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14章 情系中華


  ·百年奧運滄桑路
  ·數載沉浮
  ·一票的失敗
  ·何振梁与薩馬蘭奇
  ·“鄧亞萍是我最喜歡的運動員之一”

  火炬轟鳴,頌歌高唱。千万羽和平鴿展翅高翔,飛向四面八方。歐洲11國和美國、澳大利亞的選手涌人白色大理石浮雕裝飾著的橢圓形運動場。這是1896年4月5日,希腊雅典,第一屆奧運會的開幕式。
  人們發現,這里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代表,沒有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亞洲人。國際奧委會難道把遙遠的東方忘記了嗎?
  首屆奧運會籌備期間的一天,北京東交民巷法國駐華使館人員,把一封信函送給了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李鴻章主持外交的清朝政府,這是希腊奧運會組委會邀請中國參加第一屆奧運會的信函。
  現在想來,人們對奧委會邀請中國也許會有几分不解。當時的中國,在英、法、日、美、俄等帝國主義洋槍洋炮的威脅中惊顫不已。泱泱中華,被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烈火燒得遍体鱗傷。腐敗落后,不堪一擊,好象任何一個西方惡魔都能從她身上割下一塊塊肥肉。作為顧拜旦勳爵祖國的法國也同樣趁火打劫。拿破侖第三執政的法國,悍然与英國狼狽為奸,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迫使清政府訂立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法帝國主義者參与鎮壓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在西方人眼中,中華帝國有過多么風光的時代。歐洲的哲學家伏爾泰說,中國是“舉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費爾巴哈說:“歐洲政府必須以中國為楷模。”波維爾則稱:“中國可以為世界提供一個作為去向的美妙境界。”在法國,也曾流行“中國風格”、“中國趣味”。路易十四時,中國的轎子几乎成為達官貴人們出行必備的交通工具。王室舉辦化妝舞會,人們都以化妝成中國人為榮耀。
  可是,中英交戰一聲炮響,使清廷威風掃地,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仰慕和崇拜。一位普魯士的傳教士郭實腊斷言:“中國的龍要被廢止,只有基督教義才能拯救這個已經‘死去’的文明國家。”《英軍在華作戰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議論:“中國是個愚昧而又驕傲的國家,是一個沒有自我更新能力和缺乏活力的國家,是世界范圍內落后國家的成員之一。”
  說到這里,人們不能不對顧拜旦勳爵怀有崇敬之情。他与國際奧委會沒有拘囿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鄙夷和蔑視,還是伸出了表示友好的手。
  這是為什么呢?中國,畢竟是個四万万人口的大國,畢竟曾經是世界最發達、最威風,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一個國家。四大發明、万里長城……睡獅昏聵而余威猶存。但是,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恐怕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理想和宗旨使然。其理想是:增進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和平、友誼与團結。其宗旨為:鼓勵組織和發展体育運動与体育競賽;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体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保證按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奧運會無愧于由皮埃爾·讓·顧拜旦勳爵及其同事們恢复起來的奧運會光榮歷史和崇高理想。顧拜旦及其同事們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初,就努力維護奧運理想和宗旨,堅持奧運之門向一切國家、民族開放,不管它是大國、小國,富強的、貧弱的,西方的、東方的……奧運會向當時的中國發出邀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令人不解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對奧委會的邀請為何石沉大海,毫無反響呢?這也許是中國走上奧運路途中一個不大不小的斯芬克斯之謎吧。
  1912年,一個叫布朗的外國人來到了中國上海,他是菲律賓基督教青年會干事,還是菲律賓体育協會的會長。他來華的目的,是想搞一個中、日、菲三國參加的遠東運動會。當時中國、菲律賓的体育事業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督教青年會操縱的,布朗的來訪立即得到了中國青年會的支持。而在此前,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每年2月都組織一個“嘉年華會”的節日活動,其中有体育比賽,不斷邀請中日兩國選手參賽助興,三國聯合搞運動會的基礎已經有了。更何況,當時的中國,對近代体育的興趣方興未艾,上上下下似乎都表贊同,事情就好辦了。這時,中國已成立的“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体育同盟會”,成為与布朗共同發起遠東運動會的体育組織。又經与日本方面協商,遠東業余運動協會——亞洲体育史上第一個區域性体育組織,便在世界的東方宣告誕生了。這對于亞洲体壇,對于中國体壇,都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事實上,有了這個組織,亞洲就有了与遠在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直接對話的資格。
  遠東体協很快作出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遠東運動會,由三國大城市輪流承辦。有趣的是,遠東運動會原來的名字是“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個名字反映了亞洲体育向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靠攏,以便進入世界体壇的積极傾向。
  當歐美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地体育,大都還在限于國內活動的時候,遠東三大國聯合運動會上的發令槍聲,傳到了洛桑。顧拜旦勳爵微笑著東望古老中國的新變化。當1915年5月,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的時刻,他指令奧委會致電祝賀,并宣布他們承認遠東奧委會(遠東体協)為國際奧委會的東方支部,還邀請中國參加第六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如此看重遠東体協,是令人欣慰的。每次遠東運動會舉行時,國際奧委會一定會派委員一人為專使,并在會員國內,指定一名体育家,作為奧委會的專門代表,來指導遠東運動會。早在遠東運動會成立時,就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鼓勵,他們送來金花圈一個,贈給遠東運動會,以資獎勵。
  若將1895年國際奧委會對清廷發出的邀請,算作對中國的第一次邀請的話,那么參加第六屆奧運會應該說是第二次邀請了。兩次邀請,對中國來說都是一次机遇。令人不解的是,中國又沒抓住這個机會。歷史再次在中國走向奧運之路上,留下了莫大的遺憾。有的學者說,中國可能走向奧運的机會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焚毀了。的确,應于19!6年在德國舉行的第六屆奧運會,因為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止了。
  1919年世界大戰的戰火熄滅了,世界又恢复了暫時的平靜。192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确立了与遠東体育協會的關系。
  1921年5月30日,一個叫嘉納治五郎的日本柔道家抵達上海。他放下行裝,即驅車前往虹口体育場,在中日菲三國体育官員陪同下,登上了主席台。他代表國際奧委會對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表示祝賀。嘉納是日本柔道的創始人,是中國的一個老朋友。他曾為早期中國的留日學生花費過很多心血,嘉納私人開設的宏文學院曾先后接納過7192名中國留學生,其中3810名由該校畢業。中國著名的大文豪魯迅、革命家黃興、陳獨秀等都曾經在這里學習過。
  嘉納在主席台上一出現,場內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人們分明感到,國際奧委會對遠東体協,對中國体育的關注越發真切、實在了。果然,翌年,國際奧委會便吸收了中國的王正廷為國際奧委會的委員,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奧委會委員。看來,中國人出現在奧運賽場的時間理當為期不遠了。
  王正廷字儒堂,浙江奉化人。多年混跡官場外交,數度沉浮。青年時期与基督教青年會關系密切,做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干事。曾留學美國。武昌起義爆發后,當過都督府的外交副主任。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任唐紹儀內閣工商部次長兼代總長,次年當選參議院議長。還曾參加護法運動,署理軍政府外交總長。此人在外交上混的時間較長,數度出任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1935年奉調回國任國民党中央執委。1949年移居香港。1961年死于香港。
  王正延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奧委會委員,因為他一是政界名流,二是基督教青年會的頭面人物,三是老資格的外交官,四是体育界的一個風云人物,擔任過第二、五、八屆遠東運動會的會長。既有身份,又拿得出錢來贊助支持遠東運動會。誰知這個人自從戴了頂奧委會委員的帽子之后,從不去參加國際奧委會的會議。由此來看,王氏參与体育,不過是把它作為一項“業余”活動,一筆取得社會地位和國際聲望的資本。至于參加國際奧委會會議,那是無關緊要的。這樣又怎能推進中國与奧委會的關系呢?當時中國政府官方對奧運會態度之怠慢,認識之膚淺可見一斑。試想,如果中國政府与奧委會采取積极合作与參与的態度,又何至于拖到1931年,國際奧委會才正式承認中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体育組織——中華全國体育協進會為中國的國家奧委會呢?
  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奧運會的大門再一次向中國敞開。這時,把人類拖入罪惡淵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十年,隨著戰爭創傷的愈合,各國人民和運動員在五環旗下重新取得了諒解,有46個代表隊匯集荷蘭,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屆。連德國也有人擠進了國際奧委會。阿姆斯特丹美觀實用的奧林匹克運動場,又一次變成了人類尋找友誼和進步的世界。無疑,世界奧運會,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國際社會更理解它,也更喜歡它了。然而當荷蘭女王的代表宣布奧運會開幕時,人場的國家中卻沒有中國,而只有一個中國人前來觀禮。這個人姓宋,名如海。宋孤身一人,無聲無息地站在看台上,看著一面面外國的國旗引導著各种不同膚色的運動員人場,不知心里是何等滋味。
  堂堂中國,難道就派不出几個運動員來嗎?宋先生回國后寫過一個小冊子,叫作《我能比呀》,是從奧林匹亞(OlymPia)的讀音套出來的。作者在書的扉頁上解釋道:“我能比呀,雖系譯音,亦含有重大意義,蓋所以示吾人均能參加比賽,但凡各事皆須要決心毅勇,便能与人競爭。”宋先生只說對了一半。試想,運動員連國門都邁不出,縱有決心与毅勇,又當何用?
  1924年,巴黎的第八屆奧運會就要舉行了。有三個喜歡打网球的中國留美學生吳仕光、韋榮洛、徐恒,相聚在一起,議論中心為中國又不派運動員參賽而憤憤不平。此時,美國人已組成291人的龐大奧運代表隊,即將遠征了。那是何等气派!相比之下,四万万人的中國,仍然在奧運會的大門外躑躕觀望。一個稍有愛國心的中國人,怎能無動于衷!
  這几個可愛的小伙子,明知自己网球水平難与世界好手匹敵,也沒有人會為他們慷慨解囊,毅然自掏路費出征了。他們首先繞道澳大利亞,參加戴維斯杯网球賽,作為熱身。賽畢即馬不停蹄赶赴巴黎,雄赳赳地打上奧運會的网球賽場。他們初賽時就被淘汰出局。人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取得參賽資格,又是打著什么旗號報名的。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意義不在比賽的胜負,而在于參加;在于他們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由于他們的出賽,并非為他們的祖國的派遣,他們的技術水平又無惊人之處,所以,体育史家并沒有視之為第一批正式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今天回頭看看,他們的行動是多么勇敢,多么自信,多么雄壯,多么閃光。他們身上有那么一些中國人的自暴自棄的萎靡相嗎?沒有。何謂中華無人!
  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黃浦江畔。
  連陰多日的天好象突然放晴了,蔚藍色的天空,飄著几堆棉絮狀的白云。外灘的一幢幢洋樓在喧鬧聲中兀然屹立。南京路、隴海路,……行人如潮水般,向黃浦江畔流涌。
  黃浦江,混濁的江水,插著星條旗、米字旗的巨輪,沉悶的汽笛聲,還有從浦東一座座大工厂里飄過來的股股濃煙……
  碼頭上擠滿了各色人等。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有政府要員,有也普通市民,學生,商賈,黃包車夫。一條十几米長的橫幅上寫著:“今日送君出征,來日恭候佳音。”還有些人手里舉著三角形的小旗,紅的、藍的、綠的、黃的。人們議論著,期待著,臉上凝聚已久的“九·一八”的陰霾似乎變得明亮了些,歡快了些。
  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极其不尋常的日子。
  九時許,一輛黑色的福特牌轎車,在人們的矚望中開進碼頭。車上走下來三個人,其中一個年輕人穿著法蘭絨上衣,白色嘩嘰褲子。
  “他就是劉長春!”人們一下子認出了這個正要踏上奧運會征程的中國唯一的選手。此時劉長春的名字已家喻戶曉,前几天上海各報都登出了劉長春的大幅照片和他出征洛杉磯奧運會的消息。他將作為中國唯一的選手橫渡太平洋到美國洛杉磯去參加第十屆奧運會。走在劉長春身邊的,一個是体育界知名人士赫更生,一個是教練宋君复。少頃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王正廷,帶著他一身珠光寶气的婦人也抵達碼頭送行。
  王正廷對激動万分的劉長春訓話說:“我國此次派君赴奧運會,為中國之第一次,實含無窮之意義,予以至誠之心,茲代表中華全國体育協進會授旗与君,愿君用奮斗精神,發揚于洛杉磯市奧林匹克運動場,乃無尚光榮也。”
  劉長春立即立正行禮,遂作答詞曰:“我此次出席奧運會,系受全國同胞之囑托,我深知責任之重大,當盡我所能,在大會中努力奮斗。”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匯集成一股熱浪,引得行人駐足,江上船只減速行駛,觀看這壯觀的歡送場面。几艘貨輪和客輪的司机拉響了汽笛,向即將遠行的健儿致敬。
  灰色的郵輪威爾遜總統號,早已停靠于碼頭邊,船上挂滿了彩色紙條,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在輕風中飄動,和那藍色的無空,混黃的江水,交相輝映,場面壯觀。
  “嗚——”威爾遜總統號一聲長鳴,好似呼喚著健儿啟程。
  劉長春看了看送行的人群,看了看通向大海的寬闊的黃浦江,与身邊的朋友們,同事們一一擁抱、握別。本已想好的告別語,擠在喉頭難以吐出。他太激動了,千言万語化作兩行熱淚,順著兩頰如泉水般涌出。
  當他踏上登船的渡橋時,他突然感到,中國,多災多難的中國,邁出這一步是多么艱難……
  多難的中國,多難的民族,為自己舖設了一條多么曲折坎坷的奧運之路。
  “該登船了,劉、宋二位先生。”送行的工作人員提醒道。
  劉長春、宋君复踏著微微顫動的登輪渡橋,向威爾遜總統號走去。
  經過風雨侵蝕的威爾遜號,顯得陳舊了。混濁的黃浦江水打著旋渦,從其兩側匆匆流過。
  劉長春在船邊站住了腳,回眸岸上,送行的人們頻頻向他招手。此刻,他的心情是激動的,亢奮的,又是沉重的,甚至可以說是悲壯的,頗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复還”的味道。是的,偌大的中國,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奧運會,僅僅派出他一個選手,自己的兩肩,能撐得起這重過千鈞的國人期待嗎?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期待啊!
  他回憶起,7月初在北平的時光,且不說親朋好友,連北大、清華的學生,都紛紛找到他,激勵他“要為中國人爭口气”。一名畫家特意畫了一幅“大鵬展翅”的國畫,為他壯行。“爭口气”呀,中國人近百年來受了多少欺凌和屈辱,哪里有為他們出气的地方?北平市有的要員特意把他請到自己家里設盛宴招待,觥籌交錯間慰勉有加。
  他更不會忘記抵達上海的這些天。4日下午,當他到達中華体育場練習時,那里已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場地人員几次推擠涌到跑道上的觀眾,告訴他們不要影響劉長春的訓練。記者們緊隨不舍,提出种种大大小小、好回答的或難以回答的問題。來訪的其他客人也是絡繹不絕。這里還不妨記錄一個劉長春在滬的其他日程:
  5日,招待各報記者,由赫更生報告中國這次派員出席奧運會的經過。
  6日下午,上海新聞界為劉長春洗塵。
  7日晚,上海24個團体近兩千人于東亞飯店舉行招待會,為劉宋二位餞行。
  6、7日上午,上海狐狸電影公司為其拍有聲電影,以便隨輪寄往美國上映,廣為宣傳。
  成衣店連日為其赶制服裝,除了西裝還有燕尾服、漆皮鞋,專為跳舞用。大概是為了在洋人那里,也不能顯得太土气的緣故吧。
  還有一個小插曲,他們原來預訂乘坐的是麥斯開輪船,宋教練怕劉長春暈船,遂改為設施較好的威爾遜號,自貼美金也在所不惜了。
  這些場面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夾雜著多少辛酸,多少憤怒,多少民族的憂患。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密令其守備隊島本營川島連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溝附近的鐵軌,反誣是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所為,遂命令關東軍進攻沈陽,炮轟北大營。張學良電請南京國民党政府組織抵抗。蔣介石一再复電:“絕對不抵抗”,“力避沖突”。日軍一夜之間攻占了沈陽,遼宁。吉林、黑龍江大片國土僅4個月零18天即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下。日軍有恃無恐,气焰囂張,侵略矛頭直逼關內。
  “9·18”事變后的第三天,正在東北大學上學的劉長春一個人回到大連家中,准備赴北平复課。次日,受到日本警察派出所的傳喚:
  “劉君有何打算?”
  “只有在家安靜心气,且有同班同學寄住我家,想待些日子看看時局再議。”劉長春回答。
  敵人已開始跟蹤監視劉長春了。劉長春不敢在家久留,連夜讓愛人赶回娘家湊了70無路費,第二天,悄悄地乘上去天津的客輪,跑到北平去了。
  日本人哪能善罷甘休!
  其后,日本人又兩次上門糾纏。
  “只要讓你儿子回大連,滿洲國會給他教育部、体育部門最大的官做,不然的話……”日本人對劉長春的父親万般威逼利誘,讓劉長春代表“滿洲國”參加奧運會。
  劉父被逼無奈,只得去北平尋找儿子,同時,又倉惶地將家搬到鄉下,躲避日本人的糾纏。
  不久,偽滿各報就迫不及待地刊登了一條消息:田徑名將劉長春和于希渭將作為“滿洲國”運動員赴洛杉磯參賽。日本操縱的滿洲國傀儡提前下手了。他們致電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得到了認可。美方复電承認“滿洲國”提議,并要迅速交上所謂“滿洲國”的“國旗”、“國歌”,以供需要。
  消息傳開,全國嘩然,民眾無不義憤填膺,抗議的浪潮席卷全國,而國民党政府卻無動于衷。尤其天津一帶的青年學生們,他們之中很多人是從東北流亡進關的,國恨家仇集于一身,便游行示威,他們憤怒地質問國民党政府,為何既不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又不抵制滿洲參加奧運會的陰謀活動。國民党大員們躲的躲、藏的藏,不敢与學生們對話。
  劉長春拍案而起:“苟余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又豈能忘掉祖國,而為傀儡伯國作馬牛。”
  山河破碎,千百万人淪于帝國主義蹂躪的鐵蹄之下,人民大眾怎能容忍國民党反動派的不抵抗政策,又怎能容忍政府放棄顯示中國獨立与民族威望的奧運會參賽資格!奧運會問題再次与國家和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离奧運會只有兩個多月了,國人心急如焚。劉長春毅然于1932年5月初在《大公報》發表聲明:
  “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是中國人,決不代表偽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給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當頭一棒。
  而此時,于希渭卻還在東北,處于日本帝國主義嚴密的監視与控制之下,不得脫身。當劉長春南下上海之時,曾暗中相約于希渭也從大連乘船南下。由于日本人的阻撓,加上交通不便,于希渭終未能成行。于希渭不得已稱病在家,這就使日本帝國主義者失去了另一個可資利用的選手。
  人們都眼睜睜地看著國民党政府如何動作。
  全國体協是很想派員參賽的,曾經向國民党政府提出申請。等啊,等啊,眼看到了5月初,教育部終于開了金口:鑒于時間倉促,准備不足,決定不派遣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体協自己無錢可籌,看來又只能象上屆奧運會一樣派個代表去觀禮了。
  國民党政府對世界奧運會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給了偽滿洲國以可乘之机。這再次顯示了,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民的政府,奧林匹克運動是絕對不會興旺發達起來的。
  “為何不派劉、于二位選手作為中國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呢?”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多方面的贊同。可是錢又怎么辦?
  就在這時,一個留著背頭、身著西裝,有几分儒雅文風的中年男子走進了張學良將軍的公館。此人便是赫更生,當時他身為東北大學的体育系主任,与兼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自然有很多來往。
  寒暄過后,赫更生提出了那個“錢”的問題。
  張將軍慨然應允,出口給了1000美元,可是,于希渭不能入關組隊,劉長春又不懂英文,一人赴美行動不便,只好再增派東北大學体育系的宋君复以教練身份結伴而行,這樣錢不夠了。張學良得知,又加了600美元,一共1600美元。
  張將軍何以如此慷慨?答案寫在東北血淋淋的歷史之中。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軍閥頭子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吐著黑煙開進了沈陽西北的皇姑屯站。一聲巨響,日本人預先埋在南滿鐵路吊橋的巨量炸藥爆炸,炸毀了火車。張作霖被炸成重傷,奄奄一息,等送回沈陽帥府,已命赴黃泉。正在北平的張學良獲悉,大惊失色,立即化妝成士兵,坐著問罐車赶回沈陽奔喪。
  張將軍看透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險惡用心。為了振興東北,除整編軍隊,發展經濟以外,還鼎力支持教育和体育事業。他視察了東北大學之后,決定從張作霖的部分遺產中撥出150万專款,添建文法兩院大樓及体育場、圖書館、教授住宅等,還掏出500万建立漢卿教育基金會,資助教育、体育事業。于是一處寬闊的高爾夫球場、一坪國際网球場相繼出現在沈陽北陵。
  1928年9月,日本和法國在大連舉行田徑對抗賽,邀請張學良出席。張將軍特派兄弟學銘前往參觀。張學銘歸沈后發表感想說:“日人以較劣于吾人之体格竟能戰胜法國田徑隊,殊令吾輩惊异,吾國与日本乃同文同种,視今日日本之能戰敗法國,可見東亞民族之力非不強,吾國今日亟待獎勵体育運動,以冀達到進出世界之途。”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先后舉辦了東北三省聯合運動會、中法模范運動會等。為此張學良撥出25万元巨款,又在北陵修建了一座有水泥看台的運動場。該運動場呈馬蹄形,可容納觀眾三万人。离開賽還有三天功夫了,場地尚未最后竣工,急得張學良下達緊急命令,調軍隊晝夜施工,赶在開幕之日的凌晨交付使用。
  另外,張學良還十分愛惜体育人才,特發給短跑名將劉長春每月30元,以資鼓勵。東北造就了一批以劉長春為代表的体育人才。
  劉長春出生在大連一個尋常人家,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早就刻在了他幼小心靈深處。在小學里,日本孩子欺侮中國孩子,中國孩子不得還手,還嘴。劉長春不干。每當中國孩子挨打挨罵時,他總是沖鋒在前,他年齡大,力大如犢,常常是獲胜者。日本教師知道了,狠狠地打劉長春耳光,還把他提起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劉長春苦悶的心情無以排解,就拚命地在操場上跑呀、踢呀。与日本孩子踢球,他在高速奔跑中使勁地踢。日本孩子想踢他,卻迫不上他。体育成了劉長春复仇的工具,民族仇恨成了他練体育的動力。
  劉長春14歲時,100米成績已達到11秒8,400米成績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績出人意料地提高到11秒。是年底,他被東北大學体育系吸收為學生,來到了張學良將軍創建的北陵体育基地訓練。与日本人、俄國人的一場場比賽激起了這個青年人的民族自強之感。當國家處在存亡關頭,一個有良知有愛國心的運動員,是不可能不將自己的胜敗与祖國的榮辱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次,与俄僑進行4×400米接力對抗賽。劉長春接第4棒時落后几米,急如閃電的速度卻使他先于對手十多米到達終點,令執法的俄國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徑運動會,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績名列世界前10名。這几乎成為自有奧運以來,中國人百米成績在世界上排出的最好名次。
  劉長春,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中國人走上奧運會的巨大潛力。
  浩瀚的太平洋,波急浪涌。時時有熱帶風暴襲擊中國大陸。威爾遜總統號,駛出黃浦江口,載著中國人的代表,中國人的期待,向万里之外的美國西海岸慢慢駛去。
  洛杉磯,西臨太平洋。早晨,蔚藍色、金黃色交織著。黃昏,暮靄悄悄降落山頭,風景是美麗的。威爾雪莉大街,是當時洛市最重要的一條馬路,它從商業區的市政中心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豪華的商店、公寓、大樓,鱗次櫛比,十分壯觀。從好萊塢的新星到普通市民都喜歡來這里祥倘游覽。
  為了第十屆奧運會,這座布局散亂的城市已經打扮起來,到處可見點綴奧運气氛的標語、彩帶、气球。
  當時,洛杉磯正籠罩在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之中,世界各地移民如潮水般涌人,更增加了城市的重負。這里人們的周薪平均才有17美元。偷盜、強奸、凶殺、詐騙隨時可能發生。有人形容這座世界有名的大都會是個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它不斷讓居民和游客感到吃惊。”
  中國人開始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謀生,大概要追溯到1848年,第一批移民是來自廣東的二男一女。他們乘“鐵錐號”輪到達美國的西海岸。一下船,那位男子便直奔淘金的礦區,女人到傳教士查理·吉勒斯皮家當佣人。自從來華做生意的美國商人傳說加州有大金礦,開采者一個早上就可變為富翁,于是高山崩坍了、太平洋干涸了,距离縮短了。貧困而急于求生的中國人便匯入世界淘金者的洪流涌進了洛杉磯一帶。到了1851年,加州華人就達到2500人,到了本世紀的三十年代,華人就有數万之眾了。他們在那里采礦、修路、開飯館、當佣人,受盡了歧視与欺凌。多少人在“東亞病夫”的咒罵聲中被虐待而死。
  第十屆奧運會要在洛杉磯舉辦的消息頗使他們高興了一陣,因為,遠方的祖國會派人來參賽的,有机會讓洋人們瞧瞧,國人并不是“東亞病夫”。可后來,奧運會就要開幕了,听說只是來了個觀察員,他們大失所望。過了几日,又有信息說,參賽的中國隊已經啟程了,正在路途中。他們又轉悲為喜,奔走相告,等待著親人的到達。
  7月29日下午4時,在太平洋上顛簸二十五個晝夜的威爾遜號,在數百華人的歡呼聲中抵達洛杉磯港。下船的中國隊雖然只有兩個人,那海外游子与祖國親人相見的情感依然不減半分。劉長春乘上轎車,在美國警察的四輛摩托車引導和護送下,直朝唐人街開去。當時的場面十分壯觀,聞聲赶來的美籍華人排成了近1公里的長龍,為劉長春歡呼鼓舞,鞭炮聲、鑼鼓聲、汽笛聲、喇叭聲沖天而起。接著是各界僑胞接連不斷的宴請。宴席丰盛豪華,觥籌交錯唯恐不能盡意,席間大家傾訴思鄉之苦,祝愿祖國強大,其心拳拳,其情切切,劉長春不胜酒力,更不胜僑胞的深情厚誼。
  熱情歡迎劉長春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僑胞們,還有熱情的美國人民。他們聚集在奧運村,一旦發現劉長春便欣喜地高喊:“China!”請他簽名,問長問短。問他為何沒有長辮子,喜歡美國人嗎,將參加什么項目的比賽。劉長春常常被圍住久久難以脫身。
  劉長春尚未進奧運賽場,就嘗到一點奧運精神的滋味了。
  美國人也不都是一樣的。在劉長春抵達洛杉磯市的第二天,美國報紙便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說明是:“看看,這個小中國人明天如何跑法……”充滿蔑視与嘲弄。這极不友好的話,大大刺痛了劉長春的心,但也更加激勵了他全力以赴,賽出好成績的決心。
  8月1日,第十屆奧運會男子百米預賽在美國觀眾的熱情歡呼中正式開始,劉長春被分在第二小組第四跑道,發令槍聲一響,各國好手奮力沖刺,劉長春也不甘落后,用盡全身力气沖向終點的紅絲帶。20米、10米、5米,劉長春仍然跑在第四名。場上觀眾的狂呼似乎給劉長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絲帶的一瞬間,超過了前面一名法國選手。裁判報告他的成績為11秒35。分組預賽結束后,按照規定只有前8名才有資格參加決賽,第8名的成績為11秒02。劉長春痛失良机,國人為之扼腕。回國后,在中華全國体育協進會舉辦的招待會上,宋君复總結了劉長春比賽失利的原因,認為失利主要是因為路途遙遠,海上旅行容易造成身体疲乏,加上到達洛杉磯的第二天就直接投入比賽,根本沒有好好休息,致使水平發揮不足。
  不管成績如何,劉長春畢竟是我泱泱中華參加奧運會的第一人。他的參賽改寫了中國沒有參加世界体育大賽的屈辱歷史,打開了中國進入奧林匹克運動的大門。這對當時被稱為“東亞病夫”的苦難深重的中國來說,無疑象征著一個新的開端。
  繼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后,中華全國体育協進會又于1936年派出由牟作云先生帶領代表團參加了第十一屆慕尼黑奧運會,參加了田徑、足球、籃球、舉重、拳擊等項目的比賽。由30名隊員和2名領隊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到達德國后不久就感受到來自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壓力,代表團處處受到歧視,几乎不能參加首場比賽。由于缺乏實戰經驗,中國隊除了付保盧獲得撐竿跳高及格賽的參賽權外,其余項目一敗涂地。
  1939年,經王正廷推荐,時任中央政府財政部長兼行政院副院長的孔祥熙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推荐孔祥熙的用意不言自明,正如他當時對記者所說的,“体協是個民眾團体,其經費以及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經費來源都是靠政府補助、社會捐助和門票收入三項。因此,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中必須找一個能向著中國說話的人,找有錢的人才行。”但令人失望的是,孔祥熙對奧運會毫無興趣,根本不參加奧委會的任何會議。他雖然掌管著國民政府的金庫,但就是不給体協一分錢。經過中華体育協進會的一再求情,1942年孔祥熙終于開恩,施舍給体協2万法幣,這點錢在當時物价飛漲的情況下几乎不值什么。中國參加奧運會仍然面臨著經費嚴重匱乏的困難,前景一派灰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奧委會于1948年7月在英國倫敦舉行中斷了12年之久的奧運會,這就是第十四屆奧運會。國民党政府派出了一支主要由足球隊和籃球隊組成的50多人的体育代表團前往英國參賽,團長是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和全國体育協進會付主席張伯齡。出征之前,代表團即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按照預算,此行共需15万美元,結果行政院只批了1.2万,赫更生和王正廷經過千辛万苦,從南洋華僑胡文虎(万金油老板)等人處募集到近3万美元。足球隊還到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國“走穴”,一方面掙取一些出場費,另一方面增加國際比賽經驗。7月20日,在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奧運代表團飛抵倫敦。由于缺錢,運動員和領隊只能擠住在一所條件非常惡劣的小學校里,成為本屆奧運會上唯一沒有人住奧運村的代表團。正式比賽開始后,代表團的伙食費也出現了問題。在這种艱苦的條件下,中國代表團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好成績,籃球隊和足球隊先后被淘汰,田徑選手也未能擠人決賽,中國仍然沒有突破奧運獎牌為零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在代表團啟程回國時,連机票的錢都不夠了,只得緊急向國內求援,后來還是找當地華僑東借西湊,再賣掉帶去的大米,才輾轉回國。
  1947年,王正廷從國際奧委會退休后,新任中華体育協進會會長董守義被國際奧委會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与前兩個委員不同的是,董守義自身熱愛体育運動,對國際奧委會的動向也很關心,只要有机會,他總是想方設法參加國際奧委會召開的會議和其它活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同年10月,原中華体育協進會改組為中華全國体育總會(中國奧委會的前身),全面領導中國的奧林匹克運動。1952年奧運會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奧運會,但由于國際奧委會委員在中國的席位問題上存在分歧,特別是布倫戴奇受美國政府的指使,敵視新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支持逃亡台灣的國民党政府,拒絕向中國發出邀請。這一惡劣行徑立刻引起了中國的義憤。中華全國体育總會負責人、國際奧委會委員董守義向國際奧委會提出抗議,世界上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也紛紛向國際奧委會施加影響,迫使國際奧委會改變決定,于7月18日向中國發出了邀請,而此時离開幕僅剩一天時間。中華全國体育總會倉促組團,派出了由榮高棠領隊的足球、籃球和游泳選手參加此屆奧運會。可惜等代表團到達赫爾辛基時,比賽已接近尾聲(离閉幕只有5天時間!),只有吳傳玉一人獲得參加一項仰泳比賽的机會。
  1954年在雅典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50次全体委員會議上,中華全國体育總會作為國際奧委會的一個會員得到了正式承認。新中國的奧林匹克組織在成立5年后終于在國際奧委會取得合法的席位。
  但兩年以后,席位問題又起風波。盡管許多國際奧委會委員主張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但布倫戴奇一意孤行,獨斷專行,在政治上大搞“兩個中國”的陰謀。當時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奧委會”与中國全國体育總會在國際奧委會同樣擁有合法席位,等于承認台灣是獨立于大陸以外的另一個主權國家。在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召開之際,布倫戴奇親自致函邀請“中華民國”奧委會派團參賽,同時也向中華全國体育總會發出了邀請,企圖造成“兩個中國”的既成事實。中華全國体育總會識破了布倫戴奇等人的陰謀,于1956年11月6日發表聲明,宣布拒絕參加第十六屆奧運會。
  1957年,中國大陸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董守義在索非亞國際奧委會會議上建議將中國大陸的奧委會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并將所謂中華民國奧委會稱為中國台北奧委會,竟遭到了布倫戴奇的指責。
  由于國際奧委會堅持承認台灣的奧委會,中國奧委會于1958年8月19日宣布中斷与國際奧委會的一切關系,董守義也辭去了他在國際奧委會的職務。從此,中國与國際奧委會的聯系徹底斷絕了。
  同樣的問題,來自愛爾蘭的基拉宁勳爵的觀點卻与布倫戴奇針鋒相對。但中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合法地位也只是在基拉宁勳爵出任主席之后,經過多方努力才得以恢复。
  在布倫戴奇將中國排斥在奧林匹克運動之外的同時,以基拉宁為代表的部分國際奧委會成員卻同北京秘密進行了將近10年的會談。
  后來布倫戴奇听到了風聲,決定任命台灣的徐亨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在國際奧委會1970年阿姆斯特丹會議上,布倫戴奇把徐亨的名字夾在其他几個人名中間,提議增加一批新委員。坐在布倫戴奇左側的埃克塞特勳爵立即高聲喊道:“我們不推選徐先生!”
  基拉宁勳爵等委員也支持埃克塞特勳爵的態度。但布倫戴奇不顧多數委員的反對,硬是宣布徐亨當選了。
  由于布倫戴奇的干涉,國際奧委會同北京之間的秘密通道也被關閉了。
  兩年之后,布倫戴奇卸任,基拉宁當選。布倫戴奇在离職前,為台灣繼續留在國際奧委會做好了安排。
  基拉宁于1977年任命了一個由新西蘭的蘭斯·克羅斯、牙買加的托尼·布里奇和羅馬尼亞的亞歷山德魯·西佩爾科組成的調查小組,并成立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審查中國問題,基拉宁本人負責這個委員會的工作,并于同年9月來到北京,會見了中華全國体育總會的領導人。
  基拉宁說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接受了一項呼吁國際奧委會“加強中國奧委會,并維持對總部設在台北的奧委會的承認”的決議,但這項決議沒有獲得國際奧委會全体大會的通過。
  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在日本名古屋召開執委會議。基拉宁意識到,這也許是他爭取恢复中國在奧林匹克運動合法地位的最后一次机會了。他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為中國全國性奧委會的議案,同時提出實行通訊投票,將他的提案郵寄給所有國際奧委會委員,投票完畢后寄往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由于基拉宁事先做了些工作,大多數委員投票贊成基拉宁的提案。1979年11月26日,國際奧委會在洛桑宣布,經國際奧委會全体委員通訊表決,以62票贊成、17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10月25日在名古屋作出的決議。基拉宁終于在他离任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按照這個決議,中國奧委會參加大會時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和國歌。台灣的体育組織作為中國的地方性組織可以中華台北奧委會的名義參加奧運會,但使用有別于以往使用的歌曲、旗幟和會徽。台灣方面仍然堅持使用自己的所謂國旗和國歌,于是被禁止參加奧運會。
  薩馬蘭奇擔任主席之后,仍然堅持國際奧委會的這一正确立場。于是徐亨向洛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保護他們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地位。薩馬蘭奇通過外交途徑使這一訴訟被永久地擱置起來。
  自1980年以來,中國參加了第13屆以后的各屆冬季奧運會,還派出龐大的代表團參加了第23屆、第24屆、第25屆和第26屆奧運會。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奪得了本屆比賽的第一枚金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奧運獎牌得主,徹底改寫了中國奧運無獎牌的屈辱記錄。在這4屆奧運會上,中國健儿奮力拼搏,奪金摘銀,以优异的成績向世人證明,中國人并不是“東亞病夫”!讓我們記住那些為中國摘去“東亞病夫”帽子、令國人揚眉吐气的奧運英雄的名字吧。
  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冠軍榜

    姓名 項目       成績

   周繼紅 女子10米跳台跳水 435.51分
   曾國強 舉重52公斤級   235公斤
   吳數德 舉重56公斤級   267.5公斤
   陳偉強 舉重60公斤級   282.5公斤
   姚景遠 舉重67.5公斤級 320公斤
   欒菊杰 女子花劍個人
   李宁  男子自由体操   19.925分
   婁云  男子跳馬     19.950分
   李宁  男子鞍馬     19.950分
   李宁  男子吊環     19.850分
   馬燕紅 女子高低杠    19.950分
   許海峰 男子手槍慢射   566環
   李玉偉 男子移動靶    587環
   吳小旋 女子小口徑標准步槍 581環
   中國女子排球(張蓉芳 郎平 朱玲 周曉蘭 楊錫蘭 梁艷 姜英 侯玉珠 蘇惠娟
          李延軍 楊曉君 鄭美珠)

     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中國冠軍榜

    姓名      項目      成績

    婁云      男子跳馬    19.875分
    許艷梅     女子3米跳板   445.20分
    高敏      女子10米跳台  580.23分
    陳靜      乒乓球女子單打
    陳龍燦/韋晴光 乒乓球男子雙打

    第二十五屆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冠軍榜

   姓名     項目         成績

   陳躍玲    女子10公里競走    44分32秒
   庄泳     女子100米自由泳   54秒64
   錢紅     女子100米蝶泳    58秒62
   林莉     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 2分11秒65(破世界紀錄)
   楊文意    女子50米自由泳    24秒79(破世界紀錄)
   伏明霞    女子10米跳台     461.43分
   高敏     女子3米跳板     572.400分
   孫淑偉    男子10米跳台     677.31分
   陸莉     女子高低杠      10分
   李小雙    男子自由体操     9.925分
   張山     雙向飛碟       223中
   王義夫    男子气手槍      684.8環
   庄曉岩    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級
   鄧亞萍    乒乓球女子單打
   王濤/呂林  乒乓球男子雙打
   鄧亞萍/喬紅 乒乓球女子雙打

    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冠軍榜

   姓名      項目          成績

   孫福明     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級
   樂靖宜     女子100米自由泳    54秒50
   唐靈生     男子舉重59公斤級   307.5公斤
   占旭剛     男子舉重70公斤級   357.5公斤
   李小雙     男子体操個人全能   58.423分
   李對紅     女子射擊25米運動手槍 687.9環
   楊凌      男子射擊10米移動靶  685.8環
   伏明霞     女子跳台跳水     521.58分
   王軍霞     女子田徑5000米跑   14分59秒88
   鄧亞萍/喬紅  女子乒乓球雙打
   熊倪      男子跳板跳水     701. 46分
   孔令輝/劉國梁 男子乒乓球雙打
   葛菲/顧俊   女子羽毛球雙打
   鄧亞萍     女子乒乓球單打
   伏明霞     女子跳板跳水     547.68分
   劉國梁     男子兵乓球單打

  1991年2月28日,李鵬總理批准了國家体委、外交部、財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4個部門關于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聯合請示。緊接著在3月28日,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正式成立。消息傳來,全國上下歡欣鼓舞,群情振奮。從1932年劉長春孤身一人遠涉重洋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到今天中國正式提出申辦奧運會,這是何等巨大的一個飛躍!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奧林匹克運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布滿荊棘的坎坷道路。回想從前,中國連派一名選手參加奧運會的經費都要靠別人施舍;而且參加奧運會42年沒有獲得一枚獎牌。現在我們不僅在大規模的奧運會上奪金摘銀,而且抬頭挺胸,大聲向世界宣布:中國將爭辦世紀之交的第27屆奧運會。這是何等的豪气,怎能不令國人揚眉吐气!北京參加申辦不僅顯示了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的鼎力支持和中國体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更是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力已有了极大的增強,完全有能力主辦全球体育盛會!
  早在1985年1月,鄧小平在接見一位外國領導人時,就談到中國准備在2000年舉辦奧運會,這极大地鼓舞了全國的体育工作者。從此國家体委和國家奧委會的領導開始著手醞釀研究申辦奧運會的可能性。其后我國体育部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備戰第11屆亞運會的戰役中,申辦一事暫告擱置。1990年7月3日,伍紹祖、張百發陪同鄧小平參觀新建立起來的國家奧林匹克体育中心時,小平同志說過這樣一番話,“辦完亞運就要辦奧運。舉辦奧運會,對振奮民族精神、振奮經濟都有好處,你們下決心沒有?為什么不敢干這件事呢?建設了這樣的体育設施如果不辦奧運會,就等于浪費了一半。”小平同志的這番話語,有如起跑的信號槍,國家体委和北京市政府開始了爭取申辦的運作。
  1990年9月22日在亞運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楊尚昆對來訪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希望在2000年能夠在中國舉辦奧運會。”他代表中國政府表達了要申辦奧運會的意愿。經過近5個月的論證和研究,1991年2月28日,國務院正式同意北京參加申辦2000年奧運會。
  1991年12月3日,以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張百發為首的3人代表團到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向薩馬蘭奇主席遞交了申請書。北京開始了与柏林、悉尼、伊斯坦布爾等7個城市角逐2000年奧運會的艱苦戰斗。
  北京奧申委吸取巴塞羅那和亞特蘭大的成功經驗,開展了大量的公關宣傳工作,在1993年9月國際奧委會最后投票選舉主辦城市前,北京已成為獲胜呼聲最高的3個城市之一。
  1993年9月23日,舉世矚目的國際奧委會第101次全体委員會議在風景秀麗的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召開。中國派出了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為名譽團長、陳希同為團長,由200多人組成的強大代表團赶赴蒙特卡洛,為北京爭取胜利做最后的拼搏。23日上午和下午,參加最后角逐的5個城市(北京、悉尼、曼徹斯特、柏林和伊斯坦布爾)的代表團先后進行陳述報告,下午6時,扣人心弦的秘密投票正式開始,前3輪,北京的得票都位居第一。3輪的投票結果為:

  第一輪 北京32票 悉尼30票 曼徹斯特11票 柏林9票 伊斯坦布爾7票
  第二輪 北京37票 悉尼30票 曼徹斯特13票 柏林9票
  第三輪 北京40票 悉尼37票 曼徹斯特11票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最后的第四輪投票中,悉尼以45票比43票戰胜北京,成為2000年第27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盡管由于西方大國幕后操縱,悉尼、曼徹斯特聯手抵制,北京在最后十几分鐘敗在悉尼手下,但這次組織嚴密的申辦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可資借鑒的經驗。奧林匹克的火炬終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上點燃!
  薩馬蘭奇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78年,當時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還未恢复。1978年,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剛剛打開,國際奧委會也正准備重新向中國敞開大門。
  踏上中國的大地,薩馬蘭奇認真地觀察,仔細地傾听,特別是對于中國的歷史和海峽兩岸的關系做了較深入的了解。面對10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薩馬蘭奇深受触動,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個大家庭,不應該有任何人被拒之門外。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大家庭,任何人企圖人為地把她分割開來的做法最后肯定是行不通的。
  為了早日恢复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席位,身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的薩馬蘭奇積极協助基拉宁主席開展工作。在基拉宁提出承認中國奧委會為中國全國性奧委會的議案后,薩馬蘭奇一方面幫助勸說歐洲國家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支持基拉宁的提案;另一方面積极爭取台灣方面采取合作態度。11月25日,國際奧委會作出決議后,台灣奧委會曾因堅持使用自己所謂的“國旗”和“國歌”而被禁止參加奧運會。薩馬蘭奇擔任主席后,在堅持維護國際奧委會決議的效力的同時,密切關注著台灣体育事業的發展。經過他努力說服,台灣地區体育組織終于接受了國際奧委會的決議。從23屆奧運會開始,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体育運動員同時出現在奧運賽場。薩馬蘭奇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國際奧委會是世界上唯一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北兩個會員并存的國際組織。
  對于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的行為,薩馬蘭奇都予以堅持制止。1988年冬季奧運會上,兩名台灣運動員違反奧運會的有關規定,佩帶并在雪車上張貼台灣當局的標志。對此薩馬蘭奇予以嚴厲批評。后台北奧委會主席張丰緒就此事寫給國際奧委會一封信。信中承認台灣運動員的行為是錯誤的,并保證以后不再違約。薩馬蘭奇在國際奧委會全体會議上通報了台北奧委會對雪車項目領隊梁春元的處分決定:取消領隊資格,以后不准許其參加冬奧會。薩馬蘭奇在執委會上強調說,以后對于中國台北運動員在奧運會中使用會旗會徽的問題,要予以重視,堅決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亞特蘭大奧運會召開前一年,組委會在一本供其工作人員學習用的小冊子中有違反國際奧委會關于台灣問題決議的內容。中國奧委會嚴正指出其錯誤后,美方表示了道歉并且采取了補救措施。但是為了避免在奧運會上再發生類似事件,何振梁在兩次執委會上就此作了發言。他強調說希望亞特蘭大百年奧運會順利進行,圓滿成功。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忽視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更不要制造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和超出控制的問題。他說,鑒于美國政策上的某些變化,他愿意在奧運會前一年就指出,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利益,百周年奧運會不應該被美國或台灣地區的某些政客用于政治目的。兩次會議上,薩馬蘭奇也都對亞特蘭大組委會提出嚴重警告,要他們避免卷入任何有關台灣問題的爭論,維護國際奧委會1979年11月洛桑決議。
  薩馬蘭奇早就意識到,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僅應該在奧運會中顯示出她的力量,而且應該在國際奧委會占有相應的地位。1980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后,薩馬蘭奇就向國際奧委會積极推荐新中國的人選。經過他的努力,國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于1981年10月2日在巴登堡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80次全体委員會議上被一致同意接納為國際奧委會委員。薩馬蘭奇非常高興地把自己的一枚奧林匹克五環金質別針別在何振梁的衣襟上,然后握著何振梁的手說:“國際奧委會与中國奧委會之間的合作,將會由于你而大大加強,并且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何振梁沒有辜負中國人民和薩馬蘭奇的希望,他積极工作,并且為發展國際奧委會同中國奧委會的關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薩馬蘭奇對此很滿意。1985年6月25日,何振梁在國際奧委會第90次會議上,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5年之后,何振梁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市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95屆全体會議上又以全票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這是在國際奧委會里擔任如此重要職務的第一位中國人。
  薩馬蘭奇第二次來到中國是在1982年3月,這是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后第一次訪問中國。此行的目的就是与中國領導人討論如何進一步加強國際奧委會同中國奧委會之間的合作、如何進一步發展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体育交流的問題。在訪問中,薩馬蘭奇對中國領導人說:
  “中國應該在國際体育界中發揮重要作用,應該把中國過去在國際体育組織中失去的東西贏回來,中國會在國際奧委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事實正像薩馬蘭奇預料的那樣。1980年1月,即中國奧委會恢复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地位僅兩個月,中國奧委會第一次派隊參加了在美國普拉西德湖舉行的第13屆冬奧會,以實際行動顯示了她作為國際奧委會成員的積极作用。
  1984年,中國又派出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薩馬蘭奇對此非常滿意,他認為這是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持奧林匹克運動的最好体現,也是中國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极好机會。他還通過《体育報》對中國運動員提出了殷切期望:
  “對于中國運動員,我要說,參加世界重大比賽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運動員很努力,相信會取得好成績。我們期待中國派一個強大的体育隊伍參加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
  雖然以蘇聯為首的十几個國家抵制第23屆奧運會,整体競技水平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中國体育代表團仍然以15枚金牌、8枚銀牌和9枚銅牌奪取了總分第5名的好成績,表現出中國運動員勇于拼搏、勇于進取的精神。從此,中國体育運動的發展水平愈發引起了薩馬蘭奇、國際奧委會,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視。
  在洛杉磯奧運會尚未召開之際,薩馬蘭奇就說過,他要親自去頒發中國的第一枚奧林匹克金牌。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開賽第一天,許海峰就在手槍慢射中獲得本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這也是中國自1932年參加奧運會以來取得的第1枚金牌,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上“零”的突破。這天,薩馬蘭奇親自意味深長地把金牌挂在許海峰胸前。使這枚金牌遠遠超出了它自身的价值。當薩馬蘭奇1986年第5次訪問中國時,再次見到了許海峰,薩馬蘭奇高興地談到:
  “我一直記得我在洛杉磯奧運會上頒授第1枚金牌的時刻,因為第1枚金牌是授予中國運動員的,這也是中國奧運史上的第1枚金牌。”
  這天,薩馬蘭奇送給許海峰一個精致的刻有奧運會會徽的紀念章,并期待能夠在以后的奧運會上授給中國運動員更多的獎章。
  1982年以后,薩馬蘭奇又6次訪問中國,更加加深了他對我們這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优秀的歷史傳統的國家的理解和感情。這6次訪問分別是:

  ·1983年9月,出席了在上海舉行的第5屆全運會;
  ·1984年10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國慶活動;
  ·1986年4月,代表國際奧委會向中國領導人授勳;
  ·1987年11月,在廣州出席第6屆全運會;
  ·1990年9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
  ·1993年5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的開幕式。

  薩馬蘭奇以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身份對一個國家進行如此頻繁的公務訪問,只在奧運會主辦國和歐洲國家較為常見。因此,他對中國頻頻訪問的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每次來訪,薩馬蘭奇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他總是將眼睛“睜得大大的”,不放過任何一個觀察和參与中國体育事業發展的机會。
  1993年5月應邀出席第一屆東亞運動會開幕儀式時,薩馬蘭奇和國際奧委會3位副主席、一名執委、9名委員和2名名譽委員及他們的夫人、秘書隨員等50多人抵達北京的時間是5月9日中午;稍事休息就換乘專机飛到上海;下午与江澤民總書記在上海親切會見;晚上8時出席東亞運動會的開幕儀式;第二天觀看游泳比賽,參觀了上海万人体育館和新聞中心,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听取了上海市領導關于東亞運動會的工作匯報,為体育攝影和郵票展覽剪彩,出席上海市、國家体委及中國奧委會主辦的宴會,還分別會見了參加東亞運動會的几個地區性奧委會的領導人,當天晚上赶回北京。第3天的日程安排更加繁忙,上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接見;在中國奧委會听取北京奧申委副秘書長屠銘德和技術主任婁大鵬的陳述報告;給陳希同、伍紹祖、張白發、張彩珍四人頒發奧林匹克勳章。下午和第二天,除了視察北京的体育比賽場館外,還兩次參觀第三屆全國体育美術展覽;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教材的首發儀式;還饒有興趣地參加了用西班牙語和英語進行的奧林匹克知識競賽。有趣的是,盡管日里万机,12日薩馬蘭奇還和陳希同、何振梁等北京奧申委的領導人一起在北京街頭騎了大約10分鐘的自行車。薩馬蘭奇是想通過這种行動表達他對普通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通過訪問,他對中國的了解和友好感情不斷加深。在祝賀中國体育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指出中國在体育運動的發展中應該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起到推動作用。
  早在1983年第5屆全國運動會上,薩馬蘭奇就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希望中國能舉辦1990年第11屆亞洲運動會。
  薩馬蘭奇在應邀參加中國建國35周年慶祝活動時又再次表示,中國体育事業發展很快,中國政府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取得了許多新成就,而且中國還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体育事業。他認為,在中國舉辦亞運會已成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
  當在漢城召開的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上,決定由北京主辦1990年亞運會時,薩馬蘭奇當即向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發來了賀信,并表示:“我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將盡可能幫助你們。”他一直密切關注著第11屆亞運會的籌備情況,并予以极大的支持,他曾預言:“我相信第11屆亞運會一定會得到中國人民的支持,因為我十分了解中國人民。我知道,中國人辦事認真,遵守組織紀律,又熱愛体育事業,他們把組織辦好亞運會作為一項光榮的使命。這一切都是亞運會成功的有利條件。”
  亞運會召開前,薩馬蘭奇來到中國,參觀了亞運村。他對亞運村的建設表示滿意。事后,他對記者說:
  “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織能力感到吃惊。在參觀亞運村時更感到震惊,那确确實實是一座可容納9千人的高水平的運動村。”
  亞運會成功舉辦之后,薩馬蘭奇說:
  “亞運會各方面都進行得非常成功。一個成功地組織了這一切的國家是有能力主辦奧運會的。中國擁有所有必要的体育設施,只缺少一個大型奧林匹克体育場和一個自行車賽場。中國申請主辦奧運會并不是沒有資本。”
  對于中國在奧運會取得的成就,薩馬蘭奇總是由衷地感到高興。1992年7月27日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薩馬蘭奇在辦公室里親切會見了北京市奧申委的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等,何振梁陪見。他說:“几年來中國為發展体育作出了許多努力并取得了好的成績,在一個新的世紀到來之際,在你們那里舉辦一次奧運會是應該的。過去你們在奧運會的游泳比賽中默默無聞,但這次取得了金牌,給人們以震惊。中國人每取得一塊金牌,我總是很高興。1984年我親自給中國運動員發了奧運會上的第一塊金牌。……”
  這中間最典型的例子也許要算薩馬蘭奇与“乒乓奇才”鄧亞萍之間的忘年神交。
  鄧亞萍出身于乒乓世家,從小練就一种不服輸、不怯場的心理素質,不少人說她“人小心黑”。她不管國內比賽,還是世界大賽,也不管對手是誰,名气多大,上得場來,牙關緊咬,雙目圓睜,能贏10分,絕不贏9分。她打球“殺”心特重,從來不受對方影響。她個子矮,手臂短,控制球的范圍小,便盡力搶在前面、打在前面、發力在前面,打出的球既狠又刁。為了這,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為了練就敏捷的步伐,彌補個矮的不足,她每天都堅持大運動量,訓練經常在腿上綁上重重的沙袋,加班加點。她的節假日,基本上在訓練館里度過。為此,恩師張燮林經常勒令她休息,并怕她錯過吃飯時間,送去雞蛋以補方便面之營養不足。張教頭每每談到這些,都無限感慨地說:“這种人太少了。”
  艱苦的訓練加上天生的“殺气”使鄧亞萍這位年輕的選手很快在全國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大賽的冠軍,被譽為當今世界“第一怪球手”,威震世界乒壇。
  1991年5月在日本千葉縣舉辦的世界錦標賽女單決賽中,鄧亞萍第一次從薩馬蘭奇手中接過了蓋斯特杯。9月又在松本縣舉辦了“薩馬蘭奇主席杯”乒乓球國際錦標賽。熱愛乒乓球運動的薩馬蘭奇很贊賞鄧亞萍精湛的球藝,更愛她敢于向強手挑戰又不服輸的勁頭,他曾對何振梁說過,“鄧亞萍那种不服輸的勁頭,代表了運動員的風貌。”薩馬蘭奇在親自向鄧亞萍頒授了“主席杯”后,又邀請她在方便的時候到國際奧委會總部去做客。10月鄧亞萍踐約去訪,薩馬蘭奇親自為她安排活動日程,在總部請她吃飯。活潑的鄧亞萍為薩馬蘭奇唱歌,送給主席一對健身球和一個河南家鄉的獨山玉刻。這個玉刻一直陳列在薩馬蘭奇餐廳的主要陳列柜內。他在松本時就告訴鄧亞萍,如她能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奪冠,他一定親自發獎。
  1992年7月正是巴塞羅那風光最迷人的時候,初次到巴市的鄧亞萍好像對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奧運村內新穎有趣的游樂設施、別人奪得什么金牌都不大感興趣,只是按時休息、練習、看對手比賽,一門心思琢磨制胜之道。
  鄧亞萍和喬紅在女子雙打中過關斬將殺進前4名。半決賽中,以3比1戰胜韓國的玄靜和、洪次玉。決賽中,又戰胜隊友陳子荷、高軍,登上女雙冠軍領獎台。
  在女單比賽中,小鄧連克歐洲冠軍巴托菲、韓國名將玄靜和、俞順福等,一路殺人決賽,与隊友喬紅爭奪女單冠軍。
  8月5日上午,女單決賽開始,薩馬蘭奇早就為看乒乓女單決賽留出了時間。決賽前半場,他一面工作一面看電視里鄧亞萍与喬紅的冠軍爭奪戰。臨出發去賽場前他高興地對何振梁說:“到目前為止是鄧亞萍領先。”決賽后半場,腳部受傷的喬紅發揮得很好,鄧亞萍的冠軍拿得不易,薩馬蘭奇和國際乒聯主席獲村也看得格外興奮、緊張。
  薩馬蘭奇給鄧亞萍發獎結束后,高興地摟著小鄧的肩膀,拍她的臉頰,像是個慈祥的爺爺。他說:“我早就答應過要在你當奧運會冠軍時親自發獎,我做到了。”鄧亞萍說:
  “開幕式中國隊人場時,我看到你對我伸出了大拇指,就知道你要我好好干了。”大家笑成了一團。薩馬蘭奇邀請鄧亞萍再到洛桑總部做客,請教練張燮林也一起去。他深情地說:“我熱愛中國,熱愛中國的運動員。”
  1996年7月31日,亞特蘭大第二十六屆奧運會上,鄧亞萍戰胜中國台北選手陳靜蟬聯奧運會乒乓球女單冠軍后,親臨賽場觀看兩名中國運動員之間緊張激烈比賽的薩馬蘭奇對鄧亞萍的胜利感到由衷的高興,他稱贊鄧亞萍是“最能体現奧林匹克更高、更強、更快精神”的運動員,并決定再次親自給小鄧頒獎。當薩馬蘭奇將鄧亞萍獲得的第二枚奧運會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時,場上場下一片歡騰,才有了這幅令人感動的“居家祖孫樂”的溫馨圖畫。
  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和經濟發展中,中國始終同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任務中,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在体育事業的發展中,中國同樣堅持了這一基本原則。
  中國曾向許多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包括一些体育場所設施的建設。
  1985年薩馬蘭奇在非洲視察時看到中國援建非洲國家的大量体育場館后,給予中國政府和中國奧委會高度評价,并向國際奧委會建議將1986年度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奧委會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奧林匹克杯是1906年根据顧拜旦的倡議而設立的。這項獎勵由國際奧委會授予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机關和團体。獎杯保存在國際奧委會總部洛桑博物館內。從1975年起,奧林匹克杯每年頒發一次。
  根据薩馬蘭奇的建議,國際奧委會將1986年國際奧委會的最高榮譽——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
  薩馬蘭奇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國際奧委會對中國政府非常尊敬,中國奧委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員,中國在世界体育領域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是第三世界的榜樣。我去過非洲,參觀了許多非洲國家,在那里,我看到了許多由中國援建的体育設施。國際奧委會一致認為,應當感謝中國政府,表彰中國的高尚行為,因此,我帶來了奧林匹克杯這一國際奧委會擁有的最高榮耀。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熱情的,正因為這一點,每當我踏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感到溫暖,仿佛置身于友誼的海洋。”
  “值得給中國發一個很大的勳章。”薩馬蘭奇強調說。
  同時,薩馬蘭奇還將一枚金質奧林匹克勳章授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万里。
  奧林匹克勳章用于獎勵為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及体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体育界人士或領導人,以及為提高運動技術、成績有重大成就的運動員。這是1974年10月國際奧委會在維也納召開的第75次會議上決定的。勳章分金、銀、銅三級。金質勳章一般授予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等,銀質勳章授予体育界領導人和著名運動員。
  國際奧委會從1975年開始頒發奧林匹克勳章,在國際上已有15位金質勳章獲得者。万里是中國第一位榮獲奧林匹克金質勳章的國家領導人。1986年4月2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薩馬蘭奇親自將奧林匹克金質勳章——一枚帶有奧林匹克五環和象征和平友誼的橄欖枝的金質勳章挂在万里胸前。他庄嚴地說:
  “為了表彰您為世界体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您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所提出的奧林匹克理想的忠誠,我榮幸地向您授予奧林匹克勳章。”
  万里致答詞說:
  “國際奧委會授予我金質奧林匹克勳章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而且是對我國政府重視和發展体育運動的贊賞和評价。作為一個体育運動的愛好者和積极支持者,我將同我國人民一起,同國際奧委會一起,為發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其他一些領導人或著名人士獲得銀質獎章。1983、1984年,榮高棠、鐘師統獲得銀質獎章。1986年,黃中獲銀質勳章。1987年,李夢華、陳鏡開獲銀質勳章。1990年,陳先、路金棟和已故的宋中獲銀質勳章。1991年,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張彩珍獲銀質勳章。
  正如薩馬蘭奇所說:
  “我們高度評价中國過去几年內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積极作用。在現實的世界里,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
  薩馬蘭奇訪華中曾多次會見中國党和國家領導人。中國領導人對薩馬蘭奇訪華表示熱烈歡迎,并對薩馬蘭奇給予中國体育事業發展的關怀与支持表示感謝。
  1982年3月,薩馬蘭奇第2次訪華,這是他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后對中國的第1次正式訪問。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會見了薩馬蘭奇,他們共同稱贊雙方的積极合作,并討論了國際奧委會如何幫助中國發展体育運動等問題。
  1984年,薩馬蘭奇与夫人一起來到中國,參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慶祝活動,又同鄧小平親切會見。
  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于1983年9月23日在北京与薩馬蘭奇親切會見。李先念對薩馬蘭奇為恢复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謝。
  1986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親切會見了薩馬蘭奇。彭真說,近几年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有了很大發展。這不但推動了各國体育運動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各國人民、運動員,特別是青年之間的友誼。這對維護世界和平實際上有著積极意義。
  彭真表示,中國体育運動近几年來的發展与提高是与國際奧委會的支持与幫助分不開的。薩馬蘭奇說:
  “中國在國際体育組織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几年來中國体育運動的發展令人吃惊。中國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成績輝煌,中國人民對此感到自豪,我也感到十分高興。”
  1989年,薩馬蘭奇再次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國家体委主任伍紹祖立即發去賀電,表示祝賀。賀電說:主席先生:
  對您再次當選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謹致以熱烈的祝賀。
  我國体育界將一如既往与您領導下的國際奧委會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密切友好合作。
  祝賀您在領導世界奧林匹克運動中取得新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体育運動員委員會主任
                         伍紹祖
                     1989年9月12于北京

   中國奧委會也發去了賀電。電文是:主席先生:
  衷心祝賀您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作為您的老朋友,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過去九年中在您的領導和全体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共同努力下,奧林匹克運動有了蓬勃的發展。
  我們相信,今后您還會領導著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為我們共同的理想——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增強青年們的身心健康,開好各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不斷努力。
  我們相信,國際奧委會以及您本人与我國奧委會和体育界的友好合作關系會不斷發展。
                         中華全國体育總會
                        榮高棠 李夢華 黃中
                          路金棟 陳先
                        1989年9月1日于北京

  為了表達中國人民對薩馬蘭奇的深情厚意,1990年6月,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在赴西班牙參加國際奧委會執委會議時,將兩幅精美的中國傳統國畫贈送給了薩馬蘭奇,祝賀他雙喜臨門:70歲生日和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一職10周年。
  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舉辦期間,7月17日恰适薩馬蘭奇72歲生日,北京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張百發和何振梁,代表北京市市長陳希同和國家体委主任伍紹祖向他贈送了一件生日禮物:一幅有江澤民總書記題詞的照片。這幅照片是江澤民和薩馬蘭奇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的合影。江總書記的親筆題詞是:
  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侯爵,祝您生日快樂!
  照片鑲在一個純銀制作的鏡框里,框上的仙鶴和松樹,象征著中國傳統的祝福:吉祥和長壽。薩馬蘭奇捧著這件不尋常的禮物,連連稱謝,并高興地說:
  “我期待著在北京同江澤民總書記見面。”
  自從薩馬蘭奇擔任主席以來,國際奧委會比以往更注意体育運動及奧林匹克精神与文化、藝術、科學的結合。
  早在1983年9月,薩馬蘭奇在觀看中國第5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后,對中國人民將体育与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深有感触,贊歎中國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揚光大。他建議中國建立体育博物館,舉辦体育藝術比賽和体育雕塑、繪畫展等活動。
  在薩馬蘭奇主席的倡導下,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了以推動和繁榮体育美術創作、反映蓬勃發展的中國体育事業、表現中國運動員精神風貌的中國体育美術評選展覽。展覽于1985年6月在北京舉行。
  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体育美術展,中國許多久負盛名的畫家和一批顯露才華的中青年藝術家進行了精心創作。這些作品風格各异,丰富多彩,重點突出了体育本身的活力和健美。雕塑作品《走向世界》和《千鈞一箭》獲得特別獎。國際奧委會為這兩件作品頒發了獎杯。薩馬蘭奇主席為展覽發來了賀電。
  1989年4月29日在北京首都体育館,獲得中國体育美術展特別獎的雕塑品《走向世界》和《千鈞一箭》以及一件薩馬蘭奇頭像雕塑藝術品,由中國奧委會主席親自贈送給薩馬蘭奇主席。薩馬蘭奇很欣賞《千鈞一箭》,高興地會見了作者朱成和《走向世界》的作者田金鋒。薩馬蘭奇在接受藝術品后說:“對我本人和對國際奧委會來說,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中國奧委會主席李夢華在贈送儀式上說:“薩馬蘭奇表示將把中國的這三件体育藝術作品陳列在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和奧林匹克公園,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強中國奧委會和國際奧委會之間已經建立起來的密切聯系。”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奧委會曾把一幅名為“唐人馬球圖”的大型藝術挂毯,作為禮品贈送給國際奧委會。薩馬蘭奇代表國際奧委會接受了這件贈品。
  這幅挂毯高3米,寬5米,整個畫面古朴典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唐代馬球競賽的壯觀場面。整幅挂毯圖案共有179人、57匹馬、28面陣旗、2頭牛、2輛車等。人物眾多,神態各异,气勢宏偉,栩栩如生,是藝術和体育高度結合的珍品。薩馬蘭奇盛贊這幅挂毯是一件“華麗、壯觀”的藝術佳作。
  現在,兩件雕塑藝術品《千鈞一箭》和《走向世界》及藝術挂毯《唐人馬球圖》陳列在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和洛桑奧林匹克公園內。
  薩馬蘭奇是位体育郵票集郵者,也是國際体育集郵聯合會主席。在他倡議下,中國体育集郵協會于1986年4月28日成立。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召開之前,薩馬蘭奇為准備在亞運會召開期間舉辦的“國際体育郵票展”題詞:
  “我很高興并非常感興趣地獲悉,有一個重要的奧林匹克体育集郵展覽將与運動會同時舉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隨同亞運會舉辦集郵展覽還是第一次。”
  “我相信‘第十一屆亞運會國際体育集郵展覽’將是一個高水平的展覽。它表明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奧林匹克体育集郵也有了很快發展。奧林匹克体育集郵將再一次顯示它的文化和歷史价值、它作為增強不同文化人民之間的友誼所具有的重要特點。”
  “我衷心希望這种精神也是‘第十一屆亞運會國家体育集郵展覽’的共同宗旨,并再次證明集郵和体育將成功地得到結合。我感謝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和中國体育集郵協會考慮和組織了這次体育集郵展覽。”
  同年9月21日,在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舉辦的“國際体育集郵展”,共展出了1500框,其中包括薩馬蘭奇的40框珍貴郵票。
  早在1984年薩馬蘭奇就說過:
  “我們不僅要看到你們辦1990年亞運會,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你們主辦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正是受到薩馬蘭奇主席言語的鼓舞,中國政府才于1991年2月決定北京參加2000年奧運會申辦角逐。早在鄧小平1985年1月談到中國准備舉辦2000年奧運會前一年10月,應邀參加中國35周年國慶慶典的薩馬蘭奇就對何振梁說:“現在中國的條件已經具備,應該考慮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事情了。”
  在緊張激烈的申辦過程中,薩馬蘭奇還多次給予奧申委熱情的鼓勵,并對他們的工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1992年7月27日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薩馬蘭奇在辦公室里親切會見了北京市奧申委的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等,何振梁陪見。薩馬蘭奇鼓勵參加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同志們說:
  “參加申辦本身就是重要的,正像參与体育是重要的一樣。但体育比賽就是要取胜,這一點更重要。希望你們一定要取胜。”
  雖然北京最后未能獲得這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奧運會的主辦權,但薩馬蘭奇依然對中國將來舉辦奧運會充滿了信心,認為總有一天,奧運會將在“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的中國”舉行。
  從中國恢复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席位,到成功地舉辦第11屆亞運會,到北京參加申辦2000年奧運會,到剛剛結束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体育界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這中間每一步都体現著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懈的努力,体現著國際奧委會的支持。薩馬蘭奇作為國際奧委會主席,為中國体育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中國人民不會忘記薩馬蘭奇說過的一句話:
  “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永遠是你們偉大國家的朋友!”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