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沒等王莽轉出何府的九曲回廊,何武就吩咐家人:“往后王莽再來就說我不在!上朝、出游、逛早市,隨便找個理由給我擋駕!我還敢招惹他們王家?” ●領頭的侍衛沖董賢大嘴一撇:“大行皇帝已經歸西了,那您就別挑剔我們的態度了!上頭有令:‘禁止董賢出入宮殿司馬門中’!” ●王莽并不是沒有想到,在接過大司馬印綬的同時,他也接過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此刻他的心里,既有官复原職的欣喜之情,又有百廢待興的紛雜之緒,但他已經沒有了退路。 ●巨君王莽開始轟轟烈烈地對大漢這個地主階級政權動起了一番大手術,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王莽到底是忠還是奸?是大奸若忠,還是大忠若奸?這真是:千秋功罪,誰人曾与評說? 王閎被哀帝轟出未央宮,憤憤不平地跑到堂兄王莽那訴委屈。 王莽一听就翻儿了: “皇上也忒那個了!大漢天下,又不是皇上一個人的,那是高祖皇帝金戈鐵馬打下來的,從孝惠皇帝到孝成皇帝,八朝天子修澹經營弄到今天,可是不易!哪儿能說禪讓就禪讓!再說了,讓給誰不好,怎么能便宜董賢那個小白臉!那小子除了陪皇上上床,別的還能干什么?” 气呼呼,王莽很發了一通牢騷,反正是關著門說話,不怕外人听見。 王閎這會儿反倒平靜了許多: “堂兄,小弟今日麒麟殿上一番忠諫,雖說拂逆了龍顏,惹得皇上不快,但畢竟是吐出了心頭這口惡气!就算是逐出朝門,永不听用,也是值得的!堂兄這些天來不是常說么,董賢之貴不由正途而得,亦必得而复失,只要大家齊心,不讓小子隨心所欲,諒他一個嘴上沒毛的屁大點儿孩子,也掀不起什么風浪來!” 王莽點點頭: “這倒也是。今天皇上雖有禪位之語,卻未必能通得過太皇太后那一關,朝中大臣也絕不會任由皇上行此亂命!對了,我听說董賢府第的大門無緣無故地塌而倒之,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這可是不祥之兆哇!” 王閎瞟了堂兄一眼: “堂兄,您是有文化的人,怎么也這么迷信?一座大門,塌了倒了的,難道還會妨害主人不成?說不定是哪個包工隊偷工減料,弄點假冒偽劣產品糊弄事儿,您沒見如今眼面前儿,有多少剛蓋得的高級樓宇就漏水掉牆皮儿!” 王莽挺認真,瞪著兩眼: “董賢那座大宅子可不是野雞班子承包的,他的老文人就是將作大匠,奉了圣旨領著宮廷建筑隊干的,還能偷工減料?你沒听說,這几年董賢受寵,家里用的器物,都是內府監制!監制完了,還得皇上親自檢驗認證,合格了才賜給董賢用呢!几年來,皇上光是獎勵工作出色的內府工匠,就花了不少銀子,哪儿會有什么假冒偽劣的玩意儿?就是有,也輪不到董賢這個大紅人儿用啊!我告訴你,但凡那假冒偽劣的東西,都是拿來糊弄老百姓的,達官貴人家里,哪儿容得了這路貨色!” 王閎想了想,心說誠服: “這倒也是,董賢那么趁錢,花的又是公款,才不會貪便宜去上那种當呢!” 王莽雙手一拍: “就是這么個理儿!大門是什么?那叫門戶,是圈住富貴的,大門都倒了,那富貴還不敞開了往外溜啊?甭管迷信不迷信,我把話給你撂在這儿,董賢這小子,風光不了几天了!” 王閎對堂兄真是佩服得快五体投地了: “這么說,咱們什么也不用干了,就揣著兩手擎等著瞧小子的笑話?” “那倒不是。門戶自坏,只是一种征兆,是天意的一种表露,天意最終還靠人來兌現。就算天上能掉餡餅,不也得伸手去接才有得吃嘛!咱們要做的,就是眼急手快接准了接住了那塊餡餅,既不能讓它掉在地上,也不能眼看著它叫旁人給接了去!” 王莽挺得意自己這神來之筆的絕妙比喻,歪著頭,眯著眼,兩只手一個勁儿在虛空中抓撓比划著,仿佛眼前真有那么塊又大又香的餡餅。 王閎費了半天勁,才算明白王莽說的餡餅是什么東西: “堂兄,您是不是在說.咱們還得爭取在朝里能有個一官半職的,好有机會去接那塊餡餅?” “沒錯沒錯!我這兄弟腦瓜儿就是好使,再這么下去,你真快赶上我了!”王莽回京這些日子,沒事儿盡跟堂弟在一塊儿了,說起話來,也就三分正經七分玩笑,就算是國家大事,也別搞得那么嚴肅是不是? 讓堂兄這么一夸,王閎也快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他一拍大腿: “堂兄,眼面前就有個机會,可以去搶占接餡餅的有利地形!” 王莽兩耳朵噌地一下就豎了起來: “哦?” 王閎不慌不忙,侃侃道來: “現在掌管宗廟祭把、禮樂和文比教育的太常職位正有空缺,前几天皇上下詔,讓朝中大臣們舉荐合适人選,直到今天也沒敲定。小弟想,這太常雖說不在三公之位,卻是九卿之首,也是中二千石的秩俸呢!您自幼熟諳禮經,做這太常還不是那個什么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只是,您原先任過大司馬,我擔心您對這九卿之首的大常職位不屑一顧……” 王莽連忙打斷: “顧,顧著呢!想我大漢是禮儀之邦,太常之職任用是否得人,對禮儀、文化的建設相當重要!我也早就考慮過,當今天下,世風日下,肉欲橫流,說到底,還是人心不古、禮崩樂坏的緣故!我現在倒不擔心官職大小,我擔心的是,沒有人向皇上舉荐,那不也是枉然嘛!” 王閎見王莽頗有意向,赶緊出謀划策趁熱打鐵: “人咱們有哇!太皇太后是咱的親姑,有他老人家在宮里,您當這個個小的太常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儿!” 王莽對堂弟這個主意不以為然: “大皇太后當然可以向皇上吹吹風,不過,您老人家的話也未必管用!你難道忘了,我剛從新都回來那陣儿,咱五叔的儿子成都侯王邑為我的事儿可沒少費腦筋,甚至于矯了太皇太后的懿旨,向皇上為我請求特進給事中的職位,結果讓皇上發覺了,不單王邑被左遷為西河屬國的都尉,削去封邑一千戶,連姑媽怹老人家也落了不是,一個勁儿給皇上認錯。如今再為大常的事去給悠添麻煩,那也不是我王莽的一貫作風呀!看來,咱們還得另辟蹊徑才成呢!” “另辟蹊徑?”王閎眼珠亂轉,也沒轉出哪條蹊徑來。 王莽苦思了半天,想起來了: “何武怎么樣?他現在是前將軍,也算說話有點子份量的主儿,早先跟我交情也不錯,要不咱們走走他的路子?” 王閎沉吟著: “堂兄,何武這人不大好對付!雖說他平常老愛給別人說好話,落了個‘獎稱人之善’的名聲,可依我看,他對咱王家早就不像過去那么熱乎了,而且,這次他能重新回朝為官,除了諫大夫鮑宣為他在皇上面前叫冤抱屈之外,董賢也使了不少的勁儿,接二連三地保荐他,您想,受人滴水之恩尚當以涌泉相報,他能不對董賢感激涕零嗎?您指望他來推荐您,恐怕是沒戲……” 何武的為人,王莽不是不知道,可他想,試試看也未嘗不可,除了太皇太后,王家也真沒什么人能在這件事上說句管用的話了,何武當初和自己并列三公,甭管怎么說,也算是舊時袍澤,同朝為官的舊誼,他還真地不管不顧?何況,就算他拉下臉來打官腔,不答應保荐自己,也沒多大損失,有道是有棗沒棗三竿子,走一趟反正也累不死誰。 于是王莽特地備了點儿新都特產,藏著掖著去找何武走后門儿。 果然不出王閎所料,何武一見王莽,是“只敘友情,不談政治”,表面上親親熱熱,左一盞右一盅地招呼家人上茶上香茶,可就是不往“大常”兩字儿上走。 王莽叫他給灌了個水飽,心說我這是招誰意誰啦?平白無故跑這儿洗腸子來?干脆,抹下臉皮直插主題吧,再坐下去只怕褲腰帶頂不住勁了。 王莽還真沒干過這路低三下四求人的事,可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好豁出去了,他叫著何武的字: “君公,王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回來,是想勞動尊駕,給王莽找個差事干干。大漢正在用人之際,我王家受大漢三世厚恩,豈有吃糧不當差的道理……” 何武好像剛明白王莽的來意,端著茶碗直咂嘴: “嘖,唉呀,巨君身在草莽憂國憂民,這份忠心令何武由衷欽佩!不過,眼下人浮于事,官員嚴重超編,恐怕沒什么工作好安排巨君去干……” 王莽點了他一句: “其實王莽也并非刻求什么高官顯爵,只是學成文武藝,終歸要貸与帝王家,王莽雖然不才,自信憑著几年攻讀禮經的底子,干點儿祭宗廟、掌管禮樂的事還是力所能及的嘛!王莽其實也听說了,皇上有詔,讓朝臣舉荐太常的人選呢!” 何武連聲怪叫: “不成不成不成!大常那种小官儿,哪里敢勞動巨君您這樣的棟梁之材!想當初,巨君身為大司馬,比何武的大司空還高出一頭呢!前任大司馬屈就大常,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嘛!不成不成真的不成!” 王莽正要說話,問武提出了一個讓王莽再也無法多說半個字的建議: “巨君,何武倒有個主意,您耐心等兩天,容我寫一道奏章,向皇上辭去我這個前將軍,委屈您接這一攤儿,您看怎么樣?” 王莽听見這句話,哪里還在何府坐得下去? “君公何出此言!這一來我王莽還叫人嗎?不得讓天下人罵死!得,您的情儿我王莽領了,咱們后會有期!” 沒等王莽轉出何府的九曲回廊,何武就吩咐家人: “往后王莽再來就說我不在!上朝、旅游、逛早市,隨便找個理由給我擋駕!我還敢招惹他們王家?去了毛的鳳凰,他連雞也不如!真是,白糟踐我這一壺好茶葉了!” 其實王莽本來就不該麻煩何武。何武五年前被剝奪了大司空的印緩,跟王莽一樣,也在封國里閒居,虧了鮑宣、董賢,才被重新起用,干了一個來月的御史大夫,又被徙為前將軍。官場規矩,升職為“遷”,平調或降職為“徙”,他何武自己還直犯嘀咕呢,哪有閒心為王莽謀福利?王家早已是昨日黃花,無權無勢還盡得罪新寵新貴,他憑什么要沾這個包?董賢、王家哪頭炕熱,他盤算得好著呢! 不過智者干慮必有一失,何武這個小算盤可是執拉錯了! 何武推掉王莽之后沒几個月,大漢的政治形勢有了讓他瞠目結舌的變化,漢哀帝劉欣真真切切地“哀”哉了! 哀帝之死,《漢書·哀帝紀》中只用了區區十個字予以記載: “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宮。” 這是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的事情,這一年哀帝劉欣才只二十四歲,當了六年的皇帝之后,這位著名的同性戀者終于壽終“正寢”,可惜當時醫學不夠發達,否則一定能夠查出哀帝之死与艾滋病之間的某种關系來。 望著哀帝直挺挺的尸体,董賢哭得是六神無主、死去活來。一方面,他是難以割舍与哀帝的那一段情愫,另一方面,也有擔心自己地位的成分在內。別看大行皇帝對自己推崇有加,也別看滿朝文武平常對自己唯唯諾諾,更別看匈奴單于嘰哩咕嘟一勁儿贊美自己是大漢賢臣,其實董賢對自己有多大份量最清楚了,哀帝是一座山,他不過是靠在山上的一塊不結實也不壯觀的石頭,有山在,他還能讓世人當個稀罕景儿看,山一倒,他也就歇菜完活了。什么大司馬,這會儿早哭成個大淚馬、大死馬了。還高安侯哪,這下儿是既不高也不安,光剩下“猴”了,一只被主人遺棄在背角旮旯儿的愁眉苦臉禿尾巴猴儿。 這只猴儿正在傷心慘然,突听殿門外一陣急急風響起,“鏘鏘鏘鏘鏘鏘鏘……”太皇太后王政君踩著鑼鼓點儿就進來了。 “大台嗆嗆登崩嗆啷采登嗆!”一個四擊頭,老太太威武雄壯地亮住了相。 象征性地哭了兩聲之后,王政君往龍椅上一坐,拐杖把地皮跺得山響: “大司馬何在?大司馬何在!” 眼淚汪汪的董大司馬,跪在王政君面前的時候,還搞不清老太太為什么發這么大的火,好象哀帝是他董賢害死似的。 “太皇太后,喚臣何事?” “‘合适’?你還想合适?朕來問你,你就讓大行皇帝這么躺著?” 董賢傻了眼: “不這么躺著還能哪么躺著?龍袍是剛換的,舖蓋是里外三新的,連錦被也是特意絮得厚厚的,軟乎著呢……” 老太太使勁儿頓著拐杖: “大六月的,你是成心要把大行皇帝給捂臭了是怎么著?” “反正停不了几天靈就要出殯,不礙事吧……” “胡說!你以為這是平常老百姓家里辦喪事哪?這叫國喪!虧你還是大司馬呢,連這點儿規矩都不懂!我瞅你也不痴不苶的,平常大行皇帝沒少夸你大賢大慧,敢情你就這么‘賢’這么‘慧’啊?陵寢預備好了嗎?梓宮打造得了吧?溢號議定了嗎?嗣皇帝選了嗎?一切喪儀部敲定了嗎?什么都沒弄,你倒急著要出殯!告訴你,大行皇帝這一走,沒個倆月仨月出不了未央宮,你赶緊給我想轍,天子龍蛻要是出了半點差池,朕拿你是問!” 董賢哪儿有什么轍?他哭喪著臉: “太皇太后息怒!臣從來沒處理過大喪國典,再加上驟道山陵之崩,方寸已亂,實在沒什么好轍了……” 王老太太冷冷一哼: “朕料你也沒這個能耐!算了,朕也不難為你了,找個明白人來料理大行皇帝的后事吧!” 董賢這才松了一口气: “一切全憑太皇太后作主!” 王政君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當年孝成皇帝駕崩,就是前大司馬王莽給操持的后事,有經驗,辦事麻利,朕有心沼他主持喪典,你以大司馬的身份協助他!” 說完,也不等董賢表示意見,立命使者馳奔王莽府第。 沒一會儿,王莽也“鏘鏘鏘鏘”地急急風著赶到未央宮。重任在肩,他顧不上哭,先吩咐了几件事: “馬上著凌人將凌室蓄下的大冰搬運過來、先護住大行皇帝龍蛻!著使者往在京二千石以上官員府邸報喪,命他們速來吊祭!著各校尉嚴飭部屬,京城內外加強警戒,以防突然變故!” 一條一條分派停當,王莽才扑到哀帝靈前,三叩九拜,放聲大哭。 王政君點著董賢: “你瞧瞧,你瞧瞧!這叫辦事!瞧這麻利勁儿,比你這現任大司馬如何?” 董賢不免生出自慚形穢的感覺,雖然論相貌,他比王莽中看得多得多! 哭了告一段落,王莽向太皇太后請示: “臣啟太后,大行皇帝賓天,國喪諸事紛紛万端,需有一得力大臣從中主持,未知太后屬意何人?” 這有點儿明知故問的意思了,但王莽有他的想法,他現在有爵無職,只能算勳戚,不能算朝臣,大漢官員名單儿里,沒他這一號。而主持國喪,需要指揮調度各部門,一個賦閒在野的勳戚,哪來這么大的權力? 王政君雖是女流之輩,但也經歷了四世君主,政治上的那一套把戲,她聞著味儿也聞會了,豈能听不出親侄儿的弦外之音? “新都侯忠心秉國,材器堪用,又是孝成皇帝外親,就命你主持喪典,你須要勉力為之!來人!傳朕口諭,自今日起,尚書諸曹發兵符節全由新都侯掌管,百官奏事,均須先告新都侯!還有,御林警衛,中黃門、期門兵,也由新都侯調度!敢有違者,嚴懲不貸!” 老太大說到這儿,想起最要緊的一件事: “大行皇帝傳國玉璽現在何處?” 董賢哆哆嗦嗦從袍袖里掏出皇帝玉璽: “玉璽在此。” 王莽頓時發作: “大司馬自有印緩,為何私藏皇帝璽,莫非真有禪代之意么?” 說來也怪,董賢見著王莽,就像耗子見了貓一樣,連爪儿都不敢亂伸。他見王莽那樣子,不怒而威,气勢逼人,連忙解釋: “新都侯別誤會,先皇臥病這些日子,都是由董賢代掌玉璽……” 王莽冷冷一哼: “先皇病重,大司馬不思親嘗湯藥,抓撓印把子倒來得個快!” 董賢還想申辯,王政君一邊儿早已耐不住性子: “算了算了!不要再說了!如今皇帝駕崩,漢室無嗣,這皇帝璽暫由朕代掌!新都侯,你安排人在此守靈,朕回長信宮去了!” 送走太皇太后,王莽沖董賢一揚下巴頦儿; “大司馬,這儿沒您什么事了,回府歇著去吧!” 董賢還不想就走: “國喪的事,還要与巨君您商量商量……” 王莽一擺手: “沒什么商量的了,王莽主持過孝成皇帝的喪典,知道該怎么做!大司馬要是不想走,再和先皇共臥一夜也未嘗不可!只是須得仔細,別再枕著先皇的胳膊,我們這儿可沒人敢斷先皇的袍袖!” 董賢被王莽說得臊眉搭眼,灰溜溜出了未央宮。 這一宿也不知董賢是怎么熬過來的。一會儿夢見限哀帝龍榻旖旎,說不盡春光無限,后庭飛花;一會儿又夢見王莽聲色俱厲,冷嘲熱諷,指著自己的鼻子呵斥訓責。睡夢中,董賢是足撒了一通囈症,嚇得他媳婦儿直起雞皮疙瘩。 好容易盼到天亮,董賢倒起不來了,回寵小覺一睡,直睡到日上三竿。 董賢一勁儿抱怨身邊的媳婦儿: “你沒跟男人睡過覺是怎么的?都什么鐘點儿了,也不知道叫我一聲!快起快起,伺候我梳頭洗臉吃點心,我得上殿!” 董賢匆匆忙忙跑到未央官司馬門,几個侍衛大戟一橫,擋住去路: “呔,何人擅闖宮門!” 董賢就是一楞: “怎么了你們?連本大司馬都不認得了?快閃開,本大司馬要上殿議政!” 領頭那侍衛白眼一翻: “大司馬?我們只知道有個被尚書劾奏‘帝病不親醫藥’的董賢,不知道還有個要上殿議政的大司馬!張三,你知道嗎?李四,你知道嗎?” “我們不知道!” 董賢气得小臉儿發青: “我這儿剛睡一宿覺,你們就敢這么跟我說話?真是豈有此理!” 那領頭的侍衛大嘴一撇: “您要是還跟大行皇帝睡覺呢,我們就不敢這么說話,可大行皇帝歸了西了,昨儿晚上,您大概齊是摟著媳婦儿睡的吧?哼,那您可就別挑剔我們的態度了!告訴您吧,我們一大清早就接著上頭的命令了,‘禁止董賢出入宮殿司馬門中’!” 董賢真有點儿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這是怎么檔子事儿?怎么好模樣儿的連宮門都不讓我進了?” 想起剛才侍衛說過一句“尚書劾奏”,隱隱約約覺出是有人告了自己,連忙甩了官帽,脫了珠履,蓬頭散發光著兩腳丫子踢到闕門下去問個明白: “臣董賢詣闕謝罪!太皇太后,臣到底犯了哪條哪款,就是死,也得讓我死個明白!……” 一聲高過一聲,一聲慘似一聲,終于讓未央宮里的王莽听見了: “是那奶油小生在那儿鬼哭狼嚎吧?讓他省點嗓子,你們誰去一趟,把太皇太后的詔書念給他听!” 謁者就是干這個的,他跑到闕門那儿,高聲宣讀: “太皇太后詔命在此,閾下罪臣董賢听著!間者以來,陰陽不調,災害并臻,元元蒙辜。想這三公職位,是朝政的鼎足重任,高安侯董賢,雖然位列三公,卻不通達事理,身為大司馬,不合眾人之心,怎么能夠履行職責去折沖綏遠?今特收回董賢的大司馬印綬,罷官歸第!欽此!嗨,我說,你听明白沒有?快把大司馬印綬交出來吧!我瞅你這些日子伺候先皇也夠辛苦的,趁早回去養養精神,保不齊呀,新皇上來了還得使喚你哪!別哭哇,哭髒了小臉蛋儿,可就沒人愛啦!” 謁者這一通挖苦,倒沒怎么著董賢,關鍵是太皇太后的詔命忒厲害,“收回印綬,罷官歸第”,這不等于在要董賢的命嗎?他董賢在朝中又沒有別的勢力可以依靠借重,哀帝一死,董家算是徹底交待了。 于是乎,董賢回到府中,跟媳婦儿抱頭痛哭一場,怎么想怎么也是死路一條,干脆,倆口子一塊抹了脖子,上陰曹地府去找哀帝吧!只盼著哀帝陰魂不遠,倆口子也好繼續生前的未盡事業,輪著班儿地伺候哀帝。 董家上下亂成了一鍋粥,連夜地把兩具尸首給葬了,當然沒敢當真葬到哀帝給安排好的大賢冢里,找塊墳地一埋了事。 王莽不信: “董賢這么個小白臉,還真能下得去手自殺?別是詐死瞞名、逃避罪責吧?” 這會儿王莽雖然還是沒有實職,可溜須拍馬的早就排成了長隊,一看王莽心存疑慮,正好借此机會套套近乎: “您這個擔心很有道理!要不咱們這么著,把董賢的墳刨開,搭出棺材來看看,到底小子是真死假死!” 棺材搭到了詔獄,撬開一看,還真不假,董賢就在里面躺著,哀帝那天割下的那半幅袍袖,也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死鬼胸口,算是往陰曹地府去的特別通行證。 獄卒們也許是為了表現工作責任心,把董賢的尸身搬出來,扒光了,從頭到腳翻看個儿地仔細查驗: “怨不得這小子那么得寵,這身肉皮儿多細多嫩,比他媽女人的還滑溜!哎,有了,脖于這儿有一道傷口,深一寸七分,長兩寸三分,連气管都割斷了,這小子是使左手拉的,左手笨,不護疼,看來小子還是個行家,懂這個!” 王莽踱過來,斜眼看著死透了的董賢: “唉!你也是!迷惑誰不好,偏去迷惑皇上!你別瞧你這樣儿死得挺慘,可沒人可怜你!你想想,皇上讓你迷的,殺了多少忠臣賢良!東平王,東平王妃,丞相王嘉,那些個冤魂都在陰間等著你哪!來人!就在獄里找塊空地埋了他吧!” 丞相孔光,不,這會儿西漢已經把丞相的官名改為大司徒了,大司徒孔光,看著王莽心里直打鼓: “咿呦喂!看這意思王家要東山再起呀!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早知道這樣,當初何必對董賢那么客气!這要讓王莽醒過悶儿來,還有我的好果子吃?” 孔光是心里有鬼。董賢活著那陣儿,炙手可熱,滿朝文武競相趨迎,孔夫子的這位第十四世孫.也未能免俗。有一次,董賢到孔光府上串門儿,孔光探著信儿了,早早儿就衣帽齊整在門外恭候。他心說,別瞧董賢這會儿才是個駙馬都尉,可在皇上面前正紅得發紫,我可別學我那前任王嘉,丞相這個位置失而复得可是不易,不趁這机會拍拍董大紅人的馬屁,我算不是我們孔家老祖宗的傳人!想當年,老祖宗孔圣人不得濟的時候,不也到南子那個妖女人面前去刷過色走過后門儿嘛,為這個還跟學生鬧翻了。祖宗都干過這种事,我還怕誰笑話?怕笑話官儿就別當了! 正嘀咕著,老遠瞅見董賢的車子過來了。官場規矩,丞相沒有迎接下屬的道理,孔光這才轉身進門,董賢車到中門,孔光正好入了閣門,董賢下車,孔光才又由打閣門里轉身快步趨出,拜謁如儀——一他也不嫌折騰的慌! 折騰是折騰,可這叫“迎送恭謹,不敢用賓主鈞敵之禮”,董賢回去跟哀帝一說,哀帝大喜,立馬拜孔光的兩個侄子為諫大夫,常侍,這就是拍馬拍得高明! 可這陣儿,孔光恨不得壓根儿就沒那檔子事儿,早知道董賢有今天,哪個孫子才那么干呢! 想著脖子差點儿被切斷的董賢,孔光后脖梗子一陣儿陣儿地冒涼气,直擔心同樣的命運會落到自己頭上。 到底是圣人后裔,智商高于常人几倍,孔光很快就有了主意: “新都侯,董賢禍國殃民,死有余辜!這小子,屁嘛本事也沒有,專一憑著巧言令色勾引先皇,才博得封侯,弄到父子專擅朝政、兄弟共邀圣寵的地步,光賞賜就不知得了多少!大興土木,又是治府第,又是造冢擴,還膽敢仿效皇家制度,跟諸侯王的規格沒什么兩樣!花費的錢物,得用万万來計數,恨不得把國庫都給搬空嘍!爺儿倆驕傲無禮到什么地步了,受了皇上的賞賜他們連拜都不拜!朝廷的使者去了,他們都不拿正眼瞧的!真是罪大惡极!您說董賢伏罪自殺,他爹董恭就該收斂點儿了吧?他不介!還敢為董賢這個罪臣准備這么豪華的棺材!您看看,您看看!這是用朱砂打的底子,還涂了春夏秋冬四時的顏色,左邊是蒼龍,右邊是白虎,棺材里還弄了這么多金銀珠寶當殉葬,這叫僭越啊您哪,皇上的樣宮也不過如此!叫我說呀,董恭得流放到蠻荒洪野不毛之地去受罪,最好連董賢的兄弟董寬信一道,全給發到合浦去!所有的家產一律充公!還有,那些馬屁精也不能放過,凡是仗著董賢的勢力當官儿的,全他媽給免嘍!真是的,沒他媽一個好東西!” 王莽听他說得跟真事儿賽的,想想沒錯,就點了點頭: “大司徒既有如此想法,何不打個奏章遞上去,請太皇太后批准,照此辦理?” “我正要打,正要打!這不先跟您商量嘛,我是擔心,我平常難免因為工作關系跟董賢這小子有點儿來往,怕提出的建議太松,太寬大,讓您誤會……” 大漢盡是這路官儿,您想還好得了嗎? 后來果然按孔光的奏章處置董家,光是從董賢家里搜出的財產,就有四十三個億,按當時百文一石的米价,可以買到四千三百多万石稻米,差不多夠當時全國近六千万人口吃上三四個月的! 處理完隆貴一時的董賢,王莽該定下心來為哀帝料理后事了。 封建時代,皇帝的喪事稱為“大喪”,是凶禮中最為重要的禮儀,有著一整套嚴格复雜的程序,漢書諸志中雖未見禮儀志,但后漢書對此卻有洋盡的記載,后漢的禮儀制度,大抵因襲前漢,因此,筆者想把《后漢書·禮儀志下》中的大喪一節抄錄在此.供列位參考。由于這一節篇幅不少,全部抄錄則有騙取稿費之嫌,故爾只能摘錄其中一部分,也懶得翻譯了,請列位自己去查查辭源之類的工具書。 《后漢書·禮儀志下》中大喪一節是從皇帝“不豫”也就是生病開始規定禮儀的: “不豫,太醫令丞(官名)將醫入,就進所宜藥。嘗藥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公卿朝臣問起居無間。太尉(相當于西漢的大司馬)告請南郊,司徒(相當于西漢的丞相、大司徒)、司空(相當于西漢的御史大夫、大司空)告請宗廟,告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讀(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群祀,并禱求福。疾病,公卿复如禮。” 延醫吃藥求神拜祖宗一切手段全部無效之后,皇上一蹬腿(登遐),羅嗦事就更多了: “登遐,皇后詔三公典喪事。百官皆衣白單衣,白幘不冠。閉城門、宮門。近臣中黃門待兵,虎賁、羽林、郎中署皆嚴宿衛,宮府各警,北軍五校統宮屯兵,黃門令、尚書、御史、謁者晝夜行陳。三公啟手足色膚如禮。皇后、皇太子、皇子哭踊如禮。沐浴如禮。守宮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押如故事。飯含珠玉如禮。槃冰如禮。百官哭臨殿下。是日夜,下竹使符告郡國二千石、諸侯王。竹使符到,皆伏哭盡哀。” 這些事亂完了之后,就該小斂大斂了: “小斂如禮。東園匠、考工令奏東國秘器(棺材),表里洞赤,虡(ju,懸鐘、罄等物的架子)文畫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僵月,牙檜梓宮如故事。大斂于兩楹之閒。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將,各將所部,執虎賁戟,屯殿端門陛左右廂,中黃門持兵陛殿上。夜漏,群臣入。晝漏上水,大鴻臚設九賓,隨立殿下。謁者引諸侯王立殿下,西西北上:宗室諸侯、四姓小侯在后,西面北上。治禮(官名)引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進次中二千石;列侯次二干石;六百石、博士在后;群臣陪位者皆重行,西上。位定,大鴻臚言具,謁者以聞。皇后東向,貴人、公主、宗室婦女以次立后;皇太子、皇子在東,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面:皆伏哭。大鴻臚傳哭,群臣皆哭。三公升自昨階,安梓宮內珪璋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踊如禮。東園匠、武士下釘衽,截去牙。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監、中黃門、尚食(皆官名)次奠,執事者如禮。太常、大鴻臚傳哭如儀。 三公奏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樞前,請太子即皇帝位,皇后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會如儀。太尉升自昨階,當樞御坐北面稽首,讀策畢,以傳國玉璽緩東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黃門掌兵(官名)以玉具、隨侯珠、斬蛇寶劍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稱万歲。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詔開城門、宮門,罷屯衛兵。群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禮。” 折騰這么半天,才剛完成大斂,把死皇上裝進棺材。接下來,就是五日一會臨,由百官定期前來吊祭。同時,有關人員抓緊時間拾攝皇陵,安排靈車,一切准備停當之后,才是擇吉日進行真正的安葬儀式: “夜漏二十刻,太尉冠長冠,衣齋衣,乘高車,詣殿止車門外。使者到,南向立,大尉進伏拜受詔。太尉詣南郊。未盡九刻,大鴻臚設九賓隨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禮。執事皆冠長冠,衣齋衣。太祝令跪讀溢策,太尉再拜稽首。治禮告事畢。太尉奉溢策,還詣殿端門。太常上祖奠,中黃門尚衣(官名)奉衣登容根車。東園武士載大行,司徒卻行道立車前。治禮引太尉入就位,大行車西少南,東面奉〔溢〕策,太史令奉哀策立后。太常跪曰:‘進’,皇帝進。太尉讀溢策,藏金匾。皇帝次科藏于廟。太史奉哀策葦篋詣陵,太尉旋复公位,再拜立(哭)。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十五舉音,止哭。太常行遣奠皆如禮。請哭止哭如儀。 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在西漢應是京兆尹)先引車轉,太常跪曰‘請拜送’。載車著白系參繆紼,長三十丈,大七寸為挽,六行,行五十人。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綠科單衣,持幢幡。候司馬丞為行首,皆銜枚。羽林孤儿、巴俞擢歌者六十人,為六列。鋒司馬八人,執鋒先大鴻腫設九賓,隨立陵南羡門道東,北面;諸侯、王公、特進道西,北面東上;中二千石、二干石、列侯(宜)九賓東,北面西上。皇帝白布幕素里,夾羡道東,西向如禮。容車幄坐羡道西,南向,車當坐,南向,中黃門尚衣奉衣就幄坐。車少前,太祝進醴獻如禮。司徒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北面讀哀策,掌故(官名)在后,已哀哭。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如儀。司徒跪曰‘請就下位’,東園武士奉下車。司徒跪曰‘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車入房。司徒、太史令奉溢、哀策。” 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 然后就是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明器往玄宮里送,全送完了,又開始哭: “東園匠曰‘可哭’,在房中者皆哭。太常、大鴻腫請哭止〔哭〕如儀。司徒曰‘百官事畢,臣請罷”。從入房者皆再拜,出就位。太常導皇帝就贈位。司徒跪曰‘請進贈’,詩中奉持鴻洞。贈玉珪長尺四寸,荐以紫巾,廣袤各三寸,緹里,赤纁周緣;贈幣玄三纁二,各長尺二寸,廣充幅。皇帝進跪,臨羡道房戶,西向,手下贈,投鴻洞中,三。東園匠奉封入藏房中。太常跪曰’皇帝再拜,請哭’,大鴻臚傳哭如儀。大常路曰‘贈事畢’,皇帝促就位。容根車游載容衣。司徒至便殿,并馨(keng)騎皆從容車玉帳下。司徒跪日‘請就幄’,導登。尚衣奉衣,以次奉器衣物,藏于便殿。太祝(官名)進醴獻。几下,用漏十刻。禮畢,司空將校复土。 皇帝、皇后以下皆去粗服,服大紅,還宮反廬,立主如禮。桑本主尺二寸,不書溢。虞禮畢,□于廟,如禮。” 好家伙,這才算完!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想見,漢代的大喪有多么复雜!一切都像在演戲,多走一步、多說一句都不行,得嚴格地按劇本來。 可是現在王莽發現這出戲沒法儿演了,差了兩個主要演員! 他跑到太皇太后宮里: “太后,這大喪沒辦法弄啊!缺著倆大腕儿哪!一位是嗣皇帝,一位是大司馬,都還沒著落呢!” 王政君也正為這事儿撓頭,傳國玉璽、大司馬印,收是都收回來了,可還得找倆人儿再接過去呀,總不能老掖在老太太腰里吧? 說話大行皇帝登遐都快一個禮拜了,天儿這么熱,光靠盤冰鎮著,也不是個事儿啊,回頭真臭了、糟了,可怎么弄到義陵去? 老太太攥著傳國玉璽,雙眉緊皺: “太行皇帝享國不永,沒有子嗣,這顆玉璽又該交給誰?大漢江山又該交給誰?” 也許是傳國玉璽凝聚著大漢列祖列宗的英气,老太太突然眼前一亮: “依照漢家故事,皇帝無嗣,可由旁支子孫中選擇优秀者繼承大統,大行皇帝本人,也是以孝元皇帝庶孫的身份,成為孝成皇帝的太子,并登上九五之位的!這件事情好辦了!” 王莽提醒太皇太后: “只是,遴選新皇,須由三公率九卿共議,如今三公缺一,如何遴選?” 王政君已經胸有成竹: “大司馬之位,就更好辦了,朕這就傳詔,命公卿們先推舉大司馬人選!” 這下可亂了營了,公卿要員議論紛紛,七嘴八舌,舉誰的都有,可再想想,好像誰又都不行。 最后,大司徒孔光站了出來: “諸位大人,咱們不能把目光限定在朝中官員的小圈子里!其實,最合适的大司馬,早就在咱們眼皮子底下呆著呢!” “誰?他是誰?” 孔光微微一笑: “是誰曾經舉重若輕擔任過大司馬?是誰大義滅親逼令親生儿子為家奴婢償命?是誰嫉惡如仇不惜得罪定陶太后?是誰這几天來為大喪的事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是誰……” 別是誰是誰的了,大家全都明白了,最合适的大司馬就是王莽王巨君! 大家全舉雙手贊成孔光的意見,只有兩個人投了反對票:前將軍何武、后將軍公孫祿。 何武陰陽怪气叫著: “王巨君倒是不錯,可是我不推舉他!諸位,別忘了,王巨君是孝成皇帝的外戚!孝惠孝昭兩位先帝年少登位,外戚呂氏霍氏上官氏掌握朝廷重權,鬧出多大的亂子,諸位難道不記得了嗎?不能再用外戚了!為國家計,我推舉后將軍公孫祿!” 公孫祿跟這位老兄一唱一和: “我同意何君公的意見,不過,我是不行,我推舉前將軍何武何君公!” 反對推舉王莽的只有這兩票,差了點儿意思,沒能左右局勢。 太皇太后擇日不如撞日,當場拍板,把大司馬的印緩綬給了王莽。 王莽撫摸著闊別七年的大司馬印綬,心中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朝廷重托、太后隆寵,讓王莽如何回報?臣這也是受命于危難之秋,敢不肝腦涂地以報國恩?” 大司馬人選順利解決,王政君長出了一口气: “這我就算放心了!巨君,你可要對得起大漢江山!” “您放心就是!我王莽如有二心,天地鬼神共誅之,讓我刀劍加身、不得好死!” 王莽這時并不是沒有想到,在接過大司馬印綬的同時,他也接過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此刻他的心里,既有官复原職的欣喜之情,又有百廢待興的紛雜之緒,但他已經沒有了退路,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豁出這百十來斤,他也要干出一番名堂來! 大權在握的王大司馬,立刻召集公卿開會,商議遴選新皇的頭等大事。 哀帝沒有后代,而他所繼承的成帝也是一個沒儿沒女的絕戶皇上,所以新皇人選自然要再往上追溯,從元帝的那些庶子庶孫里面去尋覓。 元帝一共生了三個儿子,老大就是王政君生的成帝劉驁,老二是傅仙音生的定陶恭王劉康,老三是馮媛生的中山孝王劉興。這三個儿子這陣儿已全部歸了西,而且,只有中山孝王劉興留了一條根,就是那位有“眚病”的中山小王劉衎,算起來,劉衙也是哀帝碩果僅存的堂兄弟,按照“子承父業、兄終弟及”的封建宗法,他應該是最有資格接替哀帝的人選了。 事情似乎很簡單了,把中山王劉衎迎進京來,繼承大統,不就全完了嘛! 可是偏偏有人橫生枝節: “列位大人!你們提議迎立中山王,到底有什么充分的理由?” 王莽定睛一看,這位發難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六叔,紅陽侯王立。 本來議立新皇沒王立什么事,他不在三公九卿之位,可由于他是太皇太后的親兄弟,已故孝成皇帝的親舅舅,如果按哀帝是成帝的過繼儿子這條線儿上論,他也是衷帝的舅爺了。所以,這次會議也請了他來列席旁听。 王莽見六叔站出來質疑,起先還沒當回事儿: “理由很清楚,中山王是大行皇帝的堂弟,兄終弟及,還用王莽跟您老人家多解釋嗎?” 王立嘿嘿冷笑: “兄終弟及不錯,可我這糟老頭子有一事不明,想在大司馬台前領教一二。” 這碴儿听著怎么不大對呀?王莽不禁繃緊了弦: “紅陽侯言重了,您是三朝老臣,漢室勳戚,又是莽的長輩,有什么教誨但講不妨,何言領教二字?您那么客气干什么!” “大司馬,您召集大家伙儿到這儿來,不知是為幸哀皇帝立嗣呢,還是為孝成皇帝立嗣?” 王莽還沒開口,大司徒孔光搭碴儿了: “老爺子您這是怎么啦?孝哀、孝成,那不是一趟線儿,背著抱著一邊儿沉嘛!” 王立斜了孔光一眼: “怎么能一邊儿沉?孝哀皇帝是過繼給孝成皇帝的,要說立嗣,應當是為孝成皇帝立嗣!中山王雖說是孝元皇帝的庶孫,可以算是孝成皇帝的親侄子,可親侄子能有親儿子近乎嗎?” 三公九卿這回是十二張嘴一齊開動: “老爺子您是老糊涂了,孝成皇帝哪儿來的親儿子?要是有親儿子,當年也用不著讓孝哀皇帝過來承桃大宗啦!看來年歲就是不饒人……” 王立一拍桌子: “說夠啦?說夠啦你們!告訴你們,姜還是老的辣!你們這些娃娃,哪儿知道歷史?老夫輔佐孝元、孝成兩朝先帝的時候,你們還尿炕哪!有件事儿老夫要是說出來,准保石破天惊,叫你們這幫娃娃一個個目瞪口呆,伸著舌頭沒地儿縮去!” 王立倚老賣者這么一顯擺,三公九卿都不樂意了: “得了得了!您打算我們都是吃干飯的哪?您要說的,我們誰不知道?”不就是孝成皇帝并非無子,而是被趙合德那娘們儿給害死了嘛!這都是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儿了,您還當是什么爆炸性新聞,預備上頭版頭條哪?哥儿几個,咱給他一大哄吧,哦哄哦哄!” 頓時哄聲四起,會場弄得极不嚴肅。 到底他是王莽的六叔,看著老爺子被群臣嘲哄,王莽臉上有點儿挂不住: “紅陽侯,您要說的,是不是當年許美人、曹宮人那兩樁公案?那兩檔子事,大家伙儿都知道,您也不必舊話重提了!” 許美人、曹宮人,都是成帝的后宮姬妾。當年趙氏姐妹專寵,把成帝把得死死的,不許成帝拈花惹草。可成帝見趙氏二美都是光開花不結果,費了他那么多陽光雨露,也沒一個珠胎暗結,為著大漢江山后繼有人,成帝開始藏著掖著地去后宮墾荒,打算收獲點儿龍种。 辛勤耕耘終有結果,后宮的許美人、曹宮人兩位,果然不負圣望,肚子里有了動靜。 這么一來,惹惱了趙氏二美,特別是后來居上的趙合德趙昭儀: “這還了得?許、曹兩個賤貨,居然敢勾引皇上,還把肚子弄大了!這要是生出個一男半女的,咱們姐們儿還能這么說一不二嗎?不成不成,得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 趙合德出自嫉妒心理,硬逼成帝把許美人、曹宮人給殺了。成帝本不愿意,無奈趙合德一哭二鬧三上吊,施出了惡婦刁妻的百般手段,這個窩囊天子只得睜一眼閉一眼,听任趙合德導演了兩出殺母害子的悲劇。 當時長安城里流傳著這樣的童謠: “燕燕尾涎涎, 張公子,時相見。 木門倉琅根, 燕飛來,啄皇孫。 皇孫死,燕啄矢。” 童謠中的“燕燕”,是指趙飛燕、趙合德兩姐妹,“張公子”,是指与富平侯張放微行出游時以張氏家奴自稱的漢成帝劉驁,“木門倉琅根”,是指宮門的銅環。 王莽一幫公卿都以為王立說的惊天動地的事是指趙合德害死許、曹二人的儿子,所以才七嘴八舌哄嘲王立的故弄玄虛。 不料王立老臉一凜,聲震屋宇: “許、曹二人算什么?她們的儿子已經死了,老夫豈能再提?可是,幸成皇帝還有一子,躲過了般般劫難,如今尚在人間!” 這下儿大家可真是沒地儿縮那十二根舌頭了: “紅陽侯,您可別信口開河!” 王立洋洋得意: “哼!老夫有憑有据,哄你們這幫毛孩子則甚!” 王莽、孔光對視一眼,頓覺事態嚴重,齊聲追問: “此子現在何處?” 王立奇貨可居: “這個嘛,暫時保密!不過。只要列位相信他是先帝龍种,迎他為帝,老夫可以隨時請他圣駕以示天下!另外,老夫可以稍稍透露那么一點點口風,這位皇子是當年孝成皇帝微行出游時在民間所生,才能躲過歹惡如斯的趙合德的荼毒!” 王莽見六叔不肯說出“皇子”的下落,靈机一動: “紅陽侯,空口無憑,迎立大事,我們總得驗證驗證,才能取信于天下嘛!您如果高低不說清就里,我們也只好就當沒這么回事了!列位,咱們放過這段小插曲。繼續討論迎立中山王的事情……” 扭過臉,把王立晾在那儿了。 王立气得老臉駿青: “好小子,算你有招!皇子現在我紅陽侯府,我這就回去搬請龍駕,讓你們見個真章儿!” 王莽心中暗笑: “六叔,這就叫青出于藍!我要不使這招,您能這么痛快地交待出來嗎?不過,在事情真相沒弄清楚之前,是皇子也罷,不是皇子也罷,都不能這么草率地進入未央宮!要不咱們這么著吧,辛苦列位一趟,咱們同去紅陽侯府,實地考察一回如何?” 一行人浩浩蕩蕩開奔紅陽侯府。 王立因淳于長的案件被牽連進去,在南陽侯國里憋屈了不少年,前兩年剛剛奉詔回京,這么多年了,紅陽侯府一直門庭冷落車馬稀,還是頭一回一次接待這么多高級官員,忙得家人們四腳朝天。 王莽止住呼奴喚婢的六叔: “紅陽侯,讓他們別亂了!大家都挺忙的,沒工夫在這儿品茗飲酒,快把您說的那位請出來,讓大伙儿瞧瞧!” 王立就等著這句話呢,連忙吩咐: “快請孫少爺到思恩堂!” “孫少爺?您不是說是皇子嗎?把您孫子請來干什么?” “對了,忘了跟大家說了,皇子的生母是個官奴婢,名叫楊寄,當年与孝成皇帝有過一夜之緣,才生下這位皇子,取名為少孤,隨了母姓。楊寄臨盆之后,本來要帶少孤認祖歸宗,有許、曹二人的前車之鑒,楊寄不敢自蹈复轍,這才怀抱皇子,遠走高飛。老夫當年被遣就國,在南陽邂逅他們母子,當時他們母子的境況十分凄慘,要吃沒吃是要穿沒穿,是老夫起了惻隱之心,將他們母子收留府中,天長日久,才探听到他們的身世。老夫起初也是不敢輕信,可听楊寄說起前朝舊事,俱皆如實,又有孝成皇帝所賜信物七寶玲瓏鎖為憑,老夫是不由不信。想到孝成皇帝對老夫的盛恩,怎敢不肝腦涂地以報答于万一?這才將楊寄奉養起來,每日三次隔帘問安,不敢少失臣子之禮。至于皇子么,為安全起見,只得對外以孫儿稱之,老夫這一番苦衷,不說列位也能理解!這回好了,他們母子今天總算有了出頭之日了,待老夫謝天謝地!” 王莽伸手一攔: “您先別忙著謝天謝地,是真是假還得驗證完了再說!” 說話間,“皇子”楊少孤已經進了思恩堂。 這楊少孤大約十三四歲,眉眼倒有些与成帝劉驁相像,可是行動之間,總透著几分說不上來的別扭,總像是在演戲,再加上穿了一套簇新的袍服,板正得很,使他的舉止神態十分滑稽,給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覺。 楊少孤進得堂來,瞅不冷子瞧見這么些冠冕堂皇的大官儿,真有點儿眼暈: “義祖……祖父,喚孫……孫儿前來,有何咐……吩?” “咐吩?”這文比程度差點儿! 王立臉上滑過一絲尷尬: “列位,皇子沒見過這么多生人,語無論次了點儿,可這不能怨他,得怨趙氏二女!是她們剝奪了皇子經風雨見世由的學習机會!不過,相信皇子登极之后,在列公的輔佐之下,會把被二美耽誤的青春奪回來,很快成為一代明主,讓世人仰慕的!如果弄得好,還會成為少男少女們的青春偶像呢!對不對我說列位?” 扭過臉,王立恭恭敬敬把楊少孤請到上座: “您請上座!您別拘束,千万別拘束!別看這几應都是二公九卿,可一旦您繼承大統正了帝位,這都是您的臣子,都得听您的招呼!就連老臣,打死我也不敢再跟您論爺們儿了!” 楊少孤這才稍微放開了些,坐在上面,可眼皮還是耷拉著,不敢正眼瞧這幫朝廷重臣。 王莽沖孔光使了個眼色,驗證開始。 “尊駕,”孔光留了個心眼儿,沒有貿然稱呼楊少孤為皇子,“尊駕,紅陽侯說您是孝成皇帝的親生之子,但不知您有何憑据可以證明?” 楊少孤脫口而出: “有御賜七寶玲攏鎖為證。” 王立雙手接過七寶玲瓏鎖,向大家展示著: “列位請看,這是真正內府之物,打造得多么精良!尋常官吏人等哪得此物?這是寶貝呀!” 王莽表示怀疑: “孝成皇帝恩澤普施,內府之物流落民間的不在少數,當年紅陽候您不也蒙受過許多御賜寶物嗎?單憑區區七寶玲瓏鎖,恐怕還不能證實這位尊駕的身份……” 王立一翻白眼,打斷了侄儿的話: “就算七寶玲瓏鎖不足為憑,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儿還會打洞呢!皇子既是龍种,必有一番高興气質、圣君舉止,這你們還看不出來嗎?皇子,您給他們表演君主的禮儀,看看像不像個天子!” 說罷,老頭儿扑通跪倒: “臣王立見駕,吾皇万歲,万万歲!” 楊少孤有模有樣: “愛卿平身!列位愛卿,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歸班退朝!義祖父,這回沒背錯吧?” 王莽微微一笑: “六叔,這您就有點儿弄巧成拙了!想這位尊駕,既便是孝成皇帝之后,照您的說法,也是自幼流落民間,宮廷禮儀他又是從何而知?莫不是您教給他的吧?” “沒有沒有!這定是皇子生母場寄,怀念先帝儀容,平素里對皇子學說,他才無師自通的!不信,咱把楊寄楊夫人請出來問問!” “哼!甭問了!楊寄是一官奴婢,就算与孝成皇帝有一夜之緣,山無非是在微行之夜邂逅先帝,記得當年先帝微行,從不多帶隨從,更不擺漢宮威儀,這朝會之儀楊寄義怎生得知?何況,楊寄身為奴妾,難保清白,誰敢斷定這楊少孤就是光帝骨血?万一是他人之后,貿然奉為正統,豈不亂了我大漢的血脈?列位大人,莽此論諸公以為然否?” “然,然至极了!您這考慮太行道理了!官奴婢以色相事主,床第之間,也不知迎來送往多少生張熟魏!上頭這位,保不齊是准的种呢!不可靠,太不可靠了!咱大漢要是以這位為君,不得讓人笑死!別說是一國之主了,就是咱們家里,奴婢所生,誰義有把握認定是自己的血脈?大司馬,您在新都与奴婢傳者所生的那几人,不也沒敢往宗譜里續嘛!這就對了!傳宗接代,得保證品种純正個是?” “咱別扯遠了!”王莽不愿意公卿們把話題扯到自己身上,個管怎么說,他情愿人家心目中的自己是一個清心寡欲的正人君子,于是,他跟孔光嘀嘀咕咕商量了一番,高聲宣布: “楊少孤來歷不明,排除在新皇人選之外,現在請人家回未央宮,繼續研究迎立中山王的具体事宜……紅陽侯,您就別跟著了,在家好好陪著您這位‘皇子’吧!” 他把“皇”宇拖得挺長,听上去像极了是“謊子”。 雖然他不敢确定這是不是王立制造的一場騙局,但多年的政治經驗告訴他,冊立新君是一件至關重大的事情,肯定會有人利用這個机會為自己謀取好處,王立對楊少孤有收養之恩,一旦楊少孤登极,王立將因擁立之功而成為他強勁的競爭對手,將給他王莽的政治抱負帶來不可估量的阻力!他韜光隱晦這么多年,要的可決不是這么一個結果!對不起,六叔,您要是攬了朝政,大漢就算完了!在這個原則問題上,葉別怪侄儿不講親情了! 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王立真是气不打一處來!光是跺著腳罵王莽: “好你個小子!真是六親不認哪你!滿朝文武就他媽你事儿多!等著吧小子你!不定哪天老子找個碴儿,還打發你回新都去!王家怎么會出了你這么個胳膊肘沖外的東西!” 罵完了王莽,扭過頭來抱怨楊少孤: “好吃好喝好待承,把你小子給折騰暈了是不是?就會那么几句詞儿,沒教的你是一點儿臨場發揮都不行!難怪讓王莽一眼就瞅出破綻,你也就是當奴婢的命!去去去,把這身新衣裳給我脫了,還上后院跟你媽一塊儿推磨去吧!你個沒起子的野种!奴才坯子!” 排除了楊少孤之后,三公九卿的意見高度一致,決定迎立中山王劉衍為嗣皇帝,給哀帝摔喪盆子。 劉衎這時剛九歲,有什么本事治理這么大的一個爛攤子?一切國家大事,內有太皇太后王政君,外有大司馬王莽,他這位新天子,真如几年后駕崩時被上的溢號那樣,是“平帝”,一個平庸的、無所作為的傀儡皇帝。 這倒給王莽提供了一個大展宏圖的絕好机會,我們這位巨君王莽,開始轟轟烈烈地對大漢這個地主階級政權動起了一番大手術,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王莽到底是忠還是奸?是大奸若忠,還是大忠若奸? 這真是:千秋功罪,誰人曾与評說?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