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文明、哲學与社會 埃及文明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展到空前的鼎盛階段,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其次是歐亞大歐接壤處的米諾斯——邁錫尼文明、印度文明。過了一千年左右,希腊文明与中國文明才進入興旺階段。自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13世紀,總的來說印度文明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但從14世紀以后,印度接連遭阿拉伯人、蒙古人、穆斯蘇人与英國人的入侵,其文明終于衰落下去了。 印度气候炎熱。古代印度人為避炎熱,到森林里去修煉,于是產生了超脫出世思想。這思想對后來一、二千年印度人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与其漫長的文明興盛交相呼應,印度人十分重視世界的永恒性。他們認為,人的肉体是相對的、變化的、混亂的。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精神是永恒的、自由的、有創造性的,可以認識,控制并改造肉体。世界的最高存在是超自然的、永恒的精神實体‘梵”。人生受業根与輪回法則的制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的最終目標是改造肉体,修煉精神,克服自私自利,借助瑜咖功和冥思,擺脫輪回,達到梵我合一。印度人主張節欲清心,卑視人的物質需要,這不能不是印度近代以來物質文明落后的重要原因。印度文化重視對真理的追求,推崇誠實与不貪。印度人還有不殺生的非暴力傳統。他們認為這樣做才能獲得超脫。他們敬護牛猴鳥蛇,這倒是极有利于生態平衡。 公元前約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大肆渲染其种族的优越,并在印度逐漸建立起种性制度。所有人被分成從貴到賤的四個种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首陀羅(雇工、仆人、奴隸)。首陀羅被視為“不可接触者”。与此同時,婦女的卑賤地位也就确立了。女子地位与首陀羅一樣低下,被視為不干淨、不雅的人,被稱為禍根。結婚時出不起一份可觀的嫁裝的女子,或丈夫死后的女人,都飽遭歧視,甚至被燒死或被迫自焚。印度獨立者雖在法律上禁止對首陀羅和婦女的迫害,但現實中,他們受迫害的事件屢見不鮮。這成了印度前進路上的頑石。 在傳統印度社會中,家庭、种姓、行會和村庄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极為重要的角色,國家的作用极有限。今天的印度經濟上雖十分落后,但在政治上卻高度民主。這种超前的政治現代化,分散了中央的權力,不利于政府以激烈的方式迅速消彌种姓、舊村社、宗教分歧、語言學等障礙,迅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二)偉大政治家的搖籃 在那么多的東方國家中,印度所產生的政治家的盛名之大、數目之多,是無可倫比的。 第一個在世界歷史上負有盛名的印度政治家應推旃陀羅笈多、孔雀(月護王)王。公元前327~326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他死后,月護王奮起戰胜了希腊人与印度北部最強大的難陀王國,建立起孔雀王朝,并擊敗了亞歷山大帝部將的進攻。 月護王的孫子阿育王(阿輸迦)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贏得了揭陵迦戰役,統一了印度大部分地方。但這次戰役卻使他深感戰爭的殘暴。他毅然放棄了流血和武力來征服其他部落与鄰幫的政策,改用“德行感化”政策來收降。他信奉并大力傳播佛教,施行德政,關心民眾疾苦,緩和嚴刑,并建精美高大的石柱紀念自己。孔雀圣朝在他的時代(約公元前273一公元前232年)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阿育王第一個從政治上在印度确立了非暴力傳統。 公元4—5世紀,笈多圣朝統治印度北部,在超日王時代(375—413年)和戎日王時代(606~648年),該圣朝分別達到了西方古代的伯利克里時代和突古斯都時代的繁榮。戎日王以其雄才大略,重新統一了北印度,勤勉治國,大辦文化,推崇佛教,施行自由的宗教政策,并寫下了流傳后世的好几部戲劇。自十四世紀開始,印度文明開始走下坡路。1525一1530年,著名征服者帖木儿的后代巴布爾以“蒙古人的精力、突厥人的勇武”(《高級印度史》(上)第458頁)和高超的軍事戰略,征服和北印度,建立了莫臥儿圣朝。他的孫子阿克巴,雄心勃勃,聰明机靈。他恢复并擴大了已經分裂的莫臥儿帝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成功地實現了伊斯蘭教与印度教的共處,發展何育工确立的寬容政策,把印度社會推向興盛階段。在沙杰罕父子時代(1627—1658—1707年),莫臥儿帝國達到了鼎盛階段,并開始衰敗。沙杰罕在位期間,印度的社會繁榮与建筑之优美聞名世界。他的儿子奧朗布則把帝國的版圖擴大到几乎整個印度,但卻大大消耗了帝國的元气。他還采取了迫害异教徒的做法。 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成了印度的統治者。從19世紀末,印度覺醒的知識分子与上層人士開始醞釀民族獨立的設想。在20世紀20~40年代,這一運動達到了白熱化程度。這一運動最著名的是甘地(1869~1948年)和賈·尼赫魯(1889~1964年)。甘地從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托爾斯泰与羅斯金的思想中,發展出非暴力斗爭藝術,這一思想無疑与阿育工以來印度的非暴力傳統思想有深厚的血緣關系。由于這個原因,再加上甘地身上深厚的傳統气息,他的印度傳統圣人般的舉止与領導藝術,使他成為印度民族運動的精神領袖。他領導了兩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并致力于教派間的和解。尼赫魯則是一位學者式的政治家。他就任印度的首任總理。他在發展印度經濟、實行政教分開、建立印度的政治制度、發起國際不結盟運動方面建功卓著。但到了他的晚年,他卻在國內經濟、政府作風清廉和對內對外政策方面頻頻失誤。 尼赫魯死后,印度形勢惡化。尼赫魯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以強硬大膽的手法戰胜了政敵,使印度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三)大宗教祖師爺哲學家的故鄉 前面提到,印度、文化崇尚直覺的思辯,這自然孕育了一批宗教家与思想家。印度是世界上好儿种影響深遠的宗教的發源地,也是好几位聞名世界的宗教思想家的故鄉。其中,有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佛陀)、耆那教先驅大雄、錫克教開山大師那納克。 喬達摩(約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年)是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出身貴族家庭。他在年輕時离家出走,尋找人類苦難的根源与醫治方法。他最終創立了佛教,并花了40年時間傳播他的學說。他指出,物質是變化無定的,靈魂只是幻覺。人之所以產生苦惱,是因為他們要追求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他主張人們行善助人,中庸地滿足欲望,來擺脫人死輪回,獲得超脫。他堅決反對种姓制度。今天,佛教、基督教与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大雄是与喬達摩差不多同時代的人。他确立了耆那教的形式,認為万物皆有靈,靈魂受輪回和報業的制約。只有拋棄一切外物,不殺生、不妄語、不盜竊、不惡塵世,才可能脫离輪回,得到幸福。耆那教的影響不如佛教,但它是今天印度主要的宗教之一。 印度歷史穆斯林的入侵,導致了伊斯蘭教与印度教(源自婆羅門教)的長期沖突。在十五十六世紀之交,那納克創立了錫克教。他主張各种族平等,印度教与錫克教平等,宣揚人類大同,反對繁煩的祭禮、偶像崇拜以及苦行、消极出世思想,同時也采納了印度教的輪回轉世和業報的思想。由于這一宗教號召人們自力奮斗,解決社會問題,因而是印度社會最先進的宗教。受其宗教的影響,錫克人是印度最富有的民族。 (四)東方文學藝術的王國 印度人自古便能歌善舞,創造出大量优美的神話。這是印度發展文藝的极有利的先天條件。古代印度人就創造了与《荷馬史詩》齊名的詩歌。 早在公元四五世紀,印度就出現了一位世界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之一迦犁陀婆。他是一位造詣极高的詩人与劇作家。他的《沙恭達羅》一劇流傳世界近千年。 在6—21世紀間,史學家、劇作家和“神秘色情詩人”胜天則繼承發揚了迦犁陀婆的梵語古典文學傳統。到了現代,集思想家、音樂家、詩人、劇作家与小說家于一身的泰戈爾(1861~1941年)則再一次為印度在世界詩壇爭得巨大榮譽,成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文豪之一。泰戈爾的同代人普列姆昌德創作了优秀的小說《戈丹》,并開創了印地語文學現實主義傳說。 除泰戈爾之外,另一位為印度在世界(樂壇)爭得榮譽的是風格明快活潑的指揮家梅達。 (五)科學界 印度最杰出的物理科學家是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是光學上喇曼效應的發現者喇曼,另一位是建立了白矮星模型并推進了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爾。拉馬努得拉是著名的解析數論權威。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