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龐大又复雜的工作,地位及封賞必須和功勞相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功勞較大而爭執不下,使分封的工作遲緩而無效率。 重要的大軍團領袖必須安撫,也成了最早的一批諸侯王。 但這些人對新政權威脅最大,分封他們,多少是在心不甘情不愿之下,不得不作的決定。 韓信的30万大軍,雖已划歸朝廷主力,但韓信擁有楚地,仍是劉邦之外的首席軍事強人。 特別可怕的是韓信的軍事天才,劉邦自認望塵莫及。 為求王朝安穩,韓信是非設法處理不可的重大威脅。 但處理韓信是万万急不得的事,万一狗急跳牆,韓信的可怕絲毫不亞于項羽。 劉邦心里明白,一定非得小心審慎地應付不可。 不過第一批諸侯王中,第一個“中標”的,是始終保持中立狀態的燕王臧茶。 臧荼的燕王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承認既有的事實而已。所以劉邦建立漢王朝以來,臧荼只是消极的不抵抗,并未積极表示支持新政權。 劉邦遷都關中后,臧荼更有“天高皇帝遠”的感覺,他有意趁机獨立,脫离中央的管轄。 由于齊地自從韓信遷調為楚王后,一直未有新王,更讓臧荼有机不可失之感。 七月,臧荼便宣布不再奉侍大漢王朝。 為了表示統一決心,不惜任何困難,劉邦決定御駕親征。 隔月,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均已年老病故,其子繼承其王位,但忠誠度也出現了危机。 臧荼原先判斷劉邦不可能派部隊前來,他可以強度關山,再讓劉邦不得不承認事實。但沒想到劉邦卻克服万難,親率大軍征討,他的心里難免大起恐慌。 燕軍兵力不多,沒多久便被漢軍包圍,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劉邦于是以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 盧綰是劉邦青梅竹馬的友伴,兩人同鄉又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盧綰便在劉邦身旁搖旗吶喊,兩人感情猶如兄弟。 不過盧綰沒有什么能力,在建國期間功勞不多,因此成為第一個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諸侯王。 由此已顯示劉邦有足夠軍力,不必再承認既有力量,可憑自己的喜好和關系來晉封諸侯王了。 項羽部將利几本以陳地司令向劉邦投降,但劉邦卻一直未重新晉封,只要求其部隊在穎川等待。 劉邦由燕地返回時,至洛陽駐營,便召見利几。利几先前曾和臧荼有過聯系,害怕被劉邦知道,而且這個時候召見,具有相當敏感性,恐入洛陽后遭害,乃宣布獨立,劉邦親率部隊擊之,利几兵敗被殺。 劉邦返回關中,進行新京城長安的規划,并著手興建長樂宮。 在劉邦著手确立新政權權威之際,首先蒙受打擊的便是軍事強人楚王韓信。 韓信3O万大軍被收編,齊地也被收回,雖仍保有天下第一大藩的楚國,但到底和固陵之約——共分天下——有很大差异。韓信的心中,自然相當地不平。 到楚國后,韓信先巡撫諸縣邑,并統合管轄楚境之軍權,出入皆有部隊相隨,以防劉邦再度突擊奪取軍隊指揮權。 韓信的舉動自然很快傳入劉邦耳內,這無疑是對新政權的公然對抗,劉邦內心自然不大痛快。 這時候,卻又發生一件讓劉邦更無法接受的大事。 項羽左右大將之一的龍且,死于濰水之戰,但另一位大將鐘离眛在該下之圍后便失去行蹤。 鐘离眛曾數敗劉邦軍隊,劉邦對他痛恨不已。 鐘离眛和韓信卻英雄惺惺相惜,尤其韓信對鐘离眛的智謀和勇略頗為欣賞,因此在劉邦的追赶下,鐘离眛暗中依附韓信。沒多久,劉邦知道這個消息,他下令逮捕鐘离眛,解送至京城審判,但韓信置之不從。 10月,負責追緝鐘离眛的官員正式向朝廷提出,韓信庇護朝廷重犯,有造反的意圖。 劉邦召見陣前會議,詢問軍團將領們的意見。 將領們均主張采取強硬態度,以大軍壓境,擒捕韓信和鐘离眛。 劉邦卻低頭不語。 陳平在旁邊表示: “對韓信的控訴,韓信是否知道?” 劉邦:“還不知道!” 陳平:“陛下的軍隊,在作戰力方面和韓信的軍隊相比如何?” 劉邦:“不如也!” 陳平:“在座諸將領在指揮作戰的才气上,和韓信比較,如何呢?” 劉邦:“不如韓信。” 陳平:“陛下的軍隊作戰力不如韓信,陛下的將軍指揮能力更不及韓信,在這种條件下卻出兵打仗,我很替陛下擔心啊!” 劉邦:“那么該怎么辦呢?” 陳平:“自古以來天子常有巡狩、會諸侯的禮儀,以顯示關心地方民情。如今陛下可假裝將赴云夢地區巡狩,并會諸侯于陳、楚之西界。 “韓信接到天子巡狩會諸侯的消息,會依禮儀以非武裝的姿態前來會盟,只要韓信沒有決戰的准備,陛下便可輕易的擒捕之,這只要一個力士便可以做到了。” 劉邦倒很贊同陳平的策略,乃下令通知附近諸侯,將到云夢地區巡狩,并會諸侯于陳地。 接著劉邦便率禁衛軍團出發。 隨行的將領也都率其軍團跟隨出巡。 韓信聞訊,半惊半疑,調查鐘离眛事尚未有結果,劉邦卻率諸侯巡狩,并要自己會盟于陳地,到底其中有何陰謀? 如果在這時舉兵反叛,勢必遭到圍剿,雖然胜敗尚未可知,但這一直不是韓信的本意,因而感到遲疑不定。 有賓客向韓信建議: “只要殺死鐘离時常向皇上表示忠順,皇上心喜便不會有禍患了。” 韓信覺得有道理,只得和鐘离眛商量。 鐘离眛雖不認為如此便能解決韓信的危難,但也不忍心自己牽連韓信及楚國軍民,只得自殺身死。 12月,劉邦會諸侯于陳地,韓信持鐘离眛首級前往謁見。 但劉邦仍下令武士逮捕韓信。 韓信自認無罪,向劉邦抗議。 劉邦將調查官員的控訴書,宣示給韓信和眾諸侯。 韓信不禁當場歎息道: “果然如同別人一再向我警告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完全底定,我這個替皇上打天下的功臣必將遭烹殺啊!” 劉邦乃下令以械系住韓信,載于軍隊后,返回洛陽。 不過這個公然逮捕韓信的措施,雖然解除了暫時的危机,但也引發不少諸侯的疑慮,造成日后紛紛叛變的后果。 回長安后,劉邦下令大赦天下。 主管諸侯和朝廷關系事務的官員田肯向劉邦建言道: “陛下制服了最具威脅的楚王韓信,如今又在關中建立京城穩定漢王朝的威權。 “關中一向有形胜之國的美譽,險河峻山,易守難攻,居高臨下,掌握東邊的中原地區各諸侯,對政權的穩固非常有幫助。 “但在東方靠海地方的齊地,自從韓信調离后,一直未有完善的安排。夫齊地東有琅琊和即墨等富饒的地方,南有泰山為屏障,西有黃河孟津的險要,北則有渤海的水產和貿易之利;地方有2000里之廣,能集結的兵力高達百万以上,和關中遙遙相對,以前便有東、西帝之稱。 “像這樣的地方,晉封給任何一位諸侯,都會對皇權形成重大威脅,因此臣建議除非親子弟,切莫晉封為齊王,以穩定大漢王權的發展。” 劉邦深表同意,特賜金500斤,作為田肯為國事提出有創見議論的獎賞。 由于長安的宮殿均在建設中,重要的朝議仍在洛陽舉行。 械系韓信后,劉邦非常注意楚地韓信軍團的態度,將韓信留于身旁多少便有人質的作用。 劉邦堂兄劉賈這几年在楚地駐營上頗有功績,地方人脈也算相當不錯。劉邦便派劉賈暫駐楚地,代理韓信,韓信本人則必須先到朝廷接受調查。 到達洛陽后,劉邦立刻赦免韓信罪名,但也正式削除他楚王之位,改封淮陰侯。 這顯示劉邦也不相信韓信有造反之虞,為著只是削除韓信兵權,以化解他對朝廷的長期威脅而已。 韓信深感劉邦對自己能力的憂懼,也稱病不上朝,心里卻憤恨不平,更公開表示不愿与周勃、灌嬰等將領同列。將領中有人同情韓信,有人則公然排斥之,韓信消极抵抗的態度,也使大漢皇朝軍中高級將領中,呈現一股緊張對峙的形態。 和劉邦有生死之交的猛將樊噲,便非常同情韓信,樊噲出身雖低,但娶呂后之妹為妻,和劉邦關系密切。 樊噲個性開朗,一向勇悍又重義气,他對韓信的軍事才華一向推崇,對劉邦左右親近大臣的排擠韓信憤恨不平,因此在這段期間,常刻意表明對韓信的親近和友誼。 有次韓信到樊噲府上拜訪,樊噲親自跪拜送迎,完全依諸侯王禮節相對時,并以臣自稱,韓信深為感動,對外公開表示: “我這一輩子愿与樊噲等人為同志,也不愿爭名奪權于高級將領間。” 劉邦也深知韓信心中的不平,但為國家百年安穩,犧牲韓信也是万不得已之事。因此他常在別宮召見韓信,想以私下交誼來平撫韓信內心的不滿。 有天,劉邦很輕松地招待韓信,并和他討論各將領的能力。 韓信并非劉邦嫡系,和諸將本不算很熟悉,但到洛陽之后,和諸將領利害關系加深,以韓信的細心,很快對各將領的能力有相當深入的評估。 劉邦談得興起,便詢問韓信道: “那么你認為我有能力指揮多少軍隊呢?” “陛下統領軍隊,最好不要超過10万。” “那么你能指揮多少軍隊呢?” “臣指揮軍隊沒有限制,可謂多多益善耳。” 劉邦听得哈哈大笑表示: “你既然多多益善,能力遠高于我,為何反而被我擒捕呢?” 韓信也坦然表示: “陛下雖不善于指揮軍隊,卻善于指揮大將,這便是我為何為陛下所擒捕的原因啊!陛下這种指揮將領的能力,是大生的非人力所及的啊!” 韓信這种說法,除了有其真實面,更重要的是他以劉邦的作為有天運協助,自己自然無法抵擋,來幫助自己削除心里殊多的不平。 經過審慎評估和內部詳細的分封作業,期待已久的功臣分封終于揭曉。 功臣的第1名,竟然是從不帶兵作戰,負責關中、漢中內部經營的蕭何。 蕭何以相國之尊,封酇侯,食邑八千戶,比樊噲、酈商。周勃、灌嬰等軍團將領為高。 諸將領頗感不平,紛紛表示: “臣等披堅執銳,在前線拼戰,多者百余戰,小者也有數10回合,犧牲血汗,才搏得功勞。蕭何未曾有汗馬之勞,只負責執筆的文書工作,功勞卻反而在我們之上,我們無法理解陛下的想法!” 劉邦解釋道: “諸君都懂得打獵嗎?我這就以打獵來作譬喻吧!狩獵的時候,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但指揮獵狗,使之能有效抓到獵物的卻是獵人吧! “如今話將的功勞,有如獵狗。至于蕭何,他在幕后指揮并提供補給,讓諸將能有效建立功勞,便有如獵人啊! “所以你們只是功狗,蕭何則是功人,功狗的功勞大,還是功人的功勞大呢?” 群臣相對無言,均承認蕭何的功勞。 不久,以曹參曾助韓信討平齊地和趙地,而且劉邦能有效收繳韓信三十万大軍指揮權,曹參的功勞最大,因此封為平陽侯,食邑万戶,恩賞在蕭何之上。 張良原本為韓之貴族,運籌帷幄,以客卿身份成為劉邦的謀臣兼老師,位尊功大。于是劉邦很客气地請張良自己從齊地中選擇三万戶為封邑。 但張良卻謙讓地表示: “剛開始的時候,臣在下邳城起義,因而在留郡与陛下認識而有今天,這也是上天有意指示微臣跟從陛下的啊! “陛下肯听從我的謀策,而有今天的成就,此乃天運也,非臣之功勞。臣只愿晉封為留侯,便心滿意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戶的封賞!” 劉邦便晉封張良為留侯,食邑万戶。 另一位謀臣陳平,也以功勞被封為戶墉侯。 陳平也辭謝表示: “這不只是微臣的功勞而已啊!” 劉邦問道:“我用先生之謀策,戰胜克敵,不只是先生的功勞,這又怎么講呢?” 陳平:“如果不是魏無知,臣哪有机會服侍陛下呢?” 劉邦:“說得也是啊!這也顯示先生的确是個不忘本的有道之士。” 于是再度重賞魏無知。 謀臣的表現,到底和武將的爭權表功完全不同,這的确也是劉邦對張良、陳平兩人特別放心的原因。 分片子弟,奠定劉家天下根基 第一批的分封規划宣布后,劉邦便急著想分封自己的子弟,以恢复周王朝的封建制度。 秦國采中央集權的郡縣体制,因此贏氏一族均無實力,天下一亂,便沒有可以勤王的力量。 劉邦對秦皇室的短命及周王朝的長久政權間,利害得失的比較一直耿耿于怀,很想以封建制度來确立劉氏皇權的根基。 當年賞賜田肯,為著便是明示此政策的重要性。 此時最需要急速處理的是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齊國。 這兩國的前任諸侯王,都是讓劉邦最為頭痛的軍事強人韓信。 自從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后,也一直找不到繼任人選。 特別是楚國幅員廣大,軍力強盛,為徹底防止其他軍事強人出現的后遺症,劉邦將楚國一分為二。 劉邦堂兄代理楚王的劉賈,封為荊王,擁有淮河以東五十三縣地區。 楚國原精華的彭城、薛城、東海等三十六縣則封堂弟劉交為楚王。 趙國北區原代國的云中、雁門、代郡等五十三縣,晉封其兄劉善為代王。 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等七十三縣的齊地,分封其長子劉肥為齊王。 劉肥是劉邦娶呂氏為妻前,在外面与他人的私生子,日后認養為庶長子。由呂氏所生的長于劉盈擁有法定繼承權,劉肥雖屬長男,卻必須臣屬于劉盈,為補償之,特封給他最廣大也最富庶的齊國。 另一位讓劉邦頗為頭疼的諸侯王,名字也叫做韓信。他是韓國貴族后裔,曾在韓地起兵反抗項羽所設傀儡政權,日后更獲得劉邦支援,并正式受命為韓王的韓王信。 韓王信一向也以勇猛善戰出名。加以韓國的領域頗大,北起鞏水及洛水,南至宛城和葉城,東有淮陽,均為天下兵家必爭的要沖地,對洛陽和關中的威脅頗大。 劉邦在重划諸侯封地時,特別將韓國原本的精華區全划歸朝廷直轄,另以趙國西北區的太原郡三十六縣划為韓國,將韓王信改派到這個地方,以防御塞外胡人入侵。 韓王信乃以軍事重鎮晉陽城為首邑。 不久,韓王信又上書表示: “韓國屬邊疆要塞,匈奴經常入寇,晉陽离國境較遠,請建筑馬邑要塞,以為防守基地。” 劉邦批准之,韓王信便在邊塞區建筑了不少城鎮,既可作為軍事防御,平時又可兼作邊界貿易的管理重心。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龐大又复雜的工作,地位及封賞必須和功勞相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功勞較大而爭執不下,使分封的工作遲緩而無效率。 “像張良和陳平這种富于智慧又不貪心的人,真是太少了!” 有時連劉邦都會感到非常地不耐煩。 除了較為明顯有具体大功勞的二十余人外,其余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劉邦這陣子也急著處理劉姓諸侯的分封事宜,對這些扰嚷不停的功臣,有點懶得去管他們了。 有天,劉邦和張良在洛陽南宮散步閒談,從复道上(內宮和宮殿間的高層走道)望見有不少將領坐在沙地上比手划腳,不知在討論些什么。 劉邦好奇地問張良: “你猜猜他們在討論些什么?” 張良也半開玩笑表示: “陛下真的不知道嗎?他們在討論如何謀反的事啊!” 劉邦也笑道: “天下才剛安定,他們干嘛又要謀反?” 張良解釋道: “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著這些部屬才奪得天下的啊!如今陛下貴為天子,而到目前為止,所有得到封賞的都是親密部屬和陛下所喜愛的人,平生有仇怨的也都遭到誅殺。 “若真的依照這几年軍史上的計功簿,天下的土地和財物是無法平分封賞給有功部屬的,這些將領一方面害怕陛下無法全部給予封賞,更擔心平日的過失可能成為被誅殺的借口,因而相聚討論如何謀反啊!” 劉邦听了覺得的确有道理,張良雖是開玩笑,但封賞之事若不早點解決,的确是會出事的。 劉邦便請教張良: “那現在怎么辦才好呢?” 張良:“陛下平生最討厭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的,是哪一位呢?” 劉邦:“就是那個管財政、會錢糧的雍齒。這家伙早年曾背叛我,又經常故意侮辱我,惹我生气。好几次,我都想殺他,但因為他的能力強,也建立了不少功勞,所以才一再原諒,不忍心處罰他。” 張良:“那現在赶快先封賞雍齒吧!這些部屬便能夠放心了!” 于是,劉邦立刻舉辦酒宴,晉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當場囑咐宰相、御史等,盡快評審每個人的功勞,以為晉封的依据。 酒宴結束后,群臣皆高興地表示: “連雍齒都封為侯了,我等還會有什么問題呢?” 張良自然不認為封賞速度太慢真會惹出叛亂來,否則不待劉邦問起,他也早會提出警告的。 只是劉邦急著晉封自己人和劉氏子弟,的确會造成未分封部屬的不安,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他趁著這一机會給劉邦提醒和建議。 當然,晉封雍齒對安定人心的确是一帖很有用的妙方。 在徹底加班赶工下,分封作業總算順利完成,劉邦終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來的工作是評定“元功”,也就是評定功勞的排行榜。當時分封是以爵位及食邑為主,和職務及官祿有關,而“元功”主要在榮譽方面,此外自然也附帶獎賞,如同現代的記功、嘉獎和獎金。 被提上競爭排行榜的共有十八人,包括蕭何、曹參、張敖(張耳子,繼承其父之功勞)、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复、虫達等人。 大部分將領認為晉封時曹參食邑最多,理應獲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 “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余傷,攻城掠地,計功簿上功勞最多,理應排行第一。” 劉邦笑而不表示意見。 關內侯鄂千秋獨排眾議,主張蕭何排行第一。 劉邦問其故。 鄂千秋答道: “曹參雖有野戰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一切只能算一時的功勞。蕭何的功勞,卻是長期的,影響上自然更大于曹參。 “想想看,陛下和楚軍相峙五年之久,損傷無數軍隊,有几次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撤退逃逸,蕭何卻不斷仍由關中為陛下補充軍力,常達數万之眾,讓我們能重振軍威,屢敗屢戰。 “有好几次陛下糧食斷絕,全軍處饑餓狀態,有崩潰的危險,蕭何立刻由關中轉運糧食,永不休止的提供,保持我們的戰斗力。 “陛下數次敗亡于山東(指中原)地區,蕭何卻以全關中為陛下作后盾,此乃万世之功也。 “今日,即使沒有曹參數百次的功勞,漢軍仍然可以擊敗楚軍,但沒有蕭何,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了,怎么可以拿曹參的一時之功,和蕭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 “依照臣下的意見,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非常稱許鄂千秋的看法。于是以蕭何之元功排行榜第一,特賜以可帶劍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崇。 劉邦更公開表示: “我听說‘推荐賢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賞’,蕭何雖有大功,但如果沒有鄂君的推荐,功勞也無法如此彰明了。” 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為安平侯。 為确定表示蕭何的功勞第一,劉邦在當天下令加封蕭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蕭何食邑二千戶,和曹參、張良并列為万戶侯。 由于蕭何一直未參与前線戰事,他對戰局的影響力是透過劉邦發揮出來的,參与作戰的官兵很難感覺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勞的确只有劉邦和幕僚后勤人員最清楚不過。因此,劉邦如果過分強調蕭何的功勞,必遭到這些前線將領們強烈反彈。 劉邦到底是個聰明人,身旁更有張良、陳平這兩大超級天才為之謀策,所以他采用了這种逐步讓人接受的方法,以突顯并确認蕭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辯論,設定蕭何在功勞評鑒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將中的魁首曹參相比,并透過鄂千秋的說明,由劉邦肯定戰場上的功勞只是一時,經營后方穩固國力才是万世之功。 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戰時武將的表現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后,文官的經營功能更值得重視,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發揮其效率。 劉邦用心良苦地确立蕭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于此。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4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墉,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天下的道理在順其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須出戶便可以知天下。天道也必合乎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須探視窗外也可知天道。离開自然之道較遠的,所能明了的道理必較少。 体察大道的圣人,不用遠求,便可探知天下之理,不用觀察,也可以說出事物的本質,不必親自去作,也可讓万物自化而觀其成。 古人所說的識時務者為俊杰,便也在說明這層道理。武將斗力,文官斗智,即使以智謀見稱的韓信,在這方面仍不若張良、陳平及蕭何。這大概是他自矜其力,無法体認自然中陰陽雨睛、春夏秋冬的變化,才使自己走入了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有權者愈需要權力來保護自已,對權力最不安的人,經常便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明白這層道理的人,才是最胜任的NO.2,否則功高震主,必亡其身。 張良自始至終,均受劉邦的重用及尊敬,陳平缺點雖多,卻极得劉邦信任。而曹參歷經百戰,身創傷七十余處,功勞仍不及不出戶、不窺墉的蕭何,道理也在于此。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