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倫敦城,國王使者的黑色權杖庄嚴隆重地響了起來,宣布大英帝國的重要時刻到來。數個世紀來,國王使者多次率領三十位議會議員,穿過古老建筑物的長廊,前來請求國王“批准”頒布國事詔書,從而將大英帝國的勢力擴展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古老的傳統儀式沿襲至今,但是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八日這一天,伴隨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率領的議員隊伍的響聲,猶如喪鐘似地在長廊里回蕩。它宣告白人統治世界的輝煌時代至此結束,大英帝國土崩瓦解。 文件确認英國撤离印度,承認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獲得獨立。全文簡單明确,僅用十六頁打字紙概括了三個世紀的殖民統治。英國議會從未如此迅速地起草并通過這樣重要的文件。在不到六個星期的時間內,上下兩院完成起草、辯論和投票表決有關文件的全部工作。倫敦《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指出,辯論气氛之庄嚴和謹慎,“足以可与這一重大事件本身相比”,同時標志英國和世界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昔日,當大英帝國處于登峰造极的顯赫時代時,威斯敏斯特1的議員們一意孤行,奴役他人,動輒以派遣炮艦或者身穿紅色緊身上衣的士兵相威脅。在歐洲諸國中,英國是最后從事大規模帝國冒險活動的國家。但是,島國人的天性為其在全球范圍內扮演的角色作好准備。确切地說,与任何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相比,英國人跨越過更多的海洋,開拓了更多的領土,進行過更多的戰爭,犧牲了更多的生命,統治過更多的人口。長期以來,他們是基督教白色人种至高無上的象征,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民族。 -------- 1英國議會所在地。 關于印度獨立問題的議會辯論,結束了优等民族的命運。印度帝國不可逆轉的消失業已開始,必將在帝國的主宰者海島王國內部引起廣泛而深遠的變革。艾德禮在議會發言時指出,過去,“一個國家在刺刀威逼下,被迫讓出政權”的情況不乏先例,“但是,長期奴役另一國家的人主動放棄自己的統治,這种情況則實屬罕見”。 溫斯頓·丘吉爾神情憂郁,表示贊同“令人滿意的小小法案”,同時出人意料之外地贊賞其政敵艾德禮遴選蒙巴頓出任最后一任副王所采取的明智之舉。但是,任何講話沒有塞繆爾子爵的評論更能概括描述英國立法者們當時的心境:“勿庸置疑,當人們談及大英帝國時,最好引用莎士比亞評論考特男爵麥克佩斯2時的話語:‘他的一生行事,從來不曾象他臨終的時候那樣值得欽佩。’” -------- 2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一五六四——一六一六年)的同名劇本。 克萊門特·艾德禮和下議院的議員們在上議院的席位上入座,出席賦予文件法律效力的最后儀式。文件規定,印度于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午夜時分獲得獨立。 議會大廳的一端,兩張金黃色御座巍然屹立在平台之上,象征國王的權力,平台上面懸挂一面印有國王標記的挂毯。寶座和議員席之間是英國大法官的坐位。一張色調深暗的長型橡木桌子,橫放在席坐之前,上面擺放有各种法律草案文件,這天即將得到喬治六世國王的“批准”。 王室令人尊敬的書記官以國王的代表身分出席會議,在長桌的一端落座。議會書記官坐在長桌的另一端,拿起放在手邊的文件,然后以庄重的聲調高聲宣讀這天提交國王批准的第一項法律草案的名稱: “關于首都煤气公司國有化的法律草案。” “國王同意批准。”王室書記官用古老的諾曼底語回答道。數個世紀來,英國國王通過這一古老語言,正式通知同意議會頒發的詔令。 議會書記官隨后拿起另一文件。 “關于修建費利克斯托防波堤的法律草案。”他拖腔拉調地朗朗念道。 “國王同意批准。”王室書記官隨即回答說。 議會書記官然后再次伸展手臂,拿起另一文件。 “關于印度獨立的法律草案。” “國王同意批准。” 話猶未了,艾德禮頓感雙腮發燒,面頰微紅,禁不住把眼睛低了下來。現在一切都完了。与修建港口防波堤和市政煤气事宜一起,僅僅四個古法語字母將大英帝國在印度的統治拋進歷史的垃圾堆。 ※ ※ ※ 世界上最嚴密的團体組織在新德里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印度七十五名舉足輕重的摩訶羅闍和納瓦布以及七十四名土邦帝万,身穿綢緞上衣或者挂滿各种勳章的軍服,在盛夏溽暑窒人的气氛里汗流涔涔,濟濟一堂,听取副王親自宣布歷史為他們安排的命運。 蒙巴頓勳爵身著一套威嚴的白色海軍少將軍服,上面佩帶金光閃閃的勳章,神采奕奕地步入王公議院的小小的半圓梯形會場。議院主席是巴地阿拉邦的錫克族出身的摩訶羅闍,他虎背熊腰,胡須飄然,陪同蒙巴頓走上講台。台下,一張張面孔流露出焦慮不安的神色,仿佛在詢問議院主席。 蒙巴頓前來為瓦拉布貝·帕泰爾采摘苹果。天公作美,他的勁敵康拉德·科菲爾德爵士這天恰好登程返回英國,提前歸里頤養天年。康拉德宁愿离開印度,但決不能規勸心愛的王公們采取他反對的政策。副王滿心喜悅地看到他動身返里。他确信他自己選擇的途徑是印度王公們期望的最好解決辦法,現在打算無視他們的反對,敦促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他制定的政策,或者強迫他們同意。 蒙巴頓發表即席演講,呼吁王公們簽署加入證書,將他們的王國并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他強調指出。任何訴諸武力之舉,結果只能導致流血事件,招致一場災難。“你們要放眼未來,請你們想象一下印度和整個地球十年以后的壯麗圖景,因而你們必須理智行事。” 但是蒙巴頓清楚,在王公議院少數成員的心目中,歷史潮流的發展遠非某种因素更為重要。當摩訶羅闍和納瓦布們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他們昔日生活的人間天堂正在土崩瓦解之際,唯有他們胸前的勳章能夠打動某些人的心弦。蒙巴頓著重指出,如果王公們同意加入印度,那么他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國大党的領導人決不會反對他們繼續得到他的表兄、英國國王的垂顧,享受他們心愛的榮譽和尊位。 蒙巴頓演講完畢,然后邀請与會者提出問題。某些問題使他感到大為惊愕,令人啼笑皆非。在這決定他們命運的重要時刻,少數王公的憂慮离奇古怪,荒誕不經,副王不禁自問,這些王公及其首相們究竟是否真正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一位王公擔心,究竟他能否繼續在其王國內享受狩獵老虎的特殊權力。另一位王公無所事事,在這關鍵時刻動身前往歐洲,悠然自得地出沒于各國的娛樂場和夜總會。他的帝万在會上發言說,由于王公缺席,他不知道究竟如何表態。 蒙巴頓思量片刻,順手從桌上拿起一個作為鎮紙用的大玻璃球,煞有介事地裝出一副東方占星家与冥間聯系的神色,把玻璃球在手中轉來轉去,然后高聲說道, “現在我要向這只水晶球求教,然后回答您的問題。” 蒙巴頓皺眉蹙額,雙眼充滿神秘莫測的神色,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的圓球。漫長的十秒鐘過去了,令人窒息的寂靜籠罩著整個會場,只有腦滿腸肥的王公們的喘息聲不時打破沉寂。在印度,占星術從未被人漠然視之,摩訶羅闍們對它尤為篤信不疑。 “噯呀!”蒙巴頓喃喃自語,面部表情滑稽可笑,仿佛一位招魂巫師剛剛從蒼穹中返回塵世。“我看到了您的君王,他坐在游船的操縱台前。他對您說……他對您說,‘請您簽署加入證書吧。’” ※ ※ ※ 次日晚上,印度副王和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堅強支柱——歷代摩訶羅闍和納瓦布的后裔們薈萃一堂,一起出席最后一次盛大的宴會。酒宴上气氛凄涼,蒙巴頓触景生情,心緒憂傷,邀請英王兼印度皇帝的最忠誠的老盟友,一起為他們的君主舉杯告別。 蒙巴頓在宴會上致詞說:“當今之日,你們正處在一場革命的前夕。不久的將來,你們會失去君權。這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是,我懇請你們不要步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法國貴族階層的后塵。請你們不要拒絕八月十五日誕生的印度,新生的印度將需要你們。” 事實上,未來的印度需要有才干的行政管理人員、代表該國的駐外使節、律師、醫生、技術人員以及能夠取代英國人指揮軍隊的軍官。王公們可以自由抉擇,或者在馬球場上和里維埃拉3的海濱度過驕奢淫逸的余生,或者獻身于即將誕生的國家,与民族的杰出人物攜手一道前進。副王對他們的未來抉擇深信不疑。 -------- 3法國与意大利之間的海濱游覽胜地。 “愿你們和新生的印度站在一起!”蒙巴頓以懇求的聲調呼吁說。 ※ ※ ※ —輛旅行小汽車滿載釣魚竿、捕魚簍和長統膠鞋,在布滿碎石和車轍的道路上風馳電掣般地向前駛去,公路沿著克什米爾地區的湍急的特里卡河流迤邐伸向遠方。駕車人雙唇緊閉,目光游移不定,下頦的輪廓深深地埋在多肉的皺紋里,整個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揭示了他的性格。此人意志脆弱,优柔寡斷,荒淫無度和貪歡好色的沉痼為其贏得了喜馬拉雅山區的“博爾賈爾”4的稱號。但是,克什米爾邦的王公、素有“華貴殿下”美稱的哈利·辛格,同樣是位決定印度悲劇的關鍵人物,他的不幸風流艷事,一時間成為戰前報紙上引起轟動的事件,廣大讀者為之嘩然,拍手稱快。哈利·辛格是世襲的印度君主,其王國疆域遼闊,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居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有朝一日,印度、中國和巴基斯坦必然會在這里發生沖突。 -------- 4十五世紀意大利一封建家族,以其富有和殘忍聞名于世。 這天早上,一位高貴的客人坐在哈利·辛格的身旁。一九二一年威爾士親王訪問印度期間,蒙巴頓勳爵結識了這位君王,兩人曾在查謨的馬球場上一起縱轡疾馳。蒙巴頓今天利用拜訪之机,決定強迫哈利·辛格對其王國的前途問題發表意見。 但是,副王無意將克什米爾這只苹果裝進印度人帕泰爾的籃子里。按照情理,克什米爾似乎應當划歸巴基斯坦。該地區百分之七十七的居民為穆斯林。在其“難以實現的夢幻中”,大學生拉赫馬特·阿里會集了五塊領土,克什米爾屬于其中之一。巴基斯坦(Pakistan)中的“K”字來自英文字母Kashmir(克什米爾)。 副王接受這一合乎邏輯的解決辦法。他甚至向摩訶羅闍保證,鑒于克什米爾的地理位置和絕大多數臣民屬于穆斯林這一情況,如果王公將其命運与巴基斯坦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那么國大党的領導人不會對此提出异議。与此同時,真納曾對副王許諾,這位印度王公在新生的巴基斯坦內,定會受到熱情款待和高官厚祿的待遇。 “但是,我不想以任何借口將克什米爾拱讓給巴基斯坦。”王公反駁說, “如果是這樣,那么您可以選擇印度。”副王辯護道:“我本人向您保證,如果遭到巴基斯坦的侵略,務必立即為您派遣一個步兵師的兵力,協助您維護邊界的完整。” “但是我同樣不愿意將我的王國獻給印度。我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我非常遺憾地告訴您,這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副王怫然作色,聲色俱厲。“您的王國疆域遼闊,人煙稀少,完全處于其他國家的包圍之中。您未來的兩個鄰國相互仇視,各不相讓。您的國家將是兩個鄰國的長期賭注,最后終將發展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廝殺的戰場。這就是您未來的命運。如果不小心謹慎,您將會喪失御座,乃至生命。” 摩訶羅闍微微搖頭,沉默良久,心情悶悶不樂,一直到釣魚場前未說一句話。 蒙巴頓不厭其煩地卷土重來。第三天,他感到這位故友的決心開始動搖,于是趁熱打鐵,建議与王公及其首相舉行會晤,磋商起草一份原則協議,放棄宣布獨立的任何奢望,同時表示愿意將其王國內命運依附于兩個即將誕生的國家之一。 “好主意,我們明天將舉行會晤。”王公欣然表示贊同。 但是,這只苹果頑固地挂在枝頭,紋絲不動。翌日清晨,一位副官前來稟告副王說,殿下因腸胃紊亂,身体欠佳,不能如期參加會議。蒙巴頓心里明白,這只不過是外交疾病而已,自此,他從未再會見過哈利·辛格。這場“消化不良症”是未來一場悲劇的序幕,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從此不斷惡化。 ※ ※ ※ 副王有幸和印度的其他摩訶羅闍們打交道。對某些王公來說,在加入證書上簽字,猶如經受一場疼痛難忍的外科手術。印度中部的一位羅闍簽署加入證書時痛不欲生,后來猝然死于心髒病。多普爾邦的摩訶羅闍潸然淚下,聲調凄楚地對蒙巴頓說。“加入證書撕毀了我們之間的聯盟,一七六五年以來,它將我們的祖先和你們國王的祖先聯系在一起。”巴羅達邦的王公象小孩似地嚶嚶哭泣,最后頹然昏蹶在地上。他的祖父曾使用金剛石細粉,企圖毒死英國駐扎官。某個彈丸王國的羅闍舉棋不定,躊躇數日,因為他始終相信其君權神圣超凡。在巴地阿拉邦的王公宮殿的宴會大廳里,旁遮普省的八位王公舉行儀式,一起簽署了加入證書。在這里,“華貴公子”普平德爾爵士曾舉行過印度歷史上奢華無比的酒宴。据一位目擊者回憶說,當時簽字儀式在“悲愴的气氛中進行,好象人們參加火化葬禮一樣”。 一小撮王公頑固地反對蒙巴頓的勸告。那位自詡為“太陽之子”的烏代普爾邦的王公,費盡心机,大肆活動,以期与其他同僚們組成一個獨立王國聯邦。特拉凡哥爾邦位于印度南部,擁有港口和丰富的鈾礦資源。該邦的摩訶羅闍在其首相慫恿下,公然要求他的王國獲得獨立。 隨著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日益臨近,對于少數反抗者施加的壓力亦愈加嚴厲。瓦拉布貝·帕泰爾發出指示,命令在國大党沒有支部的土邦里舉行游行示威活動。奧里薩邦的王公被示威群眾圍困在宮殿內,只要他不簽署歸順協議,將永遠不得离開宮殿。特拉凡哥爾邦的首相遇刺身亡,王公聞此大吃一惊,怔忡不安,急忙電告新德里,同意簽署加入證書。 任何同意簽署加入證書的王公,沒有象喬德普爾邦的年輕摩訶羅闍制造一起如此惊心動魄的事件。這位王公的曾祖父,曾把印有自己名字的短褲傳入歐洲。王公意識到因自己的行為不端,聲名狼藉,不會得到印度未來社會主義國家的青睞,因而暗中活動,秘密与賈伊薩梅爾邦的王公和真納會晤,以便摸清底細,如果他們決定將自己的印度王國与巴基斯坦合并,穆斯林領導人究竟會如何款待他們。 真納樂不可支,決計從印度國大党敵手中奪回兩個重要地盤,于是迫不及待地遞給喬德普爾邦的王公一頁白紙。 “您只需將您的要求寫在上面,然后我立刻簽字。”真納說道。 兩位客人被弄得措手不及,要求回去再考慮考慮。回到旅館后,他們与正在等候他們的V·P·梅農邂逅相遇。在西姆拉期間,這位印度合作者曾為副王起草過新的分治方案,眼下正在王公事務部任職,是瓦拉布貝·帕泰爾的心腹謀士。在此之前,梅農已秘密獲悉兩位王公的行動,它有可能唆使拉賈斯坦的其他土邦倒向巴基斯坦一邊。梅農告知喬德普爾邦的摩訶羅闍說,蒙巴頓希望緊急會見他。 梅農抵達宮殿后,把喬德普爾邦的王公留在候見廳內,然后急沖沖地跑進走廊內到處尋找副王,然而副王對這次拜見一無所知。梅農最后終于在洗澡間內找到了副王,乞求他教訓一頓這位冥頑不化的王公。蒙巴頓費盡口舌,最終說服了年輕的君主,指出他雙手將其印度王國讓給真納,純屬不智之舉。蒙巴頓允諾說,如果王公放棄荒唐主意,帕泰爾可對他寬大為怀,既往不咎。 副王剛剛离開他們,向臥室方向走去,王公立即拔出手槍,直逼被嚇得魂不附体的可怜梅農,并大聲叫道,“我決不會屈服于你們的威脅!”蒙巴頓听到叫喊聲后,急忙轉過身來,疾步上前解除了性情暴躁的王公的武器,沒收了他的手槍。 三天之后,喬德普爾邦的王公在加入證書上簽了字。此后不久,他突然心血來潮,忘卻不久前的痛苦時刻,決意把昔日的悲傷深深地隱藏在心底,并舉行盛大宴會,邀請梅農在貴賓席上入座。整整一天,傳杯換盞,威士忌和香檳酒源源不斷,放量醉飽這位飲食有制的素食主義官員。隨后,他吩咐筵席排開,烤肉野味擺滿餐桌,笙笛婉轉悠揚,舞女們在悠揚清歌中翩躚舉步。可怜的梅農度過了杯弓蛇影的一夜。但是,更大的苦頭在等待著他。 席間,王公突然酒瘋大作,把包頭纏巾扔在地上,辭退了樂師和舞女,揚言他將親自駕駛私人專机送梅農回新德里。飛机猶如火箭般地驟然起飛,飽嘗豪宴之苦的梅農,一路上被可怕的顛簸折騰得半死,最后總算安全抵達目的地。梅農臉色慘白,嘔吐不止,搖搖晃晃地走出机艙,不斷顫抖的雙手拿著加入證書,它使帕泰爾的籃子里又多了一只苹果。 雖然最后一批頑固不化的王公拖延時間,遲遲拒不簽署加入證書,但是副王仍然可望在八月十五日之前履行与瓦拉布貝·帕泰爾達成的協議。他為慶祝印度獨立而呈獻的籃子,現在業已盛滿苹果。除五位王公之外,由于他們的領土位于分治后的巴基斯坦境內,因而宣布歸順真納,蒙巴頓几乎取得所有王公們的許諾,同意加入新生的印度。僅有三個土邦屬于特殊情況,但是他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印度半島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土邦王公,在惶恐不安、擔心在印度教徒統治下的印度喪失特權的穆斯林狂熱分子的陰謀唆使下,斷然拒絕蒙巴頓的勸告。海得拉巴邦的尼查姆,拒絕屈從新生印度的霸權統治,絕望地進行垂死掙扎,希望英國承認他的獨立自治領的地位。他居住的宮殿到處堆滿首飾、寶石和用舊報紙包裝的成捆錢幣。君主不時從那里傳出聲殊悲切的歎息聲,抱怨“昔日的老盟友拋棄了他”,惋惜將他与英王兼印度皇帝連在一起的“悠久忠誠的紐帶關系”從此切斷。 此外,克什米爾邦同樣拒絕屈從于印度的統治。至于第三位王公,促使他拒不屈從的原因与眾不同。在真納的特工人員慫恿下,米納加德邦的尼查姆相信,印度獨立后采取的第一項措施,首先在于毒死他的愛犬,因而他毅然決定宣布,他的小小王國与巴基斯坦合并,雖然該邦地處印度領土之內。 ※ ※ ※ “先生們,請允許我向你們介紹,這是旁遮普刑事調查部的警官薩維奇。我想,他的談話會引起你們的興趣。”蒙巴頓八月五日清晨向兩位穆斯林領導人宣布說,隨后把他們挽留在辦公室內。 真納与其得力助手列雅格特·阿里·汗對此頗為重視,尤其是這位英國警官所屬的組織聞名遐邇,是印度全國第一流情報机构。 薩維奇使勁地清了清嗓子,然后開始敘述有關情況。他所披露的情報,是從經過多次審訊旁遮普省被逮捕的歹徒獲悉的。由于情報高度机密,他動身离開拉合爾前,受命默默記在心里。 据薩維奇透露,一小撮錫克族极端分子,不久前与印度极端民族主義分子組織——臭名昭著的印度宗教狂熱分子團体國民公仆團5——串通一气。他們的頭目是幼儿園老師塔拉·辛格,他曾于當年六月鼓動其支持者們在全國各地制造流血事件。兩個集團經過協商,決定集中使用雙方的人力和物力,准備采取兩起恐怖行動。 -------- 5國民公仆團是狂熱的印度教徒組織,公開宣稱崇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圣雄甘地遇刺身亡后,該組織暫時被取締。 錫克人依靠其平日的軍事訓練和使用炸藥的經驗,擔任炸毀從印度開往巴基斯坦的專用列車的任務,火車上滿載人員和這個新生國家剛剛分到的物質財富。塔拉·辛格已經安排好通訊站和報務人員,負責通報專車的開動時間和沿途經過的路線,然后由武裝暴徒襲擊、摧毀列車。 國民公仆團負責承擔第二階段的行動任務,与錫克人相反,該組織內的印度教徒成員較容易喬裝打扮成穆斯林。它計划派遣亡命徒潛入卡拉奇城。刑事調查部眼下尚不清楚他們的确切人數,僅僅知道他們每人身上攜帶一枚英制米爾斯手榴彈。歹徒之間互不相識,因而個別成員被捕后不會危及整個行動計划。 据透露,八月十四日那天,凶手們計划藏匿在真納的車隊所經過路線的兩旁,那時,穆罕默德·阿里·真納乘車离開國民議會前往官邸,沿途經過披上節日盛裝的卡拉奇各街道。過去,一位狂熱的塞爾維亞青年把整個歐洲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之中,現在,只要一名恐怖分子向敞篷汽車投擲一枚手榴彈,即可殺害處于榮耀頂峰的巴基斯坦之父。國民公仆團夢想,暗殺事件激起的怒潮一定會席卷整個印度次大陸,從而導致一場腥風血雨的內戰,占絕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必然贏得這場胜利。 听到這里,真納面色如土。列雅格特·阿里·汗敦促蒙巴頓發布命令,立即逮捕所有錫克族領導人。副王舉棋不定,因為這樣同樣可能會引起一場內戰,這正是國民公仆團夢寐以求的目標。 副王轉過身子對警官說道: “如果我命令旁遮普省督逮捕錫克族領導人,不知意下如何?” 面對這一情況,薩維奇漫不經心地暗自盤算:“看來,這是件要命的差事。”他心里清楚,錫克族領導人躲藏在阿姆利則的金廟內,廟宇的地下室里堆放各种各樣的武器。任何錫克或者印度警察不會同意進入寺廟逮捕他們,穆斯林警察進行干預更是難以想象。 “我非常遺憾地告訴您,目前旁遮普警察局內忠誠分子不多,因而難以完成這一任務。我不得不再重复一次,眼下我沒有任何辦法執行這一命令。”薩維奇警官回答說。 蒙巴頓思慮再三,最后宣布說,他將征詢旁遮普省督埃文·詹金斯爵士的看法,以及獨立后擔任管理該省的印巴雙方的兩位負責人的意見。 听到這一決定后,列雅格特·阿里·汗雷霆震怒,簡直從椅子上跳了下來。 “難道你們置真納先生的生命于不顧!”他憤怒地質問道。 “這完全是您自己的看法。”副王冷冰冰地反駁說。“您須明白,我將和真納先生同乘一輛汽車,如果他遭人暗算,我也會得到同樣的命運;但是,即使出現這种情況,在未取得三位省督的同意之前,我不打算將六百万錫克人的領袖們投入監獄。” 警官薩維奇當天晚上返回拉合爾,隨身攜帶一封致詹金斯省督的信件,書信小心翼翼地藏匿在短襯褲內。對旁遮普了如指掌的省督看過信后,聳聳肩膀,表示無能為力。 “我們也奈何他們不得呀!”埃文·詹金斯爵士心情憂傷地歎道。 五天之后,八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夜晚,塔拉·辛格指揮的錫克人突擊隊,將他們与國民公仆團聯合制定的計划的第一部分付諸實施。在旁遮普省的費羅茲普爾縣,兩包炸藥驟然爆炸,一列巴基斯坦專用列車在距吉達爾巴哈車站九公里處挨炸出軌。 ※ ※ ※ 從來到過印度的英國律師,剛剛開始了解剖工作。西里爾·拉德克利夫爵士幽居別墅,与世隔絕,別墅飾有綠色百葉窗戶,是副王在宮殿的圍牆內專門為他安排的。在新德里令人透不過气的酷暑中,他在皇家工兵的軍用地圖上划分邊界,分隔八千八百万印度人。 鑒于有關各方為他規定的時間短促緊迫,西里爾·拉德克利夫必須孤獨一人地在這座屋宇內完成使命。他与他正在肢解的廣大人民群眾脫离任何接触,因而只有當他參閱抽象的資料、地圖、統計數字或者其他報告材料時,方可隱約預見到他那把手術刀在這塊万靈生息的土地上產生的影響。 每天,他切斷一條深深扎根于旁遮普大地上的灌溉系統,好象割斷人体的靜脈,然而他尚未真正意識到此舉對這塊土地產生的影響。他心里明白,在旁遮普省,水意味著生命,誰控制了水源,即拿握了生死之權。但是,隨著他的鉛筆移動,他不得不切斷灌溉网、閘門和蓄水庫。稻田和麥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然而他從未目睹過它們,他划分的邊界經過數百個村庄,然而他從未參觀過任何農村,也難以想象到不幸的農民突然喪失土地、水井和道路后的痛苦心情。他永遠難以親臨現場,減輕其決定帶來的人間悲劇。不少村庄失去了庄稼,工厂失去了原料供應,發電站失去了供電線路。所有這些不幸,是由于他必須每天荒謬地分割這個國家几十公里長的土地造成的,然而他對該國的經濟、農業、尤其是人民是那樣的陌生。 西里爾·拉德克利夫手頭掌握的資料常常少得可怜。他缺乏大比例尺地圖,其他地圖提供的情況有時謬誤百出。旁遮普省的五大河流即為一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五條河流的流經路線,有時与官方的水道測量部門提供的情況相差數公里之遠。作為拉德克利夫的基本參考材料,人口統計數字同樣不夠准确,有關各方為了支持其相互對立的要求,經常隨意篡改材料。 印度兩大省份中,孟加拉省引起的麻煩還少些。拉德克利夫僅僅對加爾各答的前途舉棋不定。在他看來,真納關于占有該城的要求好似順理成章,因為通過加爾各答,孟加拉省生產的黃麻可源源不斷地運往加工工厂和出口港口。但在該城居民中,印度人占絕大多數,因而拉德克利夫認為,這一情況比經濟方面的因素更為重要。原則确定后,其他方面的工作則輕而易舉。然而他所确定的邊界,“只不過是在地圖上用鉛筆划條線而已”,以及由此專橫武斷地引起一系列預科中的紛爭。在孟加拉省的沼澤地和半沼澤地平原上,沒有任何地理屏障可作為邊界划分的天然界線。 在旁遮普省,分治工作尤為棘手。居住在拉合爾城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人數大致相等,雙方怀著同樣的激情,一致要求該城屬自己所有。錫克人認為,阿姆利則及其金廟應歸屬印度,但是該城地處穆斯林居民區的包圍之中。事實上,整個旁遮普省錯綜复雜,不同教派雜居一起,犬牙交錯。如果拉德克利夫執意按照維護各教派領土完整的原則划分邊界,那么可能會出現塊塊飛地,甚至其進出口通道也難以得到保證;相反,如果他根据地理位置的需要,強行划定一條切實可行的界線,那么他必須采取斷然措施。 英國律師至今還記得,在印度仲夏季節的日日夜夜,天气酷熱、蒸烤、窒塞、奇悶,簡直使人無法生存。他居住的別墅內,三間屋宇的地上擺滿地圖、文件以及打印在數百張精細紙張上的各類匯報材料。每當他身穿襯衫工作時,文件紙往往沾貼在汗流涔涔的手臂上,在皮膚上留下一片奇特的痕跡,痕跡有時帶有几十万人向他表示希望,或者悲觀失望的字樣。一只電風扇懸挂在天花板上,不時攪動著灼熱燙人的熱空气。有些時候,在神秘莫測的放電作用影響下,風扇螺旋槳發瘋似地飛快轉動,在別墅內掀起一股強大的狂風熱浪,各种文件隨即在房間內狂飛亂舞。象征性的風暴告訴人們,悲慘的命運即將降臨到勞遮普省各個不幸的村庄。 拉德克利夫心里明白,分治方案頒布之日,即是流血事件爆發之時。他同時清楚,目前一股憤怒風暴開始興起,席卷他正在分割的某些村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經過世世代代的和睦相處和宁靜生活之后,現在瘋狂地扭作一團,相互廝殺。 除了上述消息外,拉德克利夫与外界几乎毫無接触。有時他冒險外出參加招待會或者晚宴,轉眼之間被包圍得水泄不通,人們紛紛向他遞交請愿書。他的唯一消遣時刻是短暫的散步。每天下午,他沿著假山踱來踱去,英國人一八五七年在這里糾集軍隊,鎮壓德里的反抗者。 午夜時分,拉德克利夫疲憊不堪,走出房間來到花園,在桉樹下漫步片刻。一位年輕助手有時伴陪他散步。拉德克利夫內心苦悶,經常一聲不響地在花園里蹀躞。有時兩人交談數句。但是出于禮節方面的考慮,他不得將其內心的苦衷告訴任何人,那位華輕助手談吐審慎,從不向他提出任何問題。此時此刻,在印度酷熱的夜晚里,兩位牛津大學的校友只好談論牛津大學的往日趣聞。 拉德克利夫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一筆一筆地勾勒線條,分治邊界慢慢地在他的筆下出現。他的腦海里常常浮現出這樣的想法:“我要盡快地、令人滿意地完成這項可怕的任務。但是,所有這些無濟于事。雖然我竭盡全力,當我結束任務之日,他們隨即開始相互慘殺。” ※ ※ ※ 在旁遮普省,悲慘事件開始發生。該省管理完善,在印度全國首屈一指,現在公路和鐵路運輸已無任何安全保障。成群結隊的錫克人在農村中轉來轉去,襲擊穆斯林城鎮和居民區。暗殺和搶劫浪潮席卷拉合爾城,一位英國警官對此寫道;“好象整座城市正在毀滅自己。”在中央郵政局內,到處堆滿寄給印度教徒和錫克人的明信片,上面印有肢体殘缺不全的男人尸体以及慘遭奸污和殺戮的婦女們的照片。明信片的背面寫有這樣的字樣:“我們的兄弟姐妹落入穆斯林手中后,竟然遭到如此目不忍睹的悲慘結局。你們要馬上离開這里,以免這些暴徒對你們下毒手!”這是穆斯林聯盟進行的心理戰爭,企圖在印度教徒和錫克人中制造恐怖气氛。 在各住宅區,昔日居民們為彼此之間的寬容精神感到自豪,如今在穆斯林住宅的牆上出現伊斯蘭教的綠色新月標記,房屋的主人希望借此免遭同一教派搶劫者的襲擊。一位屬于人數不多、未卷入宗教狂熱旋渦的襖教派商人,在位于勞倫斯大街宅第的門上寫下一簡短文告,成為拉合爾往日太平盛世時代的墓志銘。他在文告中寫道:“穆斯林、錫克人和印度教徒皆為兄弟,但是,我的兄弟們,此宅屬于一位襖教徒。” 鑒于土著警察中開小差者日漸增多,制止暴力事件浪潮的責任理所當然地落在少數英國警察肩上。曾在旁遮普省服役達十五年之久的帕特里克·法默,過去僅僅開過一次槍,后來他回憶說:“那時你沒有時間想到怜憫之心,你須首先使用沖鋒槍,然后再質問對方。”另一名警察比利·理查,至今仍然清楚記得晚上巡邏時的情景。他乘坐吉普車穿過古城空無一人的市場,熊熊的火焰把街區照得通明,不遠處,屋頂上不時傳來穆斯林警戒員的令人厭煩的呼叫聲:“注意啦!注意啦!……”的叫喊聲從這一街巷傳入另一街巷。 英國警察對印度忠心耿耿,為能在警察中服役引以為榮,堅信在任何情況下有能力維持旁遮普省的秩序,同時對席卷該省的悲慘事件感到痛心。他們指責煽動者、錫克教徒和穆斯林聯盟制造事端,但是首先責怪蟄伏在新德里宮殿中的“狂妄海軍上將”,抱怨他“急不可耐地結束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蒼天好似故意和他們作對。日复一日,他們察天觀云,尋覓季風帶來的烏云,但是季風總是姍姍來遲。唯有季風帶來的滂沱大雨才能扑滅熊熊燃燒的烈火,它那清爽宜人的涼气方可驅散使人喘不出气的暑熱。季風歷來是鎮壓騷亂事件的最有效武器,但是英國警察從來未能控制它。 由于局勢不斷惡化,英國最后派遣軍隊增援警察,同時發布四十八小時宵禁令。但是,這些措施絲毫未能緩和緊張局勢。警察局長魯利·迪安一籌莫展,最后居然使用維持社會治安手冊上從未提及的計策。一天,慘無人道的暴力事件爆發后,魯利·迪安將警察用的軍樂隊調往阿姆利則城的廣場上。廣場位于城市的中心,整座城市正在烈火和鮮血中消失。在那里,警察局的樂師們為蓋住熊熊火焰燃燒時的劈啪聲,不遺余力地搖唇鼓舌,大肆演奏流行歌劇“吉爾伯特和薩利文”的片斷,期望以悅耳的旋律把陷入狂亂的城市拉到理智的軌道上來。 ※ ※ ※ 為了在八月十五日之后維持旁遮普省的社會秩序,蒙巴頓決定建立一支由五万五千人組成的特种部隊。部隊成員來自前印度軍隊的各單位,其中包括由廓爾喀人組成的部隊,他們由于紀律嚴明和尼泊爾血統出身,因而沒有卷入种族和宗教糾紛的旋渦中去。這支小型軍隊名為“旁遮普邊防軍”,由英國將軍T·W·皮特·里斯親自統帥。邊防軍的人數是旁遮普省督為應付分治所需要軍隊人數的兩倍。然而當局風雨來臨時,這支軍隊很快被淹沒吞噬,仿佛秋風掃落葉一般。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在于,尼赫魯、真納、旁遮普省督埃文·詹金斯爵士以及蒙巴頓本人,均未能預見到正在醞釀中的大規模災難性事件。他們輕率盲目,歷史學家為之茫然不知所措,對印度最后一任副王的种种非議指責也紛至沓來。 尼赫魯和真納豁達大度,擺脫宗教狂熱的羈絆,然而兩人低估了宗教狂熱驅使印度廣大人民群眾掀起狂亂暴力行動的規模,從而犯下了嚴重錯誤。他們相信,人民大眾會象他們一樣,將對分治作出合乎邏輯、通情達理的反應。他們誠摯地認為,分治不會在雙方之間激起一場較量。但是他們打錯了算盤。尼赫魯和真納被未來獨立的嘉悅之情沖昏了頭腦,將愿望和現實混淆起來。与此同時,蒙巴頓也持同樣的觀點。 在印度領導人中,只有甘地一人預見到了未來的悲慘事件。甘地与人民大眾關系密切,和舟共濟,同甘共苦,故能神秘莫測地体察民情,洞悉他們的极小心境變化。他的至愛親朋喜歡把他比作古代印度傳說中的先知。据傳,一個嚴寒冬天的夜晚,先知坐在熊熊燃燒的爐火旁邊,驀然全身凍得直打哆嗦。先知對其弟子說道:“到屋外去看看,距此不遠的黑暗處,一個可怜的窮人正凍得要死。”那位弟子在黑魆魆的夜色中找來找去,最后确實找到了那位不幸的人。据甘地的密友們說,這個傳說說明圣雄對印度靈魂前景的直覺預感。 一天,一位穆斯林婦女責備甘地反對分治。 “如果一家兄弟倆人吵吵嚷嚷安分家,希望另立爐灶過日子,難道您會反對嗎?”她質問甘地說。 “唉!”甘地喟然長歎一聲:“如果我們象兄弟似地分手道別,那倒是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不幸的是,情況絕非如此。我們雙方即將在孕育我們的母体內相互屠戮。” ※ ※ ※ 對于副王來說,在他代表英國王權統治印度的最后日子里,真正的苦惱不是旁遮普省,而是來自加爾各答城。他心里明白,派遣軍隊無濟于事,絲毫不能解決該城的問題。加爾各答城內貧民窟和市場混亂不堪,惡臭熏天,人群如流,任何人數眾多的警察部隊難以維護社會秩序。此外,由于建立旁遮普省特种武裝力量,全國各地尚可信賴的部隊所剩無几。 蒙巴頓后來回憶說:“如果加爾各答發生騷亂事件,將會引起一場血流成河的大屠殺,相比之下,旁遮普省的動亂只不過是件不足挂齒的區區小事。” 蒙巴頓必須尋求其他途徑才能維持加爾各答城的平靜局勢。他采取的辦法孤注一擲,但舍此并無他途。因為加爾各答已病入膏肓,各种藥物已然用盡,只有產生奇跡方可拯救危机局勢。為了遏制這座世界上最狂混的城市繼續爆發瘋狂的暴力行為,蒙巴頓決定向“可怜的小麻雀”圣雄甘地發出緊急呼救。 七月末的一天,蒙巴頓向甘地陳述了自己的打算。他解釋說,在旁遮普省軍隊的支持下,他尚可控制該省的局勢。但是,如果加爾各答爆發騷亂事件,“我們將會處境危難,對此我束手無策,無能為力。誠然,一個旅的兵力駐扎在加爾各答,但我無力為它派遣增援部隊。如果加爾各答點燃起騷亂之火,整座城市將會在烈焰中化成灰燼”。 “這正是您以及國大党對真納作出妥協讓步的結果。”甘地反駁道。 “情況可能如此。”蒙巴頓回答說。但是,無論是甘地或者其他任何人,當時均不能提出其他解決辦法。然而今天甘地尚可有所作為。他的個人威望及其非暴力學說,可望在加爾各答恢复平靜局面,這正是軍隊難以完成的任務。只有甘地一人是蒙巴頓的唯一援軍,他可派遣他支援窮途末路的軍隊。 “請您到加爾各答去,您只身一人將會起到千軍万馬的作用。” ※ ※ ※ 但是,老人絲毫無意前往加爾各答。他已打定主意,決定在印度獨立的日子里進行祈禱、紡線,并在諾阿卡利縣的惶恐不安的少數居民中絕食。諾阿卡利縣位于孟加拉省南部,甘地在新年之際進行的長途苦行游說活動中,曾為印度居民的安全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顧。但是除蒙巴頓之外,尚有他人懇求甘地動身前往群情沸騰的貧民窟,拯救加爾各答的局勢。 不久,另一呼聲很快響起。正如人們所料,這是最后一位人士向甘地發出的呼吁。穆斯林領導人賽義德·蘇拉瓦爾帝所代表的一切,与圣雄維護的一切价值觀念針鋒相對,背道而馳。 賽義德·蘇拉瓦爾帝体態肥胖,時年四十七歲,長期擔任加爾各答城穆斯林領導人的職務。此人是典型的政客,道德敗坏,貪財如命,甘地多次對他進行抨擊。他信奉的政治哲學簡單明确,主張如果某人一旦當選,決不能放棄其官職。蘇拉瓦爾帝依靠此道,官運亨通,貪污公款,收買打手,指示使用大棒或彎刀制服其政敵。 一九四三年孟加拉省發生大饑荒時,蘇拉瓦爾帝搶劫几十吨發放給同胞們的救濟糧食,爾后轉手在黑市上出售。平時,他身穿定做的綢緞衣服,腳蹬雙色鱷魚皮鞋。他滿頭烏發,油光閃閃,每天清晨由私人理發師專門為他精心梳理。甘地四十年來苦斗不息,決心清除整個身心里的性欲殘余,而蘇拉瓦爾帝則一味追逐加爾各答城酒吧間的舞女和高雅青樓女子;甘地有時在其飲水中慷慨地加上一點蘇打,而蘇拉瓦爾帝的酒杯則經常閃耀著香檳;圣雄每日食之粗糲,僅僅有寥寥數匙扁豆、黃豆泥和酸乳酪,而蘇拉瓦爾帝則一日三餐佳肴珍饌、肉類、咖哩和具有异國風味的糕點。丰盛的食物使他大腹便便,腦滿腸肥,与瘦骨嶙峋的同胞們形成鮮明對比。 但是,更有甚者,蘇拉瓦爾帝的雙手沾滿鮮血。真納發起著名的直接行動日時,蘇拉瓦爾帝當時任孟加拉省的首相,他宣布全省放假一天,阻止警察維持秩序,秘密鼓動穆斯林聯盟成員參加行動,因而對一九四六年八月洗劫加爾各答城的殘酷屠殺事件負直接責任。 現在,蘇拉瓦爾帝懼怕印度教徒采取報复行動,因而前來向甘地求援。 蘇拉瓦爾帝急沖沖地來到索德普爾講經所,苦苦哀求甘地不要拋棄加爾各答。當時圣雄正在索德普爾打尖逗留,准備次日動身前往諾阿卡利縣。蘇拉瓦爾帝對甘地說,現在唯有他能夠拯救加爾各答的穆斯林,平息時刻威脅該城的強大怒潮和燎原烈火。 “總而言之,”蘇拉瓦爾帝爭辯道:“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樣,同樣需要您的保護。您經常宣稱,您既屬于穆斯林也屬于印度教徒。” 甘地歷來豁達大度,尤其善于識別敵手的意圖。這次,他覺察到蘇拉瓦爾帝內心确實感到焦慮不安。 甘地回答說,他同意留在加爾各答城,但必須附帶兩個條件。首先,蘇拉瓦爾帝必須使諾阿卡利縣的穆斯林作出庄嚴許諾,絕對保證印度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一名印度教徒遭到殺害,甘地將別無抉擇,只能絕食一死。圣雄机敏地將責任推給對方,從而使蘇拉瓦爾帝擔保他自己的生命安全。 甘地得到蘇拉瓦爾奇的保證后,爾后提出第二項要求。他建議雙方結成聯盟。甘地建議,他呆在加爾各答完全取決于穆斯林領導人能否留在該城。蘇拉瓦爾帝必須日日夜校和甘地住在一起,生活在加爾各答城最肮髒不堪的貧民窟中心,同時不得攜帶任何武器和保鏢。在貧民窟內,兩人一起用自己的生命作抵押,以換取加爾各答城的平靜局勢。 甘地在蘇拉瓦爾帝同意這場交易后寫道:“我在這里身陷重重包圍之中,現在我冒著巨大危險……意想不到的事情將會發生。你們需拭目以待!” ※ ※ ※ 現在,蒙巴頓的日程表緊迫急人。對于勞累過度的副王來說,英屬印度帝國最后的日子好象“尤其令人疲憊不堪”。問題層出不窮,每天都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關于如何安排慶祝獨立活動的問題,同樣需要副王親自解決。國大党領導人堅持己見,主張按照帝國的古老而壯觀的傳統方式,“熱烈、隆重地”慶祝獨立。至于社會主義艱苦朴素的形象問題,那是以后的事情。 國大党發布指示,八月十五日那天必須關閉所有屠宰場,全國電影院免費開放,各地學校為學生發放糖果和紀念章。但是事情并非輕而易舉。在拉合爾城,官方發表一項公報說,“鑒于目前局勢動蕩不安,決定取消一切慶祝活動”。印度教徒极端組織“摩訶薩波”的領導人,反對分治國家,號召其積极分子們“禁止組織和參加八月十五日的慶祝活動”。与此相反,他們煽風點火,鼓動成員們不遺余力地為統一“被肢解的祖國”而斗爭。 在巴基斯坦,由于禮賓問題發生爭吵,暫時中斷了定于八月十四日舉行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因為在巴基斯坦正式獨立之前,真納要求其名次排在副王前面。其他令人沮喪的事情接踵而來,穆斯林領導人為之大失所望。真納乘坐的四輪華麗馬車,是用拋擲硬幣猜正反面的辦法分得的,馬車的六匹駿馬當中,發現有一匹馬瘸腿。蒙巴頓無可奈何,只得將一輛羅爾斯·羅伊斯脾敞篷汽車贈給真納,以便他舉行首次庄嚴隆重的檢閱儀式時乘車穿越卡拉奇的街區。真納親自制定巴基斯坦誕生的盛典活動節目單。根据他的指示,慶典活動將以盛大的午宴開始,宴會于八月十三日星期四在他的官邸舉行。此項建議引起一片難堪的沉靜。這時,一位同僚小心翼翼地提醒這位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的首腦說,八月十三日星期四是萊麥丹節6的最后一個禮拜,在此期間,世界上所有虔誠的穆斯林必須在日出之后与日落之前的時間里舉行齋戒。 -------- 6阿拉伯文Ramadan的音譯。希吉拉歷第九月的名稱。穆斯林在該月舉行齋戒,故又稱“齋月”。 ※ ※ ※ 當副王和英聯邦的兩個新自治領的首領們忙于解決這些無窮盡的細節問題時,英國在印度三百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正在結束,此時此刻,叮當作響的碰杯聲,告別酒會上杜松子酒和威士忌喚起人們相互發出令人傷感的許諾聲此起彼伏,交織一起。在印度全國各地到處接連不斷地舉行招待會、茶話會、宴會和盛大晚會,慶祝印度帝國走上獨立道路。 不少英國人將繼續留在印度,尤其是從事貿易的英國人,他們的祖先過去仰仗此業來到了這個國家。但是其他六万名英國人,其中包括士兵、政府官員、警察、鐵路工程師、郵電、水利和森林部門的職員,現在要返回他們經常稱之為“遙遠故鄉”的海島之國。對他們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權力轉變來勢迅猛,出人意料之外。他們必須不失時机地變賣掉省督宮殿和成群的佣人,以換取一套鄉間別墅和一筆退休金,然而通貨膨脹不久將會把它們吞食殆盡。据說,印度最美麗的地方,是你乘坐“半島和東方號”游船离開孟買時,從船尾領略到的絢麗景色。盡管如此,成千上万名英國人由于懼怕工党政府統治下的英國實行緊縮政策,因而深深怀念他們在印度度過的美好歲月。在他們的心目中,孟買碼頭的最后景象悲苦凄傷,催人淚下。 在無數個別墅內,英國人忙亂一切,打點行裝,收拾各种花邊衣飾、銀質器皿、虎皮、在孟加拉第九槍騎兵團或者在拉其普特第六槍騎兵團中犧牲的蓄有大胡子的親屬的畫像、飾有羽毛的帽盔,以及四十年前從英國運來的笨重而色調陰暗的家具。 在德里老區的月光市場,英國官員亂轟轟地聚集一起,拍賣電冰箱、電話机乃至汽車,爭相換取東方地毯、象牙、金銀首飾,或者用稻草填塞軀体的虎豹皮,為那些從未有机會到過印度半島叢林中狩獵的人帶回國內。 撤离印度的英國人,遺留下一筆令人心酸的財產——墓碑、雕像和塊塊孤寂的墳墓。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述,近二百万英國人安葬在“漂泊异國他鄉的墓穴里”,“德里城郭的牆腳下”,“阿富汗的大地上,或者距恒河七條河灣流沙不遠的土地上”。 這些歷史見證人沉睡的大地,現在業已不屬于大不列顛,但他們的遺骸將置于英國的保護之下。副王認為,“我們決不會讓死者落入异國人之手”,為此下達指令,看守墓地的事宜由英國政府直接負責。在英國國內,坎特伯雷主教為修葺基地組織募捐活動。 此外,英國人決定將一眼陰森可怖的水井內的遺骨遷移至坎普爾教堂的基地。一八五七年軍隊發生大規模嘩變時,印度造反者把九百五十名男人、女人和儿童的殘缺不全的尸体拋入井內。井旁豎立的碑文譴責這次屠殺事件,后被小心翼翼地蓋上罩布,以免損傷印度人民的自尊心。 動身离印時刻,出現不少富有英國特色的場面。為數眾多的軍官,不忍心看到驍勇善戰的駿馬在印度雙輪馬車的車轅間痛苦地度過余生,宁愿以手槍結束它們的生命。這些烈馬奔馳如飛,曾為他們贏得一場場馬球比賽。喬治·諾埃爾·史密斯上校雖經多方努力,但仍未能為奎達軍校的成群獵犬找到一位真正殷勤好客的主人,最后只好忍痛將上百只愛犬宰殺掉。這位上校后來回憶說,執行屠殺“和我們一起進行過多次精彩体育比賽的親愛老戰友”的任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差事之一”。關于印度分治后獵犬俱樂部的前景問題,副王參政院曾開會研究過此事。 蒙巴頓發布正式法令指出,大英帝國的所有官方紀念物,必須原封不動地留在當地,其中包括克萊武、哈斯丁斯7和威萊斯萊8的巨幅畫像,以及他的曾祖母維多利亞的剛勁有力的雕像。所有戰利品、銀質器皿、旌旗、軍服、古玩,所有大英帝國昔日統治和舉行盛大儀式的見證物,均必須全部遺留給印度和巴基斯坦,由這兩個國家隨意使用。 -------- 7一七七四年十月至一七八五年二月任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印度總督。在此之前,他于一七七二年四月擔任孟加拉省總督。 伊斯梅勳爵就此指出,英國希望“兩個新生的國家能夠怀著驕傲的心情回憶起我們和印度有過三個世紀的合作經歷。當然,他們可能會拒絕接受這些紀念物,但這須由他們自己表示”。 副王雖然發布命令,但英國統治時期的數件珍寶仍然不翼而飛。一些軍官心情難過地离開他們所在的部隊,暗中收藏了他們在德干或者旁遮普塵土飛揚的運動場上贏得的戰利品,然后帶回彌漫著悠悠愁霧的海島王國的兵營內。在孟買城,即將返回英國的海關局局長維克托·馬修斯,把兩名海關檢查員召見到自己的辦公室。 他用手指著放在辦公桌后面的一只巨大鐵箱,箱子的唯一一把鑰匙由他掌管。馬修斯的部下約翰·沃德·奧爾神情庄重地打開鐵箱,期望從中發現价值千金的印度雕刻,或者全身挂滿首飾的佛像。使他大為惊愕的是,整個箱子裝滿排列整齊的書籍。這些“奇珍异寶”是對官僚主義美德的絕好贊賞。事實上,箱內的書籍是英國海關五十年來查收的全部淫書淫畫,書畫淫穢下流,不堪入目,甚至對全國各地寺廟充斥絕世之作的色情塑像的國家來說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馬修斯庄嚴地把鐵箱的鑰匙遞給和他長期工作的助手威廉·威徹。他宣布說,現在他可以放心地离開印度,因為海關的“奇珍异寶”將一如既往地由英國人掌管。 ※ ※ ※ 他一如往日,孤身一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默然無語,緩步向孟買穆斯林公墓的一尊墓碑走去。他來到這里表示心愿,几天以后,數百万其他穆斯林也將前來這里。真納動身返回巴基斯坦故土之前,在墓碑前放置最后一束鮮花,從此以后,他將永遠看不到墓碑。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是位卓越非凡的人物,然而在其一生中,他傾注在妻子身上深切和熾烈的愛情,大概更為超群出眾,惹人注目。他們的戀愛和結婚史,是向當時印度社會种种陳規陋習發起的—場挑戰。事實上,露蒂·真納本來不應當埋葬在穆斯林墓地,因為這位印度穆斯林救世主的妻子不是出生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露蒂·真納是位襖教徒,屬于古代波斯崇拜圣火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后裔的一支。人死之后,瑣羅亞斯德教徒把死者的遺体停放在塔頂,讓鶩鷹一塊塊地將尸体吞食殆盡。 真納四十一歲那年,正當他似乎注定要獨身地度過今后一生時,在大吉岭的一次度假中,狂熱地愛上了他的一位朋友的女儿露蒂。露蒂比直納小二十四歲,也深深地迷戀上真納。姑娘的父親獲悉此事后大發雷霆,后經法院判決,嚴禁他往日的朋友再來會見他的女儿。但是,多情的露蒂十八歲生日那天,僅僅抱著一只小狗,偷偷地离開了百万富翁的宅邸,然后和真納結成伉儷。 婚后,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年。露蒂·真納容貌妍秀,体態端淑,光艷動人,一時間在以窈窕淑女著稱的孟買城傳為佳話。她身材頎長,平時喜歡身披半透明的紗麗,或緊身衣裙,把軀体的各個部位顯露出來,引起守舊人家的反感。露蒂既是一位上流社會的女士,也是一位狂熱的印度民族主義者。 但是,由于年齡懸殊,性格各异,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和。年輕的妻子感情丰富,熱情奔放,常常使丈夫處境難堪,并貽誤他的政治生涯。性格嚴峻的真納雖然激情蕩漾,但日益感到難以和性情易變、情火熾烈的妻子和睦相處。一九二八年的一個晚上,真納所鐘愛的而未能理解的人离開了他,他的夢想從此化為烏有。一年之后,露蒂因過量使用嗎啡以減輕所患不治之症帶來的痛苦,于一九二九年二月去世。妻子出走使真納公開受辱,她的去逝更加劇了他的痛苦心情。安葬妻子時,真納第一個在墓穴上放下一把黃土,然后凄楚地失聲慟哭;今天他來到這里,在墓前獻上一束鮮花。這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在公開場合最后一次感情流露。從那時起,他將整個一生致力于喚起印度穆斯林覺醒的斗爭。 ※ ※ ※ 真納佩帶著單片眼鏡,這是他目前保留的英國紳士派頭的唯一裝飾品。他收拾起高級考究西服,脫下黑白兩色相間的雅致皮鞋。現在,穆罕默德·阿里·真納乘坐飛机飛往首都卡拉奇,衣著裝束一反往日,与五十年前他离開卡拉奇港口前往倫敦攻讀法律時判若兩人。他換上一件窄長的“舍瓦尼”9上衣,衣服鈕扣一直扣至頸下,下面穿一條齊踝緊身的“朱利達爾”9。 -------- 8一七九八年五月至一八○五年七月任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印度總督。 9均為巴基斯坦民族服裝。 真納的年輕侍從武官賽義德·阿桑海軍上尉,前不久還是副王心愛的副官,由于他才華過人,后由副王親自指定護衛巴基斯坦新任總督的安全。賽義德·阿桑陪同真納走到銀灰色DC-3的舷梯下,飛机是蒙巴頓勳爵專門為他提供的。當穆斯林領袖走進度机時,他回首凝視著這座城市,在這里他曾為建立伊斯蘭教國家進行過斗爭。他說,“我想,這是我最后一次親眼目睹新德里了。” 真納過去居住的寓所位于奧朗則布大街十號,現在已轉賣給他人。長期以來,他在這幢房間內組織斗爭,經常坐在一幅巨大的銀灰色印度地圖前面,上面划有他的“夢寐以求、難以實現”的國家的邊界線。命運是那樣地嘲弄人生。如今房間的新主人是位富有的實業家,名叫塞思·戴爾米阿。几小時之后,在穆斯林聯盟的綠白兩色旗幟迎風飄揚的地方,一面“神牛圣旗”——禁止宰殺神牛聯盟的標記——將要徐徐升起,真納昔日的住所從今以后將成為該組織的指揮中心。 真納吃力地登上飛机舷梯,疲憊不堪,气喘吁吁,最后癱倒在座位上。他坐在那里神情淡漠,目光呆滯,這時英國駕駛員發動馬達,駕駛飛机在跑道上滑行。當DC-3飛离地面的瞬間,年輕的賽義德·阿桑听到真納好象自言自語地低聲說道:“現在,過去的事情到此告終,新的一頁業已開始。” 整個旅行過程中,真納專心致志地翻閱報紙。他從左邊的一堆報紙中取出一份,看完后把它整整齊齊疊好,然后再一一放在右邊的座位上。當他閱讀到關于他贏得胜利的熱情洋溢報道時,他的面部始終未浮現出任何激動的表情。整個旅途中,他未說過一句話,未流露出絲毫感情,未透露關于他的夢想變成現實時的任何微小感受。飛机飛臨卡拉奇上空時,侍從副官賽義德·阿桑在机翼下驀然發現“一片漫無邊際的沙漠,身著白色衣服的人群,宛如海潮似地在上面蠕動”。在太陽光的反射下,白色的衣服尤其引人注目。真納的妹妹法蒂瑪興奮不已,緊緊握住他的手高聲叫道: “真納,真納,快來看!” 真納把頭轉向舷窗,然而他始終神情堅毅,面無表情。“啊!竟有這么多人!”他緩緩低聲說道。 穆斯林領袖旅途困頓,筋疲力盡,DC-3著陸后,他已無力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賽義德·阿桑赶忙走上前去助他一臂之力,但遭到真納的拒絕。偉大領袖決不能在他人的挽扶下步入首都。真功振作精神,用盡平生力气從座位上站起,走下飛机舷梯,在歡騰的人群中擠出一條小路,向等待著他的汽車走去。 真納一行從飛机上看到的浩瀚如海的歡迎人群,聚集在他們經過的道路兩旁,從机場一直伸展到市中心。沿途,“巴基斯坦万歲”和“真納万歲”的歡呼聲,不時從成千上万名歡迎者的內心深處爆發出來。 但是,車隊經過一條街區時,那里的人群卻默不作聲。真納提醒別人說:“這大概是印度教徒區。他們畢竟沒有什么可值得高興的。”當真納經過一幢兩層樓的黃色砂岩房子時,他的面部表情仍然無動于衷,正象他從新德里來到卡拉奇的旅途中的表情一樣。一八七六年圣誕節,真納在這座樓房里出生十。 -------- 十關于真納的出生年月說法不一。一說他生于一八七五年十月二十日,另有材料說是—八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真納邁著緩慢的步子登上過去英國省督居住的宮殿的台階,這時,他那令人難以捉摸的面部開始浮現出輕快的表情。宮殿縱向排列,現在巳成為真納的府邸。真納在樓梯的頂端停留片刻,喘了口气,然后回過頭來轉向年輕的侍從副官。此刻,一線笑意掠過他的面龐。 “你知道嗎?我從來沒有指望我在世的時候能看到巴基斯坦。”他對副官說道。 ※ ※ ※ 不足三十六小時之后,大不列顛在印度的一代業績將要壽終正寢。在英屬印度母腹的劇烈陣痛中,地球上兩個名列第二和第五位的國家即將誕生。一場冒險活動隨之宣告結束,其來勢之快出乎任何人的預料之外,其中包括副王本人。五個月之前,副王乘坐飛机從濃霧彌漫的諾索爾特机場起飛直飛地處東方的國家。 但是,某种憂慮現在一直糾纏著蒙巴頓。他希望印度帝國在榮耀的頂峰以及同情和友善的熱烈气氛中黯然消失,以此告訴人們,英國同大英帝國的美麗富饒前殖民地之間的特殊關系必須繼續維護下去。 但是,同情和友善的气氛現在隨時可能遭到破坏,西里爾·拉德克利夫爵士的工作成果一旦公諸于世,一切美好的希望可能煙消云散。蒙巴頓意識到,有關雙方將會對英國律師的仲裁提出強烈异議,因而他下達指示,必須在八月十六日之前對拉德克利夫的結論性材料嚴格保密。他心里清楚,英國律師的結論會掀起一場巨瀾。印度和巴基斯坦即將問世,然而這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卻對各自國家的基本概況一無所知。在旁遮普和孟加拉省的數百個村庄里,成千上万名居民必然怀著恐懼和怔忡不安的心情度過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當人們尚不清楚究竟獨立帶來幸福還是痛苦時,那么他們如何能夠興高采烈去參加慶典活動呢? 但是對其他億万居民來說,八月十五日將是大喜的日子,“讓印度人痛快地歡慶他們的獨立日吧!時隔不久,他們必然會意識到事物的另一方面。”蒙巴頓自言自語地說道。 副王在拍給倫敦的電報中指出:“我已決定采取措施,印度領導人不會在八月十五日之前獲悉邊界走向的有關情況。否則,我們關于在英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于獨立日那天建立良好關系的一切努力和希望,恐怕會毀于—旦。” 八月十三日早晨,西里爾·拉德克利夫爵士的報告送到副王的宮殿,蒙巴頓吩咐下屬,將兩個分別呈送給真納和尼赫魯的黃色信封鎖在他的綠色皮電文箱里。在未來的七十二小時內,當印度全國各地盡情地跳舞歡唱之際,英國律師剛剛划分的邊界材料躺在小小的皮箱內。猶如潘朵拉的盒子□藏匿的禍害,一旦鑰匙轉動,盒子打開,全部禍水將會淹沒沉醉于歡樂气氛中的大陸。 -------- □潘朵拉是希腊神話中人類第一個女人。据希腊神話,宙斯給潘朵拉—個盒子,后來盒子打開,里面所裝的各种禍害即被放出來散布人間。后喻一切禍害之源。 ※ ※ ※ 在兵營內、宿營地、各地要塞和戰地哨所旁,一支偉大軍隊中的印度、錫克和穆斯林士兵相互道別,与半島分治的同時,軍隊也慘遭肢解。在新德里城,歷史悠久、戰功卓著的普羅賓騎兵團中的錫克族和多格拉族士兵大隊舉行盛大宴會,熱烈歡送穆斯林大隊的戰友。賓主聚集在檢閱場上,一起品嘗丰盛的晚宴,一桌桌筵席上擺滿熱气騰騰的米飯、咖哩雞塊、烤羊肉串以及用大米、焦糖、桂皮和巴旦杏仁制作的傳統糕點。酒宴闌珊之際,錫克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手挽手地翩然起舞,一起跳起最后一曲節奏強烈、舞步獷悍的法蘭多拉舞。晚會气氛熱烈,感人肺腑,在騎兵團史上實屬罕見。 駐扎在屬于巴基斯坦地區的穆斯林士兵們,同樣也為即將返回印度的錫克族和印度教徒戰友們組織了類似的慶祝活動。在拉瓦爾品第,第二騎兵團舉行了盛大“祝福酒宴”,為動身遠行的人熱烈餞行。所存出席宴會的印度和錫克族軍官相繼致詞,一些人甚至傷怀難過,淚水盈盈,共同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過他們進行艱苦卓絕戰斗的穆斯林上校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致意。 “今后無論你們走到那里,我們將永遠是兄弟,因為我們的鮮血曾流在一起。”伊德里斯提高嗓門說道。 這位穆斯林上校公然無視未來巴基斯坦軍隊司令部頒發的命令,命令要求印度和錫克族部隊必須在撤离前上交武器。他說:“這些人出身行伍。他們佩帶武器來到這里,同樣,他們將攜帶武器离開這里。” 次日清晨,幸虧這位豁達大度、仗義勇為的穆斯林上校,第二騎兵團的錫克和印度教徒才得以幸免于難。他們乘坐的火車离開拉瓦爾品第一小時后,遭到了穆斯林的突然襲擊。如果他們不攜帶槍支,這些錫克和印度教徒官兵早已斃命。 最感動人的告別晚會,是在德里帝國運動會俱樂部的草坪上和舞廳里舉行的。過去,這里是英國占領者在印度的圣地之一。晚宴的請柬上端庄地書寫著:“為歡送巴基斯坦自治領武裝力量的軍官老戰友們,印度自治領武裝力量的軍官們特舉行告別酒會。” 一位印度軍官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晚會自始至終沉浸在“惆悵凄楚”的气氛之中。出席宴會的人髭須整齊,身穿英國式軍服,肩飾為英國服役時榮獲的勳章彩綬;華燈下面,軍官們混雜一起,長得一模一樣。草坪上,花環相連,閃爍迷人,他們在身披五顏六色紗麗的妻子們陪同下,或者熱情交談,或者在燈火輝煌的舞廳內翩翩起舞,一起跳上最后一曲狐步舞。 軍官們蜂擁般地來到了酒吧間。他們開怀暢飲,一起最后一次暢談往昔的軼事趣聞,兵營內的昔日生活,馬球場上的比賽戰績,非洲大沙漠和緬甸莽莽叢林中的激烈戰斗,襲擊居住在阿富汗邊界上的同胞們的戰況,以及他們和舟共濟、流血犧牲、充滿危險和冒險閱歷的戎馬生涯的其他往事。 在這次令人怀念的晚會上,任何人未曾想到正在等待著他們的悲慘命運。他們熱烈擁抱,親切拍打嬉戲,相互熱情許諾:“我們九月份一定回來,一起去狩獵野豬!”、“請不要忘記,我們在拉合爾還要舉行一場馬球比賽!”、“你們要千万記住,我們和克什米爾的白□鳥還有一筆賬要清算!” 分手時刻,拉其普特第七團的印度將軍卡里阿帕登上講台,請求大家安靜下來。 “今晚我們在這里歡聚一堂,相互道別,僅僅為了說聲再見而已,因為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怀著昔日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兄弟股的情誼再次重逢。長期以來,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因而我們的歷史是不能分割開的。” 卡里阿帕將軍在講話中回顧了他們往日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況,最后著重指出: “過去我們曾經是兄弟,今后我們永遠是兄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歲月。” 講話結束后,這位印度將軍轉過身子,拿起一件蓋有罩布的碩大銀質紀念品。他把紀念品獻給穆斯神高級軍官阿加·拉薩將軍,作為印度軍官贈給穆斯林戰友們的离別禮物。拉薩將軍揭開禮物的罩布,然后向四座高高擎起。銀質紀念品是德里古城的一位首飾匠精雕細刻的,代表一位印度教徒和一位穆斯林土著士兵的形象,兩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手中的槍支正瞄向共同的敵人。 隨后,拉薩將軍發表講話,以出席宴會全体穆斯林的名義表示謝意,然后樂隊演奏起告別樂曲。這時,出席宴會的人自發地手挽手,轉眼之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圍繞成—個圈子,象征兄弟般的團結紐帶和熱情洋溢的友情,古老的蘇格蘭民歌“一路平安”的旋律響徹整個大廳。 歌聲過后,一陣長時間的寂靜。隨后,印度軍官們走向舞廳的大門,每人手里舉著酒杯,列隊站在通向大廳出口處的台階上,巴基斯坦軍官們魚貫而出,穿過歡送的人牆,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當每個巴基斯坦軍官經過人叢時,印度軍官們高高擎起酒杯,默默地最后一次為他們祝酒告別。 正如他們相互許諾的一樣,印度軍官和巴基斯坦軍官們确實再次相會了,但是會晤的日期來得更快,會晤的地點与他們原來想象的迥然不同。昔日印度軍隊的戰友們不是在拉合爾的馬球場上,而是在克什米爾的戰場上再次重逢;銀質紀念品上兩位土著士兵手中握的槍支不是瞄准共同的敵人,而是在他們之間相互射擊。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