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章 反共先鋒


  高天滾滾寒流急,昔日盟友今日敵;
  出爾反爾滅勞工,反共清共樂不疲。

  話說麥克阿瑟既是位民主斗士,也是位反共老手。人們可以回想起,早在30年代初期他當陸軍參謀長時,曾如何一口咬定"退役金大進軍"是赤色分子所為,是共產党陰謀推翻政府的暴亂,從而親自披挂上陣,指揮軍隊驅赶手 無寸鐵的退伍老兵。在整個大戰中,他對美國政府援助蘇聯 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抱著何种忿忿不平的態度。他曾說他本人一直被克里姆林宮當作要消滅的目標。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胜利,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合作的基礎已經消失,美英与蘇聯的對立日益尖銳。一方要利用戰后形勢擴大共產主義影響,實現世界革命,其中必然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傾向;另一方則要遏制"共產主義威脅",捍衛資本主義世界体系,其中也必然表現出強權政治傾向。在這兩大勢力的較量中,麥克阿瑟密切而不安地注視著事態的發展,并扮演了一個反共急先鋒的角色。

  在對日占領問題上,美蘇之間的沖突在大戰結束前即已開始了。1945年8月 11日,蘇聯曾向美國提出由兩國將領共同擔任駐日盟軍最高統帥的要求,但美國未予理睬。兩天后,杜魯門發布《總命令第l號》,其中把蘇軍受降地區定在中國東北、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地區。8月16日,斯大林就此致電杜魯門,提出千島群島和北海道北部也應由蘇軍受降。杜魯門堅決拒絕了蘇聯試圖參与占領日本本土的要求,但同意考慮將整個千島群島讓予蘇軍受降。8月18日,杜魯門公布《戰后占領日本本土的各國部隊的組成》文件,規定各占領國的部隊將編成統一的軍隊,由美國任命的最高司令來指揮,而不是像在德國那樣搞多國占領。這實際上表明了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的意圖。9月22日,杜魯門通過麥克阿瑟發布的《日本投降后美國的對日政策》規定,占領軍將置于美國任命的最高司令指揮之下,各盟國間如發生分歧,將按照美國的政策行事。這一排斥其他盟國對日占領的政策,導致了麥克阿瑟在日本建立起美國單獨占領的所謂盟軍最高統帥部。

  對美國的獨斷專行,蘇聯曾表示強烈反對。在1945年9月的倫敦外長會議上,莫洛托夫提出由美、蘇、中、英四國代表組成對日管制委員會,遭到美國拒絕。后來,蘇聯通過駐東京代表杰列揚科向麥克阿瑟再次提出占領北海道的要求,被麥克阿瑟一口回絕。杰列揚科憤怒地說,不管美國是否同意,蘇軍都將開進北海道。麥克阿瑟更是不甘示弱,說哪怕只有一個蘇聯士兵未經他的允許而進入日本,他就把蘇聯駐東京使團全部投入監獄。杰列揚科听了這話,簡直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片刻才說:"老天爺,我相信你做得出來。"

  此后,蘇聯和英國繼續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成立一個共同机构來指導對日占領。麥克阿瑟聞知后表示堅決反對。在他看來,打敗日本的是美國人,占領日本也當然要由美國單獨實行,不允許他國染指。他指責說:"當我們需要軍隊參加太平洋戰爭作戰時,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派來軍隊。"這种認識是幼稚而偏執的,似乎是只有美國人在同日本作戰。另外,他的強烈的權力欲使他不能容忍別人与之分享,他的強烈的反共意識使他更不能容忍蘇聯把日本赤化。

  然而,迫于蘇、英的壓力,美國政府不得不作些讓步。在12月舉行的莫斯科外長會議上,美國同意在華盛頓和東京分別成立遠東委員會和對日理事會。遠東委員會由參加過對日作戰的11國代表組成,名義上是對日占領的最高決策机關,負責制定對日政策、原則和標准,并在必要時有權重新審查盟軍最高統帥部的指令和實施情況。但由于該委員會的美、蘇、英、中四大國代表均擁有否決權,實際上很難作出一致的決定,即使取得了某种一致意見,其決定也必須通過美國政府和占領當局去執行,最后決定權仍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因此,該委員會實際上無法左右美國的對日政策,起不了多大作用。至于對日理事會更無實權可言了,它僅僅是個咨詢机构,一切听任麥克阿瑟行事。但不管怎么說,在麥克阿瑟看來,這兩個机构的設立都是沖著他來的,目的在于監督他的工作。因此,在得知要成立這兩個机构后,他對華盛頓向蘇聯人讓步感到十分气憤。在對新聞界發表的聲明中,他稱他從一開始就反對這一計划,并說他對莫斯科會議事先一無所知,故他對那里所作出的決定"不負任何責任"。

  直到發現這兩個机构實際上徒有虛名,不起什么作用后,他才放下心來。遠東委員會的首次會議直到1946年2月間才舉行,而那時麥克阿瑟的一系列民主化指令早已發布出去。結果,該委員會通常只限于批准占領當局已經采取的行動,或成為相互辯論和攻擊的場所。蘇聯方面經常利用它來批評麥克阿瑟的占領政策,而美國方面通常很少反駁。麥克阿瑟對此极為不滿,認為華盛頓對共產主義態度軟弱。惠特尼寫道:"在我們這些參謀人員看來,在日本問題上同共產党人所發生的一次次交鋒中,華盛頓都不予以支持,這似乎反映出一种近乎有意的冷漠態度。"華盛頓不作聲,麥克阿瑟決定自己來還擊。他在一項聲明中說:"我注意到蘇聯大使在遠東委員會上詆毀美國對日政策和行動的發言。……這种事情發生的基本原因是蘇聯想把日本納入共產主義思想体系軌道這一意圖的徹底失敗。"

  麥克阿瑟不但把蘇聯看成他的眼中釘,而且把中國共產党也當作他的肉中刺。1945年秋,國民党軍隊在美國支持下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但遭到解放區軍民的迎頭痛擊。在這种情況下,杜魯門于同年12月發表對華政策聲明,表示贊成中國"召開全國主要政党會議,以謀求早日解決目前的內爭",并派喬治·馬歇爾赴華"調處內戰"。對美國政府的這一現實主義立場,麥克阿瑟百思不得其解。他認為當時蔣介石已把中共逼得步步后退,但美國政府"不但不推進已在蔣委員長手中的胜利,反而安排了一次停戰調停"。當蔣介石于1946年6月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后,他又抱怨美國政府未能及時援助蔣介石,并把這看作是美國歷史上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當蔣介石最終被逐出大陸時,他哀歎道:"從海約翰1時代起費力地建立起來的一切都丟掉了。這就是我們在亞洲大陸力量崩潰的開始,從此也得了個'紙老虎'的笑柄。"
  1美國國務卿(1898-1905)。曾任林肯總統私人秘書和駐英大使等職。國務卿任內,攫取巴拿馬運河區,力主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提出各國在華享有平等貿易權利。——作者

  在日本,麥克阿瑟及其忠實伙伴吉田茂對于日益高漲的勞工運動則毫不留情地采取了大棒政策。隨著新工會法的實施,至1947年,日本約有2.5万個工會相繼建立起來,工會會員達500万人以上。為謀求自身的生存權利、擺脫生活困境,各階層勞動群眾開展了廣泛的抗議斗爭,罷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1946年11月,日本全官公廳工會(即政府机關和公共企業机關職員工會)聯合斗爭委員會(共斗)成立,集結了250万會員,向政府提出以提高工資為主的要求,從而掀起日本戰后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面對工人斗爭的猛烈攻勢,吉田首相態度強硬,并在1947年的新年致詞中把領導這次運動的工會領袖稱為"不逞之徒"。在他看來,工會的這些行動無一不是共產党人活動的結果,是他們為了政治目的而加劇社會不安所采取的陰謀舉動。因此,他所說的"不逞之徒"實際上指的是共產党人。共斗對政府的這种敵視態度十分气憤,于1月15日組成包括全國產業工會和總同盟在內的全國工會聯合斗爭委員會(全斗),并宣布于2月1日舉行全國總罷工,直到達到提高工資和打倒吉田內閣等目的為止。這一日本歷史上首次全國總罷工一旦實現,必將導致工人階級与資產階級的正面沖突,出現人民革命的新形勢。

  在革命形勢一触即發之際,后台老板麥克阿瑟終于出場了,他向吉田茂保證:如果出現總罷工,盟軍總部將出面進行鎮壓。同吉田茂一樣,他認為正在醞釀中的總罷工是共產党有計划的政治行動(實際上"全斗"領導人伊井彌四郎并非共產党人)。他后來寫道:"我不愿做那种有礙于最近組織起來的工人維護他們自己權利的事,但我也不容許少數共產党領導人利用罷工作為政治武器來破坏整個經濟。"因此,就在總罷工即將舉行的前一天下午,他向工會領導人發出禁止總罷工的命令:

  根据賦予我的盟軍最高統帥的權限,我告誡那些為進行此次總罷工而聯合起來的工會的工人領袖,我決不允許在日本還處于貧困衰弱的條件下采取這樣一种致命的社會斗爭手段。因此我命令他們停止推進這种行動……提出以舉行總罷工來要挾的人在日本國民中只占极少數。然而這些少數人會使廣大群眾陷入一場災難,就像過去不久把日本引入戰爭破坏的少數人所引起的災難那樣。

  "全斗"領導人伊井面對占領當局的強大壓力被迫屈服了,他在當晚的廣播中一面流著眼淚,一面宣布取消總罷工。就這樣,日本戰后群眾運動的高潮被曾經高喊鼓勵勞工運動的麥克阿瑟一手壓了下去。

  如果說此前占領當局把軍國主義分子當作主要清洗目標的話,那么從這時起,它則把共產党人逐步作為清洗對象,并最終使之非合法化。"二.一"大罷工受挫后,麥克阿瑟指令吉田解散國會,在新憲法下舉行大選。吉田認為,為防止共產党勢力的發展,應把原來實行的大選區制改為小選區制或中選區制,并把連記制改為單記制。這個提議在總部民政局長惠特尼那里碰壁后,吉田直接去找麥克阿瑟并得到后者的批准。恰在此時,杜魯門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后來被稱作"杜魯門主義"的總統咨文,系統闡述了其向"抵抗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非共產党國家提供援助的理論。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共產党在4月份舉行的大選中失利,在參眾兩院只分別獲得4個席位,而不左不右的社會党則成為第一大党。這一結果不能不說与杜魯門炮制的標志冷戰時期到來的"杜魯門主義"及占領當局的排共政策有很大關系。4月27日,即在眾議院大選后兩天,《朝日新聞》發表麥克阿瑟的聲明——"民意排除共產主義,選擇了中間道路。"

  杜魯門主義出籠后,國際反共勢力气焰囂張。1947年5月,法國和意大利將共產党人逐出政府;杜魯門簽署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法案,以遏制這兩個國家的共產主義勢力;吉田茂以社會党左派"容共"為由拒絕參加片山內閣。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進一步發揮了"杜魯門主義",提出一項复興歐洲經濟的援助計划——"馬歇爾計划",以使美國控制西歐,從而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

  無獨有偶。1948年1月,美國陸軍部長羅雅爾在舊金山發表"要使日本成為對付共產主義的堤壩"的著名演說,指出美國的對日政策"不僅要使日本獨立,而且在日本建立起對今后遠東可能發生的新的极權主義戰爭威脅,能夠充分完成其防御任務的強大而穩定的民主政治"。羅雅爾的演說標志著美國對日占領政策的轉變,表現在從原來打擊日本壟斷資本變為保護和扶植,從徹底消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變為扶植和利用日本企業和軍事基地為其亞洲戰略方針服務。同年3月,美國陸軍部發表斯特萊庫調查團的報告書,指出复興日本經濟必須有外部援助。4月,美國國務院官員喬治·凱南在視察日本后向馬歇爾報告說:"如果确實不能取得盟國的贊同召開媾和會議,美國應在日本采取單獨行動,要把日本經濟重建到能夠自立的程度,這樣就能防止共產主義的入侵。在這一點上,我和麥克阿瑟將軍的意見完全一致。而且鑒于美蘇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正在惡化,有必要考慮把日本作為亞洲防共堤壩的軍事重要性。"在羅雅爾、凱南和麥克阿瑟的推動下,美國政府從6月起開始向日本提供貸款和物資援助,總額達20億美元。作為占領當局最高行政長官,麥克阿瑟積极推行了美國變日本為"反共堤壩"的政策。

  1948年,正值美國的大選年。像1944年一樣,麥克阿瑟在身邊參謀人員和國內支持者們的鼓動下,再次參加了總統競選。這次,他不再扭扭捏捏了,而是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爭當共和党候選人。麥克阿瑟之所以再次對涉足政界感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在日本的成功實踐及所贏得的普遍贊譽,使他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個國家;二是他對華盛頓企圖"破坏他的地位的一伙人"极為不滿,宣稱"有朝一日他要把國務院攪個天翻地覆";三是他想利用他在國內的崇高聲望撈取政治資本。當時,在他的老家威斯康星州,到處充斥著他的傳記:《麥克阿瑟:天賜的英雄》、《麥克阿瑟:自由的戰士》、《偉大的麥克阿瑟》等等。結果,在反杜魯門的赫斯特新聞社的鼓動下,麥克阿瑟競選俱樂部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麥克阿瑟欣喜地接受了這份好意,于3月中旬向新聞界宣布參加競選:

  我獲悉由我的許多威斯康星同胞簽名的請愿書在麥迪遜提出,把我的名字呈給選舉切作為4月6日預選中的人選。我對這种友善的信任深表謝意。……我似乎沒有必要重复我無意積极尋求或追求任何公職,也不打算离開我在日本的工作崗位。但我卻要謙恭地指出,如果我因為害怕遇到危險和害怕承擔責任而畏葸退縮,不敢接受美國人民也許要賦予我的任何公職,那么我就背叛了作為一個好公民的所有准則。

  當時在共和党內競選呼聲最高的仍是托馬斯·杜威和哈羅德·史塔生。杜威在拉選票時對麥克阿瑟抨擊道:"現在面臨的不是一場戰爭危机,而是一場和平危机。軍事天才無論怎樣出色,都不能解決問題。"其他反對者則不斷提到他的离婚、他在對比利·米切爾的審判中投了贊成票。但不管怎么說,麥克阿瑟在威斯康星州的威望還是很高的,而且擁護他的大都是有錢人,擁有大量的競選經費。因此,人們預料,他在威斯康星州定會大獲全胜。然而,好像命運在有意捉弄他一樣——預選結果几乎完全是1944年慘敗的重演:史塔生獲19票,獨占鰲頭,而麥克阿瑟只得了8票。看到這一結果,民主党領袖麥格拉思開玩笑地說:"這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要保證民主党在11月選舉中獲胜,只要時事評論員們都一致預言失敗就行了。"這雖是句玩笑話,但卻被他言中了:曾被輿論界認為毫無希望的杜魯門,果真再次當選總統。

  事情本來該過去了,但命運之神非要再捉弄他一下不可。當6月下旬共和党在費城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偏偏有人又把他的名字列在提名人選中。結果在第一輪投票時,他獲得1094張選票中的11票,在第二輪投票時得7票,在第三輪投票時就一票也沒有了。杜威以全票被正式提名為共和党候選人。

  這种悲慘的結局對愛面子的麥克阿瑟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大大刺傷了他的自尊心。他沒想到結果會這么慘,慘得讓他無法接受。當惠特尼把選舉結果告訴他時,這位向來高傲的將軍"心情沉重地垂下了頭"。瓊也十分沮喪,她曾對丈夫這次競選抱著很大的希望,并一直渴望能帶還未見過祖國什么樣的儿子回到國內去。麥克阿瑟后來在回憶錄中為這次競選失敗解嘲道:"在美國,我的名字又被投入到共和党提名總統競選的斗爭中。我并不是候選人,我也拒絕參加這個公職的競選活動。我絲毫不想成為國家首腦,因為在任職日本期間我已經干夠了這种事情。我所犯的一個最大錯誤,是沒有更明确地拒絕參加政治活動。不出所料,這個意圖是失敗了,它的唯一明顯的后果是,執政党對我進行了大量的政治誹謗。……從這時候起,對我施加報复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

  或許是受了這次失敗的刺激,麥克阿瑟固有的偏執情緒和反共意識更加強烈了。他大肆侮辱國務院,恨不得把它看作是親蘇親共的"小集團"。他常常詩難那些批評他和占領當局的記者們,甚至把他們驅逐出境。他禁止日本新聞界發表任何不利于其政策和形象的報道。對來自美國報紙的批評,哪怕是最沒有影響的小報,他都极為敏感地予以回擊。

  他對他起初所倡導的日本工會運動越來越不耐煩了。在競選失敗后的7月,他下令禁止公務員參加罷工,并責令日本政府就此修改公務員法,把工人編入公職机构,全面取消國家公務員的團体交涉權和斗爭權,對團結權也加以限制,從而剝奪了作為工人運動核心力量的國家公務員的基本人權和政治活動的自由。工人們不喜歡這個酷似塔夫脫一哈特利法1(1947年6月在美國施行)的法案,甚至美國有關人士也批評這一立法。但麥克阿瑟卻認為,共產党人的滲透已對整個政府构成威脅,實施該法可以使共產党人不再以勞工代理人的面目出現。10月,走中間道路的蘆田內閣垮台后,他再次把保守的反共分子吉田茂扶上台,組成自民党單獨政權。吉田一上台,即召開臨時國會,于11月通過了修改后的《國家公務員法》。
  11947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勞資關系法案,因由參議員R·塔夫脫和眾議員F·哈特利提出而得名。法案對工人罷工等許多權利加以限制,旨在壓制工會運動。-作者

  此時的日本,為了复興壟斷資本,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壓制凍結工資,強制國民忍受艱苦生活,引起廣大勞動群眾的強烈不滿。這种不滿由于占領當局推行所謂"穩定經濟九原則"而更加加劇了。所謂"九原則",其核心內容是在政策上采取加強征稅、壓縮財政開支、凍結工資及加強勞動強度等措施,以達到預算的綜合平衡、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社會經濟的目的。上述政策的實施雖使國家財政狀況有所好轉并初步制止了通貨膨脹,但也帶來了銀根吃緊、貨物滯銷、生產停滯、中小企業破產、失業者激增、人民生活惡化等消极后果。它只符合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使廣大勞動群眾成為受害者。据統計,當時有30-40%的企業處于停產狀態,有數十万工人失業。為推行合理化、節約開支,几十万國家公務員也遭解雇。在這种情況下,曾一度處于低潮的工人運動再次高漲,而共產党的影響也再次擴大。在1949年1月舉行的大選中,共產党的得票增加了近200万張,在議會中的席位從4席增加到35席。

  面對這种形勢,吉田茂在占領當局的支持下開始對共產党人采取公開鎮壓的政策。他在2月份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放風說:"听說共產党在稅務署利用減少稅收的方法來提高聲望,獲得支持,這是不合法的……此外,教師進行共產主義宣傳,教唆破坏社會和進行革命,這是很成問題的,要嚴加管束。"4月,吉田下令成立考察特別委員會,并發布團体等限制令,把反民主主義(左翼)團体列入取締對象,同時要求團体成員進行登記,以限制共產党的活動。5月,在修改工會法和勞動關系調整法、整頓鎮壓体制以及分裂勞動陣線、削弱抵抗力量的基礎上,吉田開始了他最重要的清共步驟,即進行行政整頓、公布定員法、大量解雇公職人員,企圖以此驅逐登記在冊的共產党員和左翼工會會員。7月4日,日政府向行政整頓中最大的關口——國營鐵路發布了第一次解雇通告,第二天即發生了國鐵總裁下山定則失蹤、后發現已被車壓死的"下山事件"。接著7月12日開始第二次解雇,三天后又發生中央線上三鷹站電車無人駕駛、沖出鐵軌的"三鷹事件"。8月17日,在東北線的松川附近,再次發生列車顛覆的"松川事件"。對這一系列事件,吉田都認為是共產党和工會所為,并以此為借口逮捕了許多共產党人,判以重罪。直到15年后人們才弄清,上述判決實屬冤案。那么,既然不是共產党所為,又會是誰呢?有人小心地提出,會不會是占領當局或日本政府抑或兩家串通,為了孤立左翼勢力、鎮壓共產党人而在背后故意搗鬼,然后栽贓陷害?其真相如何,似乎將永遠是個謎。不過,吉田在8月9日寫給麥克阿瑟的信耐人尋味:"最近,有不少證据表明,如果政府對于赤色勢力的破坏性、顛覆性活動,堅定推行果斷無畏的政策,國民就將支持政府,并表現出堅強的團結。因此,我政府愿意表明,我們將主動發起進行這場反共斗爭,履行自己的責任。考慮到日美關系,我不希望閣下的司令部直接卷入對共產党人的斗爭。"由于巧妙地利用了這些事件,吉田几乎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他的大裁減。

  到1949年秋,中國的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胜利。蔣介石的軍隊盡管有美國的援助,裝備精良、數量眾多,但其內部腐敗、軍無斗志,終于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迅即土崩瓦解,蔣介石本人則逃到台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并給世界形勢帶來了深刻變化。它不僅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蔣家王朝的覆滅對美國統治者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的事實。多年來,美國的決策者們一直把中國看作是它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而苦心經營,指望蔣介石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東方支柱,但現在一切都成了泡影。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長達1054頁的《白皮書》中無可奈何地寫道:"中國內戰的不祥結局,非美國政府所能控制。這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已做的和可做的一切,都無法改變這個結局。"他清楚地認識到,國民党之所以失敗,完全是由于其政權力不胜任、腐敗無能、失去民心所致。對艾奇遜的這种解釋,當時很少有美國人相信:就是這個艾奇遜,不久前不是還在說國民党政府如何如何优秀嗎,怎么會突然腐敗起來了呢?他們對杜魯門和艾奇遜大加指責,認為"丟了"中國,責任完全在華盛頓,是華盛頓某些狡猾的叛徒和國外共產党人勾結的結果。一些共和党人甚至直呼艾奇遜就是叛徒,是共產党特務。

  麥克阿瑟也毫不例外地加入到這一討伐的行列,這說明他對中國問題是多么的缺乏了解。他認為美國不但沒有給蔣介石以足夠的援助,甚至還同情中共,堅持要蔣介石組成有共產党參加的聯合政府,致使"力量均勢"發生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變化。他固執地指責說:"當權者未能執行現行的美國政策,這造成了一個盟國的垮台,并危及了我國的安全。在我們一度有過堅定可靠的盟國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個共產主義敵人的生長壯大。我們注視著共產帝國主義在全世界擴大它的影響。我們看到成干上万的青年,在無效的綏靖政策的盲目執行過程中徒然犧牲其生命,而這种政策是以對歷史及對敵人的無知為依据的。"實際上,麥克阿瑟在說別人無知的時候,他自己更無知。他不相信有關國民党腐敗的"傳說",看不到蔣介石的軍隊是如何潰敗、投降甚至起義的。他們一触即潰、望風而逃,即便得到多少個億美元的援助也不管用,等于白白扔掉。

  12月,當蔣介石的最后一批軍隊被赶到台灣后,艾奇遜通知駐外使節說,台灣的重要性應盡可能不予強調,因為它的陷落是遲早的事;相反,要适當強調台灣"在歷史上和地理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戰略价值,失去它不會嚴重危及美國和其他反共國家的利益。麥克阿瑟對美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极為不滿。兩周后,他把這份備忘錄透露給新聞界,結果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共和党人要求用海軍保衛台灣,但被杜魯門拒絕。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再次确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有關台灣歸還中國的條款。并申明:"目前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的途徑。"一周后,艾奇遜在華盛頓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其中講到美國在遠東的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到菲律賓。"至于太平洋其他地區的軍事安全,很顯然,沒有人能确保這些地區不受軍事進攻。"這篇本來与杜魯門的政策并無多大出入的演說卻遭到許多人的非難,認為它不但把台灣而且把南朝鮮也置于防御圈之外,這是在大放綠燈,縱容侵略,把它們拱手送給共產党。麥克阿瑟也認為艾奇遜的講話"欠周到",因此邀他到東京討論亞洲形勢。但艾奇遜以他公務繁忙、走不開為由謝絕了邀請。

  艾奇遜有理由對所受到的指責感到吃惊和不滿。他一直以為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麥克阿瑟是支持他的,因為早在1947年,參謀長聯席會議即排除了在亞洲大陸進行地面戰爭的可能性,認為在南朝鮮不值得一戰。而麥克阿瑟也在1949年3月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我們對來自亞洲侵略威脅的防御部署,常常從美洲大陸的西海岸來考慮,而把太平洋視為敵人進攻美國的通道。現在,太平洋成了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內湖,而我們的防線則是沿亞洲海岸穿過一連串島嶼。這條防線起自菲律賓,經過琉球群島,其主要防御据點是沖繩,然后再彎過來,通過日本和阿留申群島直到阿拉斯加。"這條防線与艾奇遜所描述的完全相同,只是表述順序正好相反而已,所以艾奇遜才認為他与麥克阿瑟的觀點是一致的。但艾奇遜的頭腦顯然跟不上形勢,他應該意識到,麥克阿瑟講那番話時,國民党在中國還沒有垮台,美國還把中國當作反共前哨陣地。現在情況不同了,麥克阿瑟的態度也改變了。他在1950年上半年曾兩次上書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概念,主張美國應援助它而不是放棄它。

  由于作為美國統治亞洲支柱的中國國民党政府的垮台,使美國的遠東政策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日本現在成了新的支柱,美國人"要像合眾國的一個州那樣确保日本",把它變成真正的東方"反共堤壩"。在這种情況下,麥克阿瑟在對待日本共產党的問題上態度更加強硬了。他在1950年的新年致詞中強調要排除共產主義勢力,并确認日本在受到攻擊時擁有自衛權。1月,蘇聯領導的"共產党和工人党情報局"机關報以《關于日本的形勢》為題發表文章,批評日共的和平革命論,號召對美國占領當局所進行的軍事化和反動化政策進行斗爭。這一批評在日共內部引起极大混亂,導致主流派和國際派的分裂。在5月3日憲法紀念日,麥克阿瑟發表反共聲明:

  日共正在撕下合法的假面具,公然充當國際掠奪的走卒,起著為外國的權力政策、帝國主義的目的服務和破坏性宣傳的作用…。該党從事上述活動,也正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該党是否還有權享受從它要破坏的國家和法律中所得到的恩惠和保護,而且該党的活動究竟還能否再看作是憲法所承認的政治運動。

  6月6日,麥克阿瑟致信吉田茂,指出共產党人企圖進行暴力革命的危險性并不亞于軍國主義領導人,因此他命令立即解散日共中央,開除日共中央委員的公職。第二天,他又下令禁止發行日共机關報《赤旗》,清洗其編輯部成員,并在全國范圍內無限期禁止一切集會和游行示威。吉田此時則對立即宣布共產党非法表示异議。他雖然是位堅決的反共分子,但他認為當時的日本土改已經完成,經濟正在恢复,日共的市場很小,且出現內部分裂,還未強大到對日本的穩定构成很大威脅從而非取締不可的地步。但麥克阿瑟在反共問題上比他更堅決。對此,他只好無可奈何地抱怨說:"美國人真有意思。1945年你們來日本的時候,我們把共產党都關在監獄里,是你們要我們把他們放出來。現在,你們又要我們把他們關起來,這就費事了,知道嗎?"說歸說,命令還是要服從的。從7月份起,日本政府在新聞、廣播、教育等机构及整個公共企業和民間企業,不管三七二十一強行解雇共產党人及其同情者。至年底,共有約2万余人被開除。

  在"清共"的同時,麥克阿瑟還為改善日本的國際地位,使其納入美國的戰略棋盤,發揮其遠東反共支柱作用而努力。在這方面,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是他積极推動了与日本單獨媾和。他認為,締結和約和結束占領越快,對美國推行現行的亞洲戰略就越有利,因為它"是在亞洲事務中維護我們的領導地位和恢复我們已失去的主動性的一條道路,這可能是我們在目前可以采取的最有戲劇性和最有活力的方式"。在他及國務卿外交政策顧問約翰·杜勒斯等人的推動下,杜魯門于1950年9月發表加速進行對日媾和的聲明。一年后,排除中、蘇等國參加的對日片面和約在舊金山簽署,确立了日本的獨立,同時也确立了日本在政治和軍事上對美國的從屬關系。

  另一件是他實現了對日本的重新武裝。朝鮮戰爭爆發后,由于駐日美軍几乎全部開赴朝鮮戰場,為确保日本國內治安,填補美軍走后留下的空白,麥克阿瑟于7月8日致信吉田茂,命令日本政府建立一支由7.5万人組成的警察預備隊,并增加海上保安廳人員8000名。吉田接令后,立即著手組建工作,于8月召募了第一批隊員。所謂"警察預備隊"(即后來改稱的自衛隊),實際上是一支由美軍提供裝備并受美軍軍官指揮的正規軍。從此,日本結束了戰后五年沒有軍隊的歷史,開始走上重整軍備的道路。這同新憲法中日本不擁有武裝力量的規定是背道而馳的,盡管它打著"自衛"的旗號。這正是:苦心經營筑堤壩,管他違法不違法。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