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七章 個性特征和气質


    外向直覺型個性适合于當今許多革新領導人物。
               ——卡爾·榮格

  書中十三位革新天才中有九位是外向直覺型個性類型,從而證實了卡爾·榮格的預言,這一類型人統稱為幻想家。那些擁有這類個性的人,能看到生活中的可能和机會,以优美壯觀的方式來追求。她們具有宏觀視野,使她們在生活中看到的是森林而不是樹木,這种視野賦予她們廣闊的感知,使她們能繞過沿途的許多羈絆而達到偉大的成就。問題解決更像是定義的功能,而不局限于任何單個因素,這种個性類型能簡化复雜問題得出簡單答案。
  偉大的創造幻想家具備才能看到大場景,具備自信去進攻,具有气質在斗爭中不借冒一切風險。在怀疑包圍之中,她們也能相信自己有能力作出正确決策,她們從來不被反對意見所嚇倒,這便是為何“瑪麗·凱”精練成粉紅色卡迪拉克的形象,“撒切爾主義”定義為一個特定的政治概念;奧普拉是“女人的一切”;麗莎·克萊伯恩意味著流行女裝;約翰·戈特激發了反官僚傾向和“受啟示的自我利益”;斯坦內姆与女權主義運動等同;艾斯蒂·勞達含義是護膚;麥當娜代表了性。無論你是喜歡她們還是鄙視她們,你都不能否認她們對社會的重大影響,事實上她們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世界思維、觀察、運行和功能方式。

  幻想行為特征

  幻想家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及待人方式有著惊人的相似之處。眾人達成的共識是“創造天才与眾不同”,許多是怪癖者,大多數具有叛逆性,她們夢想簡直達到胡思亂想的地步,在別人毫不相信的情況下能魯莽地將夢想變成現實。個性研究者戴維·卡塞認為:“直覺型思維者被驅使去安排環境”,即她們在其他大多數人抵制和害怕時在進行努力改變。
  這些婦女群体個性极其相似,而与無創造型的人差异顯著。創造幻想家傾向于整体性地操作,有种憑直覺決策的趨勢,莫扎特評述自己的作品:“不是持續地呈現,而是蜂擁而至”。愛因斯坦划時代的相對論也是憑借直覺力量形成的,他后來認為直覺過程是通往創造過程的唯一可取的方法,認為:“理論能通過實驗得到證實,而沒有道路能將實驗通往理論。”
  創造人才總將自己的成績看作“即興的、偶發的和振顫性的”,她們無法忍受人們的錯誤和無效率,獲取知識和能力對她們极其重要,她們對此需求更強烈。理智性刺激是她們的強項,樂觀精神是她們的主宰,她們以超過常人的冒風險性成為變化的建筑師。瑪麗亞·卡拉斯,瑪麗·凱·阿什和奧普拉·溫弗雷都擁有上述品格,同時有各自的偏重方向,這三位女性有高度的移情性和敏感性。所有十三位女性都是有無窮能量和動力的領袖魅力人物,她們努力競爭、全神貫注地驅向長期目標,大多數人都体力充沛、不知疲倦地通宵達旦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冠上“A型”個性。沒有一种品格能定義她們,因為所有人都具備不止一种品格,在本書中,每人都冠上最能概括她們的一种品格,但她們都身兼下述十三种品格中的數項:自信、領袖魅力、持之以恒、持不同的政見、急躁、驅動、專制傾向、不屈不撓、樂觀、直覺反叛、競爭、冒風險性、工作狂傾向、說服力強。

  主導性個性品格

  凱瑟琳大帝,瑪格麗特·米德和特蕾莎嬤嬤是歷史上女幻想家個性的典型,她們有許多与上述女性類似的個性特征。亨利·特洛亞特1980年對凱瑟琳大帝的個性作了下述描述:

    她毫無惻隱之心,同時又极其迷人,她融合了自身女人的优雅和男子
  的權威气魄,對于任何她渴望的事情,她都以耐心、理智、強硬、勇气來
  獲得,必要時冒极大的風險,以突然變化進程來更有把握地達到目的。

  凱瑟琳傲慢和反叛甚至早在少年時期已顯露,德國的弗里德里克皇帝曾說:“這孩子真魯莽”。她在日記中寫道:“我被野心所支掌著。在我內心深處,一刻也沒讓我怀疑過,總有一天,我會成功地成為俄國女皇”。瑪格麗特·米德几乎有同樣的獨立和傲慢的自信,她的傳記作家珍妮·哈沃德(1984)說:“在沒有任何目標時,她也能有目標取向”,“她對恭維和認可的需求永無止境”。特雷莎嬤嬤處世品格不這么咄咄逼人,但她無疑也具有獨立精神,總是通過拒絕得到否定答案而獲得卓越成就。

  自信的領袖魅力者:瑪麗·凱·阿什

  詩人亞歷山大·波普說:“自信是偉大的理解力的第一必需品”。瑪麗·凱·阿什同時具備了自信和領袖魅力個性,而且憑借這兩种品格建立了10億美元的公司。阿什身上散發著磁性般的魅力和個性化光環,深深誘惑著身旁的人,她那超凡的自信使她的瑪麗·凱化妝品公司林立于競爭激烈的化妝品行業,她的領袖魅力吸引著美國最具力量的多層次推銷网中的女性銷售人員,并推動著她們達到不同凡響的高度。這兩种品格對于瑪麗·凱化妝品成為多層次銷售商業中的主導力量是關鍵因素。
  領袖魅力來源于希腊語“上帝的禮物”,世界上偉大領袖都有這种品格。耶穌、拿破侖、甘地、約翰·F.肯尼迪具有一种力量,激勵別人相信他們的預言性幻想。這十三位女性卻具有這种非凡的激勵周圍人的能力,她們吸引追隨者和她們一起奔向目標。阿什最喜歡說的話是“如果你想你能,你便能行;如果你想你不行,你肯定做不到!”這与她最喜歡的動力象征物——大蜂形象相一致,因為蜂本來是不能飛的,但卻做到了,阿什將它等同于女性卓越成就者,“它就像我們的婦女,不知道自己能飛到高峰,但她們卻做到了”,自我動力是阿什的神性,也是她巨大成功的原因。
  書中許多其他婦女也有阿什的品格。哥達·梅使世上的听眾如痴如醉,戴維·李·居里安說:“哥達能使人們感動得流淚”。艾恩·蘭達由于她固執己見和爭議言行,曾在70年代遭到一位敵視的電視新聞記者譴責,而她卻吸引了他,使他在采訪中改變主意成為她的同盟。凱瑟琳大帝、瑪格麗特、米德和特蕾莎嬤嬤在踏入一個地方時都會使滿室生輝。各民族的強有力人物和領袖都有領袖魅力使人們臣服。特蕾莎嬤嬤憑借這种力量拯救了百万人的生命,這位女性身材弱小而能量強大,窮困而受人敬重,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富裕者。陌生人見她都說有讓人敬重的光環照耀其上,她可以憑一字半請來感動人們,推進運動,在勸說天主教會建立“慈善傳教士”作為附屬組織時便是個例子,這是沒有邏輯的昏頭主張,因為教會向來以事不關己、高高挂起而出名,更別提無意義的事情了,憑借勸說誘導特蕾莎嬤嬤卻能做到別人几個世紀來未曾做到的事情。任何希望成為領導人物的人都必須具備信心和領袖魅力,以吸引人們追隨你的事業。阿什和特蕾莎嬤嬤是這种重要的關鍵品格的典型代表。

  競爭而不屈不撓的精神:瑪格麗特·撒切爾

  作為英國首相,鐵女人富有戰斗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是個被逼得走投無路也絕不讓步的人,而這种堅毅很大程度是由于那寵愛她的父親早年教養她形成极富競爭的天性,他傳授她:“帶頭而不從眾。”,“不同”沒什么不好。瑪格麗特競爭到一個高峰,讓她能在英國議會与許多對手進行正面較量,她鋼鐵般決心使她保持著鐵女人的本色。《福布斯》雜志1992年時說:“与瑪格麗特·撒切爾呆上1個小時,你便能意識到你遇見了世上最不屈不撓的人”。
  瑪格麗特有其獨有的直率而真誠的履歷。她的同党人員或站在她這邊,或成為她的敵人,每當吸收新党員她都會問:“你是我們的人嗎”,“我們”是指是否同意“撒切爾主義”這一政治綱領,撒切爾不想把時間花在那些不信仰她哲學的人身上。鐵女人總不會被對手嚇倒,她精力旺盛的競爭個性使她喜好戰斗。競爭能使人們取得進步已廣被證實。她的傳記作家楊(1989)將她的特點歸納為:“工作勤奮,專心致志,爭論中強勁的對手,眾議院中無懈可擊的表現者”,她對待每項事宜,都如同在政治戰場上進行一場戰斗。政治評論家保羅·約翰遜說:“甚至是她最強勁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她真正极大地保存了邱吉爾式的豪邁气概”。
  書中的其他女性也具備類似的精神和競爭性。他們不顧結果如何,從不對事情躲閃回避,并時刻准備不顧生死如何,對自己的行動結果負責,她們的內在力量极其巨大,從而使得她們在大多數戰役中獲胜。鐵女人是這种堅強女領袖個性的代表;簡·芳達也毫不遜色,這可以從她1993年成功地起訴美國政府、尼克松總統及其內閣及聯邦調查局,贏得280万美元這一事件中反映出來。哥達·梅也是個面對爭斗決不退縮的女性,她集中精力于目標去贏得每個戰役。瑪麗·凱·阿什,琳達·沃切納,莉蓮·弗農,艾斯蒂·勞達和麗莎·克萊伯恩都极富競爭性,不然不可能林立于男人統治的商業界,她們從不回避對手的挑戰,她們的女人天性使得她們比許多男性對手更具整体觀念。

  力量型獨立者:莉蓮·弗農

  根据1992年出版的《掌權的女人》對美國政界25位杰出女性的調查。女政治家富有威力及獨立性。此書分析了這些婦人成功的因素后發現:這些女性通過從父母及其他早年榜樣中吸取的“有用信息”變得強大,作者的結論是:女權腕人物和領袖是通過“自身能力加上創造進攻性加上婦女威力”來發揮功效的;換言之,強有力的女領袖并非与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內在化的能力(自尊)注入于創造進攻性,來使她們取得极大成功的。葡蓮·弗農是這一品格的典型。
  瑪格麗特是另一個典型,她也是憑借獨立個性來獲取巨大力量的女性。4歲時她抱著娃娃,反叛性地宣布要脫离家庭,這种獨立不屈的態度得到了父母的鼓勵,他們為塑造出世界上這位最獨立的女性作出了貢獻。作為人類學家的米德寫道:“那些顯示父母否定性品格的孩子,其生活是有缺陷的”,反映出她相信個人必須不顧父母的信仰体系來決定自身的命運,按照這种哲學觀,米德在三次婚姻中保留了自己的姓氏,這是她保持自己個性特征的方法,而在她那個年代,這無异于异端邪說。
  莉蓮·弗農是當代婦女中具有強烈獨立性的代表,她憑借高度自信和獨立改變了世界郵遞零售業,每當形成一個新產品和新概念,她總是充滿自信地憑借自己的“黃金內髒”來作出決策;當市場研究得出相反結論時,她總有勇气不理會計算机的意見,她像個“超級女人”運用自己個人力量來作出商業中的重大決策,也就是說,她有极度的自信在商業經營中听從自己內在的本能感覺。當西爾斯公司宣布停止目錄冊經營時,這位有力量而自信的女人表現得极其出色。
  力量和獨立性也是書中其他女性的特征,這一品質尤其在撒切爾、梅、麥當娜、蘭達、芳達、沃切納、勞達和阿什的生活中表現突出。凱瑟琳大帝曾對法國大使說:“沒有比我更大膽的女人,我的膽大妄為無以复加”。所有這些女性都具有力量和獨立品格,能憑借力量達到杰出地位。個人力量和獨立性兩者具備,這對于決心達到至高點的人尤為重要。

  叛逆性女神:格洛麗亞·斯坦內姆

  歷史上美麗漂亮的女性都得承認憑借女性魅力打開通往成功之門的傳統。凱瑟琳大帝利用她情人推翻丈夫的政治統治,自己取而代之;瑪麗·凱·阿什承認,她總要一進門先用女性魅力迷住男人的心,直到自己能對他們的弱點了如指掌。然而利用美麗外表和才能來創造社會產品者廖廖無几,而格洛麗亞·斯坦內姆便是這种女性。在60年代早期女權主義者運動中,格洛麗亞·斯坦內姆是個有吸引力的女領袖,盡管她的美麗動人使許多更狂熱的姐妹們敬而遠之,對一些更具火藥味的女權主義者來說,美麗与女權主義運動應有的价值相抵触。她的許多姐妹、選民、同盟和追隨者對她在運動中的作用迷惑不解,因為她与她們認為是敵人的人約會和共同拋頭露面。《先生》雜志稱她是:“神秘的女神”,她的前領導說:“她的許多成功都与她對男人的影響作用有關。”
  格洛麗亞第一篇新聞文章發表在《花花公子俱樂部》上的“兔子的神話”,便是在套上兔子外衣后發表的,證實了上述證論。格洛麗亞經常有意無意地利用女性魅力來敲開大門,与剝奪婦女平等權益的家長制体制斗爭。她与充滿火藥味的女權主義典型形象代表的對照,主要反映在她的聲音話語中,不具備運動中那些戰斗味女人的態勢。這种微妙之處正是她的女權主義運動毀損者所不具備的,她們覺得她不是她們“同一類人”。事實上正是她的女性魅力幫助贏得了這一運動的可信度,因為它為她敲開了進行不平等信條宣傳的一扇扇大門。
  麥當娜,艾斯蒂·勞達,瑪麗·凱·阿什和哥達·梅在利用女性魅力推進事業方面的名聲之坏,比起斯坦內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想想艾恩·蘭達吧;她与其學生、出版代理和主觀主義出版商內森尼爾·布蘭登保持了長達15年的關系;艾斯蒂·勞達也憑此打開美國各大商場大門,使她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暢行無阻,根据傳記作家李·伊斯內爾(1985)的說法,她早期目的明确地与好萊瑪巨頭們有染,以推動艾斯蒂·勞達財富的增加。哥達·梅是以色列迷人的年輕狂熱者,高層人物中的女神人物,她的傳記作家萊夫·馬丁( 1988)稱她是“從不化妝,衣眼從不超過兩件的女神”。哥達·梅從沒否認她是利用個人魅力謀取高位的,她認為羅曼史關系是生活中的自然組成部分,沖動和激情是面臨死亡絕境生活中的必需部分。簡·芳達也長期与指導和上司關系曖昧,其中羅杰·維迪姆已為她第一任丈夫。麥當娜在利用男人幫助自己成名方面是臭名昭著,在她令人眼花了亂地從底層旋升到頂層選中,她不斷地利用并拋棄音樂主持人、導演、經理人員(兩种性別都有)和制片人。
  許多有爭議而富魅力的婦女在事業生涯中,都有一段离不開性魅力的困難時期,如何保持魅力而不致成為致命弱點,這并非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少女們已從榜樣和新聞媒介中學會憑自己的誘惑能力來博得承認,進行約會,謀到職位,這种伎倆對成人而言就成為棘手的難題。甚至像約翰·F.肯尼迪這樣的男人也利用自身魅力贏得選舉,最著名的是他1960年与理查德·尼克松的電視辯論戰。自從克里奧佩特拉用美貌迷惑馬克·安東尼后,魅力女性的信用問題一直引起爭議,我相信每個人都應為獲得成功責無旁貸地挖掘自己所有資本,只要他不致濫用過度,或采取不公平或不适當的方式。格洛麗亞·斯坦內姆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憑借魅力打通門戶,然而,因為她楚楚動人的女性天性,使她能夠在女權主義運動中取得比長得平庸情況下更大的成就。斯坦內姆還有許多其他重要品格,她聰明,善辯,獨立而說服力強,工作刻苦。她將以一個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迷人的女權主義運動者的形象載人歷史。

  急躁的超級女英雄:艾斯蒂·勞達

  耐心在許多社會和文化中是种美德,但在創造革新世界里并非如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論是所有人都努力變得完美和优秀,阿伯拉漢·莫斯洛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建立了成為出色者的自我現實化的概念。對出色、完美和优秀的追求通常是通過急躁、固執來達到的。事實上,大多數有才能的孩子常常容忍不了學校無用的規矩。固執和急躁使許多這些幻想家成為坏學生,包括艾斯蒂·勞達,是個急躁的卓越成就者典型,這种急躁品格使她成為創建艾斯蒂·勞達帝國的女中豪杰。
  “A型”個性的艾斯蒂·勞達快人快語,她說:“我憑本能果斷行事,不考慮可能的災難,不沉湎于深刻的反思”。她以所做的一切實現了自己美容事業之夢。當問及她何以成功,她答道:“我果斷而富動力”。瑪格麗特·米德也有急躁和驅動力的坏名聲,哥達·梅,麥當娜,琳達·沃切納和瑪麗亞·卡拉斯也不例外。艾恩·蘭達的傳記作家兼情人內森尼爾·希蘭登描繪她:“急躁、傲慢、專制和幻想”。沃切納也因急躁臭名昭著,將“馬上做”方法用于商業,盡管她在經營的紐約眼裝分公司中,以雷厲風行和過于急躁的風格臭名昭著,但仍被看作非同尋常,沃切納要求公司每位經理都備有“馬上做”字樣記事本,記下需要立刻采取行動的所有問題。沃切納和勞達是兩位被看作急躁、高昂、卓越成就的紐約幻想家。

  強硬的意志:哥達·梅

  哥達·梅和瑪格麗特·撒切爾是有強硬意志力女性的典型,兩人都被敵人和同人冠以這一頭銜。梅的傳記作者佩吉·麥尼說她“像前線指揮那樣領導著內閣,用拳頭敲打桌子保持秩序,以直率、快捷的方法作出決策;她一旦主意形成,便已決定下來”。因為她不妥協的談判作風俄國人給撒切爾標上了“鐵女人”稱號,撒切爾的傳記作家揚(1989)說:“她的風格建立于操縱地位……确信度是她交易的籌碼……她從未曾在爭論中勉強認輸,她總是對自己充滿絕對把握,沒有人能讓她承認自己所作決策有絲毫的不确定因素”。盡管其他人也有較強意志力,從不理會劇烈的反對意見,梅卻具有超過本書中任何人的強大意志力。
  所有女幻想家都以強大的意志為武裝,不然她們無法克服每天遭遇的強烈反對;如果她們不具備這一武器,持悲觀意見預言她們死期即至的所謂專家,會阻擋她們的目標。這些婦女強硬的意志和精神使她們奮斗不息,她們堅毅的品格保護她們免遭那些試圖在每個回合擊敗她們的左腦驅動大眾的襲擊。艾恩·蘭達是另一個強硬女性的典范,她的話能成為這一段落的墓志銘:“我發誓將永遠敵視那些男人腦海中的任何專制獨裁”,她不顧一切地堅守自己的資本主義自我利益的哲學立場。

  性欲驅動者:麥當娜

  麥當娜是個性欲驅動女性,她對生活中一切的索求永無止境,她不斷渴望性的成就和裸露主義傾向,看來根植于早年未得到滿足的愛的需求,這种對喜歡和仰慕的不斷需求來源于她驅逐早年受父親排斥的感情陰影(由于他在麥當娜母親去世后与保姆結婚),麥當娜的行為具有戀父情結特征,她告訴《名利場》(1990)雜志:“我沒能擺脫戀父情結”。她好像有种崇高的需求來填補未得到滿足的父愛,她將她的這种需要轉化為沖動的卓越成就,來向世人展示自己是值得受人喜歡、值得被人愛的。
  《思想及致富》作者拿破侖·希爾說:“性能量是所有天才創造者的能量”,并繼續說道:“沒有這种性的驅動力量,將不會有、也不可能產生偉大的領導者、建筑師和藝術家”。雖然他的研究立足于男性,但也同樣适用于這些女性。麥當娜是過度型性驅動能量的典型人物,盡管梅、芳達、卡拉斯和其他人也是激情型婦女,她們都具有高水平性欲能量,盡管在某些情況下,這种驅動力升華到工作之中去了,對特蕾莎嬤嬤、瑪格麗特·米德、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琳達·沃切納而言,便是后一种情形。
  婦女受性能量驅使的典型代表是凱瑟琳大帝,她也許是歷史上“情欲”最旺盛的人,想想她竟耗費了相當于現在的15億美元來養個男情人,据她的傳記作家特洛亞特(1989)所說,對她來說“男人是取悅的工具”,凱瑟琳的淫蕩堪稱一絕。瑪格麗特·米德也有活躍的婚姻內外性生活与三個不同的男人結婚,米德沒有將自己的性欲動力局限于男人,她一生中也与各种女性保持關系(哈沃德,1984)。
  哥達·梅在當以色列首相時已經70歲,被看作祖母型人物。年輕時,梅可能比麥當娜和芳達性欲更沃躍,也更具誘惑力的。一個她學校中的朋友說:“她是如此富有朝气而迷人”,几乎人人都愛上了她,哥達曾一度坦然承認:“我不是修女”,她更像拿破侖·希爾所描述的世界偉人那樣是性欲驅動的。性能量或生命力在不同女性中是不一樣的,在這些創造天才中也有极大差异,麥當娜、芳達、梅、阿什、卡拉斯、蘭達和斯坦內姆是具有健康性動力的激情女性,這從她們眾多風流軼事中得到反映,其他人則在性需求方面更保守,也可能將這种能量導入了工作之中。很顯然,雖然這些婦女性需求表現不同,但都有成為她們創造成功關鍵的驅動力。

  宏觀導向直覺者:艾恩·蘭達

  精神病研究者丹尼爾·卡蓬致力于直覺研究,他創立了“直覺分數”測試,根据《今日心理學》雜志1993年的說法,他還發現:“直覺像是個老蕩婦一總設法成為受人尊敬的女士……帶著人類智力皇冠的高貴女人”。卡蓬相信所有創造力都是直覺能力的功能作用,他說:“直覺是所有生命個体生存和成功的‘秘密武器’,它身系生物种群的存活”。
  艾恩·蘭達是眾所公認的普羅米修斯气質的圣像,掀起了人類理性主觀主義運動,她憎恨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認為這是共產主義者的基礎,摧毀人類自由和創造力的潛力,她說:“情愿听從任何其他預見,如果听他講到犧牲——快進,像躲避瘟疫似地飛跑。哪里有犧姓,哪里就會有人落入陷阱”。蘭達是思維型女性的代表,她崇尚質量型方法而不是數量型方法,她在無生活基礎方式、無絲毫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創立了生活哲學觀——主觀主義哲學,她那通過約翰·戈特和哈沃德·洛克(他小說中的另一自我)所演化出的“受啟發的自私”哲學觀,是三、四十年代抵抗盛行一世的社會主義思潮的絕對力量。當東盟集團紛紛通過社會主義立法;英、法、意等國政府首腦,頻頻以社會主義者取代法西斯主義者的時候,艾恩在撰寫資本主義信條。蘭達對世界性潮流的理智抵抗,標志著她宏觀世界觀和直覺洞察力,無論反對者多么敵視,她都從不退縮,她确信由那些具備“受啟發的自私”者領導的自由競爭社會,她的哲學模式立足于事實和自由,最終成為意志自由主義政党的哲學綱領。
  在邁爾斯一布里格斯個性標度上,十三位女性中有十一位是“直覺型”的。她們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人,是因為她們根据自己的直覺或“內心”感覺。知道該走向何處,這使她們成為力量型領袖,因為人們總是跟隨對目的地有明确方向的人,無人愿意追隨迷失方向的人。她們不希望用市場研究來指導自己,而是憑借內在視野或如莉蓮·弗農所稱為的“黃金內髒”,她們直覺地知道,對于未曾嘗試過的事情是不可能采用市場研究方法的,它必須在沒有真憑實据時憑借內心深處的洞悉力,世上只有直覺性思維幻P家能在這一領地上操縱自如。

  永遠的完美主義者:瑪麗亞·卡拉斯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描繪人是“追求完美,追求优秀,追求權力”的,他相信“追求完美是天生的”,并且對于良好的調節和成功的生活是基本因素。瑪麗亞·卡拉斯是阿德勒理論的理想模型,她常說自己:“我急躁沖動,我有种魔力變得完美”。她告訴記者:“我不喜歡中庸之道,我的方式是要么一切要么沒有。”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有這种內在動力,然而看來世界上的創造幻想家們比大多數人有更大驅動力變得完美,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屈從平庸。
  麥當娜以她那追求事情完美的沖動需求,逼得她的從員們簡直發瘋了。書中其他人比麥當娜更有策略,但在她們邁向頂峰的途中,每個人都具有追求完美的品格,艾恩·蘭達是如此地崇尚完美主義,以致她花了兩年時間撰寫50万字的約翰·戈特的著名廣播講演,請想想整本書才只有15万字的篇幅,她的努力實在讓人吃惊。每個偉大革新領袖都是不同方式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從不接受來自自己和下屬人員的平庸或差勁的表現,他們成為最佳者的動力驅使他們成為阿德勒誡語的典范,即我們所有人都“努力成為完美”。

  打動人心者;奧普拉·溫弗雷

  “我們都是推銷員,我們必須推銷東西以求得生存……你們出售自己的頭腦、健康、精力和体力;你們出售自己的才能、机智、獨識、創意和勇气;你們以各种方式出售自己擅長的能力”,這十智者格言是《成功》雜志創辦者奧立森·馬登在1909年時寫下的;女性幻想家都具備出售自己概念的獨特方法,甚至像特蕾莎嬤嬤、艾恩·蘭達、麗莎·克萊伯恩、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和瑪麗亞·卡拉斯這樣的內向者也不例外。
  奧普拉·溫費雷使得P.T.巴納姆公司看上去像匹普斯先生,她具有領袖魅力吸引觀眾,向她們兜售自己的觀點和感知,她成為許多作者寫作的題材,瑪麗娜·威廉姆森因為成為“奧普拉”客串嘉賓而寫成的《愛的复歸》(1992)一書銷售50万冊,溫弗雷說動人心的能力使她成為美國電視有史以來頭號談話節目主持,演播界最高薪酬者。溫弗雷具有一种不可思議的銷售感,她能施情于各种群体,能感受著這個電視觀眾的真切感情,“女人的一切”是她所獲的雅號,不管問題多么有爭議,她都能在合适的時候恰當地談論問題。奧普拉堪稱沒有任何知識的世界級推銷術大師,因為她具有非凡能力施情于眾人,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溫弗雷的整体觀是她的力量所在,而這往往与推銷成功密切相關。所有這些女性都能推銷自己的概念,而溫弗雷則具有至善至美的說服能力品格。
  瑪麗·凱·阿什和艾斯蒂·勞達憑借說服藝術賺取百万家產;哥達·梅和瑪格麗特·撒切爾也是憑借這种才能達到各自國家政界的頂層;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和特蕾莎嬤嬤靠出售她們美好的社會体制的主張來達到目的;艾恩·蘭達不說動出版商不可能出售自己的書籍;瑪麗亞·卡拉斯、簡·芳達和麥當娜先得說服導演支持她們,否則不能最終上台為一般觀眾表演。沒有出售能力,這些婦女無人能超越平庸,這是創業者革新家和創造家最關鍵的品格之一。

  堅持不懈的開拓者:麗莎·克萊伯恩

  麗莎·克萊伯恩一直在一個容不得外界影響的行業進行不屈不撓的開拓,她深信職業婦女工作著裝必須實用、經濟、方便和瀟洒別致,她認為學校老師或設計人員不必模仿華爾街男士那樣西裝革履,喬娜森·洛根公司的雇主一再拒絕她的意見,被逼無耐,她著手創建自己的公司推銷她的產品,由于她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現在她已占領職業女性時裝市場。
  大多數這些女幻想家有這种恒心,她們追隨自己的夢想,一旦到手,奮力向上,獲取更多。持之以恒和不屈不撓是成功過程的關鍵,這些女性具備了這一才能。瑪麗亞·卡拉斯演唱歌劇的請求多次遭到拒絕,她不理會批評家對她音域的評述,使她憑借自己的舞台個性而不是嗓音條件,成為世界最偉大的歌劇女主角。琳達·沃切納,在遭到馬克斯公司擁有者誤導她相信,如果她籌到錢。他們便讓她購買公司時,毅然辭職;然后她努力得到拉爾文公司認同,當提供另一個建議時她接受了,她不再放棄,1年后能以敵視性接收獲得沃納考公司——華爾街歷史上首次以這种方式被一位婦女接收。諸如此類的故事在創造天才中層出不窮,她們不論代价多大,孜孜不倦地朝向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

  追逐名利的工作狂:琳達·沃切納

  琳達·沃切納是典型的“A型”個性——一個工作狂。當被《世界主義者》雜志問及她的名聲時,她承認沉溺于工作:“我從不將工作留到家里做——我一直呆在這儿直到干完,九點、十點、不論到几點……問題是有時我不离開辦公室”。并不止她一人,瑪麗·凱·阿什、瑪格麗特·撒切爾、瑪麗亞·卡拉斯和哥達·梅在自傳中都承認每天工作14小時,沒有星期天。作為首相的梅,在約姆基珀戰爭時年逢七十多歲,但一連三年每晚只睡4個小時——那也常常是在書桌上打個盹。大多數其他創造天才也是很少顧及健康和家庭的強迫型工作狂,然而多數的人之所以獲得工作狂稱號,主要因為她們視工作為趣事,這是她們的激情所至,激情對她們而言是樂趣而不是工作。
  工作常含有貶義涵意,但對這些幻想家并非如此。她們將工作視為樂趣,更像游戲而不是任務,她們愿意為工作付出大量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凱瑟琳大帝的傳記作者這樣描述她的工作狂特征:

    她自己清晨5點起床,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她几乎沒時間吃飯,晚上
  9點与親密朋友在桌上草草吃了一頓后,精疲力竭癱倒在床上。她起草文件
  之神速令人惊歎,也讓謄寫者頭疼(特洛亞特,1989)。

  愛迪生也像凱瑟琳一樣,有一次一連几天將自己鎖在實驗室去完成一項科學計划。所有這些婦女都有這种傾向。琳達·沃切納是典型代表,她無時無刻不在奇思异想,以驅動著追求自己的夢,1992年6月她告訴《幸福》雜志:“我知道我給人壓力很大,但都及不上我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去年我200多天在外參觀商店和工厂。”
  這种工作狂特性在本書中每位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中都存在,大多數人一直工作到精疲力竭,甚至每天長達18小時,從沒休息日,她們犧牲自己的睡眠、生活規律、人際交往和身体健康去實現夢想,她們的想象是驅動力,而補償這种夢想的需求使她們成為徹頭徹尾的工作狂,至少常人看來是如此,

  背過而馳的革新者:簡·芳達

  1969年簡·芳達從法國回來向新聞界宣布:“我是個革命女性”,她描述了在越南槍殺戰場中新發現的感触。她的這种個性并非偶然:沒有對已有規則和秩序的否認,制造幻想家便不可能成為生活中的真正革新者。革新一直被看作創造性的毀滅,一個人一旦要去摧毀某事物,她必須成為一個持异見者,具有背道而馳的個性。簡·芳達是強烈的反叛者,如果她不是如此,便不可能在美國掀起這場像帶業革命,她時刻准備与現有成規抗爭,這使她成為一個革新女性。
  革命精神需要摧毀舊的、建立新的,不然無法革新。如果一個人不具反叛性、怪异性、不從眾性、獨立性,不是個徹底的個人主義者,她不可能在世界上完成任何有价值的創造和革新行為。簡·芳達、瑪麗亞·卡拉斯、麥當娜和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可能是本書中最离經叛道的叛逆者,這些婦女是這些主人公中最受人喜愛,又最遭人憎恨的女性,她們情愿否認事物現狀,將世界改變得更好。書中每位女性都是獨立思維的离經叛道者,力圖在現有的工作范例之外創立新概念。傳統主義者視這些婦女是創造的劫難,然而沒有她們不可能產生新生事物(參見此章下一部分),她們違背現有傳統使她們獨特,有時使她們成為离經叛道者,而正是這一品格使她們成為革新幻想家。

  行為的革新或适應風格

  “創造性摧毀”和“破除陳規”都是基于一种做事与眾不同的偏好概念,因而,成為不同与創造力密切相關。不幸的是,保守型的出于好意過多保護的父母,往往喜歡子女表現“出色”,而不是表現“不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是那些讓孩子表現不同的父母,培養他們成為出色的創造幻想家。瑪格麗特·撒切爾的父親基本沒受過教育,但卻深知獨立品格的价值,他告訴幼時的瑪格麗特:“你不要因為害怕不同而隨波逐流,你自己決定該怎么做,你有必要率眾人之先,而決不從眾”(默雷,1980)。
  那些偏好邁克爾·柯頓稱為創造者風格行為的人,喜歡做事与眾不同,而具備适應者風格行為的人喜歡做事出色,他認為兩种風格都是社會需要的,無所謂好坏。他觀察到那些偏好“不同”行為者往往更富創造性,而喜歡“出色”行為者往往更傾向于反對變化,保護現狀,他發現每种行為風格都有各自适合的工作職位和事業途徑。
  如果做事与眾不同与那些喜歡打破傳統价值觀、創立新概念的宏觀視野革新者類型更相吻合的話,做事出色者則更适合于那些注重保險、喜歡維持現有价值体系的人。适應者反對那些危及現有体系的變化,革新者試圖通過摧毀現有体系來求得變化。每個人都不是絕對擁有一种行為風格,多數人不同程度地具備每种風格,然而,創造幻想家通常偏向“革新風格”。

  現實的宏觀或微觀視野

  我們這十三位女主人公是獨特的,有种基于超脫現實生活之上的自我形象,她們的自我形象有別于平常,因為她們是看到“大場景”而不是自己狹隘感知范圍;她們以宏觀視野處事,使自己具備廣闊的洞察力,知道從長遠角度做出什么是正确的決策。琳達·沃切納批評以商界流行方法行事的婦女,她說:“婦女在工作環境中成為成功者的形象,太多地与得到個人認可相關。你需要集中于數量和質量目標”(《工作婦女》,1992)。
  為什么這些婦女具有對世界無所不知和本体論觀點?看來是早年生活的印刻和定勢——早年生活經歷是主要影響,她們被教會整体地看待世界。她們將學校看作一种教育,而不是學通初級英語,教育的功能是學習需要的概念,而不是獲取文憑。蘭達、溫弗雷、麥當娜、撒切爾和梅在年輕女孩時就寫新聞稿。在商界,她們集中于決策的長期意義,而不害怕犧牲現在來贏得未來;她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將這些內在形象貫徹到宏觀視野的行為方式之中,她們能摒棄每日產生的微觀形象和問題,把目光集中到她們將到達的更大場景中。樹木會因焚燒失去蹤影,而這些幻想家從未丟失潛在的森林這一目標。

  樂觀主義者:所有創造者的關鍵

  許多人相信,孩子學習滑雪或沖浪比成人容易,是因為年輕時身体技巧使然,事實并非如此。人在年過30年后确實會喪失某些体能技巧,然而儿童學滑雪比成人快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態,而非体能技巧,在這些体育項目中心理作用胜于身体技巧,積极心態或樂觀主義比身体技巧更重要,孩子自然地比成人樂觀。想想滑雪的例子吧,孩子通常把摔倒在雪地上看作一件趣事,因而基本不害怕摔倒,正因為這种積极的心態使他們學得很快。成人將摔倒看作一件坏事,想象著會出丑、摔斷腿骨和住院治療,正因為害怕摔倒,他們保護性地學滑雪,花的時間更長而技巧掌握更差。而孩子則若無其事地在雪坡滑行,還時時希望摔倒在雪地上樂一樂,這种心理狀態從未曾出現在滿怀懼怕的成人腦海中,他們有太多反面知識阻止著自己的表現才能。
  像滑雪的孩子一樣,我們十三位幻想家婦女有積极的信任机制或樂觀主義態度,保證她們取得更大成就。瑪格麗特·撒切爾相信取消聯邦力量,她有追隨者將她的幻想變為現實,他們相信她知道該走向哪里,他們愿意加入這一旅程。人們愿意跟從知道走向何方的領導者,這是世界偉大領袖所具備的才能,即使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該走向何方,公眾也會吸引到那些在自己領域深諳知識的人,這便是那么多人跟隨拿破侖、希特勒、吉姆·瓊斯和戴維·居里安去冒生命危險的原因,這也是這些婦女有如此多忠實信徒的原因。奧普拉·溫弗雷的制片人說她愿為她挨槍子,瑪麗·凱·阿什的推銷員期盼一睹其風彩。人們希望知道走向何方的樂觀主義領袖,這些婦女具有富有感染力的積极而樂觀的信仰体系。即使有暫時的迷路,創造幻想家總是知道該走向何方。

  創造者哲學觀:反笛卡爾哲學思想

  創造天才以右腦、質量方式行事,不同于既成類型個性大眾。奧普拉·溫弗雷是隨心所欲地說,而不是力求將其數量化,或符合傳統的制作模式。傳統意識、數量驅使的個人仍被笛卡爾將人及其系統看作机械主義性質的世界觀所操縱。笛卡爾用其哲學名言定義人:“我思故我在。”這一啟發性定義极其狹隘——邏輯、推理、論證取向——建立在牛頓哲學觀將人視作机器的基礎上。這不是女性創造幻想家在迎接新的太平盛世曙光時運用的方法。既成類型者相信人看作机器的世界觀,這些風險躲避、毫無想象力之徒被數字或原因/結果,刺激/反應和其他行為主義的決定因素所操縱。這些幻想家婦女不理會這种數量型感知力。
  工業革命賦予机械主義理論以普遍可信度和經濟支持力,這种理性主義的笛卡爾世界觀也灌輸滲透于我們的學校、机械和組織,工業跪拜著依從于這一圣壇成為机械性個体,數量化模型成為操作和創造的流行方式;机器是皇帝,而公眾是走卒,將所有的創造性努力退縮到左腦驅動、數量方法解決問題的途徑。難怪20世紀個性測試證實美國人(75%)喜歡以細節、數量和微觀方式行事,解決問題時傾向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西方世界充斥沉溺于“科學”和“事實”,迫害著“創造”和“幻想”。麗莎·克萊仙思從未曾听說過笛卡爾主義邏輯,而是運用右腦思維,質量化方法來為工作婦女提供她所需要的服裝。
  愛因斯坦使世人如夢方醒地認識到:人不是机器。盡管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物理學上的偉大數學天才,但他的直覺洞察力被證明為遠比他的任何數量分析重要,愛因斯坦几乎總是運用歸納邏輯展現一個概念,然后再求助數學發現證實其中的事實。愛迪生也如此,他先在腦海中創造了閃閃發光的白熾燈泡,告訴新聞界他已解決了難題,然后回到實驗室去真正找尋結論,這便是愛迪生与愛因斯坦相同的解決創造性問題的方法,然而教育和商業系統仍在沿用相反的方法。這些幻想家婦女運用女性直覺引導自己取得偉大的革新突破,她們用右腦感覺來達到職業的頂峰。

  右/左腦和鱉体性思維

  正如已討論過的那樣,生活是質量型的而非數量化的。現有成規由數量方式表述的數字操縱,成為高度可預測而又穩定的系統。由于生存本能的推動,通過保護現有秩序,不惜任何代价維持現存系統,這對于一個運轉良好的非動態系統世界是必需的,但卻大大違背了創造和革新世界的必要因素。創造新生事物的唯一方法是摧毀現存的方法論。新的羅曼史注定要摧毀舊的關系,就如同新衣服將舊衣服湮沒于箱底。這并不是說不存在兩种特性并存的地方,它只是說要有革新和創造性,一個人必須准備摧毀傳統价值体系、否定現有成規。
  1970年羅伯特·奧斯坦因出版了一本《良知心理學》,他認為我們的學校培育學生左腦思維傳統,分析性訓練遠遠超過非語言的培訓,有害于創造力發揮。奧斯坦因提出自己的理論:“藝術家、舞蹈家和神秘學家學會培訓智力的非語言部分”。他解釋我們不具備整体思維能力是由于我的教育体制:“不是所有知識都能以文字和語言表達,而我們的教育几乎毫無例外地建立于書面与語言文字上。有礙于擴展我們教育和智力觀念的一個原因在于,至今還沒有非語言智力評估方法。”弗里特夫·卡普拉在《轉折點》(1982)中將世界描述為質量型的地方,而不是數量型領地。科學家早就發現左半腦控制語言、數字和邏輯演算,是西方性的,它組織和預定人們的思維和操作方法;与之相對照,右半腦負責非。語言、空間觀、洞察和直覺,更具東方性,右半腦思維是我們即興的發散思維來源地。

  創造性在東方亦或西方

  在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世界沉醉于左腦思維,這是男人主導性所導致的結果,這种思維方式与行為主義,和將人當作机器的哲學觀相結合,損害了革新和創造行為。崇尚數量管理、貶低質量管理使得西方社會在任何不崇拜現在(數量)方法的人面前不堪一擊。想想電視机、錄音机和激光唱片工業,所有都發明創造于美國,而被太平洋沿岸各國商業化地運用并主導著市場。東方民族不傾向于維持現狀,以質量型的、吸納方法操作,試圖不惜犧牲現存東西為代价,來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這种革命性思維方式使太平洋沿岸民族開發美國的發明,從而轉變成東方國家的職位和利潤,他們從質量觀念來考察世界需要什么(低价、高質量、任何人都買得起的產品),而西方人忙于保存現有市場,這种數量型的(笛卡爾主義)精神如此盛行于西方社會。我把這稱為“自我保存精神”(《改變世界的十三位男性》1993),它蕩滌自我,壓制個人來求得過程(產品)完美。維持現狀是政府和社會許多其他机构必要的目標,但是如果要產生增長、創造力和革新,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采取整体觀、右腦質量精神引導這种活動。我們討論的女性完全具備上述操作方式。她們是創造性天才,因為她們隨時在用女性直覺驅動事業和公司。

  女性直覺

  縱觀歷史,女性一直被賦予和詛咒為擁有比男人敏銳的直覺感,原因是她們有更大的自由余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害怕懲罰,這一能力使她們領先于許多能有效處置“對”或“錯”問題的男人。莉蓮·弗農稱這為她的“黃金內髒”,簡·芳達說她只是比其他事更多地了解健身運動,所以她去干了。這一才能在十三位女幻想家中普遍存在,她們不遵從盛行于大的官僚主義驅動組織之中的机械主義方法。這种机械主義特性傾向于制造非創造性個人,官僚机构組織傾向于制造左腦驅動數字的家伙,他們立足于什么是,而從不考慮什么可能是,他們遵照“本本主義”形成處事風格。解決困難的真正答案從來不可能從“本本”中找到。書中的創造型婦女一般關心什么可能是,而不是關心什么是,因而能不參照“本本”,憑借女性直覺進行革新,她們自如地在系統外操作,并以优雅風格來完成。

  咬文嚼字亦或冒風險

  推理思維、非創造者為任何組織所器重,因為他們保證這些需要穩定的机构持續下去,然而,許多推理思維的反變化經理們被提升到上層,繼續以變化為代价維持現狀,他們保證預算平衡、价值保存,但這卻有礙于革新過程,而后者是通過競爭性產品和市場得以增長的公司的必要因素。相對應地,幻想家婦女不是負責預算平衡的理想人選,控制數字不是右腦力量所及,這些人更關心標志性的增長以及什么“可能是”,而不是什么“是”的可能性。這兩類人或是适應型(推理思維)或直覺型(歸納思維)。一种組織必須根据他們各自才能利用這兩种類型的人。動態社會和机构的成功有賴于它們將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各就其位。普羅米修斯個性類型,就像這些婦女幻想家,更适合領導職位而非隨從。

  心理學類型

  弗洛依德相信,我們所有的人都被一种來自內源的性欲力量所驅動,他稱為“精神能量”或生命力,弗洛依德的弟子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這种驅動成為權力欲以及成為优秀和完美的力量。卡爾·榮格認為每個人是不同的,然而以某种結构成型,他創立了本能的態度体系,稱為“原型”,認為是這种內源力驅動著我們以獨特的方式行事,萊格將這种個性類別稱為“功能性類型”或“心理學類型”。阿伯拉罕、馬斯洛和存在主義者將此延伸,認為人的狀態圍繞著“自我”展開,而成功是自我所能實現程度的功能性結果。強的理論演變成最明顯的行為分類學派,并得到了科學和商業團体的廣泛支持,他的心理學類型被提煉成邁爾斯一布里格斯個性類別,并進一步發展成戴維·克塞的气質分類。每個人所偏好的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列于表12。

             表12 普遍的個性偏好

           (邁爾斯—布里格斯個性分類) 1.你如何富有動力外向  或  內向
   動力源      外部的    內在的
   功能作用    社會性的    地域性的 2.你如何收集信息   感覺
  或  直覺
   理解力     微觀/樹木   宏觀/森林
   功能作用    數量型的    質量型的
  3.決策体系     思維  或  感情

        決策       理性的     情緒的

   功能作用    無個性的    個性化的
  4.采用的生活    洞察  或  判斷
   生活風格    自發即興的    結构性的

           表13 幻想家主人公們個性概況
  人名         气質          主導行為特征 占人口百分比(%)凱瑟琳大帝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5瑪格麗特·米德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特蕾莎嬤嬤     阿波羅式(催化劑型)  內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瑪麗·凱·阿什   阿波羅式(催化劑型)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瑪麗亞·卡拉斯   狄俄尼索斯式(藝術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麗莎·克萊伯恩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簡·芳達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艾斯蒂·勞達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麥當娜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哥達·梅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艾恩·蘭達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1格洛麗亞·斯坦內姆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1瑪格麗特·撒切爾  艾比米修斯式(傳統主義者) 外向—感受型—思維—判斷者 13莉蓮·弗農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琳達·沃切納    普羅米修斯式(幻想家) 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 5奧普拉·溫弗雷   阿波羅式(催化劑型)  外向—直覺型—感知—領悟者 5

  凱瑟琳大帝是典型的外向一直覺型思維判斷者或普羅米修斯式气質,瑪格麗特·米德有同樣的行為偏好。特蕾莎嬤嬤的區別在于:她是內向型的,偏好感情的自發即興的生活方式,但她也是一個直覺者。十三位幻想家已分別歸入邁爾斯一布里格斯(榮格主義的)個性分類類型中,見表13。

  邁爾斯—布里格斯指標:個性類型

  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凱塞琳·布里格斯這兩位母女心理學家將榮格的原型展示成最廣泛采用的個性類型,即著名的邁爾斯一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這一体系將每人以成對的二維偏好來區別生活中的處事方法,每人是“外向型”或“內向型”,“直覺型”或“感受型”,“思維者”或“感知者”,“領悟者”或“判斷者”,每人被歸入16种以獨特方式在世上操作的類型之一,這16种不同的行動類型標出了個人在生活中特定的處事方法。
  十三位中七個女主人公——克萊伯恩、芳達、勞達、麥當娜,梅、沃切納和弗農——是外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這一個性類型者是外向化能量型,以直覺方式領悟世界,通過理性思想過程作出決策,以判斷方式、定构型生活。格洛麗亞·斯坦內姆和艾恩!蘭達其他方面与上述六位相同,只是她倆有內向型气質,使她們成為真正獨特的人,只有1%的人屬這一特定的行為偏好類型。顯而易見,十三人中有九人有普羅米修斯式气質:七個外向型,兩個內向型。注意兩位催化劑型气質者是奧普拉·溫弗雷(外向—直覺型—感知—領悟者)和瑪麗·凱·阿什(外向—直覺型—感知—判斷者),這些婦女偏好在自己如何感知而不是在如何思考的基礎工作決策,但仍屬幻想家,因為她們在自己思維過程中還是极具直覺性。瑪格麗特·撒切爾(外向—感受型—思維—判斷者)和瑪麗亞·卡拉斯吶向—感受型—感知—領悟者)分別是傳統主義者和藝術家气質的獨特的個性類型,与各自的社會形象极相吻合。由指數可見,她們都代表著人口中少數人群。

  克塞气質分類

  戴維·克塞以希腊神話故事中諸神命名的气質分類列于表14。那些有偉大精神的個性他稱為阿波羅式,因為太陽神阿波羅是賦予人們精神的光明使者。酒神狄俄尼索斯教會人們尋找歡樂,普羅米修斯帶給我們科學,文比米修斯傳達責任感。這四种气質基本有別,而与邁爾斯—布里格斯個性類型相關性較大。各种气質或個性類型無所謂好坏,主要的是了解哪一种最适合于一個特定的組織角色,個性与職業匹配好,就如同穿上一件合身的衣服,這對于樂觀的效益和幸福感至關緊要。例如,一种“指導性的”气質(感受一判斷者)喜歡控制數字,如果從事神秘世界的長期計划工作,會很不快活而沒有效率;反之,一個“幻想家”如被安置在寫字台邊控制預算,也是很不适宜的。當分析表中所示的這十三位女性的偏好,就能看得很清楚了。創造幻想家無疑与常人不同的個性偏好。四個潛在的偏好列于表14。

              表14 克塞气質類型

    普羅米修斯式NT(直覺—思維者):幻想家們,以獨創性、富
  有邏輯的、集中于可能性的主意工作。
    阿波羅式NF(直覺—感知者):催化者、演說者和推動者,以
  与別人价值觀相互作用的方式工作。想象型的,而有教養的。
    狄俄尼索斯式SP(感受—領悟者):調停和協調者,以机智、适
  時通過行動進行工作。重實際而价值觀自由。
    艾比米修斯式SJ(感受—判斷者):傳統主義者、穩定者、堅
  固者,憑責任感和忠誠感行事。注重現有秩序。

  普羅米修斯式

  普羅米修斯式的是直覺思維個性者,他們是世界上有革新傾向和科學發明的幻想家,這一個性類型者努力尋求机會,總是發現生活中的可能性,他們憑思想主意工作,信奉“事事求出色”的生活信條,一种理性的宏觀世界觀驅動著他們。艾恩·蘭達便是心理學手冊上這种個性類型的代表,歷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蘇格拉底、凱瑟琳大帝、居里夫人和瑪格麗特·米德。此書中的艾恩·蘭達,麗莎·克萊伯恩、簡·芳達、艾斯蒂·勞達、麥當娜、琳達·沃切納、莉蓮·弗農、哥達·梅和格洛麗亞·斯坦內姆都是普羅米修斯個性類型,她們占十三位女性中的69%。這一個性類型者通過發展性策略來領頭,具有友好或良師類的人際關系,她們有內在的、執著的需求成為有才能者,她們傾向數量式思維但以質量方式行事。

  阿波羅式

  阿波羅式個性是直覺一感知者,是意欲成為世界催化劑的理想人物,他們通過与人的相互作用工作,并信奉“你所擁有的自我才是真”的生活信條。歷史上代表人物有威廉姆·莎士比亞,甘地和特蕾莎嬤嬤;本書中符合這一气質的有瑪麗·凱·阿什和奧普拉·溫弗雷,這些婦女通過給予贊揚來領頭,有种母親天性,有种确實性的需求。

  狄俄尼修斯式

  狄俄尼修斯給我們帶來歡樂,感受一領悟者以調停、平息糾紛和協調傾向成為這方面的能手,她們以机智和适合時宜的方式工作,并信奉“吃喝玩樂”的生活信條。歷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艾米麗·歐哈特、喬治·巴頓將軍和喜劇演員杰克·本尼。這類人需要自由,書中只有瑪麗亞·卡拉斯符合這种狄俄尼修斯气質。

  艾比米修斯

  艾比米修斯給予我們責任感,這便是感受一判斷者成為傳統主義者、鞏固者和社會穩定分子的原因,他們工作勤奮,信奉“早起早睡”的生活信條。歷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護士倡導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喬治·華盛頓、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和藝術家諾曼·洛克威爾,這類人有歸屬需求。書中十三位女幻想家中只有瑪格麗特·撒切爾符合這一類型,她因為其堅定不移而獲得了“鐵女人”綽號。

  文化性差异個性

  人們有獨特的個性偏好,各种組織和文化也不例外。所有這些偏好根据人們的需要、所處位置和歷史而變化。芬蘭人認為“外向型”個性是出格的,他們將這种人看作异端者,在芬蘭“內向型”個性被看作是正常的,而這与美國的情況恰好相反,在美國有75%的人口是外向型的。意大利也有相反的理想型個性,“外向型”被看作正常,而“內向型”被看作怪异。因而,有更多的意大利人成為推銷員、餐館招待;而芬蘭人更多地從事會計師和分析家工作。偏好無所謂對錯,重要的在于理解這种差別,這樣就能在一個組織群体內部各司其職。太平洋沿岸的日本、馬來西亞、台灣、南朝鮮(中國也顯著起來)民族有更多的直覺—思維者(艾比米修斯)气質,這便是他們在商業化過程中如此富于革新性的原因。

  小結

  書中十三位創造天才是不同尋常的,她們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行事和思維,這些女性喜好以“革新者”或“与眾不同”的行為風格行事。“适應者”風格喜歡辦事“出色”,這十三位婦女都喜歡矛盾性,在開拓的環境中起作用,這些幻想家傾向于運用右半腦來安排和作決策,以整体方法發揮作用;大多數人是普羅米修斯式精神者,她們以宏觀、長期、質量、歸納和直覺的方法作決策;她們被巨大能量驅動,以進攻性和競爭性風格追求自己的目標;耐心并非她們的美德,而完美和恒心卻是;她們常常憑借女性魅力來推進自己的事業,并且是不可思議的工作狂。其中十一位女性屬于萊格心理學類型的外向型直覺者。
  這些幻想家婦女的個性品格組成要素是:信心、領袖魅力、完美主義、堅持不懈、不落俗套、急躁、狂暴、力量、動力、獨立、不妥協、直覺、激情、工作狂、反叛、競爭、性欲、不屈不撓和說動人心。由于不屈不撓的自尊,她們有著魔般的驅動力,打破常規的精神气質,她們的气質是她們的力量,使她們不被世界改變,而去改變世界,這种個性的人是世界變化的主人公,因為她們注重知識而不理權威,個人能力是她們評估成功和成就的唯一尺度,她們是變化的建筑設計大師。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