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章 功臣复劉


  
  丞相陳平等再拜表示:“現任皇帝劉弘并非孝惠帝親生的儿子,所以無權奉宗廟。大王乃高皇帝之子,宜繼任大統,愿大王立刻即天子之位。”

功臣派舵手陳平和周勃

  在劉邦的謀臣幕僚中,陳平算是較晚加入的,雖然由于屢以奇計建立奇功,而頗得劉邦信任,但陳平和劉邦陣營中的諸大臣和將領們交情并不深。
  不過,陳平的智謀和應變能力,卻是大家所公認的,所以王陵為右丞相時,特別以陳平為左丞相輔佐之。周勃雖是劉邦沛縣的班底,但為人木訥少言,不求表現,所以在重用程度上一直不若蕭何和曹參,在親密程度上也不如樊噲、夏侯嬰。
  但在蕭何、曹參、樊噲先后去世,夏侯嬰器識不足的情況下,周勃逐漸成為沛縣子弟兵的實質領袖。
  劉邦遺言以周勃出任大尉,掌握后劉邦時代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陳平是陽武戶墉鄉人氏,屬魏國,年輕時家貧。但陳平智慧极高,好讀書,在其兄陳伯的刻意協助下,他一介平民成為知識分子,并以智謀聞名鄉里。
  他曾出任魏王咎之參謀,因意見不合,改投奔項羽,复因殷王事件,恐被誅殺,乃逃亡投奔劉邦。陳平聰明而重情義,但個性趨向開放、自由,私行較不檢點,常成為同事的攻擊目標。
  不過陳平也的确經常能在緊要關頭提出關鍵性的謀略,替劉邦解決了不少危机和疑難雜症。
  特別是滎陽對峙時,劉邦便是運用陳平的計謀化解危机,使漢軍逐漸取得优勢。
  平城之國,劉邦被匈奴軍逼入死地,若非陳平智計,劉邦可能被俘或戰死异鄉。
  《資治通鑒》中便特別記載,陳平跟隨劉邦征伐,曾有六次以奇計解除劉邦急難,功勞甚偉。
  在劉邦的參謀陣營中,張良智慧高,善于作正兵之規划,陳平奇計多,善于謀略應變。
  但和張良膽大、富于冒險的精神不同,陳平軟弱而較難堅持原則,在器重和獨當一面的能力上均不若張良。
  劉邦也認為陳平适合擔任輔佐的副手,遺言中乃以之為左丞相輔佐個性強悍、正直卻少變通的王陵。
  在繼任王陵出任右丞相后,陳平果然處處受到左丞相審食其的掣肘,任由呂氏一党擴充勢力卻毫無作為,也充分暴露他個性上的弱點。
  周勃年輕時為樂師,常替別人舉辦喪事,人脈關系不錯。他個性厚重,雖木訥寡言,卻相當可靠,頗得多人信任。
  追隨劉邦沛縣起義以來,周勃一直負責第一線作戰。由于是平民出身,帶兵經驗不足,又不像樊噲般善于表現,因此在重用程度上遠不及曹參,甚至落于較有領軍經驗的灌嬰、王陵之后。
  但周勃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力求以實際表現爭取重視。
  由于他的組織能力頗強,終能“久熬成婆”,在實戰中不斷累積經驗,成為劉邦晚年非常倚重的一名將領。
  韓王信、陳豨等造反時,周勃軍團成為征討軍的主力,對漢王朝的安定貢獻頗多,也成了北方軍團的實際領導人。
  劉邦臨死前,遺言以周勃為太尉,即認為他是安定劉氏政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呂后晚年,為了對付隨時可能爆發的党爭,原來沒有什么交情的陳平和周勃,開始緊密來往,共謀對付呂氏一党權力的擴充。
   
齊王發難,劉氏党起義

  雖然呂產和呂祿掌握禁衛軍團,但關中地區或周圍的駐守部隊之將領,大多仍較听從周勃和灌嬰之指揮,使呂氏党在太后死后,更不敢公然為亂。
  朱虛侯劉章娶呂祿之女,因而得知太后囑咐呂產等必要舉兵自保的陰謀,乃急速派遣使者通知其兄齊王劉襄(劉肥長子),發兵西征勤皇。
  朱虛侯及東牟侯兄弟也積极聯系各大臣、將領,准備作為齊王之內應,并相約事成之后,擁立齊王為皇帝。
  齊王劉襄乃与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出兵西征,但卻受到齊國丞相召平的反對(此召平非東陵侯召平,僅同名同姓者)。
  由于依照漢王朝体制,諸侯丞相屬中央朝廷直接派遣管轄,并統有地方軍政大權,是以得不到丞相支持,諸侯王也很難正式發兵。
  因此齊王劉襄有意誅殺召平。不料消息讓召平知道了,立刻發動軍隊包圍王宮。
  中尉魏勃向召平表示:
  “齊王欲發兵,但沒有朝廷的虎符是不合法的,如今丞相以兵圍王宮,這种作法是對的,魏勃自請愿為先鋒,率軍在第一線監督齊王的非法行動。”
  召平信之,便將包圍王宮的指揮權,交給了魏勃。想不到魏勃立刻陣前倒戈,回軍包圍丞相府。
  召平自知受騙,便感歎道:“道家曾有警言:‘當制不制,反受其亂。’指的就是我這种錯誤了!”
  于是自殺而死。
  于是齊王劉襄便以駟鈞為宰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集結國內所有的兵力,准備西向爭取政權。
  但在齊國的西方,有琅邪王劉澤的封國,劉澤在宗室中較親附呂太后,因此劉襄非常擔心他會出面阻礙。
  劉襄先派祝午出使琅邪國,對劉澤表示:
  “呂氏党人陰謀作亂,齊王欲發兵西征以确保劉氏王朝。但齊王到底年歲尚輕,又不熟悉兵革之事,愿意以全軍听從君王指導,君王在高皇帝時便已是將領,富于經驗,請速移駕臨淄(齊國京城),共商大事。”
  劉澤也自認他在劉氏党中的輩份、年紀、經驗均較高,便信以為真,快速到臨淄和劉襄見面,但卻為劉襄軟禁,并以之為人質,由祝午統領琅邪國軍隊,共同參加西征的行動。
  劉澤發現受騙,也立刻改變態度,他故意討好劉襄以求自保。
  劉澤對劉襄說:
  “君王是高皇帝真正的長孫(其父劉肥為劉邦之庶長子),的确應繼立為皇帝,只是大臣將領對這件事意見分歧,我是劉氏宗室中最為年長者,由我出面協調最合适不過了。”
  “君王將我留在這儿,其實也沒什么用處,不如派我人關中,先為您打點,或許比較能統合劉氏宗族和功臣們的意見。”
  劉襄認為有道理,便贈以車乘送劉澤先行進入關中,并立即下令出兵攻打呂產的封國濟南,分發出兵檄文給其他的劉氏諸侯,陳訴呂氏党的罪行,希望各諸侯國為勤皇共襄盛舉。
   
關鍵時刻,呂祿、呂產信心動搖

  相國呂產在得知齊王已出兵的消息后,也迅速派遣駐軍于穎川附近的穎陰侯灌嬰軍團,發兵和齊軍對抗。
  灌嬰到滎陽和軍團諸將領商議道:
  “呂氏党在關中擁有兵權,勢必不利于劉氏政權,如果我們擊敗了前來征紂的齊軍,呂氏党的聲勢及實權不是更大了嗎?”
  于是他駐營滎陽不動,并暗中派遣使者告知齊王和各地諸侯,不要自相殘殺,靜待呂氏党有何行動,再作應變之道。
  齊王劉襄接到灌嬰通知,也停軍駐營于齊國西界,等待進一步的消息。
  呂產和呂祿雖掌握禁衛軍指揮大權,但兩人在軍中人脈不多,全靠親太后派的首席元老將領酈商的支持。但酈商此時正臥病在家,態度不明,因此呂產等也不敢任意發動兵變。
  周勃雖為軍事最高首長,但并未掌握實際兵權,不過他在軍中人脈關系厚實,這時候也的确只有他可以發動奪權。
  呂氏党最重要的軍事元老將領酈商重病中,其子酈寄和呂祿交情頗佳。
  周勃和宰相陳平乃共同策划,以少數侍衛部隊劫持住酈商,并威脅酈寄前往游說呂祿。
  于是酈寄對呂祿表示:
  “高皇帝和呂太后共定天下,劉氏共有九位諸侯王,呂氏則有三位,這些都是經由大臣們共同商議,公告于天下的,所以一切都是合法的。”
  “如今太后崩逝,皇帝年少,而足下受任為趙玉,不赶緊回國守潘,以為上將,卻在關中獨擁大軍,所以才會受到諸侯、大臣的疑慮,演出齊王出兵西征之事。”
  “我認為足下不妨將關中的軍權回歸太尉,也請梁王呂產放棄禁衛軍指揮權,与大臣們同盟約后返回梁國,這樣子才能徹底阻止齊國的軍事行動。關中若獲得安定,足下也可以放心地去作擁地千里的諸侯王了,這才是万世之利啊!”
  呂祿一向缺乏膽識,如今外有齊軍的威脅,內部的灌嬰、周勃又是態度不明,朱虛侯劉章則明顯成為倒呂的劉氏党領袖,呂祿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付這种局面,便有心將兵權交還給太尉周勃。
  不過為慎重計,呂祿還是派人將此計划報告呂產和呂氏眾元老,他們有的認為可以,有的認為不可,意見分歧,無法決定。
  但呂祿、呂產已因有這种心態,而放松了對禁衛軍團的掌控。
  呂祿听從酈寄的勸告,出外狩獵散心,中途經過呂嬃府,便將呂氏諸元老遲疑不決之事報告呂嬃。
  呂嬃听了大怒,心里也清楚呂產、呂祿不足為謀,只得告訴呂祿:
  “你身為將領,卻棄軍而去,呂氏一党大勢去了!”
  她更將珠寶全取出于堂上,囑咐家人和親信人員各自逃离,并表示:
  “我們不必把這些留給敵人了!”
  9月,情況更加緊急。
  相國呂產召見御史大夫曹窋,共商因應大計。
  正好郎中令賈壽出使齊國回來,他緊急向呂產報告,灌嬰已聯合齊、楚之大軍,即將反攻長安。
  呂產聞之大惊,立刻赶皇宮召見呂氏長老,以求解決的方法。
  曹窋也迅速將這個消息告訴陳平和周勃。
   
周勃巧奪兵權,發動政變

  周勃認為時机到了,立刻率直屬侍衛部隊,欲強行進入禁衛軍團的北軍駐營。
  但由于呂氏党早有防范,周勃不得入。
  襄平侯紀通(紀信子)負責管理軍事信令的符節,乃持用假的符節,讓周勃得以進入北軍營寨。
  周勃立刻下令酈寄和典客劉揭共同去游說呂祿道:
  “皇帝已下令太尉守北軍,請立刻歸還將令印件,自動請辭北軍司令官,否則必有禍災。”
  呂祿認為酈寄不會出賣自己,便將印件交予劉揭,讓出兵權,交付周勃指揮。
  “軍中親袒呂氏者卷起右邊袖子,親向劉氏者則卷起左邊袖子。”
  結果全軍將士皆卷左袖,表示效忠劉氏政權。
  周勃便正式掌握了禁衛軍團北軍的指揮權。
  但南軍的掌握尚在呂產的手中。
  丞相陳平乃召見朱虛侯劉章,囑咐其協助周勃行事。周勃令劉章監守軍門,并遣御史大夫曹窋,火速通知宮殿宿衛部隊,勿讓呂產進入宮中。
  呂產這時候并不知道呂祿已棄軍离去。
  因此他打算進入未央宮,扶持皇帝由宮中發出命令,讓南北禁衛軍團發動政變。
  但當他來至殿門口前,平陽侯曹窋已指揮宿衛部隊緊閉大門,堅拒呂產和其部隊入內。
  呂產不得入,便暫時在宮殿門口等待時机。
  雙方在宮殿門口對峙,曹窋恐朱虛侯兵力有限,難以取胜,乃派人向周勃報告軍情。
  周勃亦沒有把握能壓得住南軍,加上呂氏的部隊大多在長安,如此地火并下去不見得對己方有利。他便命令朱虛侯劉章親率部隊入宮,以保護皇帝。
  朱虛侯乃率十余士卒馳向皇宮,入未央宮前即遭逢呂產人馬,時已近黃昏,朱虛侯下令攻擊呂產,呂產在前后夾擊下,不敵退走。
  适逢天起大風,呂氏人馬混亂成一團,劉章乘机追殺,呂產逃至郎中府吏廁中,被殺身亡。
  皇帝劉弘聞知殿外發生火井,便派使者持節慰問劉章部隊,劉章欲乘机奪其節,使者不肯,劉章乃強載之,以皇帝節信追捕呂氏余党。
  負責長樂宮警衛的呂氏長老呂更始在混亂中被捕,當場遭斬殺,宮中呂氏的勢力已被徹底驅逐。
  朱虛侯劉章便率軍回報周勃,周勃親自接見,并向劉章表示恭賀之意。
  劉章道:“呂氏一党最令人頭痛的是呂產,現呂產已誅,我方已取得全胜,天下可复定矣。”
  周勃乃下令收回南軍指揮權,并分遣部隊追捕呂氏党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斬。
  呂祿遭捕殺。
  呂嬃也遭到笞殺。
  燕王中通被捕,判處斬刑。
  親呂后的魯王張偃被廢。
  審食其雖是呂后派党人,但曾數度協調呂太后和功臣間的危机有功,仍恢复其左丞相職。
  并以濟川王劉太繼呂產為梁王。
  派遣朱虛侯劉章赴齊國報告誅呂情事,并請齊國撤兵。
  酈商雖為呂氏党軍頭,但其子酈寄在誅呂事件中建有大功,仍維持其爵位,不過酈商在事件后不久便去世,其子酈寄繼任為曲周侯。
   
功臣商議,共宜劉恒為皇帝

  灌嬰在滎陽時,听說魏勃慫恿齊王起兵叛亂,乃遣使召見魏勃,責問之。魏勃辯解說:
  “當時情勢如同失火之家,救火要緊,那有時間先通知丈人!”
  由于宰相召平被殺,灌嬰表示宜追究齊國出兵有無叛國之情事。
  魏勃退立在旁,兩腳戰栗不停,嚇得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來。
  灌嬰見之,乃對左右笑道:
  “听人說魏勃勇猛負責,今視之庸人耳,沒有什么能力的。”
  乃下令罷除魏勃官職,放他回去。
  灌嬰也罷兵,班師回朝。
  以陳平、周勃為主的功臣党,已完全控制住關中的情勢。他們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重建劉氏的政權。
  陳平首先表示:
  “少帝、梁王、淮陽王及當今皇上常山王,均不是孝惠帝真正的儿子,是呂后以計詐取他人之子,殺其母養于后宮,假裝為孝惠之子,以為繼承人或立為諸侯王,其目的在強化呂氏的控制力。”
  “如今我等誅滅呂氏,而這些呂氏制造的假后代長大后,可能會向我們報复,將更造成朝廷混亂,宜利用這一机會徹底摧毀之,以絕后患。”
  大臣們對此倒沒有什么意見,重要的是應擁立什么樣的人來繼任為皇帝呢?
  陳平表示:“不如由高皇帝的子孫,現任諸侯王中,擁立最年長又賢能者為皇帝。”
  朱虛侯劉章派系的大臣,便主張擁立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
  但原本先入關中,替劉襄打點的劉氏元老琅邪王劉澤卻大表反對,他痛恨劉襄對他的欺騙,決心報复之。劉澤表示:
  “呂氏以外戚家為惡,几乎毀了漢皇朝,危及宗廟,也使功臣人人自危,這种現象絕不能再發生。”
  “今齊王舅父駟鈞也以擅權勇猛馳名,比呂氏更為可怕,如立齊王為皇帝,必再有一次呂氏亂政!”
  陳平等駟鈞之事頗有耳聞,便也堅決表示反對。
  接著大家討論剩下來的諸侯王中誰最為合适。
  有人提出了代王劉恒。
  劉恒是劉邦第四個儿子,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頗謙恭簡朴,正是功臣們最放心的外戚。
  在劉邦直系血親中,劉恒輩份最高,年紀也最長,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寬厚的聲名,不論在血親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
  大家乃共同決心擁立代王劉恒。朱虛侯劉章雖有點失望,但自己年紀尚輕,雖有大功,在長輩環伺下,也不宜有太強悍的表現,勢之所趨,只得放棄對兄長劉裹的支持,也同意擁立劉恒為皇帝。
  不過,劉弘現在仍為皇帝,這件事只能先暗中進行,于是由陳平和周勃聯名,遣使赴代國与劉恒溝通。
   
劉氏政權已定

  劉恒為劉邦之庶子,平定陳豨造反后,劉邦便以劉恒為代王,建都于中都(現太原),即位已有17年之久。
  在劉邦諸子中,劉恒個性最為穩定。由于母親薄氏出身低,因此對儿子管教甚為用心,劉恒雖為皇族,卻恭謹謙讓,生活儉朴,全無驕奢之气。
  代國位于北方,又和匈奴鄰界,必須隨時保持警戒,并且前線地方也沒有什么可享受的,身為領導者常須比別人更為吃苦耐勞些。
  但劉恒卻頗懂自制,身為皇族,他決心奉獻自己在邊防上。加上他本身無權力欲,不想參与朝廷和皇族間的爭權。有次呂太后有意遷徙他到趙國,劉恒便以自愿承擔邊防重任而婉拒之。
  在這個敏感的關鍵時刻,劉恒的确是一個相當适合繼任大統的人才。
  在接到功臣們擁立他為皇帝的文書后,劉恒立刻召集眾臣商議之。
  郎中令張武等表示:
  “漢王朝的大臣,皆是高皇帝時的大將,熟悉兵事,擅行詐道,他們原本也都有爭奪天下之野心,特畏高皇帝和呂太后之威,才暫時肯委屈臣屬的。”
  “如今他們誅滅呂氏,敢于宮殿發動流血政變,其強悍驕恣可知也。因此這次擁立大王的舉動,可能沒有這么簡單,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希望君王暫時稱病勿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卻獨持异議,大聲辯駁道:
  “大家的意見我不同意。我認為劉氏政權已穩定,朝廷大臣是不是不擁立君王為皇帝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誠如所言,秦皇朝滅亡后,諸侯、豪杰并起,每個人都有爭奪天下的權利,但到最后得天子之位者為劉氏,此天命也,其他人早已絕望了。”
  “第二、高皇帝對子弟為諸侯王,相依相附,已擁有相當堅實的盤石,不是那么容易移動的,天下也早已服其強了。”
  “第三、漢皇朝建國后,盡除秦朝苛法,法令簡約,施惠行德于百姓,人人自安,這种合法性的向心力,已是非常難動搖了。”
  “以呂太后的威權,并晉封有三個呂姓諸侯王,擅權專制,力量何等龐大。但太尉周勃持節人北軍,登高一呼,將士皆卷左袖表示忠于劉氏,終能誅除諸呂之叛亂,這些都是天命,非人力也。”
  “今大臣們即使想有所變心,百姓也不一定會听他們支使的,何況大臣們意見和利害皆不一,不足以形成壓制劉氏政權的力量。”
  “目前,劉氏皇族在京城內部者有朱虛侯、東牟侯,在全國各地又有吳國、楚國、淮陽、琅邪、齊國和代國等諸侯王,力量絕非功臣之所可比。”
  “況且高皇帝僅存的儿子中,只剩下大王和淮南王而已,大王又年長,圣賢仁孝之名聞于天下,是以大臣們為了穩定天下眾人之心,不得不擁立大王啊!”
  “請即刻接受之,不用怀疑了!”
  劉恒便以雙方面的意見,向薄太后報告。太后也疑而不能決,乃建議卜筮測之,卻得大橫之兆。占卜者表示:“大橫庚庚,余為大王,夏啟以光。”
  劉恒問:“我現在不就是王了嗎?又有什么王可以當王?”占卜者回答:“所謂天王,乃天子也。”
  劉恒便派遣薄太后之弟薄昭往會見周勃,了解其真正意圖。
  周勃等表示絕對是誠心誠意為了漢皇朝政權和天下的安定而擁立劉恒的。
  薄昭回報劉恒道:
  “我看大臣們真是誠心誠意,不用怀疑了。”
  劉恒乃笑著對宋昌道:
  “果然如同先生您所分析啊!我決定負起責任,繼任大統。”
   
弱勢君王,審慎作風

  劉恒乃派宋昌主持參乘,并由張武等6人乘傳,共同前往長安。
  隊伍在高陵附近,劉恒便下令暫時駐營,并派宋昌先往長安通知,以觀察諸大臣的反應。
  宋昌到達渭橋時,丞相陳平便率所有人員在此等待迎接。
  宋昌立刻回報。
  劉恒便下令全隊馳向渭橋,群臣拜謁稱臣,劉恒也立刻下車答拜。
  周勃獨自到劉恒身旁,小聲表示:
  “希望讓我們私下先談一下吧!”
  想不到站在旁邊的宋昌,當場拒絕:
  “如果要談公事,請現在便說,如果要談私事,王者是沒有私事的!”
  周勃聞言,立刻跪下,獻上皇帝之璽印及符節。
  劉恒則辭謝道:
  “先到代王官邸再商議吧!”
  群臣便跟隨進入代王邸。
  丞相陳平等再拜表示:
  “現任皇帝劉弘并非孝惠帝親生的儿子,所以無權奉宗廟。大王乃高皇帝之子,宜繼任大統,愿大王立刻即天子之位。”
  劉恒仍依禮節,西向謙讓三次,南向謙讓二次,才就天子位,群臣也依禮在旁奉侍。
  接著便是正式進入皇宮的行動了。
  但皇宮尚有劉弘在位,所以接下來的工作是進行清宮。
  東牟侯劉興居表示:
  “誅殺呂氏時,由臣兄朱虛侯負責,臣未建有任何功營,請把‘除宮’的工作交給我吧!”
  劉興居便和功臣派代表汝陰侯夏侯嬰共同入宮。
  劉弘詢問來意。
  劉興居表示劉弘非高皇帝血親,不能為天子,并下令保護皇帝的衛隊在繳出兵器后离去。
  有几個人不知發生什么事,不愿撤离。
  宦官總管張釋乃當面斥退之,侍衛才全部离去。
  夏侯嬰准備了車輿欲載劉弘出宮。
  劉弘問道:“你們打算怎么安置我呢?”
  夏侯嬰回答:“出宮自然會安排你居住的地方?”
  接著便將劉弘送往少府,暫時住在那里。
  夏侯嬰親自率領皇帝車輿至代王府邸,迎接劉恒入宮,并報稱內宮已完全清除。
  劉恒也當晚便進入未央宮,仍有宿衛士官十人持朝站端門前表示:
  “天子在宮內,足下為何也要進入。”
  劉恒便傳周勃前往交涉,守衛才繳出兵器,撤离而去。劉恒方得進入未央宮。當夜,拜宋昌為宿衛將軍,統領南北禁衛軍團,并以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宮殿中的行政工作。
  負責官員也分別依法令,誅殺了呂后所制造的假皇族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和劉弘等人。
  當晚,劉恒坐于前殿,舉行朝儀,并大赫天下。
  劉恒便是漢文帝,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人民生活最幸福的“文景之治”盛世,便也在這個時候正式展開。
  漢皇朝終于更穩定地進入了另一個和平安定的時代。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胜,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類在活著的時候,身体是柔軟的,死了以后便會變成僵硬了。
  万物草木也是一樣,活的時候很柔脆,死了以后則成為桔槁腐朽了。
  所以堅硬的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不能發展。只有柔弱的東西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軍隊太強大時,反而成為眾矢之的而難以取胜,樹木太強大了,反會遭到砍伐。
  所以凡是太追求強大的,常會居于不利地位。凡較柔弱的一方,反而容易居于上位。
  劉邦去世以后,呂后的內心更為不安,她不但無法容忍那些具有威脅性的功臣,連劉氏的諸王也成了她整肅的對象。
  由于敵人愈來愈多,愈是不安的呂后只好刻意培植呂氏親党,讓他們強大,最后還讓呂產、呂祿掌控禁衛軍團,將所有反對力量完全排除在外。
  結果到了她臨死的那一剎那,卻仍籠罩在更大的陰影下,甚至要求呂產、昌祿不要參加葬禮,以免敵方乘机攻擊。從惠帝劉盈即位開始,呂后共實際掌權達十三年余,但她似乎勢力愈是強大愈不安心。
  果然在她死后沒多久,呂氏一党便迅速被消滅了;愈是堅強的,的确也愈沒有生命力。
  嬰儿全身柔軟,老人身体僵化,弱強之間的微妙關系,頗值得深思。
  在誅呂事件中,表現得最強悍的皇族——齊王劉襄,還有一個堅強無比的弟弟朱虛侯劉章幫助,但最后反而因表現太突出,喪失了繼任大統的机會。
  相反地,表現最消极、最謙讓的劉恒,卻成了最后的大贏家。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