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會戰曼德勒




  一九四二年三月的一天,史迪威一行不遠万里來到中國抗戰的首都——重慶。
  當史迪威還是一名年青英俊的西點軍校畢業生的時候,他就偕新婚妻子威妮一道游歷過中國。中國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傳統和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曾給他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二十年代,史迪威上校的命運似乎同中國結下了某种不解之緣,他三次受命來華擔任軍職,還幫助中國政府在山西和陝西設計過兩條短命的碎石公路。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會唱京戲,對中國各省地方風情了如指掌。他們的女儿有兩個出生在中國,史迪威給他們各取了一個中國小名,女儿叫“李娜娜”,儿子叫“楊京京”。
  然而,曾在史迪威心中留下美好印象的重慶山城,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野蠻轟炸已經徹底改變了中國城市的模樣。
  即使在這樣令人心酸和困難當頭的日子里,國民党政府仍然不肯放棄一党專政的獨裁統治。政府對民眾實行高壓政策,發表不同意見的人被當做“异党分子”抓進監獄,民主人士受到恐嚇和監視,報紙新聞隱瞞事實真象,專門報喜不報憂,重慶大街小巷的茶館里都張貼著“莫談國事”的警語。
  中國抗戰的希望在于民眾的覺悟,但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暴虐和黑暗恰恰扼殺了這种覺悟。從這個意義上講,抗戰是沒有多少希望的。作為西方軍人的史迪威不可能深刻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這种本質的特點,他最先注意到的卻是中國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資源。
  史迪威興奮地給馬歇爾將軍寫報告,說中國到處可見大批吃苦耐勞,生命力強盛的民眾。如果把他們組織起來,加以嚴格訓練,再發給他們最好的武器,吃營養丰富的食品,那么他們將成為世界上最优秀的軍人。
  史迪威將軍不是哲學家,他的軍人的局限性在于他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中國人固然因為貧窮而勤勞,因為吃苦而頑強,同樣也會因為富裕而懶惰,因為愚昧而貪婪。更重要的是沒有文化的民眾很難產生出世界上最优秀的軍隊來。
  一周后,史迪威在黃山別墅正式拜會從緬甸歸來的委員長夫婦。陪同史迪威前往的有美國駐華大使高斯先生、史迪威的副手托馬斯·赫恩少將和弗蘭克·多恩准將,還有大名鼎鼎的美國空軍“飛虎隊”司令克萊爾·陳納德上校。
  黃山別墅位于重慶南岸,距市區十英里。這是一座向陽的山坡,視野開闊,草木蔥蘢,站在觀景台上可以烏瞰重慶市區和兩條夾峙在山谷里的大江。
  委員長夫婦親往別墅大門迎接美國客人。
  委員長親著青布長衫,面帶笑容,顯得輕松自然。蔣夫人依然美麗大方,一左一右挽住中將和大使的胳膊,用婉轉動听的英語向他們翻譯委員長的問候。
  一大群制服筆挺的中國軍政官員被介紹給美國客人。許多經過特許的記者跑前跑后搶鏡頭,鎂光燈耀眼地閃動。沸沸揚揚的進行了大約一刻鐘,人們才簇擁著委員長和貴賓走向會客廳。
  會見純粹是禮節性的。
  晚上主人舉行盛大宴會招待美國貴賓。委員長的廚師向客人們奉獻一道道精美的宮廷菜肴,讓西方客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經過反复磋商,史迪威帶著蔣委員長的任命信心百倍地登上飛机,開始了他一生中不平凡的緬甸之行。他受命全權指揮正向緬甸南部開進的中國遠征軍。委員長交待給這位美國參謀長的任務有二:第一,擋住日本人進攻,伺机收复仰光。第二,監視狡猾的英國人,不要讓他們出賣了中國人的利益。
  可惜史迪威只用心理解了前一項任務而忽略了后者。加上他并不了解中國的政治和國情,這就使他在緬甸盟軍的勾心斗角中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動和困境。


  緬甸眉苗。
  英國總督府臨時遷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達的前一天,另一位英國將軍亞歷山大爵士剛剛飛抵小城。他是來接替因無能而被撤職的赫頓中將擔任英緬軍總司令的。
  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在英倫三島是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法國西海岸創造過一場轟動世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奇跡,從而成功地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聯軍的覆滅命運。但是,英雄的事跡并不是英雄本身,英雄本身依然是個破綻百出的人。因此當美國人史迪威初次對這位英軍總司令作了禮節性拜訪后,就挑剔地評論亞歷山大“充其量是個能干的撤退專家”。
  自然,傲慢自負的亞歷山大爵士同樣有理由蔑視這位不帶一個美國兵的美國將軍。他挑釁地對史迪威說:
  “先生,您怎么甘心听從那些沒有教養的黃种人的使喚呢?”
  史迪威反駁:“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個黃种人國家當差嗎?”
  亞歷山大哈哈大笑:“將軍,那就讓我們為白种人的利益聯合起來吧。我是說,把你的那些中國軍隊統統赶上前線,別讓他們老躲在后方。”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這么說,您已經決心放棄緬甸了?”
  亞歷山大:“不錯將軍。你知道,印度對不列顛的利益更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辭:“夠了先生,您想再創造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奇跡嗎?對不起,我可沒法幫您的忙。”
  會晤不歡而散。
  史迪威電告中國委員長,稱英國人是“難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
  無獨有偶,中國人同史迪威的合作關系很快也顯露出棘手的苗頭。
  杜聿明,字光亭,中國第五軍軍長兼遠征軍副總司令,史迪威名義上的副手和下級。其實他才是這支中國大軍真正的司令官和決策人物。他的軍部設有一架電台直接同重慶保持聯系,并把史迪威的動靜和各种情報隨時匯報給委員長。
  同古戰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揮部走馬上任。初識杜聿明,他對這位中國副手評价頗高:“……兢兢業業,對戰術懂行,隨時准備進攻,是一個优秀的指揮官。”而最初他以為所有的中國軍官都具有相同的品質:“……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從不討价還价和自高自大”。(引自〔美〕羅曼納斯和森德蘭:《史迪威出使中國》)
  事實很快證明這是一种美國式的錯覺。
  一次應亞歷山大邀請,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軍防區進行禮節性視察。在一處陣地上,一名英軍上尉看見中國將軍抽的是美國“駱駝牌”高級香煙,于是便直截了當地質問道:
  “請問杜將軍,為什么你們中國軍官抽高級香煙,而你們的士兵卻只能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繼而惱羞成怒,險些拔出槍來要槍斃那個白人上尉。對西方人來說,任何坦率的談話都是正常的,不管對上級還是下級。但是中國人卻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從那天以後,史迪威一連好几天都從杜將軍眼睛里看出一种受了傷害的深深的敵意,起初他并不在意,認為這不過是杜將軍器量狹小所致,但是過了許久以後,他終于認識到造成這种對立和沖突的原因遠非個人品質使然。
  同古戰役開始後,史迪威同杜聿明在作戰方針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按照史迪威的設想,第二百師的任務應當是“阻擊和牽制敵人”,另外“以新二十二師和九十六師快速跟進,對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實行分割包圍,确保全殲或大部消滅敵人。”(摘自《史迪威日記》)
  但是這個計划遭到反對。
  在杜聿明看來,史迪威處處都有濫用職權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國佬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風頭。遠征軍是委員長的精銳部隊,也是杜聿明的本錢,拿人家的本錢下賭注當然不會心疼。
  杜聿明一面將敵情電告委員長,一面制造种种借口搪塞史迪威,抵制美國人的進攻命令。
  同古大戰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后方吵了十二天,直吵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
  其實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蔣介石沖突的前奏。這段沖突的歷史,不僅表現了個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質,更代表了兩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利益原則上的沖突。
  同古戰役一結束,史迪威就怀著不可遏止的憤怒飛往重慶。他要把緬甸前線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當面向委員長講清楚。


  一九四二年四月,緬甸盟軍統帥部決定,以曼德勒為依托,集中中國方面三個整軍(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軍)英國方面五個整師,共計二十五万人的优勢兵力与日軍決戰。
  曼德勒會戰的宏大构想首先出自重慶蔣委員長對時局的判斷。蔣委員長并非不愿意打仗,而是必須在保存實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与敵決戰。中國有條著名的軍事原則,叫做“避實就虛,与逸待勞”。現已查明,侵緬日軍共有四個師團,近十万人,從東西路長驅直入。如果以盟軍优勢兵力猛攻其中一路,大獲全胜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背靠滇緬公路,進可以出擊,退可以就地防御。委員長選擇曼德勒作為會戰的理想戰場,确實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國佬搗什么鬼。
  曼德勒大會戰的計划同樣迅速得到英國盟軍的認可。在英國人看來,緬甸遲早要丟給日本人,只要中國人肯打仗,愿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開去,那么無論什么樣的戰略、計划、方案、方針他們統統都贊成。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部隊安全地從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國之間這种不牢靠的戰斗友誼無疑將斷送這場匆匆拼湊起來得的大會戰。美國人史迪威由于擔任了名義上的總指揮,因此注定要在這場失敗的戰爭中扮演一個名聲掃地的恥辱角色。
  四月三日,日机首次空襲曼德勒,炸死數百平民。許多天后,街道上還能看見許多無人掩埋的尸体和燒毀的車輛。大火同時還燒毀了一處油庫和內河碼頭,致使水陸交通癱瘓了一個星期。
  八日,委員長夫婦偕史迪威、羅卓英同机到達曼德勒。委員長在重慶親口向史迪威保證說,他將正式授予這位美國將軍提升和罷免遠征軍中任何軍官的權力。盡管這個空頭支票后來沒有兌現,擔是委員長的安撫還是逐漸平息了史迪威的怒气。他們還在一起合影留念,蔣夫人站在兩個敵對得起男人中間,滿面笑容地挽著史將軍的胳膊。
  羅卓英,字尤青,二級陸軍上將,保定八期炮科畢業,陳誠系骨干。羅卓英是這樣一個有非議的人物:軍事上迄無建樹,官場上官運亨通。此次受命出征遠征軍總司令,事先被交待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委員長認為這樣可以緩沖史、杜之間的矛盾沖突,委員長選中羅卓英出馬還有另外一番深意。羅卓英軍事上平庸,因此不交与指揮權,但是羅卓英与杜聿明分別來自對立的陳誠系和何應欽系,可以起到互相牽制和約束的作用。委員長不是信不過杜聿明,而是任何人大權在握都令他不敢放心。
  對史迪威來說,情況就簡單的多。委員長夫婦只在曼德勒停留兩日,十日返回重慶,臨行前告訴史迪威,他只需取得羅卓英配合,對遠征軍的指揮就不會出現任何障礙。史迪威相信了委員長的話。美國人天真地認為戰區總參謀長理應對遠征軍總司令行使指揮權,并且羅卓英滿口答應表示服從。這樣,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再次全心全意地投入打敗日本人的曼德勒會戰中。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西路戰線一片混亂。
  十二日,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一個步兵聯隊在緬甸向導帶領下,采用隱蔽的穿插戰術,神速地穿過英印軍布下的三重防線。日軍好像神話中那枝射開山門的響箭,直直地射中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濱河大橋,堵住了英緬大軍的退路,將英印軍主力兩万多人全部裝進了口袋。
  十六日黎明,亞歷山大總司令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落入敵人包圍圈,大為惊慌。他斷定日本人一定使用了空降戰術。總司令一面命令炸毀油田,一面匆匆組織突圍。一連兩天,仁安羌油田上空濃煙滾滾,爆炸聲不絕于耳,無數高聳的井架和鑽机在火光和濃煙中倒坍,變成一堆堆焦黑的廢鐵。
  突圍完全是徒勞的,軍心大亂的英緬軍的進攻在日本人的強大火力面前被碰得粉碎,留下一片片狼藉的尸体。至十七日傍晚,英緬軍除了在敵人陣地前面丟棄了大約兩千具尸体外,始終沒能向前移動一步。
  入夜,善于夜戰的日本人派出小股隊伍進行夜襲,于是仁安羌到處都是射擊聲和喊殺聲。英緬軍士兵在黑暗中亂作一團,自相殘殺,第一師師長斯利姆少將在無線電里絕望地喊道:
  “……我們快完蛋了,將軍。沒人能挽救我們,除非上帝顯示奇跡。”
  然而,奇跡出現了。
  午夜剛過,一只滿載中國士兵的車隊在坦克掩護下突然出現在濱河大橋陣地以北。天快亮時,橋頭陣地被收复。一個團的中國軍隊在十多輛美制坦克掩護下繼續向日軍進攻,猛烈的炮火把猝不及防的敵人打得紛紛潰敗。
  上午十一時,亞歷山大將軍得到報告:日軍陣地被攻克,一個大隊敵人被全殲。
  口袋打開了,死里逃生的英緬軍敗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樣涌過橋去。他們丟棄了不計其數的車輛和武器,然后沒命地向北潰退。中國軍隊在他們身后的仁安羌又堅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外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動撤离戰場。
  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后第一個胜仗,胜利雖然遠遠夠不上輝煌,但是他們畢竟在關鍵時刻把敵人防線敲開一個小小的缺口,從而拯救盟軍主力免遭覆滅。
  這支中國部隊番號為第六十六軍新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少將,四十一歲,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他因此獲得英國皇室勳章一枚。
  仁安羌之戰歷時一周,日軍功虧一簣,僅僅占領一座空城。第三十三師因此受到軍司令官嚴厲訓斥,聯隊長作間河大佐受到降級和嚴重警告處分。對一個瘋狂崇拜天皇和戰爭的日本軍官來說,打敗仗不僅意味著失去立功和晉級的机會,而且意味著在軍隊里永遠抬不起頭來。


  自以為大權在握的美國三星上將約瑟夫·W·史迪威又一次在緬甸盟軍各集團軍之間奔忙起來。他被受權在曼德勒組織一場會戰,一場旨在打敗日本人和挽救緬甸的決定性戰役。他期待創造奇跡,把日本人赶下太平洋。中將一生中崇拜的偶像只有一個,就是法國統帥拿破侖。
  与上次不同的是,在他身后那些參謀隊伍中,又多出來一群穿灰布軍裝的中國人。為首的便是個子矮胖的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
  委員長登机前面授机宜。他叮囑羅卓英:“我們吃的是美國飯,不是英國飯。你務必牢記。”羅卓英困難地挪動矮胖的身体,開始在亞歷山大、史迪威和杜聿明的三方夾縫中努力起到彈簧墊圈的緩沖作用。
  在緬甸盟軍的指揮系統中,亞歷山大居首,史迪威次之,羅卓英名義上排第三。但是無論亞歷山大還是史迪威、羅卓英都約束不了杜聿明。杜聿明直接受命于委員長,握有遠征軍的指揮實權。這樣,中國遠征軍的實際統帥就成了遠在重慶的中國總司令,其他人的命令一概無效。
  四月中旬,接應第二百師從同古突圍的新第二十二師完成掩護任務,回到彬文那既設陣地。史迪威与杜聿明在确定會戰方式的問題上爆發爭吵。杜聿明堅持“逐次抵抗”的方針,步步為營.史迪威鑒于西路英緬軍已有潰退趨勢,決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圍与敵決戰。兩人相持不下。羅卓英站在史迪威一邊,他很樂意有机會壓一壓自己的同胞的威勢,并且不失時机地把爭吵匯報給重慶。
  委員長從重慶發來十個字的方針:“保存實力,切勿輕舉妄動。”
  爭吵不了了之。杜聿明繼續“逐次抵抗”,史迪威只好望洋興歎。
  四月十六日,仁安羌英軍告急,剛剛入緬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星夜馳援,解了英緬軍之圍。這個胜利給迄今尚無建樹的史迪威帶來一點小小的安慰和振奮。
  十九日,史、杜二人在西進喬克巴當(咬勃東)還是防御裳吉(東枝)問題上再次爆發爭吵。爭吵的結果是杜聿明拒絕服從西進,擅自率領第五軍三個師退至眉苗裳吉,并擺出隨時准備撤回國門的架勢。西線英緬軍防線已垮,面對如潮涌來的日軍,只有新三十八師且戰且退。這一嚴重態勢大大消弱了史迪威對胜利的信心。這天晚上,他起草了一份給美國總統的緊急報告,報告悲觀地指出:英國人其實早就把緬甸一筆勾銷了,中國人同樣不會為了英國人的利益同日本拼死作戰,結論是緬甸的全面失敗將不可避免。
  好像特地為了證實史迪威的預見,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線的英緬軍再次在沒有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開始撤退,并在瓦城(曼德勒)大橋上裝了炸藥。盟軍的卑鄙舉動徹底動搖了中國人殘存的信心。
  蔣委員長當晚從重慶發來急電,命令遠征軍將會戰計划改為“縱深防御”,御敵于國門之外,同時指出“防衛重點是腊戌”。
  這樣,中英聯合作戰即曼德勒會戰的宏大計划就在無休無止的爭吵和指責中流產了。聯合戰線的崩潰標志著集團軍徹底決裂:華軍固守國門,英軍西逃印度。史迪威回天乏術,只好天天帶著那群參謀到處布置“縱深防御”。

5

  与緬甸盟軍混亂不堪和勾心斗角的狀況相反,頭戴鋼盔的日本大軍好像一股股強大的鋼鐵洪流,沿著緬甸的公路和鐵路快速推進。在將軍們的作戰地圖上,粗大的黑色箭頭已經指向敵人縱深和后方,將敵人分割包圍,碾得粉碎。帝國大軍的意志無堅不摧,不可阻擋。天皇士兵怀著必胜的信念宣誓,他們要讓日本帝國的太陽升起在緬甸,升起在中國,升起在亞洲的每一個地方。
  四月二十日,西路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向喬克巴當作試探性進攻,遭到新三十八師反擊。英緬軍繼續撤退。
  二十一日,中路日軍兩個師團在上百架飛机掩護下進攻曼德勒外圍央米丁。中國軍隊逐次低抗,傷亡較大。
  同日,与曼德勒相距一千公里的東線樂可陷落,守軍第六軍所屬五十五師全線敗退,致使東部陣地出現一個大缺口。第二天史迪威才得知這個消息,他頓感事態嚴重,連夜驅車赶到腊戌第六軍司令部。
  腊戌不僅是重要的軍火基地和中轉站,而且是滇緬公路的門戶和遠征軍回國的唯一通道。委員長再三指示“确保腊戌”,看來的确不乏英明之處。史迪威在腊戌意外發現第六軍軍長甘麗初將軍竟然不在司令部,而是穿著睡衣在城里搓麻將。這位中國軍長甚至連五十五師已經丟了樂可城也不知道。史迪威极為震怒。他下令羅卓英立即查辦甘麗初,將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交軍事法庭槍斃。這個命令被打了折扣執行。甘麗初受了申斥,陳勉吾被責令奪回陣地。
  根据盟軍得到的情報,侵略日軍應有四個師團,其中三個師團擺在曼德勒正面方向,還有一個最精銳的第五十六師團卻在半個月前突然從緬甸消失了,去向不明。這一异常情況引起遠征軍指揮部的焦慮。由于盟軍喪失了空中偵察的必要手段,面對地域遼闊的緬甸戰場,指揮部好像一艘在大霧中航行的輪船,隨時都有因航道不明而触礁的危險。
  二十四日,一股數目不詳的敵人隱蔽通過緬甸東部山區,突然攻占遠征軍側背的戰略要地裳吉(東枝),奪取大批囤集的作戰物資。裳吉是保衛腊戌的門戶,杜聿明率領第五軍火速增援。激戰兩天,收复裳吉。日軍退出城外,去向不明。
  裳吉收复,好比關上后門,指揮部的人們剛剛來得及喘出一口气,另一個緊急情報又傳到總指揮部。經查明,沿泰緬邊境襲擊裳吉的敵人正是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所屬第一一三聯隊,師團主力仍然去向不明。裳吉以北是一片重重疊疊的山區,區域廣大人煙稀少,中國軍的防線主要設在曼德勒外圍及彬文那、央米丁一線,后方空虛,如果被日軍鑽了空子,后果將不堪設想。
  指揮部的气氛突然緊張起來。一柄看不見的達摩克利之劍分明已經懸在頭頂,叫人心惊膽戰,防不胜防。
  派出大批搜索分隊和下達許多緊急命令之后,指揮官們在惶惶不安的等待中度過難熬的一晝夜。
  二十八日,一個石破天惊的消息傳來,全体指揮官呆若木雞。腊戌以北二十公里的南泡山谷發現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主力。


  日本人胜利地完成了迂回緬北的千里大奔襲。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腊戌在激戰后失守。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