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 億万信徒


  唐宁街万里之外,在孟加拉灣上游恒河三角洲的一個農村里,一位老者躺在一家農戶茅屋的土地上。此時正值中午時分,每天這個時辰,人們遞給他一個熱水袋,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腹部,然后把另一個小水袋放置在光禿禿的腦門上。他安詳地躺在那里,好似一件极易碰碎、毫無价值的物品。然而這位七十七歲干癟老人,竭盡全力,致力于推翻大英帝國的統治。正是由于他的斗爭,英國首相一籌莫展,剛剛決定派遣維多利亞女皇的重孫前往新德里,尋求結束英國在印度統治的解決辦法。
  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波瀾壯闊的解放運動的一位性情溫柔的先知,一位風格迥异的革命者。在他的身邊,地上放著一付擦拭得明亮照人的鋼邊眼鏡和他進餐時使用的假牙。他身材矮小,体重僅五十二公斤,手臂和下肢与上身相比,顯得過分修長,兩只碩大耳朵微微向兩邊翹著,扁平的鼻梁下,一縷灰白色的髭須稀稀疏疏。這一切不由使人想起,他酷似一只衰老的涉水鳥。他相貌不揚,但他那無窮盡的幽默感,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活力的狡黠目光,使其面部煥發出特异的魅力。
  當世界橫遭暴力蹂躪之時,甘地建議人們走另一條道路,即非暴力主義。他宣傳非暴力學說,終于發動了印度人民大眾,奮起將英國驅赶出印度半島。由于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在歐洲大陸,正當政客們滔滔不絕地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獨裁者們聲嘶力竭地鼓噪一時,甘地卻靜悄悄地喚起地球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人民群眾。他招賢納士,既不求助于權勢,也不乞靈于錢財的誘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誨號召他們:“愿意追隨我的人們,你們必須准備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節制食欲,清理廁所。”他建議同伙們身穿用手紡制的土布衣服,作為這支大軍的軍服。顏色淺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地將印度人民大眾團結起來,正象褐色的軍服把歐洲獨裁者的軍隊聯系在一起一樣。
  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甘地采用簡單易行的辦法。他手寫書信,与人來往,尤其是經常發表演說。不時地對其信徒、對參加祈禱會的善男信女和國民大會党的會議發表演講。他不使用任何演說技巧去影響廣大听眾,使他們屈從于鼓動家和思想意識理論家的個人意志。然而他的聲音傳遍缺乏現代通訊工具大陸的各個角落。甘地演講時手勢簡單朴實,整個印度的心靈在傾听他。他進行斗爭的方式新穎奇特,無与倫比。在饑饉數百年不斷肆虐的國家里,他最有效的斗爭策略是拒絕進食,不時地公開進行絕食。他以水和蘇打水為武器,迫使英國走投無路,屈服就范。
  鑒于甘地的所作所為,神秘莫測的印度,將這位孱弱矮小老人奉為智慧的“瑪哈德瑪”,即偉大的靈魂,亦步亦趨地追隨著他。信徒們把他奉若神明。毋庸置疑,他是當時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對于被他驅赶出印度的英國人來說,甘地只不過是位斫輪老手政客,一位欺世盜名的救世主,其非暴力游說活動往往以暴力事件結束。即將被蒙巴頓取代的現任副王韋維爾元帥認為,甘地是位“施展巫術的老政客……一位城府甚深、執拗不馴、暴戾恣睢、詭計多端的老政客,一位缺乏真正圣洁之心的老政客”。
  --------
  1瑪哈德瑪,意為偉大的靈魂,或譯為圣雄,是印度人對最有智慧人的尊稱。

  和甘地進行談判的英國人,很少人能夠理解他,對他產生好感的英國人更是屈指可數。不難理解,他們和這位瘦小老人打交道時所處的尷尬局面是可以想象到的。甘地集重要的倫理道德原則和离奇古怪的觀念于一身,有時甚至不惜中斷嚴肅的政治討論,而滔滔不絕地給你論述禁欲的好處,或者談論引起便秘的原因。
  人們經常這樣說,甘地在哪里出現,那里即成為印度的首都。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這一天,這一殊榮降臨至孟加拉邦的斯里拉姆普爾村庄。這天,圣雄躺在地上,對整個印度大陸施展影響,他既不使用無線電廣播,也不求助于電話,然而電話局或電報局距他僅五十公里之遙。斯里拉姆普爾村庄地處諾阿卡利縣境內。全境交通不便,沼澤地里小島星羅棋布,分散在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帶。在面積僅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二百五十万人口,其中穆斯林占百分之八十。他們居住擁擠,房舍破舊。各村庄之間,河流縱橫,溝塘密布。如果要去另一村庄,你須乘小船或水牛拉纖的渡船,或者穿過搖搖欲墜的竹吊橋。橋下,河水混濁,水面常常漂浮一層風信子草。
  元旦這天,甘地本來應該比往日更加喜悅。三十多年來,他嘔心瀝血為之奮斗的目標不是即將實現了嗎?正當戰斗的胜利曙光出現之時,他卻深深感到失望。失望的因由顯而易見,在斯里拉姆普爾地區隨處可見。該村的名字有幸在電文里多次出現,那里岌岌可危的局勢敦促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斷然采取決定。諾阿卡利縣的穆斯林獲悉加爾各答的穆斯林殘遭屠戮的消息后,個個怫然作色,怒火中燒,在其狂熱首領們的慫恿下,他們襲擊同村處于少數地位的印度教徒,燒殺掠奪,強奸婦女,逼迫他們吃神牛肉。在斯里拉姆普爾村,半數茅屋被夷為平地,甚至甘地居住的那間房屋也部分被烈火燒毀。
  --------
  印度教徒將牛視為神圣之物,他們嚴禁宰殺,不食用牛肉。

  當時,這些暴力事件僅僅局限在個別地區,但由此產生的敵對情緒可能波及整個次大陸。加爾各答騷亂發生后不久,比哈爾省也爆發了同類事件。這些暴力事件規模巨大,致使英國首相局促不安,決定緊急派遣蒙巴頓前往新德里。
  這就是甘地在斯里拉姆普爾村庄出現的原因。正當他的同胞們即將擺脫桎梏,獲得新生之時,他們卻在那里狂暴地同室操戈,老人為此痛心疾首,憂心如焚。在通往獨立的道路上,他們曾經追隨過他,但他們不理解指導他的行動的根本學說。甘地篤信非暴力主義。世界剛剛經歷的大屠殺,游蕩在世界各地的原子彈破坏的幽靈,使他堅定地相信,只有非暴力能夠拯救人類。他急切地期望,一個新生的印度能為亞洲和整個地球指明一條拯救人類的非暴力道路。但是,如果他的人民擯棄他領導他們走向自由之路時所遵循的原則,那么他還能有何冀求和希望呢?這只能是一場悲劇,獨立將成為毫無意義的胜利。
  一九四七年新年伊始,印度分裂的陰影同樣使甘地心中悲戚。他忿懣异常,竭力反對分治可愛的國家。印度穆斯林首領們要求分治,同時不少英國人也打算表示同意。甘地認為,印度各族人民及其宗教信仰,錯綜复雜地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塊經緯交錯的東方地毯不可分割一樣。他堅定不移地相信,如果印度被瓜分,其核心必將破坏殆盡;同樣,如果地毯被割裂,其美麗協調的圖案必將紊亂失色。
  第一次宗教仇殺事件,加深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兩大派別之間的鴻溝,甘地憂心忡忡地大聲疾呼:“黑夜茫茫,我看不到一線光明。五十年來我嘔心瀝血為之奮斗的真理、仁愛和非暴力原則,看來已失去我所賦予的意義。”
  為了覓求新的信念,尋找醫治疾病的處方,遏止病魔蔓延吞噬整個印度,甘地來到了洗劫后的斯里拉姆普爾村庄。几天來,他走街串巷,發表演說,祈求神靈,默禱“心靈之光”。每當他遇到危机時,“心靈之光”往往給他指明方向。
  一月一日晚上,甘地召集信徒們開會。他的“心靈之光”終于給他帶來了教誨。過去,印度的圣徒們赤著雙腳,云游四方,前往圣地祈求神明;現在甘地來到傷痕累累的比哈爾縣,前往各村進行游說。七個星期內,他將光著腳丫,苦行游說,前后行程一百八十五公里,走訪四十七個村庄。他作為一個印度教徒,置身于余怒未息的穆斯林當中,走村串鎮,挨家挨戶地訪問,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安撫人心,恢复平靜。
  他大聲疾呼道:讓那些政治家們在新德里唇槍舌劍地爭論吧!讓他們無休止地討論印度的前途吧!過去的事實多次證明,解決印度問題的真正答案,必須到農村中去尋找。“這是我最近的深刻体會”。在鮮血和怨恨毀坏的村子里,如果甘地能夠“重新點燃友愛之火”,那么它們的影響將會振奮整個國家。他期望在比哈爾縣再次高高舉起非暴力火炬,驅赶宗教偏見的惡魔,清除分裂印度的幽靈。
  在這次巡視游說中,甘地祈求神靈時刻伴隨著他。只有四個門徒陪同左右,所有的人均靠村民們的施舍度日。年僅十九歲的侄孫女摩奴,對甘地忠誠不渝,在他旅行用的小包袱內裝上鉛筆、紙張、針線、陶瓷碗、木匙,此外,還有紡車和一尊甘地隨時隨地帶在身邊的象牙小雕象。雕象表現三只小猴,一只雙手掩耳,另一只雙手蓋眼,第三只雙手捂嘴,象征德行的三大秘訣:“勿听邪惡,勿視邪惡,勿傳邪惡”。摩奴在另一只棉布口袋內裝上《薄伽梵歌》、《古蘭經》、《耶穌行實与訓誡》和猶太教箴言集四本書,表明這位奇特調和使者的折衷主義思想。
  --------
  印度教經典之一,約二三世紀成書,作者不詳。源于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第六篇“毗濕度”。它是綜合性的哲學詩,主要攝取數論、瑜珈、吠檀多三派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宣揚通過修煉瑜珈,便個体靈魂“我”和宇宙靈魂“梵”相結合,達到脫离生死輪回的最高境界——涅槃。
  4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節,分“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兩大部分。


  太陽升起時刻,甘地率領一幫人馬,登上游說的征途。斯里拉姆普爾的村民們赶到村頭送行,望著這位七十七歲的老人遠遠离去。他手持竹杖,彎腰駝背,前去尋找幻滅的夢想。甘地走上崎嶇的小徑時,嘴里哼起羅賓特羅納斯·泰戈爾的詩詞。這是他喜歡的詩歌之一。甘地走遠了,他那細弱的聲音仍然縈繞在村民的耳際:
  --------
  泰戈爾(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印度著名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一九一三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他們不響應你的召喚,你走下去吧,獨自一人走下去吧。”

         ※        ※         ※

  甘地希望以孤獨苦行游說活動制止种族和教派之間的血腥屠殺,加上連年不斷的饑饉,构成印度社會可怕的巨大災難。印度偉大的史詩《摩訶婆羅多》,頌揚一場恐怖的國內戰爭。公元前二五○○年前,戰爭在距今日德里城不遠的庫魯克謝特拉爆發。來自伊朗的雅利安部落的文化,与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的文化急劇地結合在一起,隨即產生了印度教。雅利安人為印度帶來了吠陀經典,后經印度圣賢提煉丰富,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的核心基礎。
  --------
  意為“偉大的婆羅多王后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印度教經典之一。主要寫班度、俱盧兩族爭奪王位,反映印度奴隸社會生活,并涉及當時科學、宗教和法律問題。
  7婆羅門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約公元前二千至公元前一千年成書,是印度文學最早的產品。全書用古梵文寫成,主要是對神的贊歌、祭詞、咒詞等。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四部:《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婆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


  伊斯蘭教傳入印度較晚,它是在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率部敲開開伯爾山口的大門,長驅直入一望無際的印度河——恒河大平原后才出現的。三百年來,莫臥儿王朝的穆斯林皇帝,以其固若金湯的統治,無情地占領著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傳布主宰一切、大慈大悲真主的圣訓。
  --------
  帖木儿(一三三六——一四○五年),帖木儿帝國的創立者。興起于撒馬爾罕。十四世紀末征服波斯、伊拉克、俄羅斯、印度等國。一四○五年(明永樂三年)東侵中國,途中病死。

  印度軀体上,這兩支從异地移植而來的宗教,建立在對上帝不同觀念的基礎上。伊斯蘭教順服于人和明确的經文,即貴圣穆罕默德和古蘭經;印度教雖然屬于啟示宗教,但它既無原教創始人,也無教義、禮拜儀式和教堂。伊斯蘭教認為,造物主与受造之物相脫离,它安排并支配其一切創造之物;印度教徒則認為,造物主与受造之物合二為一,上帝不是人,他的存在与其無窮盡的啟示緊密連在一起。
  印度教徒認為,上帝以紛繁复雜的形式,永恒地、無所不在地存在于万物之中。上帝即植物、動物、烈火、雷雨、男性生殖器、昆虫、宇宙和星体。上帝即是瘋狂的同時又是有理智的人。無明是印度教唯一的缺陷,即“目睹”不到上帝明顯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
  梵文Avidya的意譯,亦名“痴”、“愚痴”。佛教名詞,泛指無知、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認識。

  与此相反,穆斯林認為,真主是遙遠、永恒的唯一真神,古蘭經禁止以任何形式象征真主。清真寺內,建筑物朴實無華,唯一一的裝飾品是抽象的彩繪圖案,或者冗長、連續重复出現的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印度教廟則与此截然相反。寺內建筑宏麗軒昂,各种神象林立其間,它們有的頸上盤繞巨蛇,有的伸出六只巨臂,有的人身象頭,其中還有調皮可愛的小猴、年輕的童女以及色情塑像。穆斯林每周集体祈禱一次。入寺禮拜者,面向麥加,雙腿下跪,口中一起唱誦古蘭經經文。印度教徒則單獨祈禱,在浩如煙海的三百万個神中,選擇自己崇拜的偶像,以代表唯一的上帝。印度教錯綜复雜,唯有少數圣賢經過悉心研究,才能弄懂其中的來龍去脈。簡單地說,印度教的基本原則在于以三相神十的威力,解釋宇宙間的各种奧秘。三相神即創造之神梵天□毀滅之神濕婆□和護持之神毗濕奴□,它們代表宇宙間的各种力量,使世界万物發展平衡,繁衍不斷。此外還有眾多的其他神,諸如季節神、天气神、丰收神、疾病神。其中天花女神尤其受到頂禮膜拜,人們每年為她舉行一次盛大節日,慶祝活動酷似猶太复活節。
  --------
  十三相神(梵文Trimurti)源于吠陀時期,是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主要指印度教信奉的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認為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
  □梵文Brahma的意譯,音譯“婆羅賀摩”。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被認為是世界万物(包括神、人)的創造者。通常坐在蓮花座上。佛教產生后,被吸收為護法神,為釋迦牟尼的右脅侍,手持白拂。
  □濕婆(梵文Siva)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即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据說他能降妖伏魔,摧毀一切。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意思,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認為是他的象征。据稱,他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還善于跳舞,因而又被稱為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
  □梵文Visnu的音譯,意譯“遍入天”。与梵天、濕婆并稱為婆羅門教的三大神。他皮膚深藍,有四只手,分別拿著法螺、輪寶、仙杖和蓮花,躺在巨蛇身上。他不僅有保護能力,且能創造和降魔。


  但是,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形而上學方面的不同觀念。印度社會中的种姓制度□,在他們之間筑起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据吠陀經記載,种姓制度淵源于創造之神梵天時代。据傳,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腔里出生,居于第一种姓;其次是武士剎帝利,出生自梵天的手臂;商人吠舍從梵天的髖部出生;手工業者首陀羅從梵天的腳下生出。最低層是無种姓者,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不可接触者”階層,他們出生自地下。然而上述种姓隔离,遠遠沒有吠陀經所主張的那樣嚴格。雅利安化的統治階級,利用种姓隔离制度,企圖千秋万代地維護其對土著黑色皮膚居民的奴役統治。据說,梵文“种姓”一詞,也包括“顏色”涵義。因而,印度賤民的黑色皮膚,具体地揭示了种族制度的真正淵源。
  --------
  □种姓是印度教的一种社會制度。在印度數社會中,人被分為婆羅門(僧侶和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無技術勞動者)四大种姓。婆羅門是第一种姓,自認為是印度社會的“最高种姓”。四大种姓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接触者”階層,或叫賤民,被認為是不洁的、有罪的人。他們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入廟,不能在大路上行走。各种姓都有傳統的職業、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等。

  五大奇特种姓,猶如人体上的癌瘤細胞,然后再分裂為近三千個小种姓,其中婆羅門竟占一千八百八十六個。各個不同行業,都有各自不同的种姓,從而將整個印度社會分割成不可胜數的行會組織。各行會之間互不往來,其成員必須在种姓內部生活終身,永世不得逃脫。行會組織原則明确嚴峻,比如鐵器商与馬口鐵器具商,均不能屬于同一小种姓。
  印度教的第二個基本概念是,人生有輪回之說。從某种意義上說,它同樣与种姓制度有一定聯系。印度教徒認為,人体只不過是靈魂的暫時軀殼。在通向涅槃的長河中,軀体之生命,僅僅是靈魂的無數化身之一。這一過程重复不斷,周而复始,猶如宇宙空間一樣;人在“生死”□階段所作善惡,名曰“業”□;它決定靈魂在轉世時刻,是否升入或者下降到某個种姓。統治階級利用這种精神制裁,得以維護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在中世紀,基督教堂安撫奴隸們說,你們要忍受命運的擺布;來世會得到永遠不死的真正永恒生命。同樣,印度教鼓勵貧苦大眾,說服他們听從命運的安排,只有忍耐,他們在輪回中才能享有美好的命運。
  --------
  □佛教名詞。泛指人的一生。特指人因有“煩惱和各种思想行為,特別是世俗欲望和分別是非之觀念”,因而處于“生死”。
  □梵文Karma的意譯,音譯“羯磨”。佛教名詞。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分類很多,一般分三業:身業(行動)、語業(也稱口業、言業)、意業(思想活動)。


  穆斯林譴責种姓制度。他們認為,伊斯蘭教体現教友之間無与倫比的兄弟關系。伊斯蘭教熱情、寬仁、慷慨,吸引著成百万其他教徒。顯而易見,在歸依伊斯蘭教的新教徒中,絕大多數來自原來信奉印度教的賤民,即不可接触者。加入伊斯蘭教后,他們的地位迅速得到恢复,擺脫了不虔誠教徒昔日遭受的指責和凌辱。然而過去人們允諾說,他們必須等待遙遠的轉世,才能恢复自己的地位。
  十八世紀初葉,莫臥儿王朝衰敗崩潰后,一場复興印度教運動在印度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從而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激起不斷的流血沖突。爾后,英國人來到了印度,建立了英國式和平,暫時出現了一段平靜時期。然而兩大教派仍然互不信任,滿腹疑懼。印度教徒不會忘記,絕大多數穆斯林是不可接触者的后嗣,他們改換門庭,皈依伊斯蘭教,以期逃脫原來的厄運。印度教徒拒絕同任何穆斯林一起進餐,在他們看來,和穆斯林在一起會玷污他們的聲譽。如果一位婆羅門和穆斯林的身体接触,那么他必須多次參加洗手淨身禮。
  在甘地巡視過的諾阿卡利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共同居住在一起,同樣,在印度北部地區、比哈爾省、聯合省和勞遮普省,他們混雜居住在成千上万個村落里。日常生活中,如果說他們之間尚能相互往來,甚至互借工具,參加雙方組織的節日活動,那么他們的關系僅僅如此而已。兩大教派之間互不通婚。他們分別居住在各自的街區。通常一條大路或者一條小徑作為中心線,把兩大教派分隔開來。穆斯林居住在邊界的一邊,印度教徒居住在另一邊。他們各自在自己教派的井內汲水,印度教徒宁愿活活渴死,但決不能到近在咫尺的穆斯林井內打水。村子里有學問的人用印地語教授印度教徒的孩子們讀書寫字,而清真寺的教長們則用烏爾都語教育年輕的穆斯林。至于用野草或牛尿配制的祖傳藥丸,即使治療同樣的疾病,它們的創作秘方和用藥劑量也大不相同。
  除上述社會和宗教方面的不同情況外,經濟上的不平等嚴重地分裂兩大致派。印度教徒反應敏捷,比穆斯林較快地認識到英國教育和西方思想為印度帶來的利益。從社會階級上看問題,盡管英國人感到更接近穆斯林,但是印度教徒能使英國行政机构的各個環節正常地運轉起來。印度教徒很快成為金融家、商人和董事長。他們和古波斯崇拜圣火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后裔襖教徒□一起,一手壟斷印度的保險、銀行、證券交易和新興工業部門。在全國城鎮,他們發展成為商界的統治階層。在全國各地,印度教徒几乎掌握了全部高利貸行業,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辦事干練,另一方面,由于古蘭經嚴禁穆斯林從事金融交易。
  --------
  □印度一教派,亦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亞等地。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這教在本土逐漸衰落,后傳入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得到發展。

  穆斯林大資產階級中,大多數人是莫臥儿征服者的后裔,他們或者是世襲大地主,或者投身軍界。至于眾多的穆斯林市井細民,鑒于印度社會的結构狀況,他們极難擺脫昔日賤民的悲慘境遇,盡管他們歸依伊斯蘭教。在廣闊的農襯里,他們再次淪為無地農民,世世代代遭受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大地主的盤剝,在城鎮里,他們往往從事小手工業勞動,受到印度商人的奴役。
  經濟上的不平等,必然進一步加深兩大教派在宗教和社會方面的鴻溝,使得他們之間隨時可能發生相互殺戮事件,正象斯里拉姆普爾村庄剛剛爆發的流血沖突事件一樣。星星之火可以爆起熊熊烈焰。各個教派擁有傳統的挑釁手段。對印度教徒來說,音樂是他們挑起沖突的絕好武器。星期五清真寺前,一場吹吹打打、鼓樂齊鳴、褻瀆神明的音樂會,頓時打斷穆斯林鄰居的祈禱活動,使他們勃然大怒;對于穆斯林來說,一頭瘦骨嶙峋的牲畜足以挑起一場沖突。在印度各城市和農村,被視若圣物的“神牛”,經常怡然自得地漫步街頭,受到印度教徒的頂禮膜拜。
  在印度,對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雅利安人部落向次大陸遷徒途中,將自己的命運与牛群的生命緊密地連在一起。過去,古代猶地亞□的猶太教教士禁止猶太人食用豬肉,以防止傳染毛線虫病,同樣,古印度的圣賢們將牛奉若神明,使得人民賴以生存的牛群免遭任人宰割的厄運。
  --------
  □巴勒斯坦中部山區,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古遺址聞名。

  一九四七年印度擁有兩億頭牛,平均每兩人一頭。這個數字當時居世界之首,相當于法國本土人口的五倍。在這兩億頭牲畜中,四千万頭每天產奶不足一公升,其他四五于万頭用于拖拉車輛或耕犁土地。所剩一億余頭中,一部分滴奶不產,一部分衰老無用,終日懶洋洋地漫游在鄉村和城鎮,每天吞食相當于一千万印度人的菲薄口糧。為了勉強地生存下去,人們本來應當把這些牲畜送到屠宰場去。然而封建迷信思想是那樣根深蒂固,致使印度教徒認為,屠宰一頭牛被視為大逆不道,好象犯下不可補贖的罪過。甚至甘地也大聲疾呼,保護牛畜意味著維護上帝的整個事業。
  面對這种狂熱崇拜,穆斯林感到极度厭惡。他們把牛赶往屠宰場時,故意惡作劇地經過印度教廟門前。几百年來,這种挑釁活動不可避免地引起流血沖突事件,成千上万個生靈伴隨牛群死于非命。
  英國人占領印度期間,為了便于他們的統治,甚至不惜利用兩大教派的矛盾,最后終于在他們之間保持住微弱的平衡。起初,一小撮才華出眾的知識分子,獻身于為印度獨立而斗爭的事業。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他們置种族和宗教偏見于不顧,肩并肩地一起進行斗爭。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正是甘地破坏了這一親密無間的團結。
  在宗教影響無孔不入的印度,自由之戰不可避免地帶有圣戰色彩。甘地仁慈,待人寬厚。在領導解放運動的過程中,他努力聯合穆斯林,然而人們首先把他視為一位印度教圣徒。因而他所發起的獨立運動必然披上一層印度教色彩,不久便使穆斯林疑竇叢生。后來,隨著敵手不斷在地方政權中霸占他們應占有的職位,穆斯林對印度教徒愈發猜忌。穆斯林惴惴不安地意識到,一旦印度獲得獨立,他們持再次身陷印度教徒的統治之下,在他們的祖先莫臥儿人征服的國度里,他們將淪為手無寸鐵的少數民族。唯有分治,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穆斯林才有可能逃脫如此悲慘的命運。
  建立穆斯林自治國的方案,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首次在一份文件中提出。文件長達四頁半,在英國劍橋一家村舍里起草打印。方案起草人拉赫馬特·阿里是位印度穆斯林大學生,行年四十歲。阿里認為,把印度視為一個國家的主張純屬“荒誕不經的騙局”。他在文件中寫道:“我們決不會把自己釘死在印度民族主義的十字架上。”阿里呼吁,必須統一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地區諸省,如旁遮普、克什米爾、信德、西北邊省和俾路支。他甚至建議,未來國家的名字將稱作“巴基斯坦”——精神上純淨人的國土。
  穆斯林聯盟的民族主義領袖們一致通過拉赫馬特·阿里的建議,廣大印度穆斯林群眾為之情緒振奮,漸漸沉湎于對未來新興國家的遐想之中。國大党的印度教徒領導人推行沙文主義,頑固拒絕對其穆斯林敵手作出任何政治讓步,從而促使阿里方案進一步發展。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即甘地動身進行苦行游說活動五個月前,一場規模空前的仇殺事件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爆發。事情發生在加爾各答。該城是大英帝國的第二大都市,僅僅次于倫敦,它以其殘忍和暴力事件聞名于世。在加爾各答城,犯罪活動由來已久,英語字典的“Thug”一詞來源于此,意即扼死人者。它是一個宗教團体的名字,該組織成員身帶手帕,四角縫制印度教毀滅女神的頭像,他們首先用手帕將受害者勒死,然后搜遍全身,掠走錢財。据傳,貧民窟中的不可接触者首當其沖,深受其害。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是世界上窮人最集中的地方,在那里,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雜居一起,擁擠不堪。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凌晨,一大群穆斯林狂熱分子,揮舞著棍棒、鐵棍、鐵鏟,發出駭人的咆哮聲,紛紛涌出肮髒陰暗的茅屋。這是對穆斯林聯盟號召的響應。穆盟在此以前宣布,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為“直接行動日”,以此向英國人和印度教徒表明,穆斯林准備“只身贏得巴基斯坦,如果局勢需要,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他們無情地屠殺印度教徒,把尸体扔進排水溝里。警察被突如其來的局勢弄得惊慌失措,遲遲不敢進行干預。片刻功夫,印度教徒的商店付之一炬,濃密的黑色煙柱在加爾各答上空升起。數小時后,印度教徒涌上街頭,到處殺戮穆斯林。加爾各答在其騷亂事件史上,從未經歷過如此野蠻的二十四小時大屠殺。加爾各答城內,殘缺不全的尸体遍地狼籍,橫七豎八,流經城市的胡格利河上,几十具尸体膨脹得猶如裝滿水的羊皮袋,順著流水向前漂移。手無寸鐵的弱者,往往到處倍受欺凌。在一個十字街頭,數名苦力活活被人打死,躺在他們的人力車把中間。大劫之后的加爾各答城,成為禿鷲經常出沒的地方。它們成群結伴,飛來飛去,不時俯沖下去貪婪地撕吞著六千具尸体。
  加爾各答大屠殺后,諾阿卡利縣也爆發了流血沖突,印度教徒隨之在附近的比哈爾省掀起了殘酷的复仇行動。加爾各答事件改變了印度歷史發展的進程。穆斯林多年前曾經預言,如果他們建立民族國家的要求遭到拒絕,印度必將被一場滅頂之災所吞沒。從此以后,他們的威脅已變成可怕的現實。促使甘地奔波于諾阿卡利縣沼澤地帶的內戰陰影,籠罩著天際上空。
  在另一個人的眼里,當前出現的情景,為他提供了分裂印度,贏得巴基斯坦的千載難逢的絕好机會。二十五年來,這位神情冷漠、才華橫溢的穆斯林律師,始終是甘地的勁敵。他就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納。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正是他,而不是甘地掌握著印度前途的命運。當維多利亞女皇的曾孫抵達印度時,他不可避免地將和這位神態嚴峻、性格倔強的穆斯林彌賽亞□交鋒對陣。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孟買舉行的一次集會上,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告誡其支持者說,必須從加爾各答屠殺事件中吸取教訓。他宣布說,如果印度教徒准備挑起內戰,印度的穆斯林“將會毫不遲疑地接受挑釁”。
  --------
  □猶太人期望中的复國救世主。

  真納雙唇緊閉,臉上浮起一絲蔑視的微笑,然后大聲地向印度教徒和英國人挑戰說:“要么我們挑起印度分治,要么我們使其毀坏殆盡。”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