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您這儿不像是學校,簡直就是一所醫院……。 ●她那蟄伏了兩年的情欲之火,現在終于進發出來了。 ●不久,伊莎多拉·鄧肯發現自己怀孕了。 ●克萊格咆哮起來:“告訴她,我不想讓娘儿們打扰我的工作!” ●皮姆的愛對伊莎多拉來說,就像奧斯卡·王爾德說的那樣:“宁要片刻的快樂,不要永久的悲傷。” 返回柏林的時候,伊莎多拉·鄧肯決意開辦她夢想已久的學校——再也不拖延了,馬上就開始。 她把這些計划告訴了母親和姐姐伊麗莎白,她們也同樣地熱心。 她們立即著手為未來的學校尋找房子,速度之快,同她們做其他事值一樣。一個星期之內,便找到了一所剛剛落成的別墅,并把它買了下來。 接著,她們到商店,訂購了四十只小床。每只床上面挂著白色細布帷蓋,用藍色緞帶拴著撩起來。 一家人著手把這個別墅布置成名副其實的儿童樂園。在中央牆壁上,挂著希腊神話中亞馬遜女英雄的畫像,比真人還要大一倍。在寬敞的舞蹈室里,有意大利雕塑家盧卡·德拉·羅比亞所做的浮雕像和意大利雕塑家多奈泰洛所做的正在跳舞的儿童塑像。在宿室里,裝飾有藍色和白色的嬰孩,圣母和圣嬰也是藍色和白色的,他們被花果編織的花環環繞著——這也是羅比亞的作品。 伊莎多拉把這种种儿童理想形象的藝術品布置在學校里,因為它們都表現了不同時期的畫家和雕刻家們理想中的儿童形象。 從這些小人儿天真無邪的形象和動作上看,彼此有點像是同胞手足,仿佛是各個不同時代的儿童相遇,手拉手地穿越時代的界限。學校里有血有肉的孩子們在這些形象中間活動、舞蹈,成長起來一定會像他們一樣,不知不覺地在她們的動作和臉上反映出歡樂气氛和同樣稚气的优雅風采。這將是第一步,也是朝著新的舞蹈藝術邁出的第一步。 伊莎多拉在學校里安置了一些跳舞、奔跑或跳躍的斯巴達姑娘的塑像。在斯巴達,姑娘們要受嚴格的体操訓練,使她們堪為英雄戰士的母親。這些精雕細刻的泥塑人像,表現的是一年一度獲獎的能跑善走、健步如飛的少女:她們紗巾飛舞,衣裳飄動,手拉手,在雅典娜節跳舞,表現了將來要達到的理想。伊莎多拉想,學校的學生將漸漸學會由衷地喜愛這些塑像,會日益成長得越來越像她們,并且日益深深浸透舞蹈和諧的秘密。因為伊莎多拉堅信:只有喚起人追求美的愿望,她才能獲得美的本身。 他們在几家大報上都刊登了招生廣告,說鄧肯舞蹈學校是為了招收天才儿童而開辦的,目的是把她們培養成大眾藝術的信徒。 伊莎多拉的經理人差不多給气瘋了。他一直都在張羅著她的環球旅行演出,而伊莎多拉則一直在抵制。最初是堅持在希腊逗留一年,他說這完全是浪費時間;現在她又完全停止了演出,要招收和訓練這批他稱之為根本無用的儿童。 從科帕諾斯,雷蒙德寄來了越來越令人吃惊的消息。開鑿水井花的錢与日俱增,昂貴不堪,成了填不滿的窟窿。找到水的可能性一星期比一星期渺茫。 伊莎多拉決定把所有的財力都集中使用,為世界各地青年開辦一所學校。她選中了德國,因為當時她相信那里是哲學和文化的中心。 一批批儿童前來報名。有一天,伊莎多拉演完日場口來,發現街上擠滿了家長和他們的子女。德國馬車夫回過頭來對她說: “那儿住著一個瘋女人,在報上登了一則廣告,于是一群群孩子都涌來了。” 伊莎多拉根本不懂得究竟怎樣來選拔那些儿童。她急于填滿那四十張床,因此不加選擇,一古腦儿地收下了這些孩子,或者說僅僅看見甜美的笑臉或漂亮的眼睛就收下了。她也沒有問問自己,她們將來是不是能夠成為舞蹈演員。 有一天,在漢堡,一個頭戴高禮帽、身穿尾服的男人,走進伊莎多拉住的旅館會客室。他雙手抱著一個用長圍巾卷著的包裹。他把這個包放在桌上。伊莎多拉打開一看:兩只瞪得大大的眼睛正盯著她——原來是一個大約四個月的孩子。 伊莎多拉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安靜的孩子,一聲不吭,連哼哼的聲音都不出。 這位紳士樣子很匆忙,問伊莎多拉愿不愿意收下這個孩子。 伊莎多拉把目光從嬰孩臉上轉到他身上,心里想:兩個人長得何其相似,其中有緣故,這也許正是他這么詭秘、匆忙的原因。和平時一樣,她不加考慮就收下了這個孩子。于是他走了,但伊莎多拉從此再沒有見過他。 在從漢堡開往柏林的火車上,伊莎多拉發現那孩子正在發高燒。她患了急性扁桃腺炎。后來在學校的所在地格呂內瓦爾德,在著名的外科醫生霍法的幫助下,對她搶救了三個星期。霍法醫生對伊莎多拉開辦學校的主張非常熱心,免費為學校師生治病。 霍法醫生常常對伊莎多拉說:“您這儿不像是學校,簡直就是一所醫院。這些學生都患有遺傳性感染。您會發現,您將不得不耗盡心血讓她們活下去,操心的程度遠遠超過您教她們跳舞。” 選拔學生、組織學校、開始上課以及照顧她們的日常生活,占去了伊莎多拉·鄧肯所有的時間。盡管她的經理人不斷警告說,有人盜竊了她的舞蹈杰作,在倫敦和別的一些地方上演,且大獲成功,大賺其錢,她也全不在意,說什么也不肯离開柏林。每天從五點到七點,她都在教這些孩子學習跳舞。 孩子們有了惊人進步。伊莎多拉相信,她們良好的健康狀況要歸功于霍法醫生規定的非常合理的素食。他主張,對于儿童教育來說,無論如何也必須讓她們大量地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肉。 伊莎多拉在柏林大大出名,到了几乎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人們把她叫做“圣洁的伊莎多拉”,甚至傳說只要把病人抬進她的劇場,病就好了。每一次日場演出,都可以見到擔架把病人抬進劇場的奇怪現象。伊莎多拉赤腳穿涼鞋,除了小小的白色舞衣,從來沒有穿過什么別的衣服。她的觀眾是怀著一种絕對宗教式的心醉神迷來看她的戲的。 一天晚上,當她演出歸來的時候,一群學生從她的馬車上把馬卸下來,自己挽車把她拉到著名的凱旋大道上。在林蔭大道中央,他們要求她發表演講。伊莎多拉站在敞篷馬車上,向學生講了以下的話: “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莫過于雕塑。但是,你們諸位熱愛美術者,為什么允許就在你們城市中心有這樣可怕的侮辱?瞧這些塑像吧!你們都是學美術的學生,如果你們當真是學藝術的學生,一定會在今天晚上拿石頭去把這些塑像砸掉!美術?它們也算美術?!不!它們只是德國皇帝的幻影!” 學生們同意了她的意見,高呼擁護。要不是警察來了,他們一定會將柏林全城的德皇塑像砸得粉碎。 1905年年初的一天晚上,伊莎多拉·鄧肯正在柏林表演舞蹈。盡管和平時一樣,她演出時從不注意觀眾——他們總把她看成是代表全人類的偉大的神,這天晚上她卻意識到在前排坐著個什么特殊人物。她并沒有去看,或者看見那是誰,但她心理上感覺到這個人就在面前。演出結束后,果真有一個長得很漂亮的男子來到她的化妝室。 但是,他怒气沖沖。 “您很了不起!”他大聲對伊莎多拉說。“您很出色!可是,您干嗎要剽竊我的思想?您從哪儿把我這些布景搞來了?” “您說什么?這是我自己的藍色幕布,我發明它的時候才五歲。以后我一直都用它做為我跳舞的背景!”伊莎多拉辯駁道。 “不!這是我的布景,我的构思!不過,您正是我的想象的在這樣的布景中間跳舞的人儿!您是我一切夢幻的活的化身!”那人說。 “可您是誰?”伊莎多拉問。 “我是艾琳·泰瑞的儿子。” 艾琳·泰瑞,這是伊莎多拉·鄧肯心目中最完美最理想的女人! “啊,請您一定賞光到我家里吃晚飯,”從不多疑的鄧肯夫人說道。“既然您對伊莎多拉的藝術這么感興趣,您一定到我家來一起吃飯吧!” 愛德華·戈登·克萊格去了。 他興奮之极,要向伊莎多拉解釋他對藝術的全部理想,他自己的雄心壯志。 伊莎多拉听得津津有昧。 可是,鄧肯夫人和其他人都听得昏昏欲睡,找种种借口睡覺去了,只剩下了他們兩人。克萊格繼續講戲劇藝術。描繪起他的藝術來,他眉飛色舞,指手划腳。 說著說著,他突然問道: “可是,您在這儿干什么呢?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卻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唉,這太荒唐了。我是唯一發現您、創造您的人,您屬于我的布景。” 克萊格身材高大,臉龐很像他那漂亮的母親,線條甚至更為細致。他雖然個子挺高,周身卻有那么點女性味儿,尤其那薄薄的嘴唇很是性感。 伊莎多拉·鄧肯像一個被催眠的人一樣,允許他把她的斗篷披在她的白色舞衣上。他拉著她的手,一陣風似地下了樓,走上大街。然后,他叫了一輛出租馬車,用德語說:“我和我的夫人要到波茨坦去。” 接連几輛出租馬車都拒絕了,但他們最后終于找到了一輛。他們拂曉時分才到達目的地,在一家剛剛開門的小旅館前面停了下來,進去喝了咖啡。然后,當太陽高高升起的時候,兩人又開始返回柏林。 大約九點,他們到了柏林。“我們怎么辦呢?”他們在想。他們不能回去見伊莎多拉的母親,所以只好去找伊莎多拉的一位朋友——埃爾西·德·布魯蓋爾。 布魯蓋爾是一位波希米亞人,她態度十分体貼同情地接待了他們,并端來了早餐,又安排伊莎多拉在她的臥室里睡覺。伊莎多拉一覺睡到了晚上。 克萊格帶伊莎多拉到他的工作室去。工作室設在柏林的一所高層建筑的頂部,地板漆成黑色,打了蜡,上面到處裝飾著人工的玫瑰葉子。 面對著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漂亮的青年,突然產生的愛情火焰在燃燒,伊莎多拉·鄧肯扑進了他的怀抱。她那蟄伏了兩年的情欲之火一直在待机迸發出來,現在終于迸發出來了。 伊莎多拉·鄧肯這樣描繪了她与愛德華·克萊格的放縱感受: 我不知道別的女人是如何回憶自己的情人的。我想,得体合禮的大概總是只說到男人的頭、肩膀、手等等為止,然后描繪他的衣服。但是我看見的他,至今仍然是我第一天晚上在他的工作室里看見的那個樣子:解脫衣服束縛之后,那洁白柔軟、光滑發亮的身軀,以其全部光彩,照耀在我眼前,使我不可仰視。 我想,牧羊人恩迪米昂的魁梧雪白的身軀初次落到黛安娜閃閃發光的眼睛中的情景,想必就是這個樣了。海辛圖斯、納西索斯和聰明勇敢的珀修斯,這些神話中的美少年一定都是這個樣子。他看來不像是一個塵世青年,倒像是一個布萊克筆下的天使。他的美貌剛剛使我神恍目眩,就立刻被他吸引過去,擁抱在一起,融化在一起了。我們兩人就像火焰遇到火焰,燃燒成一團熊熊烈火。我終于找到了我的伴侶、我的愛人、我自己——因為我們不是兩個人,而是一個人,一個柏拉圖在《靈魂對話錄》中所說的那种令人惊奇的存在物:同一靈魂的兩半。 這不是一個青年人向一位姑娘求愛。這是兩個孿生的靈魂的會合。薄薄的肉体軀殼隨著陶醉沉迷而發生質的變化,全世的狂戀化作白熱的熊熊火焰,絞纏交織在一起,一同登上天堂。 這歡樂是如此完滿,真可不必再活下去了!啊,為什么我燃燒著的靈魂那天晚上不能找到出路,像布萊克的天使一樣,穿過地球的烏云飛往另一個天堂? 他的愛情是年輕的、新鮮的、強烈的,他既沒有沉溺性愛之徒的神經,也沒有他們那种天性,宁愿在充分滿足之前就不再纏綿于床第之間,把火熱的青春活力表現為他的藝術魔力。 在他的工作室里,既沒有床榻,也沒有安樂椅,連飯都沒有的吃。當天夜里,他們睡在地板上。 愛德華身無分文,伊莎多拉又不敢回家去取錢。她在那里住了兩個星期,想吃飯的時候,他就去賒購一客飯,讓人給送來。伊莎多拉躲在陽台上,等到飯送來以后,再躡手躡腳地走進來同他一起吃。 可怜的鄧肯夫人四處打听,找遍了各個警察局和大使館,說有那么一個勾引婦女的坏蛋把女儿拐跑了。伊莎多拉的經理人也在為她的突然失蹤而急得發瘋。大多數觀眾都轉向別處了,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不過几家報紙聰明地刊登了一條消息,說鄧肯小姐患了嚴重的扁桃腺炎。 兩個星期過去后,他們才一起返回鄧肯夫人住的那棟房子。盡管伊莎多拉愛得發了瘋,但她還是感到有點儿累,因為睡硬地板,而且只能吃點他從熟食店弄到的東西,或者等天黑以后偷偷上街吃點東西。 見到克萊格,鄧肯夫人便大聲嚷了起來:“滾!該死的騙子,給我滾出去!” 她對他的戒備提防達到了無以复加的程度。 不可否認,是伊莎多拉激發了愛德華·克萊格的強烈愛情。她努力讓自己的藝術生涯同与他的愛情都發展下去,兩全其美。但二者不可能兩全。在過了几個星期狂熱的同居生活以后,克萊格和伊莎多拉的藝術靈感之間開始了空前激烈的搏斗。 他常常說:“你為什么不丟手不干?為什么要上舞台去胡亂揮舞你的雙臂?你為什么不能留在家里,給我削削鉛筆?” 盡管克萊格比任何人都更欣賞她的藝術,但是他的自尊心,做為藝術家的嫉妒心,根本不允許他承認一個女人的确能夠成為一個藝術家。 同時,伊莎多拉和克萊格的行為在社交界引起軒然大波。 伊麗莎白為伊莎多拉的舞蹈學校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成員囊括了柏林的名流貴族婦女。當她們知道了伊莎多拉跟克萊格的風流韻事后,便給她送來一封信,以庄嚴的措辭表示譴責說:做為正經的資產階級社會成員,鑒于這所學校領導人對于道德竟有如此越軌的觀念,她們不便再充任該校董事。 門德爾松夫人,一位大銀行家的妻子,被選派來給伊莎多拉遞交這封信。她帶著這張嚇人的文書進來的時候,以惶惑不安的目光望著伊莎多拉,然后把信往地上一扔,淚水奪眶而出。她一把摟住伊莎多拉,哭道:“別以為我在這封倒霉信上簽了名。至于其他的夫人們,那是沒有什么辦法的,她們不會再擔任這所學校的董事了。不過她們還是挺信賴您姐姐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也有了自己的打算,不過沒有公開說出來。所以伊莎多拉看出這些夫人們的信條是:只要不張揚,万事大吉!但這些女人大大地激怒了伊莎多拉。于是,她借了愛樂協會的大廳專門作了一次講演,專講舞蹈是解放了藝術;最后講到有關婦女享有自由戀愛和自由生育的權利。 那次講演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一半听眾同情伊莎多拉,另一半則連聲噓她下台,并且抄起任何東西都往台上扔。最后,對她不滿的那一半听眾离開了大廳,而伊莎多拉同其他的听眾留了下來,興致勃勃地討論了婦女的功過問題。 伊莎多拉繼續住在維多利亞大街上的公寓里,伊麗莎白离家住在學校里,鄧肯夫人則在這兩個住處之間搖擺不定。 從這時起,在匾乏和災禍的年月里一直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著种种艱辛的鄧肯夫人,開始覺得生活非常沒有意義。也許是由于她的愛爾蘭人性格,對于成功不能像經受災難一樣堅毅,她的脾气變得喜怒無常。她常常心情不好,什么也不能叫她高興。從离開美國以來,她第一次開始表露出想念美國的情緒,并且說那儿的一切都好得多:食物、還有別的,哪儿也比不上。 儿女領她到柏林最好的餐館去,想讓她高興高興。他們問她:“媽媽,您想吃點什么?”她總是回答:“給我來點儿蝦吧!”如果這時蝦還沒有上市,那么,她就會一個勁儿地數落這個國家:一個國家連蝦都沒有,是多么糟糕!她甚至因此拒絕吃任何東西。如果正巧碰上了有蝦,她也會抱怨說舊金山的蝦比這不知強多少倍。 她的這种性格上的變化,大約是由于她過慣守節生活造成的。這么多年來,她把精力全部獻給了自己的孩子們,而現在他們忙于各自的利益,离她也就越來越遠了,于是她覺得枉費了自己全部大好年華,卻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東西。這种變化無常的心情有增無減,她經常表示想回美國老家。后來,她終于回去了。 不久,伊莎多拉·鄧肯發現自己怀孕了。對于這個不期而至的孩子,她的心中充滿了將為母親的惊异和欣喜。在她的夢中,她夢見戴姆·艾琳·泰瑞穿著閃閃發光的長袍來看她——正如她在演《伊莫堅尼亞》時穿的那樣,手里牽著一個長得同她一模一樣的金發小姑娘,用她特有的悅耳嗓音招呼:“伊莎多拉,愛吧,愛吧……愛吧……” “從那時起,我知道從那個蔭蔽的虛無世界,有個什么在向我降臨。這就是那個孩子,她就要出世,給我帶來歡樂和痛苦!歡樂和痛苦!生与死!這就是人生之舞的節奏!伊莎多拉·鄧肯這樣講。 伊莎多拉繼續在公眾面前跳舞,在學校里教課,同她的情人相愛。 克萊格卻坐立不安,十分煩燥,悶悶不樂。他常常大聲叫嚷:“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我的工作!” 殘酷的造化之神總是跟藝術作對。但伊莎多拉卻從夢見泰瑞的那個美夢中得到了安慰,這個美夢后來又出現過兩次。 1906年的春天來臨了。伊莎多拉·鄧肯簽訂了去丹麥、瑞典和德國演出的合同。 她不得不參加這次旅行演出,因為學校開支浩大,已經用光了她的全部積蓄,沒有剩下什么錢了。 在哥本哈根,青年婦女黑色鬈發上戴著大學生便帽,像男孩子一樣自由自在單獨在大街上闊步行走,臉上露出不尋常的聰明智慧和喜气洋洋。這使她惊异不已。 在斯德哥爾摩,觀眾非常熱情。首演結束后,体操學校的女學生們送伊莎多拉回旅館,一路上在她的馬車旁邊蹦蹦跳跳,表達她們的喜悅心情。伊莎多拉參觀了她們的体操學校,但這次參觀沒有為她獲得任何一個熱心的信徒。 她把她的觀點盡力解釋給學生听。但是不出所料,她們不大听得懂她的理論。 在斯德哥爾摩成功地演出了一季以后,他們經水路回德國。在船上,伊莎多拉鬧了一場大病。她覺得暫時停止一切旅行演出會對自己好些,她渴望一個獨處,完全脫离人們的注意。 6月,匆匆看了看舞蹈學校后,伊莎多拉·鄧肯急于想到海濱會。她首先到了海牙,接著從那里到了北海海濱的一個叫諾德維克的小村。她在那里租了一所建在沙丘之中的白色小別墅,它的名字叫“瑪麗亞別墅”。 伊莎多拉對生育毫無經驗,以為生孩子是一個完全自然而然的過程。搬到這間別墅去住——它离任何一個城鎮都有一百英里——時,她請了一位鄉村醫生。 從諾德維克到最近的村于卡德維克約有三公里路程。在這里,伊莎多拉完全一人獨自生活。每天從諾德維克散步到卡德維克去,再從那儿走回來。她一直渴望見到大海,現在一個人住在諾德維克小小的白色別墅里,美麗的鄉村兩側是連綿數英里的沙丘,卻孤寂得很。但在瑪麗亞別墅,她從6月一直住到8月。 与此同時,伊莎多拉和姐姐伊麗莎白保持著頻繁的書信往來。在她外出期間,一直是姐姐代她負責管理格呂內瓦爾德的舞蹈學校。7月間,她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學校教學的各种設想,還編出了一整套五百來個練習,這些練習包括從最簡單到最复雜的正規的舞蹈動作。 伊莎多拉的小侄女坦普爾當時正在格呂內瓦爾德舞蹈學校學習。她后來到這里來同姑姑一起度過了三個星期,常常在海邊跳舞。 克萊格一刻也不肯安宁,總是來了又走。但伊莎多拉再也不感到孤獨,因為有了孩子。每天來回于諾德維克和卡德維克之間的沙灘,看到一邊是波濤洶涌的茫茫大海,另一邊是沙丘起伏的荒涼海灘,她感到無限喜悅。海岸上几乎一直刮著風,時而和風煦煦,時而狂風大作,使伊莎多拉不得不与它進行搏斗。間或風暴變得非常可怕,瑪麗亞別墅猶如海上的小舟,通宵達旦地顛簸搖晃。 在這期間,伊莎多拉·鄧肯閉門謝客,只有一位她認為可信的好朋友例外。他騎自行車從海牙來看她,給她帶來書報雜志,并跟她談論美術、音樂和文學方面的近況。他是一個辦事有條理的人,總是在固定的日子前來,風雨無阻。除了他,伊莎多拉多半獨自以大海、沙丘和肚子里的孩子為伴。 鄧肯夫人為什么沒有同她住在一起呢?這是因為她抱有一個荒謬的成見:伊莎多拉本應當辦好婚事的。她不理解,也不能接受女儿不結婚便生孩子的事實。 8月間,瑪麗亞別墅來了一位看護瑪麗·基斯特,她以后成了伊莎多拉非常好的朋友。伊莎多拉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耐心、和藹、好心腸的人。瑪麗給了她莫大的安慰。 但從這時開始,伊莎多拉受到各种各樣恐懼心情的侵襲。她對自己說,每個女人都要生孩子的,可是沒有用,她還是感到害怕。她當然不是怕死,也不是怕疼,而是一种說不清的害怕。怕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 8月漸漸過去,9月來臨。她的身子越來越重。瑪麗亞別墅位于沙丘之上,要走一百級台階才能進門。伊莎多拉常常惦記著跳舞,有時由于搞不了她的藝術而感到強烈的懊惱。而每當覺得肚子里面有東西用力地踢了她,她便笑了。 伊莎多拉漂亮的身体越來越粗壯,又小又硬的乳房變得又大又軟,并且牽拉了下來,靈巧的腳變得笨拙了,踝骨也腫脹了,臀部有點酸疼。 “我那年輕漂亮的体態到哪里去了?我的雄心大志在哪里?我的名聲又在哪里?”她經常不由自主地自問,而且覺得非常難受和沮喪。但是一想到快要降生的孩子,一切痛苦的念頭也就煙消云散了。 夜里,伊莎多拉躺在床上,無依無靠,苦等天明。她往左邊側臥,覺得憋悶,往右邊翻過身去,還是不舒服,最后只得仰面躺著。 一天,伊莎多拉碰上一件令她非常高興的意外事。她在巴黎認識的一位女友凱瑟琳從巴黎來看她,并且打算留下來陪她。凱瑟琳精力旺盛,身体健康,膽識過人,后來嫁給了一位探險家。 一天下午,她們坐著喝茶的時候,伊莎多拉覺得仿佛有人在她背部中央猛擊了一下,接著覺得疼痛難忍,好像有人把手鑽伸進她的脊椎,想要把它撬開。她知道,孩子降生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 果然,第三天的早晨在無比的疼痛之中,孩子降生了,是個女孩儿。 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丘庇特似的体態,藍藍的眼睛,長長的褐色頭發時,伊莎多拉惊喜不已。尤其當那小小的嘴儿尋找她的乳房,用沒有牙齒的牙床亂咬,吮吸著不斷涌出來的奶汁時,她更有了一种做母親的幸福感。 “女人啊,當這樣的奇跡存在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必要去當律師、畫家或者雕塑家呢?現在我認識到這個宏大的愛情實在胜過了對男人的愛。當這個小東西吮吸奶汁,呱呱啼哭的時候,我渾身緊張,攤開四肢,好像在流血,肉体也松裂了,而又無可奈何。生命,生命,生命!給我生命!啊,我的藝術在哪里呢?我的藝術,任何藝術又在哪里?管它什么藝術!我只覺得自己是神明,超越一切藝術家之上的神明,”伊莎多拉·鄧肯說。 在最初几個星期內,她常常把孩子摟在怀里,久久地躺著,瞧著她睡。 “有時看見她眼睛里露出凝視我的目光,我覺得非常接近于生命的玄妙邊緣,生命的奧秘,也許是生命的知識。這個新創造出來的身体中的靈魂,它用顯然成熟的目光,永恒目光,來回答我的注視,而且充滿愛戀。” 身体恢复正常后,伊莎多拉·鄧肯帶著嬰孩和她的朋友瑪麗·基斯特一起回到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舞蹈學校。所有的學生看見了小寶寶都高興得了不已。伊莎多拉對伊麗莎白說:“她是我們最小的學生。” 克萊格給孩子起了個愛爾蘭名字——迪爾德麗,是“愛爾蘭所愛”的意思。 在朱麗葉·門德爾松的介紹下,伊莎多拉·鄧肯得以与她崇拜的偶像埃莉諾拉·杜絲相見,給她表演舞蹈。 伊莎多拉把克萊格介紹給了杜絲。杜絲立刻對克萊格的戲劇見解入了迷,很感興趣。雙方都很熱情。 這樣會見几次以后,杜絲邀請他們去佛羅倫薩為她演出易卜生的《羅斯梅爾庄園》設計布景。緊接著,一行人——埃莉諾拉·杜絲、克萊格、瑪麗·基斯特、伊莎多拉和孩子,乘坐直達列車前往佛羅倫薩。 一路上伊莎多拉得給孩子喂奶。奶水不夠,她只好用准備好的一些食品做為補充,裝在瓶子里喂孩于。盡管如此,她還是极為愉快。伊莎多拉看見自己最崇拜的兩個人物相逢在一起,克萊格有用武之地,杜絲將有适合于發揮她天才的舞台裝置。 到達佛羅倫薩后,杜絲住在一家大飯店的豪華套間里,而伊莎多拉等人則住在附近一家小旅館。 几位藝術家之間開始了初次論討。伊莎多拉在克萊格和杜絲之間充當翻譯,因為克萊格既不懂法語,也不懂意大利語,而杜絲一句英語也不懂。 處在這兩位了不起的天才人物之間,伊莎多拉發現,這兩個人的力量從一開始就好像針鋒相對。她唯一的希望是使他們都愉快,讓他們兩人都高高興興。這一目的總算達到了,雖然她多少歪曲了他們的原話。因為如果她真把克萊格說的話告訴埃諾拉·杜絲,把杜絲的吩咐原封不動地講給克萊格听,那是絕對不能成功的。 在《羅斯梅爾庄園》的第一場中,易卜生是把起居室描繪成“布置舒适、古色古香”的。但是克萊格卻喜歡看到一所雄偉的埃及神廟的殿堂內景:高大的屋頂伸展入云,遠遠的牆壁一望無際。只有一點不像埃及神廟,那就是在遠處盡頭的一扇巨大方形窗戶。在易卜生的筆下,這扇窗戶朝著一條通向庭院的古木參天的林蔭道。可是克萊格卻喜歡要窗戶為十米寬、十二米高,窗戶外面是五彩繽紛的景色:黃色、紅色和綠色,好像摩洛哥風光似的。但這無論如何也不像一個古色古香的庭院了。 杜絲似乎相當為難,她說:“我看這扇窗戶應該是小的。它不可能是大的。” 克萊格用英語咆哮起來:“告訴她,我不想讓娘儿們打扰我的工作!” 伊莎多拉把這句話謹慎地翻譯給杜絲,就成了這樣:“他說,他很欽佩您的見解,一切都要盡量做得讓您高興。” 然后,她轉向克萊格,用外交手腕靈活地把杜絲的反對意見譯成:“埃莉諾拉·杜絲說,您是一位偉大的天才,她對您的設計不僅不會提什么意見,而且會原樣采納。” 這樣的交談有時進行几個小時。伊莎多拉常常一邊喂孩子,一邊參与他們的談話,隨時在場擔任和稀泥的翻譯這樣一個重要角色。喂奶的時間要是過了,伊莎多拉常常感到痛苦万分,卻還要向藝術家們解釋他們彼此沒有說過的話。 當時她的身体极易疲勞,漸漸地便支持不住了。這些令人厭煩的談話把她的產后恢复期變得非常痛苦。不過,考慮到演出克萊格為杜絲設計布景的《羅斯梅爾庄園》是一件藝術上的大事,伊莎多拉覺得,無論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不過分。 克萊格全力投入劇場工作,面前放著許多顏料罐,手里拿著一支大畫筆,自己動手畫布景。由于他找不到能夠懂得他意圖的意大利畫師,也找不到合适的畫布,所以搞了一些麻袋,把它們縫起來當畫布使。 一連數日,一群意大利老太太坐在舞台上縫麻袋。年輕的意大利畫匠們在台上忙著,盡力去執行克萊格的指示。這時,克萊格披著長發,對他們叫喊著,一面把畫筆放進顏料盒蘸顏料,爬上梯子,站的姿勢非常危險。他整天地,甚至几乎整夜地泡在劇場里,連飯也不去吃。要是伊莎多拉在吃午飯的時候不給他帶一小籃子午餐去,他就干脆什么也不吃。 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許杜絲進劇場。別讓她到這儿來。要是她來,我就搭火車走。” 可是杜絲卻渴望看看布景畫得怎么樣。伊莎多拉的任務就是將她拒于劇場大門之外,而又不得罪她。伊莎多拉常常帶她到花園里去做長時間的散步,那里优美的雕像和絢麗的花卉能使她的神經鎮靜下來。 《羅斯梅爾庄園》的舞台布景制作工作在進展中。 每次伊莎多拉到劇場去給克萊格送午飯或晚飯,總是發現他又是憤怒、又是狂喜,一會儿相信他的杰作一定是藝術世界美的頂峰,一會儿又叫喊在這個國家什么也辦不到——沒有顏料,沒有好畫師,什么事都得他親手去干。 接著,該是杜絲看全部布景的時候了。 在此以前,伊莎多拉用盡心計使她進不了劇場。當這一天終于來到的時候,杜絲正處在強烈的易于激動的興奮情緒之中。伊莎多拉真擔心這种情緒就像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天气,隨時都會爆發一場狂風暴雨。 她們已經約好,杜絲在飯店的門廳見伊莎多拉,由她帶著去劇場。杜絲身穿一件寬大的古銅色毛皮大衣,頭上戴著一頂古銅色的毛皮帽子。皮帽斜戴在頭上,這是因為,盡管杜絲在好心腸的朋友們的建議下,一生中有時也光顧時髦的裁縫舖,但她從來穿不上一件摩登時裝,也總是不能打扮得非常人時。她的衣服總是一邊高一邊低地歪斜著,帽子也總是歪戴著。不管她一套一套的衣服多么值錢,她似乎從不是在穿戴它們,倒像是屈尊地放在自己身上,運送它們。 去劇場途中,伊莎多拉心里緊張得几乎說不出話來。她又一次以极其圓滑的手腕阻止杜絲,不讓她奔向舞台的門,而是特意讓劇場的正門大開著,把她領進了包廂。 她們在那里等候了很久。 這時間真難熬。伊莎多拉心里真是說不出的難受,因為杜絲不斷問她;“我的窗戶會完全像我說過的那樣嗎?布景在哪儿?” 伊莎多拉緊握住她的手,輕輕拍著,說道:“再等一會儿,您很快就會見到了。耐心一點吧!” 一想到那個已經變得其大無比的小窗戶的時候,伊莎多拉心里害怕极了。 她們不時可以听到克萊格激怒的聲音,一會儿用說不好的意大利語,一會儿干脆用英語:“該死!該死!你為什么不把這放在這儿?你干嗎不按照我的吩咐做?” 時間過得真慢,她們好像等了几個小時。正當伊莎多拉覺得杜絲一肚子怒火隨時都要爆發的時候,幕布終于徐徐升起來了。 眼前看到的景色令她們又是惊訝,又是狂喜! 任何埃及神廟都沒有這樣美麗!沒有一座哥特式大都堂,沒有一所雅典宮殿有這么輝煌!伊莎多拉從未見過這么可愛的人間美景。通過那一望無際的蔚藍色空間、和諧的天空、綿延的山脈、偉岸的高峰,人們的神魂都被這扇巨大的窗戶的光輝吸引了。它展開的不是一條小小的林蔭道,而是廣漠無垠的宇宙。在那蔚藍色的蒼穹之中,包容著人的一切思考、一切冥想和一切憂傷。窗外,就是人的全部心迷神醉、一切歡樂、創造力的奇跡。 這就是羅斯梅爾庄園的起居室嗎?伊莎多拉不知道易卜生看了會做何感想,也許他會像她們一樣神魂顛倒,說不出話。 杜絲緊緊抓住伊莎多拉的手。伊莎多拉可以感覺到她兩只手臂環抱著自己,把自己使勁地摟著。她看見,在杜絲美麗的臉上,歡樂的淚水滾滾而下。 她們廝摟著坐了一會儿,兩人都默不作聲——杜絲是由于滿怀對藝術的贊美和歡樂,而伊莎多拉則是由于在前段時間擔惊受怕之后,看到她高興而大大松了一口气。她們就這樣待了一會儿,然后杜絲拉著伊莎多拉的手,把她拖出包廂,以她那常有的步伐,兩步并作一步,穿過黑暗的走廊,來到舞台上。 站在舞台上,杜絲用她特有的聲音喊道:“戈登·克萊格!到這儿來!” 克萊格從舞台的一側走出來,像個小孩儿那樣羞怯。杜絲伸出雙臂把他摟住,然后從她嘴里滾滾吐出贊美備至的意大利語。她說得太快了,伊莎多拉都跟不上翻譯給克萊格听。她的贊美之詞就像噴泉之水,滔滔不絕地從她嘴里噴涌出來。 克萊格沒有像兩個女人一樣激動得落淚,但是長時間說不出話來。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种大動感情的表現。 然后,杜絲把劇團全体人員叫攏來。他們本來一直在后台漠然等待著。杜絲給他們講了這樣一番熱情洋溢的話: “我命中注定,會發現戈登·克萊格這樣一個偉大的天才。現在,我打算把我余生貢獻出來,為的是向全世界顯示他的偉大創造。” 接著,她繼續以雄辯的口才,痛斥戲劇界的摩登傾向、所有的摩登布景和關于演員的生活与才干的摩登概念。 她在講話時一直握住克萊格的手,并且頻頻把頭轉向他,談到他的天才,談到戲劇的偉大新生。她再三強調說:“只有依靠戈登·克萊格,我們這些可怜的演員才能終有一日從今天的戲劇這個停尸所,這個丑惡地方解放出來。” 可以想象,伊莎多拉听到這些話是多么高興。那時她還年輕,沒有經驗,竟然相信人們在熱情沖動下真的說話算話。想象埃莉諾拉·杜絲如何用自己的輝煌才華為她的偉大克萊格的藝術效勞,將來克萊格又將如何取得不可言喻的成功,并且戲劇藝術也將取得光輝胜利。可惜的是,伊莎多拉沒有估計到人的熱情是多么脆弱,尤其女人的熱情,更是搖擺不定。況且,盡管埃莉諾拉很有天才,也僅僅是一個女人而已。 《羅斯梅爾庄園》演出的第一個晚上,佛羅倫薩劇院座無虛席,滿是期望的觀眾。幕布升起,觀眾贊歎不已,甚至連大气也不敢出。這樣的效果是必然的。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佛羅倫薩演出的唯一的那一場《羅斯梅爾庄園》,仍舊為藝術鑒賞家們所津津樂道。 杜絲穿著一件白色長袍,兩袖十分寬大,垂在身体兩側。憑借她那万無一失的天才,杜絲巧妙地适應著籠罩她的每一道光柱、每一道光線。千姿百態,瞬息万變。她在舞台上的行動,活像一個宣示偉大信息的女先知。 可是,當另外的演員上場以后,情況就兩樣了。他們顯得舉止失措,就像舞台工作人員走錯了地方。這簡直糟糕透了。只有一個扮演勃倫德爾的男演員念以下的台詞時,才与周圍的奇妙環境溶為一体。他說:“金光燦爛的美夢涌現,輕輕飄拂縈繞不去。在我心靈深處,浮現一個又一個令人迷醉的新奇重大念頭,鼓翼而飛,把我高高載起,逍遙漫游。我把這念頭變為詩歌、幻想、圖畫。” 演出結束以后,大家興高采烈地回到住處。克萊格喜气洋洋,看到前途無量,將把自己偉大的創作全部獻給埃莉諾拉·杜絲。他現在竭力贊揚她,就像過去對她表示憤慨一樣強烈。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杜絲在克萊格的布景之中天才橫溢,只有這么唯一的一次!那時,她的節目是輪流上演的,每晚都演出不同的戲。 高興和激動過去之后,有一天上午伊莎多拉去銀行取錢,才發現自己的存款全花光了。生孩子,辦格呂內瓦爾德學校的各种開支,佛羅倫薩之行,這一切花光了她的全部積蓄。 一定得想辦法開財路,她想。正好,圣彼得堡一位演出經理向他們發出邀請。他問伊莎多拉是否准備重登舞台,并且表示要跟她簽訂一個在俄國巡回演出的合同。 就這樣,伊莎多拉·鄧肯离開了佛羅倫薩。 她把孩子留給瑪麗·基斯特照管,而把克萊格讓埃莉諾拉關照,自己則乘坐特別快車經瑞士、柏林前往圣彼得堡。 這次旅行對伊莎多拉來說是難受的。第一次与孩子分离,還有与克萊格和杜絲分离,令她黯然魂銷。她的健康狀況不怎么好,嬰儿又剛剛斷了一半的奶,不得不用吸奶器把乳汁從乳房里吸出。這种經歷對伊莎多拉來說實在可怕,為此她掉了許多眼淚。 火車越走越遠,奔向北方。伊莎多拉·鄧肯又一次到達那林海雪原的地區,它顯得比過去更為寂寞荒涼。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她一直悉心照料杜絲和克萊格,沒有想到自己的藝術,對于這次尋回演出的嚴峻考驗,沒有絲毫准備。但是,俄國觀眾一如往常熱情地接待了她,不計較演出中出現的毛病。在跳舞的時候,奶水經常順著舞衣流下來,搞得她狼狽不堪。女人要做一番事業是多么艱難啊! 在俄羅斯巡回演出過程中,伊莎多拉一心惦記著回佛羅倫薩。因此,她盡量縮短巡回演出的期限,并且接受了到荷蘭巡回演出的合同,因為這樣可以离她的學校、离她渴望重逢的人們更近一些。 到達阿姆斯特丹登台演出的第一天,一場病把她的身体搞垮了。演出結束時,她扑面跌倒在台上,被抬回了旅館。在旅館躺在屋子里,人們給她裹上冰袋。她躺了好些日子。在几個星期里,她什么也不能吃,只是喝一點儿摻鴉片的牛奶,一陣一陣昏迷不醒,最后不省人事地睡去。 克萊格從佛羅倫薩迅速赶來,一心一意侍候她。他們在一起待了三四個星期,直到有一天他收到埃莉諾拉打來的電報:“我正在尼斯演《羅斯梅爾庄園》,布景不佳,速來。” 那時伊莎多拉已部分恢复健康,所以克萊格便動身到尼斯去了。但是伊莎多拉看到了這封電報,立即有一种可怕的預感:如果自己不在那里當翻譯,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要鬧出事情來。 早晨到達尼斯后,克萊格便發現人們把布景截成了兩半。看見他的藝術品、他的杰作、他在佛羅倫薩花了許多心血才誕生的“孩子”,在他眼前被肢解、被宰割成這個樣子,克萊格怒不可遏。更為糟糕的是,他把自己的憤怒發泄到了埃莉諾拉的頭上。當時她剛好站在台上。 “你搞的什么名堂?”他對她大發雷霆。“你糟蹋了我的心血,你毀滅了我的藝術!你,我本來對你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他一個勁儿發火。 埃莉諾拉可從來沒見過有誰敢以這樣的態度對她說話,于是她也火冒三丈。她后來對伊莎多拉說:“我可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男人,從來沒有人敢用這樣的態度對我說話,大發雷霆,說出嚇人的話。從來沒有一個人這樣對待過我。我當然不能忍受。” 她指著門說:“給我走。我再也不想見到你。” 杜絲曾一度打算把自己的全部藝術生涯獻給戈登·克萊格,這种念頭的結局就是這樣。 伊莎多拉·鄧肯到達尼斯的時候,身体非常虛弱,人們不得不把她從車廂里抬出來。 那是狂歡節的第一個晚上,在通向旅館的路上,她坐的敞篷馬車遇上了一幫人的困扰——他們戴著各式各樣的丑角面具,做出种种怪相。 埃莉諾拉·杜絲也病了,躺在离伊莎多拉不遠的一家旅館里。杜絲給伊莎多拉寫了很多親切的信,并給伊莎多拉派來了自己的醫生埃米爾·博松。這位醫生不僅悉心照顧伊莎多拉,而且從那時候起,他成了伊莎多拉終生最好的朋友之一。伊莎多拉的健康恢复期很長,她為种种痛苦所纏絞,遲遲不能解脫。 母親來跟她作伴。忠實的朋友瑪麗·基斯特也帶著伊莎多拉的小寶寶來了。 孩子很健壯,長得一天比一天漂亮。她們搬到沙隆山去住,在那里可以一面眺望大海,一面仰望山巔。在寓所的陽台上,伊莎多拉逐漸回到生活里來了。但生活的擔子比過去更重,經濟空前地困難。為了解決困難,伊莎多拉盡快回到荷蘭去巡回演出,雖然她感到身体很虛弱,精神也很沮喪。 伊莎多拉崇拜克萊格——她將自己的全部藝術靈魂奉獻給了他。但是她意識到,她和他的分离不可避免。 伊莎多拉已經到了一种瘋狂的狀態,和他生活在一起不行,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也不行。 和他一起生活,就是放棄她的藝術、她的個性,也許還得斷送她性命,喪失她的理智;而不和他住在一起,伊莎多拉又會長期地意志消沉,受嫉妒心的折磨。 伊莎多拉仿佛看見克萊格倒在別的女人怀抱里,這幻覺在夜里縈繞在她的腦際,使她再也不能入睡。她仿佛看見克萊格在向女人們講解他的藝術,而她們又以愛戀的眼光睇視著他;她仿佛看到克萊格同別的女人嬉戲,他以他那悅人心意的微笑對她們興致勃勃,一面愛撫她們,一面自言自語:“這個女人很討我喜歡,伊莎多拉實在太討厭了。” 所有這一切使伊莎多拉一會儿怒,一會儿又陷于絕望。她無法工作,也無法表演舞蹈。觀眾喜歡与否,她都不放在心上了。 伊莎多拉意識到這种情況不能繼續下去,要不就是克萊格,要不就是自己的藝術——而放棄她的藝術,她知道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她准會憔悴悔恨而死。她必須找到靈丹妙藥,想到聰明的順勢療法。 真是想什么就有什么,靈丹妙藥果然來到伊莎多拉面前。 一天下午,伊莎多拉那里來了一個人。他年紀輕輕,儀態動人,彬彬有禮。此人金發白膚,衣著典雅。他對伊莎多拉說:“我的朋友們管我叫皮姆。” “皮姆!多么動人的名字。你是演員嗎?”伊莎多拉說。 “不,我不是!”他不承認,好像伊莎多拉在指控他犯罪似的。 “那你有什么呢?有個了不起的想法?” “不,啊,不。我根本就沒有什么想法,”他說。 “那么,你有一個生活目標?” “沒有。” “那你干什么呢?” “什么也不干!” “不過,你總得干點儿什么吧?” “嗯,’他反射似地回答。“我搜集有一套頂好的十八世紀鼻煙盒。” 伊莎多拉·鄧肯簽了一個到俄國巡回演出的合同。這是一次長期的、艱辛的旅行演出,不僅要經過俄國北部,而且還要經過南俄和高加索。可是,她害怕一個人長途旅行。 “皮姆,你愿意跟我去俄國演出嗎?”伊莎多拉這時問他。 “啊,太愿意了,”他立即回答。“我有母親,不過我可以說服她。還有一個人,”皮姆紅著臉說。“非常愛我,恐怕她不會同意我走的。” “我們可以秘密地走呀!”伊莎多拉說。 于是,他們計划好等伊莎多拉在阿姆斯特丹最后一場演出之后,讓一輛小汽車在后台入口處等著,把他們送到鄉下。他們叫女佣人帶上行李乘特別快車,然后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前面第二站取行李。 那天霧很大,夜很冷,田野上籠罩著濃霧。司机不想開快車,因為馬路旁邊就是運河。 “這太危險了,”他警告說,且開著車往前緩緩爬行。 但是,這种危險比起接著發生的事情,簡直算不了什么。突然,皮姆向后一看,惊呼道:“天哪,她追咱們來了!” 用不著解釋,伊莎多拉就明白了一切。 “她大概有一支手槍,”皮姆說。 “快,快!”伊莎多拉對司机說。但是他置之不理,只是指了指霧中閃閃發光的運河。這真夠浪漫的。但是,他終于机智地甩掉了追蹤者的小汽車,到了火車站,在旅館前停下來。 那時是凌晨兩點。值夜班的老門房用燈照了照他們的臉。 “要一個房間,”他們齊聲說。 “一個房間——不行,不行。她結過婚么?” “是的,是的,”他們回答。 “啊,不行,不行,”他咕咕著說。“她還沒有結婚,我知道的。”不顧他們极力反對,他讓他們分開住到長走廊兩頭的兩間房里,并怀著惡意的愉快,通宵達旦坐在他們兩人中間,把燈放在膝蓋上。每當皮姆或者伊莎多拉把頭伸出來的時候,他就把燈拿起來,說道: “不行,不行,沒有結婚——不可能的——不行,不行。” 第二天早晨,在這樣一次捉迷藏似的游戲以后,伊莎多拉和皮姆都感到有點疲倦,于是乘直達快車前往彼得堡。 這是一次空前愉快的旅行。 到達彼得堡以后,搬運工從行李車里取出了十八只大皮箱,上面都標有皮姆的名字。伊莎多拉感到困惑不解。 “這是怎回事?”她惊愕地說。 “啊,這不過是我的行李,”皮姆說。“這一箱裝的是領帶,這兩箱是我的內衣,這些是我的成套衣服,這些是我的靴子。這一箱裝的是我特制毛皮背心——這在俄國是非常适用的。” 歐羅巴飯店的樓梯非常寬闊,皮姆每小時都要跑上跑下,每次衣服顏色都不一樣,領帶也花樣翻新。見者無不嘖嘖稱羡,因為他的穿著總是优雅人時。 在伊莎多拉的眼中,他的整個外貌就像春天郁金香花壇那樣鮮艷迷人,他的頭發就像一壇金色郁金香花,嘴唇就像玫瑰色郁金香。當他擁抱她的時候,伊莎多拉感覺就像春天里在荷蘭万紫千紅的郁金香花壇上展翅翱翔,飄飄欲仙。 皮姆的愛對伊莎多拉來說,就像奧斯卡·王爾德說的那樣:“宁要片刻的快樂,不要永久的悲傷。” 皮姆給了她一時的快樂,而在此以前,愛情只是帶給她浪漫气息、空想和折磨。皮姆卻給伊莎多拉帶來了快樂——純粹是愉快的享受,而且正是在她非常需要的時候。因為,如果沒有他的溫存体貼,她就會陷入失望,精神就會瓦解。 皮姆的出現給了伊莎多拉·鄧肯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懂得單純的、無憂無慮的青春的快樂。 他看見什么都愛笑,到處跳跳蹦蹦,手舞足蹈。在他的感染下,伊莎多拉把憂傷拋在了九霄云外,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結果,她的演出充滿了新生的朝气和歡樂。 正是在這個時候,伊莎多拉·鄧肯創作了《音樂瞬間》,并且在俄國演出大獲成功,每天晚上都得重复五六次。在伊莎多拉的心目中,《音樂瞬間》是皮姆的舞蹈——“快樂的一瞬間”,音樂的一瞬間。 如果伊莎多拉·鄧肯把舞蹈僅僅看成為一种個人的表演,那么她的道路就再簡單不過了。 她已經出了名,很多國家都競相邀請她去演出,她只需要追求飛黃騰達就行了。 可惜伊莎多拉并沒有這樣做,她朝夕惦念著創辦一所學校——一個能用舞蹈表演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大型團体。夜晚,每當閉上眼睛,這些形象就在她的腦子里列成強大的陣容,跳起舞來,讓她把他們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伊莎多拉·鄧肯一心夢想做出普羅米修斯創造生靈那樣的奇跡。似乎只要她一聲令下,那些世界上從未見過的舞蹈形象就會從地底下冒出來,從天上掉下來。這真是個雄心勃勃、迷人心竅的美夢。 伊莎多拉帶著這樣的夢想回到格呂內瓦爾德去教那些學生。她們已經跳得相當美,這使伊莎多拉增強了信心。 她時而做出像龐培遺跡的愛神的舞姿;時而又扮成多娜特羅的优美三女神;或者做出泰坦尼亞飛天的舞姿,教學生們學習迂回環繞、分离組合,變化無窮地繞圈和列隊。 學生們一天比一天強壯,一天比一天靈活,在她們青春的体態和面容上,閃爍著靈感和神圣音樂的光輝。這些孩子跳起舞來美极了,所有的藝術家和詩人都贊美不已。 然而學校的開支太大,入不敷出,伊莎多拉困難重重。因此,她想出個主意:讓他們跟她到各國演出,看看有沒有一個政府能夠賞識這种儿童教育,給她一個在較大范圍內實施自己的規划的實驗机會。 每次演出結束,伊莎多拉·鄧肯都呼吁觀眾設法替她宣傳,設法把她在生活中的這一發現告訴別人。伊莎多拉認為那樣就可以給千万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自由和光明。 但伊莎多拉越來越明白;在德國,她的辦學主張是找不到支持的。德國皇后的觀點純粹是清教徒式的,當她參觀雕塑家的工作室的時候,總是派她的御前侍衛在她駕到之前把那些裸体雕像用布遮蓋起來。這种普魯士的高壓統治方式使伊莎多拉不可能再存幻想,把德國當成她可以工作的場所。 于是,她想到了俄國,因為伊莎多拉發現那儿的觀眾對她的反應熱烈,而且使她交過好運。抱著有可能在圣彼得堡辦學校的想法,伊莎多拉·鄧肯于1907年1月再度前往圣彼得堡。伊麗莎白陪同她前往,她們還帶了二十個小學生。 這次試驗沒有成功。盡管觀眾對伊莎多拉复興真正的舞蹈的呼吁表示熱烈支持,但是,皇家芭蕾舞劇團在俄國根深蒂固,任何變革都是不可能的。 伊莎多拉帶著學生們參觀了芭蕾舞學校孩子們的訓練。該校的學生觀看伊莎多拉的學生時的神情,就像關在籠子里的金絲雀看見了天空中飛翔的燕子一般。但是,在俄國建立一個提倡人体自由動作的學派還不到時候。 伊莎多拉·鄧肯在俄國建立一所更為偉大、更為自由地表現人類感情的學校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支持。然而,盡管他竭盡全力幫助她,但仍然沒能把他們的學校安排在他的藝術劇院里——而這正是伊莎多拉所希望的。 就這樣,尋找對她的學校支持的愿望在德國和俄國宣告失敗之后,伊莎多拉決定到英國去試一試。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