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七章 沉重打擊 深遠影響


  一顆璀璨的明星隕落了,汨羅江水倒流,濁浪翻滾,悲風四起,百姓們聞訊赶來,只見屈大夫常騎的那匹白馬耷拉著腦袋,紋絲不動地立于懸崖峭壁之巔。百姓們奔跑著,哭喊著:“屈大夫投江了啊!屈大夫投江了啊!……”原先划進江邊港灣的船只,聞聲箭也似的飛了出來,立即打撈搶救。一條船一兩個人划太慢了,百姓們紛紛跳上小船,拿起扁擔、木板一齊划水,邊划邊垂淚不止,熱淚洒于江中,致使江水更加洶涌澎湃。數十條小船像穿梭似的在江面上來往。橫十里、順十里的百姓全都哭天嚎地地向這邊奔來,汨羅江兩岸人山人海,同放悲聲,哭聲蓋過了風雨雷霆,壓倒了撼山的濤聲。江面上,一直到斷黑漁民們還在打撈,江岸邊,如潮的人群直至伸手不見五指方搓著紅腫的雙眼哭哭啼啼地离去。這一夜,家家豆燈長明,戶戶泣聲不斷,時光在煎熬著每一顆心……
  第二天,東方尚未泛白,汨羅江上便布滿了各色各樣的大小船只,但是三天后,仍未找到屈原的遺体。有位漁民望著陰沉迷濛的天空說:“屈大夫系文曲星下凡,只怕是到天上告狀去了。”
  另一個漁民指著洶涌的波濤說:“我看,只怕是被浪濤沖到洞庭湖里去了,我們還是到洞庭湖去找找看吧。”
  又有一個漁民乞求似的對翁老漢道:“您老人家快做決定吧!”
  翁老漢挺身站在船板上,眯著雙眼遙望前方,捋著花白胡須在思考著什么,一直沒有做聲,听見有人問他,才猛然一手卡腰,一手指著云遮霧障的前方,命令似的說道:“船發洞庭,闖!……”
  几十條大小船只聞聲奮然划槳,順江而下,齊闖洞庭……
  卻說端午節這天,小嬃攀上玉笥山,遙望爹爹遠去,半天才悵然回家,把爹爹換下來的長袍拿到玉水畔去洗得干干淨淨,又把爹爹寫滿詩文的簡牘清理得整整齊齊,看看日將傍晌,急忙淘米煮飯,等候爹爹歸來用餐。然而,門前老樟樹的影子由西邊慢慢移到了東邊,爹爹仍沒有歸來。小嬃和往常一樣,又沿著屋后的小路爬上玉笥山,登上山南一個土墩。這土墩高高聳立在汨羅江畔,居高臨下,可以眺望得很遠很遠。往常,爹爹外出,或找漁民農夫們談心,或去江潭垂釣,黃昏未歸,小嬃總是站在這里嬃望。遠遠望見爹爹的身影,她就興高彩烈地飛奔下山,接過他手中的器具,圍繞在他前后左右,伴爹爹回家。今日天到這般時候,為何竟不見爹爹歸來呢?小嬃站在土墩上,望著漸漸西沉的夕陽,心似油煎,淚水模糊了視線。
  小嬃心中似有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焦躁不安地走下山去,仿佛欲迎爹爹歸來,可是爹爹在哪里呢?腳跟尚未站穩,她又返回山去,重登土墩,繼續向著父親离去的方向瞭望,但視線所及,盡皆迷茫。她上下折騰,不知往返了多少個來回。太陽落山了,鳥雀歸巢了,牛羊進欄了,村子里炊煙四起,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但小嬃依然站在高高的土墩上,眼睜睜地盯著遠方,聲嘶力竭地呼喊著:“爹爹,您在哪里?為何還不歸來?……”她望著,喊著,喊著,望著,但卻總也望不見爹爹的身影,听不到爹爹的聲音。突然,她想起頭天晚上爹爹通宵沒睡,臨走時眼圈濕潤,吞吐其辭的情景,不禁心中一陣抽搐,一陣酸痛,熱淚汪然……
  夜幕降臨了,天完全黑了下來,無月,無星,無光,無邊無際的黑暗吞噬了這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小嬃絕望了,她万般無奈地返回家中,茶不思,飯不想,一頭栽倒在床,大放悲聲,哭得死去活來……
  一天,兩天,三天……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屈原還是沒有回家來,小嬃整日站在那個土墩上眺望,石雕鐵鑄的一般,她望穿了眼,流干了淚,喊啞了嗓子。她的眼皮腫脹,兩眼都圍著一圈黑線,臉上沒有一點血色,簡直象害了一場大病,迅速變得形消骨瘦起來,見者無不心痛,無不垂淚。
  翁老漢的老伴每天將小嬃接到自己的家里,左說右勸,勸她進點飲食;晚上則陪小嬃在那三間茅草房里過夜,比對自己的親生女儿還疼愛。半夜三更,小嬃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成眠,翁媽媽便一遍又一遍地勸慰道:“好閨女,快睡吧!你爹一定會回來的。你大伯講,屈大夫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老天爺定會保佑他平安無事地歸來!”
  翁媽媽的話頗有效驗,開始几天小嬃似有几分相信,但等到第十天,仍不見爹爹歸來,連去尋找的人也杳無下落,怎不叫小嬃心似刀攪,肝腸寸斷!……
  小嬃仍舊每天登上那個土墩瞭望,只是不再哭,不再喊,她變得有些痴呆麻木了,見有人遠遠走來,便跑下山去詢問父親的下落。其實,村子里早就有人獲悉了三閭大夫投江的消息,只是害怕小嬃難以承受這精神上的巨大刺激,都不忍心告訴她,每當小嬃向大家打听時,只好支支吾吾地說:“你爹過兩天總會回來的……”
  且說五月十五日這天,天气陰沉沉的,汨羅江邊上一絲儿風也沒有。玉笥山上的樹枝象寒冬腊月結了冰一樣,根根直立著。江水嘩嘩地流淌著,文靜,雅致,像濕衣不亂步的儒生。江中少有航船,岸畔行人寥寥,不知一時間人們都躲到哪儿去了。小嬃正在土墩上眺望,忽見汨羅江對岸,許多烏鴉在盤旋翻飛,遮住了半邊天空。那“哇哇哇”的叫聲里,隱隱約約夾雜著許多人的哭泣之聲。她的心跳得十分厲害,有一种大禍臨頭的預感。她不顧一切地飛奔下山,跌跌撞撞地奔向渡口……
  小嬃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了渡船,船家見她滿面淚痕,知道定有急事,連忙拿篙撐船,直奔對岸。
  渡船离對岸愈來愈近,隨之那哭聲亦越來越大,滿天烏鴉漸漸升上高空,“哇哇哇”地飛向西北。渡船尚未停穩,小嬃便一個高跳下船去,飛跑著上了大堤,只見黑壓壓的一大堆人,都圍在“三尺墩”那里悲泣嚎哭,撕肝裂膽的哭聲正是從那里傳出來的。她跑呀,奔呀,摔倒了爬起來繼續向前,衣裙撕碎了,膝蓋摔破了,全然不顧,只是拼命地向前,向前……眾人見小嬃來了,赶忙讓出一條路來。她沖過去一看,天呀,果然是父親的尸体擺在青草地上,切云高冠不見了,頭臉也缺了半邊!小嬃“哇”的一聲慘叫,一頭扑到父親的尸体上。怕發生的事終于發生了,怕見到的情形終于見到了,她哭絕了气,哭得昏死過去……
  當小嬃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的時候,已經躺在自家東間的竹床上了;父親的尸体挺放在正間,床頭是一張矮几,几上擺放著几碟脩肉果蔬,兩只白蜡燭慘然無力地搖曳著燭焰,淌著熱淚。室內室外全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許多人從數十里外赶來,因而茅草房外,玉水溪畔,玉笥山的上上下下,全積滿了人,人們簞食壺漿,□絰孝服,一律跪倒在地,揮淚如雨,悲聲震天。翁老漢守在小嬃身邊,見她醒來,喜挂眉稍,手中端著半碗姜湯,熱淚把抓地說道:“孩子,大伯我早就知道你爹投江自沉了,你大媽也曉得。非是我們老兩口故意瞞著你,實在是怕你經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呀!……”翁老漢說著把手里的半碗姜湯放在竹几上,指著室內同去的鄉親們說:“我等從汨羅江找到湘江,又從湘江尋到洞庭湖,直到第五天上午,才在長江与洞庭湖的交匯處尋到了大夫的遺体。當時湖面上本來紋風不動,但卻突然涌起了一個浪頭,浪花里仿佛躺著一個人。我們赶忙搖船攏過去一看,果然是他老人家的遺体……”
  小嬃掙扎著爬起身來,奔向正間,扑向父親的尸体,搖來晃去地哭,她哭天不公,地不平,世道昏暗;她哭父親一生歷盡坎坷,耿耿赤膽忠心,到頭來卻不得善終;她哭自己命太薄,運太厄,自幼失去母愛,半生不得父教,今后更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哭訴之外,她還破口大罵,罵蒼天,罵厚土,罵神靈,罵昏君,罵奸佞,罵這紛亂齷齪的世界。小嬃的這一場慟哭,猶似在鄉親們淋漓著殷紅鮮血的心尖子上搓了一把咸鹽,使得大家痛不欲生,淚水若瀑,只哭得天昏昏,地沉沉,野茫茫,山憂憂,水郁郁,宇宙混混沌沌。小嬃的這一頓切齒大罵,仿佛冰塊摔在石頭地上,清脆,響亮,粉碎,痛快,酣暢。
  屈原的遺体終于回到了玉笥山下。遺体上岸這天,正是端陽節后的第十天,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汨羅江兩岸的百姓稱五月十五日為“大端陽”。
  屈原遺体移回的當晚,守靈的百姓擠滿了一屋子,窗外的台階上和玉水河畔還坐了許多人。小嬃臉色慘白,上牙咬破了下唇,坐在父親的遺体旁邊,不住地撫摸著父親僵硬的手。她的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干了,呆呆地望著父親那殘缺不全的頭顱傷心。她想,人世間有惡魚般的奸臣賊子,毀坏好人的聲譽;江河里有佞臣賊子般的惡魚,吞噬好人的骨肉——人間水府原來是一般黑暗啊!……小嬃想,自己雖不能殺奸臣,斬惡魚,為父親報仇雪恨,但總不能讓父親就這樣半邊腦袋入土呀!她向翁老爹提出了這個問題,請翁老爹想辦法為父親配上這殘缺的半邊頭殼。翁老漢長長歎了口气說:“難呀!銅鑄、木雕神像尚需极高明的師傅,何況是半邊人頭呢?……”
  小嬃睜大紅腫的雙眼問:“大伯,造半個金頭行嗎?”
  聞听小嬃此言,翁老漢不禁大吃一惊,心想,這孩子真是异想天開,到哪里去弄這么多金銀呢?但為了照顧小嬃的情緒,他不便駁斥什么,只是既急且難地不斷搓手,熱鍋上螞蟻似的在屋里走來走去。有一位心靈透亮的中年婦女看透了翁老漢的心思,异常開朗地說道:“老爹不必作難,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將所佩之首飾獻出來,豈不是為三閭大夫鑄金頭的好材料!……”這位媳婦倒也干脆麻利,說著將自己的金戒指、金耳墜和銀手鐲摘下,獻了出來。
  小嬃也是傷透了心,哭懵了頭,竟忘記了自己也有几件首飾可用,在這位大嫂的啟發下,急忙翻箱倒篋,找了出來。
  在場的人目睹此情此景,深受感動,有的當即摘下佩帶的金銀首飾,有的赶回家去向母親或妻子借取。消息傳開,來敬獻首飾者絡繹不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僅半天時間,便集白花花黃燦燦之金銀一包,為三閭大夫鑄一金頭足矣——誰道世間貴金銀,人心更比金銀貴!……
  金銀既備,翁老漢迅速派人四處尋找那會鑄金頭的能工巧匠。先后派走了九名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后來連翁老漢本人也穿上麻索草鞋,打上白布綁腿上路了。几天后,去請工匠的年輕人相繼歸來,大家都說,鐵匠、銅匠、銀匠倒是尋到了不少,只是全都沒有鑄過金頭,因而誰也不敢來。小嬃听了,又是一頓悲泣。正在這時,翁老漢汗爬水流、風塵仆仆地赶回來了,小嬃忙迎上前去尋根問底——這是她最后的一線希望呀!翁老漢气喘吁吁地回答說:我跑了九十九個村庄,會見了九十九個工匠,全都無能為力;最后又尋到了一位九十九歲的老銀匠,听說要為三閭大夫造金頭,深深地歎了口气道:‘只有我師傅會造金人鐵馬,可惜我未將這技藝學到手!……’我問他:‘你師傅現在何處?’老銀匠回答說:‘為避戰禍,十年前便隱遁深山,不再出世了。’”小嬃和眾人听說尋到了九十九歲的老銀匠,無不喜出望外;后來听說只有他師傅能為屈大夫鑄金頭,而這位老師傅又避世不出,就像潑來了一瓢涼水,從頭頂冷到腳根。
  正當眾人大失所望的時候,忽然從門外傳來一陣銅鈴的響聲。大家急忙出門觀看,只見一位白發銀須的老者挑著副擔子,慢悠悠地向這邊走來。他手里拿著一個銅鈴,不斷地搖著,發出“丁鈴丁鈴”的聲響,口里唱道:
   楠木扁擔顫悠悠,挑起熔爐跑九州。
   鐵鎖銅壺我不造,不見金銀不開爐。
  翁老漢听了,赶忙走上前去,將他從頭到腳仔細打量一番,只見那老者鶴發童顏,道骨仙風,于是鞠躬施禮,拱手問道:“老師傅,您既專門打造金銀首飾,不知可會鑄人頭否?”
  那老者聞聲停住了手中銅鈴的搖動,還禮唱道:
   金人鐵馬我會造,何愁半個金銀頭。
  翁老漢連忙將老者請進屋來,小嬃立即端出了裝著金銀首飾的盤子,畢恭畢敬地交給他,正想說說父親慘死的情形和求他鑄造金頭的話,但那老者示意小嬃將盤子放到一邊,接過話頭對小嬃說:“三閭大夫之事,老朽早有耳聞,請姑娘放心。”說著便走到屈原遺体跟前,先行三拜九叩之大禮,然后瞄著屈原的頭部細細地看了起來。他一邊看,一邊比比划划,口中還念念有詞,只是誰也听不清他都默念了些什么。屋子里的人一下被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轉睛地望著這位渾身仙气的老者。一個小伙子低聲咕噥道:“看他能玩出什么把戲來。”翁老漢狠狠地瞪了那個小伙子一眼。這以后,再也沒有人敢作聲了。
  那位老者圍著屈原的頭部左瞅瞅,右看看,大約過了有半個時辰,把盤子里的首飾倒進一個陶缽里,放在裝滿白炭的爐子上。他將橐管通進熔爐內,點起火,命几個小伙子輪番拼命鼓橐,爐內火光四濺,爐火熊熊。過了有一盞茶的工夫,陶缽里“嗤嗤”作響,那銀手鐲呀,金簪子呀,金鏈子呀相繼熔化,象泡了水的面條,都軟了;又過一會儿,陶缽里的首飾全化成了五光十色的金銀水,上下翻滾,象熬著的稀粥一般。圍觀者一個個目瞪口呆,小嬃一時也忘了悲痛,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情。
  陶缽里的金銀水正在翻騰著,老者一手拿著一把鐵鉗,把盛滿紅通通液体的陶缽從爐子上端了下來,走到屈大夫跟前。只見他兩眼瞪得比鈴鐺還大,望著屈大夫殘缺不全的頭部,雙手鉗著的陶缽不住的搖晃。搖呀,搖呀!金銀水慢慢冷卻、凝固,漸漸變成了半個腦殼的樣子。最后,老者將陶缽里的固体倒了出來,就象是半邊腦袋。他走到屈原的遺体前,把金光閃閃的半邊金頭小心翼翼地合了上去,上前摸了几下。眾人上前一看,竟然天衣無縫!……
  眾人無不感激,特別是小嬃和翁老漢,但這位道骨仙風的老者卻只坦然地微微一笑,他仿佛做了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完成了一件自己應盡的義務,而且十分滿意。他并不多言多語,連工錢也不肯收一文,任務既完之后,挑著擔子,悠然自得地揚長而去了。
  屈原停靈在地的日子里,玉笥山和汨羅江下游的百姓們紛紛來到屈原的茅草房,向小嬃姑娘借走了三閭大夫的新舊內衣,大家將這些大夫曾經穿過的貼身內衣撐在竹篙上,三五成群地沿江奔跑,或在羅淵四周轉悠,高喊著三閭大夫的名字,為其招魂。招魂的人們邊跑邊撕肝裂膽地呼喚:
  “尊敬的三閭大夫啊,您為何要投身羅淵,讓自己的魂魄飄流四方?……”
  “三閭大夫的靈魂啊,快歸來吧!東方有輪流照射的十個太陽,能夠把真金熔化!西方是茫茫的沙丘,哪來的五谷充饑!南方有九頭的雄蟒,專愛吞食陰靈!北方有千里冰雪,無處栖身!大夫的靈魂呀,您快些歸來吧!”
  “地上無您容身之地,天上又守有凶殘的虎豹豺狼,地獄的門雖然敞開著,里邊卻盤踞著九尾的魔王。三閭大夫啊,您的靈魂快回吧,快回到幽靜、安祥的玉笥山下!”
  人們奔跑著,呼喚著,淚水洒滿了汨羅江兩岸,凄厲號啕之聲在羅淵上空縈繞,飄蕩。
  時令雖已至暮春季節,但這一年的气溫卻特別低,春寒料峭,一月有余,時常有呼嘯的西北寒流襲來,故而屈原的尸体得以不腐。半個金頭造就之后,汨羅百姓將三閭大夫安葬在玉笥山東北的汨羅山上。
  出殯這天,百姓們頭上纏著白布,腳上穿著草鞋,腰上系著□絰,千人披麻,百民帶孝,從四面八方號哭奔來,為三閭大夫送葬。從玉笥山到墳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飄飛的秋葉,挽帳若低垂的濃云,長長的人流沿著汨羅江緩緩移動,引幡的,打旗的,執引的,奏哀樂的,攙孝的,抬杠的,叫號的,簞食壺漿的,呼天號地的,悲愴欲絕的,捶胸頓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江兩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婦孺淚眼紅,漫漫華夏大地淹沒在汪汪淚水之中。送葬的人們來到墳地,無休止地揮淚,哭泣,淚水把焦干的紅土濕透,滿山低矮的樹枝和草稍上挂著晶瑩的淚珠,好似落過一場毛毛細雨。這哭聲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烏云滾滾,悲風陣陣,落葉飄飄,日月暈暈,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后,來這里憑吊的百姓絡繹不絕,每天從早到晚,通往汨羅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斷,山下汨羅江邊停靠著各种各樣的大小船只。從屈原的家鄉歸州,到屈原曾經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經去過的常德、辰溪、漵浦、長沙、桃江等地,都有百姓遠路迢迢地赶來祭奠。連楚國的舊臣也三三兩兩偷偷來到這里,燔柴,奠帛,讀祝,叩頭,他們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咬牙切齒地罵昏君,罵奸佞,罵秦軍,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一天上午,小嬃來到父親的墳前燒“六七”,尚未擺出供品果蔬,忽然發現從遠處走來了三個青年,急忙提著籃子閃到一棵大松樹后回避。三個青年來到屈原墳前,先是叩頭祭拜,然后坐于一旁閒話。只听那個穿黃袍的青年憤憤不平地說道:“屈大夫死得太慘了,這天下哪里有什么正義可言!”
  著綠衫的青年連忙接話:“三閭大夫死得雖慘,他們尚不肯善罷甘休,听說還要來挖墳呢!”
  那個穿白袍子的青年好像根本不知道這回事,吃惊地問道:“要來挖墳?”
  “是呀,那些投降了秦軍的烏龜王八蛋,見荊楚大地處處飄揚著抗秦的旗幟,說這是屈原大夫的陰魂不散所致,因而欲來挖墳。”
  “真他媽的可惡至极!……”
  ……
  這三個青年后來還說了些什么,小嬃沒有听清楚。這時,她沒有哭,沒有淚,臉色慘白,心里像一團火在燃燒。她极力思考著保護父親墳墓的辦法:自己跟他們拼吧,那是以卵擊石;請翁老爹發動群眾跟他們廝殺吧,汨羅江畔就會遭血洗。她想呀,想呀,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在汨羅山上再造一些假墳,讓欲挖墳者不知該從何下手。
  主意既定,小嬃走下山去,來到一個松軟的土堆旁,一手撩起羅裙,一手把紅土抓進羅裙里,一把,兩把,三把……羅裙裝得滿滿的了,她就兜著往山上走去,倒在父親墳堆附近的一片草地上。她就這樣抓著,兜著,往返地運送著。太陽當頭,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小嬃在烈日下往來奔波,晒得頭昏眼花,累得張著大口喘气,渾身熱汁涔涔……
  小嬃為父筑墳的消息很快地傳揚開去,翁老漢獲悉后先是將小嬃責備了一頓,然后組織四鄰八鄉的民眾都來幫忙,僅用了三五天的時間,便為屈原筑了十二座疑冢。這十二座疑冢象屈原的真墳一樣大,一樣尖,一樣圓,墳前豎著一樣的墓碑,碑上鐫刻著一樣的碑文。疑冢既成,即使那些來幫忙筑墳的民眾,也難辨其真偽是非了。
  一天清晨,汨羅江上突然駛來了五條官船,每條船上四個人蕩槳,兩個人搖櫓,桅杆上高高挂著兩面杏黃旗,上面分別寫著“肅靜”、“回避”。領頭一條船上站著個彪形大漢,官衣官帽,絡腮胡須遮蓋了滿臉的橫肉,左手叉腰,右手抓著挂在腰間的一把長劍,那神情頗似閻王老子面前的判官。
  這五條船逆水而上,在汨羅山下的河邊一齊靠岸。那黑大漢一聲喊,從船上走下十多個扛鋤拿鍬的士卒,一齊都向汨羅山奔來。
  人們剛吃過早飯,山上還空蕩蕩的,不見一個行人。黑大漢帶領十多個士卒瘋狗似的在山上東沖西撞,口里不斷地吆喝著:“快,找著屈平墳墓就動手挖!”這汨羅山方圓十多里,山上荊棘叢生,古木參天,強盜們人生地不熟,一下怎么能找到屈原的真墳呢?黑大漢在山上折騰了約摸有半個時辰,累得渾身淌汗,气喘吁吁,只好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休息,吩咐士卒們分頭去找,找著了的速來稟報。
  又過了個把時辰,尋找的士卒相繼歸來,但誰也沒找到屈原的墳墓,只在樹林里發現了許多既高且大的山包,前面都立有屈原的墓碑,倘將這些山包全都挖開,大約需要三年五載的工夫。找不到屈原的墳墓,黑大漢暴跳如雷,士卒們一個個嚇得戰戰兢兢。為了弄清哪是屈原的真墳,他們決定下山去找百姓問個清楚。
  正當這時,恰巧有一個中年漢子肩扛扁擔,上山打柴,被黑大漢攔路擋住。中年漢子見勢,心中了然,以“哇哇”之啞語搪塞過了黑大漢的盤問。又有一位放牛的老者,面對黑大漢的張牙舞爪,狂呼亂叫,不慌不忙地以手指耳道:“我是個聾子,啥也听不見!……二十歲時患了一場大病,耳朵就聾了,真造孽啊!”說著吆著牛遠去了。
  小路上一跛一瘸地走來一個穿長袍的青年人,此人生得尖嘴猴腮,賊眉鼠眼,一件長袍上遍是油膩,腳上一雙破鞋,十個腳趾頭有六個露在外邊,一副老爺不親、舅舅不愛的寒酸相。黑大漢攔在路中央,盤問跛腳道:“你這漢子,意欲何往?”
  跛腳嬉皮笑臉地答道:“閒暇無事,游山玩水而已。”
  一個士卒搶上一步,對跛腳大聲吼道:“你知道這是誰在跟你說話嗎?這是我家王爺,南后娘娘的嫡親外甥,別不識抬舉!”
  跛腳听了,嚇得“扑通”一聲跪倒在地,連聲說:“小民死有余辜,有眼不識泰山,不知王爺有何吩咐?”
  黑大漢拍了拍跛腳的肩膀說:“起來,起來!下官奉娘娘之命,前來搬運屈大夫之尸骨回郢都安葬,不知屈大夫之真墳葬于何處,特來討教。”
  方才那個士卒插言道:“是呀,快說吧,挖著了金頭歸你!”
  這跛腳早就在打金頭的主意了,只苦于不知道哪座墳墓里埋著屈原的尸骨;就是找到了真墳,百姓們都護著屈原,他也不敢下手。听了黑大漢和那個士卒的話,他高興得從地上跳了起來,老鼠眼眯成了一條線,前俯后仰地對黑大漢說:“王爺恩典,敢不效勞?只是小民确實不知何為真墳。此事只有屈原之女小嬃曉得。王爺若要找她,小民情愿帶路。”于是,跛腳就帶領著這伙人耀武揚威地直奔玉笥山下小嬃的住處而來。
  再說小嬃為父親筑疑冢之后,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里,日夜思念父親,淚水從未干過。父親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窩,總在腦海里不時地出現。為了讓父親的形象永遠留在人間,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她決定給父親繡一幅遺像。
  她每天帶著針線、剪刀和一塊洁白的綾子,坐在玉笥山東南一個土墩上,望著父親的墳地,回憶著父親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間斷地繡著,繡著,別的姑娘繡像用針線,小嬃卻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時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她的秀發,像父親在撫摸她的腦袋;望著山上光禿禿的高樹,仿佛又看見了父親骨瘦如柴的身軀。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時間,父親的遺像便被活靈活現地繡出來了。
  一天,小嬃手捧父親遺像正在欣賞,突然隔壁屋里的三叔手持柴刀從山下飛奔而來,他熱汗百流,上气不接下气地說:“快,小嬃,快找一個不顯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來了,我是特意跑來給你送信的。”
  小嬃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問清來龍去脈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淚都急出來了,只好連忙起身,把剪刀也帶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后樹林子里走去。他們來到一口水塘邊停了下來,這里离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遠,周圍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樹木,平時很少有人來過,只有小嬃常常一個人跑來,對著明鏡一般的清池梳頭,或者坐在塘邊的石頭上磨剪刀。三叔將這地方的前后左右仔細看了一番,如釋重負似的長長地吁了一口气,才一五一十地對小嬃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那位裝啞巴的砍柴漢子正是三叔,他搪塞過黑大漢的盤問之后便隱于草叢中竊觀,因此放牛老漢怎樣裝聾,跛腳青年怎樣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當他獲悉跛腳青年欲帶領黑大漢一伙來捉小嬃姑娘時,丟掉扁擔,拔腳就跑,從山里抄小路一口气跑到小嬃的茅屋里。他在那里沒有找到小嬃,听人說她正在山上為父親繡像,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來……
  三叔說完事情的原委,最后叮囑小嬃道:“好姑娘,現在你千万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嬃目送好心的三叔遠去,轉身在塘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她回想起自己從歸州動身,過大江,闖洞庭,千里尋父的艱難;回想起父親死后,鑄金頭,筑疑冢,繡遺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國棟也曾來汨羅江畔、玉笥山下探過親,夫妻商定改儿子曉輝之向氏為屈姓,以承屈嗣。小嬃覺得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已經做完,徒留人世再也無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許在陰間還能与父親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呢!……
  想到此,小嬃立即從怀中掏出父親的繡像,挂在一棵蒼松上,雙膝跪地,一邊叩拜一邊哭訴:“爹爹,女儿服侍您來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仔細听听,哭聲、吼叫聲、犬吠聲混成一片,這是暴徒們正在挨戶搜尋,鄉親們正在為自己受苦。小嬃不假思索地站起身來,跑到山前,向著山下呼喊:“小嬃在此,莫拿鄉鄰們撒气!……”她一邊喊,一邊跑,將暴徒們引向山后的池塘。小嬃來到塘邊,取下父親的繡像貼胸放好,然后舉起鋒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窩刺去,一頭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漢一伙追到塘邊,不見小嬃蹤影,只有滿塘血水在蕩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干的柳嫡范死去了,當其過世時,屈原正在郢都擬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親、聰慧而謹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親、深沉而文靜的修淑賢相繼去世了,當他們聲聲呼喚儿子的名字時,屈原正流浪漢北;屈原的姐姐、賢淑潑辣的女嬃离去了,當她遠离的時候,屈原正在汨羅江畔率眾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麗的昭碧霞過早地离開了人世,是那條細腰長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亦与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的屈原有關;屈原的養女、漂亮而多才多藝的嬋娟終未看到義父平反昭雪、返京复職,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國為民為天下,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后怀石投江自沉,這是華夏民族之大悲劇,人類歷史之大悲劇;如今,屈原的獨生女儿,苦命賢孝的小嬃又死于非命,离開了這多災多難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禍國殃民、做惡多端的南后鄭袖、頃襄王熊橫、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卻都還健在,他們正偏安于楚之東北的陳城,繼續過著那种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嗚呼!……
  不,屈原沒有死,這樣的人不會死,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前邊寫過,楚國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無不十分悲痛,大家紛紛划著船只到汨羅江來打撈屈原的遺体。人們還用糯米、楝樹葉、竹葉包成粽子,纏上五色絲線,丟到江里去喂魚和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著屈原的尸体。因為糯米性粘,能夠沾住惡魚和蛟龍的嘴巴和牙齒;五彩絲線頗似太陽的光輝,因而惡魚和蛟龍最是忌憚。這就是端陽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來歷。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流傳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亞諸國,其范圍必將日益擴大。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屈原的詩賦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儿女,這里僅就歷代的詩人略舉几例。
  郭沫若說過:“由楚所產生的屈原,由屈原所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著的。”“無論何時何代的中國人,都是在他的偉大影響之下。”正是由于這种影響,我們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傳統;正是由于這种影響,我們的人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這种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獻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號召力,仁人志士無不受到感召而奮起。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高唱“屈平詩賦懸日月”,直接繼承并發展了屈原開創的浪漫主義手法,安史之亂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憂國憂民的激情像火山爆發一樣傾瀉而出,寫出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佳作。詩圣杜甫不僅非常欽佩屈原的藝術成就,明确表示要“竊攀屈宋宜方駕”,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為人,抒發了“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歎。他“窮筆憂黎元”的憂患意識和“濟時肯殺身”的獻身精神,与屈原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
  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引屈原為同調,對他的愛國激情表示強烈的共鳴:“《离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同時以屈原精神激勵自己收复失地的壯怀:“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在他的巨量詩作中,最為突出的是那火一樣的愛國激情。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屈原自比:“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斷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勉勵自己,連賦《閒山居》也“細讀《离騷》還痛飲”,其大气磅礡的愛國詞作頗有屈原之風。李清照這樣婉約派的大家,在國難當頭之際,也受到屈原的《國殤》的感染,抒發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情,足見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愛國主義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他對屈原的遭遇憤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難久安。”“楚國亂無极,屈平困上官。”并寫下了大量的充滿時代气息的詩作,決蕩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他積极組織抗清复明的活動,兵敗被俘后,毅然投水殉國,成為仿效屈原的光輝典范。陳子龍的學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過要追隨屈原的決心:“招魂而湘江有淚,從軍而蜀國無弦。”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真是“魂魄毅兮為鬼雄”!
  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杰秋瑾,“為爭取祖國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犧牲個人的一切。”關心祖國的危亡,抒發愛國主義的情感,构成了秋瑾詩詞的中心內容,屈原精神的影響顯而易見。十八歲居湘時,她就寫下了《吊屈原》一詩,怒斥“楚怀本孱王,乃同聾与瞽”。后來寫下的《感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愿興亡楚”的志向。為了報效祖國,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愿將生命作犧牲”,立誓“拼將十万同胞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斗爭意識和犧牲精神動人心魄。就義前,她鎮定自若,脫口吟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詞,對于國家局勢的憂慮,對于民族命運的擔心,盡在一句之中,七個字飽蘊愛國主義的真情。
  “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由、愛正義的詩人是永遠不朽的。”屈原的深遠影響,不僅在華夏大地,不僅對炎黃后裔,世界和平理事會1953年确定紀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