塞他的嘴。你看好不好?”
  “怎么不好?不過……,”王添福說,“最好再實惠一點儿。”
  “給錢?”
  “給錢得有個給法。”王添福教了他一個法子。
  于是安德海這天回宮,特意去找小李,手里提著几個木頭盒子,一進門就往上揚了揚。一望而知,盒子里裝的是餑餑,貪嘴的小李不由得就咽了口唾沫。
  “兄弟,”安德海得意地說,“你看看,哥哥我給你捎了什么來了?”
  等把盒子一放下,小李就高興地喊道:“嘿!滋蘭齋的。”
  說著打開盒子,拈了一塊江米桃仁的水晶糕往嘴里塞。
  “怎么樣?”
  “真不賴。”小李的聲音含含糊糊,不斷點著頭。
  “你看這一個,”安得海念著招貼上的一首詩:“‘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數匯丰;色比胭脂甜若蜜,鮮醒消食有兼功!’匯丰齋的山楂蜜糕,你嘗嘗!”
  “謝謝你哪,二叔!”小李笑嘻嘻地請了個安,站起身來在衣服上擦一擦手,又吃山楂蜜糕。
  一面吃,一面閒談,安德海說些什么,他全不在意,等甜食吃得膩了,把皇帝喝剩下,他帶了回來的一壺普洱茶,嘴對嘴喝了個暢快,這才有工夫跟安德海答話。
  因為吃的是南食,話題便落入江南,安德海把康熙、乾隆南巡的故事說了些,然后突然一轉,談到來意。
  “兄弟,”他問,“你可曾听見有人說起,太后要派我一件差使。”
  那話儿來了!小李恍然大悟,不敢造次回答,略想一想答道:“太后派二叔的差使很多,我不知道你說的是那一件?”
  “不就是要派我到蘇州嗎?”
  “喔!”小李作出恍然意會的神气,“是這一件。是派二叔到蘇州去制辦龍袍?”
  “對了!”安德海說,“兩位太后的,還有皇上的。太后的好辦,織造衙門當差當慣了的,皇上的就費事了,不能按現在的尺寸做。”
  “是啊,大婚還有三年,到那時候穿,得按那時候的尺寸辦。”
  “你明白了!”安德海很欣慰地說,“大婚那年,皇上十七歲,身材有多高,織造衙門不能胡猜,所以太后的意思,要我去看著,先做個樣子,琢磨合适了,穿起來才好看。”
  “對,是非得這么辦不可。二叔,你什么時候動身啊?我得求你捎點儿東西回來。”
  “那還用說嗎?吃的、穿的、用的,你開單子給我,包你一樣不少。不過,”安德海略停一停,接著往下說,“皇上雖然還沒有親政,咱們尊敬主子的心,万不可少,太后是這么說,皇上看我當差的一番孝心,也點個頭不更好嗎?”
  “這個……,”小李問道:“二叔,你交辦的事,沒有什么說的。你就吩咐吧,是讓我去代奏,還是先讓我在皇上跟前提一提,說你有事面奏,請皇上召見?”
  “也不是代奏,也不是請皇上召見。兄弟,我的意思是,我雖是太后面前的人,不過皇上也是主子,請你給我探一探口气。”
  小李心中冷笑,到此刻為止,安德海還有這樣的表示,听命于太后,對皇帝不過尊重体制,說一聲而已!只要照實回奏,立刻就能激起皇帝的震怒。
  果然,一听小李的奏報,皇帝便拉長了嗓子說:“好啊!
  他真的不要腦袋了!”
  小李大為著急,雙膝跪倒,抱住皇帝的腿,帶著埋怨的聲音說:“万歲爺千万別嚷嚷!一嚷,事情就辦不成了。”
  皇帝也醒悟了,點點頭,放低聲音說:“來!咱們核計核計。”
  于是,小李把皇帝引入极僻靜之處,把他所打听到的,關于安德海的消息,都說了給皇帝听。安德海預備到江南去販賣珠寶,這話已經在宮里悄悄傳開了,皇帝听了,只不住聲冷笑。
  “奴才請旨,怎么回答小安子?”
  “你說呢?”
  “奴才就說万歲爺已經點頭了。”
  “不!”皇帝還很天真,“我點頭答應了,將來怎么辦他?”
  “這怕什么?”小李答道,“將來他還敢說是奉旨的嗎?證据在那儿?万歲爺又沒有寫手詔給他。”
  “那……,”皇帝想了想說:“你就這么告訴他,說我沒那么大的工夫,管他的閒事。”
  “喳!”小李立刻就感覺到,這是一個最好的回答。說是“點頭”了,顯得皇帝對安德海還很不錯,那跟平常的情形不符,仔細想一想,就會發覺,事有蹊蹺,唯有這樣回答。正合皇帝的性情,裝得才象。
  “小李啊,”皇帝又說,“你再去打听,小安子還出了些什么花樣?”
  “奴才一定遵旨去打听,打听到了,隨時來回奏。不過奴才要請万歲爺,最好不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小安子鬼得很,說不定暗中在瞧万歲爺的臉色。讓他識破了,江南不去了,那就不好玩儿了!”
  最后那句話,提醒了皇帝,也打動了他的心,想著有一天把安德海抓住,降旨正法,人人叫好稱快,那真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因此,小李說什么,他依什么。而小李也真的很巴結,不斷有“新聞”去說給皇帝听,最使他感到興趣的是,說安德海花了一百兩銀子,買了個十九歲的女孩子作妻子。
  “一百兩銀子就娶個媳婦儿?”皇帝惊訝地問:“這么便宜?”
  “那是現在太平年月,荒年的女孩子,更不值錢。”
  “那個女孩子長得怎么樣?”
  “奴才不知道,听說還挺齊整的。”
  “唉!”皇帝歎口气說,“誰不好嫁,嫁給小安子?馬上就得做寡婦了。”停了一下,皇帝又說:“你倒去看看,到底長得怎么樣?”
  小李很奇怪,不知道皇帝何以對那個女孩子如此關切?這話自然不便開口動問,只是在想,怎么樣才能去看一看,好回來交差?
  “只有一個法子,”小李覺得這是個出宮去找朋友的机會,“奴才請主子賞兩天假,到處去打听。”
  “為什么要兩天?給你一天假。先去打听了再說。”
  第二天,小李被賞了一天假,大清早出宮,先到內務府,找著一個素日相好的筆帖式,名叫瑞年,跟他打听安德海的事。
  “我不知道啊!”瑞年揚著臉說了這一句,又四面看了看,才低聲說道:“兄弟,你在這儿少提小安子。”
  “為什么?”小李訝然,也有些不悅,“連提都提不得?”
  “不是提不得,是不愿意提他。”瑞年的聲音越發低了,“眼看他要闖大禍,躲遠一點儿,少提這個人的好。”
  這一說,那里是“不知道”?是知道得很多的語气。不過安德海一向跟內務府有勾結,少不了也有親密的朋友,象瑞年,小李就知道他也很巴結安德海,何以此刻忽有此冷漠的態度,倒不能不問個究竟。
  “小安子要闖禍,你們也不勸勸他?”小李試探著問。
  “你怎么不勸他?”
  “我?”小李笑道,“我要勸他,不是狗拿耗子嗎?”
  “都一樣。”瑞年答道,“內務府都齊了心了,隨他怎么樣,只在旁邊看著就行了!”
  “啊!”小李明白了。
  “你明白了?”瑞年也向他試探,“你倒說給我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小安子不怀好心。他真的要下了江南,將來有你們受的。”
  瑞年听了他的話,先不作聲,慢慢地笑了,終于點點頭說:“你真的明白了。”
  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小李大為興奮,“那么,”他問,“你們怎么治他呢?”
  一句話沒有完,瑞年急忙拉他的衣服,埋怨著說:“你大呼小叫的,干什么?”
  “喔,”小李吐一吐舌頭,放低了聲音說,“你告訴我,你們預備怎么治他?我決不說出去。你知道的,我跟他是冤家對頭,勢不兩立。”
  這最后一句話把瑞年說動了心,他眨著眼很鄭重地:“我跟你實說了吧,這件事連六王爺都知道了,該怎么辦,得看他的眼色。眼前是三個字:裝糊涂!所以誰也不提他。兄弟,几時你跟文大爺見個面,怎么樣?”
  他所說的文大爺就是文錫,小李知道了,內務府如何對付安德海,都由文錫在發號施令,而文錫又承恭王的意旨辦理。治安德海這么個人,竟要惊動親王親自過問,可以想見,此事關系甚大,就象打一條毒蛇那樣,不是打在“七寸”上而是打草惊蛇,必被反噬。轉念到此,覺得自己的警惕還是不夠,得要好好當心。
  因此,他覺得此時跟文錫見面,有害無益,所以很誠懇地答道:“不是我不愿意去見文大爺,怕走漏風聲不大合适。請你先跟文大爺說,我給他請安,彼此心照。等那小子走了,我去見文大爺,有几句要緊話說。”
  “好,就這么著!我一定把你的話說到。”
  從內務府辭了出來,小李頗為高興,自覺此行大有收獲。想不到內務府上下一條心,安德海為“公敵”,更想不到恭王亦參与其事!照此看來,即使有慈禧太后這樣硬的靠山,安德海寡不敵眾,仍然非垮不可。
  他越想越得意,急于要把跟內務府搭上了線的經過,回宮面奏,好博得皇帝的歡心,因而打消了原來在外面找朋友听听戲,吃吃小館子,好好逛一天的打算。掉轉身來,沿著宮牆,往北而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