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闋石頭的音樂升騰著。 金子一樣的天空,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 石頭的音樂向天空生長,天空好像越來越低的俯伏到海面上來,浪花跳躍著,奔跑著,加入這雄渾磅礡的旋律。 那闋石頭的音樂是一座宏偉的丰碑,它通過漫長的黑夜,伸向天空,新生的太陽給了它所有的顏色,它的身上披滿了花環。 林徽因從夢中醒來,猛地拉亮電燈,梁思成也被惊醒了,慌慌張張來找藥瓶。 林徽因說:“我不是吃藥,給我拿張紙來。剛才在夢里有一個設想,我得立刻把它畫下來。” 自從接受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任務,林徽因不知多少次這樣從夢中醒來。 1949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就為紀念碑的奠基填了第一抔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塑家劉開渠主持紀念碑設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此時她病得已不能起床了。在起居室兼書房里,她安放了兩張繪圖桌,与她的病室只有一門之隔。 梁思成每天奔走于城里和清華園之間。在早晨進城之前,他先与林徽因共同制定出一天的工作計划,由助手執筆,隨時拿到床前由林徽因指導修改。她的助手是建筑系應屆畢業生關肇鄴,是個二十出頭的很机靈的小伙子。 林徽因主要承擔的是紀念碑須彌座裝飾浮雕的設計,從總平面規划到裝飾圖案紋樣,她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复研究。每繪一個圖樣,都要逐級放大,從小比例尺全圖直到大樣,并在每個圖上繪出人形,保證正确的尺度。 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唐代風格作藍本,選出許多資料,跟助手逐一分析,詳細講解,掌握基本特點。 林徽因說:“盛唐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的華彩樂段,顯示著時代風貌和社會形態。‘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為麻。’這是何等气派!任何藝術從气勢和風度講,顯然應該和社會時代相一致。秦漢雕塑以陽剛之美為主,体現了積极進取的生命力量,而唐代雕塑則剛柔并濟,同時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致、細膩、華美的自然靈气。秦漢雕塑在空間造型上講究体積的龐大,气勢的充沛,以大為美,以充實為美,而唐代雕塑則是渾厚中有靈巧,粗獷中有嫵媚,豪放中有細膩,凝重中有輕盈。秦漢雕塑表現為物質世界的擴張和征服,唐代雕塑同時還講這种擴張和征服与內心世界的刻畫相統一。唐代雕塑代表著完滿、和諧,在‘比德’和‘暢神’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构体系。這些正是我們要借鑒的。唐代藝術具有与歐洲文藝复興類似的人文主義特點,能更好地表達人民對英雄的歌頌与怀念。” 林徽因說完,又拿起關肇鄴設計的一幅圖案,半開玩笑地說:“這幅好像是乾隆趣味,不配表現我們的英雄。” 經過比較,他們最后選定了一种以唐風為主的風格。 兩個月的時間,林徽因和關肇鄴畫了數百張圖案,最后選定了以橄欖枝為主体的花環設計。 在選用裝飾花環的花卉品种上,他們很傷了一段時間腦筋。最初選用了英雄花,經咨詢花卉專家,得知木棉并非中國原產,隨后放棄這一构想。 在上千种花卉中,他們最后選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象征高貴、純洁和堅韌。 須彌座正面設計為一主兩從三個花環,側面為一只花環。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應,運用中國傳統的紀念性符號,如同一組上行的音階,把英雄的樂章推向高潮。 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以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了下來,她生命的熱能仿佛徹底耗盡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藥物已不能奏效,只能保持居室的溫度。即使是一場感冒,對林徽因也是致命的。每到秋天,梁思成就要用牛皮紙把林徽因居室的牆壁和天花板全都糊起來,几個火爐也早早地點上。 這年十月,中國建筑學會成立,梁思成被推舉為副理事長,林徽因被選為理事。他們二人還兼任了建筑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4年6月,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8月10日,《北京日報》介紹了她的簡歷。這一年秋天,林徽因的身体實在不能抵御郊外的寒冷,為方便治療,梁思成在城里租了房子。由于一時尚未就緒,便搬到陳占祥家里去住。不久,林徽因病情惡化,住進了同仁醫院。 1955年春節剛過,建工部召開了設計和施工工作會議,各部、局的領導和北京市委宣傳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這次大會。會上,根据近年來各報陸續披露的基本建設中浪費情況,和設計工作中的“复古主義”、“形式主義”偏向,進行了激烈地討論和批判。這次會上,還組織了一百多篇批判文章,已全部打好了清樣。 從此,“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复古主義建筑思想”的批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 十多年以后,梁思成在回顧這場批判時,談了他的困惑和思考。 四十年代末,我在美國考察時,國際上新建筑理論又有了發展,我深感我國在建筑理論上的落后。回國后,我把這些理論貫徹到教學中去。但五十年代初在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中,批判崇美思想,把這些新建筑理論和我修訂的教學計划,統統算在美帝的帳上給批掉了。 我第一次看到莫斯科大學建筑系的教學計划和教學大綱時感到十分吃惊,因為它仍舊是沿襲巴黎美院學院派的傳統教育体制。但是當時正是學習蘇聯高潮,認為蘇聯的經驗都是先進的,便把它照搬了過來。 當時,我也深感不解,怎么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內容的建筑和我二十年代在賓大所學的那一套完全一樣?我自己的解釋是:蘇聯建筑与歐美折衷主義建筑之不同,主要在“內容”上。但是在建筑上“社會主義的內容”和“資本主義的內容”究竟有何區別,我之所以說不清,是因為我不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將來我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時,自然就會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內容了。 我學習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對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應是“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一提法,感到很受啟發。我想我們新中國的建筑也應該是具有“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認為我過去研究的那些古建筑,它們的形式就是“民族形式”,至于“社會主義的內容”,則我既不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也說不清在建筑中哪一部分才算是“內容”。這一直是梗在我心中的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使我從心底信服蘇聯的“民族形式”理論的重要原因,就是莫斯科的美。那統一考慮的整体,帶有民族風格美麗的建筑群,保護完整的古建筑。再和英美城市的雜亂無章相比,使我深刻体會到社會主義的优越。所以我也就努力學習蘇聯,提倡“民族形式”——“大屋頂”了。 我承認,在我所受的教育中,“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的思想影響很深。但是在三十至四十年代我是反對普遍建造“大屋頂”的,為什么到了五十年代,反而積极地提倡搞“大屋頂”呢?我想有兩個原因:在客觀上受當時“學蘇”“一邊倒”國策的影響。……主觀原因則是由于我從事多年的古建筑研究,對古老的建筑形式有很深的偏愛,認為人們反對大屋頂,是因為他們缺少文化歷史修養,有“崇洋”思想。 盡管這場批判只發了十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場,但一場又一場的批判會、討論會,已使他難以支撐。甚至他与林徽因三十年代合寫的《平郊建筑雜錄》那篇文章也成為复古主義的典型,一批再批。而這一切都是無法瞞住与死神做最后角力的林徽因的。 梁思成每次從批判會場回到林徽因的病床邊,他們都只是默默地望著,相對無言。 林徽因感覺到,她的生命如下午的日晷,疲憊的影子已經漸漸淡遠模糊。 而逝去的一切卻隨之清晰起來。已經很久不敢再照鏡子了,她怕在那塊明亮的玻璃上,看到她瘦骨嶙峋的面容和一生跌跌撞撞的路程。那無疑是生命中最殘酷的一幕。 護士進來打針了。 林徽因從住院起,就喜歡上了這個圓臉龐的姑娘。當林徽因被疾病折磨得最痛苦的時候,這個小護士一天天地陪伴著。林徽因的生活起居,她都想得很細密,照顧得一應周全。每次打完針,她總是給林徽因唱一支歌。有時還問:“林阿姨,今天我該給你唱支什么歌呢?” 每次她高興地听她唱著,有時也隨她輕聲哼著。 小護士打完針,林徽因說:“今天阿姨為你唱支歌吧,就唱《祝你生日快樂》。” 小護士這才想起今天是她的生日。 同仁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都知道,他們這里住著一位特殊的病人。她是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又是著名的建筑學家和詩人。她的肺病已到晚期,將在這里度過她人生最后的日子。然而她又是個很堅強的人,對醫生的每一次治療,無論多痛苦,都配合得很好。 她是拜倫的崇拜者,床頭上總是放著一本《拜倫詩選》,寂寞的時候,醫生和護士們常能听到她吟哦那些詩句: 世間哪有一种歡樂和它過去的相比, 呵,那冥想的晨光已隨著感情的枯凋萎靡; 并不只是少年面頰的桃紅迅速地褪色, 還未等青春流逝,那心的花朵便已凋落。 在快樂触礁的時候,有些靈魂浮越過重創, 接著會被沖到罪惡的沙灘,縱欲的海洋; 他們的航程失去指針,或只是白努力一番, 他們殘破的小舟再也駛不到指望的岸沿。 于是有如死亡降臨,靈魂罩上致命的陰冷, 它無感于別人的悲哀,也不敢做自己的夢, 一層厚冰凍結在我們淚之泉的泉口上, 盡管眼睛還在閃耀,呵,那已是冰霜的寒光。 盡管雄辯的唇舌還閃著机智,歡笑在沸騰, 這午夜的春宵再也不能希冀以往的宁靜, 就好像長春藤的枝葉覆蓋著傾圮的樓閣, 外表看來蔥翠而清新,里面卻灰暗而殘破。 哦,但愿我所有從前的感覺,或者复歸往昔, 但愿我還能對許多一去不返的情景哭泣; 沙漠中的泉水盡管苦澀,但仍极為甘美, 呵,在生命的荒原上,讓我流出那种眼淚。 在她沒有力气翻動書頁的時候,她就把手放在書本上,仿佛要從書本里汲取一切力量。 梁思成也因肺結核住進了同仁醫院,病房就在林徽因的隔壁。然而一道牆壁卻如同一座山岭,似乎要把他們永遠地分開了。 梁思成沒有住院的時候,三兩天還能到醫院來一趟,現在住在她的隔壁,卻一步也不能走近她。他們每天只是通過送藥的護士傳一張紙條,互致問候。 一段時間,寶寶和小弟也請了假,輪流到病房陪床。 林徽因的病危通知已經發出。几天來,她一直高燒不退,已進入彌留狀態,肺部開始大面積感染。醫院領導立刻成立搶救小組,組織醫院最精湛的力量,想盡一切辦法進行治療。肺部的感染像一場大火蔓延著,她的生命最后被這熊熊的火焰吞滅了 4月1日晨6時20分,林徽因終于告別了這個世界,走完了她51歲生命的里程。 4月2日,《北京日報》刊登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 眾多的花圈和挽聯上,有她几十年的摯友——金岳霖和另一位哲學教授聯名寫的挽聯异常醒目:“一身詩意千尋瀑,万古人間四月天。”林徽因的追悼會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寶寶代表家屬向同仁醫院的醫生、護士致謝,感謝他們為挽救母親的生命所做出的努力。 會場一片唏噓之聲。 追悼會后,林徽因遺体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由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負責修建,同時還將林徽因生前為紀念碑設計的飾雕刻樣移在她的墓碑上,碑的上方刻著:“建筑師林徽因之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西北隅,綠蔭和萋萋青草掩映著矮矮的墓碑。 如今碑上沒有銘文,沒有姓名,只有一只浮雕花環,橄攬枝環抱著圣洁的牡丹、荷花、雛菊。那是林徽因生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須彌座上設計的碑樣,朴實無華地鑲嵌在這里。 一座無字碑。 然而,它卻是一方有体溫的石頭! 這塊石頭的血液永遠不會冷卻,它在大地的脈管中汩汩流淌著,溫暖著一個祈望。 一座無字碑。 然而,它卻是一方能歌唱的石頭! 歌手先于英雄死去,它向腳下的泥土、身旁的綠草、頭前的白花,歌唱著不朽与永恒。 一座無字碑。 然而,它卻是一方有靈性的石頭! 它把千言万語,寫給了全部世界。那一只永不凋蔽的橄攬花環,宁靜而忠實地護衛著一個操守。 它站在生命之上,站在永恒之上,站在歲月之上,同時它又緊緊貼近了泥土。它守護著一個—— 生活過的人!一個在生活中點燃了她的靈腑的人。 太陽把它的光芒大筆大筆地寫在廣場上。 這里在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典禮。國歌高奏,紅領巾高舉起手臂,三軍將士高舉起手臂,向歷史庄嚴布禮! 一闋石頭的音樂,向金子樣的天空升騰。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 紀念碑上,那一只只永恒的花環,招展著一個季節的新綠! 這個時候,是誰把一束芬芳的丁香,放在她那座安詳的墓碑之下?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