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九章 運籌帷幄


        總統指揮百万兵,自古兵机在速攻;
        火炬戰役獲大捷,歐非戰場相呼應。

  美英領導集團推遲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划后,羅斯福就召集軍政會議,著手制定實施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划。
  對美英來說,“霸王”計划与“火炬”計划相比較,無疑后者對他們好處更多一些。如果美、英于1942年在西歐登陸作戰,那就要同法西斯軍隊作殊死的斗爭,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犧牲,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地,這時維希政府同美國有外交關系,在那里登陸風險要小得多。
  一旦占領北非,對英國來說,盟軍可以威脅隆美爾的后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赶出北非,可以确保直布羅陀的安全,恢复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体系,進而掠奪這些殖民地,特別是中東的石油;占領北非之后,英國并可北上意大利、巴爾干,進取東南歐,恢复大英帝國的勢力范圍。因為英帝國攤子太大,實力空虛,顧此失彼,這就決定了它的戰略。
  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占領西非、北非,然后東進与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同日本軍隊攜手;西邊從達卡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急于消除這個威脅。另一方面美國也想控制西非、 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划不能實現,那么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丘吉爾提出的“火炬”有很大的优點,“它將使我們獲得西非,并為最后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礎”。在這里,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羅斯福的儿子伊利奧特作了很好的記錄。
  1942年7月下旬, 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制“火炬”的具体作戰方案, 經過反复磋商,9月Z0日經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后批准。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達爾口達)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瓦赫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万人。此外還有几個空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御縱深內的机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机,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根据作戰計划,前往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的部隊從英國出發,前往卡薩布蘭卡的登陸部隊直接從美國出發。參加“火炬”作戰的英國運輸隊應于I0月26日前全部駛离英國的港口。美國的部隊則于10月24日從美國的港口乘軍艦出航。參加這一戰役的英美遠征軍, 必須在同一時間到達各自的登陸地點。11月5日,艾森豪威爾冒險飛抵直布羅陀,作為美英聯合作戰部隊的總司令,來指揮這次即將開始的登陸戰役。
  艾森豪威爾是羅斯福總統的一員愛將,也是總統親手提拔起來的一位叱吒風云的人物。二次大戰前,艾森豪威爾只是麥克阿瑟手下的一名中校軍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調到總參謀部任作戰計划處處長。他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与太平洋戰爭有關的戰役。從美國參加戰爭時起,艾森豪威爾宮運亨通,飛黃騰達。他沉著、穩健、勤奮、果斷,每天工作14至18小時。他所領導的作戰處被稱為全軍的“主要神經中樞”,成了羅斯福總統指揮戰爭的有力助手。總統為了表彰他,授予艾森豪威爾少將軍銜,這立即獲得參議院的批准。
  為了准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2年6月,馬歇爾建議艾森豪威爾去倫敦指揮歐洲盟軍作戰部隊,總統立即批准了這一建議。艾森豪威爾回憶說,“從此使他真正地接近了戰爭”。但他當初最大的希望是指揮一個師,而不是統帥几十万大軍。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的首要任務,是把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組成一支能完成重大戰斗任務的武裝力量。 當他來到倫敦時,由他管轄的有366名將軍,許多人的軍階都比他高。
  為了加強盟軍的團結,艾森豪威爾很注意搞好与各方面的關系,但他到倫敦不久,就与英國名將蒙哥馬利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艾森豪威爾應邀去听他講演,在這位將軍開始講話不久,嗜煙的艾森豪威爾抽了几口。報告人立即用憤怒的語調大聲喊道:“誰在抽煙?”“我,”艾森豪威爾回答說。“不准在我的會議室里吸煙。”他立即默不作聲地把煙掐滅了。事后艾森豪威爾并未因此對這位英國將軍產生不好的印象。他說,這是“性格堅毅、精力充沛、具有良好職業修養的人”。艾森豪威爾在“刻苦奉公、遵守紀律方面”為部下作出了榜樣。
  在北非登陸是西方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進攻性的戰役。它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道義上的意義。盟國最初計划于1942年10月在北非登陸,由于艾森豪威爾堅持要作好准備工作而推遲了一個月。“火炬”行動不只是對美英軍事政治同盟效率的第一次考驗,對艾森豪威爾來說也是嚴峻的考驗。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面臨著指揮一個戰役,而且是如此大規模的戰役。這位總司令焦急万分。“火炬”行動能使他軍事上成名,前程遠大,而想到可能遭到失敗的后果,難免不寒而栗。
  10月底, 差不多擁有800艘艦艇的巨大艦隊駛离英國海岸, 這支艦隊要航行1900海里。10万名士兵連同坦克、大炮、彈藥、裝備走上了新的戰斗航程。
  10月5日, 載著艾森豪威爾的“飛行堡壘”終于把他送到了直布羅陀。盟軍指揮部設在這里。丘吉爾打電報給他說:“直布羅陀的岩壁掌握在你手里,是不會發生危急的。”次日,他們就向“法屬北非”發動進攻了。
  “法屬北非”,包括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与阿爾及利亞為鄰,南与西屬撒哈拉接壤,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与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面積約45万平方公里。1912年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其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的一個地區划為西班牙的“保護地”。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國相望,東部与突尼斯、利比亞接壤,南部与尼日爾、馬里、毛里塔尼亞交界,西部与西屬撒哈拉、摩洛哥相鄰,面積約238万平方公里,1830年起淪為法國屬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与意大利相望,東南与利比亞接壤,西与阿爾及利亞相鄰,面積約16万平方公里,1881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法國投降后, 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約有20万軍隊,500架飛机。在法國土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 尚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20余艘潛艇和其他船只。維希政府及其法屬北非的軍政首腦,与美國國務卿赫爾有聯系。他們中有些人不愿站在德國一邊打仗。魏剛、吉羅、朱安等法軍將領,与美國駐阿爾及爾的總領事墨非關系也很密切。 魏剛曾向墨非表示:“假如你僅僅帶1個師來,我將向你開槍;假如你帶20個師來,我就要擁抱你了!”其態度由此可見。
  為了爭取這一戰役的順利進行,美、英兩國除在軍事上作好充分准備外,還積极開展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企圖兵不血刃地占領法屬北非。為此,羅斯福總統曾費盡心机。為了從良心和理智兩方面向北非的法國人發出最有力的避免流血的呼吁,待組織“心理作戰隊”隨軍前進,以便通過各种現有工具——報刊、廣播電台、電影院、宣傳畫等等,來進行反對德國和支持盟軍的宣傳。
  11月7日, 艾森豪威爾將軍根据羅斯福總統的指示,把在法軍中“享有盛譽”的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想利用他的影響使北非的法國倒向盟國。与此同時,墨非在阿爾及爾与法國軍事長官進行密談,并決定把盟軍即將登陸的消息告訴正在那里探視儿子病情的維希政府的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企圖取得他的支持。因為他們心里很清楚,由于達爾朗在此,朱安的職權就不可能起作用。一貫忠于貝當的達爾朗認為,如果他支持盟國,希特勒必然要武裝占領法國全境,維希政府也將因此而垮台。所以,他只答應用電報請示日當后再定。
  為了爭取維希政府和法屬非洲各國領導人對“火炬”行動的支持或守中立,羅斯福總統曾分別給維希政府首腦貝當、西班牙頭目佛朗哥、葡萄牙總統卡蒙納將軍、阿爾及利亞總督夏泰爾以及摩洛哥的蘇丹和突尼斯的統治者發出了字斟句酌的電文,要求他們為盟軍提供合作。這些電文要在軍隊登上海灘的同時發出,美國和英國國內所有的國際無線電台都要同時播出准備了几個星期的相同的節目。艾森豪威爾將軍也發了文告,其中的每一個用詞,無不是經過華盛頓和倫敦之間反复推敲的,對許多字眼還作了修改,因為顯然政治上稍一疏忽都是會斷送許多生命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草擬致貝當的信的過程。丘吉爾曾提醒羅斯福,貝當“利用自己的名望給我們事業所帶來的損害,是任何地位稍次的人物都做不到的。對他不能太仁慈了。”但是,羅斯福總統還是本著以反法西斯大局為重的精神給這位沒有骨气的元帥發出了如下一封電報:
  我是以美國元首的名義致電給你——法蘭西共和國的元首的。
  當你的政府在1940年簽訂了停戰協定時,我們誰都無法預見到德意志帝國將要強加于法蘭西人民身上的那套完整的掠奪行動綱領。
  那套綱領,通過訛詐和搶劫,已經剝奪了法國人民謀生的手段,奪去了他們的儲蓄存款。它癱瘓了法國的工業和運輸業,洗劫了法國的工厂和農場——這一切都是為了納粹帝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利益,而在他們政府的統治下,一切愛好自由的民族是無法長期生存的。
  作為法蘭西和法蘭西人民的一個老朋友,當我想到那痛苦貧乏和最优秀的法國男子背井离鄉的景況時,我的憤怒和同情与日俱增。德國沒有放過任何机會來挫折你的偉大民族的土气,貶低你們的名譽和地位。
  德意志和意大利對法蘭西辛辛苦苦建設的帝國垂涎三尺。今天,他們正想入侵和占領北非,以便實現他們控制和征服那個大陸的全部陰謀。
  我知道你懂得對非洲的這种征服并不會就在那里打住,而會成為德、意兩國的前奏曲,進而他們就要威脅征服美洲半球的大塊土地,大規模地逐步控制近東和中東并想在遠東同一心要控制整個太平洋的日本軍事頭子攜手會師。
  當然,很明顯的,入侵和占領法屬北非和西非,會构成對美國和美洲所有共和國的安全的最嚴重的威脅——正如會敲起法蘭西帝國的喪鐘一樣。
  根据我們敵人的意圖和計划的一切證据,我因此決定派遣強有力的美國武裝部隊到北非去,同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管理机构一道合作,來制止德、意兩國在國際上所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罪案中的這一最新罪行。
  這些不屈不撓的美國軍隊都配備有足以進行現代戰爭的大量武器,在我們對共同敵人的協同作戰中這种武器將發給你在北非的同胞。
  我現在正把一切情況向北非的法國當局詳加說明,呼吁他們為抵御軸心的威脅而同我們進行合作。我的明确目的是支持并援助法國當局和他們的政府机构。這就是這些美國軍隊眼下要達到的目的。
  我無需告訴你,最終的和更大的目的就是從軸心的枷鎖下把法蘭西和法蘭西帝國解放出來。這樣做,我們也就自然地保證了南北美洲的安全。
  我也無需一再向你宣稱,美利堅合眾國不想占領別人的領土,而且永遠記住我們之間的歷史性友誼和彼此之間多方的援助。
  我向你并通過你向法蘭西人民表達我的深切愿望和信念:我們大家不久都會進入更幸福的日子了。
  不料羅斯福這封I0月15日的電報發出后,竟受到貝當這個不識時務的無恥之徒的敵視。他馬上回复說:“我今天晚上接到你的軍隊侵略北非的消息時,感到不知所措,甚為悲哀。我讀了你的電報。你用無以辯解的借口……法蘭西和它的‘光榮’存亡攸關。我們受到襲擊。我們的天職是保衛自己。這就是我所下的命令。”
  這樣,貝當為了所謂維希政府的“光榮”,就与盟軍展開了一場不自量力的搏斗。11月8日凌晨,由500多艘軍艦和運輸船只組成的一支龐大的美英聯合艦隊,載著10万大軍,在大量飛机掩護下,分三路在預定的目標登陸:美國巴頓將軍率領的部隊攻占卡薩布蘭卡,由仇恨德國法西斯的法國貝圖亞爾將軍組織內應,但因沒有截斷法國与摩洛哥總統諾蓋的秘密電話線,內應未能成功,諾蓋和海軍將領進行抵抗,戰斗到11日才告結束。攻占奧蘭的是美國第二軍,他們遭到了法軍的頑固抵抗,到10日戰斗完全停止,盟軍占領了奧蘭。在阿爾及爾的登陸最為順利,這是由于法國馬斯特將軍等五人小組事先組織了一次成功的暴動,把軍政要人都逮捕起來,城防癱瘓,盟軍登陸時沒有遇到什么認真的抵抗。
  為了減少犧牲和盡快穩定局勢,在盟軍占領阿爾及爾后,羅斯福特邀法國吉羅將軍來到這里發表了一篇廣播演說,號召北非法軍停止抵抗。盟軍指揮部又与維希政府的武裝部隊總司令達爾朗達成停戰協定。11月10日,達爾朗發出停火命令。12日,阿爾及爾以西的戰斗全部停止了。13日,盟軍同以達爾朗為首的法國陸海空軍達成了最后協議;法國在北非的軍政官員及和平居民与盟軍合作,盟軍承認達爾朗管理法屬北非的行政事務,吉羅將軍指揮北非的所有法國軍隊。接著艾森豪威爾又根据羅斯福總統的指示与法屬西非的行政長官布瓦松達成協議,把西非也爭取過來了。
  但是,達爾朗這個臭名昭著的附敵分子,繼續任用維希官員,包括那些曾同納粹密切合作而聲名狼藉的人。此外,他還繼續執行鎮壓抵抗運動的政策,把阿爾及爾的戴高樂分子關在監獄,封閉了他們的《戰斗報》,這就更加激起了法國人民對他的仇恨。自由法國、地下抵抗運動以及英美報刊群起而攻之,強烈譴責反動透頂的達爾朗。1942年12月23日,達爾朗被年輕的戴高樂分子沙佩勒刺殺身亡。此后,吉羅便掌管法屬北非的軍政事務。
  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完全出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意料之外。后來證明,德國最高統帥部差不多直到最后才弄清盟軍的意向。面對形勢的突變,希特勒最初作出的反應是混亂的。他曾下令立即加強克里特島的守軍,而該地距离新的戰場十分遙遠。他解釋說,采取這項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向非洲運送增援部隊。他命令秘密警察把魏剛將軍和吉羅將軍帶到維希那里監視起來。他要求倫斯德元帥准備執行占領法國非占領區的“安東計划”,但在他給予新的指示之前,不要越過法國的分界線。
  希特勒在這24小時中,一直沉面于這种想法:力求与法國結成聯盟,使它參加對英美的戰爭, 目前要盡力加強貝當政府反對盟軍在北非登陸的決心。11月8日上午,這位老朽不識時務的法國元帥貝當,与美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并表示法國部隊將抵抗英、美的入侵。貝當的這些行動助長了希特勒上述想法。納粹最高統帥部在那個星期天的大事日記上強調說,希特勒一心想達成“与法國的全面合作”。這天晚上,德國駐維希代表尼達向貝當提出一項建議,要求德法結成緊密的聯盟。但是,當希特勒听到阿爾及爾發生的一切之后,他又改變了主意。他告訴墨索里尼的外長齊亞諾,他毫不幻想法國會有什么協同作戰的愿望,他已決定“全面占領法國,登陸科西嘉島,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
  希特勒這一決定,在維希政府內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駐守突尼斯的埃斯特瓦海軍上將,他是維希政府一名忠實的走卒。隨著事態的急轉直下,他的惶恐不安与日俱增。由于他距离西西里和突尼斯東部邊境上的敵軍較近,因此他的處境比達爾朗或諾蓋的處境還要糟。他的高級幕僚的优柔寡斷也不下于他。11月9日, 德國空軍部隊占領了利比亞的扎維亞飛机場。同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部隊開到突尼斯。當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軸心部隊由東方開進突尼斯,而盟軍部隊也由西方直逼突尼斯的時候,埃斯特瓦心情沉重,舉棋不定,經過反复思想斗爭,最后他帶著大部分守軍往西投奔吉羅將軍去了。但是,在比塞大港,卻有三艘魚雷艇和九艘潛艇向軸心國投降了。
  經過奮力拼搏,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爾之前,拿下了突尼斯。在他和墨索里尼的堅持下,為了守住這個橋頭堡,共投入了25万德國和意大利的部隊。經過緊張准備, 敵我雙方于1943年3月下半月展開廝殺。在盟軍方面,這時亞歷山大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群, 至少有20個師又4個獨立旅,人員和裝備齊全。而德、意聯軍只有14個師又2個旅,人員和裝備缺額很大,且又處于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兩支大軍之間,態勢十分不利。3月6日,隆美爾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進攻,使用了所有的三個德國裝甲師。每次進攻都在慘重的損失下被擊退。嚴酷的事實使這個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認識到,軸心國的軍隊若再留在非洲,就等于“明顯的自殺”。3月9日,隆美爾請他的屬下阿爾林將軍代理指揮軍隊后,便返回歐洲養病,并向“元首”要求迅速從北非撤軍。結果隆美爾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觀主義者”,從而失去了對非洲軍團的指揮權。
  現在,蒙哥馬利指揮的第八集團軍正向前推進,以圍攻敵軍主要陣地,即馬雷特防線。這條防線是法國人在戰前防備意大利入侵突尼斯而修筑的一條長達20英里而且組織嚴密的防御系統。在軸心國方面,敵人正加強固守,他們已在這個隘口修筑了工事,并由希特勒的裝甲師和墨索里尼的步兵師占領著。鑒于馬雷特陣地的敵人防御力量雄厚,計有兩個德國裝甲師和六個意大利步兵師防守,并由第十五裝甲師作為后備,蒙哥馬利決定派一支側擊縱隊,以便突破這個隘口,并在敵軍主要前線后方站住腳。這樣一來,德、意軍面臨被合圍的威脅,不得不北撤馬雷特防線的守軍,并于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終于成了“瓮中之鱉”。
  1943年4月19日, 盟軍集中优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斗,于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25万德、意軍隊由于沒有運輸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并為爾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大捷有力地鼓舞了盟國人民、特別是美國軍民的斗志,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稱贊不已。他在白宮對記者說:“艾森豪威爾將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么漂亮、多么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么細心多么巧妙地在指揮著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領導。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就是英國政府通過丘吉爾先生在卡薩布蘭卡首先提議,由他出任即將來臨的偉大的盟軍作戰行動的最高統帥。”
  談到法屬北非將來的前途,羅斯福用詞非常嚴謹地說:“在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歲月中,就已建立了那种指導我們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們整個民主大廈的基石就是政府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只能來自人民的原則。”
  “我們作戰的目的之一,”羅斯福進一步指出,“正如《大西洋憲章》所闡明的,是今天被征服的各國人民將重新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無論在哪里都毋庸置疑:聯合國家的堅定不渝的宗旨,就是要恢复各個被征服的民族的神圣權利。”
  關于太平洋戰爭局勢,羅斯福說:“我們不指望浪費時間,慢慢地、一個島一個島地越過廣闊的太平洋前進,直到最后打敗日本。直接通往東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們對所有這些道路都會加以考慮。”當時的太平洋形勢令人欣喜,繼中途島大捷之后,經過多次激烈的戰斗,日本大本營又向聯合艦隊和第八方面軍下達從瓜達卡納爾島撤退的命令。在瓜島戰役中,日本被擊斃1.5万人,病死9000人,另有1000人被俘。羅斯福多次強調,要乘胜前進,向敵人發起更猛烈的沖擊。
  為了推動反法西斯戰爭的胜利進展,在“火炬”戰役期間,羅斯福總統又以病殘的身体, 爬山涉水,遠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來北非卡薩布蘭卡与丘吉爾首相舉行了為期8天的會談, 并在這里會見了戴高樂將軍和法國其他有影響的人物。
  從1942年秋冬到1943年初,歐亞戰場都出現了有利的形勢。蘇聯經過苦戰,于1942年12月至1943年l月, 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重大胜利;1942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過珊瑚海、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島一系列的海戰,取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在北非戰場,盟軍突破敵人的阿拉曼防線后,又取得登陸突尼斯的巨大成功。在這种情況下,羅斯福希望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對今后的戰略方針進行商討。但是斯大林拒絕參加會談,理由是他要留在國內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后階段,其真正原因則是對美英拒絕就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作出明确保證表示不滿。羅斯福、丘吉爾和他們的參謀人員對日后戰略的討論,證明斯大林的疑慮是有根据的。
  會議開始時,丘吉爾重新念了一段他在“火炬”行動和阿拉曼戰役胜利結束之后給羅斯福電報中的一段話,因為這是卡薩布蘭卡會議要審議的一個最明顯的、急迫的目標。
  “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第一,攻克地中海的非洲沿岸,在這一帶建立海軍和空軍設施,它們對于開辟一條橫貫的軍事交通的有效走廊是必要的;第二,利用在非洲沿岸的基地,在最短時間內以有生力量去打擊軸心國的下腹部。”
  美英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羅斯福到達之前已經開了三天會議,并對最后擊敗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軍隊之后可能發動的几次戰役進行了審議。打算進攻的目標包括撒丁、西西里、克里特、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希腊本土。在羅斯福和霍普金斯參加會議之前,就已進行過許多爭論,此后因馬歇爾一直力促在1943年進攻法國北部,爭論更加熱烈。在美國,不僅海軍极力主張加強太平洋戰場,人民也有強烈的對日复仇情緒,輿論中還有一种意見認為美國在歐洲是為拯救英國而戰,亞洲戰爭才真正与美國切身利益有關。經過反复討論、磋商,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并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略總方針,但對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仍未作出明确的保證。
  卡薩布蘭卡會議最主要的決策之一是宣布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羅斯福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的。羅斯福根据事先准備的講稿對記者說:總統和首相對整個世界大戰的局勢作了分析之后,更加堅定不渝地确信,只有把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徹底消滅干淨,世界和平才能到來。這就是說,這次戰爭的目標可以簡單地表述為:要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他們的無條件投降意味著在日后几代時間內,世界和平將有可靠保證。無條件投降并不意味著德國人民的毀滅,也不是要毀滅意大利和日本人民,而是的确意味著要摧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那种用以征服和奴役他國人民的法西斯勢力。
  在卡薩布蘭卡的八天中,在羅斯福住的“達累斯沙達”別墅里,有好几家得到骨肉團聚的机會。除羅斯福的大儿子埃利奧特中校之外,還有小儿子小富蘭克林·D·羅斯福上尉, 他在大西洋艦隊的一艘巡洋艦上服役;有英國特种勤務旅突擊隊的倫道夫·丘吉爾上尉,還有羅伯特·霍普金斯中士,他們是奉艾森豪威爾的命令從突尼斯前線特來會親的。美國報紙對此有所批評,說國外有許多不那么幸運的士兵和水手并沒有得到特別的假期去會見自己的父親。但羅斯福并沒有過多地理會這种議論,仍廣泛地進行聯系,對年輕的戰士們進行鼓勵和慰問。
  1月30日, 羅斯福回到華盛頓不久,斯大林格勒之戰就胜利結束了。2月2日,德國第六軍團殘存的9万人, 包括軍團總司令保羅斯元帥和23名將軍都當了俘虜。對德國侵略者來說, 歷時18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就這樣可悲地結束了。希特勒在頓河、 伏爾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損失共達150万人左右。現在,在許多殷切期望的人們看來,通往胜利之路已經是一條寬廣而平坦的康庄大道了。但在美國,對于“無條件投降”這句話的爭論卻開始了。許多美英宣傳專家認為,羅斯福這句話的提出,將迫使德、意、日三國不惜孤注一擲地拼死抵抗,因而無謂地使戰爭延長并多付出代价。這些評論家認為羅斯福總統公開說出這句話則是一個“彌天大錯”。
  羅斯福則堅持認為,同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不能搞妥協,不得讓另一個《十四點》提出的“例外條款”再產生出一個希特勒來。羅斯福要使這一始終不渝的宗旨深入美國人民和其他被侵略的各國人民。他還要使德國人深切地感到他們現在的領導人,既不能借助于武力的延續,也不能通過一种動听的合理的新精神的詭計,來給他們贏得一個易于到手的和平。他要确保一旦戰爭胜利了,這一信念也將一直立于不敗之地。
  羅斯福從北非回來,明顯地老了,對戰爭的過度操勞,嚴重地損害了他那病殘的身体。為了調換一下工作環境,從1942年夏天起,羅斯福大部分時間在華盛頓以北66英里的馬里蘭群山中一所名叫“香格里拉”的別墅里辦公。這是一所只有四間臥室的簡朴山庄,里面有總統專用的浴室,還有一間客人用的浴室。另外,有秘書人員、電話總机、特工人員的篷屋,周圍是陸戰隊的營地。
  這里空气新鮮,環境幽雅。閒時,羅斯福就坐在裝有紗窗的小走廊里,觀賞卡托克廷山谷的美景。工作累了,他喜歡玩賞自己的集郵,打打單人紙牌,在自己圖書堂送來的書籍上簽上名字, 或是簽上自己姓名的第一個字母F·D·R。照他說,他起初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人們總是借了白宮的書而不歸還。他的一位朋友打趣地問他:“總統先生,你認為人家對經過你親筆簽過名的書可能會收斂些嗎?”但是總統總相信這是一种有效的預防措施。 那一年8月,他把一本書送給他的顧問舍伍德,這是人家送給他的一本老舊的《詩篇》。他通讀了這本書,還在某些段落上打了記號。羅斯福作記號的一個地方,其中有第三十几首詩篇的最后一節詩:
  “求你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复原。”
  在“香格里拉”別墅里,羅斯福在起居室或走廊里批閱送來的文件,草擬和發出給馬歇爾的函件以及給丘吉爾、斯大林或蔣介石的海底電報。總統同他的統帥部密謀籌划,指揮著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戰爭。他雖然非常勞累辛苦,但不時地收到來自各條戰線的胜利消息,他的心情就無比歡快。羅斯福經常對他周圍的人說:“我們進行戰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贏得胜利,而更重要的是贏得真正的和平。”正是:總統決胜多奇策,將土爭先立戰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