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大公鼎傳



             ——《遼史》卷一○五

  [說明]大公鼎(1043—1121),遼中京大定(今內蒙古宁城西)人,為渤海族。祖先世代居住在遼陽率賓(今俄羅斯雙城子附近),圣宗統和年間,徙遼東豪族于中京,他祖先也隨之遷居于大定。咸雍年間中進士,任沈州觀察判官,改良鄉令,遷興國節度副使,進拜大理卿。天柞帝時,歷長宁節度使、南京副留守,改東京戶部使,進拜東京留守。大公鼎任官以清正愛民為本,務農桑,省搖役,平冤獄,安民變,多有惠政。

  大公鼎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遼陽率賓縣。統和年間,遷徙遼東的豪族充實中京,從而居于大定府。他的曾祖父大忠,曾任禮賓使。父親大信,官任興中府主簿。大公鼎幼年時庄重有志,長大后好學。
  遼道宗咸雍十年,考中進士,調任為沈州觀察判官,當時遼東地區雨量過大,庄稼深受其害,北樞密院大規模調發遼河兩岸壯了維護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緊迫,只有大公鼎說:“邊境地區剛剛安宁,又大規模征搖役,不利于國家安定、發展農耕。”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報朝廷,朝廷采納,停止了這項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災害;沿河兩岸千里之內的人無不喜悅。改任為良鄉縣令,減省搖役,重視農桑,興辦孔子廟學,縣民悅服并得到教化。經多次遷升至興國節度副使。
  當時隸屬于鷹坊的人,以捉鳥為名,扰害鄉間田里,時間長了,百姓都不堪忍受。大公鼎向皇帝報告了這种情況,當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進朝,大臣告知皇帝嘉獎采納他建議的事,大公鼎說:“一個郡得到安宁,确實是很幸運的事;其他郡這种事還很多,希望把這一恩惠通賜天下。”又被采納。調任為長春州錢帛都提點,當他到達春水,貴族、公主照例向錢帛司借貸,大公鼎說:“豈可停止官家用度,他舞弊徇私拉人情?”予以拒絕。因此多听到怨恨垢罵之語,他說:“這是我的職責,不敢讀職。”不久拜為大理卿,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
  天祥皇帝即位之后,他歷任長宁軍節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為東京戶部使,當時賊盜殺死東京留守蕭保先,開始是圖謀他的財產,進而發動暴亂,百姓之間也互相猜忌,各家互相爭斗。大公鼎一個人單騎到郡中,向百姓曉以禍福,眾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說:“只要不欺壓我們,我們怎敢不听你的命令。”從此安居如故。被拜為中京留守,賜為貞亮功臣,乘坐驛車赴任,當時盜賊充斥,有些盜賊在路上遇到大公鼎,都在他的馬前叩拜,請求改過自新。大公鼎發給他們憑證,讓他們回家恢复舊業,盜賊听說后,接踵而來,要求改過。不到十天,境內的賊盜便被肅清了。天祥皇帝听說后,加賜他為保節功臣。當時人心動蕩不安,大公鼎顧慮發生變亂,請求布施恩惠予以安定,施行特赦。
  大公鼎多次上表請求歸家,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賊張撒八率無賴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亂而沒有力量,歎息說:“我想辭職已很久了,因為被世俗之念所牽思,才不幸到這一步,難道不是天命嗎!”從此憂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他的儿子昌齡,任左承制;昌嗣,任水名州刺史;昌朝,任鎮宁軍節度使。(劉洪波 譯)

  [原文]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遼陽丰賓縣,統和間,徙遼東豪右以實東京,因家于大定。曾祖忠,禮賓使;父信,興中主簿。
  公鼎幼庄愿,長而好學。咸雍十年,登進士第,調沈州觀察判官,時遼東雨水傷稼,北樞密院大發瀕河丁壯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獨曰:“邊障甫宁、大興役事,非利國便農之道。”乃奏疏其事,朝廷從之,罷役,水亦不為災。瀕河千里,人莫不悅。改良鄉今,省搖役,務農桑,建孔子廟學,部民服化。累遷興國軍節度副使。
  時有隸鷹坊者,以羅畢為名,扰害田里,歲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會公鼎造朝,大臣諭上嘉納之意,公鼎曰:“一郡獲安,誠為大幸;他郡如此者眾,愿均其賜于天下。”從之。徙長春州錢帛都提點,車駕如春水,貴主例為假貸,公鼎曰:“豈可輟官用,徇人情?”拒之。頗聞怨罵語,曰:“此吾職,不敢度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作即位,歷長宁軍節度使、南京副留守。改東京戶部使,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始利其財,因而倡亂;民亦自生猜忌,家自為斗。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眾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輯如故。拜中京留守,賜貞亮功臣,來傳赴官,時盜賊充斥,有通公鼎于路者,即叩馬乞自新。公鼎給以符約,俾還業,聞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內清肅。天作聞之,加賜保節功臣。時人心反側,公鼎慮生變,請布恩惠以安之,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歸,不許。會奴賊張撒人率無賴嘯聚,公鼎欲擊而勢有不能,歎曰:“吾欲謝事久矣。為世故所牽,不幸至此,豈命也夫!”因憂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子昌齡,左承制;昌嗣,水名州刺史;昌朝,鎮宁軍節度。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