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三章 立志整禁軍


  北征回師,柴榮決心整軍,他說:“現今一百個農夫還不夠養活一個士兵,難道我們能用百姓的膏血,去養活一個沒用的兵嗎?
  趙匡胤和鄭恩,因高怀德被困,率了一支兵馬,前來設法營救,卻好半路上与高怀德兄弟相遇,一齊殺退了楊延平的追殺。才問高怀德如何逃出葫蘆谷。
  怀德便把与兄弟相認的情節敘述一遍,并介紹高怀亮、馮益与匡胤、鄭恩相見,俱各大喜,一同引兵回營。當晚,匡胤便領了高怀德、高怀亮、馮益,一同到中軍大帳來,拜見了世宗。救出了高怀德,又添了兩員大將,還得了許多兵馬,周世宗自然十分高興,當即封馮益為御營團練使,高怀亮為副先鋒,二人謝恩后,怀德兄弟又拜謝了趙匡胤等諸將。匡胤說道:“當初我被困蛇盤谷,也是賴請將相助,才得以脫險,同朝兄弟,何必言謝!”
  鄭恩大叫道:“二哥所言极是,謝可不必,不過怀德兄弟相聚,大喜一件,賀倒應該!”
  眾人鼓掌道:“黑娃子這回真說到點子上了!”
  “樂子沒酒不樂,有樂必酒!”有人說。
  世宗道:“如此良宵,焉能不賀!”
  遂命擺宴,于喜气洋洋氛圍之中,眾將盡歡而散。
  第二天,世宗与匡胤計議,楊業之外,劉崇再無什么依賴了,解決了楊業,那劉崇就成了瓮中之鱉了,應集中力量,攻打楊業。
  世宗從新部署了力量,對晉陽圍而不打,調集各路軍馬,集結于晉陽西南,与晉陽西北新城的楊業相對,決心聚而殲之。勤工的楊業,以誘兵計困住了高怀德,算是小胜一仗;但得而复失,又損了兩員大將,心中頗為郁郁,又見周營將猛兵強,知道難以力敵,因而小心翼翼,對于周營的挑戰,一概不理,堅守不出,以待時机。
  過了几天,忽然陰云四合,天色如鉛,浙瀝瀝的連陰雨一直下個不停。到處是一片泥泞,路滑難行。
  晉陽、新城兩塊骨頭一個也沒有啃下來,遇到這樣的天色,連走路已是困難,哪里還能打仗!不僅不能打仗,周營十數万大軍,近万個營帳,到處浸在一片片坑坑洼洼之中,加上天气驟冷,糧草潮濕,給正常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這場天殺的連陰雨,把周營軍士們的心都淋濕了、淋涼了。
  一天,趙匡胤來見世宗,他滿怀憂慮,一反往常無所謂的气勢,對柴榮說:
  “天雨不止,我軍處于汾河下游,一旦楊業用水攻,那將不堪設想!”
  世宗說:“我也正為此事發愁,只是苦無良策。”
  兩人正說著,軍師王朴急急進來。他也顯出從未有過的急張:“陛下,陰雨數天,汾水不漲,我恐上游楊業堵了水源,一旦放閘,洪水奔騰而下,我們都將成為水族了。”
  世宗說:“朕正与御弟議論此事。”
  王朴說道:“勿須再議了,臣未早慮及,失誤在我;而今之計,即緊急下令,讓各營脫离河區,遷往高處,攻城暫緩,自保要緊!”
  柴榮更感到事態的嚴重,連忙下令:各營撤离河區,搶占高地,各自為戰,防水自保!
  但是晚了,忽然听悶雷般的聲音,自北方滾滾而來。
  楊業在汾河上游,攔住了水源,而今存儲了足夠的水量,開閘放水,汾水像一條滾龍咆哮著奔騰而來!這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從山西高原沖刷而下的洪水,攜沙裹泥,注入汾河,加上東西高,中間低,水的落差較大,因而濁浪翻滾,水流湍急,和暴躁的黃河沒有兩樣。
  在晉陽以南,汾河兩岸扎營的周軍,完全成了一片澤國。
  濤聲如雷,喊聲震天,軍械物資被沖得稀里嘩啦,不少戰士被洪水吞沒,許多人跌扑滾爬,向高處攀援。整個周營不戰而潰,基本上失去了戰斗能力。動身比較早的世宗柴榮,在張永德、鄭恩和高氏兄弟等人的保護下,已安全轉移到高坡上,算是沒有受洪水沖淹之苦。“如果山后這時派一支隊伍殺奔過來,我等真要成為他的階下囚了!”軍師王朴感到楊業用兵還不到家,沒有抓住這個戰机。
  但是他錯誤地估計了楊業,楊業豈能放棄這天賜良机!
  楊業親自率領他的山后兵,從汾河上游沿兩岸殺來,“圍而不打”的晉陽的周兵被收拾干淨后,沿途又斬獲甚半,赶到御營世宗柴榮這里,他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鄭恩、張永德等人拚死抵擋,廝殺一陣,他們保著世宗向西南高處撤走,斷后的趙匡胤奮力殺出,与楊業刀棍相加,廝拚起來。
  兩個人戰有數合,不巧趙匡胤的戰馬踏進了一個泥坑,馬失前蹄,一下子跌臥在水中,楊業大喝一聲,舉刀砍來。
  趙匡胤下半身完全浸在水里,難以施展,他心想:完了!
  楊業正舉著刀,忽然感到臉上一涼,眼睛微一閉只見一道紅光,從水中躍起,一下竄出有兩丈多遠,原來趙匡胤所騎的赤兔馬,乃是一匹千里良駒,有無比的神力。情急之中,四肢一用力,凌空而起,把水濺了楊業一臉,如閃電一般,從楊業刀下滑脫出去。
  按常規這根本是不可能的,赤兔馬奇跡般的表演,倒把楊業嚇了一跳,他舉著刀愣在那里。呆了一下,楊業才歎息道:“有這么多神勇的將軍,出這么多神奇的事件,怪不得我們能節節胜利,要征服這支隊伍,看來是不可能的!”也就忘記了追赶。忽刺刺,几匹馬從背后沖來,楊延平、王貴等帶著大隊赶來了。
  楊業左手提刀,把右掌一舉,示意讓他們停下。
  對面的趙匡胤,立馬橫棍,聲若宏鐘:“過來!有膽量的過來,我趙匡胤与你們決一死戰!”
  啊,趙匡胤:他就是趙匡胤!
  趙匡胤的豪俠神勇,他們早已有所耳聞。
  “我來會會他!”楊延平一拍馬就要出陣。
  “慢!”楊業制止了他,并對几個儿子說道:“窮寇勿追。周兵經此大水,雖然損失慘重,但實力仍在,兵力仍然數倍于我,力取難以奏效,不若看好收兵。”
  說畢,楊業遙搖拱了拱手對怒目園睜的趙匡胤說道:
  “趙將軍,今日有緣,得以拜識將軍,楊業追兵到此為止,請將軍放心回營,咱們后會有期。”說罷,撥轉馬頭,率領大軍向北返回,往晉陽城去了。
  趙匡胤見楊家父子策馬北回,召集收羅殘部,只得近二万余人。一場惊濤駭浪,空前的敗仗,使他怏怏不樂,不知世宗現在何處,便領了這隊人馬,往南徐徐而行。
  行不多時,忽見南邊一隊人馬急馳而來,原來是鄭恩,因不見了匡胤,帶兵回來尋找。看見了匡胤,鄭恩面眼淚滾滾地道:
  “二哥,你原來在此,可把樂子急坏了!”趙匡胤上前于馬上拉著鄭恩的手,兩眼充滿了淚水:“兄弟,愚兄無事!”鄭恩胡子一撅:“走,我陪二哥殺將回去,活捉楊業,報此水淹之仇!”
  趙匡胤擺擺手:“賢弟,不要去了,去也無益,咱們回去吧!”眾將保了世宗,退出二十多里,安下營盤,初步清點,士卒損失數万人,軍械物資以及馬匹不計其數,特別是糧草炊具,几乎損失殆盡,生計當時甚感困難。眾位將軍俱各安全,只是不見匡胤和鄭恩,世宗心中十分不安。不一會儿,匡胤和鄭恩回來,二人見駕,各各道安。
  柴榮見眾將已聚,即召文武儀事,世宗忿然作色,說道:
  “楊業賊子,借水發難,不報此仇,朕心難安!”
  世宗仍然盛怒不良:“楊業賊子,罪業深重,朕誓与他決一死戰!”趙匡胤奏道:“兵員損失,尚在其次,當今之難,在于糧草不繼。我大軍元气尚在,但無糧之兵,自身難保,軍心不安,何以作戰!不如暫且班師,以圖再舉。諒那劉崇,釜中之魚,捉拿只在遲早之間耳!”世宗見匡胤此說,深然其理,只得按下怒火,下詔班師。各營將士得旨,皆大歡喜,俱各整頓打點,准備班師。
  岳元福朝見世宗,奏道:“陛下,進兵易,退兵難,需防劉崇与楊家兵從后掩殺,趁机取利。”
  世宗點頭稱善,即命高怀德、高怀亮、馮益為前鋒;鄭恩、石守信、岳元福、馬全義四將擁重兵斷后;自与趙匡胤、張永德、符彥卿、王朴、史魁等將并宿衛軍馬居中。即日焚營燒寨,班師回朝。
  楊業一水定乾坤,大獲全胜,回營之后有探馬來報,說周兵已拔師南返。楊延平說道:
  “周兵新遭水淹,喪膽而去,一定疲憊不堪,待儿領一支輕騎,突擊造襲,若拿得柴榮,當永息刀兵;即令拿不住柴榮,追殺一陣,劫得輜重,不僅物資上獲利,而且從心理上也更令其狼狽,此豈不一箭雙雕!”楊業搖頭笑道:“周軍有素之師,能者不少,大軍拔寨,焉有不備斷后之師!如果前去,不僅無功,還要反遭其害。如今能解晉陽之圍,這也就算無助了!”
  當天,楊業就率眾將進晉陽拜見劉崇。劉崇賜以金珠珍玩,羊酒金帛,以示犒賞,并設盛宴款待。
  酒宴中,劉崇高舉金樽,稱贊楊家父子,將軍神水一發,淹得周軍喪魂落魄,大敗而逃,使我大漢江山得以保全。挽狂瀾于既倒,功高莫倫!若早請將軍出兵,朕豈會有高平之敗!”
  楊業敬謝不敏,說道:“主上洪福,天賜神水,豈楊業之功!如此厚賜,真使楊業受之有愧了!”君臣歡飲,气氛异常熱烈。楊業乘著酒興,悄悄對劉崇說道:“契丹奸詐貪饞,不可信賴,不宜親近,不然大王即空城相贈,也難真其欲壑也!”
  劉崇深然其言,當即安排了貴、厚備賞賜物品,不日赴契丹致謝,請其返回。第二天,楊業拜別劉崇,下令撥寨回兵。真個是鞭敲金鐙,人唱凱歌,上下將士,俱各喜笑顏開,浩浩蕩蕩,向應州出發。
  原來援助劉崇的遼主述律,在忻州被周兵攔住去路,因為懼伯周兵勢大,不敢冒然輕進。后來,忽見周兵不戰自退,不知何故,還以為是周兵用的是誘敵之計,所以仍然駐守于原地,遲疑不決。直到丁貴奉了劉崇的命令,帶了大批金銀珠寶,牛羊酒肉,前來勞軍。他才知道是山后楊家兵用水淹了周師,解了晉陽之圍。遼主大喜,自家未參加惡戰,而獲很大批犒賞,自然心中滿意。款待了丁貴之后,便率兵馬回本國去了。”柴榮回到汴京,會見群臣之后,宣布一切從征官兵,放假五日,進行休整,柴榮本人卻退回后宮,思考這次北伐戰役的得失。他覺得雖然沒有攻下晉陽,滅掉北漢,但是一路上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大軍所到,漢軍望風披靡,已樹立了后周的軍威,并得北漢降將降兵數万人之多。使北漢失去元气,已再也無力南侵了。所以這次戰役,自己是胜利者!
  他想起出兵前与太師馮道的那場辯論,不由仰天大笑:“朕能比得上唐太宗嗎?聯算不算一座山?如果現在馮道那老儿還活著,不知他又該怎么說了。”
  原來馮道在世宗北征出發后不久便病故,他一生在五個朝代中當過宰相、太傅、太師等高官,自號“長樂老”,但除了有點文才外,政治上毫無建樹,所以柴榮壓根儿就瞧他不起。
  征北漢之役,柴榮是成功的,但他并沒有因為這個胜利而沖昏頭腦,他覺得這次戰役,使后周北方邊疆得到了鞏固,是成功的。同時,對于后周的軍隊,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鍛煉和檢驗。從這次戰役中,他看到了自己确實擁有了一批忠勇的將軍和士兵,這將是他實現胸中抱負,統一中國的主要力量。同時,他也看到了軍中還有一批只知養尊處优,而不能指揮作戰,遇敵好潰的將領,像樊愛能、何徽,就是這樣的廢物。因而,他感到把軍隊徹底整頓一番,嚴以治軍,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這次北伐戰役之中,對作戰有功將士要加升賞,對作戰不力,違犯軍紀的將士,必須嚴懲,用這來作為嚴格治軍的開端。
  主意既定,五日后臨朝,宣布對北征有功將領進行封賞。
  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鄭恩為殿前副都虞候;高怀德、石守信、韓重贇、韓令坤、張光翰、趙彥徽、張永德、岳元福、馬全義均為禁軍各部都指揮使;高怀亮、馮益、史魁均為散員指揮使。
  老將符彥卿晉封魏王,因其年老,免于朝參。監軍向訓任宣徽南院使。
  王朴因參贊策划有功,升任比部郎中。
  至于隨征其他將領和各地節度使,也均有升賞調遷,作戰有功士兵,獎賞增響三個月。陣亡將領史彥超等及陣亡兵卒、均厚加撫恤。這旨意一下,隨征大小兵將,皆大歡喜。
  接著,柴榮又處理了一批失職將領。澤州刺史李彥崇,在高平之戰中,被派往江豬岭防守,任務是堵截劉崇敗退逃跑的歸路。可是他聞知樊愛能、何徽已經敗走,想著在此把守已失去意義,便不經請示,就撤退下來。后來,北漢大軍崩潰,劉崇率領一小股人馬,恰恰由這條路上敗逃,由于無兵把守,劉崇便得以順利逃回晉陽去了。
  柴榮嚴肅處理了這件失職的事,撤銷了李彥崇的刺史官職,降為率府副率。所謂率府,就是負責東宮外的警戒、巡邏任務的衙門,其副職就稱為副率,實際上沒有什么職權,自唐代以來,這個職務已經成為安排冗員散官的地方,只拿官俸而無事可做而已。還有個河西節度使申師厚,駐地就在高平之南,他未經世宗宣召,便擅离職守,到汴京來朝見,世宗也把他貶為率府副率。
  比較起來,李彥崇、申師厚還算幸運的。最倒霉的要數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了。世宗派他去催收軍糧草料的賦稅,孟漢卿怕在運輸中途糧草有所損耗,為了保證征收夠數,就多收了一些以備損耗折扣。因而地方上負責供應的官員,便乘机向百姓增加攤派。世宗知道了以后,認為是禍害百姓,便下旨將孟漢卿逮捕處死。刑部侍郎十分為難,親到后宮求見世宗,啟奏道:“陛下,孟將軍是為保證糧草足額,又沒有貪為己有,罪不當死啊。”
  世宗點頭,說道:“朕何嘗不知,只是當前政紀軍紀廢馳,必須從嚴,不如此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儆戎文武官員!”
  為了殺一儆百,忠心耿耿的孟漢卿,終于獻出了自己的腦袋。處理了這些問題以后,不覺已是秋高气爽,柴榮忽然下詔,要親到校場檢閱禁軍。詔令一下,京師禁軍的六軍十二衛的指揮使們便忙碌起來,急急忙忙各自對所部兵士加以整頓和訓練,生怕被世宗挑出毛病來。
  到了規定檢閱的那一天,天剛剛黎明,禁軍各部便紛紛開赴校場,隊列整齊,等候世宗前來檢閱。只見旗幡招展,刀槍耀日,聲威确實不同于平常。
  太陽初升,滿場陽光燦爛,柴榮戎裝佩劍,在文武大臣范質、王博、符彥卿、趙匡胤等簇擁下,登上講武台。檢閱指揮軍張永德宣布檢閱開始,只見一隊隊馬軍、步軍,列隊由講武台前經過,軍容還算整齊。足足走了一個時辰,方才檢閱完畢。
  柴榮隨即宣布,從十二衛中各抽出一個小隊士兵,考校武藝。考校共分騎術、射箭、刀法、槍法、角力几頂。這一下,卻看得柴榮滿面寒霜,臉色越看越沉重,就是那些將軍們,也心中直打鼓,面帶羞慚。
  原來自唐代以來,由于各地藩鎮為了擴大自己割据勢力,盡量以丰厚待遇招兵,网羅了各地大批青壯年和有武術的壯士,因此,中央禁軍所招收的軍士,大都是京師一帶的地痞無賴和富家子弟,還有不少靠關系來吃軍糧的老弱。這些人平素養尊處优,如何肯刻苦訓練,所以這次一加考校,便花樣百出了,有的拉不開硬弓,有的把箭射歪,不僅射不到靶子上,而且還几乎把离靶几支外的士兵射中。有的因年老跨不上馬,有的騎馬失控,而從馬上摔下的。至于刀槍武術,則更罕能見到精良的。這种軍隊如何能作為統一天下的力量!柴榮气得眼直,考校不到一半,就宣布停止,擺駕回宮。
  第二天,柴榮下旨,命令趙匡胤負責整頓禁軍,從中挑選精銳之士,另編為上軍,勤中訓練,以備充今后作戰的主力。次一點的,則擔任平時京師和地方的守衛、治安,老弱病殘的,則從軍隊中除名,發給遣散費,讓其歸家。
  趙匡胤接到圣旨,便調集各衛禁軍,將士兵逐一審查,估計屬于遣散的近十万人,還有一些下級軍官和士兵頭目。這一來,有些守舊的大臣便看不過去了。向柴榮啟奏道:
  “現在軍隊中已發生閒言,說陛下大量簡削禁軍,有違歷朝的規矩,恐怕要造成制度和編制上的混亂。”
  柴榮听后,微微一笑,說道:“歷朝陋習,當士兵的,几乎成了終身制,老弱与青壯相混,勇敢与怯懦并存,這种兵如何能打得硬仗?高平之戰,不少士兵和將領不听指揮,臨陣逃亡,如果不是朕親冒矢石,加之有一批忠勇戰將奮勇苦斗,才挽回敗局,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現在北有契丹、北漢,南有唐、楚、蜀、閩,無不虎視耽耽,我們如無強兵,還能在中原立足么?朕心已決,卿等不必再奏。”
  柴榮把反對整軍的意見頂了回去,仍督促趙匡胤加緊整頓,不得徇任何私情,留下一個不頂用的士兵在軍內。
  柴榮忿忿地說:“現今一百個農夫辛勤勞作,還不夠養活一個士兵,難道我們能用百姓的膏血,去養一個沒有的兵嗎!”
  這种斬釘截鐵的話,使群臣不敢再言,也使趙匡胤得到有力的支持。經過二個多月的整頓和挑選,終于組成了一支精銳主力部隊。
  這時,柴榮又在考慮如何對這支軍隊加以訓練,使其戰斗力能進一步提高。他考慮使用身經百戰,有丰富作戰經驗的老將軍魏王符彥卿來主持訓練,但是又覺得符彥卿年齡太大,怕承擔不了這繁重任務。其他將領又各有其職,鎮守一方,一時想不起合理的人來。為難几日,猛然想起一人,暗想道:“非此人不可。”
  主意已定,即傳旨召趙匡胤進宮議事。不一時,匡胤來到,參見已畢,賜座上茶。世宗道:“近几月來,因御弟忙于整頓禁軍,未能与御弟暢敘,不知近來家中情況如何?伯父母身体可好,平日做些什么?”
  匡胤道:“托陛上洪福,一切粗安,家父賦閒在家,平日無事,唯有逗孫儿德昭,和騎馬射箭,練習拳腳活動筋骨而已。”柴榮道:“伯父年紀剛達半百,尚不算太老,難道沒有出山為國效力之志?”
  匡胤道:“家父早年被劉承佑免職,已是平民百姓,我朝建立以后,未奉万歲召喚,焉敢胡亂上奏乞求官職?”
  柴榮哈哈大笑道:“當年太祖皇帝不肯使用御弟,所造成的誤會正在這里。原來太祖并不知伯父已被劉承佑免職,登极以后,見報送的禁軍將領名單中,沒有伯父名字,便以為是留戀舊朝,棄官歸隱;而伯父一方,正如御弟所言,作為一個平民,未奉詔書,豈敢上奏求官?這個誤會,看來今天必須由朕來加以解決了。”
  匡胤吃惊道:“難道陛下有使用臣父之意嗎?”柴榮道:“正是。伯父久經沙場,百戰老將,軍事經驗丰富以乃國家之至寶,豈可閒置不用?目前整軍結束,上軍仍須加強訓練,朕打算任用魏王符彥卿和伯父二人,承擔訓練任務。為此,特召御弟前來,望御弟先在伯父面前加以解釋,述朕渴望相請之意。一二日內,朕即下詔,万望能應命。”匡胤應允說:“遵旨。”柴榮便留匡胤在宮中便宴,傍晚,匡胤才辭駕回家,將此事告訴了趙弘殷。
  果然,停了二日,圣旨下來,任命符彥卿兼任禁軍訓練都指揮使,趙弘殷為副都指揮使。趙弘殷拜受了詔書,穿了官服,入朝謝恩,從此,在家閒居近六年的趙弘殷,才又開始為國效力了。自此以后,每日櫛風沐雨,到校場操練兵馬。柴榮有時還讓趙匡胤隨從,一同到校場觀看,以鼓舞士气。
  就在這柴榮立志富國強兵之時,卻有一個人有點“不識相”,那就是河南府推官高錫,他看到世宗事事親躬,獨掌一切,感到不是路數,于是他便上了一封奏疏,大意說:
  四海是廣大的,事務是繁多的,就是堯舜在世,也難一一親自處理,必定要選擇得力之人任用。如今陛下事事親自處理,天下也并不會因此而說陛下聰明睿智,可以兼百官之任,而倒會有人說陛下偏頗而不信群臣。因而不如選能知人,處事公正的人為宰相,任用能愛民善決斷訟事的人為地方官,任用善于理財知農的人去管理錢糧,任用能嚴于執法,正直無私的人去管刑獄,而陛下只須考察監督,根据各人的功過進行賞罰,天下何愁不治?何必降低君主的尊位,而去代理臣下的職責,屈貴位而去親自處理下邊的一些小事情,就有些本末倒植了。
  柴榮看了這個奏疏之后,微微笑了一下,說道:“忠心可表,精神可嘉。不過卻是書呆子一個,不諳實際形勢。自近几十年來的几個朝代,傾亡迅速,与政治腐敗不無關系,大小百官已養成了一种守常苟安,懶惰散逸的惡習,不加改變,政治就不能革新。所以朕才事事勤政親躬,為百官做個榜樣,以使他們改變懶散惡習,不敢玩忽職守罷了。”
  他沒把這奏疏放在心上,該管該問的還是要管要問,決不去當甩手掌柜。
  但是,他似乎也接受了高錫的意見,把文職官員也作了一番調正,比較重大的,對執行宰相職務的范質加封司徒,位列三公;對原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景范,升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地位相當于副宰相、加原來的樞密使、同平章事鄭仁誨為侍中。原來任司徒的竇貞固,則削職為民,貶往西都洛陽閒居。
  柴榮這樣大刀闊斧地進行調整和改革,使后周上下出現煥然一新的气象。既提拔了一批年輕力壯,精明能干的文武官員,又訓練出一支精銳而有戰斗力的軍隊,國家也日漸富足,欣欣向榮。
  和后周的形勢相比,北漢卻一天一天地沒落下去。
  賴以楊家兵相救,劉崇保住了晉陽,但他已嚇得魂喪膽落。周兵雖然已撤退,但他時刻想著周兵隨時都可能會卷土重來。而自己毫無對策,日思夜想,憂郁成疾,不久就臥床不起了,由他的儿子劉承鈞當了監國,代為處理政務。第二年,劉崇病死,劉承鈞即位,改名劉鈞,也就是北漢孝和帝。劉鈞處事謹慎,勤于為政,能愛護百姓,禮賢下士,國內略微趨于安定。只是國力衰微,只好依托北方的遼國,每向遼國上表,自稱為“男”,遼國派了驃騎大將軍劉承訓來到晉陽,立冊承認劉鈞的皇位,卻稱他為“儿皇帝”,北漢王朝實際上已成為遼國的附庸了。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