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三、衰年變法



  剛送走林琴南,又听到叩門的聲音。陳師曾趿著鞋,匆匆去開門。
  白石站在門口,望著師曾笑笑:
  “我只剩下你這地方好跑跑,冤家對頭啊!”
  陳師曾忙開大了門,高興地拉著他的手,說:“說曹操,曹操到。剛才還同朋友談起你呢!”
  走進中廳,轉入畫室,白石看著牆上挂的他的《借山圖》,問。“你說那個朋友是誰呀?”
  “他前腳走,你后腳到。早來一步,就碰上了。”陳師曾把家人送來的熱茶遞給白石,“看過《巴黎茶花女遺事》這本書嗎?他就是這本書的翻譯家林纖、林琴南。”
  “咦,這人還在北京呀!”白石叫了起來,感到惊奇,“我是在廣東時,斷斷續續從《春江花月報》上看到這小說的。他懂得西文啊?”
  “和你一樣,一竅不通。”
  “那樣,西書能看得懂,翻譯得了嗎?”白石感到納悶。
  陳師曾沒有立即回答,呷了一口茶,然后才慢慢地,一字一板地說:“這可是個秘密,你可親自去問問他。這樣吧,下次你約個時間,會一會,怎樣?反正他剛才看了你的畫,很愿意見到你。”
  說著,陳師曾指了指牆上的《借山圖》。白石這才弄清他突然挂出這幅畫的原因。
  “如果賢弟愿意作東,愚兄唯命是從。”白石說。
  “這好辦。你是楚璞玉,還被泥土掩埋著,世人目光短淺,難識貨。我就當吹鼓手,到處介紹你。”陳師曾說得很認真,語調里充滿著感情,“最近情況怎么樣?”
  白石知道他問的是畫的出售情況,便爽快地說:“還是老樣子,光顧的人不多。”
  陳師曾沒有說什么。他知道白石正處于一個轉折的關頭。他了解這位比自己年長几十歲的老人的心境与處境。
  繪畫藝術作為一种美,是有選擇性、時代性的。這是他就讀于日本東京美術專科學校,老師在上繪畫的美學原理課時,一再強調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這就希望畫家不能陳陳相因,落于舊的窠臼,不然要走入死胡同。藝術的生命在于開拓。
  他全部、仔細地看過白石的作品。他認為,作為一個杰出的畫家,白石是具備了這种素質的,他是永不停止的。但是,要獨特地形成自己的風格,他還必須從朱耷那儿出來,徹底地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陳師曾想到這里,站起來回到里屋,取出了他的老師吳昌碩的真跡請白石欣賞、研究。
  排在畫案上的是師曾精心收藏的吳昌碩送給弟子的畫以及一些素描初稿,大多是蔬果、花卉,有二十多幅。
  畫店里很難買到吳昌碩的作品,白石雖然重金買了几幅他所崇尚的同時代的這位畫師的作品,但是,真正比較系統地見到他這么多畫,這還是第一次。
  他一幅幅地品味、觀看,十分仔細。這是白石几十年練就的一項基本功。他見到一件不可得到的藝術珍品時,就采取為人所不知曉的“背臨”的手法,對每張畫的构圖、意境、起筆、用墨、設色,仔細地、反复地研究,然后一一記識在心,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紙、揮毫,把熟記的畫幅,真實地、藝術地再現出來,留存起來。
  今天他看得更仔細。因為這是師曾最心愛的珍品。他听許多人談過師曾珍藏吳昌碩的繪畫,不過,從不輕易示人,愛如生命。今天全數拿出讓白石觀看,机會難能可貴。白石全神貫注,以致師曾悄悄离開時,他絲毫沒有覺察。
  吳昌碩和白石是同時代人,白石向來敬仰他,但一直沒有見過面。今天的這些畫,筆酣墨飽,渾厚蒼勁,自開了新貌。白石听說吳昌碩也精心學習雪個的技法,但卻自己開了新路,這一點,給予白石很深的啟示。
  陳師曾又悄悄地走了進來,站在白石的背后,白石正在看到最后一張。這是一幅寫生素描,是師曾在一個春天里,陪同老師去看山茶花時,吳昌碩揮筆畫下的。見到這張畫,勾起了師曾對這段往事的回憶。他感慨了起來:
  “這畫是我同老師去鄭州郊外踏青,看見了滿樹的山茶花,老師當場畫的。你看這線條,似斷卻連,但設色明快艷麗,充滿了生命的力度。”
  白石靜靜地听著,放下手中的畫,回到座位上,繼續听師曾的侃侃而談:
  “他告訴我,他年輕時,學過任頤的筆法,也吸收了徐渭、八大山人、李蟬的技法,但是,他有創造,走上了大寫意畫的道路,把文人畫推向了新的高峰。”
  白石听了很感慨,若有所思地說:“一個杰出的畫家,不但要敢于、善于突破前人的窠臼,還要突破自己几十年形成的框框。這后一條也實在重要。”
  師曾知道白石話的意思,很是高興:“我看你要自出新意,變通畫法,闖出一條新路。你功底深厚,條件是十分不錯的。”
  白石只是望著他,思索著,心里油然而生起一种感激之情。在居京這几年艱難困厄之中,師曾是他唯一的知音。過去的一些朋友,雖然還有往來,但他們在大革命的浪濤下,感歎于自己身世的浮沉,無心顧及其它了。師曾雖然有點少年意气,但對他。卻是真誠的。他對白石講的那些話,意味深,耐人尋味。白石不愿多說什么,只是默默地听著,思索著,從中吸取丰富的營養。
  師曾見他听得認真、誠懇,也一古腦儿地把心里話都倒了出來:
  “工筆畫梅,前人已經畫了不少了,沒什么新意。現在還那樣走路,費力不討好,你信不信?依我意見,不如改了。”
  話音剛落,家人推門進來,悄悄走到師曾身邊,耳語著。師曾突然笑了起來:“哎喲喲,差一點忘了。瀕生兄,先吃點飯,再談談。”
  白石抬頭一看,窗外艷陽高照,時近中午了,忙搖手說:“不了,不了,我得赶快走,有點事。”說著,与師曾道了別,向門口走去。
  師曾一見,急了,三步并做兩步,竄到門口,伸開兩手,迎面攔住:“為什么?到哪里也得吃飯。又不收你飯錢,怕什么。”
  白石哈哈大笑了起來:“來你這里,我從來不帶飯錢,白吃,還怕你不管飯。”
  師曾正色說:“你吃了,才走。答應這一條,昌碩師的畫,你全部可以帶回家看,否則,你以后別來。”
  白石一听可以把吳昌碩的畫全部帶走,真是喜出望外,惊叫了起來:“這可是真的?”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好,好,好!吃飯,又借畫,這買賣做得。”他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說。

  轉眼又是初秋的時節。北京的秋天,天高气爽,万里晴空。寶珠陪著几個孩子早上出去玩了。原來白石也准備去。因為從開春以后,他一再答應孩子和寶珠,陪他們去玩玩。可是,他的時間安排得那么緊。上次与陳師曾推心置腹交談之后,他決心要全盤考慮自己的創作道路,找出自己的長處与短處,闖出一條新路。
  他平時很少外出,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原先同寶珠商量好了,今天一起出去,可是,起床后,他又猶豫了起來。他舍不得花這時間。
  寶珠隱隱感到他這段時間不同于往常。平時他起床就作畫,然后去南紙店,下午刻印。最近一段不一樣。
  先是,她看見白石翻箱倒柜,將過去的畫,一張張用夾子夾在畫室里的鐵絲上,然后坐在藤椅上,仔細地看著,有時一坐就是大半天。
  她不知他為什么這樣做,以為是要搞畫展。北京的一些畫家不是都搞了個人畫展嗎?可又不象。只听他口中不斷地自語著:“要變,要變,不然就沒有出路。”
  她感到他有些异樣。后來,才從他与朋友的談話里。了解到他要改變自己的畫法,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今天白石不去,她也就不勉強。這樣也好,讓他有一個清靜的環境,潛心于他的藝術天地。
  寶珠悄悄地掩上門,走了。白石沒有覺察。他翻開日記,看著昨夜寫下的最新的一頁:

    余作畫數十年,未盡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
  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余畫猶過于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
  听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

  他合上日記本,回味本子上記載的這些話,臉上流露出剛毅的神色。
  看了這几十年珍藏的自己的畫,他對變革,充滿了信心。因為從年輕時代開始,他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在突破前人和自己后取得的。
  名家是什么呢?他以為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敢于否定自己的過去,這對于一個杰出的畫家是最難的啊,可也是最寶貴的。
  白石已經是五十七歲的老人了。在當時的畫壇,名重一時。但他現在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自己有新的發展,新的創造。
  檢討了自己几十年的繪畫之后,他今天把吳昌碩的畫,統統挂了起來。一幅幅,一筆筆仔細玩味。然后采取“三臨”的辦法,畫了想,想了畫。一稿有時畫好几張。“涂黃抹綠再三看,歲歲尋常汗滿顏”
  他与陳師曾約定,每隔三、四天,請師曾到家里品一次畫。
  一幅大寫意風仙花,挂在鐵絲上。這是黎明前畫好的。陳師曾一進門,又看見這幅畫。他不知來了多少次了,高興地看到白石的畫風一天天在改變,脫盡了朱耷簡筆寫意畫的窠臼,已經鮮明地表現出畫壇上從未有過的紅花墨葉派的气勢。
  “談談,這幅畫怎么樣?”白石与師曾并排站著。
  “這畫,比前几天更酣暢、豪放,古朴圓深,蒼勁有力。這樹枝的勾勒、皺擦、點虱也好。”師曾邊指點,邊說,“這個枝芽,用逆筆,在起、收、提、按、頓挫、轉折上做文章,可能更有情趣。”
  “這話有道理,你等著。”白石走到畫案前,展開宣紙,按著師曾的意見,又回起了鳳仙花。一會儿,畫好了。他把新畫的鳳仙花挂在昨晚畫的那幅的旁邊,仔細地品玩起來。
  “怎么樣,效果不一樣吧!”師曾說:“你看,這樣就更好地表現了物体的神態与質感。”
  白石高興得象孩子一樣,點點頭:“你這老兄還真有眼力。”
  “不簡單,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實在佩服你,在這花甲之年,還不斷地進取。”陳師曾敬仰地說。
  白石沒有說什么,只是笑了笑。走到畫案前,信筆在紙上寫了他昨晚构思好了的詩:

         掃除凡格總難能,
         十載關門始變更,
         老把精神苦拋擲,
         功夫深淺自己明。

  陳師曾看著,點點頭說:“現在不是自己明,京城誰個不知道!”他興高采烈地站了起來,“我要走了,一會儿還有人到家里找我。”
  這以后又過了半個月,白石夜以繼日地在作畫。一天下來,到傍晚時分,畫好了五幅。他隱隱感到有點餓。這才想起寶珠他們已經外出了。廚房里,寶珠已經為他准備好了飯菜,只要一熱,就可以吃了。可是,他怎么找不到火柴。
  他來到院子里。太陽已經西斜,他想出去買盒火柴,順手去開門,門被反鎖了。他忽然想起寶珠同他曾經約定,如果他准備在家呆一天,寶珠要外出,就把門從外面鎖上。一來免得有人來打攪,二者,半年前還發生過這么一件事。那天,白石讓寶珠找樊樊山取回詩草。白石在家作畫。寶珠囑咐白石把門關好,以免坏人進來偷東西。到了中午時分,寶珠回來一看,門大開著,里面空無一人。她急匆勿地跑進畫室,見白石正伏案精心作畫,忍不住問:
  “剛才有人來過?”
  “來過,來過。”白石回答著,頭也不抬,繼續畫他的畫。
  “誰來了?”寶珠又問。
  白石這時好象才清醒了過來,答非所問地說:“誰來了?”
  “你不是說有人來了?”寶珠看著白石一副呆呆的樣子,忍不住笑了起來。
  “我?沒有說呀!”白石惊訝的說。
  “哎喲,剛才你還說有人來過。”
  “沒有,沒有人來。是我听錯了,信口說的。”白石搭訕著,放下手中的筆,“詩草拿來了?”
  寶珠把詩草交給他:“我讓你關門,關了嗎?”
  “噢!”白石如夢方醒,“忘了,忘了,沒丟東西吧!”
  “門被人開了,誰知道丟沒丟。”
  “不會吧,可能是風吹開了的。”
  寶珠赶緊走到廚房,發覺早上買的兩斤肉,几斤菜連同籃子,一把斧頭都被人偷走了。她慌忙地叫了起來:“賊偷了東西了。”白石一听,赶忙跑到廚房。
  “你真是,人進來都不知道。”寶珠看了一下白石,責怪地問:“中午吃什么?本來想給你做點好吃的。”
  白石無可奈何地攤攤手,苦笑著:
  “就這一會儿功夫,偷了。算了,算了,就算是送給人家好了。中午吃面條,簡單點。”
  這以后,寶珠每次外出,就把門從外面鎖上。來人一看,以為主人不在就走了。
  誰知道今天倒好,白石連門也出不去。無奈何,只好回到廚房,簡單盛了一碗飯,夾了几個辣椒,回到畫室,慢慢地吃了起來。
  飯是冷的,但他心里沒有一點涼意。
  今天他畫的梅花,有了突破,很得意。現在情緒正高,加之這辣椒,也實在有點辣,夠味,所以,他覺得今天的飯菜特別香,連吃了好几碗。
  坐在藤椅里,他邊吃,邊品賞他畫的梅。
  畫梅,他有几十年的歷史了。“君子三品”,他喜歡梅。
  五代徐熙畫梅用勾勒填色法,到了他的孫子徐崇嗣那儿,又變了一法,不用勾瓣,運用顏色直接點花瓣。到了宋代的崔子西那儿,用純黑色,不用顏色,更有超然的神韻。這些白石都下了一番功夫,認真地學。
  但是,白石最崇尚的,是宋代楊補之的梅。和他同時代尹和伯、吳昌碩的梅。他特別喜歡尹和伯的。
  尹和伯是白石的同鄉,湖南湘潭人。自從上次陳師曾談了畫梅的看法后,他深入研究了尹和伯梅畫的風格,吸取了他的長處,轉而又學習了金冬心的水墨技法,現在又學習吳昌碩的沒骨法,用洋紅點花瓣,生動而自然,意趣無窮。
  他看得正入迷,連寶珠進來也毫無覺察。慢慢地,他感到背后好象有人。猛然轉身一著,見是寶珠,笑著問:
  “怎么樣,玩得好嗎?一定是盡興而歸。”他拉著寶珠在自己身邊坐下。
  “不錯。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寶珠說:“我看你也是盡了興。”她說著,注視著梅圖。
  “這是今天畫的,我可下了功夫。你看怎么樣?”白石探尋地看著寶珠。
  “不錯。我看比箱子里的梅圖好。”
  “你也真有眼力,能看出好坏了。”白石高興地大笑了起來,頭向后仰著,仰著……
  寶珠看見畫案上的碗,突然問:“你現在才吃飯啊?”
  白石笑了笑,點點頭。
  “都什么時候了,才吃中午飯。熱了嗎?”寶珠急切地問。
  白石搖搖頭,微笑著。
  “為什么呀?怕麻煩?”寶珠有點生气。
  “不為什么,沒有火柴了。”
  “沒有火柴?”寶珠巡視了一下四周。突然指著畫案邊上的火柴:“那不是火柴嗎?”
  白石轉頭一看,拍拍自己的腦袋:“我真糊涂,還到處找呢。”說著,兩人會心地相視而笑。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