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九 歐美近現代文明的先驅英國人



  在世界歷史中,英國在歐洲舞台上唱過數百年重要角色。1066年,法國的威廉征服英格蘭以后,英國的民族君主制度得到加強,在歐洲事務中越來越發揮重大作用,与法、德(當時稱神圣羅馬帝國)在歐洲分庭抗禮。1588年,英國擊敗了當時世界海上霸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而開始了海上霸主和歐洲局勢操縱者的生涯。1763年,英國又力克歐洲大陸最強者法國,迫使法國從海洋退縮回大陸,從而開始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不列顛世界帝國。在歐洲大陸,法、德、俄勾心斗爭,英國則坐山觀虎斗,從中漁利。這帝國之夢一直延續了180年,到二次大戰的烽火熄滅為止。二戰之后,英國在西方世界的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在歐洲的角色由蘇聯所代替。在近百年里,英國人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与羡慕,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一)英國的中世紀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

  大英帝國的光輝史約開始于近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63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即使是在近代以前的中世紀,英國所產生的著名政治家之多,在歐洲各國中無出其左的。
  第一個中世紀著名的英國政治家是在827年統一了英格蘭稱雄割据的七個國家的埃格柏特。而第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政治家,卻是在871~886年擊潰丹麥人多次海上入侵的國王阿爾弗雷德。他還以他的文化建設,學識和人格而得到各國歷史學家的交口稱譽。第二個著名政治家卻是法國公爵威廉。他在11世紀中時征服了英格蘭,建立了一個鞏固的民族君主制度。
  到了12世紀下半葉,享利二世統治著從法國北部到蘇格蘭的遼闊疆域,他在動亂中和廢墟上大力改革,鞏固了王權。他還沖犯教會,展開“婚姻外交”。
  享利的儿子奪理查一世奪權叛父,气死了他。理查一世在位10年,在英國僅6個月。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參加三次十字軍東征和軍事建設。他因凶殘而獲得美名“獅心王”。
  “獅心王”之弟約翰(被稱為約翰王)一生与貴族、教皇和法王腓力爭斗,終未成功。1251年,他被迫向貴族、市民和騎士讓步,簽訂了影響當時英國憲法的“大憲章”。
  1265年,中產階級領袖西門·德·孟福爾召開會議,以限制主權。會議由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出席,這就是國會的前身。在30年后的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國會成為一种政治机构并得到發展。在愛德華三世統治末期,既14世紀中后期,國會兩院出現了。今天民主制度的重要部分——議會就是這樣出現的。
  1485—1486年,享利七世結束了英國歷史上長達30年的紅白玫瑰戰爭。他建立了都鋒王朝,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以和平和婚姻手段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
  享利七世之子享利八世,推行影響深遠的宗教和政治机构改革,提高了議會的作用。他還開創了英國均勢外交的傳統。自此,均勢外交支配英國外交達400多年。
  享利八世手下,紅衣主教渥爾塞擴大司法的作用,企圖加強封建專制王權。他參加了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但后來當了享利八世的替罪羊,被削為平民。
  享利八世另一位名將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嘔心嚦血,最后以身殉業。
  英國最有名的兩個女王之一伊麗莎白一世,于16世紀下半期在位。她奉行溫和的宗教改革政策,把寺院和王室土地轉移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手中,助長了圈地運動的發展,海盜活動、奴隸貿易和殖民活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588年,英國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一下子成了世界海上霸主。
  伊麗莎白一世的主要輔助人塞西爾,則是伊麗莎白內外政策的籌划者与執行者。伊麗莎白時代著名人物還有冒險家、海盜和殲滅‘“無敵艦隊”的功臣霍金斯和德雷克。
  中世紀中英國有名的宗改革人物是托馬斯·克蘭麥(1489—1556年)。他任英國大主教達20年,他推行宗教改革,后与新上台的复辟教女王瑪麗發生沖突,他宁死不屈,被焚至死。但他的改革奠定了英國國教的基礎。
  英國在中世紀產生的政治名人之多,列歐洲各國榜首。原因有好几個。一是英國這個國家很早(1827年)便形成了,而法、德。意三國則形成了查理曼帝國分裂。英國形成后,很長時間國家并無分裂,國力較強大,可產生一些較有作為、對歐洲大陸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鞏固海上孤島的地理位置,它可以阻止任何外來入侵。二是英國進行了多次重大的宗教改革,深刻影響了英國歷史与歐洲歷史,改革的實施者理所當然會成為杰出的政治家。三是英國中產階級力量強大,政治民主浪潮來得很早,而且產生了近現代資產階級民主雛形的國會。這种重大民主運動勢必產生一些偉大的政治家。最后一點,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英國文化、民族性格与近現代政治家

  15世紀末圈地運動中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內戰后更加蓬勃壯大。到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資本主義經濟活動達到了第一個高峰。到工業革命完成的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已從農業國一躍為工業國。于是,一批資產階級貴族誕生了,這就是紳士階級。
  英國長期的宗教改革,最終導致了清教的形成。清教主張節儉、實用主義、勤奮、克己、禁欲,這無疑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需要一拍即合。
  英國中世紀的貴族,資本主義大發展所培養出的一大批富翁和英國國教清教,三者一同造就了人們所說的英國紳士風度。這是英國典型的民族性格。
  英國紳士衣著講究、庄重、舉止文雅得体,言談彬彬有禮是眾所周知的。但還有其它重要因素。英國長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競爭,教會了英國人在社會生活中遵守游戲的規則。同時不是只強調贏胜,而是強調合作和公平競爭。長期的均勢外交和經濟競爭,又養成了英國人同情英勇的失敗者,給敗者以机會的文化習慣。長期的商品經濟生活,也教化了英國人的守時,帳目清楚、勤奮追求利潤,追求成功的特點。孤島環境、清教教義和早在13世紀便出現的大學教育(牛津、劍橋這時均已誕生),造就了英國人自制禁欲,不夸夸其談、溫文爾雅的特點。這与中國儒家文化的規范是十分相似的。不同的是,英國人有更丰富的幽默感。新教倫理熏陶出英國人尊重個人權利、自由,不好管閒事的特點。中、下層長期爭奪權利的斗爭和國會的長期存在,又培植出英國人的民主,自由。同時,君主立憲制的長期存在和貴族社會的殘渣,又使得英國人有守舊,講究身分和門第的陳腐思想。此外,還有喜歡冒險,不斷進取和沉著勇敢的特點。而在中世紀的手工業崇尚實踐的傳統影響下和后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英國人養成了重實踐、崇尚實用性的經濟主義和功用主義文化。
  自英帝國坐上世界霸業的寶座后,特別是自19世紀30年代工業革命大成功后,英國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得到多個國家的承襲和仿效,英國人的威望被植人全歐人的信念中。英國的國際性威望也的确幫助過英國逃過災難劫數。在二次大戰中,希特勒有過兩次殲滅英國的良机,但他最后還是放棄了。原因是他敬佩高貴、經濟丰富和能力非凡的英帝國。他說:“我不希望英帝國的王冠丟失任何一顆珍珠,因為那將是人類的災難……一個我從來不想傷害的帝國。”(《難以對付的歐洲人》第29頁)
  英國在政治上的确有不少值得驕傲的地方:英國政治家的精明、艦隊的所向無敵、情報机构的神出鬼沒、外交上的精明老練、政府的卓越高效、社會的安定平靜、制度的民主法治。近現代的這些一流的政治家的政治技藝和成功,是歐洲其它各國所無法比擬的。
  在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与國王的著名內戰中,奧列弗·克倫威爾脫穎而出。他率騎兵兩敗王軍,取得內戰胜利。第二次內戰中,再次獲胜,并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接著入侵愛爾蘭,自立為獨裁者。他為中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力量戰胜封建主義,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此,英國向另一方向發展,對歐洲和世界的歷史進程發生了深遠影響,從這點上說,他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
  克倫威爾死后,1668~1689年發生了不流血的“光輝革命”,英國至今的君主立憲制形成了。
  在這之后,英國出現的重要政治家,都是靠反拿破侖發家的。1789~1815年,拿破侖成了歐洲歷史的中心人物,一批出類拔萃的政治家,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英國名相坎宁、名將納爾遜、“鐵公爵”威靈頓、都是從反拿破侖的事業中發跡的。他們的名气當然都比不上拿破侖。這多多少少應驗了一位名人可能是莫扎特(1756—1791年)所說的一句刻薄的話:“一個偉人要有一百個傻瓜作陪襯。”當然,梅特涅等人決非傻瓜,而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但是,在拿破侖這顆气沖牛斗的巨星的映照之下,不免黯然失色。可見,生在一個有舉世無雙的偉人的時代,既是万幸,也是不幸。
  英國是海上孤島,英國國防的重點就是海防。英國歷史上曾遭羅馬人、丹麥人、諾曼人的入侵,這更引起了歷代政府對海防的注意。自1588年力挫西班牙“無敵艦隊”后,英國水師便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了一次大戰后。英國近代兩大名將之一納爾遜,便是一朵海上之花。在拿破侖稱霸歐洲時期,他分別擊敗過法國同盟國西班牙、法國和丹麥的艦隊。1805年,他指揮了世紀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以少胜多,用很少的代价殲滅法、西聯合艦隊,粉碎了拿破侖跨海擊英的美夢。
  英國近代另一位名將威靈頓,則在反法戰爭中立下過卓著功勳。1814年。他在滑鐵盧一役,頑強戰斗,直至援軍到來,終于一舉擊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
  坎宁(1770—1827年)在1822年才因偶然事件而任外交大臣。他果斷地采取了有利于英國資產階級的反神圣同盟,支持自由主義的對外政策,并取得巨大成功和聲譽。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官。
  在整個19世紀、英國政壇為四顆巨星的光芒所圍繞。他們是名相帕麥斯頓、迪斯墨里和格拉斯頓,女王維多利亞。從維護英國資產階級的角度看,四個人的權力峰顛之際,也就是英國在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帕麥斯頓(1789~1865年)有句名言:“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我們的利益才是永久的和不變的。”這正是對几千年來民族國家內政与外交哲學的高度概括。他又是忠實不渝履行這一哲言。內政上支持議會改革和自由貿易。外交上支持土耳其以對抗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行動中用兵中國,在美國內戰期間支持南方,在波蘭起義中支持起義以削弱俄國。
  迪斯累里(1804—1881年)出身猶太家庭,并頗有猶太人的自我奮斗精神。他作為英國大党保守党先驅、議會改革法案的締造者、蘇伊士運河所有權的攫取者、英帝國名稱的正式使用者、用兵土耳其的力行者和1878年柏林會議上塞浦路斯島的分享者,名留英國偉大政治家之列。
  他的同代人格萊斯頓(1809~1898年)提出了自由貿易的方案,取消保護關稅制度,進行國民教育,陸軍改革,實行文官考試制度;創立了監督地方自治机關的內政部,實行不記名投票選舉,因而為英國贏得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和歐洲各國對英國的敬奉。他在愛爾蘭問題上還頗有遠見地主張愛爾蘭自治。
  1837~1901年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則是名揚海外。世界各地以維多利亞名命的事物(地名、瀑布)就能使她聞名于世,經久不衰。她在位期間是英國最興盛的時代。她的作為先是与內閣爭權,后是与內閣配合默契,狂熱支持英國對外擴張的國王,給英國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為后世國王樹立了行動典范。
  勞合·喬治在1916~1922年間是叱吒英國政壇風云的首相。在這以前,他們調和勞資關系的改革和一項財政法案而聞名全國。一戰爆發后,他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最終贏得了一次大戰。戰后,他与列強重新瓜分世界,但在內政外交一系列難題上挫折下,他只得辭職。
  一戰之后,英國与參戰國一樣,面臨國內動亂。麥克唐納兩任首相,但無大建樹。他的建樹,就是把工党從一個無足輕重的組織改裝成此后英國政壇的舉足輕重的大党,把改良主義引人了英國政治。
  英國的大多數政治家十分精明。但在二戰前的關鍵時刻。卻出了一位愚蠢的政治家,導致了英帝國的衰落,這人就是張伯倫。張伯倫的知名度恐怕可以同邱吉爾相抗衡,甚至超過了邱吉爾。他的名气來自他臭名昭著的綏靖政案,使德國得以輕而易舉地肢解奧地利、捷克和波蘭,從而使德國取得歐洲大戰初期的輝煌胜利。
  本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毫無疑問是邱吉爾。他自幼就很崇拜拿破侖,立志要成就大功名。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也是一位演說家。他的這兩种才能幫助他立足政壇,高瞻遠矚。他在任內閣成員時,便力排眾議,堅決支持抵制德國擴張主義。歐洲大戰爆發后,他出任首相,帶領英國抗擊了德國的進攻,采取了聯美聯蘇的政策,最終使英國贏得了二次大戰的胜利。他一生中堅決反共。他畢生致力于拯救英帝國的衰落。盡了最大努力,但英帝國還是不可挽回地衰落為世界二等國家。
  艾登在任張伯倫的政府要員時,也堅決主張抵制德國。他參与了二戰中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1955年起任首相,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中,他決定与法國、以色列一道發動中東戰爭,但終于失敗。
  1979年登上首相寶座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是英國二戰后最有作為的政治家。她上任之際,英國經濟狀況很糟。她大力調整,使經濟出現了生机;她還介入了維納斯群島戰爭,挫敗了阿根廷。
  本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將領蒙哥馬利的光輝業績,是在1942年阿拉曼之戰中,一舉擊敗常胜將軍、“沙漠之狐狸”德國將軍隆美爾。
  蒙巴頓是本世紀英國另一名將。他在二戰中指揮盟軍從日本手中奪回東南亞,并立下汗馬功勞。他任英國駐印度最后一任總督,順應時勢提出著名的“蒙巴頓方案”,主張讓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英國的衰落始于本世紀初。在1900年,通過內戰清除發展障礙的美國經濟實力超過英國。1910年,美、德的經濟實力就超過了英國。在一戰后,英國由債權國家退為債務國,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讓給了紐約。二戰后,英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帝國名存實亡,英國的名聲最后也下降了。英帝國徹底衰落,這也是各強國歷史發展邏輯。到今天,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落后西德、法國后頭,已淪落為二等大國。

        (三)英國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与科學文化名人

  政治上,英國是世界首次資產階級革命和現代民主制度的發祥之地。英國又是第一個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從英國產生的工業革命的浪潮,波及歐美各大國,帶來了制造業、商業革命,并造就了至今一直在世界舞台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創造了一個包括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新型社會的形態。
  英國涌現出大量科技文化名人。
  物理學:英國最早杰出的科學家恰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1642~1727年)。牛頓幸運地生在“科學的童年”時代。這是与他齊名的愛因斯坦所十分羡慕的。他在大學期間便完成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三項發明,微積分、光色譜律、万有引力定律。四十五歲時,他寫出了近代數學、力學、物理學、天文學的奠基之作《數學原理》。這是人類到他的時代止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著作。牛頓采取的方法是,以實驗為起點,以演繹的物理——數學方法為工具解釋自然。他既繼承了英國經驗主義与功利主義傳統,又開創了演繹方法。在他的后繼者愛因斯坦那里,演繹、思辯方法得到進一步光大,并被提高到無与倫比的高度。自牛頓起,英國帶著明顯的經驗主義方法的物理學一直在世界上居第一二位。牛頓的聲譽卻因他与萊布尼茨爭微積分發明權的不光彩舉動所損害。
  牛頓的同事胡克,也是一位譽滿全球的物理學家。他提出過万有引力定律原理,但未能深刻地闡明。他還提出了光波動說,創立彈力學的胡克定律。
  18世紀英國所產生的世紀性物理學家只有卡文迪許一人。這位終生未娶的物理學家作過聞名于世的扭秤實驗,并在電學方面有大的發現。他揭示了氫气的性質,水的組成和比熱現象,從而開創了化學史的新紀元。
  19世紀英國涌現出的偉大物理學家之多,史無前例,后未再現。這時崛起三位近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法拉弟、焦耳、麥克斯韋,近代物理學大師W·湯姆遜和楞次。
  法拉弟自學成才,創立電磁應定律。他發明了第一台感應發電机,創立了電磁學,電工學的重大概念。他還提出了電能定律,指出能量轉換現象。他在化學方面也有多項發現和創制。
  焦耳与楞次几乎同時發現了有關電熱效應的定律。焦耳提出19世紀自然科學四大發現之一的能量守恒定律。并惊人地精确地測出熱功當量,后人稱此單位為焦耳。
  麥克斯韋是光的電磁理論之父。他還推出分子運動的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他也是一位數學大師。
  W·湯姆生与法拉第兩人合稱電磁物理論之父。湯姆生在熱學方面創立了開氏絕對溫標,發現了湯姆生熱效應。他是一位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發明了許多電學儀器。
  只是在20世紀初,世界物理中心才移到德國。二戰后,又移到了美國。
  在20世紀,原子物理學之父盧琴福在人類認識放射性現象与原子結构方面作出了划時代的貢獻。威爾遜發明了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必備之具——云室。狄拉克大大發展了量子力學基本理論,并創立了輻身原子理論。
  化學:在17世紀,英國遙遙領先。但后來法國人一鳴惊人,在18~19世紀50年代壓倒英國,成為世界化學界霸主,德國次于英國居第三。19世紀50年代后,德國又壓倒法國,一直把霸主地位保持到1920年,法、英、美屈居后面。1920年后,后起之秀美國名列第一,英、德、俄(蘇聯)次之,法國遠遠地落后了。
  17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化學家是集化學家与物理學家于一身的波文耳。在物理方面他提出了气体的壓強与体積成反比的波耳文——馬略特定律,在化學方面開了分析化學研究的先河。
  18世紀英國最突出的化學家是道爾頓。在物理方面,他總結出气体分壓定律。在化學方面,他的原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与原子物理學的基礎。
  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是戴維和格姆。前者是電化學大師,發現了8种元素;后者是物理化學先驅与液体化學之父。
  本世紀英國最杰出的化學家是本世紀化學最大發現——DNA結构的發現者之一的桑格。
  數學:在16世紀40—60年代,意大利獨執牛耳。16世紀末10年、17世紀頭10年,德國取代意大利,獨霸世界數壇。在17世紀后來90年里,德國總的來說保持了霸主地位。法、英也崛起,咬住德國不放。在整個18世紀、法、英几乎獨吞了世界數學界的天下。19世紀上半葉,德國東山再起,与法國平分秋色;從19世紀下半葉起到20世紀20年代,德國又像300年前那樣,獨霸世界數壇,其次為法國,英國則落后一大截。美國則在世紀之交開始崛起。從30年代起,美國以無可非議的优勢捧走并獨享著世界數學桂冠。
  在此方面,英國有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他創立了微積分;有19世紀邏輯布爾代數的創始人布爾;有本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与哲學家之一、數理邏輯巨匠羅素。
  天文學:在16世紀后20年,意、德相繼稱霸。在17世紀,世界天文學界的排位是德、法、英。而英國天文學在牛頓時代達到了最引人注目的地步。當時有至今名聲不衰的天文學家、慧星研究巨匠哈雷,他的名字与哈雷慧星一般永久。此外,還有被牛頓譽為歐洲最佳的天文學家的布拉德萊,他發現了光行差和章動現象。牛頓本人也是一位大天文學理論家。
  在18世紀,英國便脫穎而出,在世界天文學界大步領先;在英國之后,德、法角逐激烈,18世紀英國最著名,也是歐洲最負盛名的天文學家之一赫舍爾,創立了恒星天文學,彩色光度學,編成了第一個雙星表。
  在19世紀頭70年,德國重振雄風,名列榜首,英落后于德一大截,而法又落后于英一段距离。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擊敗德國,稱雄天文學界,英、德、法落在美國后面。
  19世紀英國有天体光譜學的創始人之一哈金斯。本世紀則有兩位較突出,一位是理論天体物理學大師愛丁頓,另一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天文學家,射電天文學先驅賴爾。
  地質學:16世紀,意、英先后雄居地學首位。在17世紀,法。英、意先后獨占鰲頭。其實,地質學是在18世紀才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到19世紀發育成熟的。英國最偉大的地質學家也都出自這兩個世紀。
  在18世紀,俄國遙遙領先,其實為德、法、英。當時,歐洲地質學界圍繞地層的形成問題,分化成“水成”說与“火成”說兩派。英國18世紀最杰出的地質學家赫頓是“火成”派之父。他認為岩石与地下的岩漿活動有關。
  1790~1830年,地質學在岩層順序,岩層所含礦物及化石研究上,進展很大,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這時的“英雄”有英國的史密斯(1769-1839年)、席基威克(1785~1873年)、麥其生(1792~1871年)、法國的居維葉、德國的維爾納(水成說代表)。史密斯是地層學的創始人之一;席基威克則由篤信水成說到推翻水成說,最后創立了寒武紀錄;麥其生与席基威克共建泥盤紀錄,并提出新的分層方法。他還發現了二疊化地層。
  英雄時代,便是地質學的形成時代。英國誕生了19世紀最偉大的、也是最后一位偉大的地質學家賴爾。他運用當時剛出現的達爾文進化論,創立了近代地質學。在19世紀,世界地質學的中心便移到了德國。德國的魏格納在本世紀初以大陸漂移說一舉開辟了現代地質學的新紀元。英國緊咬德國,美國在崛起,法國元气大傷,僅与意大利為伍。在20世紀,美國后來居上,名列榜首;德、英、俄次之。
  醫學和生物學:在16世紀50年代,法國一手包辦了世界生物學界。17世紀20~60年代,英國天下無敵手。英國擁有近代以來世界最偉大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家。
  17世紀初的哈維,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醫學家,著有《血液循環論》這一不朽著作。該書系統地揭示了血液循環的原理,摧毀了教會奉仰的醫學學說,在醫學界發生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該書為近代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奠定了科學基礎。他還是在生物學和醫學中運用實驗方法的第一人。
  到了17世紀90年代。德國取代了英國領導世界生物學界。從18~19世紀初,法國在生物學界大領風騷。在法國后面的是德、英、俄、瑞典、瑞士等。這時有一批著名生物學家:林氏二十四綱創始人瑞典的林耐、法國自然博物學家布丰、生物進化論鼻祖拉馬克、生物突變論之父居維葉、瑞士有創造代替林氏分類學的植物分類法的德堪多。但英國沒有名聞世界的生物學家。
  到了19世紀上半葉,英國才產生了一位著名生物學家,大葉性肺炎病理學和內分泌學之父阿狄森。
  到了19世紀下半葉,英國崛起了一位名震人類歷史的生物學家,他也是人類至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了《物种起源》,系統地闡述了“物競天擇,适者生存”的進化論,動搖了教會的“上帝創世說”。他還發表了一系列生物學名著,奠定了生物學各大分支研究的基礎,并論證了人由猿進化而來的著名論點。他的進化論思想,對其它學科,如地質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以及對人類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
  達爾文還以他高尚品格而贏得大眾的敬佩。在發現青年學者華萊士也提出了進化論時,毅然放棄自己爭先發表進化論的机會。這种無私人格可能是古今中外科學家中罕見的。
  華萊士也以他的進化論發現而在科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世紀英國生物學(或醫學)方面的偉大人物還有H位:一是赫胥黎,他作為進化論的得力宣傳者和發展者而聞名于世。二是羅斯,他找到了預防虐疾的有效辦法。三是外科清毒法創始人利斯特。
  在19世紀的生物學界,划時代的發現接二連三,偉大的生物學家和生理學家也如群星送出。他們有:細胞學說奠基人之一施旺(德)、現代生理學先驅貝爾納(德)、近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奧)、細菌學奠基者之一科赫(德)、現代光合作用學說鼻祖季米里亞澤夫(俄)。德、法、俄等國的生物學研究水平与英國接近。德國更是實力雄厚。但与達爾文進化論相比,這些學者不免黯然失色。
  本世紀頭十年,俄國獨執了世界生物和生理學的牛耳,德國次之。到了20年代,美國躍居首位,英國次之,二戰后仍然如此。
  本世紀英國杰出的生物學和生理學家有在1912年創維生素學說的霍普金斯、1928年發現青霉素的弗萊明、分子生物學鼻祖阿斯特伯里和揭示DNA結构奧秘的二戰后英國最著名生物學家桑格。
  心理學:中國人習慣上把心理學划人自然科學之列,但實際上并不准确。心理學中的許多問題,不像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樣,可以進行量化,可以不帶主觀色彩和個人因素地加以解釋。因此,把心理學列入人文科學較合适,而把心理學中的某些分枝,如神經心理學,則可列入自然科學。
  心理學原為哲學的一部分。在19世紀下半期,德國科學家H·韋伯和G·T費希納奠定了現代心理學的基礎。至此之后到一戰,德國和德語世界在心理學界占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也是在19世紀,布洛卡、米勒和赫爾姆霍茨(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從腦生理和感官生理的角度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在19世紀下半期,德國人馮特創立了實驗心理學和构造心理學,心理學成了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要手段的獨立學科(《當代國外社會科學手冊》第23頁)。本世紀初俄國巴甫洛夫的研究也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
  自1860~1914年,德國人和德語國家人創立了對后世影響极子的几個心理學派:1.构造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是馮特和鐵欣納;2.格式塔學派,創始兼代表人是韋特墨、苛勒和考夫卡;3.精神分析學派,是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榮格;4.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是阿德勒(自卑感研究之父)、榮格、弗洛姆等。
  一戰之后,世界心理學中心移到了美國。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的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就創立了机能主義心理學派,主張心理是人類适應環境的產物。在1913年,美國的華生又推出了行為主義學派,用“刺激——反應”來解釋行為。自此至60年代,行為主義影響了美國人文科學研究。二戰后,認知心理學興起,它主張研究內部心理過程。心理學分支越來越多,出現了普通心理學、發生發展心理學、生物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心理學、航空航天心理學、文學心理學。体育心理學、政治心理學等基礎和應用研究充分支學科。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倡導“目的心理學”并創立社會心理學的麥孤獨(1871~1938年)。
  發明家:英國有經驗主義科學傳統,英國是兩次二業的發源地,這兩點就是一大批偉大發明家得以問世的原因。英國最偉大的一批發明家的地位僅次于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家、美國人愛迪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偉大的發明家大都出自英國。他們當中有:第一台蒸气机制造者紐西門;發明珍妮紡紗机的哈格里活斯;改進紐西門的蒸气机并發明出雙動作蒸气机,使世界進入“蒸气時代”的瓦特,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名气最大的發明家;發明水力精紡机的阿克賴特;在1814年制造出第一台蒸气机車并在1825年首次試車的司蒂芬遜;發明發動机和發電机的法拉第。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美也都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發明家,与英國共執發明世界的牛耳。此時英國著名的發明家有:第一种苯胺染料之父珀金,鹼性煉鋼法創造者吉爾克里,蒸气渦輪發明者帕森,于1921年造出第一台電視机的貝爾德。
  下面談談關于英國的人文科學、文化名人。
  文學:英國与法國、俄國是歐洲的三大文學大國。
  14世紀歐洲大陸的文藝复興浪潮波及了英國,英國也出現了人文主義思潮和文藝复興運動。該思潮的最早代表是曾多次出游歐洲大陸的喬叟。他奠定了英國文學的基礎,開創了英國詩歌的先河。
  生活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其他最偉大人物可能是但丁、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和狄更斯。)他的戲劇題材多樣,寓意深刻,筆力傳神,語言丰富多彩,又充滿詩意,故又稱為詩劇。他的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塞羅》等,是世界戲劇史上最高峰。他的詩劇、兩首長詩和多首十四行詩,是珍貴的詩歌作品。但在他生前与死后50多年,卻在世界文壇地默默無聞。到了19世紀,也就是他死后200多年,他一下子成了世界最偉大的文豪。研究他的學科——莎學,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研究分支。
  与莎翁M時代的杰出文學家有:描寫伊麗莎白時代的史詩《仙后》的作者埃德門·斯賓塞;戲劇《浮士德博士》的作者,反映了文藝复興時代的生活、經驗与知識的無窮追求的偉大戲劇家馬洛。其他文學大師有詩人本·惊森、博蒙特、弗萊徹。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又進入了一場思想革命,在文學中則出現了古典主義与浪漫主義,浪漫主義呼喚出人們的熱情与想象力。這個時期的詩歌繁榮超過其它文体。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古典主義的文學先驅是圣詩《快樂園》的作者彌爾頓;英國文學古典主義高峰的代表人是詩人蒲伯,散文大師兼諷刺家斯威夫特,散文大師兼著名史學家吉本,散文大師兼現代小說先驅、膾炙人口的《魯濱遜漂流記》作者笛福,偉大小說家《湯姆·瓊斯的歷史》的作者菲爾丁。
  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英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吟唱出《墓園挽歌》的格雷,歌頌田園的戈德史密斯,歌唱勞動大眾的通俗語言詩人彭斯。在十八十九世紀之間有:把自然比喻為宇宙精神的華滋華斯;想象力神奇的詩人柯勒律治;而最杰出的就是歡唱“美就是真”的詩人濟慈,大力抨擊保守主義。呼喚反抗的兩個親密朋友雪萊和拜倫,他倆把英國浪漫主義高潮推向頂峰。雪萊最為流傳的詩詞是“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而拜論則以他的《唐·璜》長詩、為希腊自由而犧牲而著名。
  歐洲文學世界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1830年和1914年之間,現實主義作為第四次巨潮(第三次是文藝复興的人文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又席卷歐洲文壇。歐洲的現實主義排擠了詩歌那种不切實的熱情,而強調寫實与揭露。故此時小說進入了一個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英國社會在維多利亞時代最為繁榮昌盛。這個時代又產生了大部分英國現實主義作家。
  英國早期現實主義作家最突出的是薩克雷和狄更斯。·前者代表上層階級,但他卻勇于暴露他這個階級的丑相;后者則代表下層階級,描寫与同情大眾的痛苦,宣揚人道主義与和平反抗方式。他寫下了《奧列佛·特維斯特》、《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小說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作品的文學水平、深刻的思想与廣闊的社會背景,以及他的作品給當時世界進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小說家。
  維多利亞時代后期偉大作家應推小說《苔絲》的作者哈代。他在作品中表達出自然是美麗与威力巨大的。人的努力終歸徒勞。此外,1893年,王爾德創作了名詩劇《莎樂美》。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英國還有一位偉大作家高爾斯華綏,他的《福爾賽世家》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在1900年至1914年,社會改革成績斐然。密切注視現實的作家們,放棄了原先的悲觀的筆,而拿起了充滿信心与希望的一支。此時最負盛名的是戲劇巨匠、《巴巴娜少校》的作者、費邊社會主義創始人之一削B納。他的作品是本世紀世界戲劇界的杰作。
  杰出作家威爾斯,其早期作品展示了未來社會的美好畫卷。
  在十九二十世紀,浪漫主義余音猶存。有五位作家是典型代表。一位是散文巨匠、史學巨匠卡萊爾,一位是散文大師、社會批評家羅斯金,一位是詩人和英帝國的歌頌者吉卜林,另兩位是典型地反映浪漫主義思潮的詩人:羅伯特·布朗宁和桂冠詩人丁尼生。
  本世紀文學流派眾多和更新創造,遠遠超過了人類以往文學史上的變化。除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新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外,還產生了后期象征主義、意象派、旋渦派、未來主義、主体派、佛洛伊德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達達圣義、超現實主義、新小說派、存在主義、荒誕派、垮掉的一切、迷惘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白白派畫象派、新新聞主義等千奇百樣的流派。(林嚷華等《當代西方學術思潮》第22頁。)
  一戰与二戰之間,西方文學進入了“迷惘的一代”的時代,英國的艾略特是這個時代的領路人之一。他的《荒原》充滿疑慮与痛苦。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另一位偉大的英國詩人是象征主義代表葉芝。小說界則有好几位人物:大膽歌頌性欲的小說家、《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勞倫斯,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他的文學成就。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后代奧爾德斯赫胥黎以《輪唱和對歌》描寫了當代知識界情況。福斯特則以精湛的文學技巧与《印度之行》著稱,而在意識流小說界最重要的作家應推奠基人喬伊斯,其次是意識流先驅、女小說家伍爾夫。
  二戰后,英國出現了一個叫“憤怒的青年”的流派,該流派有《幸運的吉姆》作者艾米斯,戲劇家《在憤怒中回顧》的奧斯本,另一位宗教作家格林揭示出人性的黑暗面。
  總的來說,英國人擅長戲劇、詩歌、再次是散文与小說。總之,英國文學多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法國人在小說方面水平最高,世界上可能只有俄國和后來的蘇聯与之平起平坐。法國人的戲劇成就也很大,但詩歌方面力量十分薄弱。俄國及后來的蘇聯在小說方面一直雄霸世界文壇,与法國平分秋色,詩歌方面成就斐然,戲劇方面則一直沒有很大起色。美國在一戰后才步入世界文壇。從此以后,美國的小說戲劇与俄(蘇)、法、英并駕齊驅,散文。新聞文學方面實力雄厚,但詩歌方面勢單力薄。德國總的文學成就比不上英、俄(蘇),德國只是在歌德那個時代在詩歌,戲劇方面可不分各大國分庭抗禮,但后來一直落后于英、法和后來的俄(蘇)。從近代以來,西方社會思想与學術如同西方文學一樣,經過了十五十六世紀的交藝复興時期,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18世紀下半葉的浪漫主義,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的進化論,唯物主義、反唯物主義,新唯心主義,新實在論和二戰后傳統學科的衰落、分化、多元化和重組五大階段。
  哲學:培根是文藝复興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創立近代歸納法,經驗主義和机械主義流派。他的文筆优雅,為后代英國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文風開了先河。
  17世紀的思想革命及其頂峰啟蒙運動時期英國偉大的哲學家有霍布斯、洛克、貝克萊和休謨。霍布斯認為一切知識源于感覺,物質是唯一的存在,自然与人類行動可用机械來解釋。洛克發展了霍布斯的學說,提出唯理論,認為人通過感覺,形成簡單思想,再形成复雜思想。愛爾蘭人貝克萊則一步走到了唯我說,走向了霍布斯的唯物論的反面。他認為,物質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感覺知道它存在。休謨則是近代哲學史上最著名的怀疑論者,他發展了洛克的唯心說,提出經驗使人把事物与事物特性(即知識)聯系在一起;印象与聯想是知識的全部,思想是感官印象的复本,我們無法認識最終的原因与事物的本源。休謨還是一位政治經濟學的鼻祖。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邊泌創立了功利主義。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基于實現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則,社會信仰和制度必須符合這一原則。僅次邊泌的哲學家是其信徒考姆斯·穆勒。
  19世紀英國最重要的哲學家是社會進化論最大代表斯賓塞,新唯心主義兼新黑格爾主義者布雷德利,修正和完善了功利主義的功利主義最大權威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穆勒認為,對事實的觀察力加上演繹推理,构成一切不證自明的真理。他認為個人行為除追求快樂外,還受習慣与社會的影響。
  本世紀英國的哲學流派主要是新實證主義。該流派的中心是邏輯實證主義。后一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數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兼散文家羅素。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還有維特根斯坦。他后來創立了日常語言哲學。除外,波普等人創立了批判理性主義、即科學哲學。但波普這個英籍奧地利人,似乎不受具有島國排外意識的英國人重視。波普的哲學反而在歐洲大陸、美國等地大受歡迎。拉卡托斯則致力于維護并發展他的老師波普的學說。
  在17世紀和18世紀前期,西方哲學界(也是世界哲學界)是法、英、德、荷四國稱雄,其中,英國的力量最強。而從18世紀后半葉開始,世界哲學的中心東移到了德國。從此,德國產生了一批支配世界哲學界的泰斗。他們是:被譽為近代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家康德、僅次于康德的黑格爾、反理性主義先驅叔本華、意志主義巨匠尼采、与尼采合稱存在主義鼻祖的海德格爾、唯物辯證法之父馬克思、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現象學之父胡塞爾,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奠基人之一弗羅姆,第一二次大戰間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維爾納學派代表卡爾納晉、二戰后最有影響的哲學流派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
  也就是說:18世紀后半葉和19世紀,是世界哲學的德國世紀。在20世紀,德、法、英、英四國主宰世界哲學界。H戰前,德國最具創造性,二戰后,美、英、法實力較強。
  政治學:近代以來,政治理論對社會實踐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文藝复興時代的意大利人馬基雅維利提出權力斗爭是政治的中心,奠定了現代政治學的基礎。此后,兩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則大大丰富了政治學內容。16~17世紀,英國是世界政治學中心;18世紀,中心移到法國,但英國雄風猶存。到了19世紀,德國青云直上,黑格爾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政治學說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學說問世了。成為后來西方現代政治理論核心的政治學的出現在英國。英國的政治學說,自由主義、費邊主義和保守主義,成為本世紀的西方政治思潮的先導。
  本世紀的政治學則顯現出多元化,多區性。從政治思想來看,西方有德國的唯意志主義、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法國的協作主義、荷蘭的法律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意和德的法西斯主義、法國的新托馬斯主義和存在主義、英國的新自然法主義、德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二國際、社會党國際和猶太复國主義、左派天主教及非洲的民主社會主義、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新保守主義,俄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等。總的來說,本世紀政治思想的中心有美、德、法、俄四國,英國的地位一落千丈。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則是美國、其次是德國(西德)。
  近代以來,各大國政治學又頗具各自的特色。英國的政治理論較開明、實際,充滿自由主義,改良主義和和平主義;法國的則很激進,富于浪漫主義色彩;俄國(蘇聯)則強調革命、集權;德國宣揚國家至上,強調權力的作用。
  文藝复興時代最大的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家是16世紀的莫爾。他的《烏托邦》一書吹響了近代英國政治學的號角。另一位政治學家胡克論述了法律的約束力与教會的關系。
  16世紀末到17世紀上半葉的霍布斯,与后來的洛克,休謨、邊泌、約翰·密爾,是英國最重要的政治學家。
  霍布斯的理論是要證明專制政府的必要性。他所提出的“人吃人”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思想,影響很大。
  1640年掀起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風暴中,出現了三個政治派別。其中一派——掘地派的主要代表人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溫斯坦萊。
  在17世紀的后半期英國政治學出現共和派,這派有三大代表:《大洋國》作者哈林頓、《為英國人民聲辯》的作者密爾頓和《論政府》的作者西德尼。
  此時,兩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哈利法克斯和洛克則總結了代政制形式。前者鼓吹一种介于君主專政与共和政体的中庸政体;洛克則指出,人生而具有財產、生命和自由等權利,政府必須保證個人的自然權利。他還論證了立法權和防止暴政的方法。他的思想為后來許多著名的西方政治家所采用,并成為英、法、美等國憲法的理論基礎。
  啟蒙運動中最后兩位偉大英國政治學家是休謨和柏克。前者指出了習俗和傳統在人類行為和政治方面的作用。柏克則以他的代議制和政党學說而著稱。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邊泌從最大幸福原則出發,建立了成為后來西方法律基礎的法學,在政治上鼓吹開明、激進的改革。
  19世紀的密爾以他的近代自由主義理論大大地影響了現代西方民主理論;他的同代人,社會進化論最大代表斯賓塞則宣揚隨工業化的進展,政府應縮小管理范圍。
  1904年,地理學家哈爾格德·麥金德建立了系統的地緣政治理論,他的觀點對后來和現在各國的軍事与外交產生著重大影響。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英國著名政治學家,也是英國最后的偉大政治學、費邊社重要人物韋伯夫婦,他倆主張漸進的、民主主義的改良。
  經濟學:從18世紀以來,英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學界獨一無二的巨人。到了二戰后,美國才取代了英國。美、英之外,奧地利和瑞典是世界經濟學巨人,其次是德、法、俄(蘇)。
  英國第一個著名經濟學家是它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是西方最杰出的經濟學家,他叫亞當。斯密。他的《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作。他提出,勞動是財富的真正源泉,是商品价值的永恒尺度。他鼓吹自由放任主義,國家的職能在于國防、維持公正和秩序及建設維護公共事業,國家不應隨便干預經濟。《國富論》對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的經濟生活起了決定性影響,斯密也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英國經濟學有兩顆巨星。一顆是馬爾薩斯,另一顆則是大衛·李嘉圖。
  馬爾薩斯的名气遠遠大于他對經濟學所作的貢獻;他的名气來自于他那种有點危言聳听而又引人注目的增長,而生活資料至多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人口增長勢必大于生產資料增長,人口危机就會到來。但他的理論后來卻被人們推翻。他的最大貢獻;除了創立人口學、人口經濟學之外,是最大程度地引起了人類對人口問題的注意。
  大衛·李嘉圖是被認為僅次于亞當·斯密的經濟家。他完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古典學派的最后巨匠。他發展了斯密的价值學說。他的最大貢獻是地租學說,提出級差地租地起源及其兩种形式。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是19世紀英國最杰出的經濟學家。他是一位多面手天才理論家,他构造了一個以修正過的功利主義為基礎的政治、哲學,經濟的大理論体系。在這方面能与他媲美的可能只有馬克思。其《政治經濟學原理》在半個世紀中曾是大多數英國大學的課本。
  本初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又爆發出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波及了歐美各國。革命的領導人是英國本世紀最負盛名的劍橋學派中的凱恩斯。
  在凱恩斯主義之前,是劍橋學派中的新古典經濟學。主要代表是馬歇爾、庇古和羅伯遜等。馬歇爾是最大代表,提出均衡价格論,用流通中的供求關系來說明价值并建立起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在本世紀頭30年一直統治了西方經濟界。在1933年的危机后它的影響一度急降在1920年庇古建立了福利經濟學。
  代之而起的是凱恩斯主義。該主義的宣言書是1936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理論》。該書論證了在政府干預下,資本主義才能通過市場的自由調節來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經濟危机。該理論又主宰了西方經濟三十多年。60年代后期的經濟滯漲,大大動搖了凱恩斯學說的權威。即使如此,凱恩斯無疑是本世紀在西方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二戰后,英國較有影響的經濟學派是后凱恩斯主義兩大流派之一新劍橋學派。學派的主要代表是瓊·羅賓遜、卡爾多和斯拉法。該學派主張“收入均等化”,以此對付危机。
  原是奧地利人的英國人哈耶克,是新自由主義學說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主張給私人經濟以最大自由。
  總的來說,二戰后西方經濟學出現了美國的新古典綜合派(后凱恩斯主義兩大流派之一)、貨幣主義、理性預期派、供給學派、新制度學派和激進經濟學派;英國的新劍橋學派与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西德的新自由主義。美國一舉成為世界經濟學研究的中心。英國的經濟還有一定實力,但元气大傷。西德經濟學有一定的影響。
  史學:西方史學之父是古希腊的希羅多德。在整個希腊、羅馬時代,其他著名的史學家有修昔底德、色諾芬、李維、塔西倫、波里彼阿等。
  中世紀的史學充滿了基督教史觀。這一史觀的最大代表是奧古斯丁。文藝复興時代的史學則沉重打擊了這种史觀,大力宣傳人文主義,理性和進步,其代表人物有布魯尼、馬基雅維里,比昂多等。
  在17世紀,英國著名的史學家應推托利學派代表海拉林頓。
  啟蒙時代最著名的史學家是英國的吉本,法國的伏爾泰。吉本大力鼓吹理性主義,他的《羅馬帝國興衰史》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最偉大的史學作品。
  一般說來,英法最著名的史學著作文筆甚佳,大都是文學珍品。
  早在18世紀,德國的赫爾德便便創立了歷史哲學。
  在19世紀,德國充當了史學的領頭羊。德國的蘭克奠定了近代史學的基礎,黑格爾和馬克思建立了兩种影響最大的歷史哲學觀。但20世紀初的斯賓勒格的《西方的沒落》后,德國在世界史學界的領先地位結束了。
  即使在19世紀;英國史學界也是人材輩出。哈蘭姆是19世紀最早的文明史學家;卡萊是英雄史觀的最突出代表,他的信徒有著名的史學家与散文家弗芬德。馬考萊是輝格學派代表,是吉本之后最受歡迎的英國史學家。波克爾是优秀的實證主義史學家和文明史學家,格羅特是19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英國史學家之一,勒基則是杰出的實證主義史學代表。
  本世紀世界史學最有影響的流派有:法國的年鑒學派;英國的新社會史派;美國的新經濟史或計算量歷史派、新政治史派\新社會史派、比較史學派;西德的批判史學等。
  二戰后,英國的托因比一鳴惊人,為英國爭到了世界史學的重要地位。
  托因比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巨著《歷史研究》創造了一個以文明為研究對象的重大体系,把對文明的研究推到了最高峰。該書原作長達十二卷,引用原始材料极丰,有人因此攻擊托因比賣弄學問。該書原來影響并不大,后來多虧美國的索默韋爾把該書縮成兩卷,才使該書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与好評。如果沒有索默韋爾的勞動,托因比這位大師無論如何是不會有今天的聲望和地位的。這既說明了為偉人作輔磚添瓦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對一些只為搞純學術、不顧著作的可讀性的研究者,敲響了警鐘。
  英國本世紀著名的史學家還有:歷史哲學家科林伍德,俄國史權威兼歷史哲學家卡爾,新社會史學派代表的普遜和霍布斯包姆等。
  而最大地影響本世紀史學規范的都是法國人。從本世紀初,法國人便開始努力,二戰后,一個新的史學派——年鑒派終于問世,這是本世紀影響最大的史學派。
  總的說來,本世紀世界史學的中心國家是英、法、德、美,其中英、德長于歷史哲學。只有一國獨霸史學的局面很難出現了。
  社會學: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英國社會學自過去到現在都不如西歐其它國家和美國。
  法國的孔德在19世紀30年代創立了社會學。也就是在19世紀30年代后,法國是世界社會學之王。到了本世紀頭30年,桂冠為德國贏得。德國擁有馬斯、韋伯、齊美爾和桑巴特(“資本主義社會學”權威)等社會學巨匠組成的最強大陣容。30年代后,社會學中心逐漸移到美國。除美國外,法國社會學實力較雄厚。
  英國最杰出的社會學家基本上出在19世紀后半期。社會進化論之父斯賓塞是最有名的英國社會學家。社會進化論也是英國對世界社會學的最大貢獻。英國許多著名社會學家都出自這一學派。他們有霍布豪斯、韋斯特馬克,還有本能主義最大代表麥克杜加爾、統計經驗研究權威布思、費邊社會主義理論權威韋伯夫婦。社會改良主義學派代表金斯伯格、社會結构權威馬歇爾等。
  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世界社會學界獨一無H的支配地位開始動搖。德國的朱爾根·哈貝馬斯提出了批判理論,德國的尼克拉斯·盧曼則提出了系統功能主義理論;英國的吉登斯提出了結构化理論。這些理論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人類學:人類學正式問世的時間与社會學差不多,都是在19世紀上半期。從那時起到本世紀S0年代末,世界人類學界是英。法、德、美四大國鼎立。從60年代起,美國在學派的更新和學派的影響方面,明顯占了上風,而英、德則相對沒有多大作為。這里介紹的是人類學兩大分支之——文化人類學的情況。
  在19世紀中葉,英、德、美相繼出現了進化論派文化人類學。英國的泰勒是英國文化人類學之父。他以對宗教的研究和“万物有靈論”而聞名于世。英國進化論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有馬雷特。哈登和弗雷澤。
  19世紀中葉以后,進化論派受到批判,世界人類學界出現了歷史學派。在英國,歷史學派的具体表現為傳播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察過北京猿人的考古學家史密斯和其傳人佩里。
  到了本世紀20年代,在英國,一個新的、有巨大影響的學派——功能主義人類學派誕生了。它到50年代末,在英、美有較大影響。它的創始人是英國的馬林諾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前者注重文化元素的功能与其它文化元素的關系,后者則強調結构,發展成為結构功能主義。他倆与泰勒是英國最杰出的人類學家。遺憾的是,英國人未能從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學說中,推出結构主義,卻把這個絕好的机會留給了法國人。
  在60年代中,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精心构造出結构主義,震動了世界。
  美國在40年代興起了心理學派,到60年代則產生了新進化論。
  自60年代起,英國人類學在世界的偉大地位消失了。
  美術:總的來說,英國的繪畫比不上法國、意大利。在文藝复興時期,意大利在繪畫、雕塑方面創造了世界美術史罕見的巔峰階段。但自此之后,意大利的地位急劇下降。在十七十八世紀,西方美術界是法、意、荷、西、俄等國稱雄。而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兩個世紀交替之際,法國充當了歐洲美術變革的發起者。
  文藝复興之后,法國成了世界美術界的頭號大國。
  英國繪畫18世紀興起,在19世紀進入了一個獨特的黃金時代。
  18世紀英國著名畫家有:日常生活与肖像畫家荷加斯,肖像畫家雷諾茲、康斯收羅、羅賓遜等。從這時起,英國開始在歐洲畫壇占据重要地位。
  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繪畫的最高成就在水彩畫与風景畫。首創風景畫的是理查德·威爾遜。
  另一位風景畫大師是克羅姆,他的風格來自荷蘭畫派。其它著名的水彩畫与風景畫大師有科特曼、史密斯、柯克斯等。
  最有成就的名作暮色晚霞中的《戰艦》的作者泰納,靠《干草車》在美術之都法國成名的康斯坦堡和波宁頓。康斯坦堡是牆內開花牆外看,他在國外聲譽鵲起,在祖國卻默無聲息,直到死后其成就才得到故國的承認。波宁頓与康斯坦堡相似,也是在法國獲得金獎。不過他獲獎后即為英、法兩國所重視。
  19世紀中葉以后的英國畫壇出現了理想主義与古典主義。前一派人物有漢特、洛瑟蒂、彌萊斯等;后一派代表有雷頓、波印安等。
  其間有一位特別的畫家,他是原籍美國、后僑居英國、經常在法國畫壇拋頭露面的惠斯勒。他的作品一直不受權威評論家的重視,到晚年才一舉成名。
  音樂:在歐洲,20世紀前,德國是頭號音樂大國,其次是法、意、俄,再次是波、匈、捷、羅等。英國一直是歐洲音樂界默默無聞,無足輕重的國家。到了本世紀,英國有了世界有名的交響樂隊,并有了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如當代小提琴大師梅紐因。
  在20世紀,音樂界的世界大國應數法、俄(蘇)、德。而俄(蘇)產生了為數最多的最負聲望的大音樂家。
  生于德國后轉居英國的著名音樂家德爾算是例外,但他不是地道的英國人。唯一在英國本土長大的著名音樂家是埃爾加(1857~1934年)他有英國貝多芬的美譽。
  英國民歌,如《友誼地久天長》等,倒是有不少膾炙人口,流傳全世界的作品。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