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咚咚咚,一雙陌生的手,叩打著北總布胡同三號四合院的門扉。 院子的女主人林徽因,最先听到了那健壯的骨節在門板上敲擊出的怯生和窘促。 四合院的入口處有一個小院子,是仆人的住房。里邊的院子一正兩廂,北邊正房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起居室,寬闊的門窗,鑲嵌著林徽因精心設計的木格窗欞,上面糊了白色的窗紙,她把窗戶的下層換成了玻璃,不僅可以透進陽光,還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樹木花草,屋頂是由魚鱗狀的灰瓦舖成。 她打開門,兩張年輕的臉龐出現在面前。一個是沈從文,他是常客,已是蜚聲全國文壇的青年作家;另一個卻是陌生的,他大約二十出頭年紀,微微泛紅的臉上,還帶著點稚气,他穿著一件洗得干干淨淨的藍布大褂,一雙剛剛打了油的舊皮鞋。沈從文介紹說:“這是蕭乾,燕京大學新聞系三年級學生。” “啊!你就是蕭乾,《蚕》的作者,快進屋吧。” 蕭乾用目光打量了一下這個院子。這是個不大的四合院,收拾得干淨利落,院里有一棵丁香樹,葉子還沒有完全落盡,仿佛還留有殘香,縷縷挂在枝頭。 進了屋子,林徽因向蕭乾介紹了剛從正定考察提前赶回的梁思成和來串門的北大教授金岳霖。 林徽因熱情的給他們倒上茶。 來之前,蕭乾看了林徽因給沈從文的邀請信,字里行間透著活潑和熱情: 沈二哥: 初二回來便亂成一堆,莫名其所以然。文章寫不好,發脾气時還要漚出韻文!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听听風,知道楓葉又凋零得不堪,只想哭。昨天哭出的几行,勉強叫它做詩,日后呈正。 蕭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歡。能見到當感到暢快,你說是否禮拜五,如果是,下午五時在家里候教,如嫌晚,星六早上,也一樣可以的。 關于云岡現狀,是我正在寫的一短篇,那一天,再赶個落花流水時當送上。 思成尚在平漢線邊沿吃塵沙,星六晚上可以到家。 此問儷安,二嫂統此。 徽音拜上 蕭乾還听沈從文說,林徽因的肺病已相當嚴重,以為她會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待客人,沒想到林徽因卻穿了一套騎馬裝,顯得輕盈瀟洒,她的臉上稍有一點病后的倦意,但青春的美麗是遮掩不住的。她的眼睛很美,眉毛也楚楚動人。蕭乾感到,他要見的那位絕頂聰明的小姐,竟如一首純淨的詩。 蕭乾不只一次讀過她發在《新月》和《大公報》上的作品,沈從文也很推崇她。蕭乾的第一篇小說《蚕》在《大公報》上發表后,沈從文告訴他,有一位“絕頂聰明的小姐”看上了他的那篇作品,請蕭乾到她家去吃茶。 沈從文還告訴他,林徽因家的“太太客廳”在北平文化圈子里頗有名气,去的大都是文壇巨子,社會名流。剛來時,蕭乾還有几分忐忑,林徽因的熱情,讓他忘掉了來時那种拘謹。 “喝茶,不要客气,越隨便越好。”林徽因說,“你的《蚕》我讀了几遍,剛寫小說就有這樣的成績,真不簡單!你喜不喜歡唯美主義的作品,你小說中的語言和色彩,很有唯美主義味道。” 林徽因在屋子里走動,她的臉龐因興奮而潮紅著。 “我喜歡這樣的描寫:‘當蚕幼小的時候,實在常常可以看得出它那靦腆羞澀處,到了中年,它就像個當家人了,外貌規矩,食物卻不必同家中人客气。及到壯年,粗大的頭,粗大的身子,和運行在粗壯的身子里的粗大青筋都時刻准備反抗的。握到手里,硬朗不服气得像尾龍門的鯉魚。’”林徽因接著說,“你對暮年的蚕描寫得更出色:‘身子軟得像一泡水,黃面透明得像《吊金龜》里喊吾儿的老旦。那么老態龍鐘,那么可怜,那么可愛!’” 蕭乾吃惊了。林小姐居然能把他的小說,大段大段地背誦出來。 林徽因說:“我在香山時,寫過一篇小說《窘》,現在看起來,沒有你這篇有色彩。讀你的小說讓我想到,藝術不僅要從生活得到靈性,得到思想和感情的深度,得到靈魂的騷動或平靜,而且能在藝術的線條和色彩上形成它自身,藝術本身的完美在它的內部,而不在外部,它是一層紗幕,而不是一面鏡子,它有任何森林都不知道的鮮花,有任何天空不擁有的飛鳥,當然也會有任何桑樹上沒有的蚕。” 蕭乾入神地听著,生怕漏掉一個字。 金岳霖是她們家的常客,住在她家的后邊,他高大瘦削,愛打网球,矜持又能說會道,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熟悉的人都叫他“老金”。他是湖南人,早年在北京學習時獲赴美獎學金,到賓夕法尼亞華爾頓學院,經濟和商業的預備班學習,因他敏于抽象思維,后來轉向哲學,畢業后又到英、法等國留學,他差不多在外國呆了十年。傳說他与西方姑娘有几樁戀愛的故事,有一個還跟他到過北京,但他終身未娶。 梁思成和金岳霖坐在沙發上吧嗒著煙斗,沈從文托著下巴,不住地點頭贊賞。 “我是不是說得太多了。”林徽因毅然打住。 “你一講起來,誰還能插得上嘴?”梁思成打趣著。 “我們家是婦唱夫隨嘛,插不上嘴,就請為客人倒茶吧!”林徽因說。 大家都笑起來。 林徽因又轉向蕭乾:“我覺得你那篇小說,最成功的是調動了藝術感覺——那長長的身子就愈變愈透明,透明得像一個鋼琴家的手指。一股青筋,絮云似的在脊背上游來游去。我疑惑那就是我所不懂的潛伏在詩魂中的靈感。這段文字真是精彩极了。感覺是什么?感覺就是藝術家的触角。一個作家,在生活面前要有昆虫那樣一百對复眼,因為你需要發現的是,存在于人的精神深處的那個不朽的本能,發現人生存于其中的多种形式、聲韻和顏色。在感覺過程中,甚至色彩感比正誤感更重要。” 太精彩了,蕭乾差點喊出來。 整整一個下午,他們就這樣會心地交談著。更多的時候,是林徽因在眉飛色舞地講,大家在恭恭敬敬地听。 時間飛快地在窗欞上流逝。蕭乾舉目窗外,覺得院里那株丁香樹,在一個瞬間重新挂滿了花朵,那鋒利的香气,彌漫在全部天空中。 慈慧殿三號。 這是朱光潛和梁宗岱在景山后面的寓所,也是与“太太客廳”同樣有影響的文化沙龍。這個沙龍每月集會一次,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因此又稱“讀詩會”。林徽因也是這里的主要參加者。 這個沙龍的成員有冰心、凌叔華、朱自清、梁宗岱、馮至、鄭振鐸、孫大雨、周作人、沈從文、卞之琳、何其芳、蕭乾,還有英國旅居中國的詩人尤連·伯羅、阿立通等人。這個沙龍,實際上是20年代聞一多西單辟才胡同沙龍的繼續。 沙龍主持人朱光潛,筆名孟實,是香港大學文科畢業生,20年代中期先后留學英法,并只身游歷過德國和意大利,1933年7月歸國后,應胡适之聘,出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朱講西方名著選讀和文學批評史,同時,還在北大中文系、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和中央藝術研究院等處,主講文藝心理學和詩論。 “讀詩會”對沙龍成員的吸引,在于它形式的活潑,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爭論問題。 這不是,林徽因和梁宗岱又爭論起來了。 起因是為了梁宗岱剛剛朗誦過的一首由他翻譯的瓦雷里的詩——《水仙辭》。 林徽因語言的鋒芒總是那么尖銳,一點也不顧及梁大詩人的面子:“宗岱,你別得意,你的老瓦這首詩我真不想恭維。‘哥啊,慘淡的白蓮,我愁思著美艷,/把我赤裸裸地浸在你溶溶的清泉。/而向著你,女神,女神,水的女神啊,/我來這百靜中呈獻我無端的淚點。’這首詩的起句不錯,但以后意象就全部散亂了,好像一串珠子給粗暴地扯斷了線。我想起法國作家戈蒂耶的《莫班小姐》序言里的一段話——誰見過在哪桌宴席上會把一頭母豬同12頭小豬崽子統統放在一盤菜里呢?有誰吃過海鱔、七鰓鰻炒人肉雜燴?你們真的相信布里亞——薩瓦蘭使阿波西斯的技術變得更完美了嗎?胖子維特尤斯是在什維食品店里用野雞、鳳凰的腦、紅鸛的舌頭和鳥的肝填滿他那著名的‘米納夫盾’的嗎?” 梁宗岱從沙發上站起來,他額角的青筋鼓漲著。才高气盛的梁宗岱,現在擔任著北大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在留學法國期間,詩人瓦雷里是他的老師,梁宗岱曾在課堂上親耳聆听過瓦雷里講授《水仙辭》,這也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詩。梁宗岱高聲說:“我覺得林小姐對這首詩是一种誤讀,作為后期象征主義的主要代表,瓦雷里的詩,是人類情緒的一种方程式,這首《水仙辭》是渾然一体的通体象征,它离生命的本質最近,我想你沒有讀懂這樣的句子:‘這就是我水中的月与露的身,順從著我兩重心愿的娟娟倩形!/我搖曳的銀臂的姿勢是何等澄清!/黃金里我遲緩的手已倦了邀請;’瓦雷里的作品,忽視外在的實際,注重表現內心的真實,賦予抽象觀念以有聲有色的物質形式,我想林小姐恰恰是忽視了這點。” “恰恰是你錯了。”林徽因也提高了聲音,“我們所爭論的不是后期象征主義的藝術特點,而是這一首詩,一千個讀者,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道義的一些格言,真理的一些教訓,都不可被介紹到詩里,因為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服務于作品的一般目的。但是,真正的詩人,要經常設法沖淡它們,使它們服從于詩的气氛和詩的真正要素——美。” 梁宗岱那顴骨很高的臉上泛著光澤,他的一雙大手不停地搓著:“林小姐,你應該注意到,詩人在作品中所注重的,是感性与理性、變化与永恒、肉体与靈魂、生存与死亡沖突的哲理,這才是美的真諦。我認為美,不應該是唯美,一個詩人,他感受到思想,就像立刻聞到一朵玫瑰花的芬芳一樣。” 林徽因也站起來:“我想提醒梁詩人,詩歌是訴諸靈魂的,而靈魂既可以是肉体的囚徒,也可以是心靈的囚徒。一個人當然不可以有偏見,一位偉大的法國人,在一百年以前就指出過,一個人的偏愛,完全是他自己的事,而一旦有所偏見,就不再是公正的了。” 大家興致勃勃地听著他們爭論。 第一次參加這個沙龍活動的蕭乾對沈從文說:“他們吵得這么熱鬧,臉紅脖子粗的,你怎么不勸勸。” 沈從文擺擺手:“在這儿吵,很正常,你不要管他,讓他們盡興地吵,越熱鬧越好。” 林徽因坐下去,平靜地說:“每個詩人都可以從日出日落受到啟發,那是心靈的一种顫動。梁詩人說過,‘詩人要到自然中去,到愛人的怀抱里去,到你自己的靈魂里去,如果你覺得有三頭六臂,就一起去。’只是別去鑽‘象征’的牛角尖儿。” 梁宗岱哈哈大笑。 大家也一起笑起來。林徽因笑得最響。 那波浪,洗亮了室內一雙雙星子般灼耀的眼睛。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