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一個猶太人的家世


  流浪于歐洲中部、南部和東部的猶太人在連續二千多年的歷史中飽嘗了种种苦難。自從公元前六世紀以色列王國和猶太人的神殿被破坏以后,猶太人就陸陸續續地流落到中亞、西南亞、北非和歐洲。他們象种子一樣散布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定居在异民族中間。在世代相傳的漫長生活中,他們除了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特殊的生活習俗以外,還對各民族的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在近一百年的人類歷史上,至少有三個猶太人,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划時代的貢獻;這三個人就是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据弗洛伊德在他的《自傳》中所說:
  我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我自己至今也還是一個猶太人。我有理由相信,我父親的家族在萊茵河(科隆一帶)定居已經相當長久了。但是,十四、五世紀中猶太人受到迫害,他們才向東逃走。而在十九世紀中葉,他們又從立陶宛經加里西亞而遷回到德屬奧地利。
  猶太裔血統對于弗洛伊德今后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不僅是指猶太人的語言、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定居于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給弗洛伊德提供了無形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奮發圖強地和專心致志地從事對人類精神活動的科學分析事業。更确切地說,使弗洛伊德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的重要因素,与其說是猶太人的血統,不如說是猶太人所身受的壓迫和歧視。弗洛伊德曾說:
  我經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經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具備的那种蔑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歷史上的那個偉大時刻而心甘情愿地獻出我的一生。
  這种不甘忍受歧視的感情始終伴隨著弗洛伊德的一生。它象潛伏在火山深處的岩漿一樣默默地運行著,最終將不可避兔地噴發出來。
  弗洛伊德憤慨地說:
  我永遠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得為我的祖先而感到羞恥,或如一般人所說的那樣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恥?!于是,我義無反顧地采取了昂然不接受的態度,并始終都不為此后悔……
  弗洛伊德的童年時代以至他的整個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環境中度過的。
  弗洛伊德的曾祖父叫埃弗萊姆,而他的祖父叫斯洛莫。他的祖父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夕,即一八五六年二月离開了人世。所以,當弗洛伊德出生時,作為對他的祖父的紀念,他的猶太名字也叫斯洛莫。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可布·弗洛伊德于一八一五年生于德國加里西亞的狄斯門尼茲。
  雅可布是毛織品商人,但他手中只擁有微薄的資本。
  一八五五年,四十歲的雅可布·弗洛伊德同比他小二十歲的猶太姑娘阿美麗·娜丹森結婚。次年,即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出生的地方是弗萊堡市內的一座兩層樓小房子。這座簡陋的房子有一扇大門對著大街。從出生到三歲,弗洛伊德就在這里度過。
  弗洛伊德的幼年時代,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親在同他的母親結婚以前曾經結過兩次婚。第一次結婚是當雅可布十七歲的時候,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了大儿子伊曼努爾。接著,雅可布的第二任妻子在一八三六年為他生下了第二個儿子菲力浦。所以,當弗洛伊德出世的時候,他的同父异母哥哥伊曼努爾二十四歲,菲力浦二十歲。當時他們倆都經營商業。不幸的是,伊曼努爾和菲力浦的生意連連失敗,以致弗洛伊德的父親不得不拿出大量的金錢救濟他們。到弗洛伊德懂事的時候,弗洛伊德父親已沒有什么錢了。
  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猶太商人。后來,弗洛伊德有一次談到他父親的為人時說,他象狄更斯的小說《大衛·柯伯費爾特》中的人物米考怕那樣,是一個樂天派,“始終都充滿著希望地期待著未來”。
  雅可布·弗洛伊德總是好心地看待別人和周圍的事物。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据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當他為了寫弗洛伊德的傳記而向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提出“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性格?”時,安娜毫不猶豫地說:“他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單純。”弗洛伊德從父親那里繼承而來的這种突出的性格一直伴隨了他的一生,并体現在他的一舉一動上。据鐘斯說,弗洛伊德最討厭那些使生活變得复雜化的因素,他的這個特性甚至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比方說,他一共只有三套衣服、三雙鞋子、三套內衣,就是外出度長假,他的行李也往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父親傳給弗洛伊德的性格對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將极其复雜的精神現象分析成最單純的“潛意識”和“性動力”,就是因為他酷愛事物的單純化結构,并因而怀抱著某种想把一切都還原成最簡單的元素的愿望。在弗洛伊德看來,不僅万事万物都是由最簡單的元素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們的那些在表面看來极其复雜和令人眼花緣亂的變化,也必然遵循著一條极其簡單的規律。弗洛伊德的這种性格,在他的漫長的一生中,由一种單純的生活習慣而慢慢地發展成一种思想方法和世界觀。
  厄納士特·鐘斯也反复地說:“弗洛伊德之喜歡單純和厭惡繁瑣,同他性格中的其它兩個特性有极密切的聯系:即厭惡形式化和不愿忍受各种人為的限制。他對形式主義的厭煩,有一部分歸因于他生長的貧賤環境,使他少有進行社交往來的机會。……弗洛伊德對于复雜的保護性措施,特別是人們經常引用到生活關系中的那些法律方面的保護性措施最為厭煩。他認為,假如兩個人真的互相信賴,這些保護性措施就是多余的;而如果他們不能彼此信賴,就是有這些繁文縟節的保障,也無濟于事……”
  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弗洛伊德本人的這些根深蒂固的單純性格,和他們所處的貧寒家境确實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們時時刻刻身受著來自社會方面的各种壓力和侮辱,而他們又祖祖輩輩過半流浪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社會關系极為簡單,而且很自然地厭惡“上流社會”的那套虛偽的形式主義的种种習俗。弗洛伊德的父親沒有念過中學,他所認識的世界除了他本人所直接看到的和他周圍的少得可怜的親友所告訴他的那一部分知識以外,再也沒有別的。
  但是,弗洛伊德的父親和他本人所生活的世界和社會,并不是象他們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單純。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后,在雅可布·弗洛伊德由加里西亞遷往摩拉維亞前后,在歐洲各地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具有著扭轉歐洲歷史方向的深刻意義。弗洛伊德的父親雖然沒能認識到所有這些歷史事件的內在意義,但這些事件對弗洛伊德的一生卻產生了深遠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弗洛伊德家族是猶太人。因此,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猶太人的特殊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以及猶太人所受到的特殊的社會待遇,始終都影響著弗洛伊德的生活和科學研究。但另一方面,和其他定居于歐洲的猶太人一樣,弗洛伊德家族也受到了他們所接触到的周圍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尤其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
  弗洛伊德家族已有三個世紀的時間生活于日耳曼民族所群居的社會中。所以,日耳曼民族自十五世紀以來所經歷的歷史變遷及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變革,都給予弗洛伊德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當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紀中葉出生于摩拉維亞的一個小城市的時候,德國和奧地利這兩大日耳曼國家已經歷了自十五、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深刻變化。在弗洛伊德身上,与其說体現了單純的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的影響,不如說集中了猶太人和日耳曼人在多年的文化交流中所積累的那些复雜的歷史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可布·弗洛伊德決心從加里西亞遷往摩拉維亞時,整個歐洲發生了一場真正的革命運動。這就是發生在一八四八年前后的歐洲革命。這場革命,在某种意義上說,是同十九世紀初法國的拿破侖的東征、摧毀和削弱,包括普魯士、俄國在內的腐朽的封建勢力和天主教教會勢力有密切關系。一向受天主教會和普魯士腐朽勢力迫害的猶太人,包括弗洛伊德家族在內,都對自拿破侖東征以來,在整個歐洲大陸所發生的社會變革產生了由衷的和本能的興奮心情。
  据保羅·羅森說,古代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和拿破侖,是弗洛伊德從小就敬仰著的兩位英雄。因為正是歷史上的這兩位英雄,率領著強大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打敗了歧視和壓迫猶太人的“神圣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從而實現了弗洛伊德的复仇理想。
  摩拉維亞在當時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在這里,同奧地利其他地區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這里是奧地利的比較發達的經濟區之一。作為捷克的一部分,同奧地利的其他地區相比,這里較早地發展了先進的工業。捷克走上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比它東面和南面的其他斯拉夫國家要早得多;即使同壓迫著它的奧地利相比,捷克在經濟上也要發達得多。
  第二,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一樣是民族矛盾最尖銳的地區。捷克是在一六二零年的“白山戰役”后失去自己的獨立而淪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俄國十九世紀著名的作家赫爾岑寫道:“奧地利用了兩個世紀的時間有系統地把捷克這個民族的一切獨特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東西扼殺了。”(《赫爾岑全集》)古老的布拉格大學被操縱在企圖扼殺一切進步文化傳統的耶穌會士手中。
  如果說在十九世紀中葉捷克人遭受到奧地利的民族壓迫的話,那么,猶太人就處在這种壓迫的最低層。當一八五六年弗洛伊德出世的時候,摩拉維亞的猶太人所遭受的歧視和壓制使弗洛伊德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窒息。這种對猶太人的歧視一直籠罩在弗洛伊德的幼年生活環境中。盡管在此后的八十多年中,這种對猶太人的歧視有了各种形式的變化,但始終沒有根本消除過,以致弗洛伊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在這种不合理的歧視气氛中度過的。
  弗萊堡是一個不大的小城鎮。在十九世紀中葉,當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這里約莫住著五千人。全市只有几條大街,市里只有几十家小型工厂。這里原先是屬于大摩拉維亞斯拉夫國的一個小鎮。從十九世紀后半葉起,這里就發展了各种各樣的手工工場,它比起附近的斯洛伐克先進得多。弗洛伊德的父親在這里經營的毛織品生意勉強地維持了弗洛伊德一家的生活。經濟上雖然不很富裕,但家庭生活還是融洽的。
  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美麗·娜丹森又名瑪麗亞,是一位很智慧的年輕婦女。母親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比父親更深遠。這不僅是因為瑪麗亞對弗洛伊德給予了深切的關怀,使弗洛伊德對他母親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因為瑪麗亞比弗洛伊德的父親更長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一直共同生活到一九三零年為止,而弗洛伊德的父親則在一八九六年就离開了人世。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他們過著儉朴的猶太教生活。猶太教要求自己的教徒信奉一种共同的“法”,即希伯來語所說的“多拉”。所謂“法”或“多拉”是起源于《圣經》中的《舊約》的道德和宗教學說体系,要求猶太人忠于猶太教的最高的神——耶和華,并遵守猶太教祭士——“拉比”的教導和告誡。“拉比”一詞原指最早的猶太教“法學博士”。他們從公元二世紀到十三世紀間一代接一代地專門研究了《舊約》和猶太教教義,為猶太教教義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遂為猶太教教法的系統化作出了貢獻。根据猶太教教法的規定,猶太人必須在飲食方面遵循特殊的戒律。男人必須堅持割禮,每周星期六要過“沙巴斯”,即“安息日”。根据猶太教法規定,在安息日內,猶太人要堅持步行約三分之二哩的路程,被稱為“安息日路程”。猶太教法還規定猶太人每周要到猶太教堂去祈禱和在那里接受宗教教育。
  弗洛伊德的父親嚴格地遵守在些猶太教法規,使弗洛伊德從小接受了猶太教教育,也使他從小就對《圣經》很熟悉。弗洛伊德的父親雖然沒念過大學,但他曾用大量時間研究過猶太教法典《塔爾姆特》。弗洛伊德的父親作為這一家猶太人的家長,要求弗洛伊德從小就忠實于本民族的宗教教規。
  弗洛伊德在幼小時期,由一位信天主教的保姆服侍著。這位保姆給小小的弗洛伊德以很深的印象,以至弗洛伊德在成人后還對她的形象記憶猶新。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的起源》一書中說,這位天主教徒保姆長得“難看、年歲較老些,但很聰明”。她教給弗洛伊德“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并使他從小就“對我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認識和估計”。她經常抱著弗洛伊德到教堂去,并向他講天主教的故事。弗洛伊德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從這位保姆的嘴里听到有關天堂、地獄和《圣經》的許多動人的故事。因此,弗洛伊德的媽媽后來也說,弗洛伊德剛剛會說話的時候,就對家里人說到“上帝怎樣指導他做事”。弗洛伊德很喜愛這位保姆。她也許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初向他提供《圣經》教育的一個人。但這位保姆未能長時期地与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据說多弗洛伊德兩歲半的時候,這位保姆因偷東西而被辭退了。后來,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為此事表示遺憾和惋惜。
  弗洛伊德的母親也是一位慈善的和虔誠的猶太教徒。她生了七個孩子。她在家中只講猶太人所講的“依地語”(一种為猶太人使用的國際語),而不是講她的老家加里西亞的“高地德語”(原為德國南部和中部使用的德語,現為標准德語)。
  弗洛伊德對母親很孝順。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親時說,他的自信以及對事業的樂觀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母親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說:“母親在同儿子的關系中總是給予無限的滿足;這是最完全、最徹底地擺脫了人類的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關系。”弗洛伊德始終熱愛、尊敬母親。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對母親的熱愛使弗洛伊德在一生中,從來都沒有指責過婦女背棄了他或欺騙了他。
  弗洛伊德的母親特別寵愛弗洛伊德。湊巧得很,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歡的小說狄更斯的《大衛·柯伯費爾特》的男主角一樣,在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帶出了胎衣。据說,這件事象征著這孩子將會有很好的命運。弗洛伊德以后常常以此自豪,并說,他從母親身上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奇妙的好處——他曾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于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他在七個孩子當中,排行老大——他和最小的弟弟亞歷山大之間,相差十歲,中間還有五個妹妹。母親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這個大儿子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就。
  弗洛伊德的母親本來是住在德國東北部的加里西亞的。那個地方靠近俄國。后來,阿美麗還在俄國的敖德薩度過自己的童年。阿美麗同兩個哥哥一起,住在美麗的黑海之濱。她從小聰明、活潑又美麗。后來,阿美麗又隨自己的父母遷往維也納;在那里,正好遇到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一直到后來,當阿美麗已經七、八十歲的時候,她還能清晰地回憶起一八四八年的維也納起義。
  一八五六年,當阿美麗生下弗洛伊弗的時候,呱呱墜地的弗洛伊德長著一頭長長的黑發,所以阿美麗親切地給弗洛伊德起了綽號“小黑鬼”。
  据弗洛伊德回憶,在弗萊堡生活時,弗洛伊德有一次闖入他父母的臥室,以好奇的目光試圖觀察大人的性生活,因此,被激怒了的父親把他赶回自己的房間里去。
  還有一次,弗洛伊德已兩歲了,但還在床上撒尿。他爸爸指責他以后,他說:“別著急,爸爸。我會在市中心給你買一個新的、美麗的、紅色的床來賠你。”通過這些事,弗洛伊德的腦海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爸爸是現實主義者,而媽媽則是對他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
  弗洛伊德在弗萊堡的生活雖然僅僅是他的漫長的生命歷程中的最初的、還不懂事的三年。但弗洛伊德的父母在這個小城市里所建立起來的這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及其歷史背景,給弗洛伊德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此后,每當弗洛伊德回憶自己在弗萊堡的童年生活時,他總是以田園詩人所特有的深厚感情怀念這個小小的城市。
  弗萊堡在摩拉維亞的東南部,靠近西里西亞。它位于維也納東北部一百五十哩的地方。城里有一個很有名的圣瑪麗教堂,教堂塔尖高達二百尺,從那里發出的清脆的鐘聲可以在全市所有的地方听到。弗萊堡的居民絕大多數是羅馬天主教徒,只有百分之二的新教教徒和同樣少的猶太人。全市鎮的人,對于根本不去天主教堂作禮拜的猶太人几乎都能叫出他們的每一個家長的名字。
  弗萊堡的工業主要是紡織業。由于這些紡織業主要是手工操作,所以,在弗洛伊德家族遷往此地前二十年內,這些手工紡織業因受到日益發展的机織業的打擊,已經走下坡路了。在四十年代時,由維也納向北舖設的鐵路繞過弗萊堡,因此,弗萊堡的地理位置反而變得不重要了。這樣一來,那里的古老而落后的手工業就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与此同時,捷克本土的民族主義勢力也發展起來了。他們對來自德意志、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力量進行了抵制和排擠。捷克人同時也憎恨操德語的猶太人。早在一八四八年布拉格起義時,布拉格市內的猶太紡織業商人就遭到打擊。隨著捷克民族經濟的發展及德奧統治者的加緊盤剝,摩拉維亞地區的猶太工商業的處境每況愈下。
  當時,弗洛伊德家族的生活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作為這個家族的家長,雅可布·弗洛伊德必須作出抉擇。弗洛伊德一生的生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這次新的抉擇。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