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永琰只見父皇神情庄重地對天禱告,卻怎么也想不到,父皇心中說的竟是這樣兩句話:“永琰若能承國家洪業,則蒼天當佑其成功;若其不賢,則愿上天令他短壽而終,以免貽誤大清事業。”……永琰一行奉旨尋找會唱歌的木魚石,奇石未見,一路上卻听夠了大清百姓的悲歌…… 乾隆三十年正月。剛過十五,天還沒亮,六歲的永琰睡得正熟,保姆硬是把他搖醒。永琰煩躁地道:“干什么,煩死人了。”小太監忙道:“十五阿哥,要上學了。”听到“上學”二字,永琰一翻身站在床上,道:“快!快穿!”宮女們拿來小袍小靴,永琰一會儿穿戴整齊。 昨天團圓筵后,母親令皇貴妃魏氏將他叫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儿啊,你已經六歲了,明天就要到上書房讀書,從今以后,就不可隨著性子戲鬧玩耍,要与各位皇兄及皇侄們和睦相處,要謙讓恭敬,不可任性造次。讀書的人更應知禮,對太后和父皇,更是要有孝心。我出身卑微,因此,你凡事都不可逞強,要守宮中及書房中的一切規矩。你雖天資聰穎,但是与几位皇兄相比,還是差一點儿,你只記住一句話:‘勤能補拙。’事業的成与敗,都在一個‘勤’字上。” 永琰眼里閃著淚花,偎依在母親怀里,說道:“母親,我一定記住你的話。”永琰臨行,母親又道:“你一定記住,一切都在勤謹上。” 永琰隨太監來到上書房,天雖然還沒亮,但里面已亮起燈光,不知是誰已在燈下讀書了。 永琰暗下決心道:“以后,上書房里第一個到的人,一定是我!” 舉行過隆重的拜師禮,永琰便在自己的師傅前坐下。 永琰的啟蒙老師是兵部侍郎奉寬,老成持重,寬厚仁慈。他拿出一張布帛,展開在永琰面前道:“我既是臣子,又是師傅;出了上書房是臣子,在上書房里我就是師傅。十五阿哥,你明白嗎?” 永琰躬身行禮道:“謹遵師傅教誨。” 奉寬又道:“這布帛上面是你父皇的圣諭。是早年對上書房師傅張廷玉等人的訓誡,你拜讀一下吧。” 永琰听說是父皇的圣諭,忙跪倒接在手中,只見上面寫道: “皇子年齡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掉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于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有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 永琰跪在地上,把圣諭舉過頭頂,說道:“我深深地体會到父皇的愛子之心,請師傅今后對我嚴加管教。嚴,就是愛。” 奉寬雙手撫著永琰的肩頭,見眼前這位六歲的阿哥居然說出這番話來,激動不已,久久地凝視著永琰,目光里蘊含著意外的惊歎和無限的期望。 這一幕,被靜立在外的乾隆帝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打算進上書房再訓導儿子了。 一連許多天,十五阿哥永琰總想第一個來到上書房,但總是有一個人在他來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書,這個人,就是五阿哥永琪。 五阿哥永琪已經二十五歲,在上書房里算是最年長的了。大阿哥永璜、二阿哥永璉、三阿哥永璋都已經去世,而四阿哥永□,則在二十八年十一月已經過繼給履親王允□為孫。 永琪面目清秀,身材筆挺,站在那里,猶如玉樹臨風,特別是一對大眼睛,明亮有神,目光中透出睿智和溫厚。永琪見十五弟小小的年紀,每天到上書房這么早,心里特別贊歎,想,他這般年紀就如此用功,我這做哥哥的怎能懶惰?于是每天來到上書房的時間就更早了。 多數情況下,永琰來到上書房而師傅們都還沒有來到,永琰讀書時,不覺有些疑問。一天,背到《詩經·羔羊》中的“退食自公”,永琰想:師傅說朱熹解釋的“退朝而食于家”不當,而應是“吃罷飯退朝回家”,怎么能是在朝中吃飯呢?越想越覺得還是朱熹的解釋好,于是向永琪請教道:“五哥,弟弟看這句‘退食自公’應是‘退朝而食于家’,但師傅又明明說朱先師注得不當,而說應是‘自公食而退’,師傅肯定有他的道理,這道理是什么呢?” 永琪很喜歡十五弟的勤學好問,于是便解釋道:“師傅的說法是根据杜預注《春秋》的解釋,杜預說,當時公家供卿大夫膳食。聯系《羔羊》這首詩,‘退食自公’的下句是‘委蛇委蛇’,為什么高高興興,悠哉游哉呢?是因為下朝吃飽了飯回家。這樣依《羔羊》原詩的詩意看來,朱熹的注解似有不當,所以師傅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永琰道:“五哥看的書真多,懂得真多,以后多幫幫小弟。” 永琪道:“我須向你學習才是,你小小年紀,勤學好問,正是讀書人的榜樣。” 永琪說的是那樣的誠懇,永琰的心里更是激動,心想:五哥才是我學習的榜樣。 漸漸地,永琪既是永琰的兄長,又成了永琰的益友。 轉眼間到了盛夏,因為夏日晝長,永琰到上書房去得更早。這一天永琰到上書房門前剛要進去,見父皇和五兄正在說話,父皇道:“你身体一向虛弱,每日當歇息歇息才好,過几日朕要去避暑山庄,你就隨朕一同前去,養一養身体。” “謝皇阿瑪關心。” 乾隆道:“每天的飯食還能吃得慣嗎?” “能,胃口比以前好多了。” “那是朕特為你吩咐的,人們常說‘食不厭精’,其實,粗糧果蔬更是養人。” “原來儿的飯食是皇阿瑪吩咐的……” 乾隆道:“朕最擔心的是你的身体,身体不好,怎堪大任?所以今年夏天乃至秋末,你就隨朕到避暑山庄和木蘭圍場好好鍛煉一下身体,你早作准備吧。” 永琪道:“永琰能隨我一同前去就更好了。” 乾隆道:“我已知道你二人非常要好,沒有什么比兄弟融洽和睦能更令父皇高興的了。永琰也确是一個好孩子,小小年紀就專心致志,勤奮恭謹,我确實也喜歡他。可是,對小孩子,雖然表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鞭策,你今后對他也應這樣,現在應是他努力讀書的時候,今后隨朕到別的地方去也不遲。” “儿謹遵皇阿瑪教導。” 永琰在門外听著五哥和皇阿瑪的對話,心中涌起陣陣暖流,平日他總覺得皇阿瑪過于嚴厲,他真羡慕一般人家的天倫之樂。今天,他才更深切地体會到父皇也深愛著他們。可是帝王之家愛的方式不同,皇阿瑪是用他的嚴厲來表示他的愛,來防止他最擔心的兄弟相殘。祖父輩的血的教訓,曾祖為皇子而心力交瘁,怎能不令父皇心有余悸。想到這里,永琰邁進上書房,忙給乾隆請安。 出乎意外地,乾隆把永琰抱在怀里,永琪和永琰的眼里,都充溢著淚花。 秋后,父皇和五阿哥從避暑山庄回到京師,永琰高興异常,急忙去見五阿哥。永琪略顯黑了些,但更精神、更硬朗了。永琪道:“几個月不見,十五弟長高多了。”說著把他拉進怀里,永琪總有一种長兄為父的感覺。 第二天,永琰早早地來到上書房,見五阿哥和皇阿瑪已在那里,雖然乾隆對皇子們教育的嚴厲是出了名的,但永琰沒有想到他剛到京師的第二天清晨就來到了上書房。 永琰跪安后,乾隆一臉的嚴肅,說道:“你先背一背《詩經》,我知道你已經學到了《節南山》了。” 永琰背得很熟,乾隆道:“你讀了《節南山》有什么体會嗎?”永琰道:“儿臣以為君王當正則圣明,識出邪正,摒除奸相權臣。”乾隆微微點頭,道:“今后你更應向你五兄學習,加倍努力。” 沒過几天,五阿哥永琪被封為榮親王,是繼追贈永璜定安親王之后,乾隆帝第一次為皇子封授的親爵。永琰自然由衷地高興,忙向五哥表示祝賀。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次年春天——三十一年三月,永琪卻得了一种急病,匆匆地离開了人世,他沒有來得及和父皇見最后一面,沒有來得及再教導十五弟几句話,就被天神帶走了。永琰扑到皇阿瑪怀里,父子二人哭個不住,父子二人都難以接受永琪之故的現實。待稍一清醒時,又互相安慰,生怕對方被悲痛壓倒。 每到上書房,五阿哥永琪的音容笑貌就浮現在眼前,一連數日,永琰都精神不振。師傅奉寬看在眼里,憂在心中,對永琰道:“你若是再這樣不振作,就真的對不起五阿哥了。你報答五阿哥對你厚愛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地忘了他,何況你若是這樣,也對不起你已年邁的祖母和已近花甲的父皇。” 永琰覺得師傅的話是對的,化悲哀為力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和勤奮。 皇六子永瑢過繼給慎郡王允禧做孫子后,八阿哥永璇就是上書房中最年長的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十六子早夭,永琰的同胞弟十七阿哥尚年幼。這樣,尚書房中“永”字輩的,就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和十五阿哥四人。而十二阿哥的母親名份雖然最高,是皇后,說起來他是嫡子,但他在諸皇子中,命運也許是最悲苦的,這倒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原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是皇帝最討厭的已經死去的烏拉那拉氏。因此,他整日郁郁寡歡,是一個被拋棄的人、宮中多余的人,他只是在苟活著。 八阿哥永璇和十一阿哥永瑆是同母兄弟,性情也最相投契,二人耽于書畫,勤于詩文,聰穎异常。特別是十一阿哥永瑆,書法學歐陽詢、趙孟頫,出入王羲之之筆法,臨摹唐宋各家名帖,書法造詣极高,宮內宮外,以索取其一字半畫為极大的榮幸而倍加珍惜。 永淡欽佩永瑆的才華,又与他年紀最接近,因此与他交往最多。 夏天,皇子皇孫們在圓明園勤政殿旁的上書房中讀書。這一天放學后天色尚早,永琰正和永瑆在湖邊談詩論畫,忽然有太監來叫永琰,說是皇帝召他。永琰來到勤政殿,見過父皇。乾隆見他手中拿了一把扇子,便要過來打開,見上面寫了一首小詩,頗有意境,字也工整清秀,看上面的落款是“兄鏡泉”三個字,便問永琰道:“這鏡泉是誰?”永琰答道:“是十一兄。”乾隆听說是十一阿哥永瑆,又喜又憂:喜的是永瑆十四歲,竟有如此高深的造詣,可見天分很高;憂的是脫劍學書,漸染漢人陋習,難免丟掉滿州勇武的祖風,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 第二天,乾隆帝在勤政殿召見諸皇子,語重心長地道:“你們都還年輕,讓你們讀書,是要求你們理解書中所闡述的道理。你們現在應該做的是深入鑽研所讀詩書。昨天朕看到十一阿哥給十五阿哥所題寫的扇面,這不是十一阿哥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還未到該吟詩題字的時候,下面還落款‘鏡泉’,就更不應該了。朕二十二歲那年,你們的皇祖雍正皇帝問朕是否有字號,朕回答說‘沒有’。雍正帝才踢朕尹‘長壽居士’,和親王號‘旭日居士’。我們所以有號,均為你們皇祖所賜,而朕卻從來沒有以號落款。我們愛新覺羅家族,世敦淳朴,重騎射。你們要繼承這一好傳統,絕不能沾染上漢人的文人習气和惡習。你們千万不要小視這個問題,這可是保證我們祖業千秋永繼的大事啊。” 從勤政殿回來,夕陽已沒入西山,湖水映著空中的霞光,特別亮麗。永琰和永瑆、永璇站在湖邊,永瑆不由地贊歎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永琰道:“剛才父皇的一番訓導,竟還沒有減了十一兄的詩興。”永璇道:“他一輩子也不會減了詩興。”永瑆道:“八兄不要說我,你的胸怀也在湖水藍天之上。”永璇爽朗一聲長笑,笑聲直貫云霄。永琰道:“都是我不小心,讓父皇訓了一通。不過父皇的話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可是听听兩位兄長的話,我有些不明白,若你們仍然沉溺于詩書畫,不會更招來父皇的斥責嗎?小弟想,二位兄長還是不要把胸怀放在‘湖水藍天’之上。”永瑆歎道:“十五弟的一番心意,做哥哥的心領了。只是我和八哥的‘湖水藍天’,不僅指的是詩畫,更是一番淡泊的情怀啊。” 是的,鑒于宮中的風濤險惡和皇上對繼儲問題上的神經質,阿哥們漸漸醒悟過來,特別是大阿哥的死,更是教育了他們。首先是兩位過繼出去的阿哥:四阿哥永□和六阿哥永瑢,他們首先体會到做阿哥的處境險惡,于是縱情詩書畫,顯出十足的頹唐,毫無大志,于是二人被過繼出去。但事實上,他們找到了二個政治風暴的避風港,皇上再也不會怀疑他們想當什么太子了。 永璇踵四阿哥六阿哥之后,更是做到了极端,終日沉緬于詩畫書法,哪里管他什么《四書》、《五經》,雖招來父皇的不斷斥責,但他反而覺得有一种安全感。永瑆受永璇的影響,也走上了這條路。現在,他們又來影響身邊的十五阿哥永琰了。 令皇貴妃魏氏知道永琰被乾隆訓斥了以后,召來永琰道:“听說你們昨天被皇上召去訓導了一番,是嗎?” “是的。” “你覺得皇上說得對嗎?” “儿比以前更懂得學習鞍馬騎射的重要性了。” “你還沒有領會你父皇的意思。皇上不是說你們學習詩書畫不好,皇上自己的書法、詩作和繪畫不也是別人難以企及的嗎?皇上是說作為皇子,作為統治漢人的滿州的愛新覺羅氏,是和一般漢人不同的,寫詩作畫固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沉緬于其中,就會被漢化,就會失掉滿州民族的本色,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呀。你們做皇子的,不能胸無大志,一定要發揚光大祖上的事業,應以國家大事為重,這樣看,寫詩作畫与國事相比較,孰輕孰重就明顯了。所以皇上的訓導,你要牢記心上。你和十一阿哥要好,母親很高興,但是你不能寄情翰墨,流連于詩賦之中而忘返,一定要以天下為己任,胸怀大志呀。” “孩儿明白了。” 听了母親的一番話,永琰明白了作為皇子所肩負的重任,懂得了父皇訓導那番話的真正意義,于是便在《四書》、《五經》上刻苦用心,努力學習鞍馬騎射。 乾隆父輩在起名字時,其名的前一字為“胤”,乾隆一輩為“弘”,乾隆的儿輩取名上一字為“永”,孫子輩為“綿”,綿字輩下是“奕”。 在乾隆的孫子中,最受皇上寵愛的是長子永璜的次子綿恩。皇長子的憂懼去世与乾隆帝的無端怀疑指斥有直接關系,乾隆總覺得對不住自己的長子。永璜去世后,他的后代,受到了乾隆帝的特別恩顧。當然,這也不全是為了贖罪,乾隆也确實喜歡疼愛他的孫子,而綿恩能文能武,特別是武藝絕倫,自然受到乾隆帝的特別寵愛。 早年,乾隆木蘭秋彌來到張三營行宮,皇上對隨行的皇子皇孫們說道:“這次木蘭秋彌,讓你們練練騎射,提高你們的實戰本領,但未到圍場以前,朕要先看看你們的本領。你們先在這里比賽一下。” 于是各位皇子皇孫按年齡大小的順序上場比賽。綿恩當時才八歲,他最后一個出場,拿著個小小的弓箭,只看那神情嚴肅的樣子,乾隆帝就非常喜愛,再加上一身戎裝,更顯神气十足。綿恩上來,竟一箭中的,再發再中。乾隆大喜,忍不住站起身來,走到綿恩身旁說道:“你如果再中一矢,朕就賞你黃馬褂。”綿恩也不說話,面對靶子,拉滿弦,一箭飛去,正透靶心,于是收下箭后,跪在乾隆面前。跪了很久,乾隆也不說話,好像不知綿恩為什么要跪著,問他道:“你這是為什么?是想要什么嗎?”綿恩听到祖父這樣說,更是跪在那里,一聲不吭。皇上停了一會儿,放聲大笑,于是拿來黃馬褂穿在他的身上,倉猝間也尋不著合身的,就用一個大的把綿恩包裹起來抱在怀里,笑道:“這個机靈鬼,他竟知道我在逗他玩,以不變應万變呢!” 現在,綿恩已長大成人,身材頎長,舒臂如猿,不僅射箭是百步穿楊、騎馬是矯健如飛,而且摔跤搏打,也罕有敵手。 一天,魏氏對永琰道:“綿恩雖是你的侄儿,但他文武全才,又年長于你,你須向他虛心學習才是。” 果然,接近綿恩不几日,永琰就對綿恩憨厚的性格、高超的武藝心折贊歎,綿恩對這個比自己年幼几歲的小叔的謙遜好學一向就有好感,現在小叔更比以前親近自己,綿恩更喜歡他了。這樣,在和十一阿哥保持友誼的同時,永琰和這個侄子的感情日益融洽加深。上書房放學后,永琰常到綿恩的宮中,在習武場上騰挪,在磚樁上跳躍,更多的是舞槍弄棒,時而也學習火器,永琰覺得,綿恩的指教比上書房中的騎射教師還好。 一年后,永琰武藝精進,乾隆大喜。 乾隆三十二年,京師地區大旱,皇上親率皇子及文武百官到西郊黑龍潭祈雨。永琰和八阿哥永璇分在一班。路上,永璇說道:“十五弟,你知道八大胡同嗎?” 永琰道:“听說過。” “你知道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嗎?”永璇問。 “這我就不知道了。” “你愿不愿意隨我去玩一趟?” 永琰大惊道:“這怎么可能!父皇從來都不讓我們私自出宮,何況私自到城中玩耍。” 永璇笑道:“你真是父皇的好儿子,可惜享受不了那城市中的許多快樂。” 祈雨典畢,皇帝有所垂詢,卻哪里也找不到八阿哥。乾隆叫來十五阿哥道:“你与八阿哥一班,你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嗎?” 永琰道:“儿与八兄在一班一同祈雨,可剛一下班,一轉身就不見了他,我也不知他到了哪里去了。”忽然,永琰想起剛才永璇的尋問,于是道:“父皇,八兄可能是到城中去了。” 乾隆問道:“你怎么知道?” “剛才八兄在路上曾問過我知道不知道八大胡同,我說不知道,他還說那個地方很好玩。我想,他可能是到那里去了。” 乾隆气得暴跳如雷,吩咐侍衛們去找,侍衛們听說八阿哥跑到八大胡同去了,都嚇得魂飛天外,即使八阿哥在胡同內不出什么事,回去也要降職降級;若出了什么事,不知道會落什么處置。 果然,在八大胡同內侍衛們找到了八阿哥,他正在和一個伶童打得火熱。 八阿哥回到宮中,被打得皮開肉綻。 可是數日后,永璇的傷疤剛剛愈合,在上書房里還沒有安分几天,他便未經奏聞,也沒轉告師傅,擅自一個人溜到城里去了。皇上經訊問雖然知道了他沒有進妓院,但是也气得七竅生煙。第二天,乾隆召見諸皇子,當眾嚴厲地痛斥八阿哥道:“你剛剛好了傷痕,就忘了上一次的痛打——你怎能這樣不知自重?真是太不識大体。”接著他又教訓皇子們:“朕要你們在上書房讀書,一可以增長知識,二可以檢束身心,涵養性情。你們外出則必派散秩大臣、侍衛等護行,以防万一。此次八阿哥私自進城,只帶几名護衛,出了意外怎么辦?” 乾隆帝隨后又喝令太監,對永璇一頓痛打。之后,將永璇的師傅觀保、湯克甲一律革職。 儿子的不成气,使乾隆帝更鐘愛孫子,特別是綿恩。乾隆作出重大的決定:年方弱冠的綿恩做了火器營的總統。建銳營和火器營是大清朝最精銳的部隊,把火器營交給他,說明乾隆對他是多么器重,抱著多大的希望! 上書房中又少了一位他的“良師”益友,雖然綿恩是他的侄儿。綿恩的离去与五阿哥永琪不同,永琰沒有傷感,有的只是喜悅,他為侄儿有了用武之地而高興,為侄儿的輝煌前程而自豪。 綿恩來到永琰的宮中,依依不舍地和永琰告別,道:“十五叔,我會經常來看你的。” 永琰在上書房中克勤力學,涵儒德義,宮中無不稱贊。乾隆三十七年,十三歲的永琰學通五經,乾隆決定讓永琰隨工部侍郎謝塘學今体詩。永琰与啟蒙師傅奉寬洒淚而別。 而就在這個時候,乾隆帝正在作出艱難的抉擇——六十二歲的他意識到建儲立嗣已刻不容緩了。 想到立嗣,乾隆的心里就充滿了無限的痛苦。早年他本想立嫡,可是嫡子二阿哥水璉、七阿哥永琮都短命而亡。后來想立五阿哥永琪,永琪又得急病薨逝。除此之外,大阿哥、三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十六阿哥又都去世,而四阿哥六阿哥又過繼給了別人,現在可供自己選擇的阿哥就只剩下五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琪十五阿哥永琰和十七阿哥永璘,說到五位,其實只有四位——乾隆帝對繼后那拉氏所出的十二阿哥水琪想都不愿意想。 八阿哥永璇沉緬酒色、溺于詩文,性情又极為乖戾,況且還有腳病,儀表欠佳,做國君實在難以胜任。十一阿哥永瑆聰明异常,天資甚高,儀表堂堂,可是受永璇影響太深,一心只在書畫上,流連詩酒,染上漢人惡習,屢教不改,實在難以光大先祖事業。更何況這個永瑆最讓乾隆頭痛的事還不是這些,而且吝嗇成性。乾隆帝為他選了大學士傅恒的女儿作永瑆的福晉,可是進門以后這位曾穿金帶銀、吃香喝辣的大小姐,竟然只能日日以薄粥度日,陪嫁的金銀珠寶全被永瑆納入府中。傅家人時常把小姐在王府受苦受難的事告到乾隆那里,真令這位天子万分羞慚。可是屢次訓斥永瑆,永瑆只是怯怯謊謊,卻本性不改,一切如舊。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永瑆的乘馬死了,他竟下令府中烹馬代膳,當天再沒有其它飯食。這樣的人怎能繼承大統,君臨天下? 想起十七阿哥永璘,乾隆帝最疼的就是他,因為他是乾隆最小的儿子,自幼身体又孱弱;但他又是最不成器的孩子,雖然和十五阿哥是一母同胞,但二人性情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個老儿子從來就不喜歡讀書,小小年紀,經常溜到外城,四處游蕩,惹是生非。 思來想去,乾隆覺得只有十五阿哥永琰飭躬讀書,勤奮刻苦,文武全才,剛明有戒。他自幼長于禁中,為人沉穩持重,度量豁達,似是可以立為儲君——皇子中似乎只有他可以擔此大任了。 這樣,儲君的人選就非十五阿哥永琰莫屬了。可是乾隆帝決定,還要對永琰再仔細地暗暗地考察一番。 三十八年冬天,乾隆帝最后決定立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太子,把永琰的名字密存在木匣內,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后,然后諭知軍机大臣,他已立下太子,并諭令他們絕不許吐露半點風聲。至于皇太子是誰,只有天知地知和乾隆帝知道了。當年冬至,皇帝親自到南郊天壇舉行祀天大典,特命諸皇子侍儀觀禮,當著十五阿哥的面,乾隆帝向蒼穹默默禱告道: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愿上天潛奪其算,令其命短而終,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愿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万年無疆之緒。” 旁邊的永琰見父皇神情庄重,一臉虔誠,做夢也沒想到這是為他在祈禱上蒼! 乾隆三十九年。金秋時節,正是太陽高高升起的時候,藍藍的天空飄浮著几朵白云。乾清門東階下,宗人府主管大臣正在宣讀著乾隆帝的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以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徑額之女喜塔腊氏作配与皇子永琰為福晉。欽此。” 和爾徑額行三跪九叩大禮,領旨謝恩。 兩天后,永琰身著彩衣,騎著駿馬,去拜見福晉父母。內務府官員把籌備好的禮品送到了和爾徑額家,有:金豹欽一副,大小金簪各三支,金珥六個,金釧四個,金衣鈕一百粒,銀衣鈕二百粒,制衣用貂皮一百零四張,制帽甲貂皮三張,制被褥用狐皮二百五十張,水獺皮七張。此外,賜福晉父親金、銀、狐皮、貂帽、金帶、佩帶、靴襪及馬一匹;賜福晉母金珥、狐皮袍、獺皮和馬一匹。和爾徑額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成婚前一日,福晉家把嫁妝送到宮中,送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嫁奩共有一百多抬。 成婚這天,婚禮由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由于他已密定永琰為太子,所以婚禮舉行的十分隆重,甚至超過了十一阿哥永瑆的婚禮——雖然永瑆娶的是當朝第一權臣傅恒的女儿。 子時,紫禁城內燈火輝煌,明如白晝,宮內各條路上紅氈舖地,宮門、殿門都高懸著紅燈,鮮紅的“喜”字貼在宮門上。 過了一個時辰,永琰身著蟒袍到慈宁宮向太后行禮,老態龍鐘的太后見孫子神采奕奕,笑得面上像盛開的牡丹。永琰平時對太后特別孝順,為人恭謹,禮節周到,學習勤奮,絕無不良習气。太后一向就喜歡這個孫子,今日見他已經成婚,怎能不高興。 隨后永琰又拜見了乾隆。乾隆道:“成婚之后,不能耽于儿女私情,應以大業為重。” 永琰道:“謝皇阿瑪的教誨。” 永琰來到母親令皇貴妃魏氏的膝前。魏氏早已熱淚盈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香雪海的女儿,今日看到儿子成婚,那种高興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拜過太后、皇上和令皇貴妃,宮中樂聲大作,儀仗隊前行,永琰騎著高高的駿馬,前去迎親。內務府大臣率屬官二十名、護軍四十名至福晉家迎來。待永琰把喜塔腊氏接到宮中,轎落之后,喜塔腊氏在福晉們的攙扶下跨過一盆燒得极旺的火,又跨過一個朱漆的馬鞍,預示著未來的生活紅火而又平安。之后,永琰攜喜塔腊氏到奉先殿行謁廟禮,禮畢還宮行合巹禮。 洞房之內布置得一派喜气洋洋,喜床上首懸挂著紅紗百子帳,帳上繡著各种姿態的百名童子。永琰与喜塔腊氏按男左女右盤膝坐在喜床上“坐帳”,接著二人喝交杯酒,隨后吃半生不熟的餃子,取“生子”之意。此時,窗外命婦高唱“交視歌”,祝愿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之后舉行合巹宴,兩人各吃一碗長壽面,隨后,共度良宵。洞房花燭,春意盎然。 是日,永琰宮中張幕結彩,設宴招待福晉喜塔腊氏父母及親族,文武二品以上大臣及命婦都赴宴祝賀。 次日清晨,永琰剛一睜開眼睛,一個輕柔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你醒了——你睡得好香啊。” 永琰見喜塔腊氏已穿戴整齊站在自己的面前。于是道:“你該叫我一聲才是。” “我看你睡得甜甜的,就沒叫你。”說罷端過一碗湯道:“這是燕窩粥,早晨吃了,滋補身体的,快喝了吧。” 永琰接過碗,心里充滿了甜蜜。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