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八五九年,弗洛伊德一家离開弗萊堡到德國薩克森區的萊比錫去。這次遷徙的原因不很清楚。据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上的,另一個是戰爭所引起的。 在經濟上,當時弗洛伊德的兩個异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到南非去做駝鳥羽毛的生意失敗。弗洛伊德的父親只好把自己開設的毛織品商店的資本拿去抵債。這樣一來,雅可布在弗萊堡的買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實際上,在弗萊堡期間,弗洛伊德一家人的生活一直還需要弗洛伊德的母親娘家方面的接濟和資助。 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之間在當時發生了一場戰爭。在戰爭期間,哈布斯堡王朝規定,全國所有适齡男子都要服兵役。當時,弗洛伊德一家有三個人——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兩位哥哥——都有被征服兵役的危險。大概也是為了逃避服兵役,雅可布·弗洛伊德決定遷出奧匈帝國所屬的摩拉維亞而到德意志的薩克森去。不久,奧意戰爭結束了,弗洛伊德一家才從萊比錫遷往維也納,而弗洛伊德的兩位异母哥哥則到倫敦去居住。 在這一時期如被征服兵役,對猶太人來說是极難忍受的痛苦。因為在軍隊中不僅要受官方的殘酷的虐待,而且還要被迫放棄一切猶太人的生活習慣。 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是維也納文化發展的全盛期。這是維也納的“文藝复興時期”——不論在音樂、哲學、文學、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維也納都取得了聞名世界的成就。古老的維也納大學是學者們群居的高等學府,從那里發出的許多科學成果新消息不斷地震撼著國際文化科學界。群居在維也納的知名學者們,象以后的弗洛伊德一樣,絕大多數都是非維也納人。這些人不僅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版圖內的各個地方,也來自世界各地。 維也納的光榮而悠久的文化傳統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丰富的養料。維也納是弗洛伊德的科學創見和偉大學說的天然搖籃。 在歷史上,猶太人曾三次被逐出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是用暴力建立起封建集權統治的;它對境內所有的少數民族都進行血腥的鎮壓,而住在首都維也納的猶太人就首當其沖。猶太人被迫扶老攜幼撤离維也納,遷居到邊遠的落后地區。十八世紀末,由于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奧地利帝國內開始緩慢地實行某些改革: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用地租代替徭役、允許少數民族涌入大城市等等。到了十九世紀,奧地利境內工業化程度進一步發展,才允許猶太人返回維也納。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七十年代,三十年中,維也納的猶太人急速增加,大約占二百万維也納人口的百分之十。勤奮而机智的猶太人慢慢地掌握了許多銀行和几乎所有的報紙。与此同時,維也納大學的許多重要教職也由猶太裔學者占据。幸運的是,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茲·約瑟夫不支持排猶主義。因此,國內一些极端的排猶分子稱弗蘭茲·約瑟夫是“猶太人的皇帝”。 猶太人盡管可以返回維也納,但他們仍然隨時隨地會遭受到敵對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襲擊。所以,弗洛伊德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反猶主義的威脅。這种環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堅強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慣這种歧視,內心里燃燒著憤怒的火焰。 有一次,弗洛伊德回憶了他少年時代對于排猶分子的仇恨。他說: 大約是在我十歲或十二歲的時候,我爸爸開始帶我去散步,并在閒談中對我表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在這樣場合中,他對我講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現在比他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好多了。他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講究,頭上還戴一頂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頓,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猶太鬼!滾出人行道!’”我听后,問道:“你當時怎么辦?”他靜靜地回答說:“我走到馬路上,并撿起我的帽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沒想到這位高大而健壯的、牽著小孩子的男人竟作出這樣毫無骨气的行為。我把這种狀況同很合我的口胃的另一件事加以對照——那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祭壇前讓他的儿子發誓要對羅馬人复仇的動人場面。自那以后,漢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個應有的位置。(《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 由此可見,在弗洛伊德的幼小的心靈中,早已有了奮發圖強的決心。 弗洛伊德一方面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和樂觀性格,另一方面又滋長著他父親所沒有的斗爭精神。這种斗爭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結合,使弗洛伊德具備了比較完備的人格,足以承擔在艱難而复雜的歲月里所遇到的一切挑戰。 弗洛伊德在談到自己從三歲到七歲的生活經歷時說:“那是很艱難的時期——不值得回憶。”那時,弗洛伊德一家剛剛在維也納住下,經濟比較緊張。他的兩個异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帶著他們的妻子、孩子搬到英國曼徹斯特去了。据說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在那里開了毛織品工厂,并迅速地發展起來了。弗洛伊德長大后曾多次向往英國,在他的心目中英國是自由的國度。他很羡慕他的兩位哥哥能到英國去。他本人和父母住在維也納時,起初的心情一直是很不愉快的。 從一八六零年到一八七四年,弗洛伊德一家住在維也納利奧波爾斯塔特區的伯費弗爾街。這個區是維也納市內的猶太人聚居區。 關于這段生活,弗洛伊德只能回想几件事情。 有一次,弗洛伊德弄髒了一張椅子。弗洛伊德便安慰他母親說,他長大以后要買一張新椅子來賠償。這個故事和前述買一張新床的故事一樣,說明弗洛伊德從小就很善良、有志气。他把侵害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恥辱。 還有一次,當他五歲的時候,他父親給他和他妹妹一本關于到波斯旅行的書,井縱容他們撕下書中的彩圖。顯然,他父親這樣作是很不嚴肅的,盡管它帶有游戲的性質,但這是一种很難以理解的教育儿童的方式。這件事對弗洛伊德產生了相反的影響。從那以后,弗洛伊德反而產生了搜集書籍的愛好。 六歲的時候,他記得媽媽告訴他說:“人是由泥土作成的,所以,人必須回到泥土之中。”他不相信這件事。他母親為了證明這件事,在他面前用雙手擦來擦去,接著她指著雙手擦下的皮屑說:“這就是和泥土一樣的東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惊。從此以后,他就在自己的腦海中經常听到這樣的回音:“你必定會死。”也就是說,母親所說的“必定要回到泥土里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弗洛伊德七、八歲的時候,在父母的臥室里撒尿。他爸爸為此歎息道:“這孩子一點也沒出息!”這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上的一次打擊。弗洛伊德后來說:“這肯定是對我的抱負的很大的打擊;所以關于當時的情景的幻影,后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里。而且,在夢中,它們始終都同我的累累成果聯系在一起,好象我想說:‘你看,我已經作出了成果!’”据弗洛伊德的朋友容格說,弗洛伊德一直到成年還患有遺尿症。所以,他幼年時在父母臥室和自己的睡床上的遺尿并非他的有意識的動作。他父親對他的遺尿的兩次批評确實給了他沉重的精神打擊。而且,弗洛伊德由這件事感到父親不如母親那樣溫暖。 在十歲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受教育的。自從弗洛伊德离開母親的怀抱以后,負責對他進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親。如前所述,他父親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許多知識,一部分來自猶太教法典,一部分來自自己的生活經驗。這就決定了他的知識的有限性和狹隘性。 但弗洛伊德有天賦的才能,他對父親教給他的每一种知識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在這种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与父親的關系比以往更深了。如果說,在這以前他們之間只有父子感情,那么,此后他們就有了師徒感情。 父親抓緊一切机會向他傳授基本知識和生活經驗。 從十二歲起,弗洛伊德經常陪同爸爸在維也納街邊的人行道上散步。當時,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弗洛伊德父子沒能進行其他形式的体育運動。實際上,在那個時候,中歐各國的中產階級以上的居民都喜歡在閒暇時間和工作之后進行各种球類活動和体操,夏天去游泳,冬天去滑雪。而弗洛伊德只能在街邊散步,有時也同父親一起爬山。散步活動后來就成了弗洛伊德的生活習慣,他經常單獨散步。在維也納大學學醫時,散步是他的最主要的愛好。弗洛伊德也慢慢學會了游泳和滑冰。他一旦學會,就反复地抓緊時机進行實踐。弗洛伊德說,他只要有机會,就到游泳池和河中去游泳。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弗洛伊德很喜歡到江河湖海游泳,而且,弗洛伊德每次去游泳都表現出异常的興奮,真可以用“如魚得水”這個詞來形容。弗洛伊德對鐘斯說過,他只騎過一次馬,而且,騎時感到不太舒服。不管怎樣,弗洛伊德是一個散步愛好者。鐘斯說,他記得當弗洛伊德六十五歲的時候,曾同六、七個年輕的同事一起爬哈爾茨山,這些年輕人都是身体健壯的二十五、六歲的小伙子。但不論在爬山速度還是在持久力方面,弗洛伊德都是首屈一指的。當我們說到弗洛伊德對這些運動的愛好及其對弗洛伊德本人的体質所起的鍛煉作用的時候,千万不要忘記所有這些的起點是弗洛伊德的父親在維也納時經常帶他出去散步。 從學會讀書的時候起,弗洛伊德就對學習歷史和文學很感興趣。弗洛伊德能很自然地把歷史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表達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他善于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抓住自己要學的重點,然后牢牢地記在心中。前面曾經提到他對拿破侖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崇敬,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在他對拿破侖和漢尼拔的態度中,既体現出他對歷史人物的特質的深刻了解,也表現出他對當代反猶主義的憎惡,也表達了他個人立志鍛煉自己成為改造現實的英雄的堅強決心。 這种對歷史的崇高精神的深刻了解,使他從小就能比他的同輩更敏銳地揭示事物的症結所在。 在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弗洛佛德的這种异乎尋常的眼光,使他的父母都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欣慰。 弗洛伊德家庭里經常召開“家庭會議”。依据猶太教的規定,父親是當然的“會議主席”。這些家庭會議要討論家中遇到的一切難題和重要事務。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參加,并可以發表意見,或舉手表決。在這些會上,弗洛伊德往往發表令人信服的意見;以致連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來意見,而采納弗洛伊德的意見。 有一次,家庭會議研究給弗洛伊德的小弟弟取什么名字的問題。弗洛伊德主張給這位比他小十歲的弟弟取名亞歷山大。他解釋說,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他還向大家滔滔不絕地引述了与此有關的一大段關于馬其頓凱旋進軍的故事。最后,全家人都接受了他的意見,給小弟弟取名亞歷山大。 盡管弗洛伊德有超人的智慧,但弗洛伊德的父親始終要在他面前保持作父親的尊嚴。据鋼琴教師莫利茲·羅森塔爾說,有一次弗洛伊德与他的父親在街上爭論,雅可布竟說:“怎么?你跟你父親對立?我的西格蒙特的小蹄子雖然比我的腦袋更机智,但你休想有膽量同我對立!” 由于弗洛伊德的父親的知識較多地來自猶太教法典和他的猶太教生活經驗。所以,他給弗洛伊德的教育多半是与猶太教有關的歷史、地理和其他知識。弗洛伊德從小打下的猶太教宗教教育基礎,使他對猶太教的習俗、典禮、節日的內容、歷史來源及演變過程非常熟悉。 一八九一年,當弗洛伊德三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弗洛伊德的父親給他送了一本《圣經》,在上面,他用希伯來文寫著下面一段話: 親愛的儿子:上帝的精神開始引導你從事學業的時候,是在你七歲那年。我曾經以上帝的精神對你說:“看我的書吧;這本書將為你打開知識和智慧的源泉。”這是万書之本;這是有識之士掘出的“智慧之源”,正是從這里,立法者們引出了他們的知識之流。 你已經在這本書中看出全能者的先見之明,你已經心甘情愿地聆听了它;你已經照此去做,并已經在圣靈的鼓舞下努力高飛。自那以后,我一直保留著這本圣經。如今,當你三十五壽辰的時候,我把它從它的儲藏處中取出,并把它贈送給你,作為你的老父對你的愛的標志。 這件事表明,在弗洛伊德的家庭教育中,宗教知識是占很大的比重;而且,他的父親也确實希望《圣經》的精神將能武裝他的儿子的頭腦,并鼓舞著他去不斷上進。 但是,在實際上,弗洛伊德本人對《圣經》的信仰是有限的;而且,他從小就以他本人的觀點去理解《圣經》。他從《圣經》上所獲得的東西,与其說是宗教信仰,毋宁說是道德和倫理知識以及古典的歷史知識。事實表明,在弗洛伊德的往后的成長歷程中,他始終都沒有有意識地信仰什么上帝或所謂“不朽的精神”。他始終保持無神論者的觀點。他對人類精神的研究,完全擺脫了《圣經》或其他宗教教義的影響。他把人的精神看作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看作是极其复雜的人類神經系統的同樣极其复雜的功能。雖然,他對這种物質功能的解釋和觀點可能包含有這樣或那樣的片面之處和錯誤,但他從來不打算從人体之外尋求一种如宗教學說那樣的“超自然的”或“非人間的”神秘力量去解釋人的各种精神活動。對于這一點,他的父親一直是沒有真正的意識到。 弗洛伊德從猶太教教義所學到的東西,還包括猶太人本身所特有的生活習慣。在弗洛伊德那里,他父親傳授給他的猶太教法典僅僅具有民族性的象征,或者,更确切地說,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民族習慣。 當弗洛伊德九歲的時候,由于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績通過了中學入學試,比標准的中學入學年齡提早了一年。 德國和奧地利的中學是八年一貫制。它包括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和大學預科的基本知識。所以,它比一般的中學多學了專業性知識。這种學校在德國和奧地利被稱為“吉姆那森”而不叫“史學”。他從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始終都是优秀生。在他讀八年制的后六年中,他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學生。他無疑是德才兼備的少年。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說: 在中學,我連續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許多特權,得以保送到大學里就讀。 弗洛伊德十七歲的時候,以“全优”的成績畢業于“吉姆那森學校”。他的父親為了獎勵他,答應他到英國旅行一次。后來,在兩年之后,他終于實現了多年來一直盼望著的到英國去旅行的愿望。 在中學時期,弗洛伊德勤奮地學習。他經常主動地幫助自己的妹妹作功課,指導她們的复習,使她們能克服許多障礙,并逐步地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他甚至充當了妹妹們的閱讀指導人。他有時告誡她們不要過早地看一些不适宜的讀物。例如,妹妹安娜在十五歲時要看巴爾扎克和大仲馬及小仲馬的小說,弗洛伊德勸她別著。當然,這种勸告并不一定正确。但在這里,体現了弗洛伊德的另一种性格——自信心強。 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看書,他有強烈的求知欲。他不僅認真地學好所有的功課,而且喜歡看課外讀物。他從來不感到讀書是負擔。看書和思索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他也經常同自己的同學討論問題,探討書中的真理。有時還為此發生激烈的爭吵。為了不妨礙妹妹的學習,每次在家里与同學討論問題時,他總是把房門關得緊緊的。 他很少滿足于課文的簡洁的內容,總是愿意以課文作線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探索其他与此有關的問題。他所鑽研的讀物包括歷史、文學、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外國語言等各門科學。他經常做比老師留下的作業更多的練習,他喜歡解析那些難題。他善于從那些好象沒有解決希望的難題中發現突破口,然后,順著問題本身所固有的邏輯去進行有條不紊的解析。他也善于創造問題本身所沒有的、有利于解題的條件,借助于這些新條件,他可以使初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迎刃而解。 弗洛伊德雖然有深厚的猶太人的民族感情,但他和定居于日耳曼人生活地區的其他猶太人一樣,很善于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養料。所以,弗洛伊德無疑是精通日耳曼文學和語言的人。他閱讀德意志文學作品,包括從古代到他生活的時代的一切优秀作品。 如弗洛伊德很喜歡歌德的作品,他以极大的興趣閱讀《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 歌德生活的時代距离弗洛伊德有一百年的時間,但歌德的詩、小說、戲劇對弗洛伊德來說仍然是很親切的。 弗洛伊德很熟悉《浮士德》。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引用了《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托弗勒斯的警告: 對科學的廣博涉獵是徒然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學到 他所能學到的東西。(《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在一首十四行詩里寫過; 誰要做出大事,就必須聚精會神, 在限制中才顯露出能手, 只有法則才能夠使我們自由。 這些崇高的理想象春風化雨滋潤著少年的弗洛伊德的心胸,也使弗洛伊德眼睛明亮,信心十足。 歌德的許多帶有教育意義的、表達深刻思想的短詩,語言精煉有力,每一個字都打人弗洛伊德的心坎。弗洛伊德經常大聲朗誦歌德的這樣的詩: 怯懦的思想, 顧慮重重的動搖, 女人气的躊躇, 憂心忡忡的抱怨, 都不能扭轉苦難, 不能使你自由。 對一切的強力, 自己要堅持反抗, 永遠不屈服, 表示出堅強, 呼喚過來 群神的臂膀! 弗洛伊德對莎士比亞特別推崇。他是從八歲就開始看莎士比亞的著作的。最后,他看完了莎士比亞的所有著作,而且,每當他閱讀時,總要從莎士比亞的著作中摘引最精華的部分,背誦得滾瓜爛熟。他非常仰慕莎士比亞表達得精确和深刻,特別敬仰莎士比亞對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鐘斯說,弗洛伊德簡直是一個“莎士比亞癖”。弗洛伊德還堅持認為,莎士比亞的气質不象是盎格魯——撒格遜种,而是法蘭西种;他還認為,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可能是法國名“Jacques Pierre”的訛傳。 弗洛伊德既保留了猶太人的傳統,又善于廣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他對反猶主義怀有深切的痛恨。他的朋友多數是猶太人,但他同時又堅決反對老一輩猶太人所恪守的小圈子主義生活方式,他主張使猶太人盡可能地同外族人接触。因此,他主張改革猶太人的那些會造成自我孤立效果的狹隘習俗。 弗洛伊德有學習語言的天才,他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熟練地掌握法文和英文,他還自學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對于他的祖宗的語言希伯來文,他當然也很熟悉。他特別喜歡英語。有一次,他對厄納士特·鐘斯說,在整整十年的時間內他所讀的唯一的書就是英文書。 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爆發了。當時,弗洛伊德已經十四歲。他對這場戰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密切地注視著戰局的發展。据他的妹妹說,在戰爭期間,弗洛伊德的書桌上一直攤著一張大地圖,并用小旗作標志表示戰爭的進展情況。弗洛伊德激動地向妹妹講述戰爭的情況,并說明各場戰斗的意義。他幻想著自己長大以后能成為一個將軍。但后來,他的這個愿望慢慢地消失了;特別是在他二十三歲參軍一年之后,簡直完全失去了從軍的興趣,轉而對科學研究工作發生了興趣。 從一八六零年遷往維也納起,弗洛伊德的生活便開始走出狹小的天地。這是從兩方面講的: 一方面,弗洛伊德到維也納以后,開始生活在歐洲的中心。維也納,作為歐洲的政治、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使弗洛伊德的眼界大大地開擴了。同原來偏僻的弗萊堡相比,這里可以及時地看到和听到發生在世界上,特別是歐洲各國的重大事件。弗洛伊德雖然還是少年,但他在理智和文化知識方面的過人水平,使他敏銳地感受到了歷史前進的脈搏。這里顯然成為了他進一步成長的最好的出發點。 另一方面,從一八六零年起到一八七三年弗洛伊德畢業于大學預科為止,恰恰是世界歷史和歐洲歷史,特別是德意志歷史發生突變的時刻。發生在這十多年間的政治事件、經濟改革和科學發明,一個接一個地震蕩著弗洛伊德的平靜的學習生活,使他感受到了一种無形的精神的鼓舞力量,推動他勤奮地鑽研各种文化知識。這無疑是弗洛伊德未來發展的精神源泉。 就弗洛伊德個人而言,他在這一時期也經歷了從儿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期。他不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体上和性机能上逐漸成熟起來。 根据掌握到的各种材料來看,弗洛伊德的性机能是發展得很正常的。 在十六歲的時候,弗洛伊德第一次經歷戀愛生活。這事發生在一八七二年。弗洛伊德回訪了自己的出生地弗萊堡。他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女朋友吉夏拉。吉夏拉的父親和弗洛伊德的父親一樣是毛織品商人,他們倆很小的時候就在一起。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一、兩歲,當弗洛伊德見到吉夏拉的時候,弗洛伊德滿臉通紅,心扑扑直跳,說不出一句表示愛的話。吉夏拉离開弗洛伊德以后,他一個人留在樹林內想入非非。他幻想著自己的家如果不离開弗萊堡的話,他就可以在弗萊堡或在它附近成長為一個粗壯的農村少年,并可以獲得机會同吉夏拉結婚。弗洛伊德完全陷入了情海之中,這种幻想在此后几年一直伴隨著他。 這种幻想后來又為另一种幻想所代替。當他得知父親和哥哥伊曼努爾打算讓他在畢業后棄學經商并可能讓他遷居英國曼徹斯特的時候,他就產生了另一個幻想——幻想同伊曼努爾的女儿保蓮,也是吉夏拉的好朋友結婚。根据弗洛伊德的學說,弗洛伊德自己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上述兩個幻想都表明他的性發育已進入“青春發動期”的階段。 一八七三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的抉擇。弗洛伊德曾經向往作一位政府部長或政治家。他在《自傳》中說:“那時的我,其實后來也如此,對于醫生這一行,并沒有感到特別的興趣;与其說是為了興趣,還不如說是為一种對人類的好奇心所動……由于在學校里和一個有志成為名政治家的高年級同學相認識,受到他的有力影響,我產生過學法律和參加社交活動的愿望。但是,就在同時,當時最熱門的達爾文進化論卻也深深地吸引著我。因為那些理論,撩起了我對世界更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加上在畢業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听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