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王立小覷了他的侄儿。第二次登上大司馬高位的王莽,已經成為一只羽丰翼滿、爪利喙堅的猛禽,踞立在山崖之上,目光銳利,雄心勃勃,打算來一個背負青天朝下看了。 ●王莽誠惶誠恐,跟著使者到未央宮接受策命。 ●殿上一片唏噓之聲,許多人為王莽可惜,對于万戶侯的實惠、世代罔替的殊榮,王莽居然會無動于衷?莫非他有更高的追求? 如果說,七年前的王莽還只是雛隼凌空處在學習階段的話,那么,第二次登上大司馬高位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一只羽丰翼滿、爪利喙堅的猛禽,他踞立在山崖之上,目光銳利,雄心勃勃,打算來一個背負青天朝下看了。 王立小覷了他的侄儿。干錯万錯,王立就錯在低估了磨牙吮爪躍躍欲試的王莽的智慧和膽略,居然玩了一套如此拙劣的把戲,讓王莽一下子就抓住了破綻。 “六叔也太不像話了!簡直拿大漢江山當儿戲!弄一個官奴婢有媽沒爹的私孩子,就想冒認皇親!這不是癩蛤膜上馬路,愣充進口小吉普嘛!真要充,您也充得像點儿呀!就那位,還‘有何咐吩?’天津衛講話,這不打察嘛!我也瞧出來了,六叔這是官儿癮犯了,打算借著楊少孤這張牌,擴大他的勢力范圍!這哪儿成啊?別瞧您資格老,論起治理國家,您可真是□面杖吹火了!” 主持完哀帝的大喪,把在暑气中捂了一百零五天的那具龍蛻穩穩當當撂進了義陵玄宮,王莽回過頭來,還是不能對六叔的所作所為釋怀于万一。 “這就叫借國難以售其奸吧?想想也真玄!要真是讓六叔把楊少孤扶上帝位,六叔一准借這机會總攬朝政。六叔的為人我還不知道?要講吃喝玩樂,那是一把好手!可是我的六叔喂,大漢已經什么時候了,還扛得住您那么造?不成啊!我要是還在新都就國,您怎么折騰我只能干瞅著,可這陣儿我是大司馬!滿朝文武的眼睛都看著我哪!我是沒法子姑息您,六叔,您可別怨侄儿我不講情面!” 王莽這陣子真是左右為難。 正在這個節骨眼儿上,大司徒孔光找上門來: “巨君!我顛過來倒過去琢磨了有八百六十個個儿,還是沒法不跟巨君說明白!這事儿也只能跟您說!換個旁人,誰也扯不破那個臉儿不是?您是誰呀?您是大義滅親的忠臣!決不會眼看著有人這么干!” 王莽听了半天,才明白孔光說的是什么: “子夏公!您就別兜圈子了!您是想說我六叔紅陽侯王立的事儿吧?” 孔光正是沖著王立來的。他在炕上烙了一宿的餅,終于下決心把王莽要說的話替他說出來: “巨君呀!您是明白人,紅陽侯這么干,也太不得人心了!現在是什么時候?孝哀皇帝剛剛入土,新皇根基未穩,這才叫人心浮動、想入非非呢!紅陽侯來這么一手,這不成心要把天下搞亂嘛!我還跟您說,紅陽侯的錯誤怎么處理,事關重大!您可得拿出快刀斬亂麻的勁頭,于淨利索地解決嘍這檔子事儿!要不然,甭說新皇龍位不穩,就是大司馬您,赶明儿想辦點儿什么事儿也有人掣肘!” 王莽不是不明白這個理儿,可畢竟王立是自家親叔,逼令工獲自盡是一回事,修理王立可就又是一回事了。 但孔光講的又的确在理儿,深深地打動著王莽。王莽入世以來。早就對朝綱大政撤下了不少想法,正打算借著掌握朝廷大權的机會好好實踐一番,如果不搬開王立這塊擋路的大石頭,什么事儿都是白扯。 “關鍵并不只在王立一個人,從孝元皇帝開始,一撥又一撥庸臣俗僚輪換著在廟堂上占据高位,遠的不說,光是丁、傅、董三家的勢力,就盤根錯節,倒都倒不利落!當然這里還得算上王莽自家那些不爭气的叔父和堂兄弟們。而這几家,又都攏絡了不少狐群狗党,山頭倒是一個挨著一個,就是沒有一個是打算把國家往好了弄的!子夏公,大漢就這么一群官僚,您換八個皇上又管什么用!” 王莽這番話也算是肺腑之言了,話里話外的意思,讓孔光听著心動: “巨君也看到這一層了?別悅當今天子還在髫齡,就是日后天子壯歲,也不可能包打天厂對不對?一條船上,除了掌舵的,不還得靠划槳的、扯帆的,對‘能劈波斬浪嘛!現而今,大漢這條船可是進了不少水了,這一幫水手要是再不跟勁,眼瞅著离沉可就不遠了!所以,依我的意思,我琢磨著也是您的意思,當務之急,是得好好整頓整頓咱們的吏治!紅陽候正赶上風口,得咧,就勞他大駕當個反面教員吧!當然,這對您來說是件很棘手的事,可您得這么想,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舍不了您的親六叔,又怎么讓天下人口服心服!” 王莽其實不用孔光勸,他整飭吏治的想法轉悠了也不是一天半天了,所缺的,就是這么一杆槍。現在孔光自覺自愿來當這杯槍,王莽正是求之不得: “大司徒不愧是圣人后裔,憂國憂民之心婦孺皆知!如此,就煩大司徒回去草擬奏章,盡早面呈太皇太后,滅他紅陽侯一道!” 孔光一樂,從大袖筒里掏出一札竹簡: “事不宜遲,孔光早就寫得了,我念您听听,有不合适的地儿您給斧正斧正。” 孔光名儒,筆下果然厲害,這道奏章鞭辟入里,讓王莽邊听邊點頭。 “紅陽侯王立,以孝成外親,受國家之托,負社稷之重,本應忠心秉國,然侯思不及此,行不履此,誠令太后失望,令百僚失望,令天下蒼生失望也!早先,他明知定陵侯浮于長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卻大量接受他的賄賂,替他說話,迷誤了朝廷。后來又建議把官奴婢楊寄的私生子作為皇子,搞得大家都說這又是呂后和少帝的故事重演,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天下生疑。這怎么能昭示后代,完成維護幼主的功業呢?故此,請太后下詔,打發王立到他的封國去!” 听到這儿,王莽提了點儿意見: “子夏公,為了收到殺一做百的功效,對紅陽侯還得派得力人手嚴加監視,一有風吹草動,再老賬新賬一起算!這才叫殺人須見血呢!不疼不痒轟他回封國,他才不在乎呢!別呆會儿山高皇帝遠,再鬧出點儿別的亂子來!” 孔光沉吟半晌,搖頭歎气: “巨君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是您別忘了,紅陽侯是太后的親兄弟,免為庶人?難!不信您瞧著,就這個遣就國的處分,太后能批准就算不錯!哪儿能都像您這么六親不認——我是說大義滅親呢!” “也好,先這么遞上去,等批下來,咱們好再理直气壯地抬掇其他那些不稱職的東西!大漢的班子得來個大換血才有救呢!” 孔光出了大司馬府,沒倆鐘頭又回來了。 “怎么樣?批了?” “批了?哼!老太太把我給臭批一通!說我是瞧不過王家東山再起,變著法儿生點儿事儿跟王家搗亂!您說我招誰惹誰了;我這也是為大漢著想嘛!我怎么會、怎么能、怎么敢跟你們三家搗亂!” 王莽還得寬慰他: “大司徒一片忠心可鑒日月!不必如此,待王莽親自去見太后,好歹要說服老太太!” 王莽進見王政君時,王政君還沒消下气儿呢。見王莽夾著孔光那扎破竹片子又來了,王政君臉一板: “巨君!你要有別的事儿,你說我听,要還是沖著你六叔哇,對不起,老太太我沒空!” 王莽侍候姑母也不是一天半天了,老太太的脾气摸得倍儿熟: “哪儿啊!侄儿是來陪您嘮會儿閒嗑,這程子。朝里事儿太忙,沒來陪您,讓您寂寞了,侄儿該死!太后,小不點儿這陣儿怎么樣?還听話吧?” “小不點儿”就是老太太的“弄儿”。宮里有這么個習俗。守寡的太后們,吃飽了閒著沒事儿,把什么侍史女官生的小孩子,抱來養著玩儿,就跟現在的闊太太們豢養貓哇狗伍的寵物似的。這會儿王政君就弄了這么個小孩子,因為長得小巧乖靈,大家伙儿都管他叫“小不點儿”。 老太太就怕人家提起小不點儿,一提起來,就跟撓著她痒痒肉那么舒服,還是“月月舒”: “這孩子?好著哪!這不前些日子又長本事啦,餓了知道哭了!哎喲哭得那個好听哎,比歌星唱的不在以下!來呀,把‘小不點儿’抱出來,哭兩聲讓他大爺樂和樂和!” 誰是他大爺呀?王莽抱著小不點儿哭笑不得,敢情我這大司馬還管哄孩子! 哄著哄著,王莽哄出主意來了: “姑媽!這孩子我得抱走!” 王政君一听就急了: “那怎么成?我一個孤老婆子,就指著他給添點儿樂子呢!你抱走了,我玩儿什么?” “哎喲太后,您哪儿有工夫顧得上玩儿啊!新皇年幼,大漢的天下得仗著您料理呀!您放心,我也抱不走多少日子,等您把天下料理穩當了,一准還您一個又白又胖又机靈又好玩的小不點儿!小孩子這么大的時候,最好玩了!我謝謝您了,給我這么個好玩意儿!” 說完,王莽也不管老太太樂意不樂意,抱著小不點儿就往外走。 王政君大叫起來: “你給我站住!怎么著?大漢天下讓我一個人料理?你們這些三公九卿的倒回家哄孩子玩儿?那俸祿是白吃著的?” 王莽壓根儿也沒打算走,他抱著小不點儿又回來了: “太后,不是侄儿愿意回家哄孩子,這朝中大事也忒難弄!按理說呢,咱朝廷養著大大小小十來万官吏,干什么干不成?可是有一條,這十來万官吏里頭,真正為朝廷辦事的可不多,有吃飽了混天黑的,有借机會撈錢的,有打著政府官員的招牌欺壓百姓的,還有更惡的,干脆就是吃著大漢的庫祿琢磨怎么把大漢給整婁嘍!侄儿倒是有心好好整頓整頓交治,可是不成,我說話沒人听啊!某些人,仗著自己資格老,干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底下意見大了,可我有什么轍?我是能免了他,還是能送他回封國?” 王政君不傻: “小子,繞來繞去你總算又繞到你六叔這儿了!我跟你說,我可就這么一個兄弟了,你別打他的主意!快把小不點儿給我!” 王莽扑通跪倒了,聲淚俱下,比小不點儿哭得還熱鬧: “太后!如今大漢衰落,接近儿代沒有繼承人,您以老病之身,代幼主掌握朝柄,難哪!要是別人,早該离休養老了,可您不成啊,您還得嘔心瀝血啊!母后稱制,自古以來就容易讓別人挑刺儿,哪一點儿稍微擺不平,天下就該卷起閒話大浪潮了。當然您是公正不阿了,對六叔的事儿,您也不是不處理,無非就是處理的程度跟大家伙的要求那么一丁儿距离,這也不算什么,誰沒個三親六故的?侄儿不過是擔心,這吏治已然有點儿不好收拾了,要是群臣再誤解了您的的意思,以為只要找著靠山就能戴穩烏紗,那就褶子了!那這歪風邪气可就扰剎不住車了,天下就亂了!咱們王家也就真保不住了!其實大家的意思,不過是請您下詔,權且讓六叔回到封國呆些日子,避避風頭,日后再調上來嘛,至多是費點比旅差費,反正公家報銷!這么著,您哄著小不點儿也才能安生啊!” 王政君歎口气: “嗨!隨你吧!只是別太逼苦了你六叔,他可是什么都干得出來!” 前腳把王立遣就了國,后腳王莽就大刀闊斧喊哩咋嚓搶圓了招呼那些礙事的東西。 也難怪王莽心狠手黑。王莽既然要對大漢地主階級政權動一番大手術,無疑要建立自己的隊伍,什么叫“順者昌、逆者亡”?有過一點政治經驗的人不會不懂得,手底下沒有一撥儿得力的干將,能干出什么名堂?不把礙手礙腳的東西收拾利索,怎么實現政治抱負?在“國家大事”和“家族親情”之間,王莽選擇了前者,盡管這种選擇相當痛苦,甚至招來了一片怨聲,王莽也不得不堅持他的這种選擇。 好在是拿王立開了頭刀,“公正不阿”四個字是寫在了王莽的臉上了,別人就是有气,也沒辦法撒,至少是沒辦法冠冕堂皇地撒出來。 有王立做榜樣,接下來的事情就不難辦了。在哀帝時崛起的那些權貴,丁家、傅家、董家,几乎是掃蕩殆盡,不是被誅殺,就是被流放到蠻荒洪野,就連在推選大司馬時搞了點儿不光明活動的前將軍何武、后將軍公孫祿,也沒躲過,以“互相推舉”的罪名,全給免了職。 老百姓對丁、傅、董一幫家伙也真是恨到骨頭里去了,王莽這么大規模的排除异己,不但沒招來預料中的“怨聲載道、朝野沸騰”,反而贏得了交口稱贊,都說王大司馬掃除奸邪、廓清朝廷,奄奄一息的大漢朝真有复興的希望了。 這也虧了王莽走對了几步棋,一是拿自己的親六叔開刀,一點儿也沒留情面,不象丁、傅、董那些人在台上的時候,只知道護短;二是對三家并非一概而論、不分好賴統統一棍子打死,王莽還是有鑒別能力的,他明白,人只要一扎了堆儿,就有左、中、右,雖說三家那么罪惡昭彰,可也有個別分子并沒有和三家沆瀣一气,比如說傅喜,就是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蓮、一棵歷嚴寒而未凋的青松呢!王莽特地到太后面前請命,把几年前被遣就國的高武侯傅喜重新召回長安,給了他一個“特進”的位置,可以“奉朝請”,隔三岔五地能夠在御前會議上參政議政,還把沒收董賢的那所大宅子獎勵給了傅喜。 要這么說起來,王莽這時的行事還真有點儿“出自公心”的意思,甭管后來他怎么樣干,也甭管后人怎么樣說他,反正在這件事上,王莽做得沒錯。 其實王莽此刻奉行的任人標准,并非完全是以忠于劉漢為界,深一點看,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免人、用人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至于和自己個人關系的親疏,雖然也得考慮,但并不那么十分重要。所謂“异己”還是“同己”,只能從政治見解、政治態度、政治立場上去划分。 正是因為出自這樣的考慮,王莽才把大司徒孔光引為知己,雖然他明明知道孔光不過是個明哲保身的鄉愿式的人物,明明知道丁、博、董三家當權時孔光是怎樣曲意逢迎的,還是對孔光推崇備至,不僅保留了他大司徒的三公位置,還任用孔光的女婿甄邯為奉東部尉加侍中銜。這只是因為孔光在王莽二次出山的時候采取了一种緊跟的態度,所以也就既往不替了。 俗話說不破不立。一大批重要位置被騰了出來,王莽才有可能把优秀人才(或者叫得力干將也行)給提拔到大漢朝廷的各個領導崗位上去。 王莽手底下,現在是這么一批人: 王舜,王音之子,王莽的堂弟,嗣其父為安陽侯,現任車騎將軍,曾經受王莽之命領車駕迎立中山王劉衎為帝。 王邑,王商之子、王況之弟,王莽的堂弟,嗣其父、紹其兄為成都侯。 這兩位被王莽引為心腹。 甄丰,原任泗水國相、左曹中朗將,現任右將宮、光祿勳,也有迎立新帝之功。 甄邯,孔光之婿,現任奉車都尉,加待中街。 這兩位負責糾察彈劾工作、四只眼緊盯住大小官吏的一舉一動。 平晏,前丞相平當之子,“明經”出身,負責机要事務。 劉歆,稱得上是王莽的心腹了,現任右曹太中大夫,掌管典章制度。 孫建,現任執金吾,掌京師盜賊、考按疑獄等事。 上面這几位,雖然官職并不算太高,但對王莽的政權路線理解得透徹、貫徹得認真,成為三大司馬營中的中堅分子,《漢書·王莽傳》中說,“王舜、王邑為腹心,甄丰、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机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才。”看來分工是挺明确的哩! “如今有了這七八條槍,再加上那些外圍為量,聲勢頗是浩大,推行個方針政策什么的,也不知道行不行?應當找個碴儿試試隊伍的實力!” 王莽坐在大司馬府,正這么琢磨著,可七“主擊斷”的二甄前來請示工作: “大司馬,您倒挺閒在!我們哥儿几個骨頭眼儿里都快生銹啦!咱門得干點什么啦!” 王莽赶緊給二位讓坐: “二位請坐請坐!不是王莽圖清閒,大漢這陣儿是百廢待興,要干的事情太多,真有點儿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兩位這些日子一直也沒閒著,辛苦了!” 二甄得了王莽的慰問,越發要表現表現工作的積极性和主動性。 “我們干的那些個自得了什么?雞毛蒜皮儿,還不夠一鬧的呢!我們琢磨著,新官上任三把火,您現在除了董賢、去了王立,這才兩把,還欠個一把的債呢!其實,有什么大事哪用您自己動手?有我們哥儿几個,您只言語聲就得!” 王莽看著這兩位,心說,你們也忒急性子了!不過,這种積极性應當保護!于是,王莽故意打了個哈哈: “新皇也立了,丁、傅、董三家的勢力,也肅清得差不多了,王莽見識短淺,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大事要辦的了!新皇剛九歲,你們總下至于急著要為他冊立皇后吧?” 甄丰是個急性子,頓時嚷嚷起來: “不是立后,是廢……” 甄邯一扯他的袖子,接過話頭: “大司馬,為新皇立皇后的事,倒不著急,等兩年再說。可是大司馬,丁、博的家,是靠了什么關系才抖起來的,您比我們哥儿倆清楚!眼下雖說把兩家給轟出了朝廷,可不定哪天他們還會卷土重來!因為什么?根儿沒拔掉哇!” 王莽成心要考驗自己的隊伍,他裝出一副糊里又糊涂的樣子: “根儿沒拔掉?恭王丁妃、定陶傅太后這兩位,不是連骨頭都快爛了嗎?哪儿還有丁、傅兩家的根儿?” “哎喲我的大司馬喂!您這是考我們哥儿倆哪?丁、傅那倆娘們儿,死是死就了,可她們的尊號還都沒免哪!照樣一個是什么帝太后,一個是什么皇太太后!不說她倆,眼下這未央宮里不還有傅家的人又成了什么新太后嗎?大司馬,歷史的經驗可不能忘記呀!這太后一多,婁子就多!都成了太后。那您的姑母,真正的太皇太后說話就不哪么頂事了!” 這倆甄也真那什么,一下儿就把王莽的心事給捅出來了,都沒讓王莽怎么費事! 王莽不愿意把群眾的功勞都攏過來,他一副大夢乍醒的神態: “真的哎!我怎么忘了孝哀傅皇后這檔子事了?孝哀皇帝這一登遐,她不也成了太后了嗎?她怎么配!一開始,就不應當讓她當皇后!她跟孝哀皇帝差著輩份儿哪!整個一個以大欺小!你們想想,除了給丁、傅兩家仗腰子,她還干過什么稱得上是皇后的事儿沒有?真要刨起根儿來,孝哀皇帝的駕崩她也有責任!當媳婦儿的沒本事攏住自個儿的爺們儿,由著爺們儿在外頭拈花惹草,還拈惹了董賢那么個屁精、相公、兔崽子,這才讓先帝惹上那叫什么愛滋病,這种媳婦儿有什么用?什么叫太后?那得是母儀天下!給所有的婆婆當榜樣!她連媳婦儿都當不好,還想給婆婆做表率?得了吧她,一邊呆著去啵!” 王莽這一句話,算是注定了孝成傅皇后的命運,二甄風風火火找筆覓刀子,那意思就要在大司馬府草擬奏章。 趁著甄丰削竹簡、甄邯研墨的工夫,王莽又找補了兩句: “光廢一個博皇后怕不夠吧?大漢天下弄到這個份儿上,孝成趙皇后,那個專門以狐媚本事迷惑皇上的宮廷舞蹈家,也脫不了干系!你們年輕,也許不知道,趙飛燕姐儿倆干的坏事一點儿不比傅皇后少!別的不說,什么穢亂宮闈的,咱都不說,單殘滅繼嗣一條,就夠千刀万剮的!要不是她們倆害了許、曹二人所生的皇子,咱們至于費那么大勁上中山國去迎立新皇?不出長安就把事儿辦了!這叫滅龍根、絕國脈!這种娘們儿,天打五雷轟啊!” 得,省了另打奏章,一塊儿寫上吧! 這一道奏章,有點儿石破天惊的意思,好嘛,斗爭矛頭直接四位太后,倆死的倆活的,倆死的是丁帝太后、傅皇太太后,這倆得免尊號,倆活的是哀帝的媳婦儿博太后、成帝的媳婦趙太后,這倆除了免去尊號之外,還得從未央宮里搬出去,一個歸桂宮,一個歸北宮。 傅、趙二人免去尊號各歸各宮,心里都不自在。 傅皇后是直埋怨自己的表姑傅仙音: “跟您說權力斗爭您死我活您老不信!當初要是狠狠心,把王莽給宰了,不就什么事都沒有了?還有我那個死鬼老公,后宮那么些妖姬艷妃你不睡,偏去走董賢的后門,惹了這一身髒病!你倒省心了,往義陵一躺,逢年過節還有豬頭羊頭牛頭伍的祭著,打打牙祭,撇下唔們可怎么辦?王莽是個得理不讓人的主儿,不信您瞧著,今儿個他能免了我太后的尊號,讓我退就桂宮,明几個他就能得寸進尺把我廢為庶人!” 趙飛燕是直抱恨自己的妹妹趙合德: “你說你害誰不好,單去害什么皇子!你要真想害皇子,倒是干得机密點儿啊?鬧得四城九門誰都知道!你不會跟宋朝的后人學學,象戲里唱的,來他一個什么狸貓換太子?那多嚴實啊!什么害皇子,沒有!咱那叫除妖滅孽!也是立功!對不對妹子?還有我這個不爭气的肚子.要真能生個一男半女,咱這太后當著也硬气不是?看他王莽敢不敢打我的主意!免我的尊號?姥姥!讓我儿子下旨宰了他!這倒好,儿子沒落上,連孫子也給耽誤了!看來這舞蹈是不能練,光顧了勒腰了,把流水線給勒坏了!還沒地儿找人維修去!其實男人最他媽不是東西了,自己沒本事,把國家弄得一團糟,憑什么老往我們女人身上推責任?什么紅顏禍水、惑主誤國?你們要惑要誤的,有我們什么事儿?” 這兩位橫是都知道這事儿不能算完,王莽決不能夠這么便宜地就此罷手,兩位的芳心里就都做好了思想准備,小剪子、耗子藥什么的早就預備下了,只等王莽走出免她們為庶人的最后殺招來,她們就死給他看! 王莽這招絕沒讓她們等得太久,快棋賽嘛,超時要判負的。傅、趙二人尊號被免之后不過個把月,廢二后的正式詔書就下來了,倆人不約而同,跑到各自老公的陵園里大哭一場,兩道芳魂就算飄渺。哀帝算是躲不開他的媳婦儿兼表姑媽,成帝陰曹之中又見著了那位舞蹈家。 天下初定,形勢一片大好,老天爺也給勁,什么日蝕、地震、大旱、洪澇,全都放假,弄得老百姓甭提多高興了,全都認為是王大司馬領導得好,就連遠在南方邊境上的越裳部落,也千里迢迢派人輾轉進獻了几只野雞,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 元始元年(即公元元年)正月初一,文武公卿齊聚太廟,舉行例定的祭祖活動。 前面的程序一切如儀,大家伙儿也都跟著太常的號令,亦步亦趨,弄得挺象回事。 赶到向列祖列宗進獻三牲的時候,气氛有了變化,群臣們竊竊私語起來: “列位,這禮儀怎么有點儿不大對頭啊?獻三牲,應當是豬、牛、羊啊,怎么弄了只雞?這規格降低了?” “老兄,這您就外行了,這怎么是雞?這是雁啊!古禮不是有‘奠雁’一說嘛!” “我外行?您才外行呢!‘奠雁’?又不是娶媳婦、聘閨女,奠的那家子雁!是雞!” “是雁!” “雞!” “雁!’ “嗨嗨嗨,兩位兩位!你們都別那儿瞎猜了,那叫雉!就是野雞!” “野雞?野雞拿來祭祖?這不差著成色呢嘛!” “你睜開眼睛好好瞧瞧!那是一般的野雞嗎?一般的野雞有這种通体如雪、一身白毛的嗎?這叫白雉,是越裳氏特為進獻的祥瑞!您別撇嘴,不信問劉歆,劉歆有學問!” 劉歆壓低了聲音: “他說的沒錯,這的确是白雉!要按后代動物學家的研究,這屬于一种白比現象。咱們人里頭不是也有天生來白皮白毛白汗毛怕見光的‘天老儿’嘛?這白雉得的也是這种白比病!忘了,咱們是在漢朝,科學沒那么發達,咱們不懂這個呀!反正物以稀為貴,都是帶色儿的,蹦出來這么只白雉,當然是祥瑞啦!我還告訴你們,据我所知,自古至今,遠郊外族進獻白難這种祥瑞的,連這回才總共兩次!上一次,是一千多年以前,兩周成王在位,周公已輔政有功,天下大治、四夷畏伏,也是越裳部落獻的白雉——敢情那地方專產這東西!” 群臣們正在嘀嘀咕咕開小會,司祭禮的武士已經把白雉舉到了高祖劉邦像前,雪亮的鋼刀閃著寒光,照著白雉的脖了就要往下剁。 一條童音嗓子陡然響起: “聯要這只長尾巴大白公雞!” 武士的刀停在了半道上,皇上說話了,誰敢不听? 小皇上平帝劉衎擅自出列,直奔白雉里而去。 武士平著刀呢,怕誤傷了皇上,就往身子后頭隱那口刀,白雉得了這個空子,噌地一下飛起老高,一下撞到了劉邦的分子,這才暈頭轉向地在太廟殿上胡跑亂竄,把庄嚴肅穆的祭禮鬧了個雞飛狗跳。 劉衎哪儿依呀,統世界追那白雉,一邊追一邊還傳著圣旨: “抓住它,抓住它!你們都給朕抓住它……欽此!” 群臣里頭有資格老的,經歷過祭祖的儀式,知道這陣儿不能亂動。可是年輕的新臣子不懂這個,既然圣上有旨,那就抓吧! 白難心里老大不樂意: “我們酋長大老遠派我來,怎么一來就要挨刀?我可是白雉,是珍奇動物,是和平使者!你們漢人怎么那么不講道理?我得跑!” 白雉在前頭跑,一幫大臣在后頭追,那情景挺有意思,逗得小皇上童心大悅,連拍巴掌帶跺腳地樂得不可開交。 正亂呢,有人沉嗽了一聲: “咳嗯!” 就這一聲,太廟里誰也不敢再追了,就連慌不擇路的白雉也給鎮住了,趴在地上直喘粗气,就是不敢動活儿。小皇儿抬頭一看,不是別人,是那個瞧著就讓他害怕的大司馬! 王莽從地上綽起嚇傻了的白雉,一步一步走到平帝跟前: “陛下,您能有今天,全仗祖上洪福!一只白雉您都舍不得獻給祖宗,列祖列宗還怎么保佑您?刀來!” 王莽聲音不大,神態卻十分凝重,所謂不怒而威,小皇上抽了兩下鼻子,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盈眶的熱淚。 武士遞過鋼刀,王莽一順刀把,跪在平帝面前: “請陛下斬雉祭祖。” 劉衎更不敢了,長這么大沒殺過生,見著血就眼暈。 王莽加重了語气重复一遍: “請陛下斬雉祭祖!” 劉衎沒法子,狠了狠心,接過刀來照著白雉的脖子一抹,鮮紅的雞血扑地一下就噴了出來。 “媽呀!” 小皇上尖叫一聲,鋼刀嗆啷啷落地。 “伏唯尚饗!” 隨著王莽這一聲。祭祖大禮才告順利完成。 白雉祭了祖宗,那些剛從劉歆那儿逗了點儿學問的大臣們還不肯就散,排著隊直奔王政君的長清宮。 “太后,您為大漢選的這位大司馬,真是再合适不過了!多虧王大司馬決策擁立了新皇帝,才把咱大漢整治得這么安定穩當。俗話說,有功不賞,全是白講,有過不罰,都是白搭!大司馬這么大的功勞,您得好好獎勵獎勵!” “獎勵是應該的,可怎么個獎法?獎什么?獎多少?” “那還不容易!咱大漢有先例呀!當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因為擁立了孝宣皇帝,獲得了三万戶的益封,而且比照開國元勳蕭何蕭相國的成例,允許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繼承他博陸侯的爵位和封邑。大司馬王莽可以按這個規格獎勵嘛!” 王政君這年雖然七十有二,可還沒糊涂到不加思索的地步,她不放心: “這种獎勵規格,有漢一代也沒几個人享受過!你們說實話一是因為大司馬功勞大而突出他呢,還是因為他跟朕是骨肉至親而對他搞特殊比?” “您別誤會!當然是因為大司馬功勞大呀!您想想,白雉這种祥瑞,一千年才有這么一回,哪儿那么巧,就讓大司馬給赶上了?這是大司馬功高,感動了上蒼,才特為降下的這么個祥瑞!這不跟一千多年以前周成王時候一樣嘛,都是天意!” 王政君還是覺得不妥,前些日子王莽請詔遣王立就國的時候,曾經跟她表示過,說現在大漢新皇年幼,太后稱制,王莽攬政,這种榮耀可了不得,天下人眼睜著不是出气儿用的,都盯著王家,看到底是不是又跟當年的丁、傅、董三家一樣,搞一榮俱榮的不正之風。這些話言猶在耳,王政君可不想讓侄儿再跟她絮叨,說她因私廢公什么的。 老太太沉吟不語,這幫大臣憋不住了: “您別有什么顧慮!自古以來,不就有什么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光輝范例嘛!不要怕別人說閒話!我們還商議了,大司馬一定得重獎!不光益封食邑,還得賜給他一個跟他的功勞相稱的名號!對了,想當年周公里輔政有功,武王用周朝的國號作為他的稱號,這可是周公在世時候的事儿!這就是古書上說的,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不必等到亡故之后再追賜美溢,那對他本人起不了什么鼓勵作用!王大司馬對咱大漢的安國定邦之功,比周公差不到哪儿去!所以,我門一致請求,賜王莽安漢公的美稱.增加食邑,子孫也可以繼承爵位和封邑,這就叫上應古訓、下准行事,只有這樣,才合了上蒼降白雉的天意哪!” 王政君終于被這一大堆不爛之舌給說動了: “既然大家都是這個意思.朕也不好說什么了一這么著吧,先讓尚書把大家的意見記錄在案,朕召王莽進宮,問問他的意思!” 群臣心說,這還用問,誰跟名利有仇啊?王大司馬就算与眾不同,在這件事上也個別不到哪儿去!不過,看太后的意思,十分有八分同意了,剩下的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 這幫自作聰明的大臣,誰也沒料到,這個形式走起來會那么費勁。 王莽對長信宮里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他歎著气: “唉!這几位是成心要害我!這就叫好心辦坏事!我王莽的目的可不在這上!大漢有那么多實事要辦.鼓搗這些虛名有什么用?歷史的經驗教訓還少哇?有多少人,一登高位,就沖著名、利二字獅子大張嘴,正事不干,倒惹了滿世界的閒話!古人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我要真貪這些蠅頭小利,不又跟董賢那小子一樣啦?甭說老百姓了,就是這十几万大小官吏,一人一口唾沫也得把我淹死!我丟了官儿不要緊,滿朝中還有誰能擔負起濟世救民的歷史重任?我這可不是驕傲自滿、狂妄自大,這叫歷史的机遇!不把握住這個机遇,不干出一番大事業,只盯著名啊利伍的,那才是十足的傻蛋呢!” 正想著,長信宮使者傳話,太后有請。 王莽知道老大大找他于什么,靈机一動,弄出有气無力的樣子跟使者打招呼: “莽近日操勞特甚,偶感風寒,難以進宮謁見太后,這里有奏章一道,有勞使者轉呈大后,唉喲,腦瓜子疼,恕不遠送!” 王太后打開奏章一瞧,王莽是這么寫的: “決策擁立新皇帝,不光是我一人的事儿,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全都有份儿!我王莽只不過是順天行事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功勞不功勞,听說怎么,您還打算論功行賞?王莽是您看著長大的,您最了解我!我是那种不給油不往前拱的人嗎?要賞要賜要封要贈,您去賞賜封贈孔光他們四位,他們多不容易,頂著多大的壓力工作著,比侄儿我難多啦!我好賴不是還有您的支持嘛!您千万把我從獎勵名單儿里拿下來,別讓我因為這事儿被人戳后脊梁!” 王政君沖那幫等消息的大臣們倆手一攤: “听見了吧?這才是王莽!這才是朕的侄儿!你們說,怎么辦吧!” 怎么“辦”?涼拌! 甄邯心眼儿多,給老太太支招儿: “大司馬的意思臣听出來了,他無非是怕別人說閒話,怕走丁、傅、董的覆車之轍!您這么下一道詔哇,您跟他說,古書上講了,無偏無党,王道蕩蕩。有道是身子正還怕影子斜?不偏私,不袒護,不光是不能因為關系親近就遮掩丑事,也是說對于有功于社稷的人不能因為親了近了就回避、就捂著蓋著!王大司馬的用心是良苦的,考慮是周密的,可是古人怎么說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咱大漢從今往前數,多少代了,吏治搞成這种樣子,是不是?風气搞成這种樣子,是不是?他那什么,是不是?” “什么是不是啊!愛卿簡單截說,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思很清楚嘛!就是說,王大司馬這么理解,錯啦!他有安定國家的功勞,決不能因為是您的骨肉至親就避嫌不提,隱諱了半天,只能是隱了群臣的表率、諱了正直的風气!您的詔書要寫得透徹些,把問題的嚴重性跟大司馬掰開嘍揉碎嘍!” “干脆,你來草擬這一道詔書得了,朕記不住那么多的‘是不是’,是不是?” 甄邯代擬的這道詔書,還是被王莽擋回來了。 哥儿几個急了: “太后,咱不能老跟大司馬打這筆墨官司啊!這會儿又沒發明紙,竹簡削來削去的多耽誤工夫!干脆,您讓使者把大司馬請上殿來,咱們跟他當面鑼對面鼓,把問題講清楚,多好!” 王政君是已就已就了: “什么都依著你們吧!就命使者傳朕口詔,讓王莽速來未央宮議事,讓他在正殿東廂房等候!” 東廂房?西廂房他也不來呀!一句話,王莽我有病,告了病假了!黃鼠狼還不咬病鴨子呢! 王政君這會儿臉上也挂不住了: “俗話說,有一有二,沒有再三!王莽眼里還有沒有我這個太后?尚書令何在?” 尚書令姚,詢赶緊答應: “臣在。臣可沒敢請病假,一直挨這儿侍候著呢,這不,肚子都快餓癟了!” “哪儿那么多廢話!你餓,朕就不餓?告訴你們,今儿這事辦不利索,誰也別打算回家吃飯!你們掂量著吧,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辦成了事,朕在長信宮設宴款待,咱們一塊儿吃工作餐!” “是!臣姚詢一定盡力!” “你去跑一趟,跟大司馬說清楚嘍,就說讓他別拿有病來搪塞,跟他說,咱不提論功行賞的事,咱有別的軍國大事磋商!他身為大司馬,責任重大,不能缺席,叫他赶緊著上朝議事!” “哎,遵旨!” 姚恂也是讓餓給催的,打馬揚鞭直馳大司馬府,一五一十一說,王莽不上當!鼻涕哈拉子一通儿招呼: “您瞧我病成這德行了,傳染哪!請回吧您哪!” 一殿的人全都傻眼,看來今儿得餓慘了! 王莽的堂弟王閎,這會儿是長信宮太仆,相當于太皇太后的辦公室主任。他出了個主意: “太后,您得給大司馬弄一個既成事實,叫他沒法儿再推辭!” 王政君平常挺信任王閎,這會儿也不行了: “還要怎么弄?光沼書這么會儿就寫了好几道了,他楞是稱病,朕還有什么辦法?” 王閎一笑: “不能再用詔書了,得用制書!” 兩漢時候,皇帝下發的文件有四种類型:策書、制書、詔書、戒敕。 策書,主要用于任命諸侯王、三公等高官顯爵,策命策命,就是用策書任命。策書采用編簡的形式,那竹簡的規格也有規定,長的有二尺,短的一尺,任命時用篆書書寫,先寫某年某月某日,然后是任命的具体事項。諸侯王、三公等人因為犯罪而免職爵時,也用策書,但是改用隸書書寫,以示區別。 制書,主要用于以皇帝的名義公布一些制度。開頭不寫年月日,寫“皇帝制詔”,制書得用皇上的玉璽、三公的金印封簽,尚書令再在外皮上蓋上公章,然后向各州郡公布。 詔書、戒敕,這兩种公文的級別稍低些,前者是向九卿和朝中官員發布的;后者是向刺史、太守等州郡官員下達的。 王閎提出要用僅次于策書的制書向王莽宣布朝廷央定,很合王政君的心意。 “不錯,是應當搞得隆重點儿!你們快依照格式擬寫制書,寫完了讓王太仆捧了去!” 沒想到,王太仆捧了制書出去,照樣碰了一鼻子灰回來: “太后,王大司馬還是臥病不起!您看這事儿是不是這樣,在座的呢,都是大漢棟梁,真要餓死一個倆的,對國家豈不是重大損失!王大司馬是擰脾气,一時半會儿也不大容易改主意。干脆,咱們就照著他的意思,只列舉孔光等人的功勞,并大加賞賜,這樣王大司馬才肯出來辦公呢!” 王政君自己也餓得有點頂不住勁儿了,听著滿殿的饑腸轆轆,老太太一咬牙: “那就赶緊擬詔吧!還愣著干什么?你們不打算吃飯啦?” 群臣里真有快手,唰唰唰,不大工夫,擬就了一道詔書: “太博博山侯孔光,侍從護衛四代皇上,不是當太傅一就是當丞相,負著大責任!品行又好,忠誠孝順、仁愛篤厚,天下聞名,參与擁立新皇的決策,功不可沒!特增加封地一万戶,任命為太師。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一貫仁愛孝順,在迎立中山王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功高德顯,特增加封地一万戶,任命太保。左將軍光祿勳甄丰,侍衛三代皇帝,忠誠信實、仁愛篤厚,中山王進京之后,一直由他輔導供養,有安國之功,特賜封為廣陽侯,賜封地五千戶,任命為少博。上述三人,均授予四輔的職位,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蔭襲爵位和封邑,另賞賜高級公館各一所!加侍中銜奉車都尉甄邯,侍從護衛皇帝,辛勤勞累,在擁立新皇的決策過程中也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待賜封為承陽侯,賜封地二千四百戶!欽此!” 王政君點點頭: “就這么著吧——最后這句沒有!把那什么夠吧夠吧的也給去唆!你當是自由市場買蘿卜哪?” 第二天早朝,當著群臣宣讀了這道詔書,王政君在珠帘后頭問話: “大司馬,這下沒意見了吧?” “啟稟太后,大司馬稱病不朝!” “怎么還不朝?昨天不是讓你們連夜把詔書复制件送去了嗎?你們是不是光顧回家喂腦袋,忘了朕的命令了?” “太后明鑒!臣等就是忘了姓什么,也不敢忘了這檔子事儿啊!大司馬楞是不來,我們又不好架著他!” 王莽不是膽敢抗旨不遵,實在是沒法下這個台階了。他本來想,表彰一下孔光几個,鼓勵鼓勵他們的積极性,將來干起事業來,也好多几個死心塌地的幫手。至于他自己,獎勵不獎勵的,倒真沒什么了不起。可是万万沒想到,事情鬧得這么大,左一道右一道的詔書,雪片也似地往府上飛,這要是那么快就上朝,不讓別人咬准了自己是在用裝病來要挾太后嗎?說什么也得再躺兩天,就說是感冒,也不能說好就好,康泰克也沒那么靈是不是? 王莽這一來,群臣又摸不著他的脈了: “大司馬到底在想什么?賞他不是,不賞他嘛,也還不是!這不難為我們嘛!” “不好意思了,咱們只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列位,咱們好好想想,換個角度想想,要是咱們處在大司馬這個情況,咱們心里會是怎么兜這圈子?” “怎么兜?要是我,我會這么想:論功勞嘛我最大,論資格嘛我不比誰差,我這儿謙虛一下,你們倒當真啦?” “著著著!您想的跟我想的一樣!王大司馬這是偉大的謙虛!可是,他謙虛歸他謙虛,咱不能埋沒他的丰功偉績呀!孔大人四位,再怎么也是跟著大司馬干的,論起安定國家的功勞來,大司馬是首功!他要是認第二,天底下沒人敢認第一!太后,大司馬雖然克己讓人,朝廷可不能就這么稀里馬虎地算了。還是應當大張旗鼓地表彰他,賞賜他,表示朝廷重視首功,別讓百官跟老百姓失望!首功不賞,赶明儿誰還去當那出頭的椽子!” 王政君大喜: “總算碰上明白人儿了!這次朕親自擬詔,我就不信,他王莽還會再跟我這儿泡病號!” “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經歷三代皇帝,都擔任三公之職,履行周公之責,制定了造福子孫的長治久安的規划,功勳和德行,都是領袖群臣、眾望所歸的!崇高的品德跟优良的作風,已經流傳全國,連遠方异域的人們也仰慕他的威望,不遠万里進獻珍禽白雉!應當把召陵、新息兩縣民戶二万八千家加封給他,免除其后代儿孫的差役義務,規定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繼承爵位和封邑,按照高皇帝當年獎勵開國元勳蕭何蕭相國的成例褒賞王大司馬!任命王莽擔任太博,主持四輔的工作,并上尊號為安漢公!把蕭相國的官邸作為安漢公第,寫進法令,永遠留傳下去!” 詔書快馬送達大司馬府,王莽再也躺不住了: “這叫我怎么是好!我不過做了一點點工作,菲薄之力嘛,怎么用這么高的規格獎勵我!太后詔書寫得也太過份了,王莽哪有那么优秀?過譽了,過譽了,謬贊了,謬贊了!” 使者提醒王莽: “大司馬,不,王太傅,不,安漢公!您別一勁儿感慨了,拾掇拾掇門臉儿,赶緊著上朝接受策命吧!昨儿就把大伙儿餓得夠嗆!” 王莽上了車,誠惶誠恐跟著使者赶奔未央宮。 策命儀式很隆重,策書寫得更是讓王莽肅然起敬: “漢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連著几代沒有皇位繼承人。這是多事之秋、危難之秋!在這個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是您挽狂瀾于既倒,安定了國家!四輔的職責、三公的重任,是您承擔著!滿朝的文武、眾多的官吏,是您統率著!您的功勳比天高,您的恩情比海深,國家硬是靠了您才得以安定的!而白雉祥瑞由天而降,這是老天在表彰您那跟周公輔佐成王相媲美的功績!這真是古有周公,今有安漢公!特策命王莽為安漢公,輔佐皇帝,您千万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王莽跪在丹墀,手捧策書,大正月的,愣憋出他一腦門子汗: “臣王莽無才無德,僥幸成功,不期受此隆恩,怎不戰戰栗栗、汗出如雨!天恩浩蕩,不敢不受,但臣有本章奏上,望太后恕臣冒昧之罪!” 群臣全楞住了: “安漢公又要出什么么娥子?策書都接了,還有什么本章要奏?別不是借著安漢公、太傅這剛出鍋的熱呼勁儿,彈劾哪位大臣吧?” 有那平常手腳不太干淨的主儿,就開始哆嗦,不大會儿,這哆嗦的毛病就傳染開了,整個前殿抖成一片。 王政君也不明究里,但既然安漢公有本,總不能不讓他奏吧? “安漢公,有本但奏無妨!” “遵旨!太后,臣雖不學無術,但自幼蒙名師傳授周禮,于官制上尚知一二。考證歷代君主,有明有昧,有圣有昏,明君圣主,固然天資聰慧,卻也須群臣輔佐方能成其大事,至于那些昏王昧帝,因臣下讒誤而喪國者有之,因輔弼英明而保國者也有之,由此而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篱笆三個樁’的古訓委實不差!所以,從周朝開始,就設立了三公作為最高輔佐官員。我大漢上承周統,下掃秦弊.也設了二百多年的三公。開始是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三公,前兩年改丞相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与大司馬合為三公。三公者,天子之相也!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分工是很明确的!至于四輔,歷史就更悠久了!相傳自夏商之際,已有四輔古官,掌顧問進諫、弼成政教。周朝時以左輔、右粥、前疑、后丞為四輔,至秦時乃廢,我大漢也是這兩年才恢复古制的。恢复得好!國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光靠三公的力量是不夠的!特別是當今天子年幼,更需要有忠誠賢良的老臣做為四輔,才能實現國家安定、百姓富足的目標!那么現在大漢是以太傅、太師、太保、少傅為四輔,臣王莽有幸列于四輔之首,實在是愧不敢當。可是莽身為巨子,不敢當也得當,此身已托漢室,還有什么猶豫彷徨的?太傅的責任,臣是戰戰兢兢地接受了。” 听到這儿,大家才松了口气.既然王莽“戰戰兢兢”,咱們就別哆嗦了。 王莽喘了口气儿,接著妻他的本章: “至于策書中以王莽跟周公相比,賜號為安漢公,這就更讓臣無地自容了!周公是多么偉大的人物,王莽怎敢望其項背!安漢公的稱號,實在是讓王莽不敢領受!本當推辭不受,可又一想,人總是要有點儿壓力的.人沒壓力輕飄飄,地沒壓力不出油嘛!周公是百世人臣的楷模,也是我王莽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標!朝廷賜我安漢公的美號,這里是有深刻含意的!就是要求我象偉大的周公一樣,盡心盡力地輔佐皇帝,把國家治理好!我如果推掉‘安漢公’的稱號,不是就推掉了效仿周公的承諾了嗎?所以,這,我也接受,也是戰戰兢兢!” 王政君發問了: “那么說,你全接受了?” 王莽跪行了兩步: “非也,今日的策命,臣只接受責任、只接受壓力!本著這個原則,臣可以擔任太博,可以受安漢公的美號,甚至,也可以接受蕭相國的故宅!蕭相國是大漢的元勳.住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定會使我時刻不忘肩負的責任!但是,臣不能接受益封兩万八千戶的賞賜,更不能接受子孫蔭爵襲土的特殊待遇!” 殿上一片唏噓之聲,很多人為王莽可惜,要知道,万戶候的實惠、世代罔替的殊榮,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王莽居然會無動于衷?莫非他有更高的追求? 王莽覺得有必要解釋一番: “列位,王莽不傻,知道這樣做也許會招來許多人的誤解,會說王莽我這么著是在沽名釣譽,是在覷覦著更多的什么!可是,我宁愿忍受這些誤解,也不能接受這兩項賞賜!列公啊!你們很少到下面去,你們不知道大漢子民如今有多么凄慘!前兩年,鮑宣曾經上書,說到民有七亡七死,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吧?他說,大漢子民有七亡,也就是七种失去養家糊口手段的情況:陰陽不和,水旱為災,是一亡;縣官重責,更賦租稅,是二亡;貪吏并公,受取不已,是三亡;豪強大姓,蚕食無厭,是四亡;苛吏徭役,失農桑時,是五亡;部落鼓鳴,男女遮列,是六亡;盜賊劫略,取民財物,是七亡。七亡倒還算不了什么,還有七死等著呢!哪七死?酷吏毆殺,一死;治獄深刻,二死;冤陷無辜,三死;盜賊橫發,四死;怨仇相殘,五死;歲惡饑餓,六死;時气疾疫,七死!老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打算讓國家安定,門儿都沒有!列公啊!咱們立在廟堂之上,吃著皇家的俸祿,能不替老百姓想想嗎?真要逼得老百姓沒了活路,大漢的江山還穩得了嗎?我今天要是受了這兩万八千戶的封邑,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流离失所、賣儿鬻女!再說那子孫蔭爵襲土的賞賜,別以為那是給后代儿孫造福!身不動膀不搖,躺在父輩怀里享清福,那能造就一代堅強的接班人嗎?這种优越的環境,只能生產紈褲子弟,寄生虫!我說這話列位別不愛听,甭管哪朝哪代,這种紈褲子弟多了也只能毀了老子們打下的江山!所以呀,太后,臣王莽心領了朝廷的這份恩典,等老百姓家家都富起來,您再給我物質獎勵不遲!” 王政君深受感動,大臣們不干了: “安漢公嚴于律己的作風真值得我們學習一輩子!可是,封爵裂土,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給您這樣的賞賜,不是為了讓您可以減少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大事業當中去嘛!您千万別推辭!” 大臣們這么力爭.有著自己的目的: “我們沒日沒夜地這么干,圖什么?不就圖個賜侯裂土、封妻蔭子嗎?您這么一帶頭,叫我門還有什么指望?” 王政君看著這么下去也不是個事儿,就想了個折衷的方案: “既然安漢公境界這么崇高,提出要等到家家富足再論封賞,所謂恭敬不如從命,就照他的意思辦!不過,為了獎勵功臣,至少應該把安漢公的傣祿數額和家臣數量都增加一倍,這也不算多,安漢公料無推辭了吧?新任大司徒馬宮,新任大司空王崇,你們二位辛苦點儿,多做點儿調查統計工作,等老百姓一富起來,就赶緊報告,朝廷好兌現諾言,封賞安漢公!” 王莽還是不答應: “太后,臣的俸祿夠花的了,不能再增加了!臣倒有一個建議,您如果批准,為給臣長三倍的工資還有用!” “哦?有這么好的建議?快快請講!” 王莽扳著手指頭細細算來: “朝廷對王莽欲行封賞,無非是想讓莽忠心保國,其實,莽區區一人,縱使渾身是鐵,又能打几顆釘子?里想過了,要想讓大漢興盛起來,人心最重要,人心齊,泰山移嘛!可現在從上到下,大漢六千万人口,倒恨不得有八千万顆心眼儿!因為什么?咱對老百姓只有索取沒有付出啊!不光老百姓了,就是中下級的官吏,咱們也照顧得很不夠,臣就听到過不少怨言,有不少個官吏,到現在還拿不夠全額傣祿呢!還有,大漢是劉氏開創的,可現在有許多的劉氏宗親,還是布衣、白丁,老祖宗留給他們那點儿老底子,早就抖落光了,日子過著慘著呢!要說是攏絡也好,是收買也好,反正有賜給臣一家一人的財力,不如讓天下人都沾點儿龍恩!臣建議如下:一,賜天下百姓每人一級民爵!二,官吏在位二巨石以上者,一切滿秩如真!三,封孝宣皇帝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四,故東平王劉云蒙受冤獄,予以平反,立其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五,新皇入奉大統,中山國應有嗣繼,立故桃鄉頃侯劉宣之子劉成都為中山王,以繼王統!七,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功勞,全都賜爵關內侯,功勞大小各賜封邑不等!八……” 王莽這几條建議說出口來,立刻招來一片歡呼聲,這歡呼聲,從未央宮一直響到了長安城,又回蕩在大漢一百零三郡、二百四十一侯國的土地上,王莽攏絡人心的策略獲得了极大的成功!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