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反共同盟罪滔天 洒在人間都是怨 狼狽為奸行侵略 綏靖政策招禍端 話說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反共同盟之后,更加肆無忌憚放手進行侵略了。在西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狼狽為奸,在扑滅西班牙民主政權后,就在尋找下一個獵獲物了。 希特勒之渴望并吞奧地利共和國,除了在《我的奮斗》中明白說過他決心把所有條頓种族納入帝國這個理由之外,還有兩個理由。如果奧地利歸德國所有,就是既打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門戶,也獲得通往西南歐的更為廣闊的道路。自從1934年7月陶爾斐斯總理被奧地利納粹党暗殺以來,用金錢、陰謀、暴力來對獨立的奧地利政府進行顛覆的活動,始終沒有停止。奧地利境內的納粹運動,隨著希特勒在別處取得的成功,也日益壯大起來。但它必須逐步前進。在名義上,希特勒還要和奧地利政府維持“最友好的關系”,促使奧政府正式承認奧地利納粹党為合法團体。 在那個時候,墨索里尼的態度對于希特勒尚有約束的作用。因為他也在想方設法染指奧地利。陶爾斐斯遇害后,意大利這個獨裁者,曾乘飛机到威尼斯,接見和撫慰在那里政治避難的奧總理遺孀,那時意大利的大軍在奧地利南部邊界集中,曾對希特勒的侵略造成嚴重的障礙。但現在到了1938年初,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已結成反共同盟;在對方侵略擴張方面,雙方已經達成了默契,要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如今這兩個法西斯頭子已把西方列強看透了,只要暴力行為沒有直接攻擊到他們本身,他們就“恪守中立”。因此希特勒在奧地利問題上更加有恃無恐了。 1938年2月12日,納粹元首傳喚奧地利總理許施尼格到貝希特斯加登去。奧總理服從命令,同他的外交部長施米特一起去了。根据許施尼格《奧地利安魂彌撒》一書的記載,雙方進行了如下一段對話: 希特勒:“我只要下一道命令,一夜之間你們邊界上所有那些可笑的虛張聲勢的東西都將完蛋。你當真以為你能擋住我半個小時以上嗎?誰知道——也許我將像一場春天的風暴似的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維也納,那時你就會真正体驗到點什么了。我非常愿意使奧地利不要遭到這种命運,因為這樣一來,就會有許多人喪命。軍隊之后,褐衫隊和‘奧地利兵團’也要跟著來的!誰也不能阻止他們報仇,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能。你要把奧地利變為第二個西班牙嗎?所有這些,如果可能,我是愿意避免的。” 許施尼格:“我將取得必需的情報和停止在德國邊界建筑防御工事。當然,我知道你是可以長驅直入奧地利的;但是總理先生,不管我們是否愿意,如你這樣做就會引起流血。我們在世界上不是單獨存在的。這种行動可能意味著戰爭。” 希特勒:“在這個時候,我們坐在安樂椅上自然很容易高談闊論嘍。但在這背后,有許多痛苦和流血的事實存在。許施尼格先生,你愿意承擔這個責任嗎?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人能阻止我的決定!意大利嗎?我和墨索里尼說得明明白白:我和意大利保持最親密的關系。英國嗎?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動一個手指頭……法國嗎?算了吧,兩年以前,我們以少數部隊開入萊茵區——那時我冒了很大的險。如果那時法國軍隊開入萊茵區,我們或者早已被迫撤退了……但到現在,對法國來說,這樣做已經太遲了。” 稍后,希特勒再次接見奧地利總理。“我再對你說一遍,這是最后的机會!”納粹元首聲嘶力竭地說,“我希望在三天之內實施這個協定。”在德國約德爾將軍的日記中作了如下的記載:“許施尼格和施米特再一次受到了最嚴重的政治和軍事的壓力。到晚上11點,奧總理被迫簽訂了這個‘協定草案’。”于是德國大使巴本陪同許施尼格一起坐著雪橇經過白雪皚皚的公路回到薩爾茨堡。在路上,巴本向他解釋說:“是的,元首會是什么樣子,現在你已經親自体驗過了,但你在下次來的時候就會舒服得多。元首是真正惹人喜歡的。” 正當希特勒對奧地利施加壓力時,墨索里尼作為奧地利的朋友和“保護人”,派人給許施尼格傳了個口訊,說他認為奧地利在貝希特斯加登的態度是正确而又巧妙的。他保證意大利對奧地利問題的態度絕不會改變,明确表示他個人的友誼。2月24日,奧地利總理自己向議會致詞,歡迎同德國解決糾紛,但又相當尖銳地強調,如要有越出協定具体規定的情形,奧地利決不接受。3月3日,他經奧地利駐羅馬的武官交給墨索里尼一封密函,通知意大利領袖,說他打算舉行公民投票,以加強奧政府在國內的政治地位,并希望得到意大利領袖的支持。 24小時后,墨索里尼就公民投票問題,向奧總理提出警告說:“這是一個錯誤,如果投票有滿意的結果,人們會說是偽造的。如果結果不好,政府的地位就受不了;如果結果是沒有決定性的,則投票毫無用處。”在關鍵時刻,這個奧地利的“朋友”撒手不管了。 即使這樣,希特勒在下令德國武裝部隊對奧地利進行軍事占領前還是不放心,特派黑森親王菲立普前去羅馬進一步摸墨索里尼的底。在戰后紐倫堡戰犯審判中,希特勒和他派到意大利領袖那里的特使的談話記錄,曾被用作這兩個法西斯頭子狼狽為奸進行侵略擴張的罪證。据《紐倫堡文件》記載,這段對話是很有意思的—— 菲立普:“我剛從威尼斯宮回來。領袖以非常友好的態度對待整個事情。他向您問候。他已從奧地利方面獲悉了,因為許施尼格把消息告訴了他。領袖對我說過,意大利出兵干涉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這可能只是一种恐嚇;這种事是做不得的。因此告訴他(許施尼格)事勢既已達到這個不幸地步,也就無法改變了。然后墨索里尼接著說,奧地利對他是無關輕重的。” 希特勒:“請你轉告墨索里尼,在這件事情上,我決不會忘記他。” 菲立普:“是的。” 希特勒:“不管發生什么事,我永遠、永遠、永遠不會忘記。我現在仍然准備同他訂立一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協定。” 菲立普:“是,這一點我已告訴他了。” 希特勒:“一俟奧地利問題解決,我甘愿和他同甘苦、共患難,不論發生任何情況。” 菲立普:“是,我的元首。” 希特勒:“听著,我愿意和他訂任何協議——万一我們卷入戰爭,我不再害怕在軍事上出現可怕的形勢了。你可以告訴他,我的确是非常感謝他,我永遠不會,永遠不會忘記這一點。”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不管發生什么情況,我永遠不會忘記。如果有一天他需要什么援助,或發生什么危險,他可以确信,不論發生什么情況,即使全世界和他為敵,我將堅決同他站在一起。”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真是大喜過望,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 就這樣在墨索里尼的縱容和支持下,“元首”就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個國家。維也納地位的重要是眾人皆知的,它是組成舊日奧匈帝國的交通樞紐,也是西南歐各國的交通中心。多瑙河的一大段現已落入德國手中。納粹德國控制了維也納之后,就可以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面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制。這對于歐洲的結构會發生什么影響呢?對于所謂國際均勢,對于所謂小協約國又會有什么影響呢?這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希特勒吞并奧地利后,大不列顛有些著慌了。英國政府根据綏靖專家張伯倫的決定,在地中海方面謀求同墨索里尼取得和解。他一廂情愿地認為,這樣做會加強英國的地位,并且使英、法兩國可以集中力量來應付中歐的事情。由于“強硬派”艾登下台,墨索里尼已得到一定的滿足,他覺得自己討价還价的地位比以前更為有利了,所以他不拒絕英國這种登門認錯的表示。1938年4月16日,英意兩國簽訂了一個協定。這個協定,實質上是英國讓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亞和西班牙自由行動,以此來回報意大利對中歐表示難以估計的善意。文登掌管的外交部對這一項交易表示怀疑。張伯倫在給他的傳記作者的一封信中,曾對此生气地寫道:“你看看外交部給我的草案,這真是使北极熊也得凍死的。” 當時在野的丘吉爾對此也表示很大的怀疑,他在1938年4月18日致艾登的信中寫道:“意大利協定當然是墨索里尼的徹底胜利。他在地中海設防來對付我們,他征服阿比西尼亞,他在西班牙橫行霸道,現在卻獲得我們的真誠接受。條約中規定我們非經‘事前磋商’不得在塞浦路斯設防,這一點是极其有害的。至于其余部分,在我看來,也只不過是拼湊几句補白罷了。” 4月28日,在艾登致丘吉爾的复信中說:“關于意大利協定,我同意你信中的意見。墨索里尼所給予我們的,只不過是以前曾經答應過而又被他自己破坏了的東西。除此之外,只有把軍隊從利比亞撤出這一點是新的,他派到該地的軍隊,其原來的目的,也許純屬扰亂性質。現在顯然正像我以前所預料的一樣,墨索里尼在羅馬會談開始以后,仍在西班牙繼續進行干預。如果這种干預是使佛朗哥取得胜利所必需的話,那么,要是有人竟然相信墨索里尼肯停止干預,他真是個樂觀主義者。” 當時,希特勒正警覺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對他來說,使意大利在歐洲危机中最后同他站在一起,也是很重要的。4月底,他和參謀長們舉行會議時,就考慮要加緊進行了。墨索里尼希望他可以在阿比西尼亞自由行動。在這一冒險行動中,他雖然已獲得英國政府的默許和希特勒的贊成,但最終還需要德國政府明确的肯定。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就必須接受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所要采取的行動作為交換條件。在得到希特勒的進一步确認后,墨索里尼就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這出慕尼黑丑劇中大顯身手了。 8月27日,這時已任外交部長的里賓特洛甫報告說:意大利駐柏林的大使曾去拜會他,大使說他“又接到墨索里尼的書面訓令,請德國及時告訴他可能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動的日期”。墨索里尼要求得到通知,使他“可以在适當的時候在法國邊境采取必要的措施”。 9月21日,墨索里尼又在特雷維佐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演說。他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覺得它今日所處的地位可以稱為一种‘微妙的形勢’,它曾是——我們也許已經可以用‘曾是’這兩個字了,其理由我馬上就告訴你們——不僅包括‘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包括‘捷克、日耳曼、波蘭、馬扎爾、露西尼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現在這個問題既然已經發生,那我要鄭重聲明,它有必要用一個通盤的辦法來加以解決。” 面對著希特勒的武力威脅和墨索里尼的言詞恫嚇,張伯倫又要向英國人民發表廣播演說了。在9月27日晚上,他說: “現在我們為了一個遙遠的國家中我們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間所發生的爭吵,在這里挖掘戰壕,試帶防毒面具,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議……如果我認為還有所裨益的話,我將毫不猶疑地進行第三次德國的訪問……我這個人,從心底里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國与國之間的武力沖突,對我來說,好比一場噩夢:但是,如果我确信有一個國家決心要用武力恐怖來統治整個世界的話,那我就認為非進行反抗不可。因為在這种統治下,信奉自由的人是不值得活下去的;但戰爭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們投入戰斗以前,我們必須明白,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在張伯倫發表了這篇不三不四的演說之后,收到了希特勒的答复。9月28日下午3時,“元首”根据墨索里尼的建議,通知張伯倫和達拉第,建議在第二天加上墨索里尼,一起到慕尼黑就捷克斯洛伐克問題舉行會議。這時張伯倫正在向下院演說,報告最近事件的一般情況。在他的演說快要結束時,坐在樓上貴族席的哈利法克斯勳爵,把希特勒邀請他去慕尼墨的電報傳下來交給了首相。張伯倫那時正在敘述他給墨索里尼去信以及他采取的這一步驟所得的結果: “墨索里尼先生在回信中告訴我,他已發出通知……說意大利雖然准備完全履行支持德國的保證,但他考慮到英國政府向他提出的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希特勒先生設法把它通知威爾遜爵士,本來要在今天下午2時采取的行動至少延遲24小時。我看這就可以使墨索里尼先生對當前形勢重新考慮,設法找出一個和平解決的辦法。希特勒先生在其回答中說,他同意把軍隊動員令推遲24小時……這還沒有完。我還有些事情報告下院。我現在接到希特勒先生的邀請信,他請我明晨到慕尼黑同他會晤。他也邀請了墨索里尼先生和達位第先生。墨索里尼已接受他的邀請。我可以斷定,達拉第也會接受的。我的回信就不必說了……我深信下院會同意我現在就立即動身,看看我在這最后的努力中能做到些什么。” 就這樣,張伯倫第三次飛到了德國。 慕尼黑四巨頭會議是9月29日12點45分在柯尼斯廣場的所謂元首府里開始的。其實,這次會談不過是高潮的尾聲,只是辦一個正式手續,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時交給他而已。据在場負責德、法、英三种文字翻譯工作的施密特博士的觀察,會談一開始就有一种“普遍親善的气氛”,盡管希特勒致開幕詞時虛聲恫嚇,“他無論如何都要在10月1日進軍”,但是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還要拼命迎合他。 會議輪到墨索里尼發言時接触到了實質問題。他說,“為了提供一個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帶來了一個明确的書面建議。這個建議的來源是很有趣的,事實上張伯倫和達拉第都被蒙在鼓里,只是在1948年6月4日紐倫堡軍事法庭進一步審訊時才真相大白。 墨索里尼當作自己的折中方案拿出來騙人的東西,原來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國外交部由戈林、牛賴特和威茲薩克背著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草擬出來的,因為他們三人不相信他的判斷。戈林把三拿去給希特勒看,納粹元首說可以。于是,馬上就由施密特赶譯成法文,送給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阿托利科把全文用電話傳到羅馬,就在墨索里尼要上火車赴慕尼黑之前@幗0收到。這樣,所謂“意大利建議”不但成為這次非正式會議上的唯一議程,而且成為慕尼黑協定的基本條款,而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在柏林制造出來的德國建議。 本來,墨索里尼建議的措辭同希特勒被拒絕的戈德斯堡要求极為相似,但是對張伯倫和達拉第或者現在隨他們來開會的英、法駐德國大使來說,卻并不是如此。据德國人的記錄說,法國總理“歡迎意大利領袖的建議,說它是本著客觀和現實的精神提出來的”;英國首相也歡迎意大利領袖的建議,并且宣稱他本人也想到過“一個同這個建議相似的解決辦法”。至于漢德遜大使,据他以后寫的書說,他認為墨索里尼“巧妙地結合了希特勒的建議和英、法建議而作為他自己的建議提了出來”;弗朗索瓦一龐賽大使的印象是,与會者是根据“由霍拉斯·威爾遜起草的”一項英國備忘錄在進行工作。這些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只想姑息的英、法政治家与外交家,真是昏庸透頂、甘受欺騙啊! 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就這樣在“友誼親善”的气氛中拍板成交了。第二天,9月30日凌晨剛敲過一點,希特勒、張伯倫、墨索里尼和達拉第就順著這個次序在慕尼黑協定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個協定規定德國軍隊將如“元首”過去一再預言的那樣,在10月1日進軍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在10月10日完成對蘇台德區的占領。希特勒已經得到他在戈德斯堡所沒有得到的東西了。 慕尼黑會議結束了,張伯倫怀著“胜利的喜悅”回到英國,飛机在赫斯頓著陸,他下飛机時,揮動著有希特勒簽字的這個聯合聲明,向前來歡迎的顯要人物們宣讀。他的汽車由机場開出,在經過歡呼的群眾時,他對坐在身旁的哈利法克斯說:“三個月后,這一切將成為過去。”他在唐宁街官邸的窗戶前又揮動那張紙說:“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宁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就這樣,由于英、法首腦的綏靖和叛賣,由于墨索里尼的“強有力的支持”,1938年形成了這樣一個令人吃惊的事實:希特勒把675万奧地利人,350万蘇台德人,總數在1000万以上的居民、勞苦大眾和士兵并入德國,置于他的專制統治之下。毫無疑問,這個可怕的力量對比,是轉而有利于法西斯的。 但是,張伯倫仍然相信,只要他親自和兩個獨裁者面商,就可以使世界形勢大為改善。他不知道這兩個獨裁者已經下定決心了。他滿怀希望地建議,他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在1月份訪問意大利。拖延了一些時候,墨索里尼才提出邀請。會談就在1939年1月11日舉行。實際上,意大利領袖對此根本不抱什么誠意,而是在捉弄張伯倫。正如齊亞諾的日記所寫的:“實質上這次訪問的調子是低的……彼此之間從來沒有真正的接触。我們同這些人的距离有多么遠!那是另一個世界。我們在飯后向領袖說到這些事。墨索里尼說:‘這些人同創造了大英帝國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長和其他偉大冒險家不是用同樣的材料做成的。說到底,他們不過是富貴世家的沒出息的末代子孫而已。’” 齊亞諾又寫道:“英國人不想打仗。他們想盡可能退得慢一點,但并不想打仗……我們同英國人的會談已告結束了,但毫無結果。我打電話告訴里賓特洛甫說,這是一個大失敗,但沒有什么害處……當張伯倫坐的火車開動時,他的僑胞們唱著‘他是一個頂呱呱的好人’,這時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兩星期后,墨索里尼的女婿、意大利外長齊亞諾又在日記中寫道:“珀思勳爵把張伯倫准備在英國下院發表的演說提綱交給我們,征求我們的意見,說是我們如認為有必要就可提出修改。領袖對這個演說提綱表示贊同,還說:‘我認為英國政府首腦把自己的演說提綱送請外國政府核准,這還是破天荒第一次。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不祥之兆。’” 果然,一個新的危机又爆發了。1939年4月7日黎明,意大利的軍隊,奉墨索里尼的命令,在阿爾巴尼亞登陸,經過很短的戰斗,就占領了這個山鷹之國。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將要成為德國侵略波蘭的基地一樣,阿爾巴尼亞也會成為意大利進攻希腊的跳板,并迫使南斯拉夫采取中立。面對墨索里尼對東南歐的威脅,西方列強又該怎么辦呢?張伯倫和達拉第所要建造的和平大船,已處處出現漏洞了。 丘吉爾著急了,他在4月9日致張伯倫首相的信中緊急呼吁道:“現在巴爾干半島十分危險。如果這些國家仍然處在德國和意大利的壓力之下,而我們又顯出如同他們的估計一樣,不能有所行動,那么,他們就只好同柏林和羅馬妥協,以求取得最好的條件。那時,我們的處境將會變成何等絕望!”但是,遺憾的是,丘吉爾的呼吁,并未引起英國當權派的足夠的重視。 1939年4月15日,在德國宣布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給予“保護”之后,戈林又飛到羅馬与墨索里尼、齊亞諾舉行會談,目的是要對意大利人說明德國戰備進行的情況。這次會談的記錄記載著戈林這樣的一段話:“不管怎么說,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型武器表明,即使在慕尼黑會議之后,假使發生嚴重沖突,情況也會是多么的危險啊!由于德國的行動,使兩個軸心國家的地位有所改善。因為,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生產力轉歸德國,結果使軸心國的經濟潛力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生產力大大加強了軸心國對付西方國家的力量。” 在戈林訪問羅馬的這一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封私函,力勸他們保證在10年之內,“或者,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一些的話,甚至在25年之內”不再進行侵略。意大利這個領袖對此不屑一顧,最初拒絕看這封信,后來加了個蠻橫的批語:“小儿麻痹症的后果!” 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引起了西方一些有識之士的警覺,他們呼吁加強戰備。但是,正當他們作出努力的時候,對方也在進行同樣的活動。里賓特洛甫与齊亞諾于5月初在科莫舉行會談,獲得了所謂“鋼鐵盟約”的正式和公開的結果,并在5月22日兩國外交部長在柏林簽字。這是對英國給東歐各國提供脆弱保證的挑戰性答复。在齊亞諾的日記中,記錄了在簽訂這個盟約時和希特勒的一段談話: “希特勒說他對這個盟約非常滿意,而且确認地中海政策將由意大利主持。他對阿爾巴尼亞很感興趣,對我們要把阿爾巴尼亞變成控制巴爾干的堅強要塞的計划,表示熱烈的贊成。” 在簽訂“鋼鐵盟約”的第二天,即5月23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就分別召開會議,研究各自侵略擴張的新部署了。正是:“鋼鐵盟約”雖簽訂,雙方各有小算盤。欲知意大利法西斯領袖下一步如何動作,且看下文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