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孩次序數,童年遷居,榜樣和良師益友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幼。
              ——約翰·密爾頓

  成年時創造性圖象与早年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孩次序數、童年遷居、榜樣、良師益友、父親的影響及其從事的工作、家庭成員關系有助于突破性創造、創業精神和革新品格的形成。過度保護的母親、權威性父親和模仿出色人物行為是其他与創造過程有關的重要因素。
  對任何企圖獲取較高成就的人而言,孩次序數看來是重要的變量。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都對長子女施加許多壓力,讓他繼承家庭遺傳,并比父母更成功。獨生子女或長子女有一种內置定勢的超成就需求和追求完美性。早年遷居同樣被看作是女幻想家成功的因素,頻繁遷移能教會孩子學會如何應付陌生而未知的環境,教會她從小自我滿足。另一個重要的變量是与父親的關系,這些婦女通常都与父親關系密切,這是她熱愛的第一個男人,對她們的早年生活起著榜樣效應,她們中多數崇拜自己的父親,父親是与女儿關系格外密切的強有力的人物。
  父親的影響超過了個人間的關系,他在女儿幼時的職業,影響著每位婦女的職業生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個性評估研究所發現父親職業与創造性人物職業生涯道路之間的關系,這与我們從這十三位婦女身上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其中八位幻想家婦女有自謀其生的父親。我的前一部著作(《改變世界的十三位男性》1993)則發現男性創造天才百分之百有位自謀其生的父親。有位在公司就職主流之外的父親,看來已注入了這些人在公司源地之外求得生存的自信。另一個塑造女幻想家的重要因素是家庭環境。這些人中多數生活在寬容的家庭气氛中,能允許她們自由地探索,不會因錯誤和失敗而受訓斥,這种環境在孩提時便強化了成年后敢冒風險傾向,并构建了獨立性,這种孩子長大后,基本從不害怕新事物和未知世界——這能強化她們冒風險的能力。
  兄弟姐妹關系和父母指導是塑造創造天才的另外兩個重要變量。書中描述的不少女性或者孤獨,或者不快,或二者兼而有之,她們沉浸到書本或其他异想天開的活動中。她們備受溺愛并知道自己得寵,但常常孤獨地創造自己現實的形象。她們的獨立性被反對偶象崇拜的父母所鼓勵。孤獨地与書伴与奇思怪想,給予她們更充足的余地去選擇超生活的男女英雄為友,這些人喜歡想象的英雄胜于自己的手足同胞。寬容式家庭比那些由過份保護的母親和威嚴的父親指導一切規則的高度直板的家庭气氛,更能引導性地塑造創造天才,事實上,過份保護的父母与創造性幻想人物的發展相抵触。
  強大的女性榜樣是形成婦女領袖的關鍵。書中十三位女性都有強大的女性榜樣和良師,她們經常模仿榜樣來度過困境達到成功。一個极好的例子是奧普拉·溫弗雷,當她第一次應邀主持新聞演播時,嚇得昏死過去,她想象著自己是芭芭拉·沃特斯,她的職業老師,模仿著她認為的英雄將如何處置此事。這奏效了,并為她以后的演播注入了信心,她能模仿一個得到承認的人物的行為舉止,這一模仿行為的科學名稱是神經語言過程(NLP),這在本章末尾將詳細討論。

  孩次序數

  卡爾文·萊曼在《孩次序數錄》(1985)中寫道“你的次序數——不論是長子,次子還是最小——大大影響著你將成為何种人,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終身伴侶,你會選擇的職業類型,甚至是你將成為哪种父母。”萊曼繼承說道,長子女和獨生子女走勢著一种“超成就”的生活。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發現頭生和獨生子女傾向于達到她們期望的高度,《社會學百科全書》證實長子女注定著偉大,他們發現半數以上的美國總統是長子女,75%的教師是長子女,90%的宇航員是長子女,長子女在智力測試中分數最高,最容易占据顯要的領導位置。研究顯示長女不相稱地几乎是每一職位的代表。
  長子女和獨生子女不同一般,他們成為“小大人”,具備早熟和進取的天性,他們將自己看作“宇宙的中心”,因為他們确實如此。极強的組織建构技巧和完美主義者是長子女和獨生子女的极好寫照,他們在任何所追求的領域是“超級的”,達到低驅動力的人無法承受的程度。凱瑟琳大帝和瑪格麗特·米德是長女中偉大人物的代表,她們很小的時候便非常獨立,是家中的主導女性,她倆都是家中的主導人物,都有一位早逝的同胞,她們被放任決定自己的命運,以獨立的精神個体成長。這十三位女性也是家中的關鍵人物,堅強而獨立地成長,基本都被當作“小大人”,因而成長中以一种极其成熟的眼光看待生活和潛在机會。(見表8)

            表3 孩次序數和同胞地位

                獨生子女

  奧普拉·溫弗雷 私生女,有兩個异父妹妹,單獨由祖母撫養到6歲,然后分別由母親和父親養育。

               頭生孩子或長女

  麗莎·克萊伯恩 長女,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有個哥哥,奧姆。
  簡·芳達 有個弟弟,彼特。
  麥當娜 長女,兩個异母妹妹,兩個哥哥。
  艾恩·蘭達 兩個妹妹,娜塔娜、艾利娜。
  莉蓮·弗農 長女,生于德國萊布希格,哥哥死于戰爭。像長女似地長大的(与同胞是6年)
  瑪麗·凱·阿什 第四個孩子,但与上一位差8歲,當作獨生子女撫養。
  哥達·梅 姐姐薩娜年長10歲(母親般人物),一個妹妹——克拉拉(在莎娜和克拉拉之間有五個孩子出生后死去。)
  格洛麗亞·斯坦內姆 一位年長10歲的姐姐,像獨生子女撫養。
  瑪麗亞·卡拉斯 姐姐嘉西年長6歲,兄弟在怀瑪麗亞之前死去,因而母親拼命想生儿子。
  琳達·沃切納 姐姐年長18歲,像獨生子女撫養

                二生或未生

  瑪格麗特·撒切爾 姐姐梅麗爾受母親寵愛;麥琪受父親溺愛。
  艾斯蒂·勞達 九個孩子中最小,由于父母多次婚姻,只有一位是同緣姐妹。

  了解孩次序數差別与家庭成員關系的心理學是很重要的。對創造天才极其重要,高度相關的是個人是如何在家庭中養育成長。杰出女性形成的一個功能是被當作長女或獨生子女養育,并不要刻板遵從這种孩次序數。換言之,孩次序數并非象想象的重要,也比不上存在于家庭中每個人之間微妙關系來得重要。舉例來說,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二女儿,但被當作“僅有的一個”超級孩子養大,并是他父親所喜歡的代用儿子,瑪格麗特以其進取心和競爭行為迷住了父親,她成為他不曾擁有的儿子,他則將自己想象的偉大形象植人對她的培養之中,瑪格麗特模仿他的每一行動,并將他的基本哲學觀貫徹到議會中。她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特斯選擇麥琪作為最喜歡的孩子,她則相應將他當作自己最喜歡的父親。他始終如一的寵愛和鼓勵,幫助教育她成為英國統帥。如果年齡最近的同胞差7歲以上,此人就會几乎被當作長子女,因為她得到重視并有不同尋常的高期望施加其上。長子具備努力追求完美境地的巨大壓力,長女也如此。
  這一原理在琳達·沃切納身上同樣存在,她与瑪格麗特·撒切爾一樣是二女儿,她的姐姐年長18歲,使琳達能像獨生子女似地被撫育,她也像瑪格麗特似地被寵愛,這看來已成為偉大的創造人才發展的關鍵因素。獨生子女并不如獨生養育來得重要,然而,早期的環境影響傾向于刻下“獨生子女”性格的不可磨滅印記,使長子或家中最重要的孩子有著強大的自尊。
  只有一位婦女幻想家是獨生子女(桑普拉·溫弗雷),即使是她也有兩個异母姐妹,她只与她們一起生活了极短的時間。她們對她的成長不起影響。另五位是頭胎或長女(艾恩·蘭達,簡·芳達,麗莎·克萊伯恩,麥當娜和莉蓮·弗農),還有五位因為有年齡相差极大的兄妹,被當作長子女撫育(瑪麗·凱·阿什、哥達·梅、格洛麗亞·斯坦內姆、瑪麗亞·卡拉斯和琳達·沃切納),只有瑪格朋特·撒切爾和艾斯蒂·勞達在家中不是以顯著地位人物被養育,撒切爾是家中“特別儿”,艾斯蒂·勞達是小女,得到叔叔的寵愛,他成為她的榜樣和良師,他給予她通常由父親提供的特別注意和特權。十三人中十一位在家中有优先地位,但所有人都在各自家庭單元里是中心人物。
  由表3可知,瑪麗亞·卡拉斯是在唯一的哥哥去世后不久出生的,這對于她的培養起著重大影響。因為不是男孩,母親甚至拒絕看她一眼和抱她,根据她教父和父親的敘述,這种經歷對她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哥達·梅的父母在生她的姐姐之后失去了五個儿子,直至她的出生,因而對她傾注了极大的愛和關注,因而取名為哥迪亞,哥達的姐姐莎娜比她大10歲,充當了母親角色,遠胜于姐姐身份。
  十三位中有十一位婦女受父母寵愛,像成人般地被對待,任其無拘無束,事實上像獨生子女般地長大,這樹立了她們強烈的自尊和自我滿足,撒切爾和勞達則從良師和其他內在激發的源泉中獲取強烈的自尊,她們都被寵幸的父母所溺愛,這是一個她們与其他男性天才共同享有的特性。父母們讓她們感到自己是非同尋常的,并充分相信這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預言暢行的牌照。

  童年遷居

  眾多事實表明,早期的遷居与大多數創造行為、創業精神和革新努力的偉大成就极其相關。加利弗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對創造行為者作了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建筑家們往往在早年有頻繁的遷移經歷,對男性企業家的研究也顯示早年頻繁遷居生活定勢著偉大成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歲時就有遷移行為,12歲前遷移達三次多,其中包括一次跨國遷移;托馬斯·愛迪生早年簡直是個流浪者,11歲時實際上工作在火車上;派伯拉·畢加索在少年時代前也生活于不同城市。
  凱瑟琳大帝14歲時以小孩身份跟隨父親移居俄國;瑪格麗特·米德高中前曾住過60個不同的房子,她常常一旦住進便以此為家,這种早年變遷決定她擁有不同尋常的應變能力和獨立精神。她以年輕科學家身份毫不遲疑單槍匹馬闖入薩摩亞群島和新几內亞叢林——不是任何基于環境安全性考慮的人所能做到的,沒有早年隨父母流浪般遷移活動所造就而成的非凡的獨立品格,則不會有她開拓性研究的輝煌成就,她視那种獨立為成功之本。在自傳小說《冬天黑豆》中她描述自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房子,任何時候處處為家,品嘗任何不同的食物,學習任何需要的語言,對陌生的新天他毫不畏懼。”特蕾莎嬤嬤孩子時隨父親旅行參觀了教堂,這幫助她定勢從事布道事業,少年時她報名赴愛爾蘭和印度培訓。
  儿童時代的遷居教會這些年輕要人的生存本能,尤其是面對嶄新而未知的環境時。其中五位女性(卡拉斯,克萊伯恩,梅·蘭達和弗農)事實上有不同的出生國和成長國,這意味著她們极小時便面對一种新的文化、語言環境和新的朋友和學校,這成為未來創業者、創造者和革新派极好的鍛煉机會,因為她們要不斷探索新世界,這种經歷培植了孩子的應變能力,以及韌性和自我滿足,這些女性童年時便遭遇到成年突破玻璃天窗般的境遇。
  奧普拉是這种早年遷居生涯的典范,她進了在米爾沃基和那什維爾的十几所學校,高中前她五次往返于密西西比,米爾沃基和那什維爾。瑪麗亞·卡拉斯受孕于西腊而出生在美國,八年級前在紐約城遷移達九次,14歲時又隨母親和姐姐返遷口希腊。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几乎是跟隨推銷員的父親,以一种吉普賽人似的生活方式走遍美國,她的漂泊不定使她在13歲之前從沒有在任何學校呆滿1個月。簡·芳達跟隨她演員父親享利·芳達的片約合同多年生活于大西洋兩岸,她最終進了一系列寄宿制學校,這与她的現任丈夫泰德·特納早年遷居生活不同,他年輕時是進一系列軍事院校。

           表4 童年和成年時的遷居情況

    人名     出生地       長大地    成長工作地

  瑪麗·凱·阿什 得克薩斯州的豪斯頓 豪斯頓    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
  瑪麗亞·卡拉斯 紐約市       希腊雅典   西歐
  凱瑟琳大帝   德國斯坦丁     德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
  麗莎·克萊伯恩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和新奧爾良 紐約市
  簡·芳達    紐約市  洛杉磯,紐約,康涅狄克 紐約,巴黎,洛杉磯
  艾斯蒂·勞達  紐約市      米爾沃基和紐約 紐約市
  麥當娜     密歇根的貝城   底特律      紐約市和好萊塢
  瑪格麗特·米德 賓州菲利達菲爾 賓夕法尼亞州   遠東/紐約市
  哥達·梅    俄羅斯的基輔市 米爾沃基     以色列特拉維夫
  艾恩·蘭達   俄羅斯彼得堡市 列宁格勒市    紐約市和好萊塢
  格·斯坦內姆  俄亥俄州特拉多 加州俄州和華州 紐約市
  特蕾莎嬤嬤   南斯拉夫斯考伯基 斯考伯基     愛爾蘭和印度
  瑪·撒切爾   英國倫敦     倫敦       倫敦
  莉蓮·弗農   德國萊伯西格   紐約州蒙得弗農 紐約市
  琳達·沃切納  紐約市      紐約市  紐約市,豪斯頓,加利福尼亞
  奧普拉·溫弗雷 密州考斯休斯考 米爾沃基那什維拉 巴爾的摩和芝加哥

  我們7個著名的女主人公(見表4)在成年前生活于不同國度,其中五人在不同大陸間遷移--從歐洲到美洲或從美洲到歐洲。哥達·梅可獲得陸際跳躍的金獎,她在8歲時從俄羅斯遷到威斯康辛州的米爾沃基,14歲時隨姐姐到丹佛,22歲到以色列,30歲又回美國生活了兩年,然后赴莫斯科當大使。十三位婦女中只有瑪格麗特·撒切爾、瑪麗·凱·阿什和琳達·沃切納是出生和長大于同一城市,其他一些婦女則是更換學校,變動城市,有時是踏入一种嶄新的文化環境。格洛麗亞·斯坦內姆曾就讀于俄亥俄州的特拉多,紐約城和華盛頓地區,大學時曾到瑞士做了一年的交流學生,接著是獲得赴印度學習一年的獎學金。看來所有這些早年遷居經歷對創造活動、創業精神和革新之類的偉大成就獲得都极其重要。
  父親的職業
  父親的職業是偉大創造型幻想家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正如我所說過的,有一位自謀其生的父親會給這些孩子鑄進一种信念:能憑借組織化公司力量之外的條件,在世上發揮功效。顯示于這些年輕人的是:在公司主体之外,有眾多的職業机會能實現自我依賴。有5/9的父親認為創業和政治生涯乏味而充滿風險,而書中的這些婦女因為其父親的自謀其生從沒有這种保守想法,她們從未曾見過父親的依賴性姿態,得赶著時間到所謂的公司去上班。

              表5 父親的職業

    瑪麗·凱·阿什 父親殘疾,母親(護士)擁有并經營著一家餐館
    瑪麗亞·卡拉斯 在雅典擁有一家藥房,隨后是在曼哈頓(企業家)
    簡·芳達 演員(享利·芳達)
    哥達·梅 木匠,在米爾沃基經營雜貨店
    艾恩·蘭達 擁有藥房,直至俄國革命。
    格洛麗亞·斯坦內姆 擁有俄亥俄游樂場,同時是位全美古董商和經紀人。
    瑪格麗特·撒切爾 雜貨店主/經營者,墨守成規的大臣和格蘭漢姆市長
    莉蓮·弗農 德國工業家,服裝制造商和推銷商
    琳達·沃切納 紐約皮毛推銷員
    奧普拉·溫弗雷 擁有理發店和零售店,教堂執事
    其他職業
    麗莎·克萊伯恩 被驅逐的銀行家
    麥當娜 自動化工程師

  由表5可以看到,除了麥當娜和麗莎·克萊伯恩,這些婦女都有位自謀其生的父親;從克萊伯恩來看,父親是個富裕的被驅逐出境的銀行家,也不用赶著鐘點上班。十三位婦女中有十一位的父親是自己經濟命運的主宰,用不著依賴別人維持生計,“公司”或“組織”不是成年職業生涯的唯一抉擇,她們自謀其生的父親看來已將高度的不确定承受能力注入了她們心田,獨立和自我确定便是她們源自于那經濟性獨立的父親的兩個品格。由于父親對偉大的女幻想家起主導影響(見下一部分),他們的職業生涯和工作觀念成為創造型婦女幻想家性格构筑的關鍵因素,看來這在早年就教育著這些女性不必依賴別人求生存,以自己的方法謀生便可。
  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常說起,她從四處漂泊的父親那儿學到了熱愛自由,她引用他的格言:“我的辦公室是我的帽子”,顯示他不像其他男人那樣受約定俗成的束縛。父親對斯坦內姆影響极大,他一生避免任何固定的工作或個人取向,她則在回絕許多誘人的固定職位机會時度過了几年放任自由的生活,這种行為方式完全建立在她向往自由的需求上,而這又是從父親的自由和獨立觀念中得到的。表5顯示,十三位女性中有九位的父親是企業主、演員或自雇型的銷售代理,父親的獨立精神導致這些婦女從事自行控制、自主命運的職業。

  父親的決定性影響

  父親對大多數創造型婦女起重大影響,至少根据此書研究是如此。在《女經理們》中,海涅根和約迪姆研究了25位女經理,發現她們或是獨生子女或是長女,每位都与父親有种親近關系,甚至不在身旁時,父親對她們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簡·芳達花費了大量精力試圖博得冷漠孤僻的父親的愛,根据她接受《女士》雜志采訪時的說法:“對我唯一至深的影響是我的父親”,芳達的自傳作者引用她的話:“我畏懼我的父親”。(戴維森,1990),她告訴新聞界:“生活在一座國家雕塑的陰影之下的滋味真不好受,”并聲稱孩提時代,她希凱瑟琳·赫本能做她的母親,因為她相信母親喜歡的是哥哥彼得。像芳達一樣,麥當娜几乎具有同樣的對父親的無限崇拜,或是“戀父情結”,年輕時花許多功夫用于博得父親的愛和喜歡,她說:“我的父親非常強壯,他是我的榜樣。”
  凱瑟琳大帝也把父親當偶象崇拜,她說:“父親認為我是天使”,她為他的心不在焉而發狂,期盼著他的認可,渴望他的喜歡和鐘愛。就像所有這些婦女反复玩弄的主題。精神醫療學家珍妮·米涅根(《父女之舞》,1993)說:“婦女与爸爸——而不是媽媽——的關系可能對她的生活影響最大……因為父親是女儿所愛的第一位男人。”這一發現,由這十三位婦女幻想家的情形得以證實。瑪格麗特·米德說:“是我的父親決定了我在這世上的位置”,瑪格麗特·撒切爾則說:“我的一切歸功于父親”,瑪麗亞·卡拉斯更直截了當:“我鐘情于父親……我孩子時是他的鐘愛……也可能是永遠。”
  艾恩·蘭達的父親希望成為作家,她在這方面模仿他。她崇拜他,并在9歲時決定以寫作為生,艾恩·蘭達對母親有反感,說:“我很不喜歡她。”格洛麗亞·斯坦內姆說:“和父親在一起比和母親在一起感覺安全多了。”奧普拉·溫弗雷將所有成功歸功于父親,她說:“當父親帶走我,便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他拯救了我。”甚至艾斯蒂·勞達也受著父親般人物的影響,那便是她的叔叔約翰,將她引入了護膚品世界,正是他影響她畢業致力于化妝品事業。
  從男性創造天才中則發現是母親在他們的生活中起決策定性影響,通過告訴他們是不凡的來激發他們成為偉人。女幻想家的情形則相反。只有几位婦女沒有得助父親的鼎力相助,她們是瑪麗·凱·阿什,麗莎·克萊伯恩和琳達·沃切納。阿什的父親是殘廢,她小孩時不得不放棄玩耍而去照料他,但她几乎沒有提到他對她的影響。麗莎·克萊伯恩提到父親教會她設計工作中區分形式和功能的能力。琳達·沃切納說起她的老父讓她自由去探索和追求。毫無疑義,父親們對這些婦女起主導影響,這些男人對于培植婦女偉大的創新成就起關鍵的作用。

  早年成員關系和創造力

  根据多拉西·肯特和托尼·本涅《掌權的婦女》(1992)書中所說“兄弟姐妹經歷對‘女強人’和婦女領袖的發展很關鍵,這兩位心理學家研究了美國政治家丹尼爾·法因斯坦和芭芭拉·鮑克斯等發現,婦女政治家有著有助于她們成功的童年;許多其他有關成功女性的研究發現,早年家庭成員關系對最終成功的關鍵性,讓孩子探索和犯錯,對他們成為創造性的成人很重要;像成人似地以成熟方式對待他們同樣能引導出成年人的眼光。”
  創造天才是早期家庭教育的附制品。莫扎特在4歲時被鼓勵開始作曲,并自很小時便知道自己的命運;畢加索在不會講話時便會畫畫,他開口說的第一個詞是“Piz”,要鉛筆畫畫。這种早熟的事實在羅斯蒙德·哈丁的《靈感分析》中得以證實:“技術性技巧建自于童年時期,未來詩人孩提時便涂抹詩句,未來藝術家剛學會拿筆便能畫畫”。
  凱瑟琳大帝,瑪格麗特·米德和特蕾莎嬤嬤都很小起便認識自己的目標,她們明白生活注定要達到偉大境地,自年輕時便開始准備。凱瑟琳少女時,俄國駐英國大使告訴她:“你生就將統治和領導”。她一字一句記住這一勸說,早在別人看來沒有任何机會能夠或將能統治這一民族前,她便著手實施統治俄羅斯的計划,她在日記中寫道:“在我內心深處有种信念,一刻也未曾讓我怀疑過,有朝一日我會成功地成為俄羅斯女皇”(特洛埃特,1980)。在《創造動力學》(1993)中,精神病學家安東尼·斯托發現喬治·艾略特直到中年才開始真正寫作,盡管她早在幼年便有創造需求的幻想,斯托稱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种他稱為的建立在“嬰儿時期的持久的不滿足之上,激發他(創造天才)向往創造性的成就的天賜的不滿”。
  本書中的許多女性也展現出同樣的儿童早知現象。瑪麗亞·卡拉斯兩歲時便听歌劇,10歲前便能評判紐約大都會劇院歌手的表演。奧普拉·溫弗雷兩歲時開始作演講,5歲時為教堂作演說而獲得500美元獎金,因而她告訴所有人,她要以演講和表演謀生。艾恩·蘭達9歲時決定寫作生涯,最終在一個新大陸上以一种不同的語言實現了這一夢想。哥達·梅由于姐姐莎娜,一位激進的革命派的至深影響,在俄國還是個年幼孩子時,便決定從事猶太复國主義事業。麥當娜9歲前便致力于舞蹈和娛樂業。琳達·沃切納8歲時便發誓成為偉大的超成就者,她決定擁有自己的公司,控制自己的命運。

  不快而孤獨的童年

  這些女幻想家大多都有不快或孤獨的童年,驅使她們沉湎于書籍、音樂和獨白。凱瑟琳大帝這樣寫自己:“18年枯燥而孤獨的歲月使她閱讀了許多書”;簡·芳達告訴傳記作者30歲以前她一直极不快活;瑪麗亞·卡拉斯憎恨童年時代,厭惡她母親寵愛她姐姐,艾恩·蘭達告訴芭芭拉·布蘭登(傳記作家)“少年時期我無比孤獨”;哥達·梅有個不快而与母親關系敵對的童年,以致她在13歲時离家出走。
  許多女性都降生在希望有個儿子的家庭中。撒切爾,卡拉斯,芳達,斯坦內姆和梅都是极想有個儿子的母親的女儿,母親极不悅而又無可奈何地面對女儿的降生,奧普拉·溫弗雷則是一位軍人与其女友短暫的浪漫史而導致的不該出生的私生女。許多這些創造性婦女獨處一隅,异想天開地希望逃往天上神秘的城堡,她們借助書籍和其他幻景得以解脫。弗洛伊德后的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性活動是通過奇思怪想借以實現的愿望的完成,小說家常常潛入幻想世界去實現自己內在的創造需求,弗洛伊德稱這种到幻境的游歷為白日夢,他把這看作立于不快之上的動因力量,他說:“幸福的人從不异想天開,只有不滿的人如此。幻想者的動力是沒滿足的愿望,每個奇思怪想都是一個愿望的實現,是對不滿現實的糾正”(斯托,1993)。
  當孩子不快時,他們一般逃遁到文學、電影和其他逼真的形態中。溫弗雷說書籍是她的救世主,她說:“我生來愛書……這是一种逃進另一人生活之中的途徑”,并說:“在米爾沃基,我躲進壁櫥,用手電筒看書”。事實上每個這些婦女年少時都嗜書如命。瑪麗亞·卡拉斯閱讀音樂和歌劇作品,幻想將來成為偉大的歌劇女主角;艾恩·蘭達有她母親買來的法國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哥達·梅是虛构人物和革命小說迷,如愛讀《戰爭与和平》;瑪格麗特·米德很小時便看書和寫詩。瑪格麗特·撒切爾早年常去圖書館,閱讀她能找到的一切圖書;琳達·沃切納8歲受傷時專注于閱讀。這些婦女儿童時孤獨而不快活,到書中和幻想中尋找高于生活的英雄來得以補償,這些幻想的男女英雄成為她們長大后模仿的對象。

  過于保護的母親,絕對權威的父親:創造活動的毒素

  如同創造性天才樹立積极的正面自我形象一樣,低成就者傾向于營造反面的童年自我形象。在過于保護或充滿敵意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失敗者形象植入心田,正如同超成就者滿足于成功的積极形象似的;失業者往往是那些父親過于保護和風險躲避型的制成品,他們由“安全感驅使”和具有“風險回避傾向”。父母的意圖是保護孩子免遭傷害,但這种安全導向型環境,事實上有背于一個孩子將來應付競爭世界能力培養的健康性發展,孩子如果缺乏任何否定性的經歷,則不可能學會如何在敵意和陌生的環境下求得生存,他們從沒學會如何去嘗試和經受挫折,如何區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特蕾莎·艾米比爾是研究儿童創造力的專家,說道:“盡一切可能給孩子選擇的机會”,換言之,給孩子指出方向,然后躲在一邊,讓他們能經歷生活,開辟新徑。
  艾米比爾(1989)發現:“創造性孩子的父母從不定出許多規矩”。瑪格麗特·米德的童年是這种不說教的定向無控制的實驗和無約束的自由的典型,她完全是由于早年自由自在地探索和試錯,而造就了獨立不羈的精神。這十三位當代女性是偉大的創造革新如何從寬容家庭孕育而成的典型,要牢記一點的是:無條件的愛也是寬容家庭的一個因素。過于保護型母親傾向于以愛的名義灌輸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從而養成風險躲避行為;為了保護孩子,他們將未知魔鬼的恐懼形象植入孩子潛意識腦海中,在這种環境下長大的人相信“安全性”是安全,然而早期“風險取向”是准備未來生活唯一安全的方法。几乎所有創造性學習都与安全負相關,因為創造性是与風險取向高度相關的。那些在孩子年幼時不讓他冒風險的父母,已定勢這些孩子成年后的風險取向回避性,而敢冒風險是偉大創造革新成就唯一最重要的品格。
  權威性父親以与母親截然相反的方式,同樣摧殘性地影響創造力,雄壯、好斗而虐待的父親通過進攻性和体罰威脅控制后代,這一做法決定孩子順從,回避爭斗。由權威性成人撫養的孩子也傾向于回避嶄新而未知的世界,以借此保護脆弱的自我免遭暴力襲擊,這种反應性行為由嚴厲而懲戒性的父母所造成。
  阿道夫·希特勒便是這种孩子的典型,他有一個殘忍的虐待狂父親,由于遭到殘忍的父親的毒打,他早年有扭曲了的成功及力量精神形象,希特勒常常因逃离而遭到父親死命般毒打和非人般的虐待,有這种環境的孩子往往有個反面的自我形象,以致于有時產生像希特勒似的人物。他們成年生活于對幼時虐待的補償之中,希特勒的個人補償是對未曾預料的世界建立血腥的獨裁,他的反面型自我价值,只不過是幼時慘遭無創造性父母虐待的又一個范例,這种“得到平衡”精神的人并不違背創造過程,但對世界摧殘至深。自尊和自我形象都遭毀滅,而沒有這些哪能有創造。

  幻想家如成人般被對待

  大多數我們所討論的婦女都在孩子時被成人般的方式對待,許多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或有較年老的雙親。琳達·沃切納說,她總是像大人般被對待;瑪麗·凱·阿什則在7歲時便迫使進入成年生活,照料殘廢的父親;格洛麗亞·斯坦內姆也有相同的經歷;奧普拉·溫弗雷在上學前便作演講,艾恩·蘭達是家庭中的領導和決策過程的一員;哥達·梅14歲离家出走,自謀生路;瑪格麗特·米德作為一位對人類文化影響至深的人類學家,將成功歸因于早年像成人般被對待,在自傳中她說:“在我家中,我作為其中一員被對待,而絕非一個不明事理的孩子……,從沒讓我感到,因為我是個孩子,無法了解周圍的世界,而是以應有的反應和意識對待這個世界(《冬天黑豆》,1972)。
  大多數這些女性都是小大人,在极不相應的年紀時,便接受著不尋常的責任心,學會處置環境。毫無疑問,像成人般對待孩子,作為家庭正式一員,是有助于發展創造天才的一個重要因素。

  榜樣和良師:撞破玻璃天頂

  早期的良師和榜樣對于未來創造女天才自信和自尊的樹立极其關鍵,強大的成功模范看來在幫助這些幻想家沖破諺語中的“玻璃天頂”极其重要。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當在1993年4月被《時髦》雜志問及誰是她的人物模范時,她列出了包括哥達·梅和艾恩·蘭達在內的杰出女性。瑪格麗特·米德在自傳中寫道:“我的祖母……對我的生活有決定性影響……她讓我自如地成為一名婦女。”米德的祖母是她10歲前的老師,然后她進了正規學校,她教米德學會獨立、寫詩,整体地看待問題,當進入伯納德學院時,是人類學教授法蘭茲·波依斯影響她從心理學或新聞學轉向人類學專業,与此同時,另一位良師/榜樣闖入了她的生活,那便是羅斯·班尼迪克特,班尼迪克特是伯納德的教員,在她以后生活中成為她的良師、知己、愛人和朋友。這种榜樣是無价的,這些女性眾口一詞不加思索地將以后的成功很大程度地歸功于這种重要人物的影響。
  眾所周知,特蕾莎嬤嬤的榜樣是宗教人物,她8歲時以圣母瑪麗亞為典范,12歲時她決定畢身奉獻給瑪麗亞和基督。艾恩·蘭達8歲時便選擇凱瑟琳大帝和維克多·雨果小說中主人公希拉斯為偶象,希拉斯給她精神上的印象不可磨滅,使她畢生從事男女英雄的寫作和哲學思索,在10歲前,他們就成為她自己哲學思想——主觀主義的基礎,她說:“我是個英雄崇拜者”。這成為她的哲學精髓,意志自由党的信條,蘭達成年時榜樣有思想巨人如尼采和陀斯妥也夫斯基,以及神秘小說作家米基·斯比萊尼。
  哥達·梅由于受其革命者姐姐莎娜的巨大影響,少年時便是狂熱的猶太复國主義者,自傳中她寫到姐姐的影響:“就我而言,莎娜可能對我生活的影響最大……一個閃光的榜樣,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另一位榜樣和良師是西爾多·赫茲,世紀之交的猶太人領袖,他是她的意識導師,她采用他的著名格言:“如果你想它是,它便不會是個童話”。以此作為多年歷經坎坷的道路上的航標燈。第一夫人艾麗娜·羅斯福是梅的女性榜樣,她稱羅斯福夫人是“世界第一夫人。”梅同時還有許多一起工作、玩樂和戰斗的強有力的男老師,對她影響最大的男老師是賽爾蒙·莎沙,他是如此吸引著她,以至她同意离婚,与他結婚,但在最后一分鐘,他退卻了。
  瑪格麗特·撒切爾以甘地和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為她早年榜樣,以后則是政治家羅伯特·肯尼迪和貝列·阿布茲格,以及作家艾麗斯·沃克激勵著她,再后則以牛津大學的女教授凱蒂·凱為偶像,然后是保守党領袖艾德沃德·希思,接著是她的英雄兼老師艾麗亞·涅夫。琳達·沃切納与年長她31歲的老師西摩·阿普爾鮑姆結婚,她描述是他教會她“找尋目標和自尊”,教她學會“擁有夢想”。麥迪遜大街的廣告女皇瑪麗·威爾斯是琳達到達曼哈頓后的老師,沃切納欣賞威爾斯,是因為她“聰明,雷厲風行而富進取性的舉止”,她描述威爾斯是“我生活中第一顆耀眼的星星,第一個我信任的人。”奧普拉·溫弗雷像瑪格麗特·米德一樣,將早年的發展歸功于她那富有權威的祖母,10歲后父親成為她的榜樣,接著她是職業生涯的偶像和良師芭芭拉·沃特斯。
  對麥當娜來說,基督和教堂修女是她早期的榜樣,使她在小學時萌發當修女的念頭,(你能想象由麥當娜指揮的修女表演團嗎?在周末靜思時去想想這种可能吧。)麥當娜的影響始于她父親,她說:“我父親非常強壯,他是我的角模范。”麥當娜少年時迷戀舞蹈指導克里斯·弗林,他將她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中,并成為她的良師,她告訴《新聞周刊》(1985年3月4日):“我鎖上門偷看他,學著他的一切動作”。麥當娜潛意識幻想的模范一良師一偶像角色始終是瑪麗被·夢露,她在電視、電影(《迪克·特萊茵》和巡回演出中處處模仿夢露,前面提到,艾斯蒂·勞達崇拜叔叔約翰·斯考茲博士,是他將她引人富于刺激的化妝品世界,她在自傳中提到叔叔的影響:“我至今深信,是我叔叔約翰將我引入此道。”她成年時的英雄是溫莎夫人(沃利斯·辛普森)、格蘭能公主(凱利)和貝戈姆·阿加·凱恩,艾斯蒂模仿所有舉止优雅的女士。
  簡·芳達童年時因得不到父親喜歡而煩惱,以致他毫無疑義地成為她的榜樣,在她眼里,他是男子漢形象的“塑像”,她紐約演員培訓班的老師李·斯特勞斯博格成為她的良師,就像包括亞歷山大·伏特斯那斯,羅杰·凡迪姆,湯姆·海頓和泰德·特納在內的(并不限于這些)每位男情人和丈夫那樣,看來几迪姆是她性方面的老師,海頓是意識方面的老師,而特納是權力方面的老師,她需要男人來完成她從父親那儿未曾得到的東西。瑪麗亞·卡拉斯14歲起艾爾維拉·德·希德哥是她的良師,她說:“我將我作為演員和音樂家藝術風格的形成歸功于艾爾維拉,”她隨后与一位比她年長27歲的父親般人物喬爾維尼·梅內吉姆結合,他當了她10年的情人、朋友和老師。
  瑪麗·凱·阿什則受到母親的激勵,在阿什很小時她不斷鼓勵她:“寶貝,你能做到”。這种早期動力构筑了她的自尊,使她深信自己擁有的能力,她第一份工作的銷售經理艾達·布萊克成為榜樣,激勵她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年時,阿什選擇上帝為英雄,以蜜蜂為自己榜樣,因為“蜜蜂本不會飛翔……但蜜蜂并不知境這些,它飛得极其出色”,這一后期榜樣深植于阿什靈魂深處,使她以此作為公司推銷活動的動力,并對那些工作出色者贈送鑽石鑲嵌的蜜蜂以及她那世界著名的粉紅色卡迪拉克。
  早年幻想英雄、榜佯、良師和偶象對培植婦女走向頂峰是關鍵,它們是幫助她們捅破玻璃天頂的關鍵,而正是后者束縛了許多婦女,使她們只會模仿。選擇那些突破高深屏障的榜樣极其重要,科學已證實模仿成功是達到偉大的捷徑,激勵著年輕女性義不容辭地挑選贏家,隨她走到任何地方。創造是有感染性的,這些女性是維系這种紐帶的理想人物——你只需跟隨她們成功的足跡。

  創造是傳染性的:神經語言過程(NLP)

  成功模仿成功導致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的約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拉神經語言過程或“想象”理論的出台,這兩位精神病研究專家,通過展現模仿偉大創造天才是如何改進一位新一的表演,創立了自己的NLP理論,他們已在實驗室成功地展示想象的成功天才是如何能真正改進那些缺乏技巧的人的表演。換言之,尋找超級明星,模仿他們的行動,你在那一方面的表現會得到強化。假設這一點正确,那么“創造是具傳染性的”,每個人必須跟隨偉大人物,模仿他們的行為,學習他們,發現什么使他們冒尖,這樣他同樣能成為成功的領導者。NLP研究成果證實了許多人已知道的內容;教師和學生、領袖和隨從之間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可傳遞,与杰出人物的接触能增進表現,為杰出成就創造更大的机會;反之,与平凡無聊缺乏想象的人打交道,則會對創造過程起反作用。生活成功的一個秘方,便是找到一位你期望的优秀人物,模仿他們的表現,与我們這十三位女奇人多呆一會儿、研究學習她們便是最好的開端。
  上述理論對体育表演活動同樣奏效。任何留神觀察職業隊表演的人都會發明,“超級球星”對球隊的其他人員表演有异乎尋常的影響力,圍繞超級明星,全隊的總体水平才能會有奇跡般的提高,如偉大的籃球明星——拉里·伯德和邁克爾·喬丹——將成功帶到高中、大學、曲棍球隊或沃納·格雷特斯基,當這些球星畢業或离隊,由于某种滲透力或群体潛意識——有他們存在的殘余,這种奇怪的异常情況极可能發生。去問問跟隨斯坦福和田納西大學杰出女子籃球隊表演的那些超級球迷吧,這些球隊連續數年保持列入全國排名前几位,并不是因為有現存的球星,而是由于過去曾有的超級球星將她們帶到出色的高度,由于過去的殘余,超級球星光環似乎始終環繞其上。這一理論顯示,成功造就成功,閱讀創造天才比看小說更有助于強化人們的表現能力。

  群体潛意識

  根据NLP理論,胜利的榜樣是通往出色的大道。班德拉和格蘭達對米爾頓·艾利克森、弗吉尼亞·塞迪爾和格里高利·貝特森的研究顯示,以出色者為楷模如何能极大改善新手的表現。如果你想在某一領域成功,找出這一領域最佳者,模仿他們的行動,模仿創造革新行為,給這一信徒印刻了許多這位領袖的品格,這种事例在商界、政界和科學界無處不在。看來弗洛依德孕育的信徒們,像阿爾弗雷德·艾德,卡爾·榮格,奧特·蘭克和威爾赫姆·里奇等共同涌現并非偶然,再想想鹿特丹足球隊因為擁有克努特·羅克尼“一錘定音”這一形象,而達到至高點,在羅克尼去世70年后,鹿特丹仍然具備成功的靈丹魔藥,這暗示著存在一种獲胜的創造性群体潛意識。
  卡爾·榮格發源了“群体潛意識”概念,一种通過代代滲透的遺傳性傳遞而造就与生俱來或普遍知識,他的理論是普遍知識滲透所有人,并彌漫于宇宙。約翰·貝爾近來對此有同樣更多的科學發現,他的理論是:“沒有單獨隔离的体系:宇宙中任一分子都在“即刻”与每一其他分子進行交流。運用于生活中的成功事例,貝爾的理論認為:超成就以任何途徑影響著每個人,即使只是讓每位創造天才触摸了一下。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伯克萊學院近期對大腦的研究得出同樣結果,希爾德萊克在1981年將其理論化,總結出:“澳大利亞的老鼠能‘知道’教會美國老鼠的東西”,他從笨鼠中連續培養了22代聰明老鼠,不僅聰明老鼠更聰明,而且所有老鼠都如此——甚至是最愚笨的品种。換言之,科學已最終證實“成功孕育成功”,這同樣預示著:早年強化的或貧乏的環境將极大地預定以后生活的創造性和非創造性成就”。

  小結

  女性創造天才典范或者是長女或者如此這般長大,她在一個自己是第一夫人的寬容家庭中被寵愛;她有一位成為她偶象或榜樣的自謀其生的父親;早年遷居和旅行或就讀于眾多不同學校為她提供自我滿足和极強的應變能力;不快或孤獨的童年讓她時刻准備著應付不确定,讓她能幻想田園詩般的生活。不是家庭所有人都是女性創造者必不可少的,但至少有兩人對于成為偉大創造天才的定勢起關鍵作用。
  十三位幻想家中十一人是長女或如此養育長大,另兩人則被寵愛和嬌慣似乎她們是獨生子女;大部分人自很小起便被當作小大人般對待;十一位的父親自謀其生,有位自謀其生的父親定勢·著這些婦女深信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除了三人,許多婦女成年前在許多不同城市居住,有十位10歲以前住過不同城市,五位是生活在不同國度,大多數在入學前遷居過,這些定勢著她們學會如何有效應付嶄新而未知的環境。
  父親是對這些創造性幻想家影響至深的人物,他是她們第一位男性榜樣,并是她們最愛、最崇拜的人物。大多數發現自己孤獨和不快,轉向書籍、電影、雜志和幻想來對付現實。大多數在10歲前就已決定最終的職業選擇,除了簡·芳達,她們都在高中前腦中就有明确的職業生涯喜好。大多數很幸運地有寵幸的父母,讓她們在早年就冒風險和嘗試失敗。
  這些婦女的榜樣和良師是現實生活成功的杰出人物或超越生活的小說、歷史人物,年輕時她們幻想著小說英雄,這些真實的或想象的早年良師和榜樣引導她們步入成功的成就,證實了格言:“創造力是傳染性的。”NLP理論指出,在你指定的領域找到偉大領袖和超級明星,模仿他們的行為,這能快捷而确定地提高現有的技巧水平,近期的科學發現可能具有普遍含義,卡爾·榮格將這稱為群体潛意識,或普遍創造知識。這些創造性幻想家是值得任何地方年輕婦女模仿的理想人物。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