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 開封大水奇景


  劉成忠官運亨通,汝宁府三年任滿,于同治四年春天調任美缺河南首府開封府知府,帶了家眷走馬上任,住進了省城浚儀橋西首府衙之內,并為三女素琴与淮安卸任知府之子庄克家完了婚。成忠長女婉琴也嫁在淮安,夫婿高子白,也是官宦世家,素琴的婚姻就是高家介紹的。
  素琴遠嫁之后,開封府后衙冷靜了許多,太太懸念女儿,寢食不安,究竟女儿單身在外,遠离娘親不知會碰到什么困難,小夫妻倆能合得來嗎?直等素琴在淮安成了親,送親的三大人和喜娘回來說是諸事圓滿,素琴賢惠,翁姑都很喜愛,小夫妻倆感情也如蜜糖一般,片刻不能分离,成忠夫婦才樂呵呵地放下了心。
  劉成忠由翰林出任知府,很想為國為民做些好事。閒時獨坐簽押房中,常常默念:‘我為地方官,食君之祿,受地方上的供養,總須為地方上辦些實實在在的好事,得些口碑美譽,才不枉做官一場。想來想去,興學校,振文風,已經辦了,開倉賑災濟貧,也已做到了,這都不希罕,我能做,別人也能做,況且影響不大,實惠不多。必須做一件能夠垂諸久遠造福后世的大事,別人做不來而惟我劉某人能辦到的,方不虛度此生。成忠思索了几天,不得要領,只好且先擱下。
  不料到了五月冷暖交替時節,黃河中下游普降大雨,水長流急,沖擊沿岸堤壩,處處告警。河南境內黃河的治理疏浚,由駐扎開封的河道總督掌管,河南巡撫協助,所以地方道府州縣也不能不問,而河南險段又集中在開封府從汜水到蘭陽(今蘭考)銅瓦廂這一段。咸丰五年六月,黃河歷史上翻天覆地的改道就發生在銅瓦廂,當時決口寬達十里,河水奔騰怒嘯,掉頭向北,跌蕩漫溢于農田民舍之間,不知死了多少平民百姓,毀去了多少良田廬舍,沖刷成一條寬寬的黃河新道,經東明、東阿,注入大清河,沿濟南、濟陽由利津入海,銅瓦廂以下的黃河故道斷了流,而大清河河身狹窄,又容納不下全部黃河水,所以日后山東常鬧水災。
  成忠親自上堤巡查水情,督促各縣全力加強黃河堤防,幸而不曾出事,誰知開封城中卻汪洋一片,水深過膝,家家進水,戶戶受災,官紳百姓個個叫苦。成忠新來乍到,見這光景還以為是黃河決了口了,急忙詢問兼管河工水利的通判,通判卻輕松地笑道:“大人放心,城中的水不是黃河水,乃是城外惠濟河泛濫出來的。這條河上游在鄭州以西山區,經開封西南郊轉向東南,由陳留、杞縣而入安徽亳州,与渦河合流,進入淮河。因為多年失修,河床淤淺,河流不暢,每逢連朝急雨,山洪暴發,承受不了,還沒有排瀉到渦河口,便漫了出來,淹了農田,灌進了城中。黃河大堤和惠濟河堤岸連年加高,以致城低堤高,開封城好像處在鍋底之中,休說大堤決口,就是惠濟河水稍稍漫溢,也會使開封城浸泡在水中,可是久居開封的人見怪不怪,就是撫台大人也不過說一聲:‘雨水太多了!’便過去了。卑職已吩咐下面赶緊用現成的草包將府衙前后各道門口堵住,再將門里的水潑了出去,就沒事了。
  反正上游洪峰過去了,水也就退了。”
  成忠搖首道:“水淹開封城,總得想個辦法,不能听之任之,年年鬧災。”
  通判是個老官僚,頗能鑒貌辨色,迎合奉承。听府台口气要治惠濟河,便獻殷勤道:“說起惠濟河,實在是開封府的心腹大患,卑職也曾沿河踏勘過,惠濟河在開封府境內,一共二百多里,若是疏浚,至少須花上百万個人工,這可是個大工程,因此雖也上過條陳,歷任府台覺得為難,竟都因循耽擱下來。”
  成忠毅然道:“老哥是個有心人,就請你助我一臂之力,擬個疏浚惠濟河的詳細條陳,不但開封府境內要浚深,拓寬下游歸德府的那段也要開挖,既免除了水患,又可以讓舟船通航淮河,再從淮河進入南運河,抵達江南,這個好處就大了。”
  通判也興奮起來,說道:“大人好魄力,將來惠濟河通航了,開封不又恢复了宋代《清明上河圖》中那番繁榮景象了嗎?”
  “是啊,是啊!”成忠撫掌笑道,“我就是盼著這一天,在我任內一定做出個名堂來。”
  過了不久,已是六月炎夏天气,滾滾熱浪,正教人不好受,鄭州西北的滎澤縣境黃河大堤忽然決了口,滔滔洪水直抵開封城下,幸虧決口不大,水勢流向東南,還不曾把開封城灌得及腦沒頂。滎澤屬鄭州管轄,后來河道總督總算把決口堵住了。
  這時從“剿捻”前線傳來捷報,西捻軍統帥梁王張宗禹為欽差大臣李鴻章指揮的官軍步步圍攻,部下潰散,只剩下八騎人馬,無路可走,在濟南西邊茌平縣南鎮附近的徒駭河投水而死,轟轟烈烈的捻軍起義至此完全失敗。接著,率師出征的河南巡撫李鶴年從直隸大名府凱旋回省,由八人大轎淌著水抬回撫衙,合省文武官員紛紛前往祝賀。成忠也吩咐備轎。袖了治理惠濟河的條陳上轅門去見撫台。出了府衙大門,滿街油水滾滾,行人稀少,只有上衙門的官員是不得不出門的,有轎的乘轎、窮酸的平時步行,此時或叫听差馱著,或坐在獨輪車上,用磚塊墊起了屁股,那袍裾和靴子還是被浸得濕漉漉的,也顧不得許多了。也有平民百姓請醫診病辦急事的,干脆赤了腳把褲管卷到膝上,倒也爽快。河南地方會踩高蹺的多,年輕人別出心裁,踩著高蹺淌水玩,若是在臉上抹點儿脂粉,便賽如出廟會了。成忠坐的是四人藍呢大轎,平時上轅門,前頂馬,后跟馬,今日水大,馬不能行,都免了。四名轎夫和一名拿著護書跟在轎旁投帖的听差,一概赤腳卷褲,小心翼翼地涉水前進。
  半途里,不時有一頂頂官轎從對面擦肩過去,想必是見過撫台散了出來的。這時又過來一頂綠呢大轎,跟在轎后“昏天黑地”的轎夫,忽然被水下什么玩意儿絆了一下,一個趔趄,轎子向前一沖,前邊的轎夫站立不穩,踉踉蹌蹌,那轎子頓時向前狠狠地傾斜,轎中兼作護身的憑几板松落下來,一位胖大的紅頂官員冷不防跟著滾落到了水中。成忠認出是藩台祁松年,急命住轎,讓听差去攙扶祁大人起來,已是吃了兩口污水,渾身濕淋淋,紅纓帽也掉了。藩台站在水中大罵轎夫:“混帳王八蛋,眼都瞎了,快拿我的片子送到祥符縣去重辦!”藩衙听差拾起浸飽了水的帽子,甩了兩下,往藩台頭上一扣,悄悄說道:“大人,水中抬轎确也看不清腳底下的東西,還是赶回衙門換衣沐浴要緊,若是把他們送到縣里去打板子,叫誰抬您老人家回衙門?”
  藩台想想也是,嘴里不住罵著:“該死的王八蛋!”進了半淹在水中的轎子,轎夫們一聲齊喊,抬起嘩嘩滴水的轎子,還不曾啟步,藩台忽然一抬眼瞥見了成忠,一股怒气正無處發泄,便沖著成忠喊道:“劉知府,你瞧瞧,這開封還像個省城嗎?你做知府的也該管一管了。”
  成忠拱手道:“大人,卑府正是為了治理開封水患的事去見中丞,只是疏浚惠濟河需要一筆不小的開銷,還在擔心哩。”清朝巡撫都帶右副都御史銜,古稱御史中丞,所以通稱巡撫為中丞。
  藩台轉怒為喜,說道:“你去和中丞說,只要能把開封水患除掉,這筆經費我自會向戶部去要。”
  成忠大喜,用拳頭在胸前憑几板上叩了兩下,說道:“謝大人,卑府為全城官民在這里向您叩頭了。”
  藩台揮揮手,一跺足,轎夫緩緩地舉步淌水走了。
  听差投上手本,撫台李鶴年在大廳東暖閣召見了成忠。鶴年是道光二十五年恩科進士,比李鴻章還早一科,也是由翰林、御史外放的,平日號稱善于治河。見了成忠,首先問了搶堵滎澤大堤決口的事,然后讀了疏浚拓寬惠濟河的條陳,居然很感興趣,立時批交藩司辦文咨請戶部撥款。那位祁藩台吃了兩口污水,這一回著實賣力,又用私函向戶部左侍郎沈桂芬疏通,所以批文很快咨复下來,雖則打了折扣,也綽綽有余了。后來有人說,惠濟河治理成功,開封免除水患,知府劉成忠固然立了大功,但也多虧祁藩台這一跤摔得好,喝了兩口河水,不然磨磨蹭蹭決沒有辦得這么爽利。因此后來傳下了一則俏皮話,但凡辦事棘手,上司官气太足,不肯點頭,便有人說笑:“讓他喝兩口惠濟河水就成了!”
  成忠興致勃勃,准備入冬枯水季節發動治河州縣數万農民,乘農閒開挖河道。這一陣,成忠心心念念的是治河,無論在前衙后院,開口便談河工。大少爺潛心讀書,不甚關心水利的事,十二歲的孟鵬讀書很雜,不喜歡八股制藝,但對其他新鮮事物卻興趣廣泛,父親說的修浚惠濟河的事,一點點,一滴滴,他都拉長了耳朵听了進去,說道:“爸爸,河上開工了,帶我去看看。”
  “小孩子,這有什么好玩的?”成忠詫异道。
  “不,我不是去玩,是去看看挖泥浚河究是怎么回事。”孟鵬認真地眨著小眼說道。
  成忠笑了,對夫人道:“太太,治河的事辦好了,造福后代,功德無量。我原想讓孟熊懂得一些,將來做官也用得上,不料大的不想學,小的卻很有意思。”于是對孟鵬道:“好吧。你且專心把書讀好,把八股文學好,等到開工時,我要駐到城南吹台去親自指揮這場浚河大戰,傳說大禹王當年治水時曾在那里住過,所以吹台又稱禹王台。到時候你可以在吹台住几天,看看熱气騰騰浚河鏖戰的大場面,那大概不亞于黃帝与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的气勢吧。”
  “呀,太好了!”孟鵬几乎要拍手跳了起來,可是想到是在一向嚴厲的父親面前,哪敢亂動,垂下手規規矩矩地說道:“是,儿子知道了。”
  七月中,朝廷大封平捻功臣,湖廣總督李鴻章賞了太子太保和協辦大學士雙重頭銜,豫軍參戰的總兵宋慶、善慶和張曜也各有封賞,就是撫台大人李鶴年原以防堵捻軍不力,奪去的頭品頂戴也賞還了。撫台又另外上了保案,把通省剿捻有功的道府州縣官員,以及撫衙文案師爺列入保單之中,請求皇上賞賜,有官升官,無官授銜。就連撫台大人的舅老爺、表大爺、侄子、外甥也乘此千載難逢的良机混進了保案之中,少不得都弄個几品頂戴光彩光彩,當時官場通行如此,不足為怪。緊接著三支豫軍人馬從山東前線回防河南,撫台吩咐開封府籌備慶功大宴,成忠交代給首縣祥符縣辦理,著實忙碌了一陣。慶功之后,張曜忽然差親兵下帖子請成忠父子赴宴,成忠和張曜有了多年交情,正想專誠拜賀,便攜了兩個儿子前往張府。
  張曜自從交卸藩司之后,一直跟著僧親王剿捻,不料僧王被拎軍設伏擊斃,他也受了連累,還是那位叫作劉毓楠的御史,再上奏折彈劾他“剿匪不力,養寇遺患,”甚至坐視不救,以致僧親王遇害云云。朝廷還算明白,將這首奏折發交河南巡撫查覆,當時的撫台吳昌壽幫了他的忙,替他竭力辯白,不曾處分。張曜怎受得這等腌臢气,一怒之下,帶了太太告假回鄉葬親,吳江縣同里鎮上扶老攜幼都來觀看張阿牛衣錦榮歸。第二年,淮北捻軍勢大,朝廷命新任河南巡撫李鶴年催促張曜火速出來領兵,可見河南少不了他。張曜撈回了面子,神气十足地和太太回到開封,摩拳擦掌要再顯點本事給朝廷瞧瞧。他從舊部中淘汰了一些老弱,又招募了一批強壯的小伙子,訓練成了二十多個營頭一万多人的新軍,由撫台取名嵩武軍,在剿捻戰場上和淮軍并肩作戰,多少也為清廷立了些功。
  此時張曜站在內廳滴水檐前,望著從中門進來的成忠父子,張開雙手,嚷道:“子恕,我知道你會把我的小門生帶來的,哈哈,几年不見,兩個侄儿都這么大了!”
  張曜快步上來,一把抱住阿鵬,舉到頭上轉了一圈,拍拍他的腦袋大笑道:“可惜太小了,不然跟了我去打捻子,好歹也能混個保舉,至少也是個候補知縣。”轉身又朝孟熊打量了一番,嘻嘻笑道:“子恕,你這位大少爺長得一表人才,有十八歲了吧?”
  “正是十八。”
  “訂親了沒有?”
  “訂親了,打算明年完婚。”
  “好好,不然托我太太給他作個大媒。”
  于是引成忠父子進了內書房,賓主重新見禮坐下。他們交往多年,一文一武居然很談得來,撇卻大人卑府的俗套,無拘無束地開怀暢敘。成忠笑道:“閣下立功凱旋,我是特地登門來拜賀的。”
  誰知張曜忽然破口罵道:“什么賀不賀!囚囊養的,一樣的打仗,一樣的賣命,詔旨下來,淮軍劉銘傳封了一等男爵,郭松林得了世襲一等輕車都尉,這且不說,他們槍炮厲害,又是李宮保(鴻章)的嫡系,沒有話說。至于同是豫軍,總該一樣對待吧,為什么宋慶、善慶兩個封了正三品二等輕車都尉,老子只是個正四品騎都尉,他媽的,朝廷賞罰不公,老子不干了!”
  成忠笑著勸慰道:“這兩個封號只差一品,而且都是朝廷賞給功臣傳之子孫的世爵,你現在已是二品總兵,還希罕什么三品四品,在你生前豈非毫無用處?至于身后如何,讓子孫們自己去闖吧,你是個豁達豪爽漢子,何必為后代的事操心煩惱!”
  張曜恍然醒悟,用大巴掌抹了抹臉,笑道:“到底是翰林公有學問,我這几日正為封爵的事惱火得很,經你一說,很不必計較。且談正經的事,你猜我今天邀老哥前來,是為了什么事?”
  成忠笑道:“柬帖上明明寫著‘聊備菲酌’,不是煮酒論天下嗎?”
  “翰林公可被我瞞過了。”張曜狡猾地大笑著站起來道:
  “你且看我這邊壁上挂的這幅條屏上寫的什么?”
  成忠背了手端詳了一下,寫的乃是漢武帝的《秋風辭》,贊道:“好書法!只是這位書家未曾聞名,看這紙色,卻是今人。”
  “是啊,是我上次回吳江時,同里鎮上一位舉人寫了送我的,意思是要我不忘故鄉,那上面寫的‘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惟佳人兮不能忘’,都是這個意思。”
  成忠詫异好新鮮,張大個儿居然也會哼起辭賦來了,不由得取笑道:“閣下能吟《秋風辭》,都是尊夫人教導的吧?”
  “豈敢,豈敢,不但這兩句,這上面的字我都認得出來,不信,你听!”于是張曜粗大的手指從頭到尾點著條幅,逐字逐句地讀了起來: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极兮哀情多,少壯几時兮奈老何!
  讀畢,成忠大惊,問道:“朗齋,你是什么時候識得字了?”
  張曜腆起肥肥的肚子,拍了兩下,得意地放聲笑道:“還用說,都是我的太太手把手一個字一個字教會的,我也豁出去了,拼了老命也要學會認字,掙回一口气來,那一番苦功就別提了。老哥這該刮目相看了吧?我還在練書法哩,總有一天我也會寫得像這位舉人老爺那樣好。”
  成忠滿心惊佩,一躬到地,說道:“大喜,大喜,閣下得了騎都尉不希罕,這番人間奇跡才真正值得慶賀,等一會要灌你三大杯!”
  “且慢!”張曜又眨眨眼狡黠地說道:“這還不是我今天請你來的正題。”
  “那究竟為了什么?”成忠被搞糊涂了。
  張曜從案上取過一枚一寸多見方光潤細膩金光閃閃的圖章,遞給了成忠,說道:“你是內行,這塊石頭好不好?”
  成忠接過來仔細把玩了一下,贊道:“這是上等田黃石,人間珍品,是想刻了圖章嗎?只是太大了些,只能用在藏書藏畫上。”
  “我一不藏書,二不藏畫,今天是奉太太之命,說是這顆圖章只有劉知府能刻得好,所以專誠邀老哥來,就是要請你為我刻一枚‘出气圖章’!”
  成忠又愣住了,說道:“什么出气圖章?”
  “你听著,刻四個字:‘目不識丁’!”
  “老弟別開玩笑了,你不是識字了嗎,還刻這個干嗎?”
  “過去我因為人家說我不識字而覺得奇恥大辱,如今識字了,要把憋在胸中几年的悶气吐一吐。我要把這顆‘目不識丁’圖章套上個荷包,系在腰帶上,上轅門,赴酒宴,到處招搖,讓人家知道我曾被御史參劾過,嘿嘿,也讓他們看看我今日揚眉吐气!”
  “痛快,痛快!”成忠撫掌叫道,“我一定花些功夫把這枚出气圖章刻好送來,讓你好好出一口气!”
  張曜大笑了,搓搓手道:“走,到小花廳吃酒去,還要為你介紹我的恩師——太太!”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