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來自市長的幫助 市長給他發了一張“駕駛執照” 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愛迪生 農民眼里的“魔鬼車” “現在就讓我們辦個公司吧!” “這下子他的生意要糟糕了” 公司破產了 汽車大獎賽上的冠軍 厄運再次臨頭 盡管得不到父親的理解,盡管大街上的人們一看到他就喊“瘋子亨利來了”,可是,在底特律的公司里,亨利仍然是總机械師,月薪也已經漲到140美元。新車試驗成功的狂熱勁頭過去后不久,亨利赶緊提醒自己該收收心了。在他試驗車的這段時間,工厂積壓了一大批待修理的机器,許多技術難題也等著他來解決,所以一回到工厂,亨利就又當起了他的總机械師,除帶領工人們拼命干活以外,也還在琢磨改進自己設計的汽車的方案。當然,他還必須設法償還由于發明自己的車所欠的債。為了還債,亨利不得不設法以200美元的价格很快賣掉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他賣車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致儿子愛德塞在后來回憶這一段時,絞盡腦汁也沒想起來對那輛“嬰儿車”的印象。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伸出了熱情的手,幫助了亨利一家,這個人就是當時底特律的市長威廉·梅伯里。 梅伯里市長也出身于一個富有的愛爾蘭家庭,或許由于同樣是愛爾蘭人的緣故吧,他很早就和亨利的父親老威廉相識。當年,就在亨利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老威廉就和當時還健在的亨利的母親瑪麗·利托戈特一起前往底特律參加了梅伯里的婚禮。 梅伯里非常喜歡亨利,贊賞他的發明。殷實的家底使他有條件對亨利提供幫助,所以在從1897年1月到1898年底的兩年時間里,亨利不僅還清了以前所欠的債,而且還在自己那簡陋的工棚里設計并制造出了兩台汽車。當亨利駕駛汽車在底特律的大街上走來走去時,人們的反應除了惊奇、新鮮之外,還有气憤和嫉妒。特別是許多馬車夫,更是為常常必須給“那樣一個冒著煙并發出怪聲”的無馬之車讓步而感到憤慨。于是聯合起來告到市政當局,認為亨利的所作所為妨礙了公共秩序,要求對他采取措施。在這种情況下,梅伯里市長又一次出面保護了亨利。他特別挑選了一個公開的場合,把一張允許亨利可以在任何時間駕駛自己的汽車在底特律的所有街道穿行的許可證發給亨利,從而使亨利的行為從法律上得到了保護。在某种意義上,這張許可證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以政府的名義頒發給個人的汽車“行車執照”。 一天,亨利在公司剛剛忙完手中的活,老板亞利山大·道就把他找了去,提出讓亨利跟他一起去紐約,參加愛迪生照明公司協會的年會。已經有几年沒出過遠門的亨利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 后來,在回憶起這段經歷的時候,亨利不無驕傲地指出,這次陪老板去紐約,最大的收獲就是見到了他心儀已久的愛迪生本人,而且得到了他的指點。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紐約著名的長島東方旅館,愛迪生照明公司協會年會召開了。舉行完簡短的開幕式,人們來到宴會廳,亨利和自己的上司一起也端著酒杯在人群中周旋。突然,道輕輕碰了一下亨利,用端著酒杯的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堆人。 “亨利,快看!中間的那一位就是愛迪生先生!”說完,道拉著亨利向那邊走了過去。 托馬斯·愛迪生面帶微笑站在那里,手中也端著酒杯。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一生帶給了人類近千項偉大的發明。他有著一個高高的、充滿智慧的額頭和一雙深邃的眼睛。亨利听說過不少有關愛迪生的故事,當然也知道,自己面前的這個偉人在少年時代就在開往底特律城的火車上賣報,因為不慎險些引起火災,而被魯莽的列車長打了一記耳光從而導致了失聰。 人們在愛迪生的周圍喧鬧著,七嘴八舌地炫耀著他們的博學或者無知,為了使愛迪生能听明白他們的高論,他們說話的聲音很大,還夾雜著一些手勢。話題不一會儿就轉到了動力机車上。愛迪生告訴大家,自己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用一組或更多組的蓄電池來作為汽車的動力。這時,道把亨利推到了愛迪生面前。 “我們這位年輕的伙計已經造出了一輛用汽油驅動的車了!”道對愛迪生說。 亨利望著愛迪生。他看到的是一雙閃爍著智慧的友善的眼睛。為了能更好地讓愛迪生明白自己的意思,亨利拿出筆記本,用一支鉛筆飛快地畫出了几幅草圖,同時大聲對發明家作著解釋。愛迪生非常認真地看著這些草圖,把手放在耳朵上以便能听得更清楚。 “你的想法是對的,年輕人,”听完了介紹,愛迪生對亨利說:“繼續干下去吧,千万別放棄!”接著,偉大的發明家轉向其他的人,然后拉著亨利的手臂對眾人說。“這种車比電車更优越,因為它能夠給自己提供所需的動力。” 還有什么能比愛迪生的贊賞更讓亨利·福特振奮和激動呢!這就是亨利和愛迪生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他們后來所鑄成的偉大友誼的開端。 在當時的美國,已經完全具備了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美國的所有基礎工業設施已經基本完善,生產汽車所需要的一切技術和設備都已經具備。早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S.F.鮑澤就發明了可以自動計量單位的油泵,為后來加油站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鋼鐵大王卡內基此時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鋼鐵王國,美國的鋼鐵年產量已經占全世界產量的1/3。著名的固特异(GOODYEAR)公司早在40年代就開發了橡膠硫化工藝。80年代末,美國已經建成了7條鐵路,總長度占當時世界鐵路總長度的一半。然而,在馬車運輸和鐵路運輸之間,急需要開發出新的交通工具。地廣人稀的自然環境,人數眾多的中等收入階層的現實存在等因素,都為汽車工業后來的大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一句話,在當時的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美國這樣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的國家了。 對于當時的大多數美國農民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那种以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田園牧歌式的家庭生活,把汽車看作“魔鬼車”,即使是城市居民也是如此。他們對于一邊冒煙、一邊發出突突的響聲飛馳而過的汽車,在剛開始還有些新鮮感,然后就是反感和敵視了。在他們的強大壓力下,這一時期美國許多地區的法律條文就充分反映了這种對汽車的排斥心理。如1899年,加利福尼亞州的圣拉菲爾鎮頒布法令,要求汽車司机必須在任何過路的馬匹300英尺外停車;1900年,佛蒙特州立法迫使每一個汽車司机“必須雇佣一名成年人在汽車前1/3英里處手持紅旗為汽車引路”。1902年,辛辛那提市、薩凡納市和舊金山市則規定:汽車在市內行駛的最高車速不能超過每小時8英里。另外,美國的許多大城市甚至禁止汽車使用大路。因為大路是專為馬車准備的,汽車司机如果違反規定,就會以“破坏社會治安”的罪名被逮捕,有些倒霉的司机甚至被憤怒的農民打死。 亨利·福特是幸運的,在底特律,威廉·梅伯里市長替他抵擋著排斥汽車的人們的閒言碎語,“而當時美國其他城市的發明家們就不一定有這么好的運气了,他們不得不去應付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強大壓力。 一天,市長梅伯里把亨利找去,給他介紹了一位朋友。他就是前來底特律市考察美國汽車業最新發展情況的工程師R.W.哈宁頓。 “您好,哈宁頓先生!”亨利緊緊握住了工程師的手,“久聞您的大名,查里斯·杜里埃先生好嗎?”亨利早就從金那里听說過,哈宁頓和著名的杜里埃兄弟之一的查里斯·杜里埃在一起工作。 “您好,福特先生!我一到這儿,梅伯里先生就把您的事情告訴了我。” 接著。亨利帶哈宁頓去參觀他在梅伯里的資助下生產的兩輛新樣車。在路上,哈宁頓向亨利介紹了他這次在美國各地考察所了解到的情況。 當時美國的汽車業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盡快地把汽車從机械師們的試驗室里投入生產領域。在美國汽車業興起之前,生產馬車和自行車的交通工具制造業已經徹底地衰敗了,原來屬于這兩個生產行業的大批生產商和工程技術人員開始向汽車行業轉移。在這些人當中,有斯蒂倍克二納什、杜蘭特和著名的費希爾七兄弟,還有亞歷山大。溫頓、約翰·威里斯、W.E.梅茨格、查爾斯·杜里埃、巴尼·奧德弗和道奇兄弟。“在發展汽車方面,全美國恐怕沒有比底特律更好的城市了!”哈宁頓對亨利這樣說。 的确,底特律從80年代以來,就開始制造各种型號的船用發動机,并且很快成了美國的引擎制造中心,擁有大批熟悉蒸汽机和各种內燃机的技師和工人。另外,底特律的金屬加工業和制造業都非常發達。作為美國主要的一個移民地區,底特律的周圍還擁有大量來自歐洲的熟練工人。 一邊介紹情況,兩人一邊來到了亨利的工作間。哈宁頓戴上夾鼻眼鏡,認真仔細地觀看亨利的汽車。比起上一輛“嬰儿車”,亨利的這兩輛車顯然完善多了。汽車有著高高的車輪、豪華的雙人座位、銅制的車燈、用來擋泥的腳踏板…… “汽車在設計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在后來的報告中,哈宁頓這樣評价亨利的汽車,“火花塞很先進,冷卻箱的設計也很有特點,汽化器非常獨特,車上的儀表很齊全,每個零件都精工細做,獨具匠心……總之,整体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种車看起來可以在任何道路上行駛,不遜色于我們國家制造的其他任何一种車……” 梅伯里了解,亨利的心愿是當一個汽車制造商,而不是單單窩在實驗室替別人設計和制造樣車。他也在幫助亨利尋找机會。1899年7月的一天,市長家里來了一位客人,他名叫威廉·墨菲,是底特律的商人,跟梅伯里市長一樣,都是愛爾蘭移民。 “多謝你為消防隊所提供的新設備!”梅伯里指的是不久前,墨菲出錢為底特律市的消防隊購置消防机車的事情。 “老朋友,你是了解我這個人的,一方面我是想為市民們做點什么,另一方面我這個人生來就對机器這玩藝儿有興趣,所以當我听說市里消防隊的設備太舊了,而鄰近的費拉德爾菲亞恰好又新研制出了這种消防車的時候,就去買了几輛。”墨菲笑著擺了擺了手。 “我最近對新出現的汽車這東西很有興趣,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我一定會為這种新奇的家伙投點資。” 順水推舟,听到墨菲有這樣的想法,梅伯里馬上把亨利·福特推荐給了墨菲。 “我听說過你,一些人把你稱做‘發瘋的亨利’,可是我不這樣看,我喜歡你的車。”看了亨利造出來的樣車,墨菲這樣告訴亨利。“如果你能把你的車開到這個城市西北部的法明頓,然后再經由龐蒂亞克開回來,而你的車在這60英里的路途中不發生任何問題的話,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想法的。” 几天后,亨利調試好自己的車,開著它來見墨菲。墨菲先仔細觀察了車內儀表盤上的各項數字,然后委派了一個人跟著亨利一起上路。亨利駕駛汽車順利通過了這個考驗,結果令墨菲十分滿意。 “好吧,年輕人!”黑菲開始讓手下的人准備一份開業申請書,“現在就讓我們辦個公司吧!” 有了墨菲牽頭,加上市長梅伯里的熱心張羅,1899年8月5日,在底特律市卡斯大街1343號,底特律汽車公司正式成立了。可以說,當時底特律市一大批有錢有勢的人都做了該公司的股東。除了市長和墨菲,主要的股東還包括种子大王得克斯特·弗利、參議員托馬斯·帕爾默、底特律經紀業大亨弗利德里克·奧斯本、實業家弗蘭克·伍德曼·埃迪以及在航運、鐵路、銀行、保險等行業都有產業的大商人詹姆斯兄弟和休·麥克米倫。亨利·福特如愿以償,任公司的机械主管和總工程師,并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持有股份,新公司的資本為15万美元。 新公司成立時也招來了大批記者,消息傳遍全市,這下子,愛迪生照明公司底特律分公司的總經理亞利山大·道坐不住了,8月15日那天,他把亨利找來,兩人在道的辦公室進行了一次談話。 “亨利,報紙上的消息我看到了,祝賀你!不用我再多說什么,你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你是我們公司的最有才能的人,我們大家都非常相信這一點。”道還是很客气的,緊接著他把話題一轉,“可是作為多年的朋友,作為你的上司,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你現在所做的這一切是錯誤的。” “為什么?”亨利問。 “因為你現在在外面所做的一切是沒有意義的,汽油怎么能作為運輸工具的動力源呢?”道擺手制止了亨利的分辯,又說:“我衷心地希望你把精力用在咱們公司的那些机器上,好好在電上動動腦筋,用你鼓搗車的那股勁頭,看看能不能搞出點名堂來,別再去管外面的事情了,把那些不相干的事辭了吧!”接著,道又開出了一個誘人的條件。 “年輕人,在公司里我又不大懂技術,總想物色一個合适的人選來擔任公司的總管,到目前為止,我覺得你是最合适的。請你考慮一下我說的話,然后給我一個答复。好嗎?” “我已經考慮好了,先生!”亨利回答。 “你同意了?”道有些惊訝。 “不,我決定辭職,辭職報告明天送來,非常感謝您這些年來對我的信任和照顧!” 就這樣,亨利离開了愛迪生照明公司,他在這儿工作了七年多。這一年,他36歲。 离開公司之前,亨利找到了曾經和他共同試制新車的几個伙伴,問他們是否愿意跟他一起离開公司去新的工作崗位創業,可是伙伴們對此顧慮重重,經過再三說服,也只有年輕的愛德華·哈弗同意跟亨利走。后來,亨利又到費希爾兄弟公司挖來了弗利德里克·斯特勞斯。公司成立伊始,條件是非常簡陋的,用斯特勞斯的話來說,他第一天和亨利一道走進車間時,只見車間空空蕩蕩,空地的中間擺放著剛運來的一台發動机和一台鍋爐,此外就是一捆電線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亨利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就在亨利他們在底特律埋頭苦干的同時,其他人也盯上了底特律發展汽車生產的优越環境。1899年,也就是亨利他們成立了底特律汽車公司的差不多同時,蘭塞姆·沃爾茲也在底特律成立了一家生產汽車的公司——沃爾茲發動机公司。這家公司在底特律郊區,規模很小,甚至比不上亨利·福特的底特律汽車公司。但是事實證明,這家小公司的主人沃爾茲和他的伙伴亨利·利蘭确實是汽車制造業的天才,他們的光輝很快就蓋過了當時汽車行業的所有的人,包括亨利·福特。 沃爾茲一開始就把批量生產价廉物美的汽車作為公司生產經營的核心。在生產過程中分工明确,由利蘭負責車輛的傳動系統,最后的整体組裝由沃爾茲來完成,很快就在市場上推出了“快樂的沃爾茲”牌汽車,并投入批量生產。強調汽車生產的批量化,這一點對新生脅汽車工業實在是太重要了,因此后來人們把沃爾茲稱為美國汽車的“批量生產之父”。 在汽車業,另一顆閃耀的新星是亨利·利蘭。与其說利蘭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師,不如說他是一名更出色的工藝大師。利蘭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是在軍火生產行業和工具制造業任職,到了90年代,他開辦了自己的工厂,生產自行車和船用發動机。沃爾茲的汽車公司成立后,利蘭父子開始為沃爾茲汽車提供零件,或許是長期在精密机械制造部門的緣故,利蘭特別強調每個零部件的精工細做,對他來說,每個零件都是一件工藝品。他還為沃爾茲的汽車設計出了一整套傳動齒輪。正是有了如此好的零部件,沃爾茲汽車才能在汽車銷售市場上很快站住了腳。但是利蘭對汽車業的最大貢獻井不在于他為這一行業提供的精細的零部件,而是他的“零部件通用化”思想,在后來的几年里,利蘭又把他的這一創新推入了生產領域。這种思想适應了當時的生產標准化浪潮,對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起了极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后來人們把亨利·利蘭譽為美國汽車工業的“標准化之父”。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此時的亨利”·福特吧。非常不幸,亨利從這次創業的一開始就犯了嚴重的錯誤,他把以前自己确定的生產“价廉物美、大批量”產品的原則拋在了一邊,而是走向另一個极端。高檔、豪華、純手工制作、高速、單車生產。亨利仍像當初他發明第一輛汽車時那樣沒日沒夜地苦干,把克拉拉和儿子愛德塞扔在家里。亨利的思維還沒有擺脫手工制作的窠臼,只是作為一個發明家在接受別人的訂貨,而不是作為生產商去生產汽車,可以說亨利只是在“制作”而不是“制造”汽車。當時,公司其他管理人員發現了這一點,但是固執的亨利根本听不進別人的勸告。 1900年1月,經過5個月的苦戰,底特律汽車公司的第一輛汽車終于誕生了。這輛汽車就跟亨利在梅伯里市長的贊助下制作的兩輛汽車一樣,有著高貴的樣式,豪華的裝飾,可乘坐一名駕駛員和一名乘客,許多記者應邀參加了這輛車的揭幕典禮。 在對這輛車進行評价時,輿論界產生了兩种截然不同的立場。當時的《底特律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用“平淡無奇”概括了對亨利制作的新車的看法,認為這种車与當時美國的其他汽車相比,決沒有任何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這篇文章甚至不無諷刺地指出:“車身和城里跑的較好的馬車相比沒有什么區別,而且整個結构使人無法知道它的動力源……” 《新聞論壇報》的記者則是相反的態度,他在報紙上詳細記述了他這次參加試車的經歷,并引用了一段他當時与亨利的對話: 記者:“學會駕駛需要很久嗎?” 亨利:“几天,也許几小時,就跟學騎自行車差不多。” 記者:“汽車在行駛時冒煙,而且車里還有汽油,危險嗎?” 亨利:“絕對沒有危險!”(亨利信心十足地指了指路邊的馬車后,笑著對記者)“這下子他的生意要糟糕了。” 可是厄運臨頭的首先不是路邊的馬車店,而是神采飛揚的亨利和他的公司。樣車雖然出來了,可是价格昂貴,加上長達几個月的制作和等待過程,使得公司沒有顧客上門,就連樣車都沒有銷售出去,以至于亨利最后只好把車送給了市郵局作為“郵遞車”來使用。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員和股東強烈要求亨利采用新的生產流程和生產思路,把大批生產和銷售汽車作為公司的經營原則。而亨利對此大為不滿,他甚至把汽車生產過程看作是他個人的事情,不讓其他人加入進來,他手下的工作人員甚至連一張草圖都沒有見過。隨著矛盾的激化,亨利干脆躲了起來,連公司的人都找不到他。后來,克拉拉回憶說,那段時間亨利常常一個人到底特律城外的郊區樹林里散步。 1900年11月,亨利离開了底特律汽車公司。事后亨利說是自己主動提出辭職的,而公司其他人則稱亨利是被公司董事會解職的。反正不管怎樣,公司成立一年多來,總共虧損了近9万美元,亨利离開公司后不久,公司就破產了。 可是也就是在這一年,亨利·利蘭正式組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并且以底特律城的最初開拓者卡迪拉克的名字作為新公司的名字,他擔任公司的總經理。這時的利蘭已經年近花甲。1906年,利蘭把三輛卡迪拉克汽車帶到了倫敦,當著一大批專家和記者的面拆開,然后把拆下的零件混同起來,讓工人當場用這些無法區分的零件重新組裝成三輛成車,再立刻讓汽車發動起來去參加長達500英里的高速行駛測驗,三輛汽車全部通過了這樣嚴格的檢驗。當時,利蘭的這一舉措轟動了世界汽車界。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后來又在汽車領域奮斗了整整20年之久。他于1909年把卡迪拉克公司賣給了通用汽車公司,并且繼續擔任這家分公司的經理長達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利蘭父子又創辦了林肯汽車公司,并設計出了著名的“林肯”牌汽車。當然,后來這家公司又戲劇性地并入了如日中天的福特汽車公司。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卡迪拉克”和“林肯”仍然作為美國最高檔豪華的轎車,飛馳在美國乃至世界的大街小巷。 也就是亨利在事業上受到挫折的這一年,美國其他的汽車生產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0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展覽都是以自行車和其他机械產品的展覽會的分展的名義舉行的。而從1900年開始,大量的新聞媒介和廣告開始為汽車宣傳造勢。就在這一年,任期將滿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華盛頓檢閱游行隊伍時乘坐了汽車,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乘坐汽車的總統。當然,出于對汽車可靠性的擔心,總統那輛圍繞著花環的檢閱專車后面還跟著一輛用來應急的馬車,這也在當時被傳為笑談。而總統乘坐汽車的行為卻得到了輿論的廣泛贊揚。這時的美國,已經生產了3.4万輛汽車,雖然其中的2/3是以蒸汽和電力作動力的。 從1899年起就開始舉辦的美國汽車節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汽車節的舉辦地點在羅得島的新港。在1900年的這次汽車大賽上,來自芝加哥的汽車大亨亞歷山大·溫頓以每小時38英里的速度在50英里的賽程中獨占鰲頭。這一胜利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使他一時間成了美國汽車制造業的驕子和新聞輿論的英雄。 而這時的亨利·福特卻不得不消受失敗所造成的苦果。“他們給了我机會,可是我失敗了!”亨利這樣告訴自己的妻子,而克拉拉總是安慰他,希望能找出一些理由,來使自己的丈夫相信這次失敗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過錯,7歲的儿子愛德塞天真無邪的言語也常常使亨利緊繃繃的臉上露出笑容。 “今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可是我的運气卻是這樣的差!”一天,亨利的父親老威廉來看望他們,一家人來到市郊的林中散步,看著遠處正在逗孫子玩的父親,亨利突然又傷感起來。 克拉拉暗自歎了口气,這一段日子里,亨利常常呆在家里,或許是由于這次挫折的打擊,克拉拉發現丈夫變得越來越迷信。比方說,在街上一看見黑貓,亨利就赶緊判斷黑貓是從左往右走還是從右往左走(西方民間傳說:路上如果碰見黑貓從你身体的左邊走向右邊,就會帶來好運,反之則會厄運臨頭);碰上“黑色星期五”,亨利就會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門。一個男人如果沒有自信心,就什么也沒有了,克拉拉深深懂得這一點。于是她還是設法來使亨利重新鼓足勇气。 “不對,亨利,你弄錯了!今年不是新世紀的第一年,而是上一個世紀的最后一年,明年,也就是1901年才真正是新世紀的開端呢!” “真是這樣嗎?”亨利停住了腳步。 “是的,為此今年年初報紙上還專門討論過呢!還做了一次公共輿論調查,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明年才是新世紀的開端。我當初決定從新世紀開始,每天都記日記,所以也是從明年開始。”克拉拉輕輕挽住亨利的胳膊。“親愛的,坏運气到了頭就是好運的開始,明年你一定會成功的。你想想,這次公司損失的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威廉·墨菲的,可是他還是那樣器重你,你們還是成了好朋友,何況,你現在又有許多新朋友,他們一定會幫你的!” 一提到這些好朋友,亨利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他們真是好人,也幸好有他們還了解我!”妻子的鼓勵終于使亨利又燃起了希望之火。有人曾經說過:“把失敗責任推給別人雖然不光彩,卻是讓自己擺脫痛苦的好辦法。”亨利本來就對公司的那些不懂技術卻又說三道四、指指點點的管理人員不滿,所以干脆把一股怨气和失敗的責任一古腦儿地推在了這些人身上。 一我總是對的,總是我有理”,這种固執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想法是亨利性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亨利真應該為自己慶幸的是,他不僅有一個任勞任怨的好妻子,也有許多認識到他失敗的背后隱藏著的才能、賞識他、在關鍵時刻不拋棄他的朋友。 威廉·墨菲就是這樣一個人。或許是身上同樣流著愛爾蘭人的血液的緣故,墨菲和亨利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底特律汽車公司的倒閉所造成的近9万美元的損失,在墨菲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墨菲雖然不同意亨利把失敗的所有責任都推給其他人的做法,但是通過這次合作,他發現亨利确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是墨菲親眼看著亨利造出了底特律汽車公司的第一輛、當然也是唯一的一輛汽車。車本身無可挑剔,唯一遺憾的只是設計的思路沒有适應市場的需要。然而,亨利畢竟是把墨菲帶入到新興的汽車領域中去的第一人,對于這一點,墨菲也是領情的。所以在亨利辭職后,墨菲照樣贊助亨利,使亨利繼續醉心于研究功率大、速度快、裝飾豪華的高性能賽車。在這一時期,亨利也得到了已退休的著名自行車比賽冠軍、家境富有的湯姆·庫珀的熱心幫助,才華出眾的青年制圖家兼工程師哈羅德·威利斯也是亨利的合作伙伴和贊助者。 就這樣,亨利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很快制成了一种大馬力的競賽汽車,并且不斷地改進它的性能,加大它的功率。工作之余,亨利常常和朋友們駕車出游,去感覺速度帶給人的刺激和興奮。 1901年4月10日,墨菲又來約亨利一同駕車出去兜風。在路上,墨菲向亨利提出了參加將在秋天舉行的年度汽車大賽的設想。 “羅得島汽車節現在已經成為新聞媒介的一個焦點,你是否考慮過去一顯身手?” “還沒有。”亨利回答。 “你應該去,我知道你的想法,亨利,你肯定不會滿足為自己和為朋友造一輛汽車然后只是開著它游山玩水。你要走出去,讓大家認識你,讓自己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這是最好的宣傳自己的方法。” 接著,墨菲告訴亨利,不久前,底特律的一個商人受蘭賽姆·沃爾茲的委托駕駛一輛“快樂的沃爾茲”牌汽車去參加在紐約舉辦的汽車展覽會,結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時間這种汽車成了大眾的寵儿,訂單如雪片般向沃爾茲公司飛來。 “汽車節每年9月舉辦,在美國的富人當中,去參加羅得島的這一盛會已經成了一种時髦,你要抓住這個机會。”墨菲再三叮囑。 “好吧!”亨利又一次加快了車速,黑色的賽車發出一聲低沉的吼聲,向遠方的叢林駛去。 1901年4月11日,這一天是克拉拉的35歲生日,也是亨利伉儷結婚13周年紀念日。墨菲和亨利的朋友一道前來祝賀,把整個宴會弄得喜气洋洋、熱鬧非凡。送走了客人,一家三口聚在一起,談些輕松愉快的話題。底特律汽車公司解散后至今的5個月恐怕是自亨利搬到底特律以來最輕松的一段時間,他有更多的時間同家人和妻子呆在一起。 “來,我的小愛德塞,咱們照個相吧!”亨利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儿子的小腦袋。一听說要照相,小愛德塞不等亨利起身,就跑到一個木柜前,搬起一把椅子,准備站在上面打開柜子取出那架買了七八年的相机。愛德塞已經快8歲了,他的臉和頭發像自己的母親,而身材卻像一個按比例縮小了的亨利——兩條細長的腿,略顯瘦弱的身体。當然,即使是同齡人中的高個子,也還夠不著柜門的上層。 亨利一下子從座位上起來,把剛站到椅子上的儿子抱了下來。 “我的小男孩,”亨利喜歡這樣稱呼自己的儿子,“這樣做太危險!記住爸爸的話,千万不要再像這樣站在高處,更不要像其他孩子一樣去爬樹!” “我會小心的,爸爸!”愛德塞向亨利做了個鬼臉。 “我們的小愛德塞最近可做了不少坏事。”克拉拉忍不住開始告狀了。 “上次,他爺爺來看我們,吃過晚飯后他非纏著爺爺要下跳棋不可,結果在下棋的時候還趁老人眼花不注意悄悄移動棋子作弊,最后當然是每一盤都贏了,就這樣一直下到眼皮都打架了,才興高采烈地去睡覺,連禱告都沒有做……” 听到媽媽在數落自己的“劣跡”,小愛德塞就低頭撅著嘴,兩手規規矩矩地放在前邊,站在牆角,擺出一副非常可怜的樣子。聰明的儿子早就摸透了父親的心理,知道怎么做就能博得父親的同情。 果然,看到儿子的樣子,亨利坐不住了,立即走過去把儿子攬在怀里。 “我的小愛德塞是個好孩子,爸爸一天不回來,他就會給爸爸寫信的。好了,今天是媽媽的生a,孩子,快去換上媽媽前天給你買的新衣服,咱們一起照相吧!” “我已經和墨菲商量過了,准備參加今年9月在羅得島舉辦的汽車節,我要讓我的賽車獲胜!”臨睡前,亨利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克拉拉。 “親愛的,到時候我一定和你一起去,你一定會贏的!” 1901年10月10日,一年一度的美國汽車節在羅得島舉昏原定9月中旬舉行的這項活動,由于新上任的美國總統麥金萊于9月6日遇刺身亡而推遲到10月舉行。在這次大賽上,亨利·福特駕駛自己改進后加大馬力的賽車一舉戰胜了包括亞歷山大·溫頓在內的所有對手,贏得了1000美元的獎金和那座溫頓精心挑選來准備留給自己的雕花獎杯,并把獎杯擺在了自己家的客廳里。 克拉拉在寫給她的弟弟米爾頓的信中,是這樣描述比賽當時的情景的: “亨利簡直被給他的榮譽和汽車揚起的灰塵同時淹沒了……當時我真希望你能在那儿,看到他的模樣,听到他超過溫頓時人們的歡呼聲。觀眾們都瘋了,一個男人把自己的帽子高高地拋向空中,等它落地后又不停地用腳踩。另一個男人用手杖來回揮舞,就連手杖打暈了自己的妻子也渾然不覺……亨利達到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下一步該是繼續投資制造的問題了,我擔心這對亨利來說更困難,因為富人們關心的是如何賺錢……” 亨利的胜利使得幸運之神又一次光顧,就在比賽結束后不久,威廉·墨菲和其他几位企業家決定再次集資建立一家新的汽車公司,這家新公司被命名為福特汽車公司,他們都看中了福特這時擁有的全國性的聲譽。 的确,羅得島的這次汽車大賽在亨利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雖然在賽后他又走了一段彎路,但是這次大賽使亨利·福特的名字見諸全國各大報刊。比賽的結果不僅使他獲得了极高的聲譽,得到了底特律富豪們的重新青睞,更重要的是,使他得以結識一大批美國各界的頭面人物和富商,這對他后來的創業起家有著不可或缺的幫助。在這些人當中,有克拉拉的弟弟、藥劑師出身、當時已經成為肯塔基著名的實業家的米爾頓·布雷安特,底特律的煤炭業大亨亞歷山大·麥肯森,銀行家約翰·格雷。亨利還在湯姆·庫珀的介紹下結識又一位自行車比賽的全國冠軍巴尼·奧德弗爾。他在底特律當机械師時就認識的老朋友奧利弗·巴塞爾也找到了他。奧德弗爾成了亨利的賽車手,而巴塞爾后來成為他事業的忠實的追隨者。 然而,這時亨利又犯一個致命的錯誤,賽車場上的成功使他在新成立的公司里繼續著了魔似地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一种根本無法銷售的大馬力高价的賽車上,根本沒有去理會董事會提出的生產設計方案。這次威廉·墨菲可气坏了。在召開的公司董事會上,亨利態度強硬,固執己見,拒絕接受公司董事會的要求。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董事會在經過討論后,一致同意讓亨利退出福特汽車公司,并請來著名的亨利·利蘭擔任總經理,把兩家公司合二為一,統稱為卡迪拉克汽車公司。亨利雖然獲得了一些補償,但是他不得不再次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他又一次失敗了。 亨利·福特平靜地迎接了他所遭受到的又一次挫折——一被迫把自己的職位讓給亨利·利蘭,离開了創立不久的汽車公司。已近不惑之年的亨利開始冷靜下來,思考自己今后的路究竟該怎么走。他又翻起了一年前好朋友奧利弗·巴塞爾送給他的一本小冊子,這本小書的名字是《人生簡論》,作者是奧蘭多·杰伊·史密斯。這本書中,作者把生命的起源、唯物主義、神學和唯心主義的許多思想和觀點糅在一起,從作者個人的角度,探索對人生應持的態度。亨利少年時,雖然也跟隨親人們去教堂祈禱,聆听牧師的傳教,但由于他那時專注于鼓搗鐘表和机器,所以在宗教信念上可以說并沒有隨著他的年齡相稱地得到增長。《人生簡論》的作者認為,人的軀体屬于物質,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的靈魂并不會隨著肉体的消失而消失,換言之,精神是不滅的,靈魂是不死的,能夠在生命結束的時候帶著生前的意識進入下一個肉体。所以說人應該是永遠進步的,因為每一次的存在都會是在以往的生命基礎上的存在,是更高層次的存在。平心而論,盡管書中這种靈魂不滅的觀點是唯心的,但是作者并沒有像歷史上的許多唯心主義者一樣片面地鼓吹靈魂不滅和精神永恒,而是得出了一個積极的觀點——人生應該不斷進取,不斷拼搏,只有在現實的存在中能夠在人類的階梯上上升几級,才能在下一次存在時為自己贏得更高的起點。 “我終于明白了,”亨利對自己的妻子說,“每一次經驗對于人來說都是有价值的,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這些經驗可以永遠積累下去,可以用到下一輩子,我們也因此而能不斷進步!”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