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七品官耳


——板橋在山東
一、范縣宦況

  板橋到山東范縣為縣令時,慎郡王給他寫過一首送行的詩:
  万丈才華繡不如,銅章新拜五云書。
  朝廷今得鳴琴牧,江漢應閒問字居。
  四廓桃花春雨后,一缸竹葉夜涼初。
  屋梁落月吟瓊樹,驛馳詩簡莫遣疏。
  詩中高度稱贊板橋的才華,認為他的出仕,使揚州少了一個賣畫人,而朝廷卻得到了一個能干的官吏。關照他今后不廢吟詠,千万不可忘記京中的朋友。看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很深了。
  郡王名允禧,雍正的幼弟,當今乾隆皇帝的叔父。乾隆七年,允禧32歲,晚板橋18歲。允禧住地在紫瓊崖,自號紫瓊崖居士,或紫瓊道人。他們結識的經過,据板橋晚年在《自序》中說是允禧好書畫,十分愛惜板橋,專門備了帖子,派易祖式、傅凱亭兩人前來邀請。同時,并將他自己寫的駢体文送給板橋看,作詩文之交。是年當在板橋第三次入京的乾隆七年(1742年)的春天。此次入京,有三种可能,一是應吏部之召,二是自行入京謀職,三是有人已与郡王通了關節,請郡王向吏部推荐。這三种可能都是存在的。
  板橋在五年前中了進士,如未發現劣行,由吏部任命擔任一官半職,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時間的遲早,官位的高低,要看机緣。板橋有出仕的才能,又有出仕的資格,向吏部荐才,盧雅雨也好,晏斯盛也好,允禧也好,都不出格。板橋是年結交允禧,而且從為允禧所作《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作跋的口气看,不能不使讀者疑心,板橋最后出仕山東与允禧有關。是年七月二十五日,板橋在《跋》中稱主人的詩似杜牧,似王維,似杜甫,似韓愈,贊主人有詩書畫三絕,說主人作品清、輕、新、馨,說主人讀書能得其中三味,所以作詩便能如岳飛用兵,得心應手等等。論詩論文板橋歷來眼界甚高,現在作如此的溢美之辭,似与主人歷來所持標尺不一。其實,細讀跋文,可見板橋處處贊揚主人,又處處留有余地。說主人好問,言其學問不丰也;說主人作詩何其難,言其文思不夠敏捷也;說這本詩集乃“前茅”,言其尚未成熟也;說主人讀書精而不博,言其知識基礎不夠深厚也。板橋推重允禧,一則因為主人是皇室貴人,再則因為主人“胸中無一點富貴气,故筆下無一點塵埃气,專与山林隱逸、破屋寒儒爭一篇一句一字之短長,是其虛心善下處”。他与允禧的交往一直持續到晚年,歷史證明了兩人是心心相印的詩文之交,而非謀求仕進的一時的利用。板橋出仕當年為允禧作頌的文字,現在看來,符合板橋的歷來性格,評价得体,在允禧方面,也不管推荐了板橋沒有,都無損于板橋的清名。
  板橋原來想當一名京官。現在放了外任,所以一到范縣,魯西小鎮的偏僻、破敗給了他強烈的印象。“朝歌在北,濮水在南”,一邊是殷代的古都,一邊是《詩經》里遍地植桑的沃土,是一個古文化遺存十分丰厚的所在。但是這是彈丸小邑,“四五十家負郭民”,登上東門城樓看看,所見除了南邊的漳鄴之水,東邊的魯鄒之天以外,建筑物很少,連過往的旅客都沒有館驛可住,完全不像江南一帶的富庶。
  范縣知縣的衙門,据載,有官吏八名:知縣一名,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陰陽學訓術一員、醫學訓科一員、僧會司僧會一員,道會司道會一員。1縣中人口,据板橋在給鄭墨的詩中所述為“小城荒邑,十万編氓”。有十万左右人口不算少了,但是地廣人稀,和人煙稠密的揚州、儀真、興化比較,自然是顯得荒涼了。當時揚州領二州六縣,人口為326万余人,平均每州縣40余万人,且地域狹小,顯然要比范縣繁盛得多。范縣荒涼,范縣的縣衙門也荒涼得可以:“廨破牆仍缺,鄰雞喔喔來。庭花開扁豆,門子臥秋苔。”衙門的情況很容易使人想到破廟,門子的閒散又很容易使人想到野僧。
  板橋初次為官,上司自然常常來查問,看他履行職務情況如何。范縣屬曹州府轄,知府名姚興滇。板橋敘述自己的政績,首先覺得成績不突出:“落落漠漠何所營,蕭蕭淡淡自為情。”他接著敘述自己的心態:“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無聊挂姓名”,很可能這位太守年紀不大,板橋有自慚之感。匯報工作還是要匯報的,他接著說:“布襪青鞋為長吏,白榆青杏种春城。几回大府來相問,隴上閒眠看耦耕。”務農為本,皇帝每年三月上元,都要到先農壇扶犁親耕,然后在觀耕台觀耕,勸農更是地方官員的重要職責。但是,“閒眠看耦耕”,表現出的卻是一位風流縣官的瀟洒情態。看來這位知府是位頗有雅量的人物,并沒有拿出官架子來申斥几句。
  板橋出身農家,對于農業生產情形是很熟悉的。他仔細地了解了范縣的農副作物情形,特別是有別于江南的一些品种了解得十分詳細。例如种棗、种梨、种胡桃一類果品,例如范縣一帶植桑采桑的風俗,例如范縣蔬菜的品种,例如這一地域所長的臭麥和黃、黑、綠三豆的生長情形,例如這一帶家畜的飼養,例如這一帶赶集的風情習慣,都有過詳細的查詢,寫在他的《范縣詩》里。這首詩應當看作是他履行縣官職務的記錄。板橋出身貧苦,對于這一帶的窮人多所關切,他了解到有的農夫40歲才能娶婦,還有60以后不能養老,還要給人家作佣的,一輩子做牛做馬。有的老人不知道他是縣官,拄著拐杖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向他訴苦。他一方面覺得這塊土地是“唐風所吹”的丰饒沃土,一方面又看到了這一帶貧富不均,為人雇役的人秋收以后返家,連小孩儿都不大認識他了。他有一首《喝道》,寫他与百姓之間的關系。喝道本為封建官吏出行時的禮儀,他卻“喝道排衙懶不禁,芒鞋問俗入林深”。他雖已年過50,但初入仕途,對于陳習的改革卻充滿了銳气,芒鞋問俗就沒有一點官气。百姓們對他也很禮貌:“一杯白水荒涂進,慚愧村愚百姓心”。可見他的平民意識之濃厚。
  縣官還有一項重要職能就是判案。但是范縣民風淳朴,“范縣民情有古風,一團和气又包容”,打官司的不多。“四五十家負郭民,落花廳事淨無塵”,又說“彈丸小邑,稱是非才。日高猶臥,夜戶常開。年丰日永,波淡云回。鳥鳶聲樂,牛馬群諧。訟庭花落,掃積成堆”,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2但是,作為一名縣官,不光是“情怡慮淡”,他還看到了自己的重要責任。訟庭花落,年丰日永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問題尚有待發現。“尚有隱幽難盡燭,何曾頑梗竟能馴!”他知道十戶之鄉,官民之間的隔閡總是有的,唯恐辦事不公,為民之累。据說板橋在范縣斷案,有甲乙兩農夫因斗牛事起訟,其中一牛已被戳死。甲要乙賠牛,乙說兩牛相斗,并非主人過失。鄭判了八個字:活牛共使,死牛共剝。甲乙都滿意了,里人也稱頌,其刻意公正如此。又說,興化一農夫赶一船茨菇到范縣求售,菜霸欺行霸市,說茨菇上有泥,硬要煞价。農夫無奈,求到板橋那里。板橋是興化人,如因鄉人徇私,將使范縣人不安,但菜霸欺負人,又不能不管。他思索片刻,赶到茨菇船前,對著茨菇連忙下拜。菜霸慌了,問老爺為何如此。板橋說,見家鄉之土,不得不拜。菜霸不好意思再煞价了,于是做成了一筆公平交易。其風趣如此。還說,板橋歷來仇恨屠夫,因為在興化吃過屠夫的苦,因而對范縣的屠夫也多所厭惡。斯時饒氏在范,為勸板橋,吊一老鼠于屋,說是幼年有件新衣曾為老鼠咬破。板橋笑道:“范縣之鼠非揚州九鼠。”饒氏便勸道:“范縣之屠夫豈是興化之屠夫?”于是板橋大悟,以后便不以偏見辦案。傳說中又見其從善如流。
  采訪民間關于板橋在范縣的傳說,歷覽板橋在范縣所作詩文,可以看出初入仕途的板橋是頗有抱負的。他從縣城到京城,体會到民瘼之深:“縣門一尺情猶隔,況是君門隔紫宸”;他覺得做官能不能胜任,事在人為:“分明一匹鴛鴦錦,玉剪金刀請自裁”。(《感怀》)他接触農夫,接触書生,接触范縣各階層人士,常問民疾苦,常悟官箴。他借荷花詠志,說明年紀雖大,但決心要把事情辦好,“秋荷獨后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非因后出奇。”(《秋荷》)他生性風雅,但是在縣官任上辦事卻是認真的。他在一首《君臣》中,說君是“天公辦事人”,自己則是“吾曹二三臣”。辦事稟的天意:“兢兢奉若穹蒼意”,態度則是“莫待雷霆始認真”。可見他是很想做一任好官的。有了從政的實踐經驗,他一方面看不慣“烏紗略戴心情變,黃閣旋登面目新”(《歷覽》),要葆其書生本色;一方面又有了實際的体會,例如他在《南朝》中說,杜牧之、溫飛卿如果為天子,一定會破國亡身。這些話,是當了縣官,知道從政的艱難以后,才有此認識的。

二、魯西翰墨情

  文人做官,大致有兩种情形。一种是一旦為官,便熱心仕途,忙于應酬,過去愛好的詩詞書畫,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至于文友詩友,也懶于應接,話不投机半句多了。還有一种,即在公余,依舊保持其文人面貌,不廢文事。板橋長期生活在揚州,曾守揚州的歐陽修、蘇東坡都是后一种人,他們的故事在民間傳說,他們的佳句在平山刻石,風流宛在。板橋曾說“十千沽酒醉平山,便拉歐蘇共歌泣”,可見歐蘇對他的影響之大。不久前在揚州做推官的王士禎也是晝了公事、夜接詞人的,有一段風流佳話,板橋也是知道的。板橋為官,屬于何者?他的興趣何在?我們不妨看看他的《止足》:
  年過五十,得免孩埋,情怡慮淡,歲月方來。彈丸小邑,稱是非才。日高猶臥,夜戶長開。年丰日永,波淡云回。鳥鳶聲樂,牛馬群諧。訟庭花落,掃積成堆。時時作畫,亂石秋苔;時時作字,古与媚皆;時時作詩,寫樂鳴哀。閨中少婦,好樂無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圖書在屋,芳草盈階。晝食一肉,夜飲數杯。有后無后,听己焉哉!
  公務之余,畫也有了,書也有了,酒也有了,還有年輕美貌的小妾也附上一筆。這是不慚東坡的朝云一枕吧,真是优哉游哉,其樂融融。
  但是,別以為板橋只是吟花吟柳,雕琢辭藻,以詩文打發閒散的光陰。板橋在范縣給墨弟的信里說得很清楚,他稱頌杜甫“少陵詩高絕千古”,一看題目,便知其憂國憂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廟丘墟、關山勞戍之苦,使人痛心入骨。他厭惡沉溺湖山、流留詩酒、不顧國之大計的“流俗不堪之子”,他主張作詩作文要端人品、厲風教,倘胸中無感,“可以終歲不作,不可以一字苟吟”。他最關切的是“民間痛痒”,看不起王維、趙子昂這些名聲很大的古代畫家,認為是“不過前朝兩畫師耳!試看平生詩文,可曾一句道著民間痛痒?”
  他是這么主張,也是這么實踐的。他刊刻了他的《道情十首》。他寫了生活底層的漁翁、樵夫、和尚、道士、貧士、乞丐、隱者的日常生活,描寫了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現了無羈無絆的性格。盡管道情中表現了許多消极的觀念,但是十余年屢抹屢更,慘淡經營,力求通俗平淡,目的是讓生活中的漁翁、樵夫、和尚、道士、貧士、乞丐、隱者能夠讀懂,能夠傳唱,以慰天下之勞人。京中來客,述及有一女子名招哥者,擅唱此曲。板橋大喜,便托人帶錢給她:“宦囊蕭瑟音書薄,略寄招哥買粉錢”,可見板橋因其作品流傳而感到的內心的愉快。
  板橋關心民間痛痒,作品中在寫實之余,頗能發揮其想象力。他過去曾寫過一則“夜殺其人,明坐其家”的故事。忠厚的主人把盜賊作為心腹,而奸邪的惡人則打扮成忠直的形象。他寫過一個貧苦的寡婦,以為人縫紉織布來撫養孤儿,凄楚動人。他還寫過悍吏,入村捉鵝鴨,括稻谷,甚至鞭打百姓,民不堪命。吏悍源于官貪,口口聲聲樂善好施的官員,已經使得百姓無法應付了,現在的官員連樂善好施的假面具也剝去了,結果自然更是民無宁日。他還大膽地描寫過一些富貴人家的私刑,手段凶殘至极,寫得字字血淚。株連所及,甚至連70歲的鄰家老翁也不能幸免,“雷霆收聲怯吏威,云昏雨黑蒼天泣”。他描寫的是一群被壓迫者備受摧殘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的出現可能都是有原型的,也許耳聞,也許目見,以其丰富之藝術想象力,從刻划細節入手,暴露“清平盛世”時陽光下的罪惡,形成沉著痛快足以振聾發聵的針砭時弊之作。現在板橋自己做了官,為民父母,再一般地指責貪官悍吏似乎不适宜了,于是他把筆触轉向封建家庭中受壓迫的一群,為他們訴述不平。
  在范縣,板橋寫了《孤儿行》,他把矛頭指向虐待侄儿的叔父叔母。這是一個富貴之家,但生性刻薄凶惡的兩個長輩在衣、食、住以至勞作方面往往苛待一個幼儿。孤儿吃的只能是奴仆們吃剩的殘羹剩飯;著的是破衣;住的是柴草房,平時要做汲水、養馬等力所不及的繁重勞役。而他的堂弟,即阿叔的親生則衣裘食肉,養尊處优。矛頭指向阿叔叔母,實際上是指向凶殘丑惡的不道德行為,表現了作者同情受苦受難者的人道觀念。如果說《孤儿行》還顯得比較單薄,那么,《后孤儿行》則情節丰富,鞭辟入里。這里的孤儿是一個年幼的女婿,為丈人所欺。丈人絕滅人性,他得到女婿家的珠玉以后,想方設法要害死孤儿,心腸之毒,令人發指。悲慘的孤儿為賊所虜,狠心的丈人買通官府,使得孤儿隨盜就戮,事情終于遂惡人之愿。這是一張告發一切陰謀者、狠毒者、凶殘者、無人性者的控訴狀。
  孤儿已經死去,除了作者的悲歎,再沒有什么話好說了,但是還有一個12歲的小婦受到婆母的虐待,害得七品官連呼“嗟嗟貧家女,何不投江湖”,以警世人。12歲的童養媳受到了种种折磨。較之《后孤儿行》,又顯得情節跌宕曲折了。婆母凶狠,而公公善良,可是河東獅吼,阿夫年幼,盡管同情也無能為力。故事所展開的矛盾是多重的,而矛盾的焦點則在于婆母的凶殘与小婦的善良無助。作者筆下的苦難者都顯得幼稚而軟弱,缺乏抗爭的勇气。作者塑造這樣的悲劇形象,在于勸世与警世,喚起人間的善心,喚起世人對惡人的鞭撻和對于弱者的同情。作者看不起那些“栽云縷月,標花寵草”的無關民瘼之作,他認為只有繼承《詩經》中《七月》与《東山》一類作品的傳統,才是為文之道。
  在范縣的第二年,即乾隆八年的七月十八日,板橋作臨《蘭亭序》的跋語。他說自己的書法,是以中郎之体,運太傅之筆,為右軍之書,而實出以己意。他認為學古人如果依樣葫蘆,才子便歸于“惡道”,是他所不取的。日后他的重孫鄭鑾認為,這時候的板橋書法已合諸家而成一体,已經步入學力精到的階段。出仕范縣的几年,他和長于書法的朋友交往頗為密切,也十分怀念往日的書友。傳世的有兩首關于音布的詩。音布,字*遠,長白山人,秀才,年齡大于板橋,此時業已過世。他是一位奇人,“筆鋒下插九地裂,精气上与云霄摩”,他的書法很使板橋傾慕。音布為人爽直,不拘小節,他厭惡科甲,為此和家人有很大的爭執。也許是由于有什么失檢的行為吧,晚年被革去了秀才的身份,淪為騎卒。他在充當騎卒的時候,因為書藝過人,老兵健卒都很尊重他,多方照拂。板橋大聲疾呼,千万勿以身份地位論人,當代著名書家如巍巍五岳,但五岳之外還有奇峭的高山峻岭,音布就是一個。他怕世人忘記了這位奇才,寫一首長詩為他立傳,廣為傳布。有一位叫陣坤的秀才,云南人,他要到北京去,板橋因為他“書法有古意”,寫了一首長詩送他。他指出陳生書法的長處与短處:“觀君運腕頗有力,柔軟妥帖須功夫”,他誠懇地告誡陳生功名富貴難圖,不如精研書法,可望有所成就。他還向陳生介紹京中的一些書法大家,一個是云南和尚介庵子,一個是法華庵主張照,一個是梁西湖。這些人有的藏舊碑古帖很多,有的是當代書法巨公,可以向他們請教。這個階段,他對工書的方超然、工篆刻的沈鳳也常怀念并有評价。
  在范縣,与板橋交往的自然有官場的朋友,也有民間的朋友。但是,他在詩文中留下痕跡的卻以民間居多。有兩個秀才,一個叫宋偉,一個叫劉連登,既貧且病,但是很有學問。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兩人赶到衙齋來請教板橋,縱談《离騷》、《史記》一類典籍。宋生家貧,极孝順,三餐不繼,往往兩天才能吃一頓飯,但讀書不廢。劉生精于易理,善畫蘭竹山水人物,也很貧窮。窮書生的窘況,板橋是經歷過的,出于同情,他贈送銀兩。兩生堅持不受,板橋也不便勉強。后來宋偉于丁卯中舉,那時候板橋已調濰縣了。板橋給他們寫的詩以及交往故事載于《范縣志》,成為一段佳話。板橋來山東上任之時,正是李鱔罷官,由山東返揚之日。如果兩人在濟南或途中晤面,當非意外。到了范縣,板橋時常与家中有書信往還,与复堂書信往返,也极方便。在《怀李三鱔》中,他估計老友再出山的可能是几乎沒有的了,于是勸慰備至,希望他的同鄉學者潛心藝術,安度晚年。比較起來,對于富貴功名,板橋看得淡些,也看得深些。
  范縣地處魯西,和邯鄲相距不遠。由范縣出發,到邯鄲也只有兩三天的路程。引起板橋興趣的,自然是古鄴城的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等古代遺跡。板橋曾有《邯鄲道上二首》。京城南下,必經歷下,走不到邯鄲,《二首》可能是公余借故西行的志行之作。板橋還有一位杭州的朋友余省三專程來拜望。友情可貴。板橋為他籌了一筆錢,讓他到曲阜、泰山、嶧山走了一圈,還籌足了足以乘騎返里的盤纏。板橋未嘗不想和朋友一道暢游一番,可惜的是,公務纏身,未能如愿。

三、濰縣修城

  板橋于乾隆七年(1742年)到范縣任縣令,到十年冬奉調濰縣。乾隆十年即乙丑年的冬十二月,他曾游揚州東郭。他在東郭市上見到一張破畫,是元初李萌的歲朝圖。板橋買了畫,裝裱后懸于几席之回,并且題了一首詩,說自己“三百年來愛古情”。職務調動有一段間隙,很可能是他乞假歸里度過了一次与家人歡聚的新年,便中可訪問老友。在翌年的春天,他再去濰縣赴任。
  濰縣不比范縣,是魯東大邑,縣中豪紳甚多。“連云甲第尚書府,帶宅園林太守家”,這些人家和省內、京內的要員都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在這樣的縣份內為官很需要敷衍地方士紳。据說,板橋上任時,這些士紳買通衙役,讓板橋坐了一段“簸箕轎”,顛得板橋七上八下,說這是濰縣的規矩。板橋發現這是有意折騰,便說轎外濰縣田中的土墓靈驗,要轎夫搬一些土入轎。土塊壓轎,轎子很沉,便無法顛簸。入縣之初,板橋便与豪紳展開了一次較量,讓豪紳們知道,新來的縣官并非可以任人擺布的等閒之輩。
  在常人眼里的濰縣,是繁華富庶的濰縣。在板橋眼里的濰縣,卻是貧富不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濰縣。
  且看他的《濰縣竹枝詞》里的這一首:
  東家貧儿西家仆,西家歌舞東家哭。
  骨肉分离只一牆,听他笞罵由他辱。
  板橋對于“天下之勞人”歷來同情,對于當時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歷來忿恨。他戴了烏紗仍不改初衷,到了濰縣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家財累累的西家,而是東家的貧儿。至于貧民的困苦,他以為又源于富家的盤剝:
  繞郭良田万頃賒,大都歸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窮荒地,半簍鹽挑又被拿。
  這是一幅封建時代貧富懸殊的素描圖。貧戶貧困的原因在于生產資料被剝奪。貧民無以為生,只好就地取材,到海邊晒鹽販賣。但是,賣私鹽又是犯法的,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既是呼喚,又是歎息:
  濰縣原是富豪都,尚有窮黎痛剝膚。
  慚愧他州兼异縣,救災循吏几封書。
  這里在“人禍”之外,又說到天災的影響。天災對于富人的影響不會太大,受到慘重打擊的還是貧戶。官府如何?只能是官樣文章,慢條斯理。板橋出身貧家,能夠体會到庶黎的切膚之痛。由盤剝貧民的富家而及因循誤事的官府,認識又深化了一層。
  濰縣富庶,但是歷年災荒,卻無法抵御。板橋來濰縣前夕的乙丑七月十九,海水倒灌,疫病流行;板橋來濰的次年,“十二年丁卯春,大饑。自十一年八月不雨,至是年夏五月十八日始雨”,但是又“連陰兩月,無禾”。3赤地千里,餓殍遍地,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無奈只有四處逃荒。板橋在他的《思歸行》里說,到濰縣就任就遇到了荒年,首先遭殃的便是耕田拉犁的牛馬。民饑無食,便把牛馬宰殺充饑,這時的牛馬無犁可拉,再說,也沒有飼料可以喂養。牛馬宰的宰了,餓斃的餓斃了,接著,便是“畜盡人亦亡”,賣孩子的,賣婦人的,處處都有。孩子賣了,婦人賣了,還是不能存活,于是便外出逃荒。板橋來到濰縣,看到這些慘不忍睹的情形,便寫了《逃荒行》。
  《逃荒行》寫災荒之年饑民慘狀,從賣儿賣婦開始,寫到虎狼吞噬餓殍,村人惊慌万狀。后來由于饑民瘦得“不堪充虎餓”,連野獸都不想吃了。道上處處有棄嬰,逃荒者丟了自己的嬰儿,但是禁不住其余棄嬰的哀哀哭泣,又把別人的孩子抱來撫慰,就這樣丟丟抱抱,抱抱丟丟。逃荒的主要方向是關外“黃沙浩無宇”的地帶,以艱苦的勞動開墾荒地。“身安心轉悲,天南渺何許。万事不可言,臨風淚如注”。饑民之苦,真是如海之深。
  但是,板橋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縣官,一方父母。一种責任感驅使著他,他要為濰縣父老辦點實事。他即任之初,值得濰人怀念的是兩件大事,一件是開倉賑濟,一件是修城。
  開倉一事,當在丁卯之春。春荒嚴重,此時已連續十個月無雨,田中顆粒無收,人吃人的情形開始出現。縣有官倉,板橋毅然決定開倉賑貸。衙中有人阻止,認為這樣擅自作主,戴烏紗的要擔待罪名。板橋表示,這是什么時候,倘輾轉申報,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他表示上峰降罪,將由他一人負責。于是由饑民具結領糧,活万余人。4春荒過去,丁卯之秋連續兩個月陰雨,又是水災。實在無法,便由他捐出養廉的銀兩充當糧款,再由饑民具結借糧。但是饑民太多,俸銀有限,單憑一個人的余錢能救活多少人?于是,他想到了修城。
  關于修城的情形,這里引用一段濰坊市兩位同志所述的資料:
  濰縣城池創于漢代,系土城。明崇禎十三年,易土改砌為石城。后屢次維修。清“雍正八年庚戌夏,六月大雨,城倒坏1425尺,濰決。”(《濰縣志稿·通紀》)這次重修,邑中紳士捐銀8786兩,捐糧若干。遂“招徠饑民就食赴工,勸邑中大戶開厂煮粥輪飼之。積粟之家,諭其平糶。又捐廉代輸,取領券火之,全活其眾。”(《濰縣志稿·職官列傳》)通過修城,救活無數災民,人民感恩載德,在濰縣海島寺巷建生祠以紀念。
  兩位又說:
  濰縣城由于白浪河穿城而過,分為兩城。河西就是《修城記》所敘的石城牆的城里。河東為東關,城牆為土質(咸丰年間始改筑為三合土),該碑云有:“土城尤多缺坏”,“以筑土城,城遂完善”句,推斷可能是修的東關土城。5
  發動全縣士紳出資修城,對于一個出生异鄉的新任縣官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板橋深知身体力行的重要,他首先出資三百六十千,修城六十尺(一作八十尺),作為榜樣。据《履園叢話》載,乾隆之初,一兩紋銀約折制錢七百文,那么三百六十千,約合500兩之數。板橋歲入俸金及養廉金約在千兩左右,此捐約相當于他半年的官俸。初到濰縣,以此貢獻于濰縣鄉親,事跡自然是十分感人的。當時,響應板橋號召捐資修城的,有郎一鳴、王儼、陳尚志、田延琳諸人。6郎樂于行善,捐資甚多,板橋重其為人,贈聯云:“為善無不報,讀書當及時。”王為流飯橋人’好直言,也樂于捐輸。板橋离濰時,曾有留別詩。陳為北門里人,曾修補城西北角的石城,板橋多次旌表過他。田為南屯庄人,為修城事出過大力,板橋以隸書為他記事。在板橋自書的《修城記》中,為修城出力的還有郭偉業、郭耀章諸人。修城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開工,次年三月完工,共一千八百余尺,士紳捐銀八千七百八十六兩及糧若干。平均每修一尺,約需五兩左右。這和板橋捐銀修城每尺平均工料价仿佛。這是一項足以在縣志上大書特書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修城一舉而四得。一得是防水,二得是防盜,三得是以工代賑,活民無數,四得是動員濰人愛土愛鄉。以工代賑一項,既可免擅自開倉之風險,又可挽回四散逃荒之趨勢,使得饑寒交迫之民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尋找活路。石城修竣以后,土城依然漏水,一批煙舖商販捐資修土城,出資數量雖然不大,但其志可嘉。板橋親自寫了《濰縣永禁煙行經紀碑文》勒石,文中規定以后濰縣的煙由眾煙舖專賣,其余未經批准者不得經紀,以報功彰德。這方碑是板橋治縣有方、賞罰分明的物證。
  板橋詩書畫十分出眾,其實,他修城一類德政,在當時也是十分出眾的。

四、案牘雅謔

  板橋為人重風趣,說話富幽默感,用他的摯友金農對他評价的話說,叫做“風流雅謔”。在興化如此,到了山東做了縣官仍然如此。
  板橋遺世有一批“判詞”,這是主人生前万万沒有想到的。由于他的書法精妙,在濰縣所遺片言只語均被收羅,當作至寶。縣官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審理上告的种种案件,作出判詞,書于狀紙。多年以后,有心者將狀紙毀了,僅僅留下判詞,匯為冊頁,作為書法精品,輾轉相傳。7從這些“判詞”中可以看到,板橋當日大量處理男女婚嫁糾紛、斗毆偷盜案件,繼承債務及析產事宜、賦稅財產糾葛。在文人看來,這些都是“俗務”,但是它關系著人民的禍福生死,處理得當与不當,關系甚大。因為狀紙已毀,光憑判詞的片言只語很難分析,但是也還能看出一點蛛絲馬跡。有一份“判詞”說:“既据患病三月,耽誤子弟,亦在所不免。但斯文体統,非可斤斤計較,應彼此看破。”看來這是東家告塾師的狀子,判詞顯然在袒護生病的塾師。《國朝耆獻類征》說板橋判案“右窶子而左富商”,這是一例。又有一則“判詞”說:“郎氏因無嗣而嫁,又有母家主婚,便非苟合。明系不得分財禮,借詞瀆控。”于是駁回。顯然這是在袒護一個再嫁的寡婦。這符合板橋的一貫性格。還有一則說,“爾有錢糧四兩七錢,非貧士可知。束脩應听學生按季自送,何得借完糧名色橫索?”告狀的是位秀才,大概有點勢力吧,月入四兩七錢,猶稱貧士,板橋譏笑了他,又勸誡了他。還有一則:“既据有地二頃五十畝,尚謂之窮乎?不准。”板橋最恨裝窮賣傻,判詞寥寥數字,把富人貪婪形象,畫得入木三分。又有一則說:“罵亦所應得,听之而已,只不与較可也。”字面上看似乎奇怪,想來其中必有隱情。缺理喪德的人往往于法有据,但于理有虧。惡人先告狀,這里告訴他,人家罵你,你得好好听著。
  狀紙已毀,但民間口碑尚在。在揚州、興化、濰縣民間有种种傳說,說當年板橋判案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散見于清人筆記,有的則父老代代相傳。年代久遠,一般的扶正壓邪的故事漸漸淡化了,留下的則是帶有雅謔意味的風流故事。列舉數則,以見一斑。
  善人案。濰縣士紳中有善人,也有偽善人。据說,城西賈庄有一位賈善人霸占一寡婦之女。寡婦告到公堂,姓賈的則說是怜惜弱女,純屬行善。板橋點頭,認為行善應當獎賞,關照賈善人侍立一旁,看他審案。第一案是鄰居為毀衣打官司。板橋說,有善人在此,善人贈爾等一袍,不就了案了么?姓賈的只好脫下長袍。第二案是窮戶欠富戶20兩銀子,富人索債告到公堂。板橋認為是善人行善良机,關照姓賈的出銀了結,姓賈的忍气吞聲,掏出20兩,以維持其善人面貌。第三件案子是老嫗告儿子忤逆,儿已外逃,老嫗气忿不已。板橋說,有善人在此,善人代你儿挨20大板,可為你老人家消气。這時賈善人連忙叩頭,表示愿意退出霸占之少女了結。就這樣,板橋剝去了偽善者的偽裝。
  石頭案。板橋到縣不久,一批豪紳見新任縣官并不上門謁見,欺負他是一介書生,派惡奴到衙門鬧事。板橋回衙,惡奴裝瘋賣傻,當街胡鬧,故意踢倒小販攤位,要小販告官。板橋訊問是誰主謀?是誰撞倒攤位?諸惡奴齊聲說是衙門口一塊青石。板橋知諸人有意与新任縣官為難,但不露聲色,准諸人作證。板橋對著青石大怒道:諸人告你,綁赴大堂,听候公斷。諸人擁至堂下,看新來的縣官如何動作。板橋先審石頭,石頭自然無語,板橋又關照打石頭40大板,要石頭開口。板擊青石,惹得惡奴一個個大笑不止。板橋故意問惡奴為何發笑,惡奴說,石頭無嘴無腿,如何開口?板橋勃然變色道:既知石頭無嘴無腿,何以作偽證欺負本官?關照把證人一個個捺在堂下,重責40,打得惡奴啞口無言。從此諸豪紳知道新任縣官非等閒之輩,不敢輕慢。
  私鹽案。濰縣近海,海濱產鹽。清廷規定,鹽業只許官賣,是一批經官家核准的鹽商的專利。鹽价甚高,民眾也無可奈何。濱海貧民,有的私自取鹽出賣,稱為販買私鹽。板橋《濰縣竹枝詞》云:“可怜北海窮荒地,半簍鹽挑又被拏”,寫的便是這類鹽民。一次,一個富商拿到一名“半簍鹽挑”的貧民,扭送縣衙告狀。富商盛气凌人,說前任知縣如何如何,對于犯了王法者,理應嚴懲不貸。富商素知板橋偏袒貧民,此次有真憑實据,就看如何發落。板橋說:示眾如何?富商點頭;板橋說,就在你店前示眾如何?富商大喜;板橋又說,就在你店前示眾一日如何?富商則大喜過望。示眾之日,板橋以蘆席作枷,蘆席上黏著板橋所作書畫,每日更換,均為精品。一時觀者如堵,富商門前路為之塞,無法營業,過路行人且對富商罵聲不絕。到了第三天,富商只好求板橋放了貧民,了結此案,但店中已損耗若干了。
  賴婚案。板橋微服私訪,遇書生某某。書生長歎,說命運不佳,細細盤問,才知道從小与某縣吏之女青梅竹馬,兩情甚篤,兩父母作主,從小定親。長大以后,書生家道中落,女方父母賴婚,已向縣衙告狀。板橋回衙,恰巧此縣吏送銀若干,至后堂求板橋對此案能曲為周全。板橋見此女姣好,就要收此女為義女,問縣吏意見。縣吏連連感恩。板橋又說當擇佳婿,由本官選定如何?縣吏因板橋已收銀兩,想必另許高門,又是連忙感恩。板橋私問此女意見后,以義父母名義許配此女給那位私訪過的寒士,并以縣吏所贈銀若干為辦理陪嫁之資,使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鬧得那位縣吏尷尬万分。
  僧尼案。板橋有一首《判濰縣僧尼還俗完婚》,詩云:“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波寂,此后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板橋。”8這首詩反映了一則轟動濰縣的風流故事。故事說,石佛寺一位僧人与天月庵一位尼姑剃度前相識,情愫暗通,后因种种變故,不幸分別出家,但紅塵未斷。二人私通,被好事之徒發現,扭送公堂,以傷害風化罪名求板橋嚴辦。板橋了解原委,大筆一揮,判兩人還俗完婚,并寫了上面的一首律詩為贈。許多假道學大嘩,許多年輕人則拍手叫好。假道學說板橋不成体統,思想開通者則稱贊板橋人情通達,一時間流傳魯東,鬧得沸沸揚揚。

五、折腰人,官滋味

  官的滋味如何?板橋的体會是一個字:俗。在范縣他自稱俗吏,說知己來了,“袖中力士百斤椎,椎開俗吏雙眉鎖。”(《小游》)到了濰縣,他還是自稱“俗吏”:“一別朱門,六年山左,老作風塵俗吏。”(《玉女搖仙珮·寄呈慎郡王》)他請人用“俗吏”兩個字治印,作為書畫的閒章。江村躲,江樓臥,有詩人某某,酒人個個,是板橋理想的不俗之境,一旦為官,對百姓是“衙子催人作傀儡”,對上司又是“將白頭供作折腰人”,兩副面孔,兩种姿態,這便是“俗”。這种“俗”,便是官場的應酬。李鱔在京在魯,烏紗旋戴旋摘,就是因為他在從俗方面不如板橋。板橋略胜一籌,所以他做了12年縣令;但是在厭俗方面板橋又未嘗遜于李鱔,周旋于山左官場,他肯定這是一個“俗”,公開宣揚自己是“俗吏”,正是他的不俗處。世上只有不俗之人,才能知俗。据此,我們便容易讀懂他在濰縣所留若干詩文的真真假假。
  乾隆十三年,板橋隨高斌在萊州一帶放賑。高字東軒,大學士,河督。高有詩志行,板橋奉和。《濰縣志稿》稱這一年春天有蝗災,歲連歉,甚至于“人相食,斗食值錢千百”。板橋于十月二十五日生,此詩題中有“并五日自壽之作”,當是十三年初冬。又一首有“村村布谷催新綠,樹樹斜陽送晚涼”之句,寫的是翌年初春。大災甫過,朝廷放糧,百姓縱然高興,但劫后余生,自然處處都有悲慘跡象。但是在板橋詩中,卻是“愚民攀拽無他囑,為報君王有瑞禾”的升平气象。這首詩可能是板橋事后寄呈高斌的,向上司反映放賑后魯東的變化。這首詩与其說是反映板橋災后的高興心情,不如說是應酬上司的一首“俗”詩。
  和“俗”相對立的,是板橋差不多同時寫的一首《還家行》。大災剛過,逃荒者回來了,“歸來何所有,兀然空四牆”。一番打掃整理以后,想起了被賣掉的妻子,在東南方向的庄子上。因為朝廷允許贖身,便赶到賣妻的庄子上,于是一幕悲喜劇發生了:“其妻聞夫至,且喜且徬徨”;后夫呢,“后夫年正少,慚慘難禁當”;后夫的父母呢,“上堂辭舅姑,舅姑淚浪浪”。這是一場“大義歸故夫,新夫非不良”的動人悲喜劇,詩人筆下的人物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纏綿悱惻,動人心魄,和寫給高斌的詩比較起來,因為他不必考慮上司的眼色,所以才是不“俗”的佳作。
  乾隆十二年,歲屆丁卯,是鄉試之期。這一年秋天,侍講學士滿人德保受皇命主持山東鄉試。按清制,鄉試要選派18名“同考官”分房評閱試卷。這18人中,可以是京官,也可以是非本省籍的地方官,俗稱“十八房”。這一年山東鄉試也選中了板橋,抽調他在濟南試院閱卷一段時間。試院亦稱鎖院,板橋在山東鎖院詩文若干,其中最顯眼的是和德保的一首。德保字仲容,號定圃,19歲中進士,這一年29歲。論科甲,他是丁巳恩科進士,資歷較板橋為淺;論年齡,他小板橋26歲,只能算是晚生。他在給德保的和詩中,稱自己的才華不過是嶍華之山,德保的才華才是泰岱之山。說嶍華之山不管怎么樣,都是比不過泰山的。對一個年輕人用如此口吻說話,唯一的原因是因為他是主考,是欽派的京官。這里沒有狂气,只有俗气了。
  和寫給德保的詩相比,板橋寫給另一位官員于敏中的和詩,則不但沒有一點俗气,倒是充滿了狂气。于敏中是丁巳恩科狀元,此時任山東學政。板橋在詩里說自己過去是“十載揚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說現在是“潦倒山東七品官,几年不听夜江湍”,一片牢騷之气,迷漫字里行間,寫的都是他內心的實情話。同一時,同一地,給兩個官員所寫的和詩情緒迥然不同,一個是官場的應酬,一個是知己的傾訴。德保与于敏中地位相近,為何兩首詩的格調相距如此之大?一、德保是京官,和板橋彼此不熟;于敏中是地方官,和板橋相交有年,老朋友了;二、德保是熱官,欽命主考,一省生員能否步入仕途,均由他最后定奪;于敏中是冷官,名義上管一省生員,但此時并無實權;三、德保是要回京复命的,而于敏中此時已奉調浙江,十月啟程。鄉試在八月,板橋已經知道消息,于公業已与魯政無關了。而且,板橋可能已熟悉于公為人,知道他不會告狀,所以寫的詩瀟洒自如,沒有一點俗吏的味道。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赶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當年山東大饑,有一批饑民挺而走險,遭到殘酷的鎮壓。朝廷一方面派大員勘災放賑,一方面親自來泰山封禪,祈求皇天后土降福于世,以安民心。泰山封禪,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做到的,既要朝廷安定,能夠离都,還要身体強健,能夠登上泰山之巔的東岳廟祭天,還能夠登上梁父山祭地。斯時乾隆正當壯年,精力充沛,游歷四方是他的素志,于是便有了東巡之舉。為了迎圣,山東官員自然忙得不亦樂乎。板橋也分得一項差使,即當圣駕游歷泰山時,要遍覽書畫文物,命他隨侍以備咨詢,叫書畫史。這是一項臨時設立的官職,自然是經朝廷加封的。俗云:“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板橋就是“跑斷腿”的一個。皇帝來泰山不過走馬看花,而山上建行宮、修御道、油漆廟宇、整理文物就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為了這件差事,板橋臥泰山絕頂40余日,為迎圣作准備。對于板橋來說,平生“酷嗜山水”,在山中流連多日,真是得其所哉。早年友人入幕山東,板橋羡慕不已,關心的是“封禪碑銘今在否!鳥跡虫魚怪异。為我吊秦皇漢帝”。更羡慕的是在泰山看日出:“夜半更須陵日觀,紫金球涌出滄溟底。盡海內,奇觀矣。”在泰山逗留這么長時間,看碑銘,看日出,日复一日,豈不是得其所哉!板橋有一方“東巡書畫史”的圖章,始終寶貴,并以此自豪。多少年,提起這件事來,都覺得愉快。至于乾隆上山以后,有沒有接見過板橋,有沒有見過板橋的詩書畫,對板橋的詩書畫說了些什么沒有,未留鴻爪,他人也沒有什么記述。大概也沒有什么值得記述的。
  板橋雖然沒有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但是山東巡撫包括卻十分尊重与支持他。清制巡撫兼銜右副都御史,故習慣尊稱中丞。板橋給包括畫過一張畫,畫面上几竿清竹,題句云:
  衙齋臥听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題句把彼此的身份、兩人的關系、寫作的年代、吏治的甘苦都寫得明明白白。以卑對尊,不是關系比較接近是不能作此語的,不是連年災害,“疾苦”兩字不至于在板橋心目中占如此重要之位置。這首詩藝術的妙用是個聲字。風吹竹葉的蕭蕭之聲与《逃荒行》中的悲號呻吟之聲混而為一,由此及彼,极自然地實現了想象中的飛躍。這句詩思想之精華是個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間疾苦之聲,以見主人對災民的關切之深。全詩渾然天成,自然曉暢,一枝一葉,一撇一橫,都散發著耀眼的光采。不妨說,這首絕句是板橋山東十年的主題歌。
  板橋到過濟宁。濟宁位泰山之南,有一處名胜南池。杜甫曾經和一位姓許的主簿同游過南池,并有詩作,故頗負盛名。乾隆東巡時,山東道的監察御史沈廷芳,字椒園,曾主持新修南池,建立了少陵書院,組織了當地娛神的文藝活動,算是一項善舉。乾隆東巡,沈廷芳因職務關系,是要上山隨侍的。板橋于是年到濟宁,而且寫了一首古体詩送這位風流御史以記盛,很可能是封禪的公事已了,應沈之約,同游南池的。詩中免不了對御史要恭維一番:“御史驃馬行山東,馬蹄到處膏露濃。”在南池,板橋盤桓過三天,看南池的夕陽波影,看廟宇的繪畫彩塑,同時也揮毫題字,供碑版的制作。最使板橋高興的,是看了御史作的雜劇的演出,欣賞了山東的民間歌舞,說是“愿從先生觀是劇,選伶遍譜琳琅宮。”板橋對戲劇是頗有興趣的,徐渭的《四聲猿》劇本他隨身帶了几十年,愛不釋手是一例;在濟宁看戲,興趣如此,是又一例子。

六、魯東文事

  在一般人的心目里,衙齋應當是深宅華屋。事實并非都是如此。板橋在濰縣所居的書齋是“小山茅齋短短篱,文窗繡案緊封皮”,就有自己的特色。在這樣具有雅趣的小屋里,白粉牆粘貼了由他自己書寫的許多友人的詩句。“偷臨畫稿奴藏筆,貪看斜陽婢倚樓”,是白駒場的前輩顏秋水的句子,潛藏情節,有著丰富的含量;“奴潛去志神先沮,鶴有饑容羽不修”,是滿洲人常建极的句子,捕捉了人与禽鳥動態之一瞬間,反映表里的必然聯系,表現銳利的觀察力;“秋風雁響錢王塔,暮雨人耕賈相園”,則是湖州人潘汝龍的句子,上句奏的是清秋交響樂,下句畫的是空濛暮雨圖。這些詩作者詩名都不及板橋,但是偶有佳句,便上了這位風流縣宰的粉壁,足見衙齋主人的逸致高情。
  這段時間,板橋份量最厚重的詩作當數《濰縣竹枝詞四十首》。竹枝詞本屬樂府曲名,劉禹錫以七言形式填寫,描寫巴蜀風情,文詞淺俗,可讀可唱。這也是一种創造,很容易為民間所接受,以后各地文人競相以這种輕便的形式,描寫本地人情。板橋的40首也是以傳神之筆描寫濰縣的自然風貌与風土人情的:
  濰縣繁華:“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
  濰縣四面有山:“四面山光樹木深,良田美產貴千金。”
  濰縣有水:“水流曲曲樹重重,樹里春山一兩峰。”
  濰縣有堤:“兩行官樹一條堤,東自登萊達濟西。”濰縣西郊是通衢:“蒼松十里郭西頭,系馬松根上酒樓。”濰縣北郊是水面:“北洼深處好拿魚,淡蕩春風二月初。”
  濰人衣著風習:“衣裳盡道南中好,細葛紗羅万字紗。”
  濰人喜禮風俗:“迎婚娶婦好張羅,彩轎紅燈錦繡拖。”
  濰人喪禮風俗:“席棚高揭遠招魂,親戚朋友拜墓門。”
  這些是竹枝詞本色。但是,在板橋看來,僅僅寫這些是不夠的,他歷來主張作文應當“不仙不佛不賢圣,筆墨之外有主張”,他深惡小儒之文,作竹枝詞也應如此。他在為別人作的竹枝詞的序言里說,這种藝術樣式應當持荊軻之匕首,讓憎惡的人流出鮮血;當燃溫嶠之靈犀,讓妖魔鬼怪現出原形。他作了嘗試,他的鋒刃指向富家,他的燃犀照向富家的种种丑惡現象:
  譏諷富家的紙醉金迷:“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
  譏諷富家好賭:“呼盧一夜燒紅燭,割盡膏腴不挂心。”
  譏諷官家好嫖:“斗雞走狗自年年,只愛風流不愛錢。博進已賒三十万,青樓猶伴美人眠。”
  譏諷富家飲食之奢:“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
  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
  對富家的規勸:“奢靡只愛學南邦,學得南邦未算強。留取三分淳朴意,与君攜手入陶唐。”
  濰縣有富人,原因是有窮人養活他們。貧富的懸殊是濰縣的一大特色:“濰縣原是富家都,尚有窮黎痛剝膚”,于是,他把筆触轉向窮戶,為他們吶喊,為他們呼號。
  貧民為錢糧所苦:“掃來草种三升半,欲納官租賣与誰?”
  貧民苦于災荒:“木饑水毀太凋殘,天運今朝往复還。”
  貧民賣鹽又犯了王法:“私賣怕官官賣絕,海邊餓灶化冤磷。”
  貧民只好賣儿賣婦:“賣儿賣婦路倉皇,千里音書失故鄉。”
  貧民的痛苦如許深重:“淚眼今生永不干,清明時節麥風寒。”
  可以斷言,像板橋這樣的詩歌,濰縣的士紳見了是不會高興的,他的上司見了,也是不會高興的。有几個權勢者,喜歡胸口放一把荊軻的匕首呢?
  官場的人不會怎樣欣賞板橋,可是板橋卻在文藝領域樹起一面富有個性光采的旗幟。這是自覺的,他在濰縣任中,致朋友的信里就大聲疾呼:“學者當自樹其幟”,不要听气候于商人,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有自己的特色。這面旗幟要舉得高,要是一面大纛旗。他認為作文有大乘法、小乘法。他說大乘之法即達天地万物之情,達國家興廢得失之故。而小乘之法則咬文嚼字,在文字技巧的細微末節上下功夫。他大膽地把古代典籍与歷代文豪一一排列,誰為大乘,誰為小乘,誰家一門之內有大乘亦有小乘,誰人由小乘而歸于大乘,誰人又由大乘最后又入于小乘。說得激動起來,他認為大乘即便如毒蛇猛獸也要強于蟋蟀之鳴,蛺蝶之舞。9這封信是乾隆十三年寫的,真是痛快淋漓。它的中心在一個“幟”字。文學藝術家缺少自己的旗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藝術生命。這是至理名言,也是千古名言。板橋的大乘小乘之說,乃一家之言,力主文章的教化作用,橫掃千軍,連李白都未能幸免。這是板橋的一篇不夠平穩、易遭物議但光彩照人的文論。這种議論,對于一個在職的縣官可能是不适宜的,但是對于一個詩人、一個藝術家來說,就憑這一篇文論,也足以奠定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正因為形成了這樣的見解,所以板橋在文事活動中就有許多放肆的言論。他在濟南与諸官僚會宴趵突泉,他詩里說這清清的泉水“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辨是清泉”,對于官場的雍和气氛,實在是大煞風景。真話盡管是真話,但敢于在這种場合高詠的,恐怕只有板橋了。再如濰城城隍廟修复,要建一塊碑,由他寫碑文。普通人作碑記,總要把古圣先賢的話引用一番,略作生發,他卻第一句話便說“一角四足而毛者為麟”,對于事實上不存在的神物帶有嘲弄譏笑的口吻。更有甚者,他指出玉皇也好,城隍也好,都是泥塑木雕,是人塑造出來的,習慣使然,人造出了神,人便怕神,于是,板橋自己也怕神了,好像真的是有神有鬼。在城隍廟里樹這樣一塊碑,如果不是因為他有父母官之尊,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字寫得极好,恐怕迷信的士紳早就把碑砸了。
  板橋還寫過《重修文昌閣記》,這种碑記歷來是官樣文章。修文昌閣与修城隍廟都是縣官的德政,縣官作碑記,自該大大自我吹噓一番。板橋的碑記最顯眼的一句話是:“拜此人須學此人,休得要混帳磕了頭去也”。這种俚詞俗語只是平日的玩笑話,現在寫在碑記中,刻在石頭上,嵌到牆壁里,真正是惊世駭俗。板橋在這里把濰縣的不肖秀才大大教訓了一番:
  文章不好,德行不佳,求神保佑,有何用處!乾隆十五年(1750年),板橋58歲了,他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用俚言俗語教訓后生,嚴格的同時又顯得親切。
  板橋詩文的活動中心,在濰縣衙齋以外,就數郭氏的南園了。南園在縣署東南天仙宮東,据《濰縣志稿·營繕志》載,是明嘉靖時劉應節的園子。天啟時,歸郭尚友,构筑了舊華軒,知魚亭,松篁閣,來鳳軒等處。尚友的孫子郭一璐是饒州知府,一璐有兩個侄子,一名偉業(質亭),一名偉勣(芸亭),都是響應板橋號召修城的,又都是文士,于是和板橋成了文字之交。郭質亭母親生辰,板橋曾送桔子、香櫞、橄欖三者為壽,送呈詩云:“持荐一盤呈阿母,可能風景似瓜州”,可見相交之深。由縣衙到南園不遠,縣老爺公余飯后常去南園小坐。南園最吸引板橋的,便是一處叢竹。据濰縣今日修史的朋友談,此縣自古無竹,元代蔡跬到濰任職,無竹可賞,以种蘆葦代竹。板橋官濰時,南園才有竹千竿。在這里,板橋品茗賞竹,留下了書畫詩文若干。令存“郭家園”木刻是板橋寫的;今存“蘭草”石刻,原作也是此時畫的。板橋在南園的詩畫,總是离不開一個“竹”字。不是說“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園館長精神。請看一片蕭蕭竹,畫里階前總絕塵”,就是說見到“名園修竹古煙霞”,于是便“如今清趣滿林遮”。
  如今濰縣藏有一副楹聯石刻:“刪繁就簡三秋樹,領异標新二月花”,是當日与韓鎬論文的對聯。鎬住東關韓家堐北,為文有奇气,縣試時為板橋賞識,點為第一名,但鄉試屢試不第。韓生喪母,坎坷潦倒,境遇与板橋早年相似。板橋贈聯時,他才20歲出頭,嗣后,一生敬慕板橋,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中舉,年齡已和《儒林外史》里的范進仿佛了。韓鎬以外,板橋還十分關切貧士韓夢周。他是在夜晚歸衙時,聞茅屋內琅琅書生后偶識韓生的。韓生貧困,板橋曾解囊相助。夢周于乾隆十七年中舉,五年后中進士。板橋逝世后,夢周官淮南,“白發書生感舊事,楚江浪泣龍吟笛”,始終念念不忘恩師。板橋的文友尚有郎一鳴,他修城捐資甚多,板橋曾贈“為善無不報,讀書當及時”的對聯;王儼,板橋器重他的人品,有詩贈他;陳尚志与田廷琳也是因為修城,得到板橋的贈詩贈書。濰縣有個書法家于适,他為人寫墓碑,板橋轎子經過時,曾在墓碑處下轎看字,連呼“大佳大佳”。板橋到處應邀題字,就是不給東岳廟題字。因為于适已為東岳廟題過字,板橋說:我不如他。有個畫家朱士魁,文翰畫理,都很精絕。板橋看過他的畫,說自己的畫不如他。濰縣還有個書畫家譚云龍,模仿板橋几于亂真出了名,那可能是以后的事。
  板橋在濰縣還題過几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還是“難得糊涂”与“吃虧是福”這兩塊。据說,“難得糊涂”這四個字是在萊州的文峰山寫的。萊州在濰縣西北,背臨大海,城的東南有云峰山,山多碑刻。那一年板橋專程至云峰山觀鄭文公碑,因盤桓至晚,不得已借宿山間茅屋。屋主系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語不俗。他室中陳設最突出的是一方桌面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縷刻精良,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板橋題字,以便鐫于硯背。板橋想老人必有來歷,便題了“難得糊涂”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印。因硯石過大,尚有余地,板橋說,老先生應當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也用了一方印,板橋看看,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大惊,知道是一位退隱的官員。細談之外,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當下見尚有空隙,便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老人見了,大笑不止。十

七、乞歸

  北京寶古齋板橋墨跡,有兩首《罷官作》。詩是這樣的:
  老困烏紗十二年,游魚此日縱深淵。
  春風蕩蕩春城闊,閒逐儿童放紙鳶。
  買山無力買船居,多載芳醪少載書。
  夜月酒酣江月上,美人纖手炙鱸魚。
  詩后跋語為乾隆癸酉太簇之月。据此,我們可以知道板橋60歲時,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春三月,他已不當濰縣縣令,打算還鄉了。也有人根据他在乾隆壬申嘉平月已有留別鐘啟明的詩,判斷罷官當在乾隆十八年的冬天。罷官以后的除夕,他是在南園的舊華軒度過的。
  這里的罷官与辭官沒有什么兩樣。离任時,板橋有一幅公之于眾的畫,畫上的題辭是:“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跋語開頭就是“予告歸里”四個字,可以直接證明是當日板橋辭官而非革職。《興化縣志》說他是“乞休歸”,《揚州府志》說他是“以疾歸”,《清史稿》說他是“辭官鬻畫”,《清史列傳》說他是“以請賑忤大吏,乞疾歸”,都證明板橋辭官是他自己的意見,他對從政已經完全沒有興趣了。
  板橋辭官之念,早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已見端倪。這一年,他曾有一首《自詠》,說:“濰縣三年范五年,山東老吏我居先。一階未進真藏拙,只字無求幸免嫌。”這和板橋的《詩鈔》當日触犯時忌,不得不鏟板有關。這時候板橋為請賑曾被記大過,心境是很不痛快的。到了乾隆十六年,板橋便大歎“十年蓋破黃綢被,盡歷遍,官滋味。”(《宦況》)對官衙生活開始厭惡了。他到南園看竹,便歎“我被微官困煞人”,接著又有《思歸》《思家》之作。“將白頭供作折腰人”,大概是大吏對他有若干不禮貌之處,官場的庸俗使他覺得“官舍冷無煙”,便想到“江南薄有田,買青山不用青錢”。想回到揚州,回到江村,想看看隋堤煙柳。
  關于請賑忤大吏之說,揚州、興化方志未載,但從板橋《畫菊与某官留別》看,是有根据的。詩云:“進又無能退又難,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頗有東篱菊,歸去秋風耐歲寒。”受畫者是“某官”,即知道板橋辭官內幕之官場中人,所以詩中透露出難言之隱。板橋乞歸,可能是境遇不佳時的急流勇退,在《濰縣竹枝詞》的辛未墨跡中,板橋曾有跋云:“乾隆十二年(1747年)告災不許,反記大過一次。百姓含愁,知縣解体。板橋居士鄭燮舊作,辛未建子月書”。魯東災情發生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所以十二年為救民水火被記過是符合事實的。至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未見有災情記載,《清史列傳》所記,說板橋“以請賑忤大吏”,難道是十二年种的因,十八年結的果么?
  還有一說,即板橋辭官有贓私之嫌。根据是板橋辭官之作,處處都要強調兩袖清風。十年以后,即乾隆乙酉,板橋自己還不無憤憤地說:“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還愁口說無憑据,暗里贓私遍魯東。”多年以后,板橋自贊复又自嘲,當不會無所為而發。板橋為人,据鄭方坤《本朝名家詩鈔小傳》里說,板橋“嶔崎歷落,于州縣一席,實不相宜”,可見他的耿直坦白,無所忌諱,頗為官場所忌。要排斥一個山東老吏,什么流言都是可能散布的。板橋當不至于因恐懼流言而辭官,但是流言殺人,流言傷人,則是完全可能的。
  板橋离濰之前,“無留牘,無冤民”。(《揚州府志》)而且先后在兩個縣十二年,獄中無犯人者數次。板橋勤政,稍有間隙,便外出察訪民情。据說一年春節,板橋見一戶門上貼的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副對聯,便關照予以救濟。差役不解,板橋說,上聯缺“一”,下聯缺“十”,這便是缺衣少食。開門詢問,果然如此。离濰之日,想起過去自己捐銀放賑,饑民的字据尚在署中,便關照所有借券一起燒去。消息傳出,士民大為感動。
  板橋去濰之日,縣城万人空巷。說是“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也有為建生祠的,感板橋為官之德。板橋去濰,据說,有三頭毛驢,一騎坐書僮,一騎馱書篋,一騎自坐而已。
  --------
  注:
  1見《曹州府志·職官志文職》。
  2分別見《板橋集·范縣》《板橋集·止足》。
  3見《濰縣志稿》。
  4見劉熙載等《重修興化縣志·人物志·仕途》。
  5見濰坊市博物館李金新、郭玉安《德政傳千古》,《碑刻耀藝林》一文,載興化鄭板橋紀念館《板橋》1984年1期。
  6見《濰縣志稿·人物志》。
  7目前,据作者所知,“判牘”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跡、李一氓藏墨跡、山東高象九藏墨跡和日本收藏家所藏數种。
  8見清·曾衍東《小豆棚雜記》。
  9見《板橋集·与江賓谷、江禹九書》。
  十這則故事,婁本鶴《鄭板橋逸聞趣談》有詳細描述。本文轉述時,參考民間傳聞,略有更動。
  □見葉衍蘭等《清代學者像傳》。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