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六年前,維克多·雨果十九歲,母親新喪,父親遠在布盧瓦,剩下他獨自一人,窮到沒法娶妻。他到處設法尋錢,以求幸福生活的早日實現。蘇梅先生提議同他合作,用華爾德· 司各特的小說《肯納爾沃思堡》作材料,寫一篇劇本。蘇梅擔任起草大綱。全劇分作五幕;雨果寫前三幕,蘇梅寫后兩幕。雨果不久就繳了卷,蘇梅讀過雨果的文字,不十分滿意。他不贊成將悲慘和滑稽的兩种成分溶合在一起,他想把里面不嚴正不庄重的東西一概刪去,雨果舉出莎士比亞,表示反對,但是,這時還在英國演員到巴黎演莎翁名劇之前,蘇梅說莎士比亞讀起來雖好,恐怕經不起上演。据他的意思,哈姆萊特和奧賽羅至多只能說是一种奇偉的嘗試,妙麗的怪物,但算不得杰作。一篇戲劇如不使人笑,就應使人哭,二者不能得兼。兩人意見既不一致,就友好地宣告了散伙;各人取回各人的文字,依照自己的主張,續完了各自的劇本。蘇梅寫了《愛密利亞》,在法蘭西戲院由馬爾斯小姐演出,只得了五分的成功。雨果仍用他自己的方法,將趣劇和悲劇兩种成分隨時隨地混合起來,寫成了《亞密· 羅勃沙》,正要設法尋上演的地方,他便得了路易十八的津貼。這使他暫免于討文字生涯的必要,劇本因此擱下來。 一八二八年,雨果的妻弟寶祿· 富歇從學校里畢業,自覺有文藝的傾向,而尤其喜歡寫戲劇。但是所有的戲院對他都作同樣的答复——也是所有的戲院對少年后進作家一律的答复——等你成了名再來。因此寶祿· 富歇到處尋求這塊戲院的敲門磚。有一天他去看蘇梅,蘇梅問他讀過《亞密· 羅勃沙》沒有,据蘇梅說,這是一篇少見而奇突的作品,是值得一讀的。 “這篇東西,前几年我曾讀了而駭懼的,就是現在,有些地方膽子太大,我還不敢嘗試;不過,英國戲劇既然能夠成功,為什么這篇就不能呢。如果我是雨果,我決不埋沒這個劇本,那里面實在有不少好文章,尤其是那第五幕,差不多全是他獨創出來的,是极新穎的東西。” 寶祿· 富歇向姐夫借了那篇劇本來,讀過之后,象蘇梅一樣,對雨果的不將它交付演出,表示詫异。雨果說,這是他十九歲時為救窮而寫的作品,現在他不便再借用人家的題材。 “那末,你將把它怎樣辦呢?” “燒掉。” “你肯給我么?” 据富歇說,這劇本于他有很大的用處,可以頓時為他造出一點名聲,幫他敲開劇院的大門。 “我并不當它是自己的作品。 ”雨果說,“你拿去愛怎么就怎么吧。華爾德·司各特是屬于大家的。” 《亞密· 羅勃沙》送到奧台恩,立刻就被收受了,分配給院里最好的演員洛克洛亞、白羅服、亞奈伊女士等扮演。歐仁·德拉克洛瓦擔任為劇中的服裝畫圖設計。雨果的名字是約定不提的,但是由于劇本里的几句文字,或者是什么人泄漏了秘密:奧台恩經理一听說是雨果的手筆,高興之至于,到處宣揚:劇本是《克倫威爾》作者寫的。雨果盡管反對,也制止不住。 然而劇本一出台,大大受了噓聲。第二天,《評論報》作評論說:“昨天奧台恩演了一本五幕劇:《亞密·羅勃沙》,題材是從華爾德·司各特的《肯納爾沃思堡》取來的。這篇故事已經排演過三次,昨天是第四次登台。除了篇幅冗長、中間充塞了許多瑣碎的廢話外,未見有什么好處,觀眾的噓聲和嬉笑聲已經結果了這件翻新舊貨的命運。” 本想以成功讓人的雨果,不愿別人代當他的失敗,在報上遍登啟事,申明這是他的作品,并且附言:“作者已將劇本撤回。”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