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九章 “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辦法鮮,水龍救火作軍援;
        甘當抗敵軍火庫,只求務實不宣傳。

  從羅斯福當選第三屆總統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為止的這一年內,美國的中立已經名存實亡,美國處于愈陷愈深的非交戰狀態。羅斯福不只一次地說過,“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巨大軍火庫。對我們來說,這是同戰爭本身一樣嚴重的緊急情況。我們必須以我們將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同樣的決心,同樣的緊迫感,同樣的愛國和獻身精神,致力于完成我們的任務。”
  “租借法案” 一事就在實際上表達了羅斯福的這种信念。 大選之后,他登上“塔斯卡盧薩” 號巡洋艦動身前往加勒比海度假。12月9日,海軍的一架水上飛机在這艘巡洋艦旁降落,帶來了丘吉爾的一封緊急信。這位首相后來說,這是他一生中寫的最重要的書信之一。他在信中透露,英國的財政資源眼看就要枯竭。丘吉爾聲稱:“我們不能再用現款支付運費和購買其他供給品的時刻即將到來。”根据美國中立法和其他立法的條款,交戰國必須用現款購買武器,并且不准向沒有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債務的國家提供貸款。而英國用于現購自運的基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首相未便提出解決財政問題的要求,然而他緊急請求美國撥出几千架飛机、几百万吨船只。他請求美國作出史無前例的努力。丘吉爾說,毋需美國出一兵一卒,“只要給我們武器,我們就會做好這件事。”
  丘吉爾在這封4000多字的長信里,還談到了從北海到直布羅陀,到蘇伊士,到新加坡的戰爭的總形勢以及具体的細節。他詳細講到生產和運輸這兩方面的火急問題,說明德國轟炸机和潛艇的不斷襲擊給英國本土和地中海地區所造成的嚴重危險。首相在這篇難忘的文件的結尾表示相信,美國會支持英國事業,會滿足他的迫切需要,但是關于總統究竟怎樣設法去同國會和人民一道來完成這一切,他沒有提出任何建議。
  首相這封信給羅斯福以深刻影響。英國的形勢的确是嚴峻的。11月中旬,在不列顛之戰中遭到敗北的德國空軍,對考文垂進行了猛烈的轟炸,造成1000多人的死傷,令人惊駭地顯示了它的力量。這种飽和式轟炸,從英國一個城鎮擴大到兩個城鎮,柏林的宣傳員吹噓說,要有計划地把全島加以“考文垂化”。同時,敵人以非常凶猛的方式,對倫敦繼續進行閃電戰襲擊。再加上希腊、北非戰局吃緊,這的确對丘吉爾增加了難以估量的壓力。
  在羅斯福收到丘吉爾那封信的第三天,他又接到國務卿赫爾的一封電報,告訴他英國駐美大使洛西恩勳爵去世的消息。羅斯福立即通過國務院給英王喬治六世發出一封電報,他在電報中說,听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极為震惊,羅斯福确信洛西恩勳爵臨死前希望向全世界發表的最后一句話就是這次戰爭一定會取得胜利。這決不是馬馬虎虎地表達例行哀悼。總統認為洛西恩勳爵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大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是自由党党員,并且是勞埃德·喬治的密友;對于羅斯福的語言可以說深有体會,因此能把羅斯福的意圖解釋給丘吉爾听。他一直能夠理解充塞在羅斯福前進道路上的國內五花八門的障礙,因此能以小。心謹慎地避免提出過分過急的要求,免得給總統增加困難。他在這個异常的時刻逝世,是一种重大的損失,因為看來几乎沒有人能夠取代他。
  第二天在回國途中,羅斯福悶悶不樂,一直在苦思如何解決對外援助的法律程序問題。人們只能說,羅斯福這位在政治上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在這次航行之中花了一些時間,去形成他杰作的格局,一已在他自己的心目中看清它的輪廓時,他就要所有的人理解得既快又透徹。
  12月16日,羅斯福回到華盛頓、他皮膚晒得泛黑,精力充沛而又洋洋得意。第二天羅斯福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記者招待會。他說:“無可置疑,在壓倒多數的美國人的腦海里都認為,保衛美國的最好的直接辦法就是英國能夠保衛其本身。”然后,他突然离開這個話題,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情景。他說:“歷史上還沒有一次重要戰爭是因缺錢而被打敗的。一些人認為我們應該給英國貸款以便購買美國物資,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應該干脆把物資全部贈送出去。”羅斯福把這种想法描繪為“陳詞濫調”。實際上真正提出這兩种建議的人為數极少,不論哪一种.在國會里都沒有被采納的希望,可是羅斯福卻把這兩种建議都提到了,以說明他真正是一,個怎樣通情達理的走中間道路的人。
  他說:“現在我正想要做的就是要取消美元的標記。這在在座的各位心目中是一件嶄新的東西。我認為——要把這無聊的、荒謬的以及老牌的美元標記取消。”
  在這之前,羅斯福早就非正式地向他的顧問們提出了這一問題。為什么不對英國需要的物資和裝備實行出租或出借呢?他用一個朴素的比喻透露了租借法的大概輪廓。他說:“假如我的鄰居失火,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園的水龍帶,要是讓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我就可能幫他把火滅掉。我怎么辦呢?我總不能在救火之前就對他說,‘朋友,這條管子我花了15元,你得照价付錢。’那么我該怎么辦呢?我不要15元,我要他在滅火之后還我水龍帶;要是火滅了,水龍帶還是好好的,沒有損坏,那他就會連聲道謝,原物奉還。但是,假設它被弄坏了——搞了些窟窿;我們也不必講客套,就對他說‘我很高興地借給你這水龍帶,現在它被弄坏了, 不能再用。 ’ 他說:‘一共多少英尺?’我告訴他:‘150英尺。’他說,‘好,我照賠無誤。’現在如果我拿回來的是一條可用的澆園水管,我就不吃虧。”接著羅斯福言歸正傳:“換句話說,如果你借出一定數量的武器,在戰后得到歸還,如果軍火完好如初,沒有損坏,你就不吃虧;如果它們損坏了,或者陳舊了,或者干脆丟失了,只要借的人認賠,在我看來,你就沒有吃虧。”這一番淺顯易懂的話,卻使四座皆惊,支持羅斯福的人听后擊節贊賞,認為是個高招;孤立派則目瞪口呆,滿腹狐疑。曾經表示要与孤立主義告別而實際上還緊緊擁抱著孤立主義舍不得松手的范登堡嘟嘟囔嚷地說:“出借武器就像出借口香糖一樣,你就甭想再收回來!”
  記者招待會之后,為說明戰爭局勢的嚴重性,羅斯福決定通過廣播發表爐邊談話。他在這次講話中,一反常態,對鼓吹姑息的人痛罵一番,對納粹進行了指名道姓的批評。他說:“我們不能用縮進被窩、蒙頭大睡的辦法去回避危險或對危險的害怕。任何想通過談判來取得和平的嘗試都是极其愚蠢的。”
  “一個國家要想同納粹和平相處,只能以全面投降作為代价。”羅斯福進一步指出,“這种受人支配的和平,決不是什么和平。它只能是又一次休戰,會導致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軍備競賽,最富有破坏性的貿易戰爭。”“我們南北美洲各國所有的人,可能就要在納粹的槍杆子威脅下過日子——這支槍裝著爆炸性子彈,不但是軍事方面的子彈,而且還有經濟方面的子彈。”
  這就是羅斯福深刻的信念。這就是他制定的全部戰時政策中的精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個精髓。但是,當時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里,依然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英國還是向納粹投降的好,中國還是向日本投降的好。
  1941年1月6日,在對這項建議進行最后潤色的時候,總統出席了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羅斯福說,美國不會由于軸心國叫喊我們向盟國提供援助,違反了國際法,是戰爭行動,而不敢提供援助。“提供援助并不是戰爭行動,即使獨裁者單方面宣布它是戰爭行動也沒有用。當那些獨裁者准備向我們發動戰爭時,他們不會等待我們采取戰爭行動。他們沒有等待挪威、比利時或者荷蘭采取戰爭行動。”
  羅斯福宣布美國政府當前的政策是:
  第一,根据充分表達出來的公眾意志,而不去考慮党派偏見,我們保證全面加強國防。
  第二,根据充分表達出來的公眾意志,而不去考慮党派偏見,我們保證全面支援抵抗侵略從而使戰爭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堅定的民族。通過這种支援,我們表達著我們務必要使民主事業取得优胜的決心;我們也要加強我們自己國家的防務和安全。
  第三,根据充分表達出來的公眾意志,而不去考慮党派偏見,我們保證貫徹這樣的主張,即從道德原則和對我們自身安全的考慮,決不允許我們默然同意由侵略者頤指气使和由綏靖主義者發起的和平。我們知道,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別人的自由為代价買得來的。
  在國情咨文中,總統還提請本屆國會授權并撥給充分的款項,去制造更多的軍火和多种軍用物資,以供移交現在同侵略國家進行實際戰斗的國家。
  四天以后,羅斯福總統把決定實行的代號為“H·R·1776的租借法案”提交國會,標題是《進一步促進美國國防及其他目標的法案》。就這項法案展開的辯論非常激烈,遠遠超出了國會的范圍。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第一主義者”和主張援助盟國的保衛美國委員會,在全國各地利用電台、廣告、傳單和報紙上的聲明來制造聲勢。國會收到了成吨的信件,好斗分子還在國會議員的辦公室里靜坐。雙方都認識到,租借法案標志著一种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的局面;如果批准這項法案,那就意味著美國已經從一個慎重的中立國變成了一個活躍的非交戰國。
  共和党的總統競選人威爾基在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露面,對這項法案表示支持。一些心怀敵意的參議員則援引他在競選中對羅斯福的指責來回敬他。 他反駁說:“我曾想竭盡全力擊敗富蘭克林·羅斯福。我也曾設法不手軟。結果他卻當選了總統。現在他是我的總統了。”在座的人都為他鼓掌。林白上校是反對派的主要作證人。他說,英國的抗戰毫無希望,美國應該用它的武器進行自衛。參議員惠勒把租借比作1933年毀坏農作物的做法。他宣稱:“新政的三國聯盟對外政策將毀掉1/4的美國青羊。”盡管國會內孤立派用各种方式進行阻撓,國會外“美國第一委員會”這類組織大叫大嚷進行煽動性宣傳,但是英國處境确是發定可危,西半球已難隔岸觀火,羅斯福一再警告,重洋已非美國的可靠屏障。總統的警告使美國人民得到深刻印象。民意測驗表明,72%的人支持這個法案。
  形勢逼人,大勢所趨。經過兩個月的辯論,國會以壓倒多數批准了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日, 羅斯福總統將它簽署為法律。欣喜若狂的丘吉爾為租借法歡呼,說“這是任何國家歷史上最好的行為”。《租借法》不僅支持了英國抗德戰爭,而且在以后,還支持了蘇聯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斯大林在1945年6月13日對《租借法》作了很高的評价:“根据這一協定,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這一協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大大促進了反對共同的敵人——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順利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向盟國提供了价值大約500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
  羅斯福在取得《租借法》的重大胜利后,抓住時机,趁熱打鐵,保持前進的勢頭。3月30日,總統命令將停泊在美國港口的84艘德國及其附屬國的船只予以沒收。在5月15日通過相應法律時, 民主党議員支持率達92%,共和党議員也有40%表示支持。
  為了保證《租借法》的實施,為了确保運輸物資送到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和人民手里,羅斯福宣布采取海軍護航措施。海軍作戰部長史塔生透露,在羅斯福作此宣布之前,美國海軍已經在遠達2000英里的海洋上游弋。華盛頓專欄作家艾爾索普和金特納認為,護航決定勢必增加美國海軍与德國潛水艇沖突的机會,因此他們斷言羅斯福此舉是用來制造美國采取強硬行動的借口。
  羅斯福的護航決定是根据希特勒的“海獅計划” 作出的。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后,希特勒稱霸西歐的敵人只剩下一個英國了。而英國在西歐戰爭中已遭受嚴重的損失,陸軍正在整編,國民警衛軍還在受訓,武器彈藥奇缺,只剩下500門炮、000輛坦克。西歐戰爭時,英國硬著頭皮保留下來的700架戰斗机和500架轟炸机,要保護數千里長的海岸線,簡直是顧此失彼。希特勒誘降失敗后,決心用武力摧毀這個國家。他調動數千架飛机對英國的港口和城市輪番進行狂轟濫炸,但都被英雄的英國人民粉碎了。盡管林白聲稱德國空軍不可戰胜,希特勒還是不能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于是他放棄對英國的入侵,轉而設法切斷它在大西洋上的生命線。1941年上半年, 德國潛艇擊沉了756艘駛向英國港口的商船,還打坏了1450艘。如果這种情況繼續下去,損失的吨位不久就會超過英美兩國造船厂的補充能力的兩倍。史汀生和諾克斯敦促羅斯福命令美國海軍開始護送船隊,以保證安全運送美國補給品。陸軍部長說,派船出去讓潛艇擊沉,就好像把水倒進有漏洞的浴缸里一樣。他主張必須采取相應的強硬行動。
  1941年的整個夏季, 羅斯福在船隊問題上一直曲折地前進。5月27日,他宣布“全國處于無限期的緊急狀態”,向美國人民公布了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數目。總統根据大多數人怕卷入、怕打仗的思想,發表了長篇廣播講話。他說:“我們面對的迫切問題是陸地和海上的軍事問題。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能從一廂情愿或感傷主義出發。我們面臨的乃是鐵一般的冷酷現實。”
  “誰也不能在今天晚上預言,獨裁者們的行為什么時候將會發展成為對于本半球和我們自己的進攻。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靜候他們進入我們的前院就等于自殺。”總統進一步指出:“在你的敵人乘坐一輛坦克或一架轟炸机來向你襲擊時,如果你等到看得見他的白眼珠時才開槍,你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羅斯福說:“對于現代戰爭的突然打擊力量有一定了解的人,等待敵人去取得進攻的立足點是愚蠢的。采取一种戰略,首先防止這种敵人取得立足點乃是人之常情。据此,我們已經在南北大西洋水域擴大了巡邏范圍。我們在穩步地增加執行這項巡邏的艦艇和飛机。大家都知道,大西洋艦隊的實力在過去一年里有很大的增強,現在還在不斷地充實。”總統強調關系生死存亡的戰爭現實,正迫使各國從單純自保出發,作出嚴峻的抉擇。
  羅斯福重申美國關于海洋上自由航行的傳統主張。他說,“我們正在把我們的武裝力量置于戰略性軍事地位;我們不會對使用我們的武裝力量去打退進攻有所遲疑。”總統宣布全國處于非常狀態,并且要求“竭盡國力和授權的最大限度去增強我們的防務”。羅斯福這篇講話發表在珍珠港事變前的半年多。它受到了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人們紛紛給白宮打電報,表示支持這种強硬立場。總統惊訝地對舍伍德說: “95%的電報表示支持!我估計,對我這次講話要是支持和反對的人各占一半,我就夠走運的了。”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3點半,希特勒采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法西斯侵略軍的來勢异常凶猛,總共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53個德國師、 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机、4.7万多門大炮和193艘艦艇。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 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6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希特勒吹牛皮說:“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來。”
  蘇德戰爭爆發后,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美國有些內閣部長和高級將領,力主乘机向法西斯展開進攻。陸軍部長史汀生說:“直接率領大家去贏得大西洋戰役的胜利的大門已經為你敞開。”然而,羅斯福仍然希望保持一种半交戰狀態,不想同納粹德國發生公開沖突。這位總統本能地認識到,德國對蘇聯的入侵已經扭轉了戰爭的進程,并認為這是在美國不直接卷入的情況下促進他抵抗希特勒的政策的一個机會。他對陸軍部長說:“我認為,向俄國提供各种合理的彈藥援助,對美國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羅斯福雖然密鑼緊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是他仍然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強大壓力:參戰派的有力人士如伊克斯、史訂生、諾克斯、摩根索等都認為如解救被希特勒奴役的國家,美國非參戰不可,越快越好。孤立派則大聲喊叫,對英國只能采取除戰爭以外的援助方式,絕對避免投入戰爭。羅斯福本人的態度是,一方面對德國保持強大壓力,同時卻謹慎從事,走一步看一步,既注意德國可能采取的反應,又十分注重公眾輿論的動向。羅斯福曾對急不可耐的參戰派談了自己的心事:“我從伍德羅·威爾遜那里得到了經驗,以巨大的分裂使國家投入戰爭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果我們要投入戰爭的活,我要使大家團結一致。”他還引用威爾遜的話說;“當我們要同德國打仗時,找們必須弄清楚,全國不僅同我們一起打,而且還愿意同我們一起打到底。”
  希特勒進攻蘇聯,使世界戰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羅斯福在密切地注視著蘇德戰場的形勢。正是:侵蘇狼煙起,納粹陷龍潭。速奪終成夢,閃電遭破產。欲知后事如何,日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