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朝廷新遭大喪,登基的又是三歲小皇帝,宮中以大行在殯,停止了宣統元年正旦的朝賀大典,隆裕皇太后的圣壽節也停了筵宴,悲風凄凄,哀思濃濃,委實無喜可言,大赦一事也就無人提起了,鐵云等人伸長了脖子,不見普赦天下的詔書到來,料想將是個案辦理了,只得耐心等待,又各自琢磨消遣光陰的辦法。高子衡仍然去啃他帶來的大部頭書《二十二子》,子谷勤讀英文,笙叔專心臨摹碑帖,鐵云做事無常性,抓抓放放,總是閒的時候居多。 子谷讀過鐵云在《天津日日新聞》上發表的《老殘游記》頭二十回和續稿九回,見鐵云閒得無聊,便道:“此間無洋人交往,亦無花間應酬,要么誦佛參道,修心養性,要么拾起你那殘缺不全的《老殘游記》續編,再寫下去吧,至少也能如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寫上六十回,索性標明是‘丹徒劉鶚新疆獄中作’,那必定使世人格外轟動。” 鐵云笑道:“我寫《老殘游記》,初時不過是為了連夢青換些錢養家活口,本無宏篇巨制的規划,興到即寫,寫了隨手涂改過了便不再看,有時不免在小說中發些牢騷,罵了‘北拳南革’,或是賣弄太谷教中學問,弄得連篇累牘,盡是玄虛荒誕之言,叫人難摸頭腦,未免美中不足。二十回后續寫的九回,更是游戲文章,寫了陰間地獄,閻王小鬼,和犯了口過而受酷刑的罪人,明眼人一望便知是咒罵那些對我造謠誹謗罵我是漢奸的冤家對頭,寫到后來自己也覺沒有意思就中斷了。不瞞你說,我做事沒有常性,寫小說也是如此,后來雖然又動筆寫了外編,以‘堂堂塌,堂堂塌’開頭,嘲諷新舊社會交替中的可笑現象,可是一回亦未寫完就擱筆了。我非小說家,沒有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孜孜不舍的非凡毅力,和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我的小說或可与前人較一日之長短,但是本來就不曾正正經經定下心來寫書,前二十回中的第十一、十五、十六、三回還是光緒三十一年去東三省時在沈陽小客棧中補寫成的。倉促可知。所以我的書成不了永垂宇宙的不朽巨著,我劉鐵云有自知之明,不過以半吊子小說家終其身罷了。 前二十回已經有了單行本問世,銷路很好。擔心有了前二十回的虛譽,儿孫輩抵不住社會的期求而將后九回和‘堂堂塌’也都拿出去付印,那只會畫蛇添足,反而損害前二十回給讀者的良好印象,我若在場,必定大喝一聲:‘住手!’可是現在無能為力了,誰知道身后的事呢?”子谷道:“那么你就索性將后九回一概推翻,正正式式地定下心來重寫,現在有的是時間,還會像去沈陽時那樣匆忙?” 鐵云笑道:“人也怪,一鼓作气,凡事可成,再而衰,三而竭,就勉強不來了。原來心中有牢騷,所以下筆千言,無非罵人,如今毓賢、剛毅之輩已死,要罵就罵袁世凱,可是黃三先生和毛公都勸我不要怨天尤人,今后決計不罵人了,所以小說也寫不出來了。” 子谷大笑道:“吾兄真是妙論,原來你的小說是罵出來的。” 鐵云道:“小說不寫,我卻有事作。這里地處邊陲,缺少良醫,万一我輩中人得了病,無人能治,豈不糟糕!我本來就懂些醫道,想乘此閒暇鑽研醫術。子衡從杭州帶來的那套浙江書局善本石印版《二十二子》中有《黃帝內經》是學醫者的重要入門書,我已借來看了,准備再到書坊中搜羅些醫書來研究,就不會覺得無事可干了。” 子谷笑道:“很好,不但自己有病可治,還可以挂牌行醫救人。” 于是鐵云從書坊中陸續覓購了《金匱》《傷寒》《醫宗全鑒》等重要醫書,想不到烏魯木齊离內地數千里,竟也能買到這許多好書,可見商販無遠不至,人能生存在世,是少不得商人的。從第二年正月開始,鐵云朝夕研讀這些醫書,究竟原有基礎,很快就融會貫通,并且手痒起來,也想寫一部系統敘述中國醫學的著作,以供世人借鑒,名為《人命安和集》。 這中間,赦書陸續下來,高子衡首先蒙赦回轉內地去了,想來下一批就輪到鐘、高二人,鐵云也有生還的希望了,因此更加勤奮地赶寫醫書,作為流放新疆的紀念。 看看到了這年七月初七那晚,頭一卷即將完成,這一夜,鐵云伏案疾書,時間太久,頭中覺得一陣陣發麻,開始頭暈起來,眼看沒有多少字就完卷了,他是個性急的人,不愿再留到明天,便忍住頭暈繼續奮力書寫,听見街上更夫敲了二更,又敲了三更,李貴催了几次猶不肯睡,李貴卻已伏在桌邊睡熟了。敲了四更,燈油也快燃盡了,方才草草完卷。鐵云擱下筆,只覺頭暈得厲害,閉上眼歇了一會,稍覺好些,便站起身推醒李貴,高興地喊道:“李貴,老爺已經寫完頭一卷了,你還在睡大覺!” 李貴揉了眼咕嚕道:“還有四卷哩,就這么高興!” 鐵云笑道;“你懂得開頭難嗎?開了頭,寫順手了,以后就快了。” 李貴望著鐵云神采飛揚的臉龐,忽然惊呼道:“老爺,您的臉!您的臉!臉上通紅發亮,好怕人!病了嗎?” 鐵云摸了摸臉道;“有些發燙。”取過鏡子照了一下,說道:“是有些嚇人,頭也暈,恐怕熱血上沖了,我体胖,要當心中風,赶快睡吧。菩薩保佑,不能在新疆得病!” 李貴埋怨道:“勸您早些歇息,不听,一定要弄出病來,怎么得了?” 鐵云笑道:“別嚕蘇了,我不是就睡了嗎,你也快去唾吧,反正不上衙門,明天遲些起來。” 鐵云躺到炕上便覺暈暈糊糊,昏昏沉沉,頭重得厲害,心里有些發慌,“莫不是真的要中風了吧?”他捧了頭喃喃祝禱道:“值日星君,夜游神,普天諸佛幫個忙吧,弟子還有好多心愿不曾了卻哩,再給我几年陽壽,讓我回到內地再做一番事業。那時候,辦洋務成了人人追求的時尚,不再有人罵我漢奸,罵我勾結外人,貪贓枉法,反而譽我為洋務先驅,識時務的俊杰,而且比李中堂、盛宮保他們更大膽,更開放,更直接了當,更有利于國計民生,若是我現在就一命歸陰,此恨綿綿,將無法彌補了。再則我對不住若英,至今愧疚于怀,祈求能夠回到淮安向她負荊請罪,倘若今晚兩眼一閉,离了人世,只能遺恨無窮了。我也想續寫《老殘游記》,將后九回殘稿付之一炬,重新精心執筆,認認真真像像樣樣地當作小說來寫,可能會比前二十回更為精彩,如果此愿不能實現,那也只有抱憾終天了。過往仙神听到了弟子的祝禱了吧,寬恕我這一生的荒唐放肆,且許我完了諸种心愿再閉眼吧,那時我將心悅神怡地永別塵世而毫無遺憾。” 鐵云迷迷糊糊,不知什么時候入睡了。次晨醒來,陽光已經燦亮燦亮地射進屋中,摸出枕下打簧金表,已是上午十點了,赶緊一躍而起,不料用力過猛,頭又暈,下了炕,一個趔趄,骨咚一聲如泰山崩頹般重重地摔倒在磚地上。若在平日,一翻身就爬起來了,可是只覺天旋地轉,四肢不听使喚,想喊卻喊不出聲,一剎那間便失去了知覺。 過了不知多少時候,李貴推門進來,見主人跌倒在地,大吃一惊,喊聲:“老爺!”慌忙上前扶了起來,誰知一松手又倒了下去,李貴詫异道:“老爺,您怎么了?”卻沒有回答,兩眼直勾勾地,口角流涎,眼中凄凄地流下淚來。李貴大叫道: “高老爺快過來,咱老爺中風了!” 子谷聞聲大惊,急忙赶了過來,見鐵云這個模樣,駭然大叫道:“果然是中風了,天啊,昨晚還是好端端的!”赶緊与李貴合力將鐵云抱上了炕,可是鐵云已經全無知覺,子谷摸他手腕寸關尺部,找不到脈處,細听心音,似有若無,子谷惊慌道:“李貴,不好了,你家老爺恐怕沒救了,快找醫生來看!” 李貴不信,也抓起主人的手想按脈膊,只覺主人的手冰涼冰涼,李貴大哭道:“高老爺,咱老爺果然不行了,請醫生來不及了,咱馱他去找醫生!” 子谷又用手在鐵云鼻前試了好一會,嗚咽道:“李貴,不中用了,你家老爺一點鼻息也沒有了,他……他過去了。” 鐵云終于抱恨而死了,時為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八日,終年五十三歲。 李貴抱住主人大哭道:“老爺,您醒醒,您沒有走,您一定還活著,快醒醒,莫急坏了李貴。咱主仆兩人相依為命,您不能死,您要活!老爺,家中還有老老小小一大群哩。他們不能沒有你,您要活下去啊!” 當證實主人确實已死時,李貴大哭道:“老爺,您在開封大相國寺救了咱,跟了您三十几年,您不在了,咱也不要活了,跟了您到陰間去服侍吧。” 說罷,哭著叫著,一蹦多高,扼住自己喉嚨,跳著腳,只想自盡。子谷拼命勸他,扳他的手,泣道:“李貴,你家老爺不在了,你若死了,誰來料理后事?” 李貴清醒過來,可是一腔悲痛無處發泄,他咆跳著死命咬住自己的手臂,想殘傷自己的身体以表示對于主人的忠誠哀悼,鮮血從臂上淋淋地滴了下來,和著李貴大顆的淚水淌了一地。子谷慌忙從李貴口中搶出了這條臂膊,李貴發瘋似的又去咬另一條。 子谷痛哭著抱住李貴喊道:“李貴,李貴,料理老爺后事要緊,還要你這雙手派用處哩,你把它咬傷了,還能做事嗎?” 李貴這才松開嘴,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嗚嗚地號啕痛哭,哭夠了,忽然一蹦而起,抹了眼淚道:“不哭了,高老爺,料理咱老爺的后事吧,先說該做什么,咱去辦。” 于是又去通知了鄰近的鐘笙叔,也急忙赶了過來,又震惊,又哀痛,三人匆匆為鐵云換了干淨衣服,臉上蒙了白布,暫時停靈在炕。李貴泣道:“可怜老爺辛苦勞累了一輩子,讓他穿了官服入殮吧,見了先老太爺、老太太也好交代。”笙叔道:“本朝規矩,革了官職的人是不能穿官服入殮的,我們去撫台衙門求求看吧。” 李貴道:“咱跟兩位老爺一齊去。” 子谷匆匆寫了“已革罪員劉鶚亡故”的稟帖,和笙叔李貴一塊儿來到撫衙,找文巡捕遞了進去,請求恩准劉鶚官服入殮。撫台初時不准,李貴直挺挺跪在轅門外號啕哭求了半日,撫台怜他是個義仆,方才格外開恩允准。于是買回了棺木和一套四品袍褂靴帽,草草為鐵云成殮。然后發電報給蘭州護理陝甘總督毛慶蕃,告訴他鐵云中風病故,棺柩無力運回家鄉,請電新疆撫台協助。另外又發了几份電報,分別通知淮安、北京、上海親人。 由于撫台聯魁的全力資助,李貴終于能夠在這一年秋間,披麻戴孝,扶了主人的靈柩從烏魯木齊啟程,進了嘉峪關,來到蘭州。慶蕃在城外設了靈帳,寫了祭文,含淚為鐵云舉行了路祭。几十年老友從此永別,慶蕃的悲傷久久不能去怀。高子谷不久也遇赦回內地,可歎鐵云沒有等到這天就去世了。大黼此時尚逗留在蘭州,也在靈前哭祭了一番,与李貴繼續扶柩東行。大縉、大紳在洛陽恭迎靈櫬南下來到漢口,大章已在這里迎候,于是舍車登船東下,由揚州而達淮安。 若英含哀忍淚率子女為亡夫舉行了家祭,明年葬于城東南曹圍祖塋。一場夫妻糾葛,三十余年的恩恩怨怨,風風雨雨,想不到竟以生离死歸而告終,死者不能致歉,生者徒然心碎,嗚呼! 劉鶚死后兩年,革命党人發動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義,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歲月流逝,朝代更迭,劉鶚的友人,一個個默默無聞的离開了塵世,不再有人怀念他們了。同時代的王公大臣李鴻章、王文韶、張曜、吳大澂、慶親王奕鱏和張之洞、袁世凱之流,亦如流星過天,成了歷史人物。羅振玉則以滿清遺老自居,可惜這位國學大師晚節不終,于1940年6月14日病逝于旅順。鐘笙叔遲至1912年清室覆亡以后才從新疆回來,后來去東北,曾在東三省督軍幕府中有過一段頗為得意的日子,1935年在北平故世,被追贈為陸軍中將。高子谷是鐘笙叔家儿輩的三舅,以古稀之年故世于1950年。最可惜的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正當他的學術成就光耀中外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在1927年夏間拖著一條長辮,投入頤和園昆明湖中自殺,死因傳說不一。 劉鶚死后二十余年,淮安地藏寺巷劉宅依然由孟熊和鐵云的儿孫們居住著,八旬高齡的衡氏老太太若英撫育后代,安享晚年,向曾孫——“德”字輩孩子們敘述二太爺(鐵云)在世時的往事,和家中供奉三姑老太太素琴靈位的由來,茅氏夫人1917年謝世于上海,年才四十九歲,王氏夫人回到淮安与若英作伴。李貴回淮安后,仍然生活在劉家,常和孩子講述當年二太爺种种有趣的故事,他喜歡孩子,把“厚”字輩的孩子抱大了,又把下一代“德”字輩中的孩子馱著抱著帶大,孩子們親切地稱他“侉爹爹”,或者戲稱他“胡子媽媽”。他先后服侍過劉家祖孫五代——劉成忠,鐵云,以及后來的大字輩,厚字輩,德字輩,直到七十二歲才快活地离開了人間。果如開封相國寺長老与十二歲的小李貴臨別時所贈的四句偈言:“越年六十,歷世五代,東海西漠,有始有終。”可算是古來罕見的義仆了。鄭氏安香的最后日子是在淮安度過的,那時剛強不屈的若英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于八十八歲時安然長眠了。安香死在1956年,柔柔弱弱,帶病延年,竟也享壽八十有六。 至于劉鶚,生前蒙受恥辱,死后忽因《老殘游記》一書而名聞天下,近百年來先后出了無數版本,印行了無數万冊,還譯成英日俄和捷克文,介紹到了國外。洋務先驅者劉鶚的超時代經濟思想不為時人所理解,而又狂放不羈,授人以柄,成了時代的犧牲者。幸而小說家劉鶚的聲名留傳了近百年,讓世人怀念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過老殘——劉鶚這樣一個人物,直至遙遠遙遠……。 一九九二年六月初稿 一九九四年三月定稿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