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中年板橋揚州賣畫,當在30歲至40歲左右的十年之間,有一方印章和一首和詩可以作證。印章是61歲辭官以后請朱文震刻的“二十年前舊板橋”,這方印章用在又返揚州賣畫的畫頁上。“二十年前”,當是40歲左右。和詩則是50余歲所作,回憶說“十載揚州作畫師,長將赫墨代胭脂”。從40歲上推十年,30歲左右開始到揚州賣畫,是可以斷定的了。 告別江村,板橋來到燈紅酒綠的揚州尋找出路,起先并非想來賣畫。賣畫這件事,在板橋的眼里,“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并非理想。理想的境界當然是因學入仕,求得發達。退而求其次,便是在官府入幕。他的同學顧于觀到山東一官署做事,他的送行詩中說有“健羡爾蕭然攬轡,首路春風冰雪釋”的句子。健羡者,极為羡慕也。板橋一介窮儒,裙帶關系中又無達官顯宦,要入幕談何容易,只有仍然陷于“冰凍”之中了。入幕之外,還有一种頗具地位的職業,便是在書院教授。當日揚州書院林立,廣儲門外有梅花書院、府東有資政書院、府西有維揚書院、三元坊有安定書院、北橋有敬亭書院、北門外有虹橋書院。這些書院大都是達官与鹽商舉辦,為郡城士子誦讀之所。書院之外,還有義學若干,董仲舒祠堂附近就有董子義學,收童生入學就讀。“教館本來是下流”,但是到了這些書院里教授,就成了知名有道之士,地位則比較崇高。但是,考之入院資格,30歲的板橋也只好望院興歎。這些書院的掌院即管事者或挂名管事者大都是進士出身,如儲大文,康熙辛丑進士;查祥,康熙戊戌進士;儲麟趾,康熙己未進士等。被延請教授的,金兆燕有著述高達數尺;俞升潛是舉人出身,又“善于教人”;王世球乃轉運府署中的經師;謝溶生乃謝安后裔,工于制藝,聞名于淮南……數不到從興化來的潦倒秀才。教授之外,還有一條為當時讀書人求得溫飽与發展的棲身之地,即投靠鹽商与達官,在他們的府中或園中為門下客。揚州豪商,乾隆時達200余家,康熙末年也有近百家,許多人家都養著一批文人,為他們服務。如南河下街的徐贊候,家財万貫,他的門客,有后來修《大清一統志》的齊召南,有書法家葉敬,還有揚州八怪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金農。如西園曲水的鮑棠樾,賓客如云。門客合意的“重委之事”,覺得并無專長的則“終年閒食”。如筱園主人程夢星,康熙壬辰進士,從政從商,養了一大批清客,有姓名可考者便有多人,著名畫家陳撰在他門就設館十年。1揚州當日好客最為出名的便是東關街的小玲瓏山館。主人馬曰琯兄弟,“四方之士過之,适館授餐,終身無倦色”。鄭板橋也找過他。 据說,鄭板橋初到小玲瓏山館是在一個瑞雪飄飄的初春。主人以雪為題,請詩客吟詠。由于板橋形容枯槁,衣著寒酸,許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人耍他,要他即席吟詩。他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眾人大笑不止。笑夠了,板橋又吟道:“千片万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于是座中人又大惊,主人改容謝客。還說,板橋還在小玲瓏山館畫了一幅梅雪圖,從此為揚人所重。2這段故事是揚州人后來的附會,當時的板橋并未能入館馬氏,而是住在廟宇中。板橋詩云:“落拓揚州一敝裘,綠楊蕭寺几淹留”,又說:“乞食山僧廟,縫衣歌妓家”,都是明證。住廟是不必花銀兩的,而且盡點勞務,例如抄點經卷之類,不時還可以乞得齋飯。通常所說的板橋寓枝上村,住在李氏小園,或稱勺園、文園、那是十余年后乾隆年間的事。李氏小園构屋之主人汪希文,乾隆元年(丙辰)才來揚州枝上村賣茶,板橋之賃屋,自然不可能在汪翁來此以前。揚州廟宇极多,清初的廟宇可考者達200余處,這些廟里多的是空屋。同時,歌妓冠揚州之名,很多都出生在興化、泰州一帶,其中不乏板橋同鄉。板橋來揚州謀生,自然仰仗不了鹽運使衙門与揚州府署,但可仰仗同鄉。和尚与歌妓給板橋以幫助,是极自然的事。 俗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30歲左右,板橋又遇到了有生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先是他的父親立庵先生病逝,年僅50歲。不久,他心愛的犉儿也夭逝了。他先是賣掉老屋。看見他搬家的同學顧万峰說他“見說移家屋,蕭然屋几間。有才終落拓,下筆絕斑斕”。一方面說他家宅越來越小了,一方面同情他怀才不遇。板橋賣屋不足,又上街賣書,“今年父歿遺書賣”;賣書不足,就只好到揚州來賣畫了。 清初揚州畫市十分繁榮,這和當日這里商業繁榮有關。上面所述的豪商之家多門下客,許多門下客本來就是著名的書畫家、學問家。如書家葉天賜在江園作客,畫家張鋆在筱園作客,學問家杭世駿在小玲瓏山館作客。此外,在市上賣書賣畫的,康乾間有姓名事跡可考的,《揚州畫舫錄》載有170余人。書有楷草隸篆,有擘窠書,有指書、箸書;有章草,有八分,有蠅頭,有的專寫“鵝”字、“福”字;畫有花卉山石翎毛,有的專畫驢子、龍、羅漢、牡丹、蘭草。畫家中有的“有元人風”,有的被稱為神品、逸品。還有和尚書、道士畫,無奇不有。也有閨中仕女拋頭露面賣畫的。泰西畫法當時已傳入揚州,轅門橋上畫舖林立,無美不備。板橋初登揚州畫壇,他說,他用的是墨筆,“寫來竹柏無顏色,賣与東風不合時”,一時不能出人頭地。這時候的李鱔,正是“丹青縱橫三千里”,南國北國聲名大噪的時候,而板橋自述此時“無所知名”,直到“二十年后”——應童子試的20年后,即雍正十年光景,板橋才聲名日隆,以詩書畫与李鱔并比齊聲。 板橋清貧,而揚州這塊銷金之地,“盡把黃金通顯要,惟余白眼到清貧”,給他的刺激是很深的。揚州在板橋看來,到處的亭台樓閣,到處的歌舞之聲,是“畫樓隱隱煙霞遠,鐵板錚錚樹木涼”。為什么鐵板歌喉在貧士听來不是暖意而是涼意呢?因為揚州這地方在畸形發展,土地及人的靈魂都被扭曲了:“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板橋最看不慣的便是晝夜的顛倒,許多富貴人家是“長夜歡娛日出眠,揚州自古無清晝”。這些描寫都是很寫實的。這里引用一段關于揚州鹽商奢侈之風的描寫,可見一斑: 揚州鹽務,競尚奢麗。婚嫁喪葬,堂室飲食,衣服輿馬,動輒費數十万。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備席十數類。臨食時,夫婦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自茶面葷素等色,凡不食者搖其頤,侍者審色,則更易其他類。 或好馬,蓄馬數百,每馬日費數十金,朝自內出城,暮自城外入。五花燦著,觀者目炫。或好蘭,自門以至于內室,置蘭殆遍。或以木作裸体婦人,動以机關,置諸齋閣,往往座客為之惊避。其先以安綠村為最盛。其后起之家,更有足异者。有欲以万金一時費去者,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金山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江草樹之間,不可收复。又有三千金盡買蘇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為之塞。有喜美者,自司閽以至灶婢,皆選十數齡清秀之輩。或反之而极,盡用奇丑者,自鏡子以為不稱,毀其面以醬敷之,暴于日中。有好大者,以銅為溺器,高五六尺,夜欲溺,起就之。一時爭奇斗异,不可胜記。3 貧富不均的离奇現象,給板橋以极深的印象。賣畫之余,他到過廿四橋、隋堤、雷塘、洗妝樓、迷樓舊址、邗溝、竹西亭、六一祠、玉勾斜、法海寺、梅花嶺、史公祠,在他傳世詩詞里都有描寫。到一處,他有一處的与眾不同的見解,到一處,他又有一處的感慨。別人欣賞歐陽修、蘇東坡在揚州的風流逸事,他卻說:“十千沽酒醉平山,便拉歐蘇共歌泣”,希望昔日的文章太守能夠理解自己的煩惱。別人為隋煬帝的可悲下場慨歎,他卻說:“迷樓隋帝最荒淫,千秋猶占煙花國”,欣賞揚廣的風流。 板橋賣畫,他有一段描寫說:“天公曲意來縛縶,困倒揚州如束濕。空將花鳥媚屠沽,獨遣愁魔陷英特。”向他買畫的,許多人并不懂畫,而且提出許多莫名其妙的要求,使他气結。据說,有個暴發戶弟兄三人要他寫塊匾,為新砌的華堂題名,但是態度十分踞傲。板橋受气,給他們寫了個“竹苞堂”,“苞”的上端,用隸法寫了個“艸”字。三人得意地懸匾堂上,大宴賓客。飲宴中,有個明眼人說:“這匾上寫的,不是‘個個草包’么?”眾人細看,果然如此,惹得哄堂大笑。這樣捉弄商人,商人自然是不會輕饒他的。他到揚州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种人可以是“蘇秦六國都丞相”,另一种人則是“羅隱西湖老秀才”,境遇有天壤之別。他認為事在人為:“分明一匹鴛鴦錦,玉剪金刀請自裁”,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結果呢?“几年落拓向江海,謀事十年九事殆”,釘子碰多了,悲憤之至,“長嘯一聲沽酒樓,背人獨自問真宰”,心里酸苦到极點。日后板橋在給他弟弟的信里坦露過自己的心跡,他說他自己少而無業,長而無成,不得已以筆墨為糊口之資,實在是可羞可賤的事。板橋從羡慕“蘇秦六國都丞相”始,到成為揚州一賣畫人,是經過一個猶豫的痛苦的過程的。他的畫室名為“橄欖軒”,其味又甜又酸,酸甚于甜,大概是能恰當地反映當日板橋心態的。 板橋留下的有限詩文里,兩次提到落拓揚州所体驗到的男子漢的屈辱与卑微。一次說“千里還家到反怯,入門忸怩妻無言”,于是他自己“嗚呼五歌兮頭發豎,丈夫意气閨房沮”;還有一次再進一步了,說是“歸來對妻子,局促無威儀”。他怨,怨命運不好:“千古文章憑際遇,燕泥庭草哭秋風”;他悲,悲境遇之不佳;“擲帽悲歌起,歎當年父母生我,懸弧射矢。半世銷沉儿女態,羈絆難逾鄉里”;他恨,“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顛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對于環境,他覺得已經委曲求全了,可是依然不能為人見諒:“嗇彼丰茲信不移,我于困頓已無辭;束狂入世猶嫌放,學拙論文尚厭奇”,于是他便有了乖僻的行動,一會儿“看月不妨人去后”,一會儿“長嘯一聲沽酒樓”。情緒發作到极處,認為花也無知,月也無聊,酒也無靈,他要把桃樹砍了,鸚哥煮了,硯台砸了,書籍燒了,瑤琴毀了,書畫撕了,“毀盡文章抹盡名”,以宣泄心中的悲憤。他不甘困頓,但也無可奈何,歷史逼迫這位怀有奇才的年輕人走在了一條山窮水盡的仄路上。 板橋畢竟是個奇人,也是個強者。他服膺徐渭,但是決不象徐渭那樣無所作為。一方面,他對自己的藝術造詣怀有信心,努力形成自己書畫的特有風格,以便嶄露頭角;另一方面,他想法結交名士通人,自求際遇。這樣,他便走上了漫游之路。 晚年板橋自述一生“酷嗜山水”,又說他自己非閉門讀書者,長游于古松、荒寺、平沙、遠水、峭壁、墟墓之間。雍正初年(1723年),即30歲后,他曾尋机遠游,行蹤遍及贛、湘、冀、魯等省。當時,淮南官鹽的供應遠及贛湘,在揚州城內有江西會館与湖南會館,沿江而上有鹽商支持,隨鹽船來回是很方便的。板橋和僧人往來頗密,有僧人的幫助,到京中尋求机遇,可略為方便一些。板橋曾設想作關中之游,他做過一個美好的夢,還向他的老師陸种園述及。4可惜的是,揚州的官鹽供應不及陝甘,也還沒有交上800里秦川的僧友,所以他的西行在一生中未能如愿。 板橋到過廬山。“初識上人在西江,廬山細瀑鳴秋窗”,便是明證。這里的上人指的是無方和尚。和尚种藥為生,僧衣上有著補釘,而且綻縫的地方很多。板橋和他結識后走在廬山的村市中,其中的一位騎著一匹瘦驢子。兩個人談得投机,免不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結果其中的一個從驢子上跌了下來,兩個人相視大笑。板橋有一幅竹是為無方畫的,題道:“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籜抽梢万尺長;最愛白方窗紙破,亂穿青影照禪床”,也許就是這一次會面時畫的;也許這張禪床,板橋就曾安寢過。后來無方入京在瓮山(今頤和園之万壽山)住錫,板橋到京都去看他,兩人交誼甚厚。無方精于禪學,“閒話亦深禪”,而且善畫。他后來住在孝儿營,曾經把自己居住的岩前草屋以至屋后的荊棘寒云的情形繪圖寄給板橋,勸板橋和他一起歸耕,其淡泊如此。板橋自覺是塵世中人,常有“徒使高人笑疣贅”之感。其時,板橋在廬山,免不了流連于五老峰的奇特山姿,含鄱口的气勢磅礡,大天池的霞落云飛,白鹿洞的四山回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對于板橋藝術的精進自然是大有啟發。 板橋還填過若干洞庭的詩詞。細細琢磨,在通常的情形下,描摹的是作者的親歷。板橋給黃陵廟的女道士畫過一幅竹。黃陵廟有兩處,一在西陵峽黃牛山麓,供奉的是禹王和武侯等;一處是湘水入洞庭處,《水經注》云:“湘水西流,經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就板橋詩句“湘娥夜抱湘云哭”与“巫娥亂入襄王夢”的內容看,當屬后者。黃陵廟的女道士大概是不會跑到揚州來請板橋畫竹的。板橋填過八首《滿庭芳》,和洪覺范瀟湘八景。5八首中的第一首《瀟湘夜雨》繪聲繪色: 風雨夜江寒,篷背聲喧。漁人穩臥客人歎,明日不知晴也未?紅蓼花殘。晨起望沙灘,一片波瀾,亂云飛瀑洞庭寬。何處雨晴還是舊?只有君山。 篷背的雨聲、旅人的心境、洞庭的遼闊、君山的朦朧,非親歷者不能繪出。由江及湖,由夜至晨,由寂寥之心境而至亂流飛瀑之壯觀景色,躍然紙上。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瀟湘夜雨》蕭瑟黯淡的色彩恰當地表達了主人公怀才不遇寄旅天涯的淡淡的哀愁,非身歷其境者不能傳情至如此深切的程度。八景寫的都是洞庭秋色,同一地點,同一時節,只是有一處費人疑猜,這就是《洞庭秋月》的尾句。詞云:“不用畫船沽酒去,我自神游。”何謂神游?自然可以理解成為詩人精神升華,怀抱造化,無垠宇宙任我馳騁;如果要說是板橋未嘗親歷其境的證据,也未嘗不可。看來,洞庭之行需要直接的文物來加以佐證。 雍正三年(1725年),板橋到了北京。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他于燕京之憶花軒抄《花品》贈人,寫了一段跋語。他自稱“江南逋客,塞北羈人”,夢寐間回到家鄉,一片鄉思萌發了抄寫《花品》之念。他說“行間字里,一片鄉情;墨紋毫端,几多愁思”。明顯地,此時的板橋是想以書藝、畫藝求得通人名士的引荐求得出路。跋語中的一個“愁”字,可以窺見主人公的希望顯得十分渺茫。在北京的一段時間內,他和僧人的交往密切,還和宮廷侍衛(期門、羽林)的子弟攪和在一起,海闊天空地放肆議論,對于許多知名人物多所批評,“坐是得狂名”。6我們翻翻板橋的詩集,例如“不燒鉛汞不逃禪,不愛烏紗不要錢”的句子,還有“書成便擬蘭亭帖,何用蕭郎賺辯才”的贈友之作,自負頗盛,牢騷滿腹,很象這個時期的作品。 雍正早年,板橋還去過徐州、通州、泰州。他游過徐州的嶧山,見到過五色土,尋覓過古銅鑄,訪過古碑老屋。徐州是由揚州或興化入京的必經之地,順道游覽是很自然的事。他去過通州,約在雍正五年丁未,《游白狼山兩首》便是此時來通時所作。“懸岩小閣碧梧桐,似有人聲在半空。百叩銅環渾不應,松花滿地午蔭濃”,頗具禪味。這時候他留下的游蹤處處,可惜當時還沒有什么名气,通州人不會注意到他。目前通州留下的板橋遺墨都是當了進士以后的事。 愛与僧道人物交往,板橋一生如此。有考者列舉如下: 無方上人廬山寺僧。后住持北京瓮山(万壽山)某寺,又遷孝儿營,板橋摯友。板橋曾贈書畫多幅,其中有一盆蘭,勸其南歸匡廬。板橋家書有一封論和尚的,也曾抄寄無方。 梅鑒上人住持泰州彌陀庵。雍正元年左右,板橋与之訂交。 石道士住持之道觀似在揚州附近。 博也上人住持一數間小廟。板橋在此廟小灶烹茶,幽窗學字。 松風上人住持之地,距揚州不遠,彼此交往雖不密,但感情甚厚。 弘量上人興化某寺僧。寺的周圍,秋濤涌樹根,秋船宿葦蒲,全是水鄉景色。 巨潭上人山中小寺住持。坏廊古牆,寺已破落,板橋駐寺曾賣畫。 青崖和尚似為京西臥佛寺僧。住持之寺有崖有泉,帝王曾賜衣賜墨,壁上又有名人題詠。看來乃一座名寺。 仁公京西瓮山法海寺僧。几日不見,已有詩一囊,詩僧也。法海寺殿宇豪華,樓殿遮山,板橋曾數度前來拜訪。 起上人即起林上人,京西瓮山詩僧。板橋曾与他山中擁裘夜坐吟句,通宵達旦。夜听秋虫,晨起看山,饑餐野果,渴飲寒泉,一派雅人深致。詩成無紙,便由板橋在窗紙上涂寫。 勳宗上人京西瓮山寺僧。板橋曾与他挑燈煮茗,聯吟竹屋。 蓮峰杭州詩僧。雍正時曾蒙御賜。過去曾有“鐵索三條解上都”的故事,似与某案有關。 佛上人濰縣僧人。板橋曾在狀書空白處寫詩贈他。 女道士湘水之濱黃陵廟道人。板橋曾畫竹題句,借竹寫虞舜兩妃故事。 松岳上人杭州韜光庵僧。板橋曾為之作畫。 婁真人某地道觀道士。板橋宿觀之光明殿,并為之畫蘭。 福國上人為板橋從祖。既老且貧,板橋為官時,他曾去山東看望。 恒徹上人濰縣某寺僧。廟在城外,地方偏僻。板橋曾至廟,嘗過其自植的葡萄。 劉道士儀征某觀道士。觀近河橋酒店,板橋遠游,有《唐多令》,寄怀劉道士及酒家徐郎。 慧園上人興化自在庵住持。 侶松上人板橋曾為其作荊棘蘭花。 彼公和尚通州白狼山僧人。板橋曾為其書“十子 (指)成林”匾額,今懸狼山。 偈船和尚廟在南通,門臨流水。板橋有詩畫相贈。 碧崖和尚兩住焦山的僧人。平日操持勞務,挑擔上山,裂石剖竹,甚為辛苦。板橋曾在他的遺照上題詩。 旵熔上人興化觀音閣僧人,与板橋同庚。板橋曾答應為其傳畫,不幸“轉眼人間成古今”。上人圓寂后,板橋為之畫竹并題。 板橋所結交的釋道中人,善詩懂畫者為數不少。無方和尚和后來在北京結識的起林和尚是最鐘情的兩位。其余諸人大都富有文化教養,板橋概括地說這些和尚所以出家,是“窮而無歸,入而難返者也”。但是,也遇到過使人气結的和尚。据說,板橋曾投宿某寺,當家和尚見是個窮秀才,十分勢利,規定必須抄經若干方得借宿,語言十分傲慢。天色已晚,板橋只好答應。經抄好了,和尚意猶未足,見板橋字寫得好,說是加寫一副對聯,晚上才可供應一床棉被。板橋無奈,只好援筆寫道: 鳳在禾下飛去鳥, 馬到蘆邊草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蘆,都是實景。鳳到表示祥瑞,馬到表示施主光臨,都是喜事。和尚見了,十分滿意,備香茶果脯,請板橋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將對聯裱制懸于佛堂,逢人夸耀。客人中也有懂詩的,告訴和尚說:“這上聯寫的是一禿字,下聯寫的是個驢字。”和尚一琢磨,弄得哭笑不得。 板橋的夫人徐氏,從有限的資料看,是一位有文化的小家碧玉。徐氏的母親就能解詩,板橋曾以詩頌。7在當日的一般情形下,婚嫁講究門當戶對,徐氏當出自讀書人家。板橋《閒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云,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体膚上練習,徐氏云:“人各有体!”這句話触動了板橋,于是從古人的書体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徐氏對板橋的藝術創造多少還有點理解。板橋兩袖空空,落拓歸來,徐氏“誰知相慰藉,脫簪典舊衣”,看來也很賢惠。《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后,又有一女,看來夫婦感情還是誠篤的。但是,板橋与徐氏的結合是父母之命的結合,合理的婚姻無法割斷對于往日情人的怀念。特別是板橋長期旅居在外,這种怀念就顯得更為強烈。 板橋怀念情人的作品大都是詞作。言情敘事,惻惻動人。王一姐是板橋青梅竹馬的女友,复頸的云鬟形狀,額頭的胭脂模樣,多年后板橋還清楚地記得。她一會儿調皮地學作男儿模樣,一會儿又嬌羞地索筆畫眉。幼年男女,已經懂得寸心怜惜了。20年以后,兩人在深院重逢,“一种溫存猶昔”。一句“添多少,周旋形跡”里,包含了丰富的內容。此時已男婚女嫁,形跡不得不有所檢點,無意間一句話說到關鍵處,惹得女子滿面羞紅。情深如許,“只此意,最難得”,板橋終身想念,魂牽夢繞。兩人的關系,論者有許多臆測。從“廿年湖海長為客”看,詞作約在37歲左右,在“重逢深院”以后不久。否則,捕捉不了那樣鮮明的印象。 有人認為王一姐屬板橋之中表姻親。這一層關系寫在《踏莎行·無題》里: 中表姻親,詩文情愫,十年幼小嬌相護。不須燕子引人行,畫堂到得重重戶。 顛倒思量,朦朧劫數,藕絲不斷蓮心苦。分明一見 怕銷魂,卻愁不到銷魂處。 興化論者認定這是寫的郝家表妹,而非王一姐。梅公三女,富有才華,与“詩文情愫”相映;繼母郝氏過門十余年,常攜板橋歸里,与“十年幼小嬌相護”相映;郝門府第乃深宅大院,与“到得重重戶”相映;三女与板橋最親,里有傳聞,但是未嫁先亡,与“分明一見怕銷魂,卻愁不到銷魂處”相映。8真可謂言之鑿鑿。看來,王一姐并非《踏莎行·無題》中所寫的女郎。再說,目前也還未發現板橋之中表姻親中有王姓者。 板橋還有一首《虞美人·無題》,寫一位15歲的少女和主人公之間的調情。是少年情侶呢?還是后來和倡女之間的逢場作戲呢? 板橋還有一段友情的記錄。過泰州(吳陵)時,在离小西湖不遠的地方,結識了一位“可人”。可人住畫橋西去的蘿門之內,高樓之上。二人“一夜尊前知己淚”,而且“又互相羅衫抆濕”,并且約定來年相會之期。這位“可人”的性別大可不必探究,感人的是萍水相逢者之間的纏綿情意。板橋還有一首《有所感》,寫情寫得含蓄。他說他在一處“綠楊深巷”,看到一位韻致十分娟朗的少女倚門而立,惹得才人十分動心。向鄰居打听,才知道這是人家的一個丫頭,而且境遇不佳。主人公有意拔佳人于泥淖之中,但自己也是未獲机遇的青袍之士,只好是人謀空廢。板橋充滿信心地寄語雪中蘭蕙,春天已經不遠。還有一首《酷相思·本意》,寫的是隔牆美人惹得才子的愛慕。這些可以看作是文學的記實,其中不乏虛虛實實。只是有一點則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如實地寫出了主人公鄭板橋是個風流种子。 雍正九年,即中舉前一二年,徐夫人病歿。是時板橋38、39歲。這一段時間前后,板橋客中寫倡女的詩詞增多。后來回憶揚州舊游,有“紅樓夜宴,千條絳蜡;彩船春泛,四座名姝”之句,一方面可見板橋賣畫,生活已日漸丰裕,另一方面可見生活放浪。在南京莫愁湖納涼,有“遙怜新月黃昏后,團扇佳人正倚樓”之句,是時徐氏已歿,看來頗不寂寞。37歲時,完成道情初稿,后來北京有歌妓招哥學唱,流傳甚廣,板橋日后曾寄買粉錢,可能沒有見過面。至于過從甚密的則是揚州小苧蘿村附近的女子。苧蘿村在天宁寺西,《悼亡妓》寫得纏綿悱惻。美人是“窈窕文窗映碧軒,美人家近苧蘿村”,作者則是“江南蕩子恨無家,錦字坊西覓狹斜”,兩人“賣花聲底破溫存”,有七夕之盟,相知十年。“縫衣歌妓家”,可能也常來這“桃花門里”。“樓頭別語太凄清,乍憶長生七夕盟。絕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見我成名”,可見此妓死于板橋38歲与39歲之際,而彼此有情則在板橋初來揚州賣畫之時,惹得日后的板橋“短歌和淚泣琵琶”。9 在現在看來,板橋還有一件很不名譽的事,便是好男色。他自稱“好色,尤多余桃口齒,及椒風弄儿之戲”。這是《板橋自敘》中語。余桃口齒,當屬歌妓;弄儿之戲,當屬男色。還有一副對聯,叫做“詩歌圖書畫,銀錢屁股D”,一度懸于書室。十個字都是主人的愛好,不僅不瞞人,而且公諸于室,以見其性情之率真。板橋還有一首《柳梢青·有贈》,是他日后改定的,一般人認為是寫的一般男女私情: 韻遠情親,眉梢有話,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勸還复勸,溫又重溫。柳條江上鮮新,有何限鶯儿喚人。鶯自多情,燕還多態,我只卿卿。 据上海藝苑真賞社影印板橋《鄭板橋行書真跡》,文字不同。就字跡判斷,當屬50歲以前作品,屬板橋未入仕以前之初稿: 板橋居士贈裙郎,調寄《柳梢青》 意暖情親,眉梢有話,舌底生春。把酒偎人,斟又重斟,溫又重溫。江南二月青青,踏芳草王孫暗惊。走馬燕台,攀花禁苑,壯志逡巡。 板橋做了父母官,親手編定自刻本,覺得“裙郎”字樣及原詞文字不夠雅馴,做了大量改動,才形成后來這樣含糊其詞的定稿。看來,這類事在當時,板橋也是有所顧忌的。板橋多次提及王鳳其人,雅稱奴子,其實便是孌童。此人字一鳴,能誦《北征》、《琵琶行》、《長恨歌》、《連昌宮詞》及《漢末焦仲卿妻作》,板橋所以稱他為“胸中百卷藏”者也。此人早歿,也是個舊時代的不幸現象的犧牲品。 板橋入仕以前的种种風流情狀,各地士人也包括他的學生均有所聞。他的學生許樗存曾經規勸過他。說他前途万里,封侯事穩,要他珍重。他在答詞中說明自己“十載名場困,走江湖盲風怪雨,孤舟破艇”,這時候妻子又過世了,“苦糟糠又入泉台永”,內心寂寞。于是便“擬買清風兼皓月,對歌儿舞女閒消悶。休再說,清華省。”區區生活小事,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不值得大惊小怪,以老師的尊嚴,叫小徒不必再嚕嗦了。 板橋有道情十言,“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傳唱至今,始作于雍正七年,這是“避世”之作。但是中年的板橋,他的文學觀還有“經世”的另一面,即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實用”。一個怀才不遇的老秀才,一方面主張“避世”,一方面又主張“經世”,看來矛盾,其實統一。他曾說過,一個人讀書,原拿不定發達。發達不發達,要看机遇,要看努力。仕進無望時“避世”,仕進有望時便“經世”,表現為一個人的性格的兩重組合。他和金農、黃慎等人不同,他認為進科舉之階謀求官職“乃是正途”,認為當時的科舉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這是晚年《自序》中的話,如果中年落第,晚年是不會作此語的)。有一种盛傳的家書本子,說他中年赴秋闈三次,均未“出房”,他要以面壁之功,待下次繼續鏖戰。事實是否如此,尚待考證。但是,當他39歲時,徐夫人過世,他決心應考,向命運的階梯作又一回奮力的沖刺,則是确鑿的事實。 這一年是雍正九年。溫書迎考,需要時間,需要銀兩。盡管賣畫薄有收入,但家境貧寒,兼之妻亡女幼,又如雪上添霜。除夕前一日,板橋想到汪芳藻任興化縣令,頗有清望,便腆顏獻詩,希望得到一點資助: 瑣事家貧日万端,破裘雖補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 結网縱勤河又沍(h□,凍結),賣書無主歲偏闌。 明年又值掄才會,愿向秋風借羽翰。 板橋賣字賣畫,也打魚賣書,窮書生說的都是實情話。汪夫子此時有未資助,史未明載,但是板橋總是因為善于說窮獲得了別人的幫助的。否則,以“梅花當早餐”的秀才,怎么能有心腸去金陵應試,即便到了金陵,又怎么能有余資奔走于金陵杭州游山逛水呢? 這里要說一說雍正初年科舉的情形。清初開科取仕一仍明代,分童試、鄉試、會試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又有殿試)。鄉試三年一科,定于子、午、卯、酉之年。江南行省(轄今之江蘇、安徽二省)鄉試于撫台衙門所在之地金陵舉行。因江南省舊稱南直隸,鄉試俗稱南闈,順天鄉試則俗稱北闈。 鄉試于八月初九日舉行第一場,考時文(即制藝,或稱八股);十二日舉行第二場,考論、詔、誥、表;八月十五日舉行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這一道道關卡,均屬躋身富貴之階,豁達如板橋者亦不敢疏忽大意。雍正十年,歲屆壬子,板橋應試之余,情緒极好,詩興大發,游歷了金陵、杭州,差不多在一個月內得佳作數十首,真是喜逢春雨,一夜花開。 石頭城、周瑜宅、桃葉渡、勞勞亭、莫愁湖、長干里,台城、高座寺以至孝陵等地,都是任憑游人憑吊的處所,都留下了這位興化老秀才的足跡。他以“念奴嬌”的詞牌,寫成了《金陵怀古十二首》。蒼茫感喟,畢現毫端,展現了作者在詩余方面的卓越才華。作者一會儿借勞勞亭的秋風歎“半生圖利圖名,閒中細算,十件長輸九”;一會儿又借莫愁湖的秋水說“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一會儿指責“世間鼠輩,如何妝得老虎”,一會儿又說長干里這地方風光絕美,“一丘一壑,吾將終老于此”,真是浮想連翩,海闊天空。但是,作者對時事表現了特殊的敏感。雍正十年,距明亡80余年,但民族壓迫依然是當日潛在的一個尖銳矛盾。弘光是偏安金陵的南明君主,最后虜于清軍,板橋偏偏要寫一首《弘光》,以為南明惋惜的立場,說當日的朝臣只是一群裹著巾幘的豬狗,“賣盡江山猶恨少,只得東南半壁。國事興亡,人家成敗,運數誰逃得”,興“草木山川何限痛”的慨歎。顯然,這是触犯時忌的;更為露骨的一首《孝陵》,他說朱元璋在地下“聞說物換星移,神山風雨,夜半幽靈哭。不記當年開國日,元主泥人淚簇”。漢族的祖先為何痛哭?當日被驅逐的元人和今日當朝的清人有什么聯系?這些都是遺人以口實的文詞。此時的板橋在求仕進,但是他的作品卻在希望自己躋身名士之列。歷來達官与名士不同,名士需要張揚,而求仕則應注意韜晦。名士要的是揚才露己,需要個性的表達,而達官則十分需要誠惶誠恐,鞠躬盡瘁。達官与名士往往不可兼得。板橋一方面追求仕進,另一方面又不善韜晦,決不是命運的安排,也決不是祖宗的德薄,而是板橋的名士气質決定了他的求官只能是獲得微官而不能成為達官,這是順理成章的邏輯發展,中舉之年的詩作已露其端倪。 板橋有一首描寫金陵常延齡生平的敘事詩《种菜歌》。常為明遺臣,乃開平王常遇春十二世孫。國變以后,聲明諸臣紛紛改事新朝,常与“荷鋤負擔為佣保,菜羹糲食隨荒草”,他的夫人也“甘貧茹苦”,和他一起种菜為生,這是一對明末的伯夷叔齊。常后來遷居揚州,當時揚州寫种菜歌的數十人,以示崇敬。雍正年間,板橋与常延齡之孫常執桓相熟,為“年年寒食一盞飯,來享孤臣舊菜羹”的紀念儀式活動,訪种菜故地,慨然作長詩,高唱“人心不死古今然,欲往金陵問菜田。招魂何處孤臣墓,万里春風哭杜鵑”。這樣的歌唱是很需要政治勇气的。詩歌的寫作年代,就板橋收集編定的次序,詩中所表現的純朴的激情看,當不會晚于雍正十年。倘是一個清廷的達官大呼“人心不死古今然”,是要承擔极大的政治風險的。 應考以后,板橋獲得杭州之游的机會。他有夜月西湖之游,歎“青春不再,著意蕭疏”,憶“十年夢破江都”,說“醉后高歌,狂來痛哭,我輩多情有是夫”,問“今宵月,江南江北,風景何如?”可能此時,已經知道能夠中舉的消息了,詩中全無落榜書生的悲涼心境。他還去錢塘觀潮,他在《弄潮曲》中寫弄潮儿矯健的身姿:潮頭如山,驅船直入,檣櫓掀翻,輕舟豎立,但是弄潮儿斬波劈浪,隨波滅沒。待到潮平浪滑之時,但聞歌笑江上,但見碧水長流。板橋高唱“世人歷險應如此,忍耐平夷在后頭”,其開朗之心境与去歲除夕前一日乞求資助時的壓抑心態大相徑庭。是時,板橋寓杭州北山之韜光庵。此庵是唐代高僧韜光所建古寺,建筑古朴,環境清幽,曲房深澗,古碑古刻,銅屏野花,湘帘竹榻。寺中老僧待板橋甚厚,“飲我食我复導我”,使得板橋樂而忘歸。他在庵中曾給他的弟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黃帝子孫,有的淪為奴輩,窘窮迫逼,無可奈何。有的奮發有為,精勤不倦,及身高貴,王侯將相宁有种乎?議論的口气變了,不再慨歎“青天万古終無情”了。 秀才中舉是為民為官的分水嶺。當日同里的李鱔聲名大噪,李鱔的身份也只是個舉人。有了舉人的身份,就有了入仕的資格。所以,正式接到中舉的捷報以后,40年苦,一旦得到報償,感情便處于失衡狀態。他寫了一首《得南闈捷音》: 忽漫泥金入破篱,舉家歡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達遲。 何處宁親唯哭墓,無人對鏡懶窺帷。 他年縱有毛公檄,捧入華堂卻慰誰? 筆者以為,詩中有歡有悲,有笑聲也有眼淚,是喜從天外,也是悲從中來,作者簡直手足無措了,應該看成是板橋作品中情緒最复雜、最丰富、最真切、最感人的一首佳作。有心的讀者要了解科舉制度在讀書人心靈上所留下的烙印,是很可以將這首詩和《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之章參照閱讀的。 清代的鄉試与會試均為每三年一次。板橋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中舉,應當于翌年入京參加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癸丑會試。但是,雍正十一年,板橋并未北上,卻滯居泰州。原因是不幸患了大瘡,渾身動彈不得,只好栖居在小海的外祖父家。十興化、泰州毗鄰,同屬里下河地區。小海在泰州之東,興化之南,當是板橋自稱“文學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的汪翊文之家。此年重九之日,他有一首《贈梅鑒和尚》的詩。他在海陵南山寺東南的彌陀庵盤桓,和相交十余年的老和尚重敘舊情。小庵如舊,十年前的“挑菜舊籃猶挂壁”,不同的是“种花新□欲通池”,看來是誤了考期了。參加會試的資格自然是保留了的,但是要待到丁巳之年(1737年),即等三年的時間。 中舉以后,板橋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一則仕途有望,愿意資助者日多,再則求書求畫的酬金也日漸丰厚起來。不久前公諸于世的《揚州雜記卷》□,其中有一則說到板橋當日賣畫收入情況。原文說:王澍、金農、李鱔、黃樹谷、鄭板橋、高鳳翰六人,“皆以筆租墨稅,歲獲千金,少亦數百金,以此知吾揚之重士也”。板橋即便歲入數百金,也比江村教書,一個月只得一兩銀子束修時富裕多了。自然這和板橋書藝畫藝的精進有關,但“書中自有黃金屋”,身份一旦改變,社會聲望与經濟地位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了。板橋自述“四十外乃薄有名”,其實是中舉后乃薄有名也。 書中自有黃金屋,接著,戲劇性的變化出現了,“書中自有顏如玉”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夫人過世,繼娶郭夫人,但繼娶之日不詳。在板橋傳世的詩文書信中,郭氏之面目模糊,遠不如元配徐氏在板橋生活中所占位置之重要。描述結合過程最清晰的,要數愛妾饒五姑娘。這段故事生動地記在《雜記》中: 揚州二月花時也。板橋居主晨起,由傍花村過虹橋,直抵雷塘,問玉勾斜遺跡,去城蓋十里許矣。 玉勾斜這一帶地方,板橋多次提及。為人代作的《平山宴集詩》云:“春風細雨雷塘路”,《廣陵曲》中所說的“玉勾斜土化為煙,散入東風艷桃李”,都是指的這個地方,可見這處隋代埋葬香肌玉骨之所,板橋時常流連。板橋平日憑吊玉勾斜,該有伴人,如他的《贈張蕉衫》云:“淮南又遇張公子,酒滿青山日己曛。攜手玉勾斜畔去,西風同哭竊娘墳。”張生名達,客真州十余年,窮而能詩,他与板橋酒醉哭美女之墳,實在是一對痴情漢子。此時鄉游,游伴為誰,很可能是板橋有意略去的。 樹木叢茂,居民漸少,遙望文杏一株,在圍牆竹樹之間。叩門逕之,徘徊花下,有一老媼,捧茶一甌,延茅亭小坐。其壁間所貼,即板橋之詞也。 斯時板橋書法,已經遍及揚州鄉里,可見文名已頗盛了。問曰:“識此人乎?”答曰:“聞其名,不識其人。”告曰:“板橋即我也。”媼大喜,走相呼曰:“女儿子起,女儿子起來,鄭板橋先生在此也。” 有一美人,呼之未出。老婦先是“大喜”,繼而“走相呼”,可見板橋在士民中印象之深。不僅是文人,不僅是官場,而且是鄉間老嫗,而且是紅粉佳人,可見板橋之影響已深入民間了。 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餒甚,媼具食。食罷,其女艷妝出,再稱而謝曰:“久聞公名,讀公詞甚愛慕,聞有《道情》十首,能為妾一書乎?”板橋許諾,即取淞江蜜色花箋、湖穎筆、紫端后硯,纖手磨墨,索板橋書。書畢,复題西江月一闕贈之,其詩曰:“微雨曉風初歇,紗窗旭日才溫。繡幃香夢半朦騰,窗外鸚哥未醒。蟹眼茶聲靜悄,蝦須帘影輕明。梅花老去杏花勻,夜夜胭脂怯冷。”母女皆笑領詞意。 板橋道情十首,從雍正七年定稿,屢抹屢改,這時候已在揚州一帶傳抄,因為它寫得通俗,十分膾炙人口。道情化用了唐人詩句,格調又十分高雅,能收雅俗共賞之妙。一首漁翁之曲,隱遁江湖,怡情山水,清疏淡雅,意境超越,可謂千古絕調。不僅當日紅粉少女著了魔,一百余年來為之傾倒的代不乏人。板橋的這首“微雨”之詞自屬艷詞,春晨的微雨初晴,窗外的鳥語花影,佳人的早睡慵起,夢里的朦朧情意,歷歷如繪。處處不著痕跡,處處在寫姑娘,板橋實在是個才華橫溢的風月場中的老手。母女“笑領詞意”,說明老嫗和姑娘都有一雙慧眼,絕非俗物。 問其姓,姓饒,問其年,十七歲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為養老計,名五姑娘。又曰:“聞君失偶,何不納此女為箕帚妾,亦不惡,且又慕君。”板橋曰:“仆寒士,何能得此麗人。”媼曰:“不求多金,但足養老婦人者可矣。”板橋許諾曰:“今年乙卯,來年丙辰計偕,后年丁巳,若成進士,必后年乃得歸,能待我乎?”媼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贈詞為訂。 側面寫出姑娘的一個“麗”字,也十分具体地寫出訂情的過程。所寫內容,處處与板橋處境、身世相合,必非杜撰。再者,此記作于兩人成親十年之后,饒氏正在范縣署中,倘作“小說家言”,必不會寫出饒氏之家景情形。板橋是年43歲,常自述“貌寢丑”,一曲道情,一個丑男子輕易地就獲得一位17歲的紅粉知己,真是艷福不淺也。 明年,板橋成進士,留京師。饒氏益貧,花鈿服飾拆賣略盡,宅邊有小園五畝亦售人。有富賈者,發七百金欲購五姑娘為妾,其母几動。女曰:“已与鄭公約,背之不義。七百兩亦有了時耳。不過一年,彼必歸,請待之。” 五姑娘之鐘情如此。這是板橋既有愛怜复有敬重之筆。 江西蓼州人程羽宸,過真州江上茶肆,見焦山對聯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傍寫板橋鄭燮題。甚惊异,問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揚州問人,便知一切。”羽宸至揚州,問板橋在京,且知饒氏事,即以五百金為板橋聘資接饒氏。明年,板橋歸,复以五百金為板橋納婦之費。 五姑娘的傾倒,因板橋之文學;徽商之傾倒,因板橋之書法。詩書畫三而為一,是板橋之藝術魅力過人。板橋云:“余江湖落拓數十年,惟程三子駿奉千金為壽,一洗窮愁。羽宸是其表字。”詩云:“凡人開口易千金,畢竟千金結客心。自遇西江程子駿,掃開寒霧到如今。”可見感激之深。《雜記》最后還寫到程羽宸: 常從板橋游,索書畫,板橋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 羽宸年六十余,頗貌板橋,兄事之…… 板橋有《題程羽宸黃山詩卷》長詩一首,稱贊程“賦詩數十篇,才思何闊朗”,稱贊程“作記數千言,瑣細傳幽賞”。他雖未能一道同上黃山,但是十分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夠同游,一了夙愿。 饒氏成為板橋的愛妾,相隨終生。后來在山東生一子。一說名為麟儿,但無确證。板橋嗣后在多首詩篇中出現饒氏的影子,形象都十分美麗。 饒氏愛著紅裙,楚楚動人:“小婦竊窺廊,紅裙颺疏篱。 黃精煨正熟,長跪奉進之。”(《贈梁魏金》) 饒氏性情活潑,給板橋添不少樂趣:“閨中少婦,好樂無猜。”(《止足》) 饒氏十分照顧板橋的身体:“小婦最怜消渴疾,玉盤紅顆進冰桃。”(《燕京雜詩》) 饒氏能陪板橋喝酒,以助雅興:“小婦便為客,紅袖對金尊。” 饒氏太美了。她睡著了以后,板橋往往悄悄地看了又看:“樓上佳人架上書,燭光微冷月來初。偷開繡帳看云鬢,擘斷牙存拂蠹魚。”(《怀揚州舊居》) 會試和鄉試,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相同的是也考三場,也考“四書”為題的八股,也考判、詔、誥、表,也考經、史、時務策之類。不同的是,會試在禮部舉行,稱禮闈;在陽春三月舉行,稱春闈。某些試題是圣上看過的,一旦高中,便是天子門生。應考的是各省舉子,人才濟濟,競爭的對手多了,考試的總裁自然是朝中權貴,連十八房也都是京中名人。一旦自己的卷子被某某看中了,很可能從此脫穎而出。雍正十三年(1735年)這一年,鄭板橋是過得十分緊張的。一切不必要的應酬都謝絕了,興化老家不常回去,連揚州北郊情人家里也很少跑了,一個人躲到潤州焦山潛心讀書。 潤州在揚州對江,依山傍水,三面山峰含黛,逶迤万狀。這里是吳頭楚尾,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在這里實現過孫劉聯合,南宋時韓世忠与梁紅玉在這里抗過金兵。焦山是江中的小島,島上樹木蔥蘢,所以又叫碧玉山。焦山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寺廟甚多,和江中另一處山島金山相比,歷來有“金山寺里山,焦山山里寺”之說。板橋常住的庵廟一處是自然庵,目前已是碑林陳列之地,還有一處別峰庵,倚山面江,佛堂以外,花樹一庭,小齋三間,讀書之余,可听濤聲。讀書之余,也免不了浮想連翩,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廿四日作《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用銳利的批判態度,對數千年來的數千百家的經、史、子、集做了一番審視。他從秦始皇燒書說起,認為有些書只有零碎道理,有些書是風云月露之辭,有些書為悖理傷道之作,有的書簡而枯,有的書冗而雜,有的書該燒,有的書不燒自燒。他認為“終身讀不盡,終身受用不盡”的書,只有四書、六經、左、史、庄、騷、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而已。這段評論太個性化、感情化了,筆者极為疑心這是雨中無事的酒后之作。不過,這是容易理解的,一則,板橋正在專攻八股,磨敲門之磚,再則,這是寫給堂弟看的,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寄托在他們弟兄兩人身上,因此指導讀書不能不帶有极大的功利作用。半月以后,他又有《焦山雙峰閣寄舍弟墨》,托其為自己購郝家庄墓地,“買以葬吾夫婦”。板橋是個极洒脫的人,現在關在荒山古廟里讀書,如入囚籠,讀書之余,免不了想入非非。一方面求仕進,一方面又想到身后大事,一方面打算日后娶妾,一方面又想到未來的入土為安。這兩封信都可以看到一位放浪不羈的才人在科舉制度桎梏下心如猿馬。 古廟讀書,朝夕相見的只有和尚。他還寫信給弟弟對和尚大大議論了一番,說是要尊重和尚,削去頭發便是他,留起頭發便是我。說和尚也有殺盜淫妄貪婪勢利的,是佛之罪人,但是秀才也有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說是和尚不必罵秀才,秀才也不必罵和尚。古廟讀書,有時也有朋友來,《詩鈔》中有詠袁梅府送蘭故事。“多情只有袁梅府,十日扁舟五去來”,這位袁公送的是秋蘭,大概是知道板橋善于畫蘭竹的罷。板橋的詩未署年月,但從“秋蘭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開”的字樣看,可能便是雍正十三年罷。 讀書之余,板橋去過江村,去過潤州的南郊。南郊岡巒起伏,綠樹蔥蘢,其間有處招隱山,修竹溪泉,松林紅葉,景色尤為恬靜明洁。此山為東晉戴顒隱居處,也是梁代昭明太子讀書處,山上留有讀書台与增華閣。招隱山上的招隱寺,有“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之聯。板橋往日游寺,和招隱的和尚交過朋友。讀書之余重游相隱寺,一口气寫了五首五律。游覽的時間是在五月,在曲徑處喝了山泉,渡水時步履如飛。到了山上寺內,滿頭大汗。和尚見了舊友,興奮得脫了袈裟,讓客人揩汗食瓜,在竹榻上小臥。板橋熟不拘禮,支枕看花,其樂融融。接著入了禪房,細品新茶,僧俗談得十分投机,便吮墨吟詩,雅興不淺。天色將晚,山風颼颼,和尚只好裹起僧衣。這時俯瞰山下,僧人歸寺,背著一筐新果,過橋轉樹,走了上來。歸鳥喧嘩,山光幽暗,再回焦山是來不及了,這天晚上,僧俗抵足而眠,必然又是一番徹夜長談。 焦山讀書之年的八月,雍正皇帝去世,子弘歷即位,年號乾隆。乾隆是年25歲,胸怀宏圖大略,對雍正朝廷弊政多所革新。年輕的皇帝決定元年會考,擢拔才人,不得因朝臣更替延誤。朝廷新舊交替,也給鄭板橋出人頭地以希望。會試前的冬日,他便買舟北上,以防誤了考期。据說船家十分貧苦,衣衫襤褸。無事閒談,才知道船家老母臥病,儿女幼小,生計艱難。板橋十分同情,但囊中銀兩要供京中使用,愛莫能助。正在這時候,安宜方向來了一條大船,船上燈燭輝煌,笙管齊鳴。看船上的旗幟,知道是新任揚州知府的官船。板橋暗暗關照船家將船橫開,擋住大船。船家害怕,板橋表示,一切后果,由他擔待。民船攔路,差役過船抓人,板橋便大搖大擺地上了官船,說明有民情要上告。紙剛舖開,板橋便連寫三個大大的“苦”字。知府說,有什么冤情,直接說吧。板橋連續寫道:“苦苦苦,苦蒼天,天子新喪未半年。山川草木猶含淚,府台船中唱采蓮。”然后從怀里摸出兩方圖章蓋上一方“鄭燮”,一方“板橋”。知府對板橋早有所聞,此時臉色大變,連忙關照停樂,起身深揖。他知道板橋入京應試,請舉人入京要為鄉里美言。板橋指指船家,要知府周濟。知府無法,只好掏了一筆銀子。這時,板橋才大笑過船,繼續北上。 乾隆元年四月十五日,是板橋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張挂的大清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題名錄上,賜進士出身的二甲九十名名單上,有“鄭燮江南揚州府興化人”字樣。九十名二甲進士中,還有一名揚州江都人金門詔,排名三十八。板橋大喜過望,但是也暗暗捏了一把汗,因為他排名第八十八,在二甲中倒數第三。中了進士,免不了有一番應酬,見到許多王公大人,參加恩榮之宴,也免不了隨隊在京師大街上炫耀一番。此時板橋44歲,在進士的隊伍里多少顯得蒼老一點,但一登皇榜,就是跳了龍門,躋身貴人之列。貧賤數十年,終有今日,在同鄉慶賀聲中,自然無限欣慰。回到客邸,興奮之余,畫了一幅《秋葵石筍圖》以自賀。他自題道:“牡丹富貴號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成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他不以牡丹芍藥自許,也不掠一甲諸人之美,“相隨”兩字,標明了他的二甲八十八名之地位。他以秋葵自況,是經過一番考慮的。一個出生于水鄉的窮書生,本來也很平常,今日揚眉吐气,在皇家擢拔的才人中,也能占一席之地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了進士,吏部詮選時,不能立即授官。按板橋的想法,最好是能謀一京官,在六部占一個職務。這時刻免不了有若干友好傳授他以進身之道。他拜訪一位當權人物,以談韓愈昔日上宰相書為由,呈詩求取官職;他又以詩呈一位炙手可熱的長者,有“欲寄情人羞自嫁,把詩燒入博山煙”之句,看似委婉,其實是急切地透露出心事。板橋為人直率,心里想什么,筆下就寫什么,他還不諳官場求進种种竅門,或求其裙帶,或贈其所好,他以為他的詩箋一到,達官們便怜才破格,授他一頂花翎。這一切都落空了。這時候,他還結交了一批文士官員,其中有國子學正侯嘉璠,中書舍人方超然之類。他們的官職不足以提攜板橋。他還結識了畫家圖牧山。牧山這個人脾气很怪,板橋和他論畫,步行了很遠的路,一直跑到沙窩門的一處野廟中訪著了他,他慢慢地洗碗烹茶,書畫之事,“絕口不一言”,也實在是個怪人。板橋還有一首詩,說是“十日不能下一筆,閉門靜坐秋蕭瑟。忽然興至風雨來,筆飛墨走精靈出。”論者往往以為這是板橋自述創作過程,其實是贈圖牧山之作,描寫的是牧山的創作情況。這位滿人也實在是很有個性的,象這樣的人當然于板橋仕進無補。待命京中一段時間,板橋還与許多和尚關系密切,談禪論道。看來乾隆元年是板橋希望与失望并存的一年,最后“慚予引對又空還”,回到家鄉有進士的頭銜,但是自己的想象未能如愿,未曾謀到實在的官職。 乾隆二年,板橋回到揚州,首先受到朋友的祝賀。他遇到早年同學顧万峰,是在風雪天。兩人對飲以后,先到史閣部墓憑吊一番,又到董子祠內外看看。兩人邊走邊談,板橋的談吐使得老同學十分詫异:“亦有爭奇不可解,狂言欲發使人駭。下筆無令愧六經,立功要使能千載。”在顧万峰看來,老同學中了進士,轉眼就是人上人,可是沒有學上官腔官調,說出話來依舊一片天真,直道肺腑。他預祝他保持這片赤子之心,將來為民父母時,能夠知道老百姓的痛痒。 中了進士,得以和家鄉的官員往還。高郵州的知州傅椿專門乘船去拜望過他。傅公頗有政聲,他寫了長詩詳細地描寫當日高郵水患和傅公治理的情形,頌了德政。他還給江南布政使晏斯盛獻過詩。在丙辰禮闈時,晏供職鴻臚寺,拉關系也可以說是板橋的老師,板橋感謝他“慚愧無才經拂拭”,他于是“也隨桃李謁高山”,告訴他自己有吏治方略,求其引進。乾隆四年,他還呈詩兩淮鹽運使盧雅雨。因為引荐碰到一些困難,他發牢騷說是“吹噓更不勞前輩,從此江南一梗頑”,不想做官了。灰心歸灰心,晏斯盛、盧雅雨一類高官幫他吹噓也是免不了的。于是,板橋結識了一位京師的權貴:圣上的叔父慎郡王允禧。 允禧是康熙皇子,字謙齋,號紫崖道人。他酷愛書畫,喜歡接近文士,待人謙和。板橋結識允禧,最好不過的媒介,詩、書、畫三者而已。允禧向吏剖推荐一個進士,于公于私均無不合。盡管目前手頭尚無直接材料可資佐證,但在意想中,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 注: 1見《揚州畫舫錄》。清·李斗撰,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有翻印本。 2見《揚州民間傳說》。江蘇人民出版社編,1983年9月版。 3見《揚州畫舫錄》,廣陵古籍刻印社本142頁。 4見《陸仲子遺稿》。其中《虞美人·鄭克柔述夢》有“故人一覺荒唐夢,娓娓事,殊堪听”之句。 5洪為釋名,即惠洪之洪:覺范乃俗名,即彭覺范之覺范。惠洪北宋詩僧,他寫的《冷齋夜話》十卷,力主詩文奇趣,頗有見解。 6見鄭方坤著《本朝名家詩鈔小傳》。 7詩為七律,乃板橋暮年作品,見南京徐石橋藏墨選。 8可參看薛振國等《鄭板橋与鹽城郝氏》一文。 9見《鄭板橋全集》,卞孝董編,522頁。 十見《贈字畫流芳百世》一文,《人民政協報》1984年11月18日載。 □《揚州雜記卷》。《文物夭地》1983年2期揭載上海博物館藏此卷,鄭板橋手書,紙本,鈐有“板橋”“鄭”“燮”等印及褚德彝收藏印。据考,此件乃板橋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在濟南鎖院所作。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