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汪頌年同許多朋友一再挽留齊白石,白石便寫了一首詩作為回答: 無羈老馬笑齊璜, 公等雕籠意气揚, 不信杜鵑啼破血, 能言鸚鵡那思鄉。 汪頌年見他決意要走,不便再勸留了,只是問了他的行程,為他做了些准備。 臨行前兩天,白石接到了父親的來信,說他四弟純培和長子良元,從軍到了廣東。兩人走時沒同家里說明,況且從小沒离開過家,出過遠門,現在突然到了廣東,家里老人心急如焚,放心不下,希望白石赶到廣東,看看他們。 他接信后,對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感到十分惊訝。當時各地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清政府運用暴力手段,鎮壓革命党人,民聲鼎沸。白石弄不清四弟和長子為什么這時候從軍?他一夜忐忑不安。第二天清晨,辭別了汪頌年,取道梧州,匆匆赶往廣州了。 這是一九○六年,也就是清光緒三十二年。他四十三歲。從一九。五年八月到桂林,直到离開,他在這名山胜水之中,度過了近半年的難忘作畫、刻印生活,創作了《獨秀峰圖》、《漓江泛月圖》等。 到了廣州,已是傍晚時分。晚霞消失了最后的余輝,千家万戶,青煙鳧鳧,和灰暗色的天際融為了一体。 廣州,他是第一次來的,除了人地生疏外,粵語他也听不懂。他四顧茫茫,漫無目的地走著。長途的跋涉,十分疲倦,他希望能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 轉過街市拐角,前面有座寺廟,坐落在綠蔭掩映之中。白石眼睛一亮,挑著行篋,急急向那里奔去。 山門緊閉著,上面一塊橫額上,寫著几個金色大字:“祗園寺”。 他放下行筐,敲了几下門,擦著汗。不一會儿,門開了,走出來一個十來歲的小和尚,看了看他,問: “客官有什么事;莫非是借宿的?” 白石行了禮:“我姓齊,湖南湘潭人,第一次到貴方,請給個方便,借滿一夜。” “你請稍等,我找一下悟淨師父。”小和尚掩上了門,進去了。 白石靜靜地等著。過了好長的時間,門又開了,小和尚引著一位六十開外的長者,緩步出來。 白石暗想這可能就是小和尚說的悟淨師父。他急忙上前見禮: “麻煩長老了,我初來廣州,人生地不熟,天黑了,借宿寶寺一夜,請行個方便。” 悟淨和尚合十答禮:“阿彌陀佛,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這荒野古剎,住宅簡陋,有屈仙客了。” 白石隨著他們進了山門,到東廂住下。第二天上午,他一直睡到日升中天才起宋,剛洗完臉,悟淨和尚敲門進來了。他帶著慈祥的笑意,手里不斷撥弄著念珠: “仙客昨晚睡得怎么樣?還未請教你的尊姓大名,府上哪里?” 白石答道:“我姓齊,名璜,字瀕生,別號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氏。這次來廣州,是找我從軍的弟弟和長子。” “你第一次到廣州吧?” “是的。敢問長老,這里的軍營在哪里?” “人世的事,我是不過問的。”悟淨閉起了雙目,臉色嚴峻了起來,“你可到市肆里打听。這里不太方便,有不到之處,請諒解。仙客覺得可以,就住下,不必客气。經常過路的人,投宿這里的不少。你安心住著,再到城里從容打听。” 接連几天里,白石早出晚歸,打听純培和良元的下落。但是,偌大的一個廣州城,軍營就有好几個,戒備森嚴,一時哪能打听得到呢?他心里很郁悶。于是,他也順道游玩了廣州的名胜去處,五仙觀,石室,白云山,光孝寺等古剎。有時帶著畫具,做起畫來。 一連住了十多天。一天在游玩灣日彎時,遇到了湖南衡陽的一位老鄉,才打听到純培、良元隨郭葆生去欽州了。 在西安時同郭葆生一別,轉眼已經好几年了。想不到他輾轉到了這地方來。听說他是候補道,指省廣東,不久就放了欽廉兵備道。 白石打听清楚以后,心里踏實了許多。第二天辭別了悟淨和尚,急急向欽州赶去。 郭葆生對白石的突然到來很疑惑,又很高興。一邊招待他坐下用茶,一邊讓家佣去叫純培、良元。 “是什么風把你給吹來了?”郭葆生問。 “沒這兩個人,我早就到家了。”白石把他的桂林之行,准備返湘,接到家信,急急赶來一事,一一說了一遍。 郭葆生听著,哈哈大笑了起來: “這個嘛,等會儿他們來了,你可不能埋怨他們。是我叫他們私自出來的。當時怕你父親、母親阻攔,只好偷偷走了,也是不得已。不過,對不起老人家就是了。” “這怪你,出這么個主意。不怕人家罵你。”白石微笑著說。 “罵就罵吧!事到如今,有什么辦法呢!”郭葆生狡黠一笑,“我叫他們叔侄到這里來,沒想到連你這位齊山人也請來了。這樣吧,你干脆也留在這里,多住些日子,教我內人學學畫,怎么樣?” “我离家很久了,不是因為他們,不會來的。” “既來之,則安之。你能教姚無雙學畫,難道就不可以教我們學畫?” 白石沉默著,沒有馬上回答。 郭葆生知道白石的脾气,官職、金錢是留他不住的。只要有名家的字畫,借他品鑒、臨摹,就是留上一年,他也樂意。果然,用了這种辦法把他留下,讓他教夫人畫畫。 在郭葆生家,兄弟、父子過著十分愉快的生活。純培、良元知道白石的習慣,經常自己去游玩,讓白石一人靜靜地在家里臨摹。 金冬心,畫壇聞名的“揚州八怪”之一,浙江錢塘人,久居揚州,終生不仕。白石在北京時,看過他的几幅畫,造型奇古,用筆簡朴,獨辟蹊徑。尤其是其中一幅畫,僅畫了三片紅瓤黑子西瓜,上題《自度曲》: 行人午熱,得此能消渴,想著專門門外路,涼亭側,瓜新切,一錢便 賣得。 詩和畫,相互掩映,渾然一体,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气息。 白石仔細地、一幅幅地臨了這些他久已仰慕的名家的畫。收益不淺。 郭葆生有時興趣來了,也揮毫畫上几筆,雖然不太好,但也盡盡興。在這個地方,郭葆生算是個不小的官儿,于是,趨炎附勢的人來找他的不少。他們知道他喜歡畫畫,不管畫得好不好,照例恭維一陣,然后索上一、二張拿回家去做紀念,請人裱了挂起來,炫耀一下自己同這位欽廉兵備道的特殊關系。 郭葆生是個明白人,深知自己的能耐,現在白石來了,應酬畫作,就請白石代為提刀。因為是朋友的囑托,白石也不見外,不斷地替他畫,反正郭家有上等的好宣紙。郭葆生很感激白石的為人,給了他一筆不少的潤資。 轉眼,他在這里又住了半年多了。到了秋天,他同郭葆生訂了后會之約,把約培、良元交給了郭葆生,獨自回到了家里。他的爸爸、媽媽、春君听了他介紹純培、良元的生活情況,也就放心了。 回到家里十來天左右,一天下午,一位朋友跑來告訴他,周之美于九月二十一日辭世了。 他一听,眼淚奪眶而出。周之美是他的恩師。他的藝術活動,完全得助于這位純朴、善良的師傅的傾心相教。 几十年來,白石的繪畫藝術,在湘中遐邇聞名,生活也逐漸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從未忘卻他清貧的家庭、苦難的童年以及在艱難困厄之中,給于他以巨大的幫助的周之美。 想不到周之美會這樣快地走了。他呆呆地愣在那儿,熱淚止不住地流著。那位朋友見他這樣,眼眶也濕潤了。他告訴白石,周之美沒有后嗣,后來生活也不好,身后十分凄涼,几個親人、同鄉湊了些錢,請了道士,埋了。 白石在沉靜中,把這消息告訴了爸爸、媽媽,全家都沉浸在悲痛、思念之中。 他沒有吃晚飯。呆呆坐在畫室里。在微弱的燈光下,仰望著天花板,在事的一切,又一一地浮現在眼前。周之美那慈祥、親切、樂觀而豪邁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春君送來的飯,早已涼了,她取了回去,又端來了一碗蛋,她希望他乘熱吃下去。他悲痛地搖搖頭。 夜已深沉,不時傳來几聲凄厲的夜鳥的叫聲。他沒有一絲的睡意。在悲痛之中,他提筆疾書,寫了一篇《大匠墓志》,把周之美勤勞的一生,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藝,以及他對恩師的一腔情感,一一傾注于筆端,以至于寫著寫著,泣不成聲,常常掩卷長歎。 天際微明時,他熱了一下昨晚的那碗蛋,吃了,匆匆上路,赶到了周之美的家。 這里一切如舊。殘破的小屋,臨窗的牆上挂著几件雕木工具。一切都是那樣的親切而熟悉。 白石看著,眼淚默默地淌著。對著神牌,他點了三支香煙,恭恭敬敬地插在香爐子里,爾后,跪了下去,深情地拜了三拜。拿出了昨夜寫好的墓志,默默地念著…… 梅公祠的典期已經滿了,人家要了回去。白石就在余霞峰山下,茶思寺茹家沖那個地方,買了一所房子和二十畝水田。 房子很破舊,四壁通風。他在搬家之前,花了半個月時間,操起了木工器具,把房子翻蓋一新,取了“寄萍堂”的名。在堂內,他又蓋了一間屋子,叫“八硯樓”,把他外游時得到的八塊硯台,放在了那里。 茹家沖在群山環抱之中,樹木蔥郁,四季如春,風景十分优美、幽靜。這里在白石舖的南面,相距二十來里。西北到曉霞山,也只有三十來里。東面是楓樹坳,那里長著百十來株粗大的楓樹。這是歷經百年的老樹,枝葉繁茂,夏天綠蔭如蓋;秋日里,丹楓如血,遠遠望去,象一簇簇燃燒的火,給這綠色的世界,湛藍的秋色,平添了無限的生机与情趣。西面,長滿了千年的古松,郁郁蔥蔥,古朴蒼勁,一條小溪逶迤彎曲,泊泊地緣山流著…… 家安頓好了。過了年,按照他与郭葆生相約的日期,他又踏上了去欽州的路。 不久,郭葆生去肇慶,邀他同游。他又來到了肇慶。 肇慶的七星岩風景,遠在晉代已經十分聞名了。這里的景致,以湖岩石洞取胜,素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崗”之稱,兼“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胜境。重巒疊翠,形態各异,山川秀麗。七座石岩由東而西,排列成北斗星辰之狀。唐宋以來,這里一直是游覽胜地。 到肇慶的第二天早上,白石攜了畫具,同郭葆生一道,赶到了七星岩,逐個地游覽了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等處。黛峰銀湖,交相輝映,真使他樂而忘返。一直到太陽西沉、游人散盡之時,二人才盡興而歸。 第二天清晨,郭葆生備了馬車,兩人又風塵仆仆地赶了三十多里路,來到了鼎湖山。 鼎湖山原名頂湖山。傳說黃帝曾經在這里鑄鼎,所以又稱鼎湖山,相沿至今。這里的湖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涸。他們漫步,沿湖繞了一遍,眺望遠處群立的諸峰,心曠神怡。 午飯后,緣山直下西北坡,又是另一番景致。只見龍泉坑的水帘洞、鵝潭、葫蘆潭等瀑布,從三十多米高的峽谷傾瀉而下,形似絕壁的銀幕,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蔚為壯觀。站到瀑布前,水珠飛射,寒气逼人,十分清涼。 白石去江西路過廬山時,曾去看過有名的廬山瀑布。遺憾的是那天天气陰沉,只見山里煙霧繞繞,山川隱形,難識廬山真面自。想不到今天在這里見到了瀑布,心里异常高興。 這里的一山一木,一柱一石,他都看得十分仔細。到胜境之處,便拿出畫具,精心地勾勒起來。一天里,竟畫了五、六幅的草稿。 大自然神奇、瑰麗的景物,使他深深認識到“天然造化,人力難工”的道理,生活永遠是創作的不竭源泉。后來,他寫了一首詩,追怀這次的肇慶之行: 造化可奪理難說, 何處奔流到石室, 疑是河河通碧海, 鼎湖山頂看飛泉。 肇慶的七天之行,滿載而歸。 回到欽州市,大街小巷,到處擺滿了水靈靈的荔枝花出售。白石買了几枝,帶回屋里,放在盤子上,仔細觀看荔枝的色澤、形態,葉子脈勢、形狀。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跑了三里路,赶到一棵荔枝樹旁,仔細地觀察了很久很久。 回到寓所,他顧不得吃飯,展紙、調色,思索了一下,伏案精心地畫了一幅荔枝圖。中午時分,郭葆生推門一看,見他牆上新畫的荔枝圖,构圖新穎、色調明快、熱烈,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十分喜愛: “瀕生,這地方荔枝多,可是以荔枝為畫的,絕無僅有。你不如畫几幅,挂出來賣,說不定有人要。”白石很贊同,三天里畫了七、八幅荔枝圖,很快被搶購一空,他的荔枝畫遂轟動了欽州城。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