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一 帝國末日


  一座雄偉的黃色花崗岩拱形建筑物,巍然屹立在海濱的岬角之上,俯視著孟買碼頭的停泊場。拱門陰涼處,人群雜沓,摩肩接踵,玩蛇人、算命者、乞丐、游客、醉生夢死或因吸毒而神志恍惚的嬉皮士、流浪漢和被擁擠不堪的大都會遺棄的奄奄一息的人混跡其間。來往行人中,很少有人抬頭望一眼鐫刻在建筑物正上方的銘文,上面赫然書寫:“為慶祝喬治五世國王陛下和瑪麗王后陛下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日巡幸印度,特立此塔,以示紀念。”
  這座素有“印度國門”稱譽的建筑物,曾是地球上蓋世無雙的龐大帝國的凱旋門。這個帝國的疆域遼闊,無邊無際,太陽永遠不會在那里墜落。凱旋門的巨大身影吸引了世世代代的英國人,他們向往光怪陸离的大洋彼岸,告別了養育他們的英格蘭中部地區的村庄或者蘇格蘭的山丘。不少士兵、冒險家、富商大賈和行政官員穿過拱形大門,來到大英帝國壯觀無比的領地,強制推行英國式和平,剝削被征服的大陸,傳播白种人的法令,堅信他們的种族生而治之,他們的帝國千秋万代,永不衰敗。
  然而今天,所有這一切已成為久遠的往事。正象羅馬或者巴比倫城的歷史古跡一樣,如今“印度國門”只不過是座普通歷史文物而已,一度被人遺忘的紀念性建筑物,僅在為二十五年前在其拱門下結束的一代歷史歌功頌德。

         ※        ※         ※

  剛剛開始的一九四七年,是英國人的第八個緊縮年頭。几乎所有消費品,諸如食品、燃料、酒類、電力、衣服,直至舉世聞名的黑啤酒和板球,均需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某些報紙甚至刊載文章,建議采用幽默畫家提出的回收手紙的方法。“勒緊腰帶,戰胜嚴寒”,這是打敗希特勒、以頑強意志獲得胜利的人民的新口號。圣誕節期間,每個五戶中僅一戶人家方可購買到一只火雞。由于玩具价格上漲一倍,不少孩子的鞋空空地擺放在壁爐前。在商店的貨架上和櫥窗內,經常挂著“貨物售完”的布告牌,人們買不到土豆、木材、煤炭、香煙和熏豬肉。面對這節日早上的凄慘狀況,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嚴肅地指出:“我們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因而我們必須學會如何生活。”
  --------
  1英國人圣誕節期間的傳統食品。(以下凡未注明原注的均為譯注。——編者)
  2据傳,圣誕節之夜,圣誕老人沿著壁爐爬進屋內,將節日禮物放在孩子們的鞋里。這里指因物价上漲,英國人無力為儿童購買禮品。


  然而英國人是富有的。他們手持一張藍黃兩色相間的英國護照,即可自由往來,周游列國,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公民所不能享受的特權。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由屬地、殖民地、保護國和共管地組成的大英帝國,仍然疆域遼闊,完整無損,五億六千三百万膚色各异、語言不同的人——泰米爾人、中國人、布須曼人、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達羅毗荼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澳大利亞人、英格蘭人、加拿大人等——的生死之權,至今依然取決于這些因無暖气而在倫敦凍得發抖的英國人。當時,大英帝國擁有二百九十一塊領土,遍布地球上各個角落,其中面積最大的屬地有加拿大、印度和澳大利亞,而面積最小、不足挂齒的領地有伯德島、布蘭布爾灣和雷伊克礁島。相形之下,亞山大大帝、愷撒和查理大帝只能望洋興歎,望塵莫及。英國引以自豪的是,每當議院塔上響亮的悅耳的鐘聲在倫敦中心廢墟上空回蕩時,聯合王國的三色旗幟在大英帝國某地上空徐徐升起。三個世紀來,大英帝國的紅色旗幟飄揚全球,英國的青年學生為之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富商巨賈貪得無厭,發跡欲望有增無已,冒險家們雄心勃勃,躍躍欲試。帝國各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工業革命的各個工厂,遍布世界各地的領地為其工業產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貿易市場。英國從一個僅僅擁有五千万人口的彈丸島國,一舉發展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倫敦城也隨即變成世界之都。
  --------
  印度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東南沿海泰米爾納德邦境內。
  4博茨瓦納一民族。
  5印度南部一民族。
  6南太平洋一民族。
  7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三五六——公元前三二三年),馬其頓國王。在位時,大舉侵略東方。公元前三二四年,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与巴爾干半島的領域內,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
  8愷撒(公元前一○○——公元前四四年),古羅馬統帥和政治家。公元前六十年出任總督。任內四處侵略。后建立獨裁統治。
  9查理大帝(七四二——八一四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在此時,肆行武力,四處擴張,后建立查理曼帝國。


  這天清晨,一輛黑色奧斯汀公主牌轎車向市中心悄然駛去。汽車經過白金漢宮十,然后駛入馬爾大街。車里坐著一位乘客,神情沮喪地凝視著眼前一掠而過的帝國大道。此時此刻,他陷入對往事的遐想:曾几何時,大不列顛在這里慶祝其輝煌胜利。半個世紀前,維多利亞女王處于鼎盛時期,乘坐金碧輝煌的四輪馬車,于一八九七年六月二十日穿過這條大道,前去參加慶祝其結婚五十周年舉行的盛大典禮。當時,來自尼泊爾的廓爾喀人、旁遮普的錫克人、阿富汗邊界的帕坦人、黃金海岸□的豪薩人、肯尼亞的斯瓦希利人、以及蘇丹人、牙買加人、馬來西亞人、香港的中國人、婆羅州□人、澳大利亞人和加拿大人,相繼前來朝覲祝賀,受到大英帝國春風得意的統治者們的熱烈歡迎。他們為屬于帝國一成員感到無限驕傲。由于大英帝國的建立,英國人曾經度過一段天方夜譚般的生活。然而不久他們將會失掉這筆無与倫比的產業。帝國主義時代已經結束。正是為了承認這一明顯的歷史事實,這輛黑色奧斯汀公主脾轎車孤影悄然地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出現在馬爾大街上。前不久,汽車的主人正在瑞士和家人度假,因官方緊急召見,他匆忙乘坐一架皇家空軍專机飛抵倫敦。汽車在唐宁街十號□門前停下。不言而喻,這是世界上被記者拍照得最多的大門。六年來,世界各國新聞界往往將這所官邸与人們所熟悉的形象聯系起來:他頭戴黑色禮帽,嘴上叼著一支粗大雪茄,一手拿著手杖,另一手高高舉起,作出表示胜利的“V”的字樣。現在,溫斯頓·丘吉爾已撤离這座寓所,他在這里曾進行兩次重大戰役,一場為戰胜希特勒,另一場旨在保衛大英帝國。
  --------
  十英國王宮。
  □今加納的舊稱。
  □今加里曼丹的舊稱。
  □英國首相官邸。


  如今唐宁街十號,居住著工党教授出身的新任首相。丘吉爾貶低他說:“那是一位典型的平庸之輩。”克萊門特·艾德禮及其工党上台執政后,決計開始推行大英帝國的非殖民化計划。他們認為,這一歷史進程不可避免地將從印度開始,放棄從開伯爾山口到科摩林角之間人口稠密的大片土地。印度帝國宛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廈,是大英帝國的基石和見證人,象征大英帝國极其輝煌的業績,以及多年苦心經營的結晶。印度是理想王國的象征,那里有孟加拉邦的執矛騎士,穿金戴銀的土邦王公,狩獵打虎的熱鬧場面,全身披挂各色飾物的巨象,一望無際的茶葉种植園,蓊蓊郁郁的熱帶叢林,浪游四方的苦行僧,還有神气傲昂的英國女士。為了結束這一夢幻世界,年輕的海軍上將應首相之約,驅車來到了唐宁街十號。
  緬甸子爵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頓,行年四十六歲,是英國名聲顯赫的人物之一。他軀高六英尺,体態勻稱。六年來,他雖然身負重任,但那張千百万英國人從報紙上熟悉的面孔,絲毫未留下勞累或緊張的痕跡。他儀表非凡,相貌堂堂,藍色的眸子在一頭棕色秀發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那張倔強、高雅的面孔顯得更為年輕,猶如一位斗士剛剛走出古希腊競技場。
  蒙巴頓勳爵清楚自己被召回倫敦的緣由。自從他卸去東南亞盟國最高指揮部統帥的職務以來,首相多次邀請他作客,听取他對該地區事務的意見。上次會晤時,克萊門特·艾德禮居然對印度問題頗感興趣,然而印度不屬于蒙巴頓麾下的作戰范圍。他為此突然感到“某种不快”。他的預感是不無道理的。事實上,艾德禮打算任命蒙巴頓為印度副王,賦予其印度帝國的最高職務,一項由英國人世襲主宰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至高無上的職權。但是,克萊門特·艾德禮遴選蒙巴頓勳爵出任副王,不是為了統治印度,而是旨在安排英國撤离該國。對任何英國人來說,這是一項极為痛苦的使命。
  這位超群逸眾的海軍上將,出身名門望族,絲毫無意扮演執行者的角色。他天真地希望迫使艾德禮收回成命,為此提出一系列條件,其中包括由他自己隨意挑選一幫助手、為他提供一架裝有4組發動机的專机。使他大為沮喪的是,首相滿口允諾,欣然同意他的全部要求。蒙巴頓無可奈何,因而今天決定再次提出更大膽的要求。
  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面色慘白,神清陰郁,身著一套質地低劣、布滿皺紋的外套。這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蕭瑟、凄切的气氛。年邁的工党領袖選擇風度翩翩的馬球運動員、英國國王的表兄弟,委任他親手毀掉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乍一看來,這一決定荒唐离奇,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這一抉擇頗具匠心,明智豁達。蒙巴頓軍服上一排排獎章,表明其卓越才能,而他在公開場合的形象,卻未能使人了解他的才華。在東南亞任職期間,他獲得有關當地民族運動的第一手材料。他曾和印度支那胡志明的同僚、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緬甸的昂山□,以及新加坡的革命工團主義者談判過。他堅信,上述人物代表亞洲的未來,因而他竭力与他們融洽相處,而決不能按照助手們的唆使行事,將他們剪除滅掉。如果他前往印度,他將和亞洲歷史悠久力量最強大的民族運動打交道。經過二十五年的鼓動和斗爭,印度民族運動的領導人目前正領導廣大人民群眾,迫使人類史上泱泱帝國放棄在印度的統治。現在,英國明智地決定撤离印度,以免被武力驅赶出去。
  --------
  □昂山(一九一四——一九四七年),緬甸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一九四七年七月被英帝國主義雇用的凶手暗殺。

  克萊門特·艾德禮向蒙巴頓介紹了印度的陰暗局勢。他說,那里的局勢一天天惡化,現在必須當机立斷采取決定。然而歷史是那樣令人捉摸不定。當英國決定賦予印度自由的關鍵時刻來臨之際,它卻感到茫然失措,無從下手。英國在統治鼎盛時期最終結束其在印度的統治,很可能導致一場可怕的麻煩事件。与其他絕大多數殖民冒險行動相比,英國在征服、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沒有流多少血,但當英國撤离該國時,由于突然失去警察維護秩序,一系列暴力事件可能會在當地居民中爆發。
  產生這一悲劇的原因根深蒂固,很久以來,它使三億印度教徒和一億穆斯林陷入世代深仇之中。鑒于他們的傳統、歷史和宗教信仰截然對立,同時由于英國推波助瀾,竭力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前雙方之間的沖突已發展到—触即發的地步。現在,一億穆斯林的首領們提出要求,希望英國將多年苦心經營的印度一分為二.以便他們建立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如果他們的要求直到拒絕,他們不惜挑起一場迄今亞洲尚未經歷的大規模流血內戰。聚集絕大多數印度教徒的國民大會党領導人,以同樣不可動搖的決心,堅決反對其敵手們的狂妄要求。在他們的眼里,分裂印度次大陸,意味著大逆不道地褻瀆、肢解他們祖先的故土。
  英國身居兩大派別不可調和的對立矛盾夾縫中間,愈來愈深地陷入泥潭,無力自拔。過去,它曾多次采取指施,但均以失敗告終。目前局勢令人失望,現任副王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元帥,剛剛向倫敦呈送一份關于印度帝國的破釜沉舟解決方案。勳爵在報告中最后建議說:政府“按照其本身利益,在适當的時候并以适當的方式,宣布大不列顛撤离印度的意圖;任何阻撓這一行動的行為,將被視為戰爭行動,英國將采取一切手段予以回擊。”克萊門特·艾德禮最后明确說道:顯而易見,英國和印度正走向一場大規模災難。電報每天早上紛至沓來,告知倫敦說,新的流血事件在印度某地時有發生。因而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現任副王已無力挽回局勢。這位驍勇善戰的士兵不善言詞。未能和巧舌如簧的印度對話者建立起卓有成效的關系。唯有另一人物登場,采取獨特的措施,危机才能得以圓滿解決。因而蒙巴頓應當把出任副王的職務,視作為國效忠應盡的職責。
  首相陳述局勢時,海軍上將的面部表情始終令人難以捉摸。在他看來,“這是一項毫無成功希望的使命”。他了解韋維爾元帥,欽佩其卓越才華,他們兩人曾多次討論過印度問題。蒙巴頓暗自思忖:“他失敗了,難道我能成功嗎?”但是他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他不能推諉這一職務。他將被迫承擔這項使命,在執行過程中,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他在戰爭期間樹立起來的赫赫聲望也會因此而黯然失色。蒙巴頓由于不能斷然拒絕首相,因而決定提出某些政治條件,以期使命有一線成功希望。于是他表示同意接受任命,但作為先決條件,政府必須公開宣布,英國保證停止行使主權,同意印度獨立的确切日期。唯有采取這樣明确的措施.才能向印度領導人表明,英國确實誠心誠意地打算撤离印度,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必須立即進行注重實際效果的談判。
  蒙巴頓隨后提出,在他任職期間,他享有充分的權力和完全的自由,而無需向倫敦請示匯報,尤其不允許倫敦經常干預插手。這是過去歷任副王不敢問津的特殊權力。不言而喻,克萊門特·艾德禮政府确定了航船的終點,但究竟如何抵達大洋彼岸,則完全由蒙巴頓一人決定。
  “您大概不會要求享有特命全權,使您凌駕于國王陛下政府的權力之上吧?”艾德禮不安地問道。
  “這正是我擔心的,也是我所期望的。”蒙巴頓回答說:“請您想想,如果內閣經常干預,我將如何認真地進行談判?”
  面對年輕海軍上將的异乎尋常的要求,艾德禮首相大為惊愕。蒙巴頓滿心喜悅,暗暗玩味著這一要求產生的效果,急切地希望能夠迫使首相收回任命。然而艾德禮仍然無意改變主意。一小時后,路易斯·蒙巴頓走出唐宁街10號,滿面憂愁,怏怏不樂,擔負起痛苦的差事;出任最后一任印度副王,摧毀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輝業績。
  蒙巴頓向汽車走去,一股不可名狀的思緒涌上心頭。七十年前的今天,几乎在同一時刻,他的曾祖母在德里郊區的平原上被宣布為“印度女皇”。當時,印度各土邦王公聚集一起,祈天賜福,“祝愿維多利亞女皇的君權和統治与天地共長久,与日月爭光輝”。
  一九四七年元旦清晨,維多利亞女皇的重孫剛剛向英國首相提出要求,以期确定結束女皇永恒統治的日子。

         ※        ※         ※

  一項偉大壯麗的事業,有時可能以极其平凡的原因開始。三百五十年前,由于五個微不足道的先令,英國開始投身于大規模的殖民冒險活動,如今,路易斯·蒙巴頓受命結束這一行動。當時,荷蘭商人壟斷世界香料市場,斷然決定每磅胡椒粉的售价提高五個先令。胡椒粉是伊麗莎白酷愛的調味品。對于這一挑釁,倫敦城的八十位香料商忿懣不巳,于一五九九年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在利丹霍爾大街聚會,會議地點設在一幢樓房內,与艾德禮和蒙巴頓剛剛會晤的寓所相距一里之遙。會議旨在建立一家小型貿易公司,初期資金定為七万二千英鎊,由一百二十五家股東贊助。這家商會名為“東印度公司”,其唯一目的在于撈取利潤。
  一五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十六世紀最后一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證書,正式批准“東印度公司”營業,允許它与好望角外其他各國獨家通商,第一階段期限定為十五年。八個月后,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一艘五百吨位“咆哮號”大帆船在孟買北部蘇拉特港口拋錨泊岸。英國人終于來到了印度。他們小心翼翼,第一次登上了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岸。當年,克里斯托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曾誤以為航行到了印度。“咆哮號”班長威廉·霍金斯是位經驗丰富的水手,同時也是一位見多識廣的海盜和探險家。在五十名帕坦人雇用兵的護衛下,他深入內地,來到伊麗莎白統治下的英國夢寐以求的幻想國度,一心想找到大如鴿蛋的紅寶石、取之不盡的胡椒、生姜、靛青和桂皮,可容納一戶人家的巨葉奇樹,以及用象牙炮制的永葆青春的靈丹妙藥。
  在通往亞格拉的探險路上,霍金斯船長未能如愿以償。但是和莫臥儿王的會見,卻使他不虛此行。与莫臥儿帝王相比,伊麗莎白女王猶如采邑的君主。當時,杰漢吉爾統治著七千万臣民,是印度莫臥儿王朝第四代即最后一代皇帝,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王。第一個英國人受到王朝宮廷熱烈而隆重的款待,“東印度公司”那些窘相畢露的股東們,大概也會為之愧色滿面,無所适從。莫臥儿王任命這位英國人為宮廷官員,并從宮女中挑選一位亞美尼亞基督教絕色女郎,奉獻給他,以示歡迎。
  勇敢無畏的霍金斯船長抵達亞格拉后,很快攫取巨額利潤,滿足了雇主們的貪財欲望。杰漢吉爾簽署敕令,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孟買北部沿海一帶開設商行。該公司迅速發跡,聚斂無數財富。爾后不久,每月有兩艘巨輪抵達泰晤士河,在碼頭上卸下堆集如山的胡椒、樹膠、白糖、生蚕絲和棉花,隨后滿載工業制成品离開碼頭。“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大飽其囊,從中撈到無窮無盡的巨額利潤。次年,其他船只相繼在馬德拉斯海岸和孟加拉灣出現。一些膽大妄為的探險者,甚至涉足瘟疫肆虐的恒河三角洲地帶,在那里設立商會,這就是今天加爾各答城的前身。一般說來,英國人所到之處受到當地君王和居民的友好接待,因為他們到處喋喋不休地宣稱:“我們經商而不推行殖民化政策。”
  隨著商業不斷擴大繁榮,“東印度公司”的經紀人不得不采取措施保護其貿易活動,從而不可避免地干預當地的政治沖突。這樣一來,英國不可逆轉地卷了進去,最后導致全面征服印度。印度的丰富資源同樣吸引著法國,它的出現加速了英國對印度的征掠過程。三十年來,英法兩國將歐洲戰場上的爭斗轉移到印度的熱帶叢林里和平原上,雙方明爭暗斗,企圖贏得印度顯赫有勢的王公們的支持和青睞。在出類拔萃的董事長約瑟夫·弗朗索瓦茲·迪普萊克斯的慫恿下,法國蠢蠢欲動,妄想在印度建立一個龐大帝國。法國的野心几乎實現。但是“東印度公司”起兵發難,維護其利益,最后終于戰敗法國人,使其建立帝國的美夢化為烏有。
  一七五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魯莽的羅伯特·克萊夫將軍冒著滂沱大雨,率領第三十九步兵團的九百名英國士兵和兩千名印度土著士兵,在距普拉西不遠的孟加拉邦一村庄的稻田里,一舉殲滅了一位滋生事端的蘇丹全部武裝力量。在這一戰役中,二十三人喪生,四十九人受傷。克萊夫的胜利為倫敦商人打開了印度北部地區的大門,揭開了英國下個世紀名副其實地征服印度的序幕。從此,商人由帝國的創建者所代替。
  倫敦發布詔令,禁止在印度推行任何“征略和擴張領土計划”。盡管如此,一批批野心勃勃的總督接踵而來,瘋狂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總督理查德·韋爾斯利公然聲稱:“唯有擴大英國統治,才能給印度當地居民帶來巨大利益。”他把英國統治擴大至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海得拉巴和爪利奧爾各邦,肢解了強悍驍勇的馬拉塔王國,征略了德干、孟加拉邦和恒河谷地的大片土地。韋爾斯利的繼承者蕩平了拉其普特各邦,吞并了西信德省及卡拉奇港口,對錫克人進行兩次殘酷戰爭,最后占領了旁遮普省,完成了對整個印度的征服。這樣,經過短暫的几十年時間,由一群商賈組成的商會,一躍發展成為強大的君主,商會的經紀人和財會人員變成權勢顯赫的將軍和總督,貯存貨物的貨棧變成金碧輝煌的宮殿,從追求錢財的競賽轉變為貪婪地掠奪領土。英國人取代了莫臥儿皇帝,然而后者為他們打開了通往印度次大陸的門戶。
  英國的統治為幅員遼闊的印度帶來了英語這個無价之寶,它將成為印度各族人民聯系的紐帶,在他們中間傳播革命的愿望。
  這种革命要求,首先以劇烈的軍隊嘩變方式于一八五七年進發出來。由于一小撮土邦王公相助,英國統治大廈才幸免于難,英國人糾集各地武裝力量,以牙還牙地野蠻鎮壓起義士兵。這次兵變產生的直接影響是,英國人從此徹底改變了對印度的統治方式。經過二百五十八年卓有成效的經營活動,名噪一時的“東印度公司”遵照女王頒布的敕令,以它開張營業時的同樣方式,于一八五八年八月十二日停止在印度的活動。根据新的詔令,三億印度人的命運置入維多利亞女皇的手中。這位二十九歲的女人,面部表情倔強、傲慢,象征英國人种統治世界的愿望。從此,皇室行使英國在印度的權力,通過其駐印度代表副王直接統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上述的深刻變化,開創了英國對印度統治的新時代,即人們常說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一時代的哲學思想核心,建立在大英帝國夢想的吹鼓手拉迪亞德·吉卜林□喋喋不休宣傳的概念基礎上,即白种英國人生而治之,注定要統治“那些喪失法律保護的可怜虫”。吉卜林公然宣稱:“上帝以難以猜測的意旨,賦予英國人种”統治印度的職責。
  --------
  □拉迪亞德·吉卜林(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年),英國作家,其作品鼓吹英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政策。

  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軍隊,負責執行管理印度的龐大艱巨任務,它由印度自愿民防隊的兩千名成員和指揮印度軍隊的一万名英國軍官組成。一小撮英國人以六千名英國士兵和二十万土著士兵為后盾,統治著一個三億人口的大國,維持該國的社會秩序。与任何統計材料相比,上述數字更雄辯地說明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性質,同時表明印度人民群眾是何等的溫順。
  正如吉卜林所描繪的那樣,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印度神秘莫測,光怪陸离。在那里,白人紳士頭戴飾羽盔帽,頭裹纏巾的印度騎士簇擁隨后,嚴加護衛;在遼闊無垠的德干邦,稅務官員頭頂驕陽,到處征收捐稅;在喜馬拉雅山麓下的西姆拉避暑胜地,帝國一桌桌丰盛的筵席上,山珍海錯,水陸雜陳;在加爾各答的盂加拉俱樂部的草坪上,板球比賽高潮迭起;在拉賈斯坦邦荒漠的土地上,馬球比賽在塵土飛揚中鏖戰正酣,在阿薩姆邦的叢林里,狩獵打虎扣人心弦,在郁郁蔥蔥的密林里,身著無尾長禮服的行政長官安營扎寨,一邊品嘗美味食品,庄嚴地高高舉起雪利□酒杯,祝愿英王兼印度皇帝万壽無疆,一邊諦听黑暗中傳來的豺狼嚎叫聲;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或冷風砭骨的冬天里,身穿紅色飾有肋狀盤花紐扣服裝的軍官們,攀登開伯爾山口令人頭暈目眩的陡坡,追捕殺戮英勇反抗的帕坦人;在“專門為白种人”開設的俱樂部的游廓下,一群人悠閒自得地品嘗著摻有蘇打水的威士忌,他們确信自己比其他人种优越。遼闊無垠的印度大陸,為英國人提供了狹小島國所不能滿足的要求,提供了滿足他們冒險欲望的廣闊天地。風華之年,他們畏畏縮縮地在孟買碼頭登陸,三四十年過后,他們离開了這里,面部因灼熱的太陽或過量飲用威士忌變得黝黑了,全身也布滿斑斑傷痕。這是子彈或熱帶疾病留下的紀念,或者是豹爪帶來的痕跡,或者是馬球比賽中落馬受傷所致,然而他們神气十足,以在世界上最后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帝國,度過一段傳奇般的生活感到自豪。
  --------
  □英國赫雷斯白葡萄酒。

  英國人的冒險活動,往往以喧鬧、混亂的孟買維多利亞火車站開始。火車站上,他們穿過新哥特式拱廊建筑,來到了從今以后將要在這里生活的國度。他們首先惊奇地發現,一堆堆亂轟轟的人群,比肩接踵,絡繹不絕,令人目不暇舉,頭目暈眩,酷烈的气候使人難忍,熱騰騰的空气中彌漫著濃烈的尿嗅和香料混雜的酸惡難聞气味。在車站的供水處前,他們惊愕地看到,印度這個國家是那樣地复雜,令人費解。如同印度其他火車站一樣,每個水龍頭上挂有牌子,告訴人們哪些水龍頭“專供”歐洲人飲用,哪些水龍頭專供印度教徒、穆斯林或者賤民使用。當他們看到深綠色的“邊境郵車”或者“海得拉巴特快”列車時,他們的心情是那樣地寬慰、輕快。火車的机車前面,鐫刻著英國名聲顯赫將軍的名字。一等車廂幃幔的后面,一個熟悉的天地在等待他們,那里有帶繡花枕頭的舒适軟墊長靠背椅,以及放在銀制水桶里冰鎮的香檳酒,除檢票員和餐車侍者外,沒有其他任何印度人敢來打攪他們。新來的英國人抵達印度后,隨即學會一條重要的規章制度:大不列顛統治印度,然而英國人卻要單獨地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
  經過長途旅行之后,帝國年輕的管理人員隨即開始艱辛的生活年代。他們被派往遙遠的地方任職,絕大多數時間脫离人類文明生活,那里既無電報,也無電燈,既無公路,也無鐵路,終年看不到任何歐洲人的蹤跡。二十四五歲時,他們經常与王公們會晤,后者統治著比科西嘉□還遼闊的大片領地,掌管著比比利時還多的臣民。年輕的英國管理人員,時而徒步,時而騎馬,走村串鄉,巡視他們管轄的區縣。一幫隨侍、保鏢、文書前簇后擁,赶著一群毛驢、駱駝,或者一輛輛馬車。車上滿載帳篷辦公室、帳篷臥室、帳篷餐廳、帳篷廚房、帳篷浴室,以及足夠一個月享用的各种食物。每到一地,帳篷辦公室變成法院審理案件的大廳。折疊桌后,法官正襟危坐,神態昂然,侍者站立左右,不時用扇子扑打蒼蠅,然后以英王兼印度皇帝陛下的名義,開始行使審理案件的職權。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英國管理人員在山羊皮縫制的浴缸內洗浴一番,隨后神气活現地換上無尾長禮服,走進帳篷餐廳的蚊帳里單獨用餐。帳篷內,一盞風燈閃耀著亮光,帳篷外,繁密的森林深處不時傳來樹葉的瑟瑟聲和隱隱約約的虎吼聲。黎明時分,他們打點行裝,動身前往其他地區,行使白色人种的神圣權力。
  --------
  □法國位于地中海的一島嶼。

  一般來說,經過這段艱苦鍛煉以后,這些為帝國效忠的英國人,方可廁身于官場。在那里,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統治著整個印度。在印度各大城市,英國人占領下的居民區內建筑构富麗堂皇,四壁生輝,与周圍屋宇相比,形成鮮明對照。各居民區擁有公園、英國式草坪、銀行、屠宰場、商店和教堂,一座小石塔傲然聳立在教堂的頂端,与多塞特或薩里□的小巧玲瓏鐘樓頗為相似。俱樂部位于居民區的中心,是兩個英國人會晤時必不可少的組織机构。很久以來,每當夕陽在地平線上消失的時刻,神態傲慢的國王陛下的代表們坐在俱樂部的草坪上或涼風習習的回廊下,悠閒自得地品嘗晚上的第一杯威士忌,身穿白色緊身衣的佣人忙不迭地侍候左右。每個俱樂部辟有幽靜場所,英國人可在那里暫時擺脫煩人的印度,置身于久別的故土。他們坐在舒适的皮沙發里,專心致志地閱讀遲到一個月的《泰晤士報》,從中了解下議院辯論的深遠影響,或者王室的軼聞趣事,倫敦的生活情況,以及万里之外同代人家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廣告新聞。閱報之后,另一場閒情逸致的活動在酒巴間和餐廳內等待著他們。那里,一排排電風扇在轉動,撥動著室內的熱空气,牆壁上懸挂著在附近叢林里打死的老虎和野牛的頭顱,玻璃狀的眼睛閃現著亮光。英國人鄙視莫臥儿王朝風味的佳肴美饌,宁愿坐在熠熠閃光的銀質餐具前,虔誠地品嘗遙遠島國的味同嚼蜡的茶點。
  --------
  □英國城市。

  印度帝國以其盛大節日和奢華的宴會聞名于世。一位豪門府第出身的婦人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那時,稍有名望的英國家庭,均擁有一間舞廳和一座三十米長的沙龍。當時,尚不時興使用如今令人討厭的酒菜台,所有賓客手拿碟盤隨意就座。那時知己之間舉行的家宴,至少有四十多位客人參加,每位客人身后站立一位侍者。商人從不出席這樣的酒宴,當然任何印度人也不參加,因為誰也不愿意和他們來往。按照爵序官位入座尤為重要,如果違犯這些規定,那將是不可饒恕的過錯。如果某部秘書長的夫人發現自己坐在一位低于自己丈夫職務的官員身旁,一場軒然大波會突然在晚宴上爆發。”
  不言而喻,体育運動是駐印度英國人排憂遣愁最感興趣的活動。除英語之外,他們對板球、网球、草地曲棍球的酷愛,后來成為殖民主義者遺留下來的永恒遺產。高爾夫球于一八二九年在加爾各答出現,比紐約尚早三十年。世界上最高的高爾夫球場,建筑在喜馬拉雅山上海拔三千米的地方。最受歡迎的高爾夫球袋,是用大象生殖器制作的。每個有聲望的城市擁有一支狩獵隊,獵犬來自遙遠的英國。勇敢的騎士身著紅色緊腰上衣,頭戴黑色無邊高帽,冒著灼人的太陽,飛奔在荒漠的平原上,追赶著一只只豺狼。膽大魯莽的漢子,手執長矛,捕獵野豬。据傳,有些人甚至采用同樣的方法追捕虎豹。馬術愛好者建議,馬球應列入全印体育運動項目之列,以致后來馬球隊成為英國官方的組織之一。馬球年終決賽,在印度軍隊二十一個騎兵團中進行,几十年來,成為印度帝國規模空前的体育盛事。
  几百年來,一些英國人在印度實現了冒險夢想,而大批其他人風華正茂,卻在那里葬送了生命。与英國人居住區的教堂相毗鄰的地方,一片片墓地和墓穴告訴人們,印度的酷熱气候,危及性命,四處蔓延的霍亂、瘧疾和黃熱病,使英國殖民統治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鐫刻在石碑上的墓志銘,記述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事實。最早的墓穴埋葬著一位名叫伊麗莎白·貝克女士,“她在抵達馬德拉斯港口前兩天,因難產于一六一○年死于羅巴克號船上”。在商人的墓穴中,有蘇拉特城商會第一任董事長克里斯托弗·奧贊德,卒于一六五九年四月十五日。蘇拉特港口是“咆哮號”船長曾經拋碇泊岸的地方。生前,奧贊德“居住在一大片府邸內,每當酒宴排開,流觴傳杯之時,銀質號角聲響徹宅院上空;每當他到蘇拉特城街頭散步時,侍從、侍衛、執事人員前呼后擁,他在亭亭如蓋的帝國陽傘下面神態傲然,悠閒漫步”。在這些墓穴中,安息著帝國的士兵,他們為了效忠君主和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印度永遠是個神話紛呈的國度,甚至死亡也充滿了傳奇色彩。皇家輕騎炮兵部隊圣·肖約翰中尉,“因被豹子襲擊致傷,千一八六六年五月十二日死亡,終年二十六歲”。皇家野戰炮兵部隊第八十中隊阿奇博爾德·希伯特少校,“因被野牛角重創,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五日在賴普爾喪生。”一九○二年六月六日,哈里斯·麥克奎德在索戈地區“死于大象腳下”。賈巴爾普爾邦公共工程部會計師托馬斯·巴特勒,于一八九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在蒂爾馬思森林,“不幸被猛虎吞食身亡”。更為奇特的是,工程兵將軍亨利·杜蘭德,在為一座凱旋門竣工舉行的檢閱儀式上,因對建筑物的高度估計錯誤,從大象背上摔下喪生。
  在死去的英國人中,還有被疾病奪去生命的警察、鐵路職員、种植園主、傳教士、孟加拉的執矛騎士,以及他們的妻子。他們的墓碑雖然無人知曉,但它同樣表明,英國為實現其帝國的夢想付出了巨大生命代价。任何人未能幸免于難,其中包括印度第一任副王的妻子坎宁女士。她深居宮闈,遠离瘟疫,但仍然死于黃熱病魔。
  數代掌管印度的英國官員或士兵,由于种族优越感在他們身上根深蒂固,因而与他們統治下的人民毫無真正接触。本世紀初,在一次議會辯論中,前印度自愿民防隊的一位行政長官淋漓盡致地闡述了白人优越于其他民族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偏見。他公然宣稱:“無論是顯宦名人,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無論是居住在邊遠地區的种植工人,還是首都報社社長,無論是統治大片土地的省督,還是身居金碧輝煌的寶座上的副王,所有駐印英國人确信,他們是上帝造就的人种,生來旨在統治、制服他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六十万优等民族的成員在戰場上遭到殺戮,嚴重地打擊了印度必須置于英國人統治下的神話。一代年輕人在佛蘭德□的戰壕里死于非命。他們原來可能在阿富汗邊界上巡邏,或者管理邊遠地區的縣郡,或者馳騁在馬伊丹塵土飛揚的馬球場上。自一九—八年以來,印度自愿民防隊招征新兵日益困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幸存者,預感到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勢,希望解甲歸田,舍棄在退休年齡之前結束的戎馬生涯。
  --------
  □法國与比利時之間的交界地。

  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在印度自愿民防隊中服役的英國人僅剩下一千名。這支訓練有素的小型部隊,勉強維持英國對四億人的統治。他們是优等人种的最后一批代表。在歷史無情的前進步伐中,他們必將在巍峨大廈的倒塌聲中消失。這天在倫敦舉行的秘密會談,不可逆轉地加速了這座龐然大廈的崩潰過程。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