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饑腸轆轆守巴丹,望眼欲穿盼軍援; 麥克气憤無人管,郁郁南下心不甘。 1941年的圣誕節,白宮失去了它往年的歡樂气氛,令人沮喪的消息紛至沓來:美、英軍隊在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1節節失利,威克島失守,香港淪陷……然而,在遙遠的克里姆林宮,蘇軍最高統帥約瑟夫·斯大林卻出人意料地發出了節日的歡呼。在那里,德軍78個師180万人對莫斯科的大規模進攻,終于在距冰雪覆蓋的克里姆林宮不到20英里的地方被擋住了,并且很快遭到蘇軍的大反攻。和當年的拿破侖一樣,希特勒征服俄國的美夢在莫斯科城下徹底破產了。 1即今印度尼西亞;當時為荷蘭殖民地。——作者 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飯店,剛剛被提升為陸軍上將的麥克阿瑟在圣誕之夜把他的副官錫德尼·赫夫中校叫來說:"錫德,帶上瓊和阿瑟,我們准備去科雷希多。"科雷希多是一個面積只有1700英畝的蝌蚪形島嶼,像一個瓶塞一樣坐落在馬尼拉灣入口處,北距巴丹半島只有2英里,駐有4000人的作戰部隊和4000名非作戰人員,外加2000名平民。島上山巒起伏,隧道縱橫,部署有42門大炮和迫擊炮。只要守住這個島嶼,日軍就無法通過和利用馬尼拉灣。赫夫接令后很快找來一輛卡車。他們裝上一些生活必需品,然后匆匆赶往碼頭,登上"唐埃斯塔班"號客輪,前往科雷希多島。同行的還有奎松總統一家及其他菲律賓政府官員,美國高級專員弗朗西斯·塞爾一家,以及麥克阿瑟司令部的參謀們。船上乘客們的沮喪心情与馬尼拉的月下美景形成了鮮明對照。一個美國軍官獨自唱起《平安夜》。在科雷希多,麥克阿瑟為能直接觀察戰場情況,把司令部設在島上最高山丘的頂上。然而沒几天,日軍的轟炸机就把山頂上的營房夷為平地,迫使麥克阿瑟不得不把司令部移到山腳下靠近岸邊的馬林塔隧道中。 与此同時,退守巴丹的計划正在加緊進行。按照計划,在南線部隊和馬尼拉的戰略預備隊向巴丹撤退時,溫賴特將軍將從林加延灣到巴丹半島的各條戰線上,對南下的敵人進行阻擊;同時,勤務部隊要緊急動員,向巴丹運送盡可能多的給養和彈藥。 在馬林塔隧道的總司令部里,麥克阿瑟像一頭關在籠子里的獅子,來回地踱著步子。他不時地向戰地指揮官們下達命令;力圖把他的部隊從日軍的鉗形攻勢下解救出來,并于26日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溫賴特將軍在整個撤退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他把被打散的北呂宋部隊集合起來,建立五道臨時防線,且戰且退,同時命令工兵部隊炸毀橋梁、設置路障、破坏道路,有效地遲滯了日軍的推進速度。与此同時,南線部隊利用車輛快速通過馬尼拉城進入巴丹,并迅速构筑防線,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遠東敦刻爾克撤退"計划。在整個行動中,美菲軍損失很小,共有9個師8万人,外加2.6万難民撤到巴丹半島。 實際上,這個連日本人也大加稱贊的"偉大的戰略行動"之所以能順利完成,是由于他們犯了其德國盟友在敦刻爾克所犯的類似錯誤。日軍一直以奪取馬尼拉為首要目標,而忽視了運用空中优勢摧毀美菲軍隊撤退必經之路——卡隆比特河上的兩座橋梁。當時,正在潰退的美菲軍隊与成群的老百姓奪路而逃,接連几天,各种車輛在這兩座橋上擁擠不堪,軍隊被堵在遠遠的后面。等到日本人發現這一失誤,拼命想切斷這兩座橋梁時,為時已晚。麥克阿瑟投入了他最后一支坦克預備隊,以高昂的代价成功地阻止了日軍的企圖。1月1日凌晨,當最后一批部隊連滾帶爬地撤到河對岸時,溫賴特將軍看著從后面追上來的日本兵,下令道:"炸掉它!"6點15分,隨著兩聲巨響,卡隆比特河上的兩座大橋墜入河中。 1月2日,日軍進占馬尼拉,在原美國高級專員官邸升起太陽旗。本間將軍錯誤地認為拿下馬尼拉就意味著菲律賓的投降,但由于他未能實現包圍分割、最后殲滅麥克阿瑟部隊的企圖,使他用了比原來計划多4倍的時間才制服了那些"頑固的巴丹雜种",從而打亂了日軍進攻的時間表,使美軍得以有時間在澳大利亞組織防御,并使美國國內人心鼓舞、士气大振。麥克阿瑟在談到這一點時十分得意,認為向巴丹撤退的決定是他在菲律賓防御戰役中所做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而且是整個戰爭中最關鍵的決策之一。豈不知,他當初是如何不情愿地做出這一決定的。 然而,這個所謂"偉大的戰略行動",并未挽救美菲軍隊最終覆滅的厄運,而只是將這一厄運向后推遲了几個月而已。由于麥克阿瑟的撤退命令下得太晚,致使向巴丹運送糧秣的行動進行得十分倉促。在只有一個星期的撤退時間里,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忽視了糧食及其他軍需品的運輸。結果,在撤退行動完成時,麥克阿瑟的軍需官馬歇爾發現,運進巴丹的食品若足量供應8万守軍和2.6万難民的話,還不夠吃一個月的時間。1月5日,麥克阿瑟不得不下令每人口糧減半。另外,醫療用品也很短缺,瘧疾和許多熱帶病造成的非戰斗減員,比戰斗減員還要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由于缺乏糧食和藥品而不是日軍的進攻,才使"頑固的巴丹雜种"完蛋 的。日軍只要施行長期封鎖,巴丹也必將不攻自破。 在日軍內部,也的确有人提出過封鎖巴丹的方案,但未被采納。大本營和南方軍認為,馬尼拉的占領標志著對菲作戰進入了掃蕩殘敵的階段,因而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等精銳部隊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到緬甸作戰,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余兵力共2.5万人進攻巴丹半島上數量占优勢的美菲軍隊。 巴丹守軍在多山的半島上构筑了兩道防線。第一道是跨越沼澤地和納蒂布山的阿布凱防線;第二道是橫貫半島最高部分的馬里韋萊斯山防線。麥克阿瑟把他的巴丹守軍改編為兩個軍,溫賴特指揮的北呂宋部隊為第一軍(2.3万人),防守左翼環形防線;帕克指揮的第二軍(2、5万人)防守右翼。麥克阿瑟相信,他在巴丹至少能堅持6個月時間,但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問題是爭取外援。為此,他多次向華盛頓求援,希望得到武器、軍隊和食物,而華盛頓也多次表示要盡一切努力保證送來軍援。1月5日,馬歇爾將軍發來電報說,運抵布里斯班的一批轟炸机正在開箱組裝,另外55架戰斗机正在運送途中,并說總統"看了您的全部來電,正指示海軍盡可能向您提供各种支援"。得了這個許諾,麥克阿瑟為安定軍心,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去巡視阿布凱防線上的部隊,滿怀信心地告訴他們說:"援助正在途中,我們必須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然而,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巴丹守軍什么援助也沒有等到,等到的只是日軍飛机的狂轟濫炸和投下的讓他們赶快投降的英文傳單。麥克阿瑟苦苦哀求華盛頓派遣一批飛机飛越菲律賓上空,以便壓一壓"敵人宣傳的气焰",并消除巴丹散兵坑里饑腸轆轆的官兵們普遍存在的一种擔心:華盛頓已經拋棄了他們,他們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幸的是,華盛頓的決策者們的确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雖然他們開了那么多的支票,但可惜都是空頭的。馬歇爾甚至告訴麥克阿瑟說:"我們滿怀希望,在馬來屏障迅速部署占优勢的空中力量,將會切斷婆羅洲以南的日本交通線,并使盟軍能夠在菲律賓南部發動進攻……你所贏得的每一天時間,對于為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集中必要的勢不可當的力量,都是至關重要的。"但這不過是一种安撫軍心的大話而已。無論美國還是它的盟國,都沒有意向來實施這個計划。決策者們早已制定了"先歐后亞"的全球戰略,大批軍事力量都將集中到遠离巴丹半島的另一個半球上去。就在馬歇爾做出上述保證不久,負責遠東戰場的艾森豪威爾將軍終于打消了向遠東派遣救援運輸艦隊的各种設想,他在報告中說,那樣做是"完全不合理的"。陸軍部長史汀生沮喪地寫道:"人總有死的時候。"這實際上等于宣判了麥克阿瑟及其部下的死刑。 1月9日,日軍第65旅開始向阿布凱防線發動進攻,但被巴丹守軍的猛烈炮火擊退。奉命越過納蒂布山從翼側迂回美菲軍防線的日軍一個團陷入熱帶叢林中不能自拔,損失慘重,被迫停止進攻。第二天,麥克阿瑟收到日軍總司令部的一封信,聲稱:"你清楚地意識到你的命運已定,末日將臨。問題是你還能抵抗多長時間。你已經只有一半給養了。我欽佩你本人和你的軍隊的斗志,你的軍隊一直英勇地進行戰斗。你的聲望和榮譽已經保住了。可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挽救你的部隊,我們奉勸你投降。同時,我們將繼續我們的攻勢,因為我們不愿意給你抵御的時間。" 對這封勸降信,麥克阿瑟輕蔑地一笑了之,不予理睬。但他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日益嚴重的形勢。給養在一天天減少,最后甚至把每天的配給量減少到正常量的l/3-1/4。軍馬沒有飼料可喂了,溫賴特將軍含著眼淚下令把所有的馬都殺了。麥克阿瑟再次打電報給華盛頓求援,并希望海空軍能來一次突擊,在日軍尚未完全占領的棉蘭老島登陸,然后空軍從那里攻擊呂宋島上本間的部隊,海軍則護送增援部隊登上巴丹半島,以解救那里的守軍。這項進攻建議顯然与當時美國政府的既定戰略,即在太平洋戰場取守勢的決策不合拍,當然得不到響應了。美國政府當時只能顧一面,但困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島上的人們卻不能理解這一點:美國的直接敵人不是日本鬼子嗎?當"東京玫瑰"電台日复一日地廣播說,美國的援助正在大量運往英國和蘇聯時,巴丹人大惑不解,甚至連奎松總統听到后也目瞪口呆,麥克阿瑟則更是气憤無比。 1月12日,日軍恢复對巴丹的進攻,集中力量攻擊帕克的右翼防線,并一度突入守軍陣地。帕克很快組織了一次反攻,才基本穩住了防線。1月15日,麥克阿瑟為了鼓舞部隊士气,發布了一道命令:"美國的援助正在途中。數以干計的兵員和數以百計的飛机正在調運……我們在巴丹的部隊比進攻我們的日軍要多得多……我們戰斗,就會胜利;我們撤退,就會毀滅。"他明知道援助是不見影的事,但他不得不用謊言來安定軍心,像華盛頓以此來安慰他那樣。那"數以干計的兵員和數以百計的飛机"在哪里?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為這种明顯的謊言而感到不安,甚至不敢再去見他手下的官兵,以免處于一种尷尬的境地。而饑腸轆轆的士兵們對這种謊言似乎也看破了,越來越感覺到他們已經被拋棄了。他們用粉筆在鋼盔上划上V字,不是代表"胜利"(victory),而是代表"炮灰"(victim)。晝夜不停的戰斗,快把他們的銳气消磨光了,因食品和藥品缺乏而造成的非戰斗減員在直線上升。絕 望的情緒在滋長蔓延。他們忿忿地唱道: 我們是巴丹的棄儿郎, 沒有爹沒有娘, 山姆大叔也不知去向。 無親朋,無依靠, 沒有槍來沒有炮, 無人過問無人要! 1月17日,日軍對溫賴特的左翼防線發起猛烈攻擊,雙方展開艱苦的拉鋸戰。到1月20日,日軍突破帕克部隊的右翼防線。第二天,阿布凱防線開始崩潰。薩瑟蘭參謀長在視察前線后,向麥克阿瑟建議將部隊撤到半島中部馬里韋萊斯山腳下的第二道防線。麥克阿瑟接受了這項建議,于1月26日完成撤退行動。之后,他打電報給馬歇爾,表示要"血戰到底,与陣地共存亡"。 日軍在拿下阿布凱防線后,推進速度也侵了下來。本間的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也已筋疲力盡,漸漸失去攻擊力而于28日被迫停止進攻。本間甚至考慮不再進攻,而改取繞過巴丹的方案,但大本營決定在第14集團軍得到增援后,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 在日軍發動新的攻勢前,巴丹前線出現了兩個月的休戰狀態。雙方的行動只限于巡邏和警戒,偶爾有小規模的沖突和炮擊。可以設想,若美菲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机反守為攻,那么局勢很有可能發生轉變。麥克阿瑟后來寫道:"只要援助能夠到達菲律賓,哪伯是小規模的,只要能夠提供有限的增援,結果就一定是一次成功。"然而,華盛頓許諾的援助在哪里?可怜的巴丹大兵們此時蹲在散兵坑里忍饑挨餓,疾病纏身,哪里還有反攻的力气?他們的食物配給量如今只夠延緩死亡的份。不少人得了夜盲症,還有些人得了瘧疾、痢疾、腳气和革熱病。到2月中旬,因各种疾病而喪失戰斗力的人員在急劇增加,只有55%的人被認為尚有戰斗力! 相比之下,科雷希多島上的人日子要好過多了。實際上,說華盛頓一點也未做援助的努力也委實有點冤枉。盡管決策者們在戰略指導上已經放棄了菲律賓,但陸軍部的官員們卻從來也未放棄援助菲律賓的嘗試。前陸軍部長帕特里克·赫爾利在澳大利亞曾組織艦只突破日軍封鎖,但大都未成功,只有几艘小船把几千吨救援物資偷運到科雷希多島。此外,麥克阿瑟為最后固守科雷希多曾下令把巴丹半島上貯備的部分食物運往該島。這樣,在巴丹士兵的食物配給量已經減少到1/4時,科雷希多島上的人卻仍能得到全額定量!而且,自從麥克阿瑟1月6日視察巴丹后,再未在前線露過面,這更加激起士兵們的不滿。當時巴丹前線謠傳麥克阿瑟在科雷希多過著王公般的生活,并流傳著一首發泄其忿恨的歌謠: 麥克阿瑟狗,躲在地下面; 不怕遭空襲,不怕挨炸彈。 麥克阿瑟狗,吃喝在巴丹; 且看他部下,餓死無人管。 其實,這与實情并不相符,不免冤枉了麥克阿瑟。他的司令部雖然在隧道里,但他卻把家仍安在地面上,經常冒著遭空襲的危險。每次空襲警報一響,瓊便帶著阿瑟奔向一英里遠的隧道,而麥克阿瑟不是穩坐在家中,就是跑到外面去看個究竟。有一次,他正在家中辦公,日軍飛机又來空襲,子彈穿過窗戶打在麥克阿瑟身邊的牆上。他的副官惊慌地沖了進來,發現他仍鎮定自若地在工作,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一樣。看到副官進來,他從辦公桌上抬起頭來問:"什么事?"副官惊魂未定地說:"謝天謝地,將軍,我以為你已被打死了。"他回答道:"還沒有,謝謝你進來。"在另一次空襲中,他從隧道里跑出來,毫不畏懼地站在露天下,觀察日軍飛机的空中編隊,數著飛机的數量。他的值班中士摘下頭上的鋼盔給他戴上,這時一塊彈片正好打在這位中士拿著鋼盔的手上。奎松得知此事后,立即給麥克阿瑟寫了一封信,提醒他要對兩國政府;人民及軍隊負責,不要冒不必要的危險,以免遭到不幸。但麥克阿瑟把他的這种舉動看作是自己的職責,認為在這樣的時刻,讓士兵們看到他同他們在一起會高興的。他說:"'領導'常常体現在公開場合下的某种姿態中,在和平時期,這樣一种姿態可以是掰開一塊面包作為好客的象征,或者同土著印第安人在一起,和睦平靜地抽袋煙表示友誼。但在戰爭中要實施有效的領導,就必須与部下共同分擔突然死亡的風險,在指揮官和他的士兵之間結成患難与共的兄弟關系。" 然而,巴丹的守軍們是看不到麥克阿瑟的"領導姿態"的,即使看到了,也不能當飯吃。部隊士气在一天天低落,甚至影響到了菲律賓政府人士。此時正受肺病折磨而臥床不起的奎松總統,在給麥克阿瑟的信中也流露出一种絕望的情緒: 我們已經盡我們的可能去做了,我們仍然盡量在做目前情況下我們所能做的事。但是,我們繼續被置之不理還要多久呢?難道在華盛頓早已判定菲律賓是不重要的,因而在最近的將來,或者至少在我們的抵抗力量耗盡之前,這里不能指望得到任何援助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知道,因為作為這個共和國的總統,我把我們的同胞帶領到一次完全的戰爭行動中去,我對他們是負有責任的。…我自己心里在琢磨,當對于戰爭的最終結局來說,他們的流血可能完全不必要時,讓所有這些人被殺,是否有正當理由。……難道我的政府成員和我的整個家庭正在這里作出的犧牲就毫無价值嗎? 麥克阿瑟立即把這封信轉給華盛頓,羅斯福總統赶緊給奎松回了一封信,給他打气: 我以完全同情之感讀了您給麥克阿瑟將軍的信。就您對自己的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言,我理解您深厚和真摯的思想感情。我向您保證,我決不會要求您和他們作出任何我認為在促進我們為之全力奮斗的事業中毫無希望的犧牲。但是,我要特別強調說明,巴丹保衛者气壯山河的抵抗,對于保證我們在遠東獲得完全的最后胜利,肯定是有貢獻的。盡管我現在不能指明救援能夠到達菲律賓的時間,但我确實知道,我們所能調撥的每一艘船,都在向西南太平洋運送部隊,這些部隊將最終粉碎侵略者和使您的國家恢复自由。為集結兵力而贏得的每一天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巴丹的保衛者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之處正在于贏得時間。 然而,空頭許諾和華而不實的贊詞,仍不能抹去奎松心灰意冷的頹喪情緒。每當他坐在輪椅里從廣播中听到成百上千架美國飛机運往歐洲的時候,他便會异常激動,隨后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樣堆在輪椅里。他對麥克阿瑟的一名助手說:"我不能忍受這樣經常地提到歐洲。我和我的人民都處在占領者的鐵蹄之下。他們吹噓的飛机在哪里?美國在為遠親歐洲的命運苦惱不安,而一個菲律賓女儿卻在后屋里遭到強奸!" 2月初,日本東條內閣為了破坏巴丹的抵抗,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向菲律賓人保證:日本將給予菲律賓獨立,只要它進行合作并承認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綱領。此時,已對援助不抱任何希望的奎松政府于2月8日通過了一個异乎尋常的文件,建議美國立即承認菲律賓獨立,美、日軍隊都從其國土撤走,以實現菲律賓中立化。奎松在致羅斯福總統的信中說:"据我們看來,似乎我們的目標只是盡可能長時間地進行沒有希望的戰斗,去幫助保衛其他地區,然而沒有必要以犧牲菲律賓人去獲得最后胜利。"實際上,奎松是想通過此舉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美國人允許其獨立和中立化固然最好,若達不到這一目的,也可借此給美國施加壓力,喚起其對遠東的重視。 麥克阿瑟收到上述文件后,同美國駐菲高級專員塞爾進行磋商。塞爾認為,如果美國的援助不能到達,那么奎松的建議不失為"正确的解決途徑"。2月9日,麥克阿瑟向羅斯福電告奎松的建議、塞爾的意見及他本人的請示報告。他在報告中對奎松的建議沒有表態,只是要求總統"必須确定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阻滯敵人的任務,是迎合奎松的權宜計划,還是讓我繼續戰斗"。 這封電報像一顆炸彈使華盛頓大吃一惊。羅斯福立即電复麥克阿瑟和奎松:"本政府完全沒有可能同意奎松總統建議中的政治內容。"同時,他授權麥克阿瑟在必要時可安排菲律賓部隊投降,但"只要還存在任何抵抗的可能性,美國部隊將繼續保持我們的國旗在菲律賓飄揚"。看來,沒有講价的余地,只有拼死抵抗了。因此,麥克阿瑟复電表示:"我絲毫沒有要我指揮下的菲律賓部隊投降的念頭。我打算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島戰斗到底,直至毀滅。" 到2月中旬,日本在太平洋其他戰區繼續得手,先后攻占馬來亞、新加坡、除爪哇島的荷屬東印度、緬甸南部及西南太平洋的俾斯麥群島、新愛爾蘭島、新不列顛島和所羅門群島大部,并在拉包爾和布干維爾島建立海空軍基地,准備繼續南犯。日軍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所取得的惊人戰果使日本統治集團欣喜若狂。東京報紙宣稱:"太平洋戰爭的大局已定。"帝國政府則下令發給每家兩瓶啤酒或米酒,小孩則得一袋糖,以慶祝天皇的武士所取得的胜利。 在盟軍節節失利、太平洋地區接連陷落的情況下,麥克阿瑟在科雷希多島上指揮美菲軍隊堅持抵抗,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使他成為美國公眾心目中的英雄。許多州的議會向他表示"州的謝意",市長們和各團体紛紛向他發來贊揚的電報,新聞界則更是把他捧上了天。報紙上夸大其詞的頭條新聞几乎都是關于麥克阿瑟如何指揮部隊打擊日軍。据統計,在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3月11日所發布的142份官方戰報中,有109份只提麥克阿瑟一個人。一些國會議員也把他奉若神明,開始力促將他調回國擔任陸軍最高統帥。 此時,總統和陸軍部也在考慮麥克阿瑟的去向問題。由于上個月成立的以韋維爾將軍為首的美英荷澳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部行將解散,而目前新几內亞和澳大利亞又面臨嚴重威脅,因此堪培拉的柯廷政府感到十分恐慌,希望盟國加強西南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并組建新的司令部。為保住澳大利亞這一反攻基地,馬歇爾和羅斯福也一致認為有必要任命一位新的盟軍總司令。又由于緬甸和印度告急,英軍准備撤出太平洋集中防守印度,因此,澳大利亞的防務便只有依靠美國了。這樣,由美國人擔任新的盟軍總司令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那么這個美國人應該是誰呢?馬歇爾首先想到了麥克阿瑟。在馬歇爾看來,不管麥克阿瑟有多么傲慢自負,多么難處,他畢竟是一位杰出的統帥,失去他實在太可惜了。因此,他積极向總統建議將麥克阿瑟接出來委以重任,同時建議將奎松等菲律賓政府要員及美國高級專員塞爾及他們的家眷也接出來。羅斯福本來也不很喜歡麥克阿瑟,他甚至想象麥克阿瑟已經成了烈士,成了名符其實的美國英雄,用他的犧牲來振奮美國人的士气。但由于馬歇爾積极推荐,使他最終判定,犧牲他的這位遠親和深孚眾望的英雄,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是不值得的。因此他接受了這一建議,并讓馬歇爾通知麥克阿瑟。 2月20日,奎松及塞爾兩家先后乘潛艇离開科雷希多島前往澳大利亞。麥克阿瑟和瓊商量后決定留下來。當麥克阿瑟把這一決定告訴奎松夫婦時,他們倆十分惊訝,但什么也沒說。隨后,麥克阿瑟電告馬歇爾:"我和我的家庭將与守島部隊共存亡。" 2月22日,羅斯福親自致電麥克阿瑟,命令他立即啟程前往棉蘭老島,然后轉赴澳大利亞。起初,麥克阿瑟的确不想离開,甚至考慮辭去職務,而作為一個志愿兵加入巴丹守軍。他是個要面子的人,擔心由于沒有履行和巴丹守軍共存亡的諾言而有損形象。但薩瑟蘭及其他參謀人員不贊成這种想法,他們希望他出去后能很快率領援軍重返巴丹。兩天后,麥克阿瑟回電總統同意撤离,便要求推遲啟程,由他自己選擇"适當的時机",以避免因他的突然离去而引起守軍的混亂。 到3月上旬,有跡象表明日本人已獲悉麥克阿瑟要溜走的消息,他們揚言要活捉他,并把他在東京帝國廣場上斬首示眾。為安全起見,馬歇爾敦促他赶快動身。另外,盟軍總司令一職也需要他盡快前往澳大利亞。在這种情況下,麥克阿瑟最后決定3月11日動身。海軍計划派潛艇去接他,但麥克阿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人推測是為讓海軍難堪;有人認為他是想證明沖破封鎖線并不難;他的副官錫德·赫夫卻暗示他有幽閉恐怖症,害怕乘潛艇),卻決定改乘由他掌握的4艘魚雷快艇出去。 3月11日傍晚,麥克阿瑟一行22人(除他的家人外,另有包括薩瑟蘭等參謀人員和兩名海軍軍官在內的17位部下)分乘約翰·巴爾克利海軍上尉指揮的4艘魚雷快艇駛离馬尼拉灣。臨行前,被麥克阿瑟指派接替他的溫賴特將軍前來告別。麥克阿瑟把最后一包香煙和兩瓶刮臉膏作為告別禮物送給他,并囑咐道:"如果我能到達澳大利亞,你知道,我會很快回來的,盡量多帶些東西回來。在此期間,你要守住。"說完,他轉過身來向科雷希多島作最后的告別。他看上去面容蒼白而憔悴,褪了色的軍服由于体重減輕了25磅而顯得寬松肥大。他那疲憊但有神的雙眼掃視著被戰火燒烤過的島嶼。遠處仍斷斷續續傳來大炮的轟鳴聲,火光不時划破夜空。隨后,他登上巴爾克利的41號魚雷快艇。 41號魚雷快艇上的乘客共有9人:麥克阿瑟夫婦、小阿瑟、阿珠、赫夫、薩瑟蘭及其他3名軍官。巴爾克利駕駛著這艘魚雷快艇小心翼翼地穿過海灣出口處的布雷區,同其他3艘魚雷快艇會合后,在黑夜中向南急駛而去。由于風浪很大,魚雷艇顛簸得很厲害,除了瓊和赫夫外,其他人都暈了船,弄得很狼狽。麥克阿瑟后來稱這是一次"在混凝土攪拌机里的旅行"。最初,4艘魚雷快艇本來是呈一路縱隊行進的,但由于夜暗浪大,走著走著便失掉了聯系,各自單獨向集合地點駛去。當41號快艇行駛到卡夫拉島時,發現有日本巡邏艦隊,但幸好沒有被發現。巴爾克利立即改變航線繞過敵艦溜了過去。 第二天拂曉,超過41號快艇而行駛到前面去的32號快艇艇長看到一艘艦艇從后面追來,他以為是日本驅逐艦,立即清理甲板、裝填魚雷准備戰斗。在即將發出開火號令之前,他們才看清,所謂的驅逐艦原來就是41號快艇,嚇得32號艇長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沒開火。 下午4點,這兩艘快艇到達集合地點庫約群島中的塔加瓦延島,另一艘快艇34號已在那里等候了。原計划海軍的一艘潛艇于當天晚上到那里去接他們,但麥克阿瑟仍決定繼續乘快艇。傍晚,麥克阿瑟下令32號快艇留下等待潛艇,其余兩艘啟航前往棉蘭老島的卡加延。這天晚上,他們再次看見前方有日本巡邏艦隊,但幸好又沒被發現。 3月13日上午7點,經過35個小時的航行,麥克阿瑟一行終于到達卡加延。不久,另一般快艇35號在走散后直接駛抵卡加延。一下艇,麥克阿瑟便對巴爾克利說,他要為艇上的官兵授予銀星章,"以表彰他們在极不利的條件下所表現出的堅毅和勇敢"。他還說:"你們把我從虎口中救了出來,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棉蘭老空軍司令夏普將軍迎接了麥克阿瑟一行,并為他們准備了一頓自撤离馬尼拉之后從未奢望過的丰盛飯菜。當時,棉蘭老北部仍在美菲軍隊控制之下,德爾蒙特机場仍可使用。但由于事先安排好的飛机未能按時到達,致使麥克阿瑟一行等到17日凌晨才從德爾蒙特乘兩架B-17轟炸机飛往澳大利亞。這兩架飛机原計划飛往達爾文机場,但因正遇日軍空襲達爾文而改向巴切勒机場降落。隨后,他們又改乘一架C一47飛机前往南方的艾麗斯斯普林斯,從那里再乘火車前往最終目的地墨爾本。途經阿德萊德車站時,聞訊赶來的記者們要求麥克阿瑟發表講話,他向他們作了凱撒式的聲明: 就我所知,美國總統命令我沖破日本人的防線,從科雷希多島來到澳大利亞,目的是組織對日本的進攻,其中主要目標之一是援救菲律賓。我出來了,但我還要回去! "我還要回去"成了麥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句名言和鼓舞士气的戰斗口號。它被寫在海灘上,涂在牆壁上,打在郵件上,誦進禱詞中。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