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四章 戰略抉擇


  老麥心中有主張,据理力爭珍珠港;
  總統最后定方針,夙愿終遂心花放。

  話說1944年上半年,是同盟國軍隊在各個戰場捷報頻傳的6個月。在蘇德戰場,蘇軍從年初開始著名的"十次突擊",至年中已解放大部分國土,并向東歐推進。在意大利戰場,美英軍隊在年初取得意大利南部戰役的胜利后,開始向北推進,于5月間突破古斯塔夫防線,6月4日進占羅馬。兩天后,艾森豪威爾將軍以288万人、1.3万余架飛机、9000余艘艦艇的龐大兵力,在諾曼底發動了歷史上最大的登陸戰役,實現了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諾言。与此同時,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一直處于沉寂狀態的印緬戰區也開始活躍起來,中、美、英三國軍隊先后進入緬甸作戰,相繼攻占孟關、孟拱、密支那和阿恰布等地。在3-6月的英帕爾戰役中,蒙巴頓指揮英軍粉碎了日軍第15集團軍的進攻,殲敵6.5万人,取得開戰以來英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胜利。

  隨著麥克阿瑟之控制新几內亞,尼米茲奪取馬里亞納,蒙巴頓進軍印度支那,日本在東南亞已呈三面被圍之勢,最后擊敗日軍的時刻看來已經到來。按照3月份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下一步行動將是進攻菲律賓的棉蘭老島。但由于戰爭形勢喜人,參謀長聯席會議開始考慮加快太平洋戰爭進程的可能性。金海軍上將主張繞過菲律賓,直取台灣,認為這將為封鎖荷屬東印度与日本之間的海上交通線提供一個同呂宋島一樣有利的基地,并獲得更便于進攻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与在菲律賓進行曠日持久的爭奪戰相比,這樣既可迅速打敗日本,也可早日解放菲律賓。對這一建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另兩名成員馬歇爾和阿諾德均表同意。

  6月12日,馬歇爾在視察了歐洲戰場回國后,便指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要他們考慮是否可能繞過以前選定的目標而直接攻取台灣,選擇包括日本本土在內的新目標,從而加速太平洋戰爭的進程。對這一指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都覺得不能接受。他們認為這樣過于冒險,步子太大也太快了,難以使陸、海、空完全協同行動。當然,麥克阿瑟反對這一建議還有政治和感情方面的因素。6月18日,他答复馬歇爾說:
  菲律賓是美國的領土,我們的孤立無援的軍隊曾在那里被敵人消滅。1790万菲律賓人几乎仍在忠于美國,而由于我們未能支援和救濟,他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有巨大的國家義務去解救他們。另外,如果美國故意繞過菲律賓,不盡最大努力盡早營救我們的被俘者、僑民和忠誠的菲律賓人而任敵宰割,那么,我們就將招致非常嚴重的心理上的反應。這就等于承認日本人關于美國人已拋棄菲律賓人、不愿讓美國人流血去拯救他們的宣傳是真實的;我們無疑將招致該民族的敵意;我們或許會在遠東所有民族中喪失威信,從而在今后許多年對美國產生不利影響。

  最后,他要馬歇爾給他一次机會,讓他親自去華盛頓陳 述他的意見。6月24日,馬歇爾答复他說,根据所掌握的情報,日本正大力加強重點目標(帕勞、棉蘭老等)的防御。進攻這些目標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會使戰局發展緩慢。他還告誡麥克阿瑟:"至于重新奪取菲律賓的問題,我們必須謹慎,不要讓我們個人的感情和對菲律賓的政治考慮損害我們的遠大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早日結束對日戰爭。"他提醒麥克阿瑟,"繞過去"并不等于"放棄掉",解放菲律賓和戰俘的捷徑是摧毀日本本土。最后,他向麥克阿瑟表示,他將向總統說明情況,以滿足他要求去華盛頓陳述意見的愿望。

  盡管有馬歇爾的婉言相拒和冷言相告,麥克阿瑟仍全然不予理會,而于7月初將他進攻菲律賓群島的"滑膛槍手"計划提交到華盛頓。他在該計划中提出,他的部隊將在太平洋艦隊的支援下于10月25日在棉蘭老登陸,11月15日在萊特島登陸。之后,中太平洋部隊將于1945年1月15日在呂宋島北部登陸;西南太平洋部隊于2月在呂宋島東南部和民都洛島登陸,然后于4月1日在林加延灣東西兩面登陸,并向馬尼拉進軍。這項复雜的兩栖作戰計划得到尼米茲原則上的同意,但后者認為這項計划將使作戰時間拖得太長,因此又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即麥克阿瑟在奪取棉蘭老后繞過菲律賓其他島嶼,同中太平洋部隊會合,一起向台灣和中國沿海挺進。但麥克阿瑟反對把菲律賓任何一個島嶼扔下不管的方案,他是鐵了心要解放整個菲律賓。

  看來,各方相持不下,最后只好由三軍司令羅斯福來解決這一分歧了。這位下一屆總統候選人此時也意識到,對于是否繞過菲律賓,這不僅僅是個軍事戰略問題,而且也的确是個政治問題。他對麥克阿瑟的警告不能不引起重視,這涉及到他能否連任總統的問題。如果他決定繞過菲律賓,就會背上拋棄老朋友的名聲,那么在日益臨近的大選中很可能使他遭受政治上的損害。另外,對于一個受到普遍尊敬的英雄,一個出盡風頭的人物,他也不能不認真加以對待,以免這位惹不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將軍真的給他帶來什么麻煩。因此,他決定不是在華盛頓,而是親赴珍珠港去會晤這位將軍。

  7月21日,羅斯福乘"巴爾的摩"號巡洋艦离開圣迭戈。為能充分听取太平洋戰場兩位司令官的意見并在最后定下決心時不受影響,他決定不帶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同行,而只讓萊希將軍以總統參謀長的身份同往。金對總統的這一決定很有意見,認為這是在大選前嘩眾取寵的舉動,以突出他正在發揮現任總司令的作用。

  几天前,麥克阿瑟即接到馬歇爾的通知,要他前往珍珠港參加一個高級會議,向一個"大人物"匯報。至于這個"大人物"是誰,馬歇爾沒有說。麥克阿瑟本能地意識到這個"大人物"很可能就是羅斯福,因為在麥克阿瑟眼里,只有羅斯福能算得上是"大人物"。由于開什么會,談什么內容都不得而知,所以他上飛机時什么作戰計划方面的東西也沒帶。在"巴丹"號上,麥克阿瑟來回踱著步,口里抱怨著:"逼著我离開我的指揮崗位飛到夏威夷去拍几張政治性的照片,真丟人!"

  7月26日,麥克阿瑟比羅斯福早一個小時到達珍珠港。他先到他在西點軍校的老同學羅伯特·理查森將軍家放行李,后者邀請麥克阿瑟住在他家里。按理,麥克阿瑟應該知道羅斯福一個小時后就要到達,但他卻似乎有意拖延時間,制造晚到的場面,競在理查森家里悠閒自得地洗了個澡,然后才前往碼頭迎接總統。

  午后,"巴爾的摩"號徐徐駛進港灣。尼米茲為總統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高級軍官們列隊走上甲板向總統致敬。羅斯福在歡迎行列中沒有發現麥克阿瑟,便轉身詢問尼米茲。正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警笛聲和馬達聲。一輛開道摩托車迎面而來,后面跟著一輛有陸軍上將標志的敞篷黑色高級大轎車。來人正是麥克阿瑟。他身穿土黃色軍褲和棕色飛行員皮央克,頭上戴著一頂軟帽和一副墨鏡,獨自一人坐在后排車座上。當車在碼頭上停下來時,在場的士兵和群眾都歡呼起來。隨后他走下轎車,大步流星地朝跳板走去。走到中間,他停下來向歡呼的人群致意,似乎他倒成了真正的歡迎對象。上艦后,隨著水手長一聲哨響,他向總統及艦上的軍官們敬了一個軍禮。

  萊希將軍對麥克阿瑟的打扮覺得奇怪,大熱天至于穿皮夾克嗎?于是他問道:"道格拉斯,你來這里看我們,為何不穿适當的衣服?"麥克阿瑟回答說:"嗨,你沒有到過我那里,那里的天气可冷呢。"寒喧之后,羅斯福、麥克阿瑟、尼米茲一起坐在甲板的椅子上,讓攝影師給他們照像。這是自1937年麥克阿瑟到白宮敦促羅斯福接見奎松以來,兩位遠親的第一次晤面。麥克阿瑟看上去依然很年輕,精神矍鑠。羅斯福則顯得老多了,不免使麥克阿瑟感到吃惊。他回憶說:"我几年未見到他了,從外表看他成了我原來認識的那個人的外殼。很明顯,他的有生之年已屈指可數了。"

  接見結束后,三個人暫時分手。麥克阿瑟回到理查森家后,情緒再次低落下來,在房間里來回踱步。他責怪羅斯福選擇其再次提名競選總統之時,來同太平洋戰區的指揮官商討如何戰胜日本,完全是一場政治表演。他憂慮國家"治理不當",以及在戰爭中所犯的"可怕錯誤"。吃晚飯時,他同理查森談及有七年未見到總統了,他對總統兩頰下陷、身体消瘦、衣服松垮的樣子感到擔心。

  第二天一早,羅斯福邀請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同他一起視察基地和看望部隊。他們乘上一輛有五個座位的敞篷車,萊希和駕駛員坐在前排,羅斯福、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坐在后排。一路上,羅斯福和麥克阿瑟一直在說話,這使夾在中間的尼米茲感到很不舒服。他們談到過去那些朴實而輕松的歲月,以及許多逐漸變得淡漠的往事。

  晚上,他們在羅斯福下榻的地方吃過飯后,一道來到挂有大幅太平洋地圖的會客室里開始討論戰略問題。麥克阿瑟注意到,海軍方面對這次會議有充分的准備,他們備有詳盡的計划、手稿、各种統計及其他形象化的說明物,而他什么也沒帶,顯然是在"單干"。尼米茲在得知他事先根本未被告知討論什么問題時,似乎感到很震惊。

  羅斯福首先作了個開場白,說明會議的目的在于決定下一階段對日本采取什么行動。接著,尼米茲首先發言,他提出了不久前制訂的那項攻占棉蘭老后繞過呂宋直取台灣的計划,并闡述了台灣有利的戰略地位。麥克阿瑟看出,總統顯:然對這個計划有所了解,因為這實際上就是金的計划,而金不會不事先向總統吹風的。但他發現,總統對這項計划也"有所怀疑",因為在討論中,他完全持中立態度。實際上,尼米茲本人對這個計划到底有多少可行性也表示怀疑,認為繞過呂宋畢竟不是好辦法,當然他在會上并未提出這种怀疑。

  對這個計划,麥克阿瑟當然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別的不說,這項計划的實施將意味著他指揮的所有美國部隊,除了象征性地留下小部分外,都要交給尼米茲指揮,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答應的。因此,當總統坐在輪椅上,拿著指示杆指著地圖上的棉蘭老問他:"道格拉斯,我們從這里再往哪儿去"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萊特,總統先生,然后呂宋。"接著,他充分發揮其善于辭令的長處,從戰略上、心理上、政治上滔滔不絕地講述了他的理由。他再次強調對忠誠的菲律賓人所承擔的道義上的責任,認為當初如果盡一切力量增援巴丹,菲律賓就不至于淪陷,也能煞住日軍南下新几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勢頭。在如今解放菲律賓已成為可能的情況下,若再度犧牲它就是絕對不可寬恕和不可原諒的了。他說:"你不能把1700万虔誠的菲律賓基督徒留給日本人,而先去解放台灣,把台灣歸還給中國。總統先生,那時美國公眾輿論將會譴責您,那也是有道理的。"他還談到呂宋島上還有數千美國戰俘和婦女儿童在等著解放,他們正忍受著巨大的苦難。若在北面打台灣,在南面打棉蘭老,我們就會使菲律賓中斷一切外界供應。那時,日本占領軍就會只顧自己,而讓菲律賓人和美國戰俘活活餓死。

  在討論中,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不時地站起來用指示杆指著他們所談到的地方,羅斯福則偶爾插話以縮小他們之間的分歧。對羅斯福來說,在華盛頓經過許多松馳的會談之后,讓這兩位被認為是對手的人平心靜气地向總司令發表他們的不同意見,既令人悅意又頗能增長知識。會議一直進行到午夜,總統仍未定下最后決心。

  第二天(7月28日)上午,會議繼續進行。麥克阿瑟再次指出收复呂宋對取得戰爭胜利的必要性:馬尼拉灣以及呂宋北部一旦到手,事情就好辦了,就可以加強海空軍對南方至日本資源交通線的封鎖。他還告誡說,美軍在台灣登陸不可能得到當地居民的協助,因為日本統治台灣已有半個世紀。菲律賓的情況則不同,美軍可以從仇恨日本占領軍的菲律賓人那里得到一切可能的幫助,況且在某些地區,強大的菲律賓游擊隊在驅逐日本人的戰斗中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但是,道格拉斯,"總統插話道,"要攻取呂宋需要付出較大的犧牲,我們恐伯承受不了。"麥克阿瑟回答說:"總統先生,我的損失不會比過去大。正面攻擊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步兵武器太猛烈了,正面進攻已不合時宜,只有平庸的指揮官才會那么干,优秀的將領打仗是不會招致重大損失的。"于是,他把他的未來作戰設想描述了一番,說他一旦控制了菲律賓,就回過頭來收复荷屬東印度,利用澳大利亞第l集團軍進行地面作戰。

  最后,麥克阿瑟的意見終于占了上風。他不但說服了總統,而且也說服了尼米茲。后者答應給麥克阿瑟以必要的運輸和支援。在整個討論期間,雙方始終保持著友好的姿態。萊希后來回憶說:"這兩次會談,比我在華盛頓不斷听到那些議論之后所預料的要平和得多。在檀香山,我們不像政客們那樣感情用事,而是用事實來說話。麥克阿瑟在他的早期陸軍生涯中就顯露出非凡的能力。因此,他的晉升是迅速的,說得婉轉一點,無怪乎在華盛頓五角大樓里有人不喜歡他。我們某些海軍將領的態度已經在導致檀香山會議的事件中顯露出來了。我個人認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是我軍中執行這一重大任務的兩個最合适的軍官。"

  中午,會議宣告結束,大家一起前往尼米茲的寓所共進午餐。吃完飯,麥克阿瑟准備告辭离去,但羅斯福邀請他再巡視一下部隊。途中,麥克阿瑟問起即將來臨的大選。羅斯福顯得很有把握,并反問麥克阿瑟有何看法。麥克阿瑟回答說,他對國內的政治形勢毫無所知,但軍隊是一致擁護總統的。听了這話,羅斯福非常高興。麥克阿瑟還要羅斯福放心,他和尼米茲之間的分歧已經消除:"總統先生,我們的看法完全一致,我們彼此完全了解。"

  當晚,麥克阿瑟乘"巴丹"號返回布里斯班。在飛机上,他高興地告訴助手們說:"我們獲胜了。"回到布里斯班后,他向他的參謀們宣布:"總統接受了我的建議,并且批准了菲律賓作戰計划。"8月9日,他收到羅斯福一封信,信中說:

  我即將結束旅行回到華盛頓。這是一次最成功的訪問,特別是和您在檀香山的三天會晤,可惜時間太短促了。我看到整個廣大地區的壯麗圖景,它比我离開華盛頓前所設想的更為美好。您正在完成一樁真正光輝的事業,克服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禽獸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艱難險阻。我一回去就要推行這個計划,我相信這是合乎邏輯的可行的計划。

  和您再次會晤我感到特別高興。就我個人來說,在檀香山我极其希望您我能對換一下位置,我總覺得您當總統要比我當將軍去收复菲律賓會干得更出色…

  羅斯福回到華盛頓后,即在電台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講話,聲稱"同我的老朋友麥克阿瑟將軍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這無論對美國人還是對日本人來說,都是一個明确的信號,意味著麥克阿瑟實現其重返馬尼拉諾言的日子為期不遠了。一些敏銳的觀察家一眼就看出,羅斯福這位頭號政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進攻菲律賓的消息恰好在總統競選活動的最后時刻成為報紙上的頭號新聞。与此同時,羅斯福讓萊希將軍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施加影響,向其他三位成員傳達珍珠港會議精神。萊希后來寫道:"當他們听說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表示他們眼下沒有分歧,能夠協調一致共同制訂作戰計划時,多少都感到有些惊訝。"

  然而,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的意見仍不一致。馬歇爾轉而支持麥克阿瑟的戰略,基本同意麥克阿瑟關于美軍在菲律賓游擊隊的協助下攻占呂宋比在台灣保留一個立足點更有利的看法,認為這是一個關系到美國國家榮譽的問題。金海軍上將則堅持進攻台灣的計划,認為國家榮譽的說法近乎于感情用事,不值一駁。他強調,進攻台灣可以縮短戰爭,也許比直接進攻呂宋還能更早地解放菲律賓。經過近一個月的討論,會議在是否進攻呂宋的問題上仍懸而未決,但同意麥克阿瑟攻占萊特島。9月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向西南太平洋司令部發布命令,确定萊特登陸時間為12月20日,即在登陸棉蘭老6周后。

  此時,麥克阿瑟已將他的司令部遷至荷蘭蒂亞,并對進入棉蘭老前的外圍作戰計划進行了重審。原定以哈馬黑拉島為跳板,但据情報人員稱那里至少有3万日軍在防守,于是改為進攻該島以北的莫羅泰島,据說那里防守薄弱,只有不到1OOO名日軍。經過与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尼米茲協商,年底前的作戰時間表排列如下:9月15日,麥克阿瑟進攻莫羅泰,尼米茲進攻帕勞;10月5日,尼米茲進攻雅浦群島和烏利西島;10月15日,麥克阿瑟進攻莫羅泰和棉蘭老之間的塔勞群島;11月15日,麥克阿瑟在棉蘭老南部登陸;12月20日,麥克阿瑟在萊特島登陸。

  為支援美軍在莫羅泰和帕勞登陸,哈爾西指揮第3艦隊于9月11日到達菲律賓海域,准備對上述兩地及附近島嶼進行空中攻擊。自所羅門戰役結束后,南太平洋戰區已遠离前線,降為守備部隊的地位。原來隸屬的陸軍部隊和一些軍艦于6月份移交給麥克阿瑟,海軍陸戰隊及大部隊軍艦轉調給尼米茲。這樣,為了給能征善戰的哈爾西提供繼續作戰的机會,金和尼米茲商定實行兩班輪換制,即在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后,由哈爾西接替斯普魯恩斯擔任第5艦隊司令,同時改番號為第3艦隊,其他帶"5"字的番號也均改為"3",如米徹爾的第58特混艦隊改稱第38特混艦隊。待下一階段作戰由斯普魯思斯指揮時,番號再改回去。因此,此時的第3艦隊与原來南太平洋的第3艦隊并不是一回事。

  9月12日和13日,哈爾西的第3艦隊對菲律賓中部的米沙鄢群島進行了猛烈的輪番轟炸,共出動飛机2400架次,擊落擊毀敵机478架,自己只損失了8架。這一惊人的胜利連同几天前其先遣分艦隊的報告,(据稱在8、9日對棉蘭老和呂宋進行的空襲中,几乎未遇到像樣的空中抵抗)使坐在"新澤西''號旗艦上的哈爾西不禁問自己,為什么不能提前進攻萊特?這雖然不是他份內的事,況且若提出修改計划,或許會"打亂一系列部署,可能一直打亂到羅斯福先生和丘吉爾先生那里去"(時值兩人正在魁北克召開戰略會議),但卻可能"把戰爭縮短几個月"。于是,他決心"想惹點麻煩,給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發個急電"。

  9月12日,尼米茲收到哈爾西的電報。電報說,看來菲律賓群島的敵机已基本被摧毀,絕大多數油庫被炸,再沒有什么軍艦可炸,"敵軍縮手縮腳的態度奇怪得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因此,哈爾西建議,立即取消進攻塔勞群島、棉蘭老島、帕勞群島和雅浦群島的計划,把尼米茲進攻后兩個目標的部隊交給麥克阿瑟,用來盡快全面進攻萊特島。尼米茲對這一建議感到很吃惊。离進攻帕勞只有几天時間了,他實在不愿意取消這次行動。但他同意其他几項建議,包括把部分部隊交給麥克阿瑟指揮。因此,他立即把哈爾西的建議轉給正在魁北克開會的參謀長聯席會議。

  參謀長聯席會議對哈爾西的建議頗感興趣。馬歇爾立即把這個建議轉給麥克阿瑟以征求他的意見。麥克阿瑟當時正隨進攻莫羅泰的部隊在海上航行,要保持無線電靜默,因此,留在荷蘭蒂亞的薩瑟蘭無法与他聯系。但薩瑟蘭清楚,他的上司對能提前解放菲律賓肯定會拍手叫好的,于是在同肯尼及其他几位參謀人員商量之后,便以麥克阿瑟的名義給馬歇爾回電說:"一俟同尼米茲安排停當,我部即于10月20日開始萊特島行動。"

  當薩瑟蘭的回電到達魁北克時,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正在參加加拿大方面舉行的一個晚宴。看了電報后,他們立即离開宴席開了個小會,一致認為:"完全相信麥克阿瑟將軍、尼米茲將軍和哈爾西將軍能夠正确處理。"90分鐘后,關于取消進攻塔勞、棉蘭老和雅浦,同意10月20日進攻萊特的命令便飛越太平洋下達到兩個司令部。10月20日,這意味著比原計划提前了整整兩個月。

  此時,在太平洋上,滿載著按原計划進攻雅浦群島的美國陸軍第24軍的運輸艦船,接到尼米茲的命令后即改變航向駛往馬努斯島。另外,尼米茲還命令第3艦隊除第38特混艦隊外,一旦能夠抽調出來,就盡快向麥克阿瑟報到。同時,第38特混艦隊的4個大隊已調去支援西南太平洋部隊、中太平洋部隊進攻莫羅泰島和帕勞群島。

  9月15日,麥克阿瑟在金凱德的旗艦"納什維爾"號上觀看他的2.8万第7兩栖作戰部隊登上莫羅泰島。由于登陸前航空兵及海軍部隊對該島進行了猛烈的火力夾攻,使島上500名日軍倉皇逃向山里,因此,西南太平洋部隊未遇抵抗就占領了該島,并很快開始修建机場。麥克阿瑟照例上岸巡視了一番,然后返回荷蘭蒂亞。

  同一天,哈爾西的部隊在帕勞群島的佩萊利烏島登陸,遇到激烈抵抗,使這里變成了第二個塔拉瓦和第二個比亞克。有1万日軍在這座島上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山洞挖溝筑壘,同美軍周旋。直到11月25日,島上有組織的抵抗才停止。結果美軍亡2000人,傷8000人。這次行動被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多此一舉",本該听從哈爾西的建議予以取消。9月17日和22日,哈爾西的部隊還攻占了恩古盧島和烏利西島。

  麥克阿瑟回到荷蘭蒂亞后,得知參謀長聯席會議已下令于10月20日進攻萊特,頓時興奮不已。他立即打電報給華盛頓進一步建議,以他現有的部隊,依靠第3艦隊的支援,完全可以把原來進攻萊特的日期(12月20日)改為進攻呂宋的時間。當時,除金以外,參謀長聯席會議其他成員及尼米茲均已贊成打呂宋而不打台灣。在9月底召開的一次海軍會議上,尼米茲及其他海軍將領設法說服金,使他最終放棄了攻打台灣的主張。10月4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萊特戰役后的作戰行動指令,批准了麥克阿瑟12月20日登陸呂宋的建議,并确定尼米茲的部隊于下一年1月20日進攻硫黃島,3月1日攻取沖繩島。這是參謀長聯席會議對進攻呂宋第一次明确表態,表明麥克阿瑟的戰略取得了最終而徹底的胜利。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