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板橋辭官歸里,頗得田園之樂,時間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春后。陸种園老先生早已過世了,老同學顧于觀健在。一對老朋友看看彼此的白發,免不了相見倍歡。在朋友中間,板橋自然忘不了李鱔。同在山東為官,同樣都是縣令,又同屬名滿南北的書畫名家,現在的近況如何?是不是還是“白發盈肩壯志灰”的模樣?在山東時曾寄詩給他,“借君十畝堪栽秫,賃我三間好下幃”,他忘記了沒有?家人打听李鱔的下落,說复堂正在故里中堡閒居。昭陽离中堡約40里水路,一葉輕舟,有好風相送,半日可到。板橋便至中堡拜訪。故人相見,感慨万端,李鱔請板橋嘗家鄉的米酒鮮魚,席中最使板橋動情的是鯽魚鮮湯。在山東也常食魚,但以鯉魚為多,而且那邊很少有燒湯的習慣。酒酣遣興,他留下一首詩: 作宦山東十一年,不知湖上鯽魚鮮。 今宵嘗得君家味,一勺清湯胜万錢。1 使得板橋鄉情蕩漾的,不僅是鯽魚,還有綠草青秧,棋盤圩田。還有一首詞,也是作于這一時期: 草綠如秧,秧青似草,棋盤畫出春田。雨濃桑重,鳩婦喚晴煙。江上斜橋古岸,挂酒旗林外翩翩。山城遠,斜陽鼓角,雉堞暮云邊。老夫三十載,燕南趙北,漲海蠻天。喜歸來故舊,情話依然。提起髫齡嬉戲,有鷗盟未冷前言。欣重見,攜男抱幼,姻婭好相聯。2 板橋30歲以后,走南闖北,到現在恰好30年左右。從詞中的田園風光看,似乎此詞作于故里興化。但是興化無山城,無江岸,更可能是在揚州或在儀真時所作。“我夢揚州,便想到揚州夢我”,又說“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樓臥”,揚州和儀真有許多知己,以自由之身,這兩個地方是不能不去的。 在揚州,板橋見到李嘯村。嘯村贈板橋一聯,上聯是“三絕詩書畫”,引用的是唐代鄭虔的故事,現在移用于板橋,也是非常切合的。嘯村戲問板橋下聯如何屬對?板橋脫口答道:“一官歸去來”,語出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嘯村出示業已寫好的下聯,果然就是這五個字。詩書畫三絕,板橋的才華造詣,業已獲得社會公認,現在再加上“一官歸去來”的經歷,于是,向板橋求書求畫的便紛至沓來。板橋在揚州作畫,重操賣畫生涯,他畫的第一幅畫開宗明義地題款道:“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揚州竹,依舊淮南一片青。”又制一印,曰“二十年前舊板橋”,用的是劉禹錫的舊句,蓋記20年前揚州賣畫常遭白眼,自從中舉以后,境遇大變。同是一個人,同是一幅竹,身价大不相同也。 但是,民間傳說板橋罷官回揚后的第一幅畫卻是一幅桃子。說板橋至揚,天色已晚,便寄宿于荒村旅店。店中無飯,卻有鮮桃,板橋便以桃代飯。食畢,板橋將桃汁揩在蚊帳上。店主人次日發現蚊帳被污,十分惱怒,但客人已走,便卸了帳子,追到城內之竹西亭。亭內畫商若干,一見帳子,便說這不是鄭板橋畫的桃子么?店主人再看看被污的地方,果然是一幅好畫。于是畫商爭購,店主人因此發了一筆小財。 板橋這時重訪真州,寫過一首《西村感舊》。這首《西村感舊》留給我們許多想象的余地。江村讀書,正是多思的年華。密樹連云,綠蔭深處,原是何人所住?山中之約,伊人為誰?畫牆朱門,為何深深吸引著板橋?名花寂寞,何以怀舊之情如此沉重?這些都是需要破譯的。暮年板橋的心靈深處還潛藏著一個秘密。否則,思家之作,不會用那樣濃重的筆墨寫到真州;回到淮南,也不必用這樣細膩的描摹表現一處少年時到過的地方的。 盡管板橋聲名大噪,盡管民間傳說他的畫如何為人珍寶,但是事實上板橋卻是囊中羞澀。他有几首以“宦海歸來”為起句的詩,可見一斑: “宦海歸來兩鬢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風寫与平安竹,依舊江南一片青。”從字面看,約作于歸來不久之年。 “宦海歸來兩鬢星,春風高臥竹西亭。雖然未遂凌云志,依舊江南一片青。”題款作于乾隆丙子。 “宦海歸來兩鬢霜,更無心緒問銀黃。惟余數年清湘竹,做得漁竿八尺長。”題辭年不可考。銀黃者,富貴也。此題可能是作于歸來已有一段時間。 “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還愁口說無憑据,暗里贓私遍魯東。”此款題于乾隆乙酉,在揚州所題。此時的板橋,業已屆生命的末年了。 罷官歸來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九年的春天,板橋曾應邀到杭州作畫,住南屏靜寺。這次游杭,不比入仕前的那一次,出面接待的是杭州太守吳作哲,他是早聞板橋藝名的。板橋題畫中有這樣一則: 今日醉,明日飽,說我情形頗顛倒。那知腹中皆畫稿。畫他一幅与太守,太守慌了鑼來了。四旁觀者多惊奇,又說畫卷畫的好。請問世人此中情,一言反复知多少?吁嗟乎,一日反复知多少? 題句未署年月,可能便是在杭時所作。据板橋當時給鄭墨寫的家信中所說,這位太守請酒一次,請游湖一次,送下程一次,送綢緞禮物一次,送銀40兩。還有位姓鄭的官員和他認了族誼,請酒七八次,游湖兩次,送銀16兩。賣畫得銀,除了花費,板橋著人將30兩銀子先行帶回,關照其中三兩留給長女,可見這時的經濟狀況并不寬裕,外面的名聲好听,實際上卻是“宦海歸來兩袖空”的。 杭州再游,由于年老神倦,不像20年前,又是爬山,又是觀潮,這一次卻在西泠橋畔流連多時,尋找蘇小小的墳墓。為這件事,他專門寫了封信請教杭世駿,說是這种小事雖大雅所不屑,但是名士風流,還是需要深考的。千万叮囑籍屬杭州的杭世駿給他回信。他在杭州還有位好友,就是韜光庵的松岳和尚。在山寺的這一天,天色陰沉,畫紙濕澤,他即景生情,把陰沉的天色寫進畫里。他算算日子,這一天正是初一,他想起了濰縣的郭芸亭。分別一年,不知近況如何,于是又作了一幅蘭竹,著人捎給郭,讓郭“千山万水外,知余老更青”。 板橋為杭州太守作書畫,恰巧湖州太守李堂也在杭州。李堂壬戌進士,晚板橋一科,為人并不拘謹,見好愛好,在玩笑中把板橋的作品從吳的手中奪走。湖州治所在烏程,李公早慕板橋藝名,他能背誦板橋《道情》,曾于醉后在湖舟中高歌一曲。烏程縣令孫擴圖當時在杭,他知道頂頭上司雅愛板橋書畫,便以舊日在山東曾与板橋相熟為托辭,邀請板橋到湖州盤桓。事實上,孫擴圖當日在山東掖縣任教諭,可能是鄉試期間,与板橋有過不愉快的事,同僚們都知道。現在孫公可以借重板橋以迎合上司,而板橋也樂得作一次免費的湖州之游,于是在杭州太守的慫恿下,兩人“前憾盡釋”,在湖州游覽了一個月左右。 有官員陪著游覽的地方,先是去了會稽。板橋說自己一生嗜游山水,這一次游覽當屬快舉。拜大禹的墓穴,訪蘭亭故址,自然少不了細細觀摩碑刻。板橋自己多次摹寫過《蘭亭序》,現在看到書圣真跡,免不了興奮万分。徐渭的榴花書屋,可能當日屬私人住宅,盡管板橋未嘗說明去過,但這是板橋向往的地方,到會稽時不會不詢問一番的。在板橋的印象中,風景絕佳的地方是山陰道上,而險怪多趣的則是吼山。過去范蠡在這里有一段故事,邊走邊談种种傳說,更給板橋增加興致。 烏程(吳興)也是風景名區。縣城在太湖南岸,風光秀美。府署亭池館榭,是揚州人吳听翁所修葺,格調不俗,板橋十分滿意。在主人的陪伴下,游了苕溪、霅溪、卞山、白雀、道場山等處。米芾醉心的苕溪,自然是板橋流連的地方。游覽之余,自然免不了有詩畫之會。主人盛情,客人應有詩為報。這一年的七月(蕤賓),板橋給孫擴圖寫過兩首詩,把吳興的山水、故人的友誼、太湖的波濤、苕溪的風光羅列了一番,沒有什么深文大意。 梅、蘭、竹、菊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題材,寄寓著畫家對于崇高品格的追求。畫竹傳說始于唐,但有作品傳世的則始于北宋的蘇軾、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歷來膾炙人口。板橋一生畫竹,平日無竹不居,鬧得他做過官的范縣、濰縣也處處种竹。他71歲時,說自己一生畫竹,“不學他技,不宗一家”,50年不輟,他畫的竹是“鄭竹”,而非蘇竹、文竹。對他所畫的竹,歷來褒貶不一。褒者說他的竹“曠世獨立,自成一家”,他畫中的气与韻,均非他人易學的;貶者則認為他“天姿豪邁,橫涂豎抹,未免發越太盡”。3褒貶都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板橋以情入畫、以情寫竹的情字。板橋所畫的竹,出現在你眼前的往往不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多种情味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在畫幅上的題跋。蔣寶齡說他“隨手題句,觀者歎絕”,說他所題內容“書与畫悉稱,故覺妙絕”,是很精當的。當然,也是有人不贊成的,認為藝術以蘊藉為貴。“人皆以怪病,我獨以怪敬。無鹽丑女列貞賢,怀中別有光明鏡。”這是陸恢對于板橋畫竹中肯的評語。4有人病,有人敬,在現在和今后都是免不了的。但是板橋老人以情入畫,他筆下的竹,宛如孫悟空手中的金棒,宛如當代的魔方,隨意變化,千姿百態,越變越奇,褒者貶者都承認這是藝壇上出現的一种奇跡。 竹是節操的象征:“不過數片葉,滿紙都是節;万物要見根,非徒觀半截。”“濃淡有時無變節,歲寒松柏是知心。” “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云處也無心。”“一節复一節,千枝攢万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与蝶。” 竹是虛心的象征:“心虛節直耐清寒,閱盡炎涼始覺難,唯有此君醫得俗,不分貧富一般看。”“心秉虛兮節挺直,嘯傲空山人弗識。任他雨露又風霜,四時不改青青色。”“直其節,虛其心,可以廊廟,可以山林。”“新栽瘦竹小園中,石上凄凄三兩叢。竹又不高峰又矮,大都謙遜是家風。”竹是力量的象征:“竹勁蘭芳性自然,南山石塊更遒堅。” “秋風昨夜渡瀟湘,触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是君子:“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老干新篁千万葉,世間君子不嫌多。”“竹稱為君,不呼為丈。錫之嘉名,千秋無讓。” 竹帶來了清光,帶來了清風:“年年种竹廣陵城,愛爾清光沒變更。最是讀書窗外紙,為爭夜半起秋聲。”“遇著青山便栽竹,短長高下總清風。” 竹可以展示未來,寄托美好的希望:“畫根竹枝插塊石,不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他高,來年看我掀天力。”“新篁數尺無多子,蓄勢來年少万尋。” 以竹喻高節,以竹喻虛心,李白早有詩云:“高節人相重,虛心事所知”,本不稀奇。稀奇的是有畫有詩,一种明确的意念能夠以清淡的几筆构成,既有物象,又有詩情,在尺幅之間用詩書畫相融合的形式向你展示。板橋的竹,畫得很不經意,有時三兩枝,有時六七枝,枝枝椏椏。看起來是無心的,其實是有心的。他自己說:開始畫竹,能少而不能多,后來能多又不能少。60歲左右,才知道減枝減葉之法,一枝有一枝的用處,一葉有一葉的用處,多余的一枝一葉都不必要,這叫“簡”字訣。且看: 畫六竿竹:“竹林七竹如何六?兩阮原應共一枝。”“一峰石,六竿竹。倚行窗,對華屋。半清淡,陪相讀。涼風生,戛寒玉,日出東南滿青綠。” 畫三竿竹:“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几筆蘭。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与君看。” 畫兩竿竹:“磊磊一塊石,疏疏兩枝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軒前只要兩竿竹,絕妙風聲夾雨聲。或怕攪人眠不著,不知枕上已詩成。”“兩枝修竹出重霄,几葉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兩枝高干無多葉。几許柔篁大有柯。若論經霜抵風雪,是誰挺立風婆娑。” 畫二三竿竹:“种竹不須多,多則刮耳目。蕭蕭二三竿,自然清風足。” 畫一二三竿竹:“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迭迭?” 畫一竿竹:“一枝瘦竹何曾少?十畝竹篁未見多。勘破世間多寡數,水邊沙石見恒河。”“一枝高竹獨當風,小竹依因籠蓋中。畫出人間真具慶,諸孫羅抱阿家翁。” 竹竿的多寡表示不同的內容,竹竿的抑揚向背,千姿百態還表現季節的不同、气候的變化、所植地點的差异,從而借以抒發不同的情緒。諸如: 畫春天的竹:“誰家新筍破新泥,昨夜春風到竹西。借問竹西何限竹,万竿轉眼上云梯。” 畫春夏之間的竹:“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風藤榻上,滿身涼露一天星。”“不是春風,不是秋風。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驅吾暑,能豁吾胸。君子之德,大王之風。” 畫秋天的竹:“竹是秋風應更多,打窗敲戶影婆娑。老夫不肯刪除去,留与三更警睡魔。”“敢云少少許,胜人多多許。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我亦有亭深林里,酒杯茶具与詩囊。秋來少睡吟情動,好听蕭蕭夜雨長。” 畫冬天的竹:“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莫被風吹皺,玲瓏碎寒玉。” 畫四季之竹:“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与竹,經春歷夏又秋冬。” 畫風中之竹:“板橋學寫風來竹,圖成三友祝何翁。” 畫夜間之竹:“竹是新栽不舊栽,竹含蒼翠石含苔。一窗風雨三更月,相伴幽人坐小齋。” 畫山中之竹:“水竹不如山竹勁,畫來須向石邊青。” 畫臥竹:“一枝臥竹一枝昂,石筍蕭然与竹長。好似倪迂清閟閣,階前點綴不尋常。” 畫老竹:“老竹蒼蒼發嫩梢,當年神化走風騷。山頭一夜春雷雨,又見龍孫長鳳毛。” 畫新竹:“春風春雨正及時,亭亭翠竹滿階墀。主人茶余巡廊走,喜見新篁發几枝。” 用墨彩所表現的竹的美,主要在色、光、影三個字,板橋都有著力的表現: 表現竹的色:“茅屋一間,新篁數干。雪白紙窗,微侵綠色……往來竹陰中,清光映于紙上,絕可怜愛。”“鄰家种修竹,時复過牆來。一片青蔥色,居然為我栽。” 表現竹的光:“過訪其家,見琴書几席,淨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 表現竹的影:“風和日暖,凍蠅触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 于時一片竹影凌亂,豈非天然圖畫乎?” 竹可以反映人的气節,人的精神,竹可以寫四時之中人的關系,人的情緒,竹可以表現出在天光云影中种种美的形態,竹還可以聯系到天地万物,無處不可寫,無處不可表現: 竹作釣竿,得悠閒之趣:“從今不复畫芳蘭,但寫蕭蕭竹韻寒。短節零枝千万個,憑君揀取釣魚竿。” 竹作掃帚,似乎成了俗物,但是:“石縫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煙霞。有人編縛為條帚,也与神仙掃落花。” 竹是龍變化成的:“竹原龍精,石是松化。活百千年,才信這話。”“神龍見首不見尾。竹,龍种也。畫其根,藏其末,其猶龍之義乎?” 竹子可以化為帘:“筍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廚爨剝新筠。 此身愿劈千絲篾,織就湘帘護美人。” 竹聲乃民間疾苦之聲:“衙齋臥听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竹子可以化為种种器具:“江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生之气味原譜竹,竹屋還需胜畫梁。” 竹,可以諧音,成慶祝之竹:“寫來三竹成三祝……大家羅拜主人翁。” 竹,可以与荊棘并存:“莫漫鋤荊棘,由他与竹高。西銘原有說,万物總同胞。” 畫竹,得到了什么呢?“山僧愛我畫,畫竹滿其欲。落筆餉我脆羅卜。” 這樣一類題辭,以天馬行空式的想象力,開拓了有限畫面的無限領域,使寥寥几筆的墨竹融會天地万物,表現种种人情世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畫竹能達此等境界,實為奇觀。超人的見解,超人的功力,和他畢生刻苦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的創作方法,概述可列下述八點: 一、板橋畫竹,追求紙中之畫以外,還有紙外之畫:“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露吐霧者,皆隱躍于紙外乎?” 二、板橋畫竹,講究會心,講究有無之間:“古今作畫本來難,勢要匆忙气要閒。著意臨摹全不是,會心只在有無間。” 三、板橋畫竹,講究真与神:“抽毫先得性情真,畫到工夫自有神。” 四、板橋畫竹,講究意在筆先,不肯匆忙落筆:“畫竹意在筆先,用筆干淡并兼。從人不得其法,今年還是去年。” 五、板橋畫竹,簡單的几枝几葉,都是刻意經營的結果:“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消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六、板橋畫竹,是寫意畫,但是与工筆關系极大:“殊不知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 必极工而后能寫意。” 七、板橋畫竹,得力于書法:“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山谷寫字如畫竹,東坡畫竹如寫字。不比尋常翰墨間,蕭疏各有凌云意。”“一節一節一節,一葉一葉一葉,渾然一片玲瓏,蘇軾文同鄭燮。” 八、板橋畫竹,著眼點全在“活”字:“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板橋畫竹千變万化,但万變不离其宗,焦點就是在于創造。這樣一個基本點板橋多次說過,或云自立門戶,或云自樹其幟。他欣賞蘇軾的竹,文同的竹,石濤的竹,但是他公開宣言,他的竹是他自己的創造:“畫竹插天蓋地來,翻云覆雨筆頭栽。我今不肯從人法,寫出龍須鳳尾排。”他對于自己的創造充滿信心,自稱自己的文章是掀天揭地之文,字是震雷惊電之字,言論是呵神罵鬼之談,畫是無古無今之畫。他屹立于書壇、畫壇,宛如臨風一竹,清光照人,生机勃勃,有自家面貌。 据說,曾經有一大戶大家請板橋畫竹。這戶人家大門前便是粉壁。板橋酒醉之時業已起更,主人舖紙,板橋說,就在粉壁上作畫吧。說畢便將大盆墨洒向照壁,墨跡在壁上揚揚洒洒。主人搖頭,關照安排老人入睡,說今天就不畫了。是夜,風雨大作,大雨把粉壁上的墨跡淋了一番,到了第二天大早主人閤家惊詫,那照壁上竟是一幅墨水淋漓的竹子。還有几只麻雀,誤以為照壁里便是竹林,撞昏在壁下。傳說中板橋畫竹之技,神奇如此。他畫蘭、畫石,也有超人的工力,也有多樣的奇托,也有許多傳說故事。 60歲以外,板橋辭官返里,在揚州寄居賣畫十年左右。复顯和尚談他与板橋的交往是“避暑過郊寺,迎涼坐竹林”;朱孝純回憶板橋行蹤,有“古寺何年載酒瓢,竹林寒翠晚蕭蕭”之句,可見板橋較多的時間是住在城北的竹林寺。 板橋所設想的閒适生活,概括起來說,是三間茅屋,細雨微風;窗外修竹,窗里幽蘭;良朋輒至,俗客不來。他和詩友、畫友交往頻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三日,他主持一桌會,每人交百錢,作終日之歡。初聚的是黃慎、王文治、金兆燕等八人,午后又有朱文震參加。板橋興致很高,畫了九畹蘭花,以志其盛。畫好的畫交給席中最年長的程綿慶攜去,其清雅如此。為九人之會,他有一首《一剪梅》,寫得跌宕多姿,宛如流水行云: 几枝修竹几枝蘭,不畏春殘,不怕秋寒。飄飄遠在碧云端。云里湘山,夢里巫山。畫工老興未全刪,筆也清閒,墨也斕斑。借君莫作圖畫看,文里机關,字里机關。 當日座中有黃慎,板橋和黃慎屬于至交。早在20年前,黃慎作畫,常請板橋作題。板橋題句中,有詩、有詞、有跋語,現在是老朋友了。比起黃慎來,板橋和金農的交誼也許更厚實些。兩人不僅經常論畫、論書,而且經常論詩、論詞,還論及古董的鑒賞。彼此在書信中常以知己相稱。板橋在信中累有惊世駭俗的言論,對世人鞭撻頗多,囑壽門“慎勿輕以示人”。金農稱他和板橋的友誼是“相親相洽,若鷗鷺之在汀渚也”。板橋在濰時,誤聞金農已死,設了牌位,著了孝服,進行哭祭,相交之厚如此。現在板橋返揚,金農已出游,兩人后見于僧廬,百感交集。金農贈板橋一幅自畫像,板橋為金農作墨竹數枝。金稱板橋的字“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板橋的畫“頗得蕭爽之趣”,而板橋則稱金農“詩文絕俗”,對他“傷時不遇”的境遇十分同情關切,這些都是“知己”的表現。 与板橋過從甚密的騷人墨客,還有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陳馥、高鳳翰、華嵒以及董偉業等人。李方膺也是一位罷職縣令,所作書畫与板橋趣味相近。乙亥之年,板橋曾与他及李鱔三位共作松竹梅圖,為何氏祝壽。方膺畫竹,板橋題為“可以為簫,可以為笛,必須鑿出孔竅”,又說“世間之物,与其有孔竅,不若沒孔竅之為妙也”,這是經歷坎坷之談,頗富寄寓之趣。板橋為高鳳翰題畫甚多。西園晚年的畫,板橋認為“其筆墨之妙,古人或不能到”,而年輕時的畫,板橋也認為“已壓倒一切”,甚至畫上有蛀洞,也認為“此幅已极神品逸品之妙,而虫蝕剝落處又足以助其空靈”。后人認為高鳳翰的畫加上板橋的題,“互相映帶,精采雙妙,想見兩老風流,明窗展對,滿紙生動”。5汪士慎畫竹,畫梅,板橋曾題過詩,題過句,贊他“妙寫竹”;高翔善畫山水,板橋借題發揮,說是“何日買山如畫里,臥風消夏一床書”,堪稱雙璧。他還為陳馥墨竹題過詩,和陳馥合作過《苔石圖》,自稱鄭、陳兩人是“二妙手”:“鄭家畫石,陳家點苔,出二妙手,成此巒岩,旁人不解,何處飛來。”用筆老辣,趣味橫生。 板橋返里,因為身份与往日不同,所以与官府的往來也較過去為密。當時揚州地方地位最高的官員是從三品的兩淮鹽運使。乾隆初年,兩淮鹽運使是山東人盧雅雨,鄭盧交往,前文業已述及。板橋罷官返里之乾隆十八年,盧恰巧再任淮南鹽使。据說,板橋至鹽署拜望盧,守門的刁吏見板橋衣著不整,拒不通報。旁人說,這是揚州文士,不可怠慢。刁吏長得嘴尖肚大,正捧著紫砂壺喝茶,便指著壺要板橋作詩一首,以證明自己的文士身份。板橋即指著茶壺說:“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既是指壺,又是指人,惹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盧見曾十分敬重板橋,有“風流間歇煙花在,又見詩人鄭板橋”之句。當日鹽署中的“蘇亭”“寸魚兩竹之軒”匾額,就是板橋手書的。乾隆廿三年丁丑,盧見曾繼早年王漁洋虹橋修禊故事,复有虹橋雅集之舉。這是主人借此大會東南文士,詩酒唱和,以擴大影響。盧有七律四首,分別用尤、仙、東、庚韻,一時和者達七千余人。板橋一和再和,其中名句,有稱頌此番盛舉的:“詞客關河千里至,使君風度百年清”,有自述心志的:“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怀豪宕倍從前。張筵賭酒還通夕,策馬登山直到巔。”這一年板橋65歲了,可見他身体很好,游玩的興致也很濃。 65歲尚能騎馬登山,到了68歲,即庚辰之年,板橋爬山就困難了。是年九月,他在一則題畫中說:“登高不果,過吳公,湖上寫此。”有人認定吳公即杭州太守吳作哲,湖上即西湖。那么登高不果,便是訪韜光庵未能如愿了。板橋有沒有三游杭州,作者以為目前材料不全,未能确論。但可備一說。 在故里興化,板橋与縣令白釗麟也有交往。白在興化約任一年,頗有抱負。他有一副對聯,請板橋書寫,懸于拱北台的望海樓上,興化人記得此事。這副對聯是:“廢者興之,缺者補之,縣既敝而來,應須整頓;樓則高矣,城則深矣,事將成而去,能不流連!”6 板橋畫名大增,向他求書求畫者甚多。据金農《冬心先生題竹題記》中所述,有人知道他好酒,在花天酒地之間,捧了扇子,送來雅牋,請他畫几筆,題几句,“板橋不敢不應其索也”。有時書畫不中主人意,則重新書畫,以至墨漬污了衣服,板橋也在所不惜。我們還可以從書信中看到,有人以墨若干碇求其作書,有人以食品若干求其作畫的。板橋脾气怪,自述逼他畫偏不畫,不要他畫偏要畫。他誓不為某鹽商作畫,据說某日閒行湖畔,聞狗肉香味,循味尋訪,見主人須眉甚古,危坐鼓琴。兩人洽談甚歡,并坐大嚼。因牆上無畫,板橋自荐為其補壁。作畫若干,題款時才知其名与某鹽商相同。老人云:“同名何傷,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言之成理,板橋也不以為意。次日鹽商宴客,板橋知已邀其光臨。入室見滿壁皆昨日所畫。這時候才知道受騙,但也只好徒喚奈何而已。 直到板橋67歲時,不堪俗客之扰,老人才從拙公和尚之議,寫出一張《板橋潤格》(見封面),創畫家公開告白以銀易畫之先例。這則潤格是一張廣告,也是一篇坦白、爽直、胸襟大開的妙文。表里不一者看到這种妙文是應當汗顏的: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話舊任交 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据說,板橋潤格一出,揚州畫家仿效者甚多。但潤格沒有超過板橋的。又据說,板橋嘗制一大袋,銀錢食物均置袋中,遇貧苦的熟人,常以袋中錢物周濟,這是符合板橋性格的。以當時“紙高六尺价三千”計,一兩銀子約相當于五百文,据《揚州畫舫錄》載,揚州如意館上等酒席每席二錢四分,酒則包醉;《薑露庵雜記》載:米每斗六十文,家用買柴一日一文足矣。此兩書均成于板橋所處時代之后,乾隆中葉物价不至于過份昂貴,那么板橋潤格的標准是相當高昂的。但潤格的規定不等于實際收入,再說,此時离板橋卒年已為期不遠。潤格不足以使主人致富,板橋身后并無多少家產便是證明。 逾到晚年,樹橋的書法逾是顯得風神獨具、揮洒自如了。板橋去世后200余年,他的書体的流傳越來越廣,學習他的書体,以他的傳人自居者,不僅揚州、興化、濰縣有,全國各地也不乏其人。板橋体已被公認為一种書法模式。板橋書畫所追求的自家面貌,得到200多年來士民的公認。“震電惊雷之字”,學了古人,但大有別于古人;不薄時人,但不屑于追逐時人,他的自詡是有根据的。 打開一幅板橋的書法,往往容易使人感到這是一幅畫,或者說是一幅以畫入字的書法。從章法上看,大小疏密,短長肥瘦,拱揖朝向,俯仰映帶,參參差差。譬如人群,以若干字組成的書幅不像縱橫成行的整齊的士兵,卻像山陰道上連袂而來的老少男女。老翁拄杖,小孫牽袂;少男放肆,少女含羞;急者搶道,徐者閃讓;壯者擔物,弱者隨行。一切似乎無序,但細細体會,其中有血脈相連,錯落有致,是一幅上下承接、左右呼應的天然圖畫。這种章法,有人稱之為亂石舖街,有人稱之為浪里插篙,不离不碎,不散不結。再看行气,一行行并不如絲線串珠,重心往往左右欹側,不遵“守中”原則。一行之中,總有若干字錯位,或伸腿揮拳,或依勢下滑,不齊,不正,不穩。但是若干不齊、不正、不穩的字聯成一片,形成整体的和諧,或輕或重、或大或小、或挽或引、或牽或繞都恰到好處。書行留出的素地形成了虛實相生、黑白相間的效果,疏不至遠,密不至雜,不擠不空,擺布得宜。這种章法,這种行气,雜而和諧,亂而有序。因為雜,顯得和諧之可貴;因為亂,顯得有序之不易,真正是收到了縱而能收、巧妙隨心的效果。 再看看板橋的結字。我們且以己卯板橋所寫《潤格》為例,其中大部分屬于行書,“又兩”的“又”屬于楷書,“謝客”的“謝”屬于草書,“禮物”之“禮”屬于隸書,而“神倦”之“神”,“秋風”之“秋”,轉折之“則”均為古体,其中“神”的結字則為篆体之變化。從總体看,通篇的字以行為主,夾以隸筆,是“六分半書”中偏行之一种。從字的大小看,最大的是“耳邊”的“邊”,最小的是“扇子”的“子”。“邊”的体積約大于“子”字的20倍。大小隨心,但和諧勻稱。就形体看,有的特扁,如“禮物”之“物”;有的特長,如“為妙”之“妙”;“糾纏”兩字特大,似對糾纏者表示強烈厭惡;而“只當秋風過耳邊”之“秋”特別顯眼,似乎表示謝客之決心已下。“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以后的一個“也”字,最后一筆竟占六字之格,筆意意猶未盡,蓋主人怫然謝客,不拘常禮,幸讀者心會也。 更細一點,我們再看看板橋的用筆。很明顯地,板橋的字得力于北碑,用筆、取勢都极講究。他寫的大多是行書,但點橫豎撇均吸取了隸篆筆意。他字中的中豎,往往骨力勁拔,仿佛是迎風挺立的勁竹,而伸展的長撇又宛似蘭葉。他在轉折處,常由疾而徐,使用蹲筆,如金石狀。他的長捺,似山谷又非山谷,稍縱即收,如刀鋒逼人,力透紙背。 縱觀板橋書法,特別是他的晚年作品,用他自己的話說,有兩大特點。一個是“以漢八分雜入楷行草”,一個是“畫法通書法”。他在《劉柳村冊子》中說:“庄生謂:‘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則万事万物何可無怒耶?板橋書法以漢八分雜入楷行草,以顏魯公《爭座位稿》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簡言之,他的書法是行隸的結合,或者說是真、草、隸、篆的結合,戲稱之為非此非彼的“六分半書”,是他的書法的一大特色。板橋又曾題畫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他把他畫蘭竹的功力用在書法中,在章法、行款、构字、用筆上處處都滲透進去了,形成他的“亂石舖街”的又一大特色。 這里有個問題:“怒不同人”,和誰不同?近人論書法美學,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志之說。7捕捉了不同時代書風變遷之本質特征。明清的統治者不少人崇尚法帖,崇尚法古,他們對趙孟俯和董其昌的字捧得很高。趙字嫵媚,董字清潤,都不失為一代大家,但他們的字為朝廷所過分推崇,人為地影響著當日書壇,則在士人中,特別是在野的士人中形成反感。明代以至清初,要求朝廷文書都要由精于書法者執筆,同時對于參加科舉考試的大批知識分子,以寫出的字是否烏(烏黑)、方(方正)、光(光洁),是否大小一律為考核要求,甚至是首要要求。當日不少士人就是因為書体以烏、方、光出眾,才步入仕階,獲得高官厚祿的。這樣,統治者的意志作用于書壇,形成一种流行的館閣体。板橋之“怒不同人”是不同于流行的書風,不同于烏、方、光的桎梏,不同于為權貴者所鐘情的趙、董一脈的書壇習尚的。 他曾經很有針對性地說過: 黃涪翁(庭堅)有杜詩抄本,趙松雪(孟俯)有左傳抄本,皆為當時欣慕,后人珍藏,至有爭之而致訟者。 板橋既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艸,究之師心自用,無足觀也。8 他之鄙薄趙孟俯之滑熟,自然不是因為趙字功夫之不足,其目的在于鄙薄時俗,是很顯然的。 据現在占有的資料看,板橋的“師心自用”的實跡,即真隸相參、雜以行草的實際運用,是以寫《四子書》的36歲,即戊申之春,讀書天宁寺時為分水岭的。在早年,板橋工楷、工草,揚州、興化目前均藏有鄭公早年楷書真跡,頗見功夫。《清史列傳》說他“少工楷書”,《清稗類鈔》說他“初學晉碑”,應當說,都是有根据的。沒有深厚的功力,沒有廣泛的涉獵的基礎,中年以后的別出心裁、獨樹一幟只能貽笑大方。板橋的重孫鄭鑾在為板橋《臨蘭亭序》作跋時說,板橋中年始以篆隸介入行楷,蹊徑一新,卓然名家,就是指的這個階段。在范縣署中,他曾寫信給鄭墨說:字學漢魏,崔蔡鐘繇;古碑斷碣,刻意搜求。他曾在題跋中對蔡邕書、邯鄲淳書、崔子玉書、張伯英書、梁鵠書、鐘繇書一一加以評點;他對黃山谷的書法揣摹很久,他說山谷不畫竹,但書法极像竹,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准繩,折轉而多斷續。大呼道:“吾師乎,吾師乎!”他更從濃淡、疏密、行款方面參悟畫理与書理的相通之處。但是,即使是對于他所崇拜的先賢,他也是“學一半,撇一半”,“十分學七要拋三”的。怒不同人之人,未必就是趙松雪一個。中年以后,經過刻苦的探求,他的“板橋体”才日益成熟,面貌才逐漸鮮明起來。 從形成板橋体到板橋体的定型与成熟,約經歷十余年的過程。他的重孫鄭鑾由于見聞甚多,判斷應當是比較可靠的。鄭鑾在板橋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所寫臨蘭亭序的跋中說,51歲時板橋,“合諸家而成一体,正公學力精到時也”。鄭公晚年的書法作品,筆墨隨心,天机流暢,外得宋人之意,內得唐人之法,一反明人之態,保存自家神韻,熔真草隸篆于一爐,結詩書畫于一体,獨樹其幟。板橋体書亦如人,不必夸耀其美艷絕倫,正像他自稱的“麻丫頭針線”,它的生動處,在于書法藝術所顯示的活潑的倔強的個性,在于它的瀰漫于字里行間的真气、真意、真趣。板橋体歷200余年不僅不衰,而且影響日漸廣泛,從者日眾,不能不說,這是板橋書法革新之銳气所產生的巨大魅力。 前面說過,200多年來,批判板橋書風草率者代不乏人。秦祖永評他“無含蓄之致”;王潛剛說他“以隸楷行三体相兼,只可作為游戲筆墨耳,不足言書法也”;康有為批評說:“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這些批評板橋的議論往往有所偏頗。筆者看來,其實大可不必。曾經有一位書法評論這樣批評王羲之以后歷代書家的: 智永、世南得其寬和之量,而少俊邁之奇;歐陽詢得其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壯之筋,而鮮安閒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顏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魯獷;旭素得其超逸之興,而失之惊怪;陸徐得其恭儉之体,而失之頹拘:過庭得其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9 應當說,評論是辯證的,也可以說是公允的。日光熱,失之于燥;月光輕幽,失之于柔;丈夫陽剛,失之于粗;嬋娟細柔,失之于弱;電光閃忽,失之于短暫;雷聲轟鳴,失之于突然。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板橋以藝壇狂怪名世,他的藝術創造在于沖破一种沉悶窒息的氛圍,絕非要成為一代書圣。不是一片頌揚,而是褒褒貶貶,正如板橋的字參參差差,這樣,我們可以直覺到他的書法藝術生動個性之真實的存在。 板橋的晚年,往來于興化揚州之間,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在范縣時,堂弟鄭墨于鸚鵡橋南買屋一所,板橋在縣署曾寫信回家,希望鄭墨在新宅附近也買一塊地皮,与其毗鄰,作為自己晚年歸老之所。這地方可見一片荒城、半堤衰柳,而且有斷橋流水,破屋叢花,是安靜養老的理想之所。板橋也算過,買地大約需花錢五十千。五十千,折當日銀价,約在百兩左右。過去板橋在任,周濟貧士,以及捐款修城所費銀兩約數百兩,留這點買地皮的錢是完全可能的。再說,板橋在這塊地皮上所希望建造的房屋,不過是八間草屋,一圈土牆。院內适當留點隙地,好种竹、种樹、种蘭、种花,門外要舖一條碎磚的小道,直通書房。書房要兩間,一間放書,一間會客,兩間都可以寫字、作畫、飲茶、飲酒、論文、賦詩。起居的草屋要在后面,三間主屋,好住兩代人,側屋則是兩間廚房,一間仆人居住。這一切對于一位曾經當過縣太爺的書畫名家來說,不算奢望。但是,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明顯的原因是由于板橋辭官以后生活清貧。歸來的當年,是“囊橐蕭蕭兩袖寒”;到了杭州賣畫得銀,贈長女三兩,要諄諄囑咐,可見很不富裕;66歲次女出嫁,板橋畫蘭,題為“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几筆蘭”,令人心酸之至。這樣的經濟狀況,何以能買地造屋?板橋68歲的庚辰之年,他在《自序》中說自己“初极貧,后亦稍稍富貴,富貴后亦稍稍貧”。“一任清知縣,十万雪花銀”,十年知縣任內,板橋本來可以不僅“稍稍富貴”,而“大幅六兩”期間,板橋也多少能聚集一些銀兩,不至于“稍稍貧”的。問題在于板橋生性落拓不羈,不把銀錢放在眼里。別人攢錢,他罵人家是馱錢驢,作畫要憑興趣,作起畫來,又是“風雅要多錢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又据說,一旦有了錢,置于大袋內,高興起來,大把大把地周濟。這樣的性格怎樣能聚得了銀兩?又怎么能砌房造屋?板橋有句名言,叫做“黃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其實應當是“我避黃金竟如仇,老怀豪宕得自由”,心靈的自求平衡有所得,銀錢方面就有所失了。興化的造屋計划成了泡影,還有些因素也是值得考慮的,譬如說板橋原望有子,結果兩個儿子均夭逝,俗說便是無后;譬如說板橋原想終老興化,61歲便已歸老,但十几年賣畫揚州,在客鄉長住。 老朋友李鱔幫助了他。李鱔家產“水田千畝”,晚年破落,但占地還是很多的。他在城南建了一處浮漚館,作為別墅,周圍有若干空地。板橋回到興化,居處狹仄,便在浮漚館之旁,讓板橋圍了一處小園,內栽蘭竹,以便板橋回興化時作詩畫之所,范圍自然要比范縣時設想的要小些。板橋取名為“擁綠園”,題了一塊匾額,叫做“聊借一枝栖”。在老人看來,成天能夠看蘭看竹這就夠了,即便到了生命的晚年,仍然借住在他人的地皮上,那也是無足輕重的了。 板橋70歲的壬午之年(1762年),他的老朋友金農、黃慎、李方膺以及后生羅聘為他合作了一幅圖像,板橋題詩道:“老夫七十滿頭白,拋卻烏紗更便服。同人為我祝千秋,勿學板橋爛蘭竹。”十此年板橋為人詩畫題跋甚多,撰寫的對聯也不少。他的蘭竹多題七絕,且看看這几首: 七十老人寫竹石,不更崚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 七十衰翁澹不求,風光都付老春秋。畫來密篠才逾 尺,讓爾青山出一頭。 老夫自任是青山,頗長春風竹与蘭。君正虛心素心 客,岩阿相借又何難。 日日紅橋斗酒卮,家家桃李艷芳姿。閒門只是栽蘭 竹,留得春光過四時。 石上披蘭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試問東風何處 吹,吹入湘波一江綠。 焦山石塊焦山竹,逐日相看坐古苔。今日雨晴風又 便,扁舟載得過江來。 蘭竹芳馨不等閒,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開怀 抱,莫謂分居彼此山。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蔭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 時,對此渾如在石屋。 從題句看,這一年他常有紅橋詩酒之會,也曾去過焦山,說明他身体很好,興致很好。他自比青山,自比勁竹,頗有老當益壯之概。他還有若干長跋,縱論文同、蘇軾、梅道人、陳白古、鄭所南、石濤的蘭竹。他特別欣賞石濤的竹,認為“深得花竹情理”。這一年夏日,他給靜翁先生作竹,跋中說起讀書人對聲色的追求,最高雅的境界是耳聞風聲竹響,眼中是雪白紙窗,微侵綠色。置身于這等清風靜響之間,啜一盞雨前茶,畫兩筆折枝花,其樂也何如?這位靜翁和他的后代想必都是雅人深致,否則,這幅畫是不會完好地保存到現在的。 70歲時的板橋去過焦山,71歲的癸未年(1763年)的九月,板橋又去過焦山。焦山和尚嘯江請他題字,他寫了“秋老吳霜蒼樹色,春融巴雪洗山根”的對聯。這年春四月,他還為郭昇倫寫過怀濰縣兩首,一寫濰縣春光,一寫濰縣少女。這時候正值离濰縣十年之際,在那里有他的子民,有他的政績,那片土地他還是十分想念的。 72歲的板橋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作。現在可見的最著名的是兩幅畫,一幅是在揚州所作的蘭花,題為“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電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因不在尋常蹊徑中也。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這是一幅板橋畫品、人品的自畫像。在山石縫隙中怒放的蘭花,葉片縱橫盜肆,花朵密密叢叢,濃濃淡淡的墨筆之間,幽香瀰漫。還有一幅是在興化杏花樓面的。這一年的秋末,他從揚州回到興化。秋雨綿綿,他在杏花樓獨酌,醉后畫了三竿老竹,几竿小竹,在竹竿竹葉之間,一反常規,自左至右分六處寫了169個字的長題,別開生面。他說畫竹以寫神為上乘;畫竹,不獨寫神,而且寫生、寫節、寫品。他覺得他筆下的竹也活了,石也活了。竹子有知,稱他為解人;石頭有靈,向他點頭。 板橋生命的最后一年是他73歲的乙酉之年(1765年)。按常情推測,他上年秋末返里,可能身体不佳,應該在擁綠園休養了。但是73歲的那一首“暗里贓私遍魯東”自嘲自贊的題竹詩注明作于“客中”。那么,老先生這一年又曾去過揚州是很有可能的。70歲以后,板橋作詩只有絕句、短句,不再有當年動輒几十韻的豪情,但生命末年,在書畫方面板橋不僅未見頹唐,反而越加顯得筆力蒼勁。依筆者所見,在這一年的作品中,留給后人的一張扇面、一副對聯和一張墨竹,當屬老人告別人間的三件墨寶,臻于板橋書畫的至高境界。這副扇面是為蔚起先生寫的“霧里山疑失,雷鳴雨末休。夕陽開一半,吐出望江樓”一絕,用墨較淡,行款隨心。這一年板橋寫過几副對聯,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琢開云雷成古器,辟開蒙翳見通衢”,加以別開生面的邊款,有書法可以欣賞,有好句可以流連,有故事可以咀嚼。筆墨蒼勁,人書皆老,堪稱极品。這年板橋還有一幅墨竹,題句是“參差錯落無多竹,引得春風入座來”,字体蒼勁秀挺,完全不像是即將告別人間的老人的手筆,字体和另一副對聯“百尺高梧”一樣,峻峭、硬朗、挺秀。□ 板橋是在乙酉之年(1765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歿于擁綠園竹叢之中。身后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遺体安葬于管阮庄的“椅把子”地。墳旁有一片竹林,以遂老人遺愿。為怀念先賢,板橋同學之弟周矩畫了一幅《板橋先生行吟圖》。畫像力求傳神,反映老人個性。這幅畫被鄭家后人奉祀于擁綠園。鄭府每有大事,鄭田觀察畫像,似乎板橋臉色或喜或怒,都有變化。于是周矩便有“分明老板髯掀白,仿佛丫頭臉帶麻,聞道近來歡喜事,早從畫里露些些”的題詩。 板橋謝世以后,風流余韻綿延200余年,追隨者、研究者日益眾多。有關他的民間故事在揚州、興化、濰縣廣為流傳。目前,興化市橋板故居与紀念館業已開放,揚州、焦山与濰縣也都有若干紀念陳設。 -------- 注: 1此詩流傳于興化。見興化鄭板橋紀念館《板橋》1986.4期喬省予文。 2見《鄭板橋集》《村居》。 3見蔣寶齡《墨林今話·卷一》。 4見卞孝萱編《鄭板橋全集·研究資料·詩詞書信》。 5見《高南阜畫冊》中乾隆五十五年黃易跋語。 6見黃俶成《鄭板橋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4期。黃為興化人,家近板橋故居,對板橋在興化情形悉之甚詳。 7見陳寶祐《中國書法美學》,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 8見《鄭板橋集·四子真跡序》。 9見項穆《書法雅言·取舍》。 十同注6。文中說明此圖乃鄭祖謙所藏。 □上述三項作品,分別見《鄭板橋書法集》(江蘇美術出版社版)《鄭板橋書畫藝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版)兩書,均為周積寅編著。 板橋居士,姓鄭氏,名燮,揚州興化人。興化有三鄭氏,其一為“鐵鄭”,其一為“糖鄭”,其一為“板橋鄭”。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稱為鄭板橋云。板橋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學,隱居不仕。生女一人,端嚴聰慧特絕,即板橋之母也。板橋文學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為士先。教授生徒數百輩,皆成就。板橋幼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幼時殊無异人處,少長,雖長大,貌寢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負太過,謾罵無擇。諸先輩皆側目,戒勿与往來。然讀書能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以自暢其性情才力之所不盡。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或對客不听其語,并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 平生不治經學,愛讀史書以及詩文詞集,傳奇說簿之類,靡不覽究。有時說經,亦愛其斑駁陸离,五色炫爛。以文章之法論經,非《六經》本根也。 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金桃口齒,及椒風弄儿之戲。然自知老且丑,此輩利吾金幣來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嘗為所迷惑。好山水,未能遠跡;其所經歷,亦不盡游趣。乾隆十三年,大駕東巡,燮為書畫史,治頓所,臥泰山絕頂四十余日,亦足豪矣。 所刻詩鈔、詞鈔、道情十首,与舍弟書十六通,行于世。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又以余閒作為蘭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騷人詞伯、山中老僧、黃冠煉客,得其一片紙、只字書,皆珍惜藏庋。然板橋從不借諸人以為名。惟同邑李鱔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以畫事為內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師及江淮湖海,無不望慕歎羡。是時板橋方應童子試,無所知名。后二十年,以詩詞文字与之比并齊聲。索畫者,必曰复堂;索詩字文者,必曰板橋。且愧且幸,得与前賢埒也。李以滕縣令罷去。板橋康熙秀才,雍正壬子舉人,乾隆丙辰進士。初為范縣令,繼調濰縣。乾隆己巳,時年五十有七。 板橋詩文,自出己意,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橋輒呵惡之,曰:“吾文若傳,便是清詩清文;若不傳,將并不能為清詩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兩朝,以制藝取士,雖有奇才异能,必從此出,乃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鞭心入微,才力与學力俱無可恃,庶几彈丸脫手時乎?若漫不經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輒曰:“我是古學”,天下人未必許之,只合自許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賈、董、匡、劉之作,引繩墨,切事情。至若韓信登壇之對,孔明隆中之語,則又切之切者也。理學之執持綱紀,只合閒時用著,忙時用不著。板橋十六通家書,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指遠之處。 板橋非閉戶讀書者,長游于古松、荒寺、平沙、遠水、峭壁、墟墓之間。然無之非讀書也。求精求當,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板橋又記,時年已五十八矣。 《鄭板橋集·補遺》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