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齊瀕生這個人,楊度是在老師王湘綺那里听說過。 那一夫,他赴京之前,向老師王湘綺辭別,見到王家書房的中堂上,挂著一幅新裱褙的水墨蘭花,十分清雅、韻致,不知出自哪個高手。他仔細端詳了一會儿,間王湘綺: “這齊璜是誰人啊?” 王湘綺笑了笑:“算來也是你的師兄。他就是你們湘潭百里聞名的芝木匠,雕細花木的。你常年不在家,沒會過。現在拜在我門下。他雖然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不是等閒之輩,其成就,恐怕不在于你、我之下。” “湘潭有這等人才!”楊度感歎地說。 “人才有的是。自生自滅,埋沒的比被發現的多得多,歷史上就是這樣。”王湘綺也感慨起來:“你有机會,會一會他,也是幸事。” 自那之后,齊白石這個名字在他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前天夏午詒告訴他,白石已經來到北京了,他十分高興。所以,當夏午詒提出聯合發起在陶然亭餞春時,他滿口答應,時間就定在今天,三月三十日。 他很早就醒來。推開窗戶一看,天气很好,万里晴空,浮著几朵白云。吃過早點,他登上馬車,匆匆地向陶然亭赶去。 他穿著深褐色的、暗花的長衫,內襯著洁白的內衣,梳理得整洁、烏黑的頭發,更加顯得俊逸、洒脫。因為要去會見一位他思念了許久的故人,一個從未謀過面的同鄉,他心情是歡暢的。 馬車轉過珠市口,便向西駛去。不久,便到了陶然亭。 清代,京城著名的園林樓台、水榭,如紫禁城、北海、頤和園等處,是宮苑禁地,一般人是進不去的。而這陶然亭位于城南僻靜的地方,蘆葦環生,風景幽靜,右眺西山,南望城諜,意趣盎然。《順天府志》說它:“亭坐對面山,蓮花亭亭,陽胜万志,亭之下菰蒲十頃,新水淺綠,冷風拂之,坐臥皆爽,紅塵中清涼世界也。”所以,每逢清明時節,文人墨客,常常來到這里聚會,賦詩吟唱。 不過,今天他的心情象這春光,明麗、溫暖。迎著湖邊迎風飄拂、新芽嫩綠的垂柳,看著閃爍著藍色波紋的湖水,他快步向清香閣走去。 夏午詒遠遠就認出了楊度來,忙拉著白石指著遠處的來者: “那就是楊皙子,楊度。京城的文人學士,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的。”說著,他拉著白石去接楊皙子。 他們相對著走近了。楊度見午詒身邊站著一位年約四十歲的中年人,微笑著看他,猜度一定是齊白石,便上前一鞠躬; “瀕生兄,久違了。早就听到你的大名,想不到在几千里外的京城見到你,真乃三生有幸。” 白石很興奮、赶忙地還著禮:“老師經常夸獎你,見到你,真高興。” “不客气了,難兄難弟。快走吧,人家都等急了。”夏午詒笑了,打趣地說。 “今天來了多少人?”楊度問。 “比哪一回都多。”夏午詒說,“一來要會會這位畫師,二來要听听你的高論。” 楊度臉一紅,不好意思地說:“沒有高論,還是看看瀕生作畫。” 楊度一入席,清香閣頓時活躍了起來。茶點、酒菜是夏午詒早就囑咐家人准備下的。十多個人,圍坐在桌子的四周。來客中,有許多是白石認識的,有一些是第一次見面。 夏午詒、楊皙子因為是東道,被大家簇擁著,坐到主賓席上。楊皙子拉著白石,坐在他与夏午詒之中。 萊是很丰盛的,而且全是湘菜。楊皙子舉起杯子。掃了大家一眼,高興地說: “諸位,今天盛會,朋友們都來了,難得呀,我先介紹一下,”他指著白石,“這位是我的同鄉、師友,齊瀕生、齊白石,名傾湘中的畫家。你們知道王湘綺老先生,他同我一樣,都是王老先生的門人。不過,我們的見面,不是在家鄉,而是在這里,京城的陶然亭。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來,為我們的歡聚,干一杯。” 大家站了起來,相互祝賀著,干著杯。 農髯离座,特意走到白石的身邊,深情地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有君為知己,借主人的酒,敬你一杯。”說著一飲而盡,白石也興奮地將半杯酒灌了下去,兩人相視而笑。 酒宴之后,就是這次聚會最使朋友們感興趣的精彩的一幕,看白石作畫。 可能是因為這親厚的友情喚起了他的創作激情,也可能是這濃烈的酒,使他振奮、亢進,他在已經舖好了的宣紙上,揮毫作畫了。依依的垂柳,黛色的群山,別致的樓台,一一在咫尺之上浮現了出來。空間的布局、調度,墨色的濃淡、干濕,疏密相間的山石,花木的配置,一切都是那樣恰到好處。一幅精妙、傳神的《陶然亭餞春圖》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大家贊不絕口,連連喝彩。 楊皙子一直站在他的身邊,仔細地看他走筆龍蛇,心里暗暗稱奇,想不到他湘潭家鄉竟然有這等人才。難怪王湘綺、胡沁園那樣器重他。尤其是夏午詒告訴他的關于白石不媚、不艷的品格,更使他仰慕、拆服。今天他們相會了,又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美好的地方,他真是興奮不已。 在這之后,白石賣畫、刻印,楊皙子處處為他張揚,所以白石的生意興隆,收入也逐漸多了起來。 這次聚會,同樣給白石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過了几夫,他寫了一首詩,寄給遠在西安的樊樊山,表達了自己喜說的心境,詩中有四句: 陶然亭上錢春早, 晚鐘初動夕陽收, 揮毫無計留春住, 落霞橫抹胭脂愁。 春,留在他的筆端、他的畫卷之中。在這古老的文化名城,他沐浴在藝術的春光之中。 琉璃厂的古字畫店,各种流派的繪畫作品使他留連忘返;四喜、三慶班的京劇,使他陶醉。中華丰厚的藝術精華,以不同的方式,滋養著他,丰富著他。 北京給予他最初的美好的印象,不是它的繁華,而是燦爛的藝術,各种流派的繪畫藝術在這里競爭,薈萃。這种得天獨厚的條件,湘潭、西安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這天,他從琉璃厂回到屋里,將近傍晚時分。桌上擺著一封西安的信,是樊樊山寫的。他取出剪刀,剪開信封,仔細地讀著。 樊樊山告訴他,過十來天,他就要到北京來,希望白石無論如何等等他。信是在樊樊山离西安前發出的,如果沒有其他變故,按信上說的日期,樊樊山离開西安已經四、五天了,再過几天,就會到達北京。 白石知道,樊樊山一到京,一定要保舉他去當內延供奉。侯門尚且深如海,何況是宮廷呢!進去后,勢必難以脫身了。他思索再三,決定還是乘樊樊山還未到來之前,离京返鄉為好。 他思忖著,剛好夏午詒推門進來,見他桌上放著樊樊山的信。他剛才也接到樊樊山的信,請他一定設法留住白石。 “怎么樣,考慮好了嗎?”夏午詒單刀直入地問, “你知道啦!”白石反問了一句。 “他也給我來信了,讓我一定自住你呢!” “我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走了好,赶在臬台來到之前。等他來了,難免不好辦。”白石的語气很堅定。 “樊樊山對你倒是一片真意。這人在官場中,名气還是不錯的。不然仕林中怎么會有那么多人敬重他?他很欣賞你,不僅認為你是個難得的人才,而且你的人格,他也暗自佩服。” “這樣,我更應該早走了。不然他來了,我無言以對。違心的事,我不干;礙著他的面子,又不好推辭,你設身處地替我想想。”白石有些激動了。稍停了一下,他又說:“我离家半年多了,也著實有些思鄉之情。你夫人聰敏過人,這半年學畫,大有進步,照這樣下去,日后更有長進。我就不准備留京了,這几天就要走。” 夏午詒見自己勸他不住,只好說:“既然你不愿留京,只好隨你便了。不過,我想替你捐個縣丞,到江西去,先到南昌會候補,款目自不用你負擔。縣丞雖是微職,究竟是朝廷的命官,慢慢地磨上了資格,將來署個縣缺,是并不難的。何況我不久也去江西上任,總會照應你的。” 白石一听,兩手一攤,苦笑著: “我哪里會做官;你的盛意,我只好心領而已。我如果真的到官場里去混,那簡直是受罪了。” 午詒見他這樣,毫無退讓的余地,只好作罷,但硬把原來准備捐縣丞的錢送給了白石。 白石离京前滁了購買些北京特產外,還特意赶到李玉田筆舖,定制了六十根畫筆。每支筆上,依次刻著號碼,自第一號至第六十號、刻的字是“白石先生畫筆第×號”。 三天后,他踏上了口家的旅程。就在他走后的第二天,樊樊山風塵仆仆赶到了北京。下榻后的當天晚上,他赶到了夏午詒的家,一見到夏午詒,就說:“你這老兄,怎么把瀕生放走啦!我的信你沒見到?” “信早就收到了。你埋怨我,我還埋怨你呢!你這一來,把他赶跑了。” “這話怎講?”樊樊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實道理很簡單。他就不愿當官。你一來,要介紹他去內廷供奉,不去,又怕傷了你的顏面,無奈,一走了之。你來,他反而提前走了,原准備過完端午節才走。” “可惜,可惜。”樊樊山不無感歎地說。 “我要給他捐個縣丞,一同去江西,他也不干,真沒辦法。” 樊樊山沉默了好大一陣,才慢慢地說: “這齊山人志行高洁,不凡啊!”他長歎了一聲,“不過,他性情卻有些孤僻啊!” 午詒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忙從書柜里,取出一軸畫,展現在樊樊山面前:“這是他特意為你畫的,也是他親自動手,精心地裱的。” 樊樊山站起來,只見畫面的右角,几個峋嶙的山石上。長著几株蘭草。构圖簡洁,筆力剛柔相濟,生動地勾勒了石的堅實与蘭的高洁。 他看了几遍,默默地卷上了,說了句“我理解他的心情”。說罷抬腳离開了夏午詒的書房,消失在夜色沉沉之中。 白石回來了。曾經沉寂了好大一陣的借山吟館,又頓時熱鬧了起來。 他离京以后,到了天津,然后由天津乘海輪到了上海,又由上海,乘江輪到漢口,回到家鄉,已是六月了。久別重逢,家里充滿了歡樂的气氛。 第三天,他帶上這半年他最得意的畫,去探望胡沁園。 胡沁園一直身体不太好,常生病。前些日子接到白石的信,知道他快回來了,沒想到他會這么快地出現在面前。 他看著面前這位結實的、英气勃發的門生,十分高興。 “身体結實了,詩也寫得好,不知道畫怎么樣了?” 白石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拿出從北京特意給胡沁園帶來的果脯,從上海買的、送給他恩師做長衫的錦緞料子,一一放在桌上,充滿感情地說: “這點薄禮,請老師收下。” “心意領了,東西不能收,你家不寬裕啊!”胡沁園感激地說: “千里送鵝毛,禮薄情意重,還是請老師收了。” “好,我收下,我收下。”胡沁園說,“畫呢,我要看看你的畫。” 白石將一幅幅他途中畫的畫,舖展在桌子上,攙扶著胡沁園,一幅幅地翻動著,解說著。 胡沁園看得十分認真,從藝術构思、布局、運筆、題字用章,一一仔細地品鑒,眉宇漸漸地舒展了開來。他為白石這半年藝術實踐所取得的進步而高興。這哪里僅僅是畫,簡直是祖國壯麗山河的真實再現,不,是藝術的再現。尤其是那幅《華山圖》,更使胡沁園贊歎不已。 “歷代以華山入畫,不在少數。真正很傳神的,不多,你這也算一幅。尤其這側峰,一筆下來,如刀削,干、濕相濟,若斷若續,很有新意。你是怎樣畫的呢?” “那天經過華陰,正是陽春三月,滿山遍野的桃花叢中,華山雄奇地屹立在眼前,我為之一振,一回去,馬上就畫了,自己也覺得十分順手。” 胡沁園不時地點點頭,待白石說完,便把手中那把精巧的四扇遞給白石: “你把這華山圖,縮到這扇上。” 說著,他起身要親自磨墨、調色。白石慌了,一下把胡沁園按在座位上: “不用老師勞累,我自己來。” 白石展開團扇,對著《華山圖》,很經意地畫了起來,一筆一划將《華山圖》縮到團扇上。 胡沁園默不作聲,靜靜地看他的畫。過了好大一陣,白石終于畫成了,送到胡沁園面前。胡沁園一看,与原作維肖維妙,十分逼真,很是高興。白石重新拿過團扇,在上面題了一首詩: 看山須上最高樓, 胜地曾經且莫愁; 碑底火殘存五岳, 樹名人識過青牛。 日晴合掌輸山色, 云近黃河學水流; 歸臥南衡對圖畫, 刊文還笑夢中游。 胡沁園品味這畫与詩,笑著說: “‘讀万卷書,行万里路’,都是人生快意之事,你做到了第二句,修慢地再做到第一句,那就更好了。”白石听了,不住地點頭。這是他老師希望他多讀書啊! 胡沁園站了起來,從書架上找了許多的書,交給了白石: “這都是歷代的名人佳作,不但文字好,而且,每詩、每文展現的一個意境,便是一幅畫。你好好体味。久而久之,進步就會更大了。” 他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問白石: “你這次外游,自己買了一些書嗎?” “買了一些。太多了又怕帶不動。” “現在你應該看些歷代名家關于繪畫的記載和論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融匯貫通,如魚得水。” “我買了一卷。古畫品錄鄉。在西安的一個小攤上買到的,有一些缺頁,在京時,借了人家的本子,補、校了一遍。”白石回答說。 “這就很好。還有《林泉高致》,不知你見過沒有。”胡沁園看了一下白石:“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合著的,對中國山水畫的取景、技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很可借鑒,應該看看。這樣,我想提高就會更快一些。” 白石認真地默記著,看看天色將晚了,便告別了胡沁園,拎著袋子和畫,走了。 第二天早飯后,白石踏上去那位要向她學畫的小姑娘家的路。 在他遠游的半年多時間里,姑娘那俏麗的身影,清秀而熱烈的大眼,那渴望追求藝術的神態,時時浮現在他的面前。他回到家后,安排的几項重要事宜中,第一項是探望他的思師,第二項就要教這小姑娘學畫了。 還是那兩扇朱紅的大門。他抓住門上的銅環,輕輕地敲了三下。門開了,出來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人,疑惑地望了一下白石。 “先生找誰?” 白石說明了來意。 那人又上下打量了一下白石, “先生莫非是借山吟館的齊瀕生先生?” 白石高興地點點頭, “我是來還愿的。去西安前答應過她,回來后一定教她學畫,今天就來了。” 那青年男子一听,臉色暗淡了下來,一副凄涼的神色,眼眶里飄著淚花,慢慢地說: “妹妹春天走了。” “走了?去哪里?”白石去年接到她信,隱隱地提到她要出嫁。 “她死了。生前常常念叨著先生。”青年男子淌著淚說。 “為什么呢?是病嗎?”白石象是迎頭挨了一棒,一下子愣住了。 沉默了好大一陣,年輕人說: “她安葬在對面山崗的松樹下,上面立了一個石碑。” 他還說了些什么,白石沒听進去。門是怎樣關的,他是怎樣來到這荒野山丘,這松樹下的墳塋前的,他也說不清楚。 他想不到她走得這樣快。她生前寄希望于他能早點回來,教她學畫,赶在她出嫁之前。 他呆望著豎起的一塊青石,一抔隆起的黃土,把自己采擷的一束鮮花,恭恭敬敬地獻在碑前,又邁著沉重的步伐,繞墓地一周,爾后,緩步向山下走去。 墓碑漸漸淹沒在青翠的草叢中,只有那經歷百年、蒼郁的青松,屹立著。 這件事給白石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十多年以后,白石想起此事,仍感慨不已,曾寫下兩首詩以寄托哀思。 最堪思處在停針, 一藝無緣淚滿襟, 放下繡針申一指, 憑空不語寫傷心。 一別家山十載余, 紅鱗空費往來書, 傷心未了門生愿, 怜汝羅敷未有夫。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