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六章 妙計成功


      兵從天降敵震惊,猛攻灘頭把岸登;
      東翼鏖戰把敵引,西翼突破功告成。

  1944年6月5日,英吉利海峽狂風呼嘯,波浪滔天。一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艦隊從英國南海岸啟航出海了。海軍上將拉姆齊率領的這支英美聯合艦隊,擁有5000艘艦只,要負責在兩天內把17.6万人的進攻部隊和20000輛軍車送上諾曼底海岸。天黑之前,運輸船隊抵達离英國南海岸50—60海里的調整水域。各登陸部隊從這一水域分10路沿事先掃清水雷的航道駛向塞納灣。

  6月5日白天,盟國海軍的掃雷艦對登陸地域的航道進行掃雷,未遇到敵人的任何抵抗。由于天气惡劣,德國水面艦艇甚至未進行例行巡邏。轟炸航空兵摧毀了德國的不少雷達站,又對諾曼底沿岸幸存的雷達進行干扰,這使盟軍艦隊有可能向登陸地域行駛而不被發覺。無論是德軍最高統帥部,還是“西線”司令部,無論是隆美爾,還是龍德施泰特,都不知道盟軍的5000艘艦只正在越過英吉利海峽,駛向法國北部的登陸地域。

  6月5日夜,盟國空軍在登陸兵航渡時開始對敵人的炮兵連、獨立的抵抗樞紐、司令部、密集的部隊和后方机關實施突擊。拂曉以后,1000多架轟炸机對塞納灣海岸防御陣地實施猛烈轟炸。与此同時,航空兵對加來和布倫地域的目標也實施了猛烈突擊,以便把德軍指揮部的注意力從實際登陸方向引開。

  同一天夜里,空降兵開始空降。英美空軍的2000多架運輸机和近1000架滑翔机,分別將美軍第101空降師空降在卡朗唐以北,將美軍第82空降師空降在圣梅爾埃格利斯以西,將英軍第6空降師空降在崗市東北面。這些空降表明,在西西里取得的教訓并未被充分吸取和運用。盡管如此,蒙哥馬利至少在一點上是感到滿意的——利一馬洛里所預言的美國空降部隊及其運輸机可能損失大半的情況并未出現。美軍出動的805架運輸机,只損失了20架。然而,由于飛行線路复雜,再加風力大,云層厚,空投很不准确,人員、裝備過于分散。第101空降師被撒在一個25英里長、15英里寬的地區。天亮時,空降的6600人只有2100人到了預定地區。甚至一天之后,集中在一起的還不到總人數的一半。盡管如此,到傍晚時,他們還是奪取了沼澤地5條堤道的西端。

  第82空降師的運气稍好些,其先頭傘兵團的大部分人員降落在离正确地點3英里之內,并且沒有遇到激烈抵抗,很快就占領了卡朗唐至瑟堡公路上的要地圣梅爾埃格利斯。隨后又有22架滑翔机到達。不過,在進攻開始日的清晨,這些空降兵還沒有与“猶他”灘頭登陸的第4師建立起可靠的聯系。

  由于空投過于分散,第6空降師也遇到了困難,但他們還是“摧毀了敵人的抵抗,很快奪取了奧恩河和卡昂至大海之間的運河渡口,占領了梅維爾的海岸炮台。但他們也沒有与登陸部隊接上頭。

  在空降部隊著陸時,登陸部隊已駛近海岸。黎明時分,能見度良好,又值漲潮,使掃雷艦能駛近岸旁,清除那一帶的障礙物。

  6月6日晨,盟軍開始炮火准備。參加炮火准備的有戰列艦、重炮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總共達100多艘。同時,英美空軍也對德軍的防御實施了密集突擊。

  接著,盟軍部隊開始登陸。大海翻騰起伏,令人頭暈眼花,寒風卷起層層浪花,拍打在士兵身上。德軍對盟軍進攻前的大規模海上炮擊和空中轟炸已有所准備,他們覺得自己的混凝土防御工事异常堅固,完全可以抵擋得住。他們料定,炮擊和轟炸之后,盟軍士兵將會奮力穿過碎浪,在最易遭到攻擊的部位踉蹌上岸。可是他們怎么也沒想到坦克居然會從海面上直接游過來,也沒有想到會從登陸艇上發出一排排密集、猛烈的炮彈和火箭,更沒想到會遇到向他們沖過來的那樣一些裝甲戰車——它們一面引爆雷區中的地雷,一面作抵近射擊,摧毀炮兵陣地和防御据點。登陸部隊在德軍的大炮、反坦克炮和机關槍還來不及開火還擊時,就已迅速地登上了堅實的海灘。

  在“猶他”地段,美第4師得利于其登陸灘頭的位置:在科唐坦半島的背風處,該師的登陸艇所遇風浪不大,容易靠岸。此外,水位不是很高,灘頭障礙物清晰可見。進攻開始前,269架中型轟炸机對德軍的岸邊防御工事進行了精确的地毯式轟炸。离岸3000碼放下水的26輛水陸兩用坦克,全部安全地漂浮著向岸邊前進。一小時內,爆破分隊已為后續登陸艇掃清了道路。由于這些有利因素,再加上面對的敵軍較弱,第4師在奪取了橋頭堡之后,遇到的障礙是沼澤地和灘頭缺乏出口,而不是敵人的頑抗。這天結束后,2.3万人上了岸,并開辟出供机動和增加兵力用的大片地域。

  同一天夜里,“奧馬哈”灘頭的景象和形勢卻完全不一樣。“奧馬哈”地段的海岸態勢使它成為一個明顯攻擊點。德軍在此重重設防,修建了許多能掃射灘頭的堅固支撐點和戰壕,在所有可能的出口處都布上了大量地雷。美國人是清楚地知道這种威脅的,但由于部隊指揮官指揮不當,預見性不強,使美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波濤洶涌的海上,登陸艇在离岸12英里之遙就下水了。結果,士兵們衣衫濕透,冷得發抖,擠在擁擠狹小的登陸艇中,動彈不得,再加上暈船,弄得無精打采,根本沒有精神去應付那极其緊張的登陸作戰。然而,事情還不止于此。在离岸4英里之遙下水的29輛水陸兩用坦克中,上岸的只有兩輛。由于天空烏云密布,美第8航空隊的轟炸机不能像“猶他”灘頭上空的轟炸机那樣進行目視瞄准轟炸。雖然采用了導航飛机和儀表轟炸,但几乎沒有炸中登陸灘頭及其防御設施,卻把炸彈扔到了离岸3英里遠的內陸地區。這樣,沖上灘頭的步兵實際處于一种毫無防御手段的狀況,面對比他們預料的要強大得多的敵人,一籌莫展。這樣,原來預想的一次成功的進攻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求生的搏斗。只是憑著官兵們拼死戰斗的堅決意志,這場求生的搏斗才慢慢轉化為一個小小的胜利,其代价是3000人的傷亡。

  在英、加軍隊前線,如果算得上是胜利的話,情況也大致差不多。在“戈爾德”海灘登陸的第50師,雖然遇到了敵人頑固据點的激烈抵抗,還是努力在當天下午將其4個旅都送上了岸,并向內陸推進到离巴約不遠的地方。

  在“朱諾”灘頭,加拿大人的登陸也并不順利。那一天,他們的306艘登陸艇中有90艘受損。但對加拿大人來說,這里沒有出現類似迪耶普的情況。盡管由于打開通道遲緩而導致海灘上交通擁塞,但加拿大第3師在裝甲部隊掩護下,終于取得了突破,并向前、向翼側推進,直到該師的部分裝甲部隊抵達了當天的部分目標,即卡昂至巴約公路上的布雷特維爾一洛格約斯和卡爾皮克。

  由于德軍在指揮上陷于癱瘓狀態,“斯沃德”灘頭沒有出現“奧馬哈”灘頭那樣的情況。英第3師雖曾在灘頭上歷盡艱辛,在展開時頗費周折,但還是摧毀了几個堅固支撐點,沿著海岸前出到烏伊斯特勒昂,到午夜換下了守衛運河大橋的空降部隊。在南面,英軍奪取了重要的佩里耶山脊和其他要地、村庄,所有這一切都未曾遇到德軍裝甲部隊的有力抵抗。當天晚上,英第3師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距卡昂不足3英里的地方。

  蒙哥馬利雖然沒有上岸收集詳細報告,但第一天戰果的粗略情況已使他感到滿意。從海上登陸的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共有75215人,已在寬24英里的正面上向縱深突入4—6英里。美國部隊有57500人登陸,雖然“奧馬哈”灘頭的登陸行動不順利,但“猶他”灘頭前景樂觀。兩個空降翼側正在鞏固。盟軍掌握著制空制海權。德軍的坦克如預計的那樣被牢牢地吸在卡昂。

  德軍指揮部對盟軍的登陸反應遲鈍。防守塞納灣海岸的德第84軍軍司令部,6月5日晚間還在慶祝軍長的生日。宴會一直延續到后半夜,直到盟軍空降兵開始著陸才中斷。防守諾曼底海岸的德第7集團軍,到6月6日凌晨2時15分才發出戰斗警報。這時,盟軍空降兵業已著陸,登陸部隊上陸的航空火力准備已在進行。B集團軍群司令官隆美爾正在由希特勒大本營返回的途中,于6月6日下午才回到自己的司令部。龍德斯泰特元帥收到空降兵開始著陸的情報后,命令党衛軍第12裝甲師和勒爾裝甲師向塞納灣開進。但早上5點多他收到最高統帥部司令部的電報說:此刻還很難肯定盟軍主力的登陸地點;此外,希特勒還未定下任何決心。于是,這兩個裝甲師暫停出發。由干這兩個師是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而由希特勒直接指揮,龍德施泰特要求火速批准這兩個裝甲師向登陸地域開進,但到上午10時得到的答复是:党衛軍第12裝甲師可以向北進發,勒爾裝甲師必須原地不動;沒有最高統帥部的批准,哪一個師都不得投入作戰。到下午2時半,勒爾裝甲師和党衛軍第12裝甲師才獲准開上前線,但這時為時已晚,錯過了時机。

  6月7日早上,蒙哥馬利搭乘英國軍艦“福爾克諾”號到達登。陸灘頭附近海面,在去找登普西之前,他先到布萊德雷的指揮艦上去同他見面。布萊德雷很關心“奧馬哈”灘頭的作戰情況,他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并制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蒙哥馬利回到英軍地區,同登普西和維安海軍上將討論了戰況和問題。英軍灘頭上的一切行動都按計划進行,沒有特殊情況。這時,艾森豪威爾乘坐拉姆齊海軍上將的旗艦來到英軍地區,蒙哥馬利當即赶到拉姆齊的旗艦上同艾森豪威爾和拉姆齊會晤。隨后,蒙哥馬利再次來到布萊德雷艦上,同他一起討論戰況。后來,“奧馬哈”灘頭傳來消息說,那邊情況良好,布萊德雷便上了岸。

  6月8日上午7時,蒙哥馬利也上了岸。他把指揮所設在貝葉以東几英里的克勒利小村庄的一所別墅里。离開朴次茅斯時,蒙哥馬利以為他的指揮車里已經是應有盡有,后來才發現還缺一件東西——便壺。蒙哥馬利讓副官去向房東德·德呂瓦爾夫人借一只來。但副官覺得直接說借便壺很尷尬,于是決定向夫人借一只花瓶給總司令。夫人很高興,立刻搜集別墅里的花瓶,要副官挑一只他最喜歡的。副官仔細察看了一番,說沒有一只适合將軍插花的。問她還有別的式樣沒有?夫人憑她的直覺和幽默感,一下子意識到副官所要的東西——當然是晚上使用的瓶。她對副官說,她可以找到另一种瓶,与一般的不同,也許對軍人适用。她离開房間,几分鐘后拿來了一只飾有粉紅色花卉的白色小夜壺。她得意洋洋地把這只夜壺放在剛剛搜集來的一大堆花瓶中說:“我想這一定是將軍樂于插花的!”副官當即表示确是這樣,而且放在將軍的指揮車里也很合适。后來德呂瓦爾夫人堅持要將軍保留“這只瓶子”,蒙哥馬利只好把它留下作紀念。

  蒙哥馬利的計划是用集結和作戰把敵人主力吸引到東翼英國第2集團軍正面,以利于美國第1集團軍在西邊占領陣地,突破德軍防線,迅速地占領有利的廣大地區。蒙哥馬利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后來遭到許多人的誤解。

  進攻開始后的第二天,東翼所發生的一切与“堅韌”計划緊密相關。“堅韌”是一項巨大的欺騙計划,它使德國人相信諾曼底只不過是一次佯攻,這一假象在希特勒以下的德軍高級指揮官的腦子里還處于支配地位。因此,德第7集團軍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戰,本來能從第15集團軍調過來的五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還在原地未動。甚至第7集團軍本身的坦克戰略預備隊也不能馬上派上用場。雖然党衛軍第12裝甲師和勒爾裝甲師已投入戰斗,但党衛軍第1裝甲師、第17師和第2師還遠离戰場。這樣,德軍用步兵擋住美軍而用裝甲部隊把英軍赶下海去的貌似宏偉的戰略,在執行此項任務的党衛軍第1裝甲軍軍長迪特里希看來已是紙上談兵。

  實際上,蒙哥馬利已經在牽著敵人的鼻子轉。德國人隨即調來的裝甲部隊就像預期的那樣開往卡昂,像預期的那樣零零碎碎地投入作戰。蒙哥馬利用吸引敵人注意東翼的方法來大大支援西翼,因為“奧馬哈”灘頭的美軍所遭遇的那股敵人并沒有什么后備力量。現在,美軍正以非凡的反擊能力勇猛推進,將其狹窄的橋頭堡擴大到敵人所扼守的地域以外。在科唐坦半島的底部,美軍也一直保持進攻勢頭,并奪得了地盤。

  6月8日上午,當蒙哥馬利第一次坐在前方指揮所里仔細研究今后戰斗必須采取什么形式時,他認為戰斗發展良好。為了使他計划的戰役建立在絕對可靠的基礎之上,他需要3個先決條件:一是將各個灘頭陣地連成一條連綿不斷的戰線;二是至今一直在盟軍手中的主動權;三是在敵人積聚起足夠的力量之前,在狹窄的占領區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行政后勤系統。當然,蒙哥馬利還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天气。

  6月12日,當盟軍終于控制了一個寬50英里、縱深8—12英里的地帶時,蒙哥馬利的第一個目的達到了。6月9日17時30分,隆美爾命令第7集團軍“在維爾河至奧恩河之間的地段轉入防御……反攻應推遲至一切就緒方可實施”。這一命令默認了党衛軍第12裝甲師于6月8日在卡爾皮克擊退加拿大人的打算已經失敗,默認了于同一天到達巴約地區的勒爾裝甲師已潰不成軍。然而,隆美爾所說的反攻始終未能付諸實施。雖然反攻計划已經到了西線裝甲集群司令官蓋爾·馮·施韋伯格的手中,但十分不走運的是,他的司令部的位置被盟軍發現,并于6月10日晚被精确地炸中。司令部里除蓋爾之外,几乎所有人員都被炸死或炸傷。而且,登普西已經得到了敵人可能進攻的警告,他下令采取反措施,對卡昂進行一次空襲,并重新部署了加拿大部隊。所有這一切使灰心喪气的德軍認識到,他們遠不是要發動什么大規模反攻,而是要准備迎擊英軍的進攻。這表明蒙哥馬利已在士气上和戰術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6月11日晚,美軍攻陷了卡朗唐,次日上午就進入了离“奧馬哈”很遠的科蒙,到達了瑟勒河畔蒂伊西南几英里遠的地方,即到達了被勒爾裝甲師阻滯住了的英軍第7裝甲師的右前方。登普西計划讓第7裝甲師甩開敵人,向西、向南朝科蒙運動,然后猛然折向東,快速通過維萊博卡日,插到德國人從奧恩河直到蒂伊及其以遠地區的防線的后方,因為在這條防線后面根本沒有什么防御体系可言。登普西這一設想甚妙的机動,很可能形成后果不可估量的“兩面包抄”,但他選錯了實現計划的手段——擅長沙漠戰的第7裝甲師在這小樹林地帶的羊腸小路和樹篱之中毫無用武之地。經過一番激戰,該師只好于6月15日撤回到科蒙与蒂伊之間的地段。

  雖然這一“挫折”不可避免地使英軍感到失望,但比起德軍司令部中籠罩的气氛來,這根本算不了什么。蒙哥馬利已在士气上徹底壓倒了敵人,迫使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把德軍裝甲師的主要打擊力量用來進行防御,并把增援部隊也部署在防線上。來自西線的消息促使希特勒于6月17日飛到馬吉瓦爾,召集他的司令官們開會。對他的司令官們來說,這次會議毫無成果:不准撤退,不管是戰術性的還是戰略性的都不行;沒有最高統帥部的允許,一個師都不能動;增援部隊即將到達;不能讓盟軍突破,得把他們赶下海去。會議中的討論完全是憑空想象,不切實際。會議期間,希特勒還給海軍總司令鄧尼茲發去一份電報說,挽回陸上局勢的唯一辦法是“消滅或打垮敵人的海軍,特別是其戰艦”。

  在希特勒會見他的司令官們的第二天,即6月18日,蒙哥馬利發出了一項新指示:“我們現在必須占領卡昂和瑟堡,作為全面舖開我們的計划的第一步。”那時美國人已經拓出了一條橫跨科唐坦半島的寬闊走廊。蒙哥馬利准備由新到達的第8軍從翼側進行主攻,奪取卡昂南面的高地,控制進出卡昂的道路,同時在奧恩河以東發起支援性進攻,來實現其占領卡昂的意圖。

  然而,蒙哥馬利像其他司令官一樣,不得不屈從于暴風雨的威力。6月19日,災禍從天而降。一場近半個世紀未曾有過的、風力達30節的六月大風暴,在英吉利海峽掀起滔天巨浪,一連3天3夜不停息,事故一個接一個,數不胜數。800艘船只遭毀坏、擱淺;兩英里半長的鋼制車道在拖曳中沉沒;渡船、防波堤、倉庫船,毀坏的毀坏,受損的受損;補給物資的供應,尤其是彈藥的供應驟然銳減,原計划用于進攻卡昂的部隊不能按時到達。于是,蒙哥馬利不得不把一場即將開始的進攻推遲,東面的支援性進攻推遲到6月23日,關鍵的主攻推遲到25日。

  6月25日開始的“賽馬場”作戰是英軍在諾曼底實施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役,剛剛登陸的第8軍是攻擊的主力。從一開始就參戰的第30軍在最右側進行側翼掩護,先奪取羅雷,占領羅雷一瑞維尼一線,然后向南推進。第8軍的任務更重,更引人注目。它要從卡昂公路上布雷特維爾一洛格約斯以西加拿大人早就建立的陣地開始,打開一條通路,經過什窩直到奧東河,然后向東打到奧恩河,強行占領更多的渡口,最后站穩腳跟,控制從南面接近卡昂的道路。在這場艱苦的戰斗中,第8軍到戰斗結束前只努力鞏固了奧東河對岸的橋頭堡。雖然再向縱深突進肯定會收益更大,但爭得地盤不是“賽馬場”作戰行動的主要目的所在。實際上,“賽馬場”作戰行動給德軍所造成的威脅是:德軍不僅用當地的裝甲部隊來守陣地,而且把遠道而來的師也投入防御,這樣就必然在防御中把為將來的反攻准備的預備隊消耗掉了。在英軍第8和第30軍所形成的突出部周圍是德軍第1裝甲軍(是從布魯日拼命赶來的)、党衛軍第10和第9裝甲師(是從俄國赶來的)、党衛軍第2裝甲師(是從圖盧茲長途跋涉而來的)和勒爾裝甲師等部隊。在英軍前線,還有德軍第2、第21裝甲師。這樣,美軍就能不受德軍裝甲部隊糾纏,自由地實施机動。結果,美軍沒有受到德軍裝甲部隊的任何于扰就攻陷了瑟堡。

  蒙哥馬利按照作戰計划,一直在諾曼底有意識地進行机動,把所有的德軍裝甲部隊都吸引到本國部隊的對面,從未有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的設想。為此,當時和從那以后他受了很多批評。這些批評大多是因為對他那個簡單明了而又具有遠見卓識的設想產生誤解所引起的。艾森豪威爾于7月13日給英美聯合參謀部的報告便是例證,報告的第32頁寫道:

  “盡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在東翼向塞納河突破,敵在崗市地區集中主力阻止我們攻占這一极其需要獲得的地帶。不過我們的計划還是异常靈活,我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這一反擊,當英加部隊在東翼頂住敵人時,要美軍由西翼的灘頭占領區痛擊敵軍。因此,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集團軍在7月應繼續不斷地向敵施加壓力,遏制其前進。”

  于是,人們的印象就是,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東翼崗市地區失敗了,所以,美軍才在西翼采取行動,突破成功。艾森豪威爾對第2集團軍持這种看法,便清楚地表明他對自己欣然同意過的這一基本設想并不理解。

  但是,有的批評則完全出于惡意。艾森豪威爾的副手特德和英軍戰術航空隊司令科宁厄姆由于沒有得到卡昂地區的机場而几乎對蒙哥馬利持敵對態度;艾森豪威爾的副參謀長摩根則因為蒙哥馬利反對他在東翼的崗市一法萊茲地區進行突破的計划而怀恨在心。他們利用艾森豪威爾的錯覺,對蒙哥馬利說三道四,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當時,英軍和美軍已經登陸的部隊大致相等,每家16個師。但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這段時間里,在美軍前線,德軍裝甲師最多時3個,最少時還不到1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7個半,最少時4個。美軍与之作戰的德軍步兵營最多時87個,最少時63個;而在英軍前線,最多時92個,最少時43個。

  比這些數字更有說服力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蒙哥馬利的策略已經導致他的兩個最高級、最有經驗的敵手——馮·龍德施泰特和馮·施韋彭伯格——由于認為蒙哥馬利已給他們造成了軍事上難以挽救的局面而在戰場上被就地免職。

  所以,在諾曼底戰役這一關鍵時刻,蒙哥馬利要比他的美國同行和英國國內的某些人更為清楚地看到,戰斗正沿著正确的方向朝著成功發展;而“賽馬場”行動的最后一天結束時,凱特爾和馮·龍德施泰特之間著名的電話對話极好地概括了蒙哥馬利的敵手們此刻的精神狀態:

  凱特爾:“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該怎么辦?”

  馮·龍德施泰特:“講和,你們這些蠢才!難道還能有別的什么辦法?”

  6月末是諾曼底戰役的重大轉折點。6月30日那天,英國特遣艦隊司令維安海軍上將和他的美國同行柯克海軍上將相繼出發返回英國。這標志著“海王星”行動正式結束,“霸王”行動計划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負責海邊各個灘頭的級別稍低的海軍軍官也已撤走,在英軍地段由“英軍突擊區海軍將官”代替,在美軍地段由“西線海軍將官”代替,兩人都常駐陸上,都是海軍少將。這种從兩栖作戰向陸上作戰的轉變,標志著盟軍對現已擴大了的橋頭堡充滿信心。另外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更加強了這一信心。這實際上表明蒙哥馬利6月8日宣布的3個先決條件中的后兩個已經實現。

  7月1日,由于大風暴而推遲到6月25日開始的卡昂南面大鉗形攻勢“賽馬場”作戰行動結束。這次作戰沒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樣奪到足夠的地盤,但卻達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使德軍裝甲部隊遭到了決定性失敗。在此前一天,美軍在科唐坦半島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最終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其支援炮兵陣地。此后,盟軍第一艘船、英國的一艘用來掃雷的汽艇大搖大擺地進了港。這兩件事的主要意義在于:第一,“賽馬場”作戰以后,德軍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裝甲部隊發動真正的協同進攻(希特勒后來瘋狂地發動莫爾坦攻勢除外);第二,美軍已奪取了瑟堡,從而可以一心一意地轉而向南和向西進攻。蒙哥馬利的第二個先決條件“保持主動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駛進瑟堡港的那條小船,既是7月16日開始在瑟堡港拋錨的大吨位船只的先驅,也預示著蒙哥馬利的第3個要求,即行政后勤的穩定性正在實現之中。

  6月30日,蒙哥馬利在向兩個集團軍司令發出的命令中設想,在美軍方面,“可以長驅直入,毫不停留地打到科蒙一維爾一莫爾坦一富熱爾一線,此后繼續作戰將极少受阻……”英軍的任務是“繼續在維萊博卡日至卡昂之間牽制住敵人的絕大部分力量……同時确保我東面翼側陣地的穩固”。

  在美軍開始揮師東進之前,布萊德雷首先得為他的部隊找到一條合适的出擊線。然而,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一條出擊線都必須包含圣洛這個十分重要的公路交叉點。于是,他讓第7、第8軍沖出科唐坦,越過沼澤地帶向庫唐斯挺進,其目的是將圣洛一庫唐斯公路作為他意想中的出擊線。但是,從7月3日開始的這一行動猶如爬行:第8軍在12天中只向前推進了1.2万碼,第7軍也進展緩慢。布萊德雷不得不“申請”一頂大帳篷,并弄來一些木板,舖在泥泞地上,然后在帳篷中挂起地圖,頗費躊躇地“運籌帷幄”起來。就在這些地圖前面,他踱來踱去,整整兩天兩夜,終于找到了答案:把一條更靠北的公路,即從圣洛經佩里耶到海岸邊的萊賽這條西北走向的公路,作為出發點。而且,他還在圣洛城外選擇了一塊寬3.5英里、縱深1.5英里的長方形地帶,建議美國空軍對這塊地方實施飽和轟炸,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机將沿著這條能清楚地表明己方陣線的公路飛行。他的主要沖擊力量將越過這塊被毀滅的土地,迅速向前推進,直至發展成利德爾·哈特所說的“勢不可當的洪流”。于是,“眼鏡蛇”作戰計划在這頂帳篷中誕生了。經過近3個星期的艱苦鏖戰,美軍最后以傷亡約40000人的代价,于7月19日占領了圣洛,為“眼鏡蛇”計划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7月初,出現了一些不祥之兆:7月3、4日,一些新的德國步兵師出現在前線;而7月7日,美軍第83師遭到了党衛軍第2裝甲師的沉重打擊,這個裝甲師是從英軍地段運動到奧東地區來的。由此可以推斷,敵人正准備將其裝甲部隊撤离前線,重新整編,同時也說明敵人對美國人的興趣逐漸增加。因此,蒙哥馬利決定拿下卡昂,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7月7日21時50分,450架重型轟炸机對卡昂北郊的目標地域進行了一小時的轟炸。翌日清晨4時20分,第1軍的步兵開始進攻。盡管實施了轟炸和掩護掃射,德軍的反抗還是像預料中的那樣凶猛异常,他們的防御火力又猛又准。在清除這些村庄支撐點的過程中,出現了“打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粒子彈”的激烈搏斗的場面。然而,第1軍終于以死傷5500人的代价于7月9日晨攻入卡昂,受到大約20000居民的歡迎。到當日晚間,除還須掃蕩殘敵外,該軍已全部占領了該城的奧恩河以西部分,進攻到此告一段落。這一仗雖然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胜利,但它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也掃除了德國人在奧恩河以西的橋頭堡,很好地達到了蒙哥馬利的目的。

  為了獲得一條通往卡昂咽喉地帶以南的東西走向的通道,蒙哥馬利打算進行下一次大的作戰行動——“古德伍德”行動。此次作戰的意圖很簡單:3個裝甲師將越過奧恩河,踏上東岸,然后向南打去。在7月10日的會上,蒙哥馬利向登普西和布萊德雷解釋了“古德伍德”作戰与“眼鏡蛇”作戰的關系。在7月13日給艾森豪威爾的電報中,他又進一步闡述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將于下周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第2集團軍定于7月16日開始行動,逐步發展為7月18日的大戰,屆時第8軍的3個裝甲師將揮師奧恩河以東地區。請注意,日期從17日變至18日。第1集團軍將用6個師的兵力于7月19日在圣洛以西約5英里處發起猛攻。需空軍全力支援第2集團軍(18日)和第1集團軍(19日)的行動。已見到科宁厄姆并向他陳述了一切。”應該說這封電報已清楚地說明了蒙哥馬利的原始意圖,這就是,由美軍于19日開始發動一次突破,然后向內陸突進,而英軍則于前一天發動一次強大的牽制性進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德伍德”行動比諾曼底戰役的其他行動遭致了更大的誤解,使蒙哥馬利更加不得人心。

  7月18日,盟軍出動各种飛机4500架支援由第2師、警衛裝甲師和第7裝甲師實施的“古德伍德”作戰行動。轟炸采用新的方法進行:裝甲部隊前進路線的兩側翼用重磅炸彈轟擊,路線的近旁和前方的選定地域則使用小型高爆炸彈、殺傷彈和燃燒彈,以免形成彈坑。轟炸似乎按計划進行,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是,有些目標被灰塵籠罩,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机不得不掉轉机頭,把炸彈原樣帶回;其他一些選定目標也只部分擊中,在未擊中的地區往往有敵人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美國第8航空隊投擲的1.3万枚100磅的炸彈和7.5万枚殺傷彈有一大半東飛西散,投錯了地方。盡管如此,當第2裝甲師過了橋向前推進時,卻發現敵軍士气低落,這就出現了一陣虛假的胜利气氛。時隔不久,困難局面的第一個跡象出現了:7月18日上午9時,向前推進的坦克就超出了此時還困在西岸的野戰炮的射程。与此同時,出現了此后戰斗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狀況;奧恩河和卡昂運河上的3座橋越來越擁擠,而在戰斗第一線,特別是在卡尼、埃米維爾、弗雷努維爾這几個村庄中,殘存的德軍坦克和大炮給英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整個上午和下午,情況更為混亂,第2裝甲師和警衛裝甲師只有個別單位向前推進。第7裝甲師到日過中天還沒有离開橋,直到晚上,才有一個團投入戰斗。左翼的第1軍進展甚微,連特羅阿恩都未越過,直到當晚還未占領該地。右翼的加拿大人的情況似乎好一些,奪取了科龍貝勒那滿是瓦礫的工厂郊區,并掃清了敵人,沿著河東岸進發,拓出了一塊橋頭堡陣地,開始架橋。

  7月18日16時30分,蒙哥馬利向帝國參謀總長發去一封語調輕松的電報說:“今日上午戰斗十分順利,空中轟炸成效卓著……形勢十分喜人,目前看來敵人頹勢難以挽回。”這說明當時蒙哥馬利消息閉塞巨欠考慮。那天晚上,他發表了一份特別文告,其中提到部隊時用了“突破”字樣;文告結束時還說:“蒙哥馬利將軍對這場戰斗第一天的進展感到十分滿意。”此后兩天中發生的情況是,經過進一步激烈的戰斗,英軍只奪取了布爾日比山脊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德軍的支撐點穿插其間,出擊線也縮短了。7月20日下午,天空雷聲隆隆,傾盆大雨把戰場上由于轟炸和裝甲碾壓造成的厚厚塵土變成了一片泥潭。這樣,進攻的坦克就不能行動了。第二天,加拿大人在其位于奧恩河東岸的陣地上打退了敵人多次凶猛的反扑。實際上,在7月20日這一天,隆美爾所負責設計的防御地帶經受住了考驗。在同一天,希特勒向其子民們宣布,企圖殺害他的陰謀已經失敗。隆美爾后來因涉嫌陰謀而奉希特勒之命服毒自殺。也正是在7月20日這一天,“古德伍德”作戰宣告結束。

  由于人們對蒙哥馬利長遠的和近期的意圖的誤解,也由于他自己急忙地宣布了各盟國人民和領導人所翹首期望的所謂“突破”,蒙哥馬利將把柄拱手送到其反對者的手中,使自己的朋友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古德伍德”作戰已經失敗的消息引起了一片沮喪甚至失望,伴隨而來的是蒙哥馬利的宿敵們不怀好意的評頭品足,說什么“我早就說過會有這种結局”。英國和美國的報刊從蒙哥馬利的文告中抽出“突破”、“廣闊地域”這樣至關緊要的詞語,以通欄標題刊出,几乎無一例外地用同樣戲劇性的語調來報道這場攻勢已經終止的戰役。在“古德伍德”作戰之后、“眼鏡蛇”作戰計划實施前夕,《紐約先驅論壇報》的大標題是,“盟軍在法國全線受阻”。這典型地說明人們的誤解和不顧事實真象已到了何等地步!

  “眼鏡蛇”作戰行動原計划于7月19日開始,但由于通過卡朗唐沼澤地帶和圣洛附近的樹篱時行動遲緩,代价甚高,再加上狂風暴雨天气,轟炸机不能升空作戰,進攻開始日只好往后推。7月24日,天气開始好轉,轟炸机方能升空作戰。但當轟炸机終于來到時,目標區域上空卻又烏云密布,戰斗只好再推遲24小時。不幸的是,其中一個空軍大隊沒有收到返回的命令,投下的炸彈离目標足有一英里,落到了美軍第30師的頭上。盡管如此,布萊德雷還是下決心第二天繼續干下去。

  為了支援“眼鏡蛇”作戰,蒙哥馬利命令加拿大第2軍和第7裝甲師、警衛裝甲師于7月25日3時30分開始沿通往法萊斯的公路發起攻擊。蒙哥馬利曾嚴格規定,不管“眼鏡蛇”計划何時開始,也不管天气狀況如何,上述進攻必須在規定時間開始。蒙哥馬利為過早地在圣洛進行轟炸而感到憂慮,并擔心這一轟炸會使德國人警覺起來。他希望加拿大人的這一進攻能使敵人認為在圣洛的轟炸只不過是一次佯動。實際上,敵人正是這樣想的,因此在7月24日和25日期間,許多德軍裝甲部隊由西向東朝著奧恩河蜂擁而來,有的還越過了奧恩河。

  7月25日9時45分突擊開始,3000多架重型、中型轟炸机和戰斗轟炸机對布萊德雷選定的圣洛以西的長方形地帶進行了飽和轟炸,投下的高爆炸彈、殺傷彈和燃燒彈造成了惊人的破坏。勒爾裝甲師實際上已被消滅,其司令官拜爾萊因活了下來并當了俘虜。但布萊德雷有些灰心喪气,因為這次轟炸很不准确,第9師被炸,第30師再次遭殃,死傷几百人,其中包括非常能干的麥克奈爾將軍。由于部隊傷亡和必須重新編組,結果造成了戰斗的拖延。在瘡痍滿目的原野和公路上,到處是“燒焦了的坦克殘骸、士兵們缺手斷臂的尸体和腐爛發脹的死牲口”。但不管怎樣,何林斯的那個軍畢竟突破成功了。到當天晚上,該軍前進了兩英里。7月26日,樹林斯將其兩個裝甲師投入了戰斗,右翼的美國第8軍和左翼的第5軍開始成梯隊向前推進。7月27日,敵人的抵抗全線崩潰。到30日,美軍奪取了布列塔尼半島的大門——阿夫朗什。德軍防線一片混亂,連其后方司令員們也亂作一團。馮·克盧格不得不于7月30日親自挑起德軍第7集團軍的指揮擔子。但他所指揮的部隊四分五裂,其幸存者混雜在一起,東奔西散,流落在鄉村中,成了法國抵抗運動的獵獲物。

  与此同時,蒙哥馬利一直在檢查自己的計划。7月27日,他同布萊德雷和登普西會晤。他為美國人的胜利喝彩叫好,并指出:“其他一切地方的一切行動都必須為著協助美國人的作戰。”因此,他放棄了原先由英國人和加拿大人向卡昂和奧恩河以東繼續進攻的打算。其理由是,這里的作戰已達到目的,不大可能有更多的德軍師團上鉤。蒙哥馬利指出,英國人戰線上的3個德軍裝甲師都擺在中部和東面,他命令登普西在英國人戰線的正西面從科蒙地區全速發動一次6個師的攻勢。第2天,蒙哥馬利獲悉“眼鏡蛇”戰役進展的消息后,他告訴登普西“加大油門向維爾挺進”。蒙哥馬利之所以發出這樣的命令是因為他确信,當德國人在美國人的打擊下撤退時,他們首先會從科蒙開始向東,然后到達奧恩河的內陸河區,最后在卡昂和法萊斯之間的高地落腳。登普西的進攻叫作“藍上衣”作戰,于7月30日開始。它具有兩個令人感興趣的特點:第一,各級指揮都很內行,使這次戰役能正常進行。第二,如同在阿拉曼的“增壓”作戰和在馬雷斯的鉗形攻勢左翼一樣,“藍上衣”作戰极好地表明,從戰略上說,蒙哥馬利顯得固執、呆板(一旦他的決心已下);但從戰術上說,一旦有突然出現的机會或遭到意外的挫折時,他卻能在戰斗中很快地審時度勢,重新調整部署。

  “藍上衣”作戰所涉及的地域最為不利,稱為“小樹林”地帶,”北起科蒙,南至維爾,東到奧恩河畔的蒂里阿庫爾。該地帶地形起伏,丘壑遍地,最高的是海拔1200英尺的潘松山脊。登普西用以發動攻擊的第8軍和第30軍,對敵裝甲优勢為3:1,但步兵所占优勢不大。鑒于上述地形,雖然敵人士气低落,要取得右翼那樣的引人注目的進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几個星期以來,這一線相對平靜,雙方都布設了許多地雷場。因此,頭兩天中這兩個軍的情況大致相同:艱苦混戰,險象環生,而且似乎有點得不償失。然而,也不乏順利的進展,一夜之間,第2裝甲師在科蒙至維爾的中間、在蘇勒弗爾河另一側的貝尼—博卡日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并在這里与向英軍右翼運動的第5軍會合。

  蒙哥馬利的目的已經達到。德國第21裝甲師已卷入戰斗。馮。克盧格根据埃伯巴赫的建議,調動党衛軍第2裝甲軍來對付登普西的主要打擊。盡管有3個裝甲師在手,但他還是怀疑科蒙是否能夠守住,因此建議向塞納河撤退。希特勒似乎也有類似想法,但他卻命令:“告訴馮·克盧格元帥,他的眼睛應當盯住前線,盯著敵人,不要往后看。”

  8月2日,英軍第2裝甲師几乎進了維爾城,但第30軍進展甚慢。同一天,遭到反擊的第7裝甲師差不多被迫退回到了48小時前据守的陣地上。這樣是根本不能取得胜利的。第30軍軍長巴克納爾曾受到登普西“不成功就滾開”的警告,這時被撤了職;第7裝甲師師長厄斯金連同他的炮兵司令、裝甲旅長一起也被撤了職。巴克納爾的去職与精悍的霍羅克斯的到來可以說是一個巧合。霍羅克斯在突尼斯負傷剛剛复原,于8月4日接管了第30軍的指揮權。不知是由于霍羅克斯的影響還是由于突然的鬼使神差,第43師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于8月6日占領了潘松山脊的各個制高點。同一天,美軍終于拿下了維爾。英軍第59師渡過奧恩河,在蒂里阿庫爾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并打退了敵人的激烈反扑,守住了這個橋頭堡。蒙哥馬利為阻止德軍撤退,計划奪取3個“關鍵地點”,現在兩個已經到手,正在向第三點順利前進。但就在這時,美國人和希特勒給他增添了許多心煩的事。

  8月1日,在歐洲大陸上的美軍的21個師重新組建為第1和第3集團軍,第1集團軍由霍奇斯指揮,第3集團軍由巴頓指揮,這兩個集團軍組成美國第12集團軍群,由布萊德雷統轄。布萊德雷同蒙哥馬利和登普西會商后,于8月3日要求巴頓用“最少量的部隊”奪取布列塔尼半島,而用其余的部隊向南、向東突擊,掃清占瓦爾河以北地區,然后按蒙哥馬利的指示中所說的,“橫掃小樹林地帶以南地區”。對巴頓來說,這真是夢寐以求之事。他立即著手進行“這一看來不能做但卻做成功了的事”。阿夫朗什大橋那邊只有一條公路,白天黑夜都處于德國空軍的定期攻擊之下。巴頓在72小時內已將其7個師通過阿夫朗什和這條公路。這樣的前進速度一直保持到他的前衛第15軍沖過開闊地帶。到8月7日,巴頓的部隊差不多進了勒芒。

  8月7日凌晨,馮·克盧格根据希特勒的命令,用集中起來的裝甲部隊,取道莫爾坦發動反攻,企圖奪回阿夫朗什,切斷巴頓的補給線。先沖過來的坦克意外地襲擊了正在“休整”之中的疲憊不堪的美軍第30師。但該師頑強堅守,連續戰斗6晝夜,始終將敵軍頂住,直到其他部隊赶來增援為止。德軍的反攻一刻也沒有擋住巴頓的前進。他的第15軍現在已從勒芒向北直指阿朗松。這時,希特勒開始擔心B集團軍的后側,于是在8月15日允許馮·克盧格從莫爾坦作“小小的撤退”。一天以后,巴頓給布萊德雷打電話說:“我的部隊已經進入阿讓唐,讓我前進到法萊斯,我們要把英國佬赶下海去,讓他們再嘗一次敦刻爾克的滋味!”這當然不是什么開玩笑,而是有意侮辱英軍。巴頓這樣說是不公道的,因為當他的坦克燒著汽油在寬闊的公路上向前飛奔,掠過防護甚弱的村庄時,在北面的英國人,特別是加拿大人,卻一直在困難的地形條件下与凶猛抵抗的敵人作斗爭。這是巴頓在梅斯和薩爾碰上防御工事之前所未曾經歷過的。在那儿,巴頓才發現了固定防御設施的重要意義。在一個月之中,他的集團軍傷亡達4.l万人,相當于整個第21集團軍群從進攻歐陸開始日至8月底總傷亡人數的一半。

  為了扎起德軍莫爾坦攻勢所形成的口袋口,蒙哥馬利必須打通一條走廊,与從南面如潮涌而來的美軍會師。于是,蒙哥馬利在8月4日把攻下法萊斯的艱巨任務交給了加拿大第1集團軍。從8月7日開始的這一作戰行動由西蒙茲中將和他的加拿大第2軍實施。該軍有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l個裝甲旅,再加上英國第51高地師、第33裝甲旅和剛來諾曼底的波蘭裝甲師。盡管在作戰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并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挫折,但加拿大第2師和英國第sl高地師還是在黎明前越過了防線,去奪取他們的目標。

  8月14日,西蒙茲加強了對敵人的壓力。那天,為了貫徹蒙哥馬利拿下法萊斯的命令,西蒙茲把自己原先的計划顛倒過來,在大白天讓坦克在濃煙的掩護下成“密集隊形”前進,同時像以前一樣,用裝甲車運送步兵。這种异乎尋常的做法再次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到了晚上,加拿大人已离法萊斯很近了。

  8月17日,德軍后衛部隊仍在頑強抵抗,掩護著潰敗的其余部隊源源向東后撤。前一段時間,天气惡劣,敵我雙方膠著混戰在一起,盟國空軍無法參戰。后來烏云消散,天空放晴,英美空軍便投入了戰斗。

  德軍仍在作垂死掙扎,拼命抵抗著英、美、加、波諸軍的進攻。到8月18日,他們還是撐開著一道6英里寬的缺口。可是,這時盟軍的作戰飛机和大炮發揮了极其強大的威力,實際上已將這道缺口封死。德軍被緊緊逼入急劇收縮著的袋形陣地內。他們沿著公路,穿越田野,拼命向東逃竄。在德軍力圖從缺口處逃命的那6天中,他們大約有10000人慘遭殺戮,此外還有50000人被俘。在從缺口逃出來的2—5万人中,有很多人還沒到塞納河畔就被打死了。在敵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同時,被分割包圍在其他地區的數千名德軍,也繳械投降了。德軍右8個來兵師和2個裝甲師的人馬,几乎是一個不漏地全部束手就擒。希特勒希望用來粉碎西線盟軍的整個軍隊,已被徹底擊潰。正是:面對批評心不惊,計划不變戰術靈;待到敵軍潰敗時,誰對誰錯理自明。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