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田長霖治學態度非常嚴謹,在“熱傳學”界中是有名的。早在70年代初期,當時他正值三十余歲青壯年紀,就已是全美“熱傳”界三大學派(美西的柏克利加大、美中的明尼蘇達大學、以及美東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掌門人之一。他能在這方面獨占鰲頭,受柏克利學派的開山祖師貝爾特教授(L.M.K Boelter )影響甚大,而自己在往后做研究与帶學生時,都打破沉痾,用創新突破的方法,進行最新科學的探討。 三四十年代,熱傳學只有兩大學派:柏克利學派与麻省理工學院學派。 柏克利學派注重研究、推理与應用,需要長期才見成果,并且對現象需了解透徹。而麻省著重經驗,以實驗為主,不重視理論与實際的配合,講求立竿見影之效。 貝爾特教授在熱傳學領域是最權威的,他是熱傳學科學基礎的倡議人。他主張做研究一定要走极端(extreme ),永遠要走在第一線。在他的領導下,柏克利加大在40年代成為熱傳學的世界重鎮。 腦力激蕩式的啟發 田長霖剛到柏克利加大還當代理助理教授時,因許多很好的教授出走,正逢最低潮的時期。創始人貝爾特教授當時已前往洛杉磯加大,創立并擔任工學院第一任院長。貝爾特教授的家在柏克利,經常回到柏克利。田長霖終于找到一個机會向他請教,想了解自己將來應朝哪個方向發展? 貝爾特從不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他總是加以反問,不斷用問題來啟發學生。 他問田長霖:“你做熱傳,熱傳最重要的參數是什么?” 田長霖回答:“傳熱靠溫度,應是高溫低溫使熱變冷。” “溫度若是最重要參數,何者為溫度的极端?”貝爾特教授追問。 “當然是最高溫与最低溫。” “很好!這是個很好的研究方向。” 貝爾特教授告訴田長霖,做人時,思想可以中庸;做研究時,方向和領域則永遠要走极端。 田長霖暗喜,貝爾特教授的建議太好了,真不愧是開山祖師。正准備离開時,貝爾特教授叫住他:“等一下,年輕人,先別急著走,我還沒問完呢!” 田長霖心想,大事不妙,被問倒怎么辦?博士口試尷尬的場面猶歷歷在目。 “除了溫度外,最重要的參數是什么?” 田長霖猶豫了一下,回答:“應該是參數的微積分。” “很好,那么參數的微積分是什么?” “微分或積分。” “溫度的積分是什么?” 田長霖想了一下才說:“熱容(Heat Content)。” “它的微分是什么?” “与導熱系數有關。” “如果是導熱系數,那么它的极端是什么?” “導熱中最快与最慢的。” “傳熱中最快的是什么?” “超熱導体。” “最慢的呢?” “超隔熱体。” 奠下日后的方向 經過這一番抽絲剝茧式的腦力激蕩后,田長霖終于了解做研究走极端的重要性,心中相當地興奮。他對自己未來的研究目標有了具体的确認。1961年這段千金難買的經驗,影響了田長霖一輩子做研究的方向。五分鐘的談話,胜讀十年書。 往后田長霖做太空梭研究、高溫隔熱体、高溫低溫熱管等,思考方向都來自与教授的一席話。日本的設計,有些低溫隔熱部分就是根据田長霖實驗室所做出的方程式而設計的。 “熱傳學”,傳熱——導進或導出,熱或冷,都可以應用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他的第一個研究計划是“土星C-SA”,當時是世界最大的火箭,即使現在仍然在用。但它發射后噴出的火焰太熱、太劇烈,其輻射熱甚至會把火箭底部都熔化掉一部分。田長霖研究的是火焰的輻射熱量。 當時,有些人認為,干脆任由火箭底部耐高溫物質去熔化,因為不必等到熱或熔化影響到火箭內部的時候,人早已進入太空,火箭也不需要噴射了,所以沒有問題。“一旦這樣做,必須減低可使用的載重量,因為這是無效載重。我的研究就是在了解确切的輻射熱量、作适當的底部設計,非常有趣。” 在太空船的溫度控制方面,田長霖也做了多角度的研究,后來又研究如何把隔熱磚固定在太空梭表面上。1980年左右,是太空梭運行的最大挑戰時期,他的研究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三哩島核電厂”發生冷卻故障、內部熱度高升時,田長霖被專程請去處理。他在航太工業擔任顧問達25年,當了校長后才辭掉。他也曾經是“國家原子爐反應器委員會”的長期顧問,并協助通用電子公司作緊急降溫和一些其他的研究。 田氏軍團治學之道 田長霖在帶領學生做研究時,從不斤斤計較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等細節,他總是大膽放開讓學生去做,注重的是大方向、主題、想法。散處世界各地的學生在熱傳方面都十分有成就,日本人稱田長霖在研究領域擁有一支“田氏軍團”(Tien’s Army)。 田長霖治學的理念是理論和實驗并重。在每一項“熱傳”研究開始時,必先要求學生廣讀現有的理論和實驗基礎,從現存的知識庫中去了解實際的現象和研究問題的症結,接著再做假設性的推理;在推理的過程中,還要把一個复雜的現象和問題,將它在假設的條件下,抽絲剝茧地簡化到可以用數學公式表達出來的“物理模式”。 做出了“模式”之后,就得用數學方程式去解它,最后再用實驗數据去驗證它的适當性及精确度。當數學算出模式的結果和數据相合時,這項研究就成功了。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做好定位,則需要反复多次地下功夫。如果一開始就錯了,可能根本就做不出結果來。他的學生孫國華表示,田長霖做論文指導時,功夫下得最深的部分,就是在找出問題症結及推論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學生的思考及推理能力。 由于田長霖堅持在研究上必須要有獨創的概念,才造成他在“熱傳”界中不斷有所“突破”;這不但讓世界各地的教授學者跟隨著他的“突破”而繼續發揚光大,更使得他在這30年中一直保持遙遙領先的地位。 自50年代的末期至今,他共發表了三百多篇論文,完成了十几本權威性的著作。這其中,他在“熱傳學”研究領域极廣,包括了熱輻射、熱對流、熱材料、薄層結构、超低溫絕緣、多孔物質、亂流、沸騰、二相流、熱管、燃燒、太陽能、核能安全以及微尺度熱流等等。他的成就不但使“熱傳”界人士歎為觀止,更叫人折服的是,當了校長之后,他仍能保持“熱傳”宗師的崇高地位。 獨到的訓練風格 孫國華憶起二十多年前開始跟從田長霖教授做研究時,田長霖通常指示他去讀論文,再向他做報告。一次,孫國華自認詳讀及了解論文的內容后,興高采烈地去向老師報告時,沒想到會被他老師“痛責”得体無完膚、面紅耳赤。 “我心中暗想,他問我的問題,多半是論文中沒有的,也是我從沒想過的,我怎能回答得出來呢?” 孫國華被“痛責”后,常回到實驗室內,閉門“思過”,徹夜不眠,覺得自己學問太膚淺了。在多次冷靜思考中,慢慢理解田教授“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和他研究的方法。 “在博士研究工作的早期,他磨練學生的重點是,一定要培養出獨立思考及推理的能力;在研究中,開創出突破性的獨創思想及概念。” 這种突破性的創新思想非但不能抄襲別人,而且必須經過嚴謹的思考程序,才能由“概念”演變成“物理模式”,而此种“模式”的好坏,不但要將它用數學方程式解出,更需要和實驗數据比較后才得知。兩者不合時,就必須從頭開始,再回到“概念”的階段去思考。不過,這樣一個周期下來,可能就已過掉几年了。 博士班學生最怕的就是因“概念”不對而弄錯了“模式”,或做出一個太复雜而難解的“模式”,如此一拖就六七年了。田長霖的教學重點就是利用嚴厲的質詢,找出學生在思想邏輯上的缺失,督促改進,并嚴格要求學生找出問題症結,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到最后的“驗證”階段方可罷休。 從畏懼到感謝 有一陣子,孫國華因怕被田長霖“責備”,甚至刻意回避他經常路過的校園小徑,以免撞見他;也常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內,有系統地去思考每一個被他問倒的問題。慢慢地,他終于領悟出,田教授問的問題總是跑在自己思考范圍之前,所以才無法給以答案。 于是孫國華開始從最初的問題源頭重新去思考, 經過“推理”、“概念”。“模式”、“數學分析”以及到最后的“驗證”過程,做整体的反复練習。 這段時間,孫國華不但是圖書館的常客,也常把實驗室當成寢室,累了,趴在書桌上就睡,醒了,赶快再念,也不知外面是白天或黑夜。為了怕再被田教授問倒,他反复推敲田教授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并事先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答案找出了,才敢再去向他做進度報告。 在田教授持續的磨練及指導下,“責備”之聲愈來愈少了。 “在我做完報告后,看到田教授臉上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才開始覺得我的博士學位有望了。” 孫國華記得剛進柏克利加大時,中國同學們經常幸災樂禍地說:“孫國華是田教授的學生,他真慘!”三年后,當他學成离校,經田教授的推荐,已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等他去報到時,同學們又羡慕地說:“孫國華真幸運,做了田教授的學生,老師對他真好!” 田校長的61個博士學生中,孫國華還破了一項紀錄,他是田校長第一位結了婚而能念完博士的學生。事后其妻唐梅玲曾以玩笑的口吻對田校長夫婦說,為了支持他念書,她曾經在家中獨自一天看過三部電視影片,也為人帶過孩子、理過家和做夜晚加班工作,以補貼每月300 元不到的獎學金。因此她要求田校長也頒給她一個“鼓勵大夫”(Push Husband to Degree)的PHD學位! 十多年后在一個聚會中,田長霖曾打趣道:“當時我的作風的确嚴厲了些,學生們課業重得不敢結婚,只好同居,后來我不得已只好改變了做法。”孫國華与唐梅玲回味當時在柏克利加大做學生時,經濟上雖無基礎,但也是日子過得最單純、最快樂的時光。 人間難得一見的壽慶 1995年初,為了祝賀老師60大壽,孫國華与其他七位田長霖的學生策划了一項學術發表會。在他們的心目中,田長霖不只是令人尊敬的恩師、摯友,更是杰出的科學家、杰出的教育家。 1995年11月14日,一項名為“慶祝田長霖60大壽學術發表會”,在柏克利加大貝泰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共發表66篇科學論文。二百多位朋友、學生与眷屬們,從世界各地赶到柏克利加大,呈獻了一本長達550 頁精裝成冊的論文集,封面上印著田校長的照片、中英文簽名,上面寫著:“恭賀田長霖校長熱傳學成就的學術發表會”的英文字樣。 參加慶祝活動的嘉賓包括:俄國科學院院土、中國大陸科學院院士、日本科學院院土,也有來自德國、羅馬尼亞、澳洲,与美國各大學科學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員。為田長霖校長慶生的构想,最初只想做成十几名學生的小聚會。后來一聯絡,發現世界各地的學生們都想借此机會表示對恩師的敬意,結果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慶典,确是人間難得几回見。 慶生大典中還有一場令田長霖惊喜的致敬儀式。一百五十多名學生代表簽名贈送“學術論文集”、一幅畫滿桃子的桃樹、用中文寫著“桃李滿天下”字樣的“Family Tree ”畫作、日本机械工程學會熱學分會致贈杰出國際獎。這些,都充分展示了田長霖36年來作有英才的成就。 嚴格的良師 24歲的珍妮佛是田長霖的博士班學生之一,她在德州的萊斯大學讀完學士學位,然后在德州的一家工程公司做了一年事,工作期間,她認為机械化的工作沒有挑戰性,所以想繼續讀研究所。她的一名女性指導教授曾推荐一名學生跟著田長霖做研究,做得相當順利,所以她也建議珍妮佛將申請表寄給田長霖試試看,“也許他會同意收你做學生。” 珍妮佛一邊寄出申請表,一邊向她的學姐打听她的經驗。“這個難得的机會,你一定要把握,他真的很棒!”申請表遞出去后,珍妮佛接到田長霖同意与她面談的消息后,高興得不得了。1995年4 月她來到柏克利加大,經過半小時的面談,田長霖同意收她做學生。 系上另一名女研究生辛西亞,1995年秋天發生過一次意外。她開車回家被跟蹤,下車后被歹徒以槍威脅搶去錢包,幸好人未受到傷害。自此田長霖非常注意學生安全,有時在實驗室做研究做得太晚,他會親自開車送學生回家。 田長霖指導學生頗為嚴格。有一回珍妮佛要草擬一份申請研究基金的報告,田長霖每天花時間指導她,直到每一部分看起來都已完美為止。“有時每一部分要修改兩、三回,他對圖表的正确性也要求极高,絕不能打折扣或有一絲馬虎。” 他定時与三名學生開會,了解她們研究的進度。他會提出許多問題,同時激發他們在做研究時,打破傳統的想法与做法。“他要我們能夠更超然,比過去的人做得更好,每一回都要有進步。” 親愛精誠上下一。 1996年6月25日,田長霖前往法國与希腊,參加兩項重要的儀式。 柏克利加大是法國政府在本土以外唯一設立基金會、進行學術交流的高等學府,田長霖前往主持基金會的一項活動。柏克利加大在希腊尼米亞(Nemea )擁有一塊人類考古基地,這塊實地是2500年前奧林匹克運動大賽的一個發源地。經考古學家的挖掘与研究,對當時競賽的起點、運動員如何比賽、如何穿越隧道入場等等,都有惊人的發現。 田長霖与另外200 位參賽的貴賓,打著光腳、穿古希腊飽,“重演”2500年前的奧林匹克運動賽。田長霖的助理們關心校長的皮膚在烈日下晒坏,在他臨行前,特別合贈一瓶“特純”橄欖油,瓶上附一張小卡片,上款寫著:“Go Tien-Bear!”(田校長与柏克利加大加油!)下款有六位校長助理的簽名。助理之一喬愛絲露出甜甜的笑容說:“我們一向把校長照顧得非常好!” 這次紀念性的競賽,由希腊政府与柏克利加大共同舉辦。競賽中的頒獎、裁判方式、起跑線等都和2500年前一般,唯一不同的是,以前的運動員是裸著上身比賽,這回大家身上多加了一件袍子!在競賽中,和田長霖一起賽跑的對手之一是當年在奧運十項全能中打敗楊傳廣、拿到金牌的選手約翰遜(楊傳廣取得銀牌)。田長霖在比賽前向他的秘書以孩童般的天真口吻說:“這回我一定要打垮約翰遜!” 因為要打赤腳在碎石路上跑,怕受傷被感染,田校長听從秘書們的建議,臨行前特別去打了破傷風針。法國希腊之行過后飛往北京,參加中國科學院院會首屆海院土典禮,另外也在沈陽東北大學發表一場演講。忙碌的行程有秘書們的全力協助与關怀,對田長霖來說,是一大助力,而這都是平常建立起來的情感与互相的尊重。田長霖對學生關心、對屬下也一樣關心,他也得到他們真心的敬重与關怀。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