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吳藻出嫁時已經二十二歲了,按當時的習慣已算是晚動婚姻了,娘家和婆家都是一方富商,婚事自然辦得紅紅火火,迎親是十六人抬的大花轎,裝飾得溢彩流金,鞭炮聲、鑼鼓鎖吶聲響徹云霄,送親的嫁妝排出了好几里地,場面煞是可觀。 可新娘吳藻并不欣喜,不象一般的新娘子那樣羞怯怯、嬌滴滴,滿怀著興奮和憧憬;她神情淡淡,心境也淡淡,似乎已把未來的生活猜透,一切都將是平平淡淡。 旁人看來,吳藻實在是個泡在蜜糖里生活的人了。父親是富甲一方的絲綢商,把唯一的寶貝女儿看得比眼珠還重,從小在父母濃厚的寵愛中長大,錦衣王食,無憂無慮;雖說婚事是拖晚了點,可終究嫁的是個朱門大戶,家財万貫,事事不愁,對新進門的媳婦百般珍視,吳藻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可她偏偏覺得遺憾。并不是心中另有他人,也不是父母強迫而成的婚姻,要說原因,只能怪吳藻一顆比天還高的心。 吳家住在仁和縣城東的楓橋旁,与大詞人厲鶚的舊居比鄰。也許是出于對鄰家名士的景仰,吳藻的父親雖是個地道的商人,卻對書香風雅之事特別感興趣。愛女吳藻自小就顯得穎慧异常,吳父對她十分看重,重金聘請了名師教她讀書習字、作詩填詞、彈琴譜曲、繪圖作畫。吳藻果然沒讓父親失望,方到及笄之年,詩書琴畫樣樣精通,尤其是在填詞上別有造詣。在這种优越的家境里,吳藻的童年和少年不但甘甜如怡,而且充滿著情趣。月下撫琴,雪中賞梅,与花儿談心,同燕子低語,那情景從她寫的一閡“如夢令”中便可看出一斑: 燕子未隨春去,飛入繡帘深處, 軟語多時,莫是要和依住? 延停,延停,含笑回他:“不許!” 燕回燕去,無憂無慮的小姑娘漸漸長大了,人大心也大,吳藻對自己生活的這個小天地開始有几分不滿了。從書中她了解到,很多文人才士都喜歡聚集在一起吟詩填詞,不但可以相互唱和,還可以相互指點品評。風清月明,薄酒香茗,三五好友,詩詞互答,她對那种生活十分向往;可是仁和這個小縣城里,根本沒有閨友組織的文會,一個大姑娘拋頭露面是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而她的家庭及親友中又絕無能陪她談詩論詞的人,她只能一個人獨吟獨賞她的才情,于是詩詞中也不免染上了愁悵。那閡“蘇幕遮”中就流露了這樣的情緒: 曲欄干,深院宇,依舊春來,依舊春又去; 一片殘紅無著處,綠遍天涯,綠遍天涯樹。 柳絮飛,萍葉聚,梅子黃時,梅子黃時雨; 小令翻香詞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處。 轉眼到了婚嫁的年齡,吳藻不只是才高情濃,家庭优越,還長得風姿綽約,容貌清秀,實在應該是“千家羡,百家求”的閨中寵儿。事實上到吳家來求親的人也确實踏破門坎,因為吳家是富商,人忙談婚嫁的講究門當戶對,所以求親的也多是紈褲子弟,吳藻嫌他們胸無點墨,一一搖頭拒絕了。仁和縣城里才子本就有限,有的家境清貧,有的埋頭苦讀,誰也沒想到吳氏商賈之家還藏著個錦銹才情的大姑娘,就是想到了也會有不敢高攀之慮,如此一來,才貌雙全的吳藻竟然芳齡虛度,婚事磋舵,一直拖到了二十二歲。 “女儿大了不中留”,吳家父母開始著急了,他們軟磨硬勸,終于使吳藻勉強答應了同城絲綢商黃家的求婚。其實,對這門婚事吳藻一點興趣也沒有,可自己已苦苦等了這么多年,心中的白馬王子無由降臨,也許自己生就是商家婦的命,任憑怎樣的心高,也擺脫不了命運的限定,只好認命了吧,她的心已有些淡漠。 黃家是世代的絲綢商,富實足以与吳藻的娘家相媲美,可是卻從未出過讀書的种子。吳藻的丈夫從少年開始經商,除了看帳本外,就不再摸別的書本;但對妻子的才情他特別羡慕,對她百般寵愛,還特意為她布置了一個整洁寬敞的書房,讓她獨自在家中經營出些書香气息來。 初見丈夫支持自己讀書作文,吳藻還暗暗惊喜,以為丈夫也是個知解風雅的人,自己錯識了他。于是當丈夫忙完商務回家后,她喜盈盈的拿出自己的新詩新詞讀給丈夫听,丈夫倚在床頭,頻頻稱好,待吳藻讀完再看丈夫時,他己坐著睡著了。原來只是附庸風雅,到底是個庸俗漢!吳藻的心又重新掉進了冰窟,一腔風情無人解,冰冷的淚珠無聲地從她眼中泌出。 丈夫雖然不懂她的詩詞,對她的生活卻關怀得無微不至,衣食住行,全不需吳藻操心,她天天關在自己的書房中,一心一意編織她的閒愁。除了偶爾操琴舒泄外,她的愁大都系在了詞句中,琴無知音空自彈,詞還留在紙上,今人不看后人看。看她的一闋“祝英台近”詞,便可窺見她婚后的心情: 曲欄低,深院鎖,人晚倦梳裹;恨海茫茫,己覺此身墮那堪多事青燈,黃昏才到,又添上影儿一個。最無那,縱然著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書窗依依伴行坐?算來驅去應難,避時尚易,索掩卻,繡偉推臥。 因恨丈夫的粗俗,她無意取媚討歡,甚至懶于梳妝。丈夫整天忙于商務,深夜回家也多半累得只能睡覺,沒有心思對她輕怜蜜愛,怎不讓感情細膩的她傷心難過。但要說丈夫不愛護她可有些冤枉,只能說他不懂得怎樣才能安慰得了她那顆孤高寂寞的心。 見妻子被閒愁折磨得日漸憔淬,丈夫十分心疼,自己沒有時間陪,便勸她多交些朋友,也好換換心境。吳藻确實覺得無聊,便接受了丈夫的建議,開始結交一些紅粉閨友。吳藻交友當然是選那些懂詩解詞的,挑來選去,這种女子縣城里只有那么几個,而且這些人雖然粗通詩詞,可在才情卓絕的吳藻面前,常常只有仰慕,贊歎的資格,很難有什么唱和。 吳藻仍然不滿足,但通過這些閨友,她慢慢結識了一些真正的文人才士,他們一般是這些閨友的兄弟和丈夫。吳藻的詞作傳到文人才士手中,他們不由得擊節稱歎,一些性情比較開放的人開始邀吳藻去參加一些文人們的詩文酒會,征得丈夫同意后,吳藻欣然前往。 生活在那些情趣高雅,大吟詩詞的文人中間,吳藻宛如魚儿得水,頓時變得活躍、開朗起來。吳藻的詩詞在當地文人中間引起极大的轟動,他們稱她是“當朝的柳永”,詞句似是信手拈來,卻蘊含著深長的情意。吳藻与這些儒中長袍的書生一同登酒樓,上畫航,舉杯暢飲,高聲唱和,絲毫沒有拘束。他們常常月夜泛舟湖波上,深更不歸;春日遠游郊外,帶醉而回。吳藻的這些行徑實在是越出了婦人的常規,可是她丈夫并不干涉,只要妻子高興,他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因為他有他的理由:吳藻是個不同于一般女人的女人,當然不能用常規來約束她。既然丈夫縱容,吳藻愈加無所顧忌了。与一群須眉男子同行同止,雖是瀟洒,但畢竟有不便之處,在一閥“金縷曲”中,她竟埋怨起自己的女儿身來: 生木青蓮界,自翻來几重愁案,替誰交代?愿掬銀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態。收拾起斷脂零黛,莫學蘭台愁秋語,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長劍,倚天外。人間不少鶯花海,盡饒他旗亭畫壁,雙鬟低拜。酒散歌闌仍撒手,万事總歸無奈!問昔日劫灰安在?識得天之真道理,使神仙也被虛空礙;塵世事,复何怪! 雖然掬起銀河小,要想把女儿身洗成須眉漢,也是虛設妄想;但是脫下女儿裝,扮成男儿模樣倒是不難啊!吳藻靈机一動,來了主張,從此出門參加文友聚會時,她就換上儒巾長袍,配上她高挑的個頭,儼然一個翩翩美少年。有了這樣的打扮,她的行動方便多了,不但出入酒樓茶館,甚至還隨大家到妓院,尋歡作樂。因為經常到“風月樓”喝花酒,那里一個姓林的歌妓竟對她情有獨鐘了,反正是書生公子打扮,吳藻也干脆逢場作戲,与林姑娘眉目傳情,輕言蜜語,恰恰一副情人模樣。林姑娘表示要以身相許,她還裝模作樣地答應下來,一本正經地贈了一閥“洞仙歌”以明心意: 珊珊瑣骨,似碧城仙侶,一笑相逢淡忘語。鎮拈花倚竹,翠袖生寒,空谷里,想見個依幽緒。蘭針低照影,賭酒評詩,便唱江南斷腸句。一樣掃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玉人心許。正漠漠煙波五湖春,待買個紅船,載卿同去。 在林姑娘那里,吳藻似乎找到了一种柔情和浪漫,聊以慰藉自己干渴的心田,竟還幻想著“買個紅船”,效當年范疆載西施,一同歸隱煙波浩渺中。有人說吳藻簡直是心理變態,几乎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同性戀”;但說透了,吳藻并不是痴戀一個實實在在的林姑娘,她只是找個幻影寄托自己的深情,為的是填補她婚姻的感情空缺。若是移情于其他男子,勢必招至世人的非議,和她自己的倫理准則也相悻逆;索性找個幻影,別人頂多是一笑置之,她也勉強能望梅止渴。 但幻影畢竟是幻影,吳藻的內心深處終究還是寂寞愁悵的,白天在“風月樓”中裝情賣痴,漫漫長夜,守著的仍是凄涼,于是有了這樣的一闋“行香子”: 長夜迢迢,落葉蕭蕭,紙窗儿不住風敲。茶溫煙冷,爐暗香銷,正小庭空,雙扉掩,一燈挑。愁也難拋,夢也難招,擁寒食睡也無聊。凄涼境況,齊作今宵,有漏聲沉,鈴聲苦,雁聲高。 生活在堆金砌銀,錦衣玉食的環境里,丈夫對她又是百般愛慕和縱容,吳藻的內心深處卻日日繞愁縈恨,這种滋味有誰能相信?然而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吳藻怨自己的命苦,苦就苦在自己的才高,苦就苦在自己的心高。錦衣玉食填不滿她的心,她渴望著她沒能得到的那份浪漫之情。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真人雅士,詩詞唱和,琴瑟相諧,月夜泛舟,花下品茗,這才是她理想中的夫妻生活,而命運偏偏給她安排了一個專心務實的俗丈夫。 日子便在她吟詩作詞,尋愁覓愁和放浪形骸中度過,她不愛丈夫,也沒有為他生下一男半女,她的心高高浮在生活之上。十年過去了,她仍然是她,丈夫卻因一場病,驟然离開了人世。丈夫死時,她并沒有多大的悲痛,有的也只是一种怜憫和傷感,她向來不以為丈夫在她的生活里有什么必要性。 沒有丈夫的日子,她依然象從前一樣生活,可漸漸地,她發現孤單和無助更緊迫地向她襲來,把她壓得喘不過气。丈夫在世時,寂寞是無形的,只是隱隱約約在她心頭徘徊;丈夫走了,寂寞則實實在在地圍住庄她的前后左右。沒有了丈夫關切的問寒問暖(過去她認為那是婆婆媽媽的囉嗦)沒有了丈夫歸來的腳步聲(過去她認為那是多么煩人)沒有了丈夫沉睡時粗重的鼻鼾聲(過去她認為那是十足的粗俗)……一切過去以為多余的東西,她現在卻發現竟還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感覺,失去之后,才發現它們的可貴。她的詞中出現了丈夫的身影,比如這闋“南鄉子”: 門外水粼粼,春色三分已二分;舊雨不來同听雨,黃昏,剪燭西窗少個人。小病自溫存,薄暮飛來一朵云;若問湖山消領未,琴樣樽,不上蘭舟只待君。 這种情緒放在過去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偏偏成了她銘心刻骨的一种愁,這种愁教她成熟,教她認清了生活的真諦:在自己身邊的東西,才是最值得愛,最值得珍惜的。 可一切她都已錯過,雖然她還只有三十二歲,但她覺得已走到了生命的深秋,接下來,一切都應該歸于平靜,歸于那种青燈古佛的境界。欲哭已無淚,強笑不成顏,她索性獨身移居到人跡稀疏的南湖僻靜處,守著一大片雪白的梅花,慢慢翻著古書,過著這樣的生活: 一卷《离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芭蕉葉上几秋聲!欲哭不成還強笑,諱然無奈學忘情,誤人在自說聰明。 這是她在此時寫的一闋“烷溪沙”,在宁靜空靈的環境中,她的心也越來越平靜,就象她屋前的那一樹梅花,靜開無聲,洁白無華,只有一縷清香暗自吐露,無期無盼,無牽無挂。 在南湖幽居中,她將自己的詞作一一整理出來,編成了兩本集子,一是《花帘詞》,收集的是三十歲以前的詞作;一是《香南雪北詞》,在道光二十四年刊成,匯入了她三十歲以后的作品。因了這兩本詞集的刊行,吳藻的詞名遠振大江南北,而她自己仍靜靜地守著南湖,不再讓心高飛。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