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章 踏進武漢城



          蔣公難斷戰守策,兵臨城下方后撤;
          岡村急功失遠慮,拔了頭籌受慶賀。

  在1938年的夏、秋兩季,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的焦點所在。中國失去的地方已經太多了,“保衛大武漢”是當時各界輿論震天的呼聲,放棄它,將意味著國民政府的政治威望受到進一步損害,給內部的對日妥協派以投降當漢奸的借口。這一點,精于政略的蔣介石心里是清楚的。
  會戰發起之初,蔣介石決心大干一場,進而保住武漢城。否則,他何必要投入百余個師的重兵?就是在9月上旬,戰場上的主動權已操于日軍之手的情勢下,他仍不想放棄這座城市。請看當時武漢衛戍總司令部制定的衛戍部隊作戰計划。在這個計划里,對敵情的判斷如下:
  敵將于壓迫我武漢以外戰區部隊得勢后,肆其包圍之慣用戰法,以主力經陽新、大冶向咸宁、賀胜橋,并各以一部沿江及由蘄水向我倉子埠、黃陂、孝感,協同海空軍三路向我進犯,以達其速占領武漢之迷夢。
  据此,衛戍總司令部制定了作戰計划,其方針是;衛戍部隊為确保武漢達到最后胜利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武漢外圍,一部控制于武漢核心,利用既設陣地堅固守備,乘敵兵力疲憊或分散之際,与第5、第9戰區部隊夾擊于湖沼地區而殲滅之。同時決定,衛戍部隊應獨立固守3個月以上,以消耗敵人的戰力,使各戰區贏得爾后會戰的富裕時間。最后亦須固守武昌、漢陽、漢口任何一鎮,以表現國軍抗戰守土的精神。
  由此不難看出,國民党軍事當局至9月上旬制定的作戰計划,仍然有在武漢市區大打一場的想法。只是這個想法不夠堅決,但從后來事態發展看,該想法不夠堅決倒未必是坏事。
  9月20日,蔣介石決定,陳誠兼任的武漢衛戍總司令一職由羅卓英接任,陳誠則將主要精力放到第9戰區的指揮匕陳誠曾是力主保衛武漢城的蔣介石心腹大將,是堂堂戰區一級的軍事大員,以兵團司令級的羅卓英取代陳誠,暗示出蔣介石已著手准備撤守武漢。
  9月底,隨著田家鎮要塞的陷落,武漢已無險可守,蔣介石和軍委會便徹底放棄了死守武漢的計划。也就是蔣介石做出齊守武漢的這几天,他又恰巧接到了由周恩來面遞的毛澤東親筆信。中共領袖在信中首先夸贊和鼓勵了他一番:“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凡我國人無不崇仰。15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戢其凶鋒,然胜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接著,毛澤東在信中又闡述了保持有生力量,堅持持久戰爭的觀點。看了毛澤東的來信,蔣介石心里有了底,他覺得只要共產党人不在他撤守武漢問題上做政治文章,就不怕其他小党小派、各界輿論瞎叫喚。國共兩党經過10年內戰廝殺,互相不信任是難免的。實際上,中共從抗戰前途的大局出發,不愿看到國民党的抗日主力在一次會戰中被拼得精光的結局。
  武漢人民希望中國軍隊能保住自己的城市,免遭侵略者鐵蹄的蹂躪;蔣介石提出過的“保衛大武漢”的口號已家喻戶曉,如果武漢棄守,人民思想上沒有准備,就可能會對抗戰失去信心,國民政府的臉面也丟盡了。這明擺著的現實,令蔣介石傷透腦筋,自己作過的許諾實現不了,誰來替他說話?又是中共方面真誠地幫了他一把。周恩來親自執筆為武漢《新華日報》撰寫了一篇社論,其中寫道:

    ……中國抗戰是長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戰的方針是确定的。日本
  強盜既不可能一下子把我們赶到“堪察加”,逼上昆侖山;我們也不可能
  很快地轉弱為強,反守為攻,將日本強盜赶出中國。因此,中日戰爭的形
  勢,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須經過持久戰的三個階段,才能爭取最后胜利。
  抗戰既是長期的,我們決不能畏懼困難,但必須認識困難,承認困難,才
  能克服困難……

  國、共兩党是多年的冤家對頭,但共產党人在他蔣介石內外交困、尷尬于戰守之間的關頭,沒有再在背后插上他一刀,而是對他的撤守決定給予了理解。“共產党人有信仰,有主義,感情總是被他們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若干年后,蔣介石曾對身邊的人這樣說道。
  還在是年的9—10月間,蔣介石鑒于上海、南京血的教訓,就已開始有步驟地分批撤离党、政和地方政府机關,疏散了大量的老百姓。這樣做,既可以讓中國軍隊輕裝上陣,在武漢城市內外与入侵者血戰一場,也可以在撤退時減輕負擔。決定放棄武漢后,按蔣介石的部署,中國軍隊著手撤退:江北的主力撤至平漢路以西的漢水沿岸及大洪山區,廖磊的第21集團軍留在大別山區,開展敵后游擊戰;薛岳的第1兵團仍于九江以南抗擊敵人,并可視情況退往湖南;第2兵團依托幕阜山,掩護西面的粵漢鐵路;羅卓英指揮武昌以南金牛方面的作戰,掩護各軍撤退,整個武漢只留衛戍部隊一個旅的正規軍作象征性的抵抗。
  10月12日,蔣介石接到廣州守軍余漢謀將軍的電報,日軍以3個師團和1個航空兵團為基干兵力,在日本海軍第5艦隊的運輸和火力支援下,在廣東大亞灣強行登陸,一路所向無敵,僅一周多時間便占領了廣州市,掐斷了國民政府經粵漢鐵路的國際聯系通道。蔣介石認為,隨著廣州失守、粵漢鐵路被切斷,武漢之戰略地位已失。因而,加速了撤守武漢的進程。
  這次撤退雖比南京那次組織得好些,但整個過程仍不令蔣介石滿意,特別是撤退的后期階段,某些外國記者所見一些部隊的情景是:不僅槍彈遺棄,而且碗筷亦多失落,种种狼狽情形,資為笑談……
  再說岡村宁次。第6師團在9月底拿下田家鎮要塞后,他便自以為什么時候踏進武漢城,“只是個時間問題”,其實,令他頭疼的事情還著實不少。首先,蔣介石直到10月初,還在武漢市內和市郊握有5個軍的兵力,這5個軍雖然在整個會戰期間未放過一槍,但畢竟對企圖攻城者是种威懾力量,岡村不能不有所顧忌。其次,他最精銳的第6師團,經黃梅、廣濟、田家鎮血戰已殘損不堪;第101師團參加南潯線作戰傷亡數千;第106師團在万家岭地區遭圍殲,松浦師團長雖率近千名官兵沖出鐵网,避免了被全殲的厄運,但該師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其他几個師團傷亡人數雖不如這3個師團多,卻离武漢的距离稍遠,有的因歸入第11軍的建制不久,他指揮起來還稍有不靈便、不順手之感。所以,自田家鎮要塞被日軍占領后,武漢城周圍的戰事一時間沉寂了下來。
  這期間,中國軍隊已著手撤退,無意再戰;日本方面則忙于調兵遣將,補充彈藥、兵員。
  不能不說日本的后備役制度确實相當完善。日本國小、人少,但它的快速動員能力极強,往往前方一個來電請求,后方國內就能迅速征集成千上万名預備役、后備役人員登船出發,并很快分配到各缺額單位,使它的前線師團總能保持滿員。如,第6師團打下田家鎮后,在暫時休整期間立即得到3000名補充兵員,又將原第116師團的志摩混成支隊和石原旅團長帶來的兩個步兵大隊合編為石原支隊,加入該師團序列,使本已殘損的第6師團又恢复了原有的實力。
  10月中旬,岡村宁次將第11軍前線指揮部移至田家鎮,高武漢城又靠近了一截,預示著他的兵鋒要直指這座城市了。
  本來,他先頭發起南潯線作戰的目的,是要從更深遠的縱深迂回武漢,圍殲更多的中國軍隊,但第101、106師團沒有打好,令他的計划受挫。而這期間,參加武漢會戰的另一支部隊——東久邇宮稔彥的第2軍,進展順利,已接近信陽、宋埠、麻城等地,距离武漢僅咫尺之遙。本是擔負主攻武漢任務的岡村這個軍,多數師團卻仍在南潯線与薛岳糾纏、對峙,已明顯落后于第2軍。
  會戰至今,岡村不得不承認,從整個戰局來看,他落后了,遠遠地落在了友軍的后面。而万家岭一役更讓他大丟其丑。況且,東久邇的第2軍來自于華北方面軍,是為執行武漢會戰的牽制作戰任務,才于開仗前編入華中派遣軍序列的,如果讓它先打入武漢,豈不是反客為主?他岡村宁次對得起□俊六、對得起華中派遣軍嗎?
  讓誰搶這份頭功?東京大本營內也并非沒有給岡村作梗的人。現任陸相板垣征四郎,上任前來自于華北方面軍,故有意關照第2軍,當岡村軍多半在南潯線与薛岳重兵集團糾纏時,板垣即指令變更主攻方向,由長江以北的第2軍直取武漢。東久邇之所以攻勢迅猛,与此指令不無關系。為此事,岡村后來也一直對板垣征四郎耿耿于怀。
  他要從南潯線方向抽出身來,以第6師團為骨干,沿長江兩岸溯江西上,直取武漢。他實在沒有勇气再讓第2軍捷足先登,再讓大本營內的某些人看自己的笑話。當然,作為一個精于謀略的軍事將領,岡村清楚大迂回、大包抄是最理想的一招,否則的話,數十万中國軍主力從掌心溜掉,即使拿下武漢,軍事目的也只達成了一半。可是,松浦那個師團近乎被全殲的教訓,給他的刺激太大了,薛岳太難對付了。他想,如果能先進入武漢,就立下頭功。有了頭功,先前的一切過失也就不為人所重視了。
  岡村是侵華日軍高級將領中的佼佼者,也是個追求所謂武士軍功榮譽之輩。為了首先踏進武漢城,他打定主意加強第6師團和半壁店方面的波田支隊,如果第11軍的這兩支先鋒能先進入武漢,他在整個會戰中就是有功之將。在這個欲念的驅使下,他的部隊在南潯線方向雖仍与薛岳部接触,但已完全放棄了擊潰薛兵團的企圖。主力被大量調整至稻葉第6師團和波田支隊帳下。
  為了給第6師團打气,10月11日、12日兩天,岡村偕同幕僚住到該師團,“其目的之一是,我一向主張每次訪問前線部隊,一定要听取軍官、下士官以及士兵的實戰感想。事實上,這兩天內共听取了11名下級軍官的實戰感触”。再一個目的是,親自向稻葉和師團參謀長重田德松大佐宣布他的決定:“第6師團發起進擊的日期,希望排除万難,務于10月17日開始。”
  當時,該師團打下田家鎮要塞才半個多月。而且此前也是一路攻城奪地從未間歇,部隊十分疲勞,兵員調整、補充工作也沒有最后完成,師團几個主要頭目雖是日軍中聞名的悍將,但也面露為難之色。連平素最崇拜他的軍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宮崎周一,也對如此不体恤下面的部隊產生了抱怨:“當聞知軍司令官的務期排除万難,于10月17日進攻的要求時,我對將軍這樣苛刻的安排,悲憤地流下了眼淚。但軍司令官的要求,不管怎樣也要干下去。因此,每天晚上獨自登上附近的小丘,眺望著前面不遠的敵軍陣地的地勢,苦思苦慮。第一二夜,一點好辦法也沒有想出來,到第三夜才想出了辦法,确定了按時發起進攻的信念。”
  后來的事實證明,岡村在進攻時机的把握上也确實准确。這位宮崎接著回憶稱:“根据后來的情況判明,17日發起的攻勢,正好赶上敵軍剛要總退卻,如果晚一二天,在潮水般的總退卻的大量敵縱隊中,就會失去長驅直入的戰机,也就無法實現如□總司令官在嘉獎今中所說的‘疾風掃落葉般的迅猛追擊’,甚至可能使攻進漢口更為困難。現在想起來,正是由于軍司令官的苛刻要求,才產生了一舉長驅直入果敢行動的動机。作戰真是微妙的事情。”
  10月17日,第6師團牛島旅團開始沿廣濟—浠水大道攻擊前進。自田家鎮失守后,上至武漢的蔣介石,下至第5戰區的軍、師指揮官,都已意識到武漢終難再保,各部都大睜著警覺的雙眼,防止被日軍包抄,陷入合圍。所以日軍區區一個牛島旅團,竟也撼動了江北第5戰區的數十万守軍。這也是武漢會戰后期一大奇觀。
  那個曾經以數千人之眾擊潰過對方10余個師雜牌軍的波田支隊,也于是日沿長江南岸直趨武昌城下。由于急于進城拔頭籌,侵略軍簡直什么也顧不上了,岡村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因為連續行軍、作戰,后方運送的補給只限于彈藥、汽車燃料及其他必需品,而行軍、作戰期間的大部口糧不得不取之于敵方,攻擊作戰時,軍司令部以司令官為首的全体官兵一連几天每餐副食只有款冬罐頭。先頭部隊的波田支隊長等曾用鹽汁泡桃樹葉佐餐,舌頭、喉嚨被扎得疼痛難忍,成為笑談。”
  18日夜,一路未逢激戰的牛島旅團到達界岭。一夜猛攻,即擊潰該地守軍防御。22日,該旅團完全控制了烯水一帶。同一天,牛島少將接到岡村宁次的電報,稱:麻城以北与東久邇軍對峙的中國軍隊已開始撤退,望他的旅團不負第11軍先鋒的稱號,迅速向黃破地區突進,截擊撤退中的孫連仲、李品仙兩大兵團的部隊。
  岡村与東久邇爭功,放棄縱深迂回、合圍戰略,一門心思要突入武漢,實際上有些置大局于不顧。但作為一名日軍高級將領,他并未完全忘記作戰的首要目的,還是想方設法地盡量捕捉中國軍隊,彌補第11軍改變戰略所造成的損失。同時,他也想使自己的內心多少獲得點儿安慰。對東京方面也好交待。
  23日,日軍攻下新洲。牛島少將即遵岡村電令,派佐野虎太大佐率步、炮、工、戰車、裝甲運兵車組成的快速支隊,截擊正在黃陂東側蜂擁撤退的孫、李兵團大部隊。日軍的突然殺出,沖亂了中國軍陣腳。后撤的中國軍指揮凌亂,各自為戰,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但佐野的快速支隊畢竟是一支戰術支隊,實力只是日軍一個加強聯隊的水平,對付散兵游勇有余,要成師、成旅地圍殲對方潰退部隊,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再加上此刻,東久邇的第2軍尚未進抵舊街、河口鎮,完全截斷平漢線,這就給了李品仙后衛部隊留下了一個大缺口。26日,第6師團的岩崎支隊拿下河口鎮,与第2軍的部隊會合,收緊了合圍圈,但為時已晚。李宗仁的第5戰區几十万大軍已越過平漢線跑了出去。
  當然,按東京大本營划分的作戰任務,長江以北的中國軍第5戰區,主要歸第2軍負責解決。岡村心想,我第正互軍沒有摧垮江南以薛岳兵團為主力的中國軍第9戰區,你東久邇也讓李宗仁大軍溜走了。半斤對八兩,誰也別嘲諷誰,下面就看誰的部隊先進武漢城了。
  □俊六大將,雖為武漢會戰日軍最高統帥,但協調兩軍不力,特別是因岡村的第11軍下屬諸師團,多是他華中派遣軍的老部隊,故有意讓其立頭功,任由該軍中路突出而未加節制(事實上,第6師團的突出攻擊,他一直知道并默許),惊動中國軍隊全面加速了撤退進程,導致東京大本營這次會戰的一個主要目標,圍殲中國軍主力的狂妄野心未能得逞。
  會戰結束后,中國有關軍事當局在作戰總結報告中,分析了中國軍隊避免了被對方圍殲的原因:武漢是10月25日放棄的,日軍沒有捕捉住我們的大部隊……日軍進攻武漢,北、中、南三路作戰不協調,而華中派遣軍(□俊六)又不能予以統制。中路(指稻葉第6師團)快了,北、南路慢了。10月24日,中路迫近武漢,北路始達應山,沒有遮斷隕漢兩水的交通。南路尚滯留于三溪口、辛潭舖以北地區,沒能遮斷粵漢路和長江的交通,所以不能消滅我軍有生力量。如果能協調有制,使北路、南路到達花園、安陸和咸宁、嘉魚的時間,先于或同于中路到達武漢的時間,那我軍的有生力量,一定會受到嚴重損失……
  總結分析得不錯。武漢會戰,尤其最后階段,數十個中國師在撤退過程中都有過与上級失掉聯系,与日軍纏斗在一起險遭全軍覆滅的經歷。但日軍部隊過于急功近利,太垂涎于武漢城池,因而無論是岡村還是東久邇,都一次又一次錯失殲滅對方整軍、整師的机會。
  25日凌晨,蔣介石的座机戀戀不舍地飛离了大武漢。此刻,漢口近郊已出現了第6師團的先頭部隊。當日深夜,漢口完全淪陷。
  26日凌晨5時,波田支隊從賓陽門突入了武昌。
  27日午后,以生產“漢陽造”槍支聞名的當時中國最大的軍火城漢陽,也飄起了炫目刺眼的太陽旗。
  至此,武漢三鎮全部被日軍占領。隨著侵略軍鐵蹄的踐踏聲,“君之代”國歌在全城瘋狂地奏響。
  消息傳至東京,欣喜若狂的裕仁天皇特頒下敕語:“我陸、海軍諸部隊之緊密适從協力,克服長途几多困難,終于擊摧眾敵達成攻占武漢之目的,朕對此深感欣慰。望將此旨傳告眾將士。”
  与此同時,日本各地城市到處張燈結彩,相繼舉行了大規模的祝捷會,“天皇万歲”、“皇軍戰無不胜”之類的口號響徹列島上空。東京街頭,著了魔似的人群,“狂喜”的游行隊伍,竟數日在皇宮外的櫻田門前和陸軍省、參謀本部周圍徹夜狂歡、載歌載舞。
  這是日本人的天性,也是他們墜入戰爭深淵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現。戰后半個世紀以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每年都以沉痛的心情在廣島市舉行紀念會,追悼原子彈的受難者,使許多日本人感到似乎只有他們才是戰爭的“受害者”,是“無辜者殉難”,而有意或根本就忘卻了南京大屠殺和在中國其他許多地方“三光政策”所造成的無數慘案。就是在廣島紀念館的展品中,至今還有一幅58年前該地居民舉行祝捷大會,慶祝日軍占領武漢三鎮的照片。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和諷刺,當今的某些日本人難道不能從中体會到什么嗎?
  作為主攻部隊的指揮官,岡村宁次自然得到了莫大的“榮耀”,來自國內或上級的賀電雪片般飛到他的手里。其中,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于27日發來賀電如下:
  “慶賀占領要地武漢。貴軍轉戰百里實躍進百數十里。其間,越過崇山峻岭,渡過大河湖沼,備嘗艱辛,頑強戰斗,終克頑敵,遂奏偉功。此誠圣上威嚴,統帥有方,將士勇武,宣揚吾皇軍之威武于天下。應繼續壓倒、殲滅頑敵,愈益擴大戰果。值茲向徹底完成本作戰目的邁進之秋,遙致慶賀之意,并祝武運長久。”
  華中派遣軍司令官□俊六大將的賀電是:“貴軍麾下之精銳部隊,以疾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攻占武漢,深表謝忱及慶賀之意。”
  看來搶了頭功,著實風采盛极一時。
  但是,武漢會戰中國軍隊失敗了嗎?中國軍隊棄守武漢,從保住這座重要城市的角度看,是失敗了。但中國軍隊兩大戰區的主力沒有被气勢洶洶的日軍吞掉,中國政府沒有像東京一心企盼的那樣垮台或投降。對于這一點,在現地指揮作戰的岡村宁次心里是清楚的,所以他后來回憶當時攻占武漢的心情時說:“國內出現了慶祝胜利的各种活動,對國民的支持我為之感到放心。但是,我并不特別感到高興,因為,占領了武漢并不等于我軍主力方面的戰斗已經完成。”他似乎意識到日本已陷入了長期戰爭的泥沼,那种出于無知和偏狹而發出的“半年滅亡中國”、“中國人不堪一擊,少量日本師團便可占領中國”的叫囂,是多么令人可笑的夢人吃語。
  中國不會滅亡。武漢棄守前,中共主席毛澤東即指出:“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后,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武漢棄守后不久,他在延安第二次青年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向青年們分析抗戰形勢時說:這次蔣介石放棄武漢是對的,不能死守。我們把力量保存起來,四面跟它打,不好嗎?武漢失守,日本方面不便宜,它的力量被分散了。武漢失守,抗日戰爭要進到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是敵人不能再進攻,敵我相持……
  11月1日,岡村宁次在幕僚、衛兵們的簇擁下,以胜利者的姿態踏進了武漢城。他把其第11軍司令部設立在位于武昌的湖北省政府大院內,副官鈴木安排他下榻和辦公的地方,恰巧是中國軍第9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主席陳誠的官邸。
  國民政府留給侵略者的大武漢,乃是空城一座。這一點,可以岡村宁次一路所見為證:“我軍進攻地區之彭澤、港口、九江等地居民中的士紳富戶,在我軍進攻以前早已躲藏避難,剩下的不過是少數貧苦人家或老年人。漢口有各國租界,又是商業城市,一部分人和經營商業的沒有走。但武昌為政治、軍事的中心地,几乎全部撤退。大街上商店的門口、窗戶,也都用磚堵死,值錢的東西也都搬走。我司令部住的省政府大廳,也空空如也。”接著,他分析了造成這种現象的緣由:“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對先前日軍在南京暴行的恐懼,也可能是經歷几世紀戰亂而積累的民族特性。由此使我想起,明治以來日本雖有多次戰爭經歷,但都是出征國外。日本民族至今尚未遭受過异民族的蹂躪,沒有嘗到真正恐怖和悲慘的滋味。”
  這個侵華的高級指揮官,在一場惡戰之后的不打自招,看來應讓今天某些無視歷史的日本人好好讀讀。
  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繁華都市。華中派遣軍司令部遠在南京,這里日軍的最高長官現在是岡村宁次。眼見日本對華侵略之速戰速決希望破滅,要維持長期作戰,鞏固侵略成果,就要現地掘羅經濟和人力資源。而要使武漢成為對中國腹地繼續作戰的跳板和后方戰略基地,入城后,首先就須“安撫”民心、改善侵略者的“形象”。否則,其他一切便無從談起。這方面,岡村宁次有何獨特招數呢?請看下章細說。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