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六章 在波羅的海沿岸


       轉戰波羅的海岸,攔截殲敵立陶宛;
       解放西北三小國,驅逐德寇全民歡。

  与西部白俄羅斯一樣,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也是最先淪入法西斯德國敵手的。自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個加盟共和國就長期地為德軍“北部”集團軍群所控制。這里成了德軍向列宁格勒和加里宁等北方地區實施進一步侵略的主要基地,也是法西斯德國在蘇聯北部廣大地域的最大橋頭堡。

  從這一地區被法西斯占領的那一天起,英勇不屈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人民就展開了對法西斯德國侵略者的頑強斗爭。當地各族人民利用森林、湖泊、海岸線等地形气候优勢,開展了廣泛的敵后游擊戰爭,給入侵者以不間斷的騷扰和打擊。到1942年冬季列宁格勒的危机被基本解除后,蘇軍列宁格勒方面軍、加里宁方面軍以及隨后在它們的基礎上新組建的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卡累利阿方面軍等部隊,也在整個北部地區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對敵人展開了頑強的斗爭。特別是自1943年秋冬季至1944年夏季以前,該地區的蘇軍還在這里發起過一些相當規模的局部性戰役。但是,由于敵“北部”集團軍群的暫時強大,蘇軍在兵力和兵器方面都處于嚴重劣勢等原因,戰果极為微小。

  但是,到了1944年夏季,隨著蘇軍在整個西部戰線的迅猛推進,特別是白俄羅斯戰役的巨大胜利及其戰役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最終消滅敵“北部”集團軍群有生力量、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的條件成熟了。事實上,白俄羅斯戰役第二階段所要求形成的巨大蘇軍扇面攻勢,就已經把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囊括進去。其進一步向西北和北部方向的發展,實際就已經构成了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一系列初步展開。

  這時,根据最高統帥大本營的命令,華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又增加了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行動的內容。這樣,在整個北部地區作戰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軍就全部由他來負責了。

  當時,按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指示,蘇軍在西北和北部地區對敵人形成的戰略態勢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負責向西稍北的方向進攻,攻擊矛頭直指立陶宛南部的該共和國首都維爾紐斯及由此到考納斯、普里涅曼尼耶一線,以斷然切斷敵“北部”集團軍群各部与東普魯土老巢之間的聯系;巴格拉米揚指揮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主要注意力,應放在敵德文斯克集團的正面,從德文斯克向里加方向發動進攻,最終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并切斷敵軍由此向東普魯士的交通線;葉廖緬科指揮的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則應向列澤克涅方向發動進攻,同時在左翼協助巴格拉米揚部對德文斯克的攻擊。這樣,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第18和16兩大集團軍便全被牽制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境內。這對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和列宁格勒方面軍在整個北端奪取愛沙尼亞的作戰,也將是极大的幫助和支援。

  在7月12日以前,華西列夫斯基不斷地在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軍之間飛來飛去。作為大本營代表,他更關心的是這兩支部隊在具体部署和未來作戰中的相互協調問題。待巴格拉米揚和葉廖緬科基本完成戰役准備后,華前列夫斯基于12日晚回到了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

  這里正在進行合圍德坦克第3集團軍的激烈戰斗。當時,該部敵軍為保住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已經撤退到維爾紐斯一科達鐵路線上。早些時候,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已派出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近衛第11集團軍從北南兩側繞到了維爾紐斯的后面。當敵軍發覺有被合圍的危險后,便發起了強大的反沖擊。英勇的近衛第5集團軍派出一部從正面牽制敵人,另一部繼續向縱深加速合圍;而近衛第11集團軍從南側猛沖到特瓦里斯和特拉卡伊,最后于13日在維利亞地域与坦克第5集團軍會合。敵人所有的突圍嘗試都先后失敗,合圍圈內的大約1.5万德軍全部成了蘇軍的俘虜。該部敵軍是早些時候從維捷勃斯克包圍圈附近被擊潰而敗逃到這里的。當時,他們曾想去解救維捷勃斯克合圍圈內的自家部隊,沒想到今天自己也落得了同樣的下場。

  隨著合圍圈內敵軍被消滅,第31集團軍攻克了利達。很快,維爾紐斯也被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解放,這座古老的城市終于回到了人民手中。更重要的是,由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与“北部”集團軍群的陸上聯系終于被切斷,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被徹底地擋在立陶宛南部地區。

  此后,華西列夫斯基与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決定,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主力部隊立即向西挺進,占領整個從考納斯到波羅的海沿岸的直線走廊,最終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德國与立陶宛之間的邊境線,以待下一步從這里直接進軍東普魯士的德軍“狼穴”所在地。

  与此同時,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也先后攻占了帕涅維日斯、夏烏里亞等地,并在葉廖緬科所部的協同下攻克了德文斯克。至此,到7月20日前,由于蘇軍各個方面軍所實施的在時間上協調一致的進攻,已經明顯地束縛并大大地削弱了敵第18和16集團軍的力量,它們已經喪失了在波羅的海沿岸到普魯士之間自由机動的能力。鑒此,9月20日晚,華西列夫斯基在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部通話給斯大林,報告說,現在徹底封鎖波羅的海敵軍的時机成熟了。請求大本營把坦克第5集團由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調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同時也應把已經撥入該方面軍建制的近衛第2集團軍和第51集團軍投入新的突擊戰斗。斯大林同意了他后面的請求,并說,對坦克第5集團軍,只能以后視情況而定。

  7月24日,華西列夫斯基与巴格拉米揚判斷認為,由于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右翼部隊的猛烈進攻帶來的威脅,德軍必須在米塔瓦(葉爾加瓦)一里加一線收縮部隊。因此,他們決定:立即以近衛机械化第3軍為先鋒向希奧利文實施突擊,然后以第51集團軍及方面軍主力部隊同時向前推進,直至占領連接東普魯士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米塔瓦(葉爾加瓦),以實現大本營訓令規定的戰略意圖。

  25日,突擊行動開始。在奧布霍夫上將率領的近衛机械化第3軍迅猛的攻勢直線突擊下,希奧利文前面的德軍部隊根本來不及組織有力的抵抗。這股勇猛無比的鋼鐵洪流一路過關奪隘,所向披靡。到次日夜晚,就已突入希奧利文城垣,并攻占了該城東北地區的大部分敵軍据點。与此同時,克列伊澤爾指揮的第51集團軍也從另一方向攻入該城。至26日晚間,希奧利文守敵大部被殲,一部分向后潰逃。

  當晚,華西列夫斯基將這一情況向大本營作了匯報。斯大林指示說,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應立即將主力轉向里加方向,追擊并殲滅向該方向撤逃的德軍。次日清晨,大本營又把正式的書面訓令發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電稱:
   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巴格拉米揚大將
      ……方面軍部隊的基本任務是,切斷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敵軍集團通往東普魯士的交通線。為此,最高統帥部命令:
     攻占希奧利艾地域以后,向里加總方向發展主要突出,并
   以方面軍左翼的部分兵力進攻麥麥爾,以切斷連接波羅的海
   沿岸地區与東普魯士的瀕海鐵路……
                          斯大林
                         安東諾夫

  巴格拉米揚立即給近衛机械化第3軍發報指示:“感謝你們解放了希奧利文。停止在希奧利文地域的戰斗,迅速向麥什庫柴集中,然后沿公路向北突擊,于1944年7月27日日終前以主力攻占約尼什基斯,以強有力的先遣支隊攻占包斯卡、葉爾加瓦。”隨后,華西列夫斯基与巴格拉米揚商定,克列伊澤爾的第51集團軍也必須立即投入這一新方向的戰斗。

  27日,驍勇善戰的奧布霍夫在部隊未作任何休整的情況下,毅然轉頭向北對敵軍發起了新的突擊。由于德軍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部署都已是窮于應對或苦撐局面,只能是哪里戰事吃緊便向哪里移動部隊。當希奧利文受到猛攻時,北部的德軍便放松了防御,甚至抽調了部分部隊向西方向攔截。現在,蘇軍的裝甲部隊突然又調轉方向朝他們沖來,确實很出乎池們的意料,因此只能在倉皇間組織有限的抵抗。近衛机械化第:軍借著胜利的余威,當天夜幕降臨以前在行進間就攻下了約尼仆基斯。一部分敵軍就地被殲,另一部分則留下大量裝備和彈藥向北逃去。

  28日起,方面軍又投入第51集團軍參加這一方向的作戰。同時,第43集團軍也在向這里做強大的推進。以后的兩天內,該地區的蘇軍在米塔瓦(葉爾加瓦)以南和以西与敵人展開了相當激烈的戰斗。德軍已經意識到,如果蘇軍攻占了米塔瓦地域,那么賴以維系南北沿岸德軍的唯一堡壘里加必將受到嚴重威脅。到30日,蘇軍克列麥爾上校指揮的近衛机械化第8旅,作為先遣支隊穿插到了圖庫姆斯和克拉普卡爾恩斯地域的海岸附近。這樣,德軍由波羅的海沿岸退往東普魯士的道路便被切斷。31日,連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与東普魯士的主要交通樞紐米塔瓦(葉爾加瓦)終于被攻克。按照希特勒的將軍們的說法,在庫圖姆斯地域形成了“德軍的缺口”,這真是波羅的海沿岸戰場上的“巨大不幸”。

  在這個階段的行進作戰和突擊行動中,華西列夫斯基最感滿意的是近衛机械化第3軍的行動。早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他就認識了該軍軍長奧布霍夫。那時,他還只是少將,但由于在堵截前去救援的敵霍利特集團的戰斗中他率部极為勇敢果斷,并戰功卓著,他的部隊同時獲得了“近衛軍”和“斯大林格勒机械化第3軍”的稱號,而他本人也被升為中將,這在那時還是不多見的。在此前的白俄羅斯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中,這支英雄部隊的表現也相當突出,華西列夫斯基曾親自打電話給斯大林,請求授予奧布霍夫“蘇聯英雄”的稱號。后來,當他被調任男職時,華西列夫斯基還特別准許他照舊領取近衛軍部隊的薪餉額。按規定,凡是被授予近衛軍稱號的部隊,首長們拿到的薪餉是其他部隊的一份半,而士兵則拿兩份。當然,与此相适應,凡是近衛軍部隊,在進攻性戰役中都應用于完成最重要的任務,在防御作戰中則應用于對敵人的反突擊等重要任務。

  至1944年7月底8月初,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戰場上,蘇軍的前沿戰線已經大大地向前延伸了。這時的兩軍態勢是:在拉脫維亞由北向南方向,戰線從盧巴納湖到西德維納的葉卡皮爾斯;從那里轉向麥麥列河以西,接著又迅速轉向西北繞過米塔瓦(葉爾加瓦),前出到里麥里附近的里加灣;在那里不到庫圖斯姆就向南轉,經過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北部繞過多貝列、扎加列、夏烏里亞直到舍舒維斯河;從那里向東到達韋涅日河,接著轉向西南經過涅曼河到達考納斯通往維爾巴利斯的鐵路;然后向下到蘇瓦烏基以東,直到格羅德諾以西的別勃扎河。在這彎曲的漫長戰線上,最突出的部分就是近衛机械化第3軍所在的里加灣部分。

  整個德軍“北部”集團軍群已經失去了它同德國本土的陸路聯系,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及第18和第16集團軍之一部恰好位于突出部西北,以南則是坦克第3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其他兵團。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正位于這兩個集團軍群的中間。

  按照最高統帥部的訓令,華西列夫斯基的任務再次加重了。他不僅要負責協調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軍的行動,而且還要指揮它們的戰役作戰。同樣,朱可夫元帥在南部戰線也得到了同樣的指示。華西列夫斯基敏感地認為,這种由大本營直接指揮各方面軍的新的指揮形式,可能是最高統帥的某种過渡性舉措。因為,隨著對德軍的迅速胜利,蘇德戰場的大部分將要移向東歐地區直至德國本土。那樣,所有各方面軍的部隊統由大本營統一指揮,則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增加靈活性和各部隊的攻擊效能。就他個人來說,華西列夫斯基也愿意這樣。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种工作丰富了我的經驗,而且在我被任命為遠東蘇軍總司令時對我大有稗益”。

  新的使命,讓華西列夫斯基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任重道遠。他清楚地知道,德國統帥部和前線德軍都不會甘心波羅的海沿岸戰線上這個“德軍的缺口”的存在,他們肯定會不惜代价地派出部隊來填充這一缺口,以恢复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与東普魯士之間的陸上聯系。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甚至是性命攸關的。鑒于此點,華西列夫斯基于8月2日晚將自己的分析報告給斯大林,并再次提出把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調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他還提出,應把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所屬的突擊第4集團軍也划入該方面軍建制。斯大林表示同意他的分析,也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第二天,安東諾夫就告訴他說,大本營和總參謀部已經作出了上述安排。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巧將也難為無兵之戰。現在有了必要的這些部隊,華西列夫斯基便命令巴格拉米揚立即在米塔瓦(葉爾加瓦)至夏烏里亞一線嚴加部署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前沿和縱深,以便隨時准備擊退德軍的反突擊。此外,為了積极防御的需要,華西列夫斯基又指示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兩方面軍立即對里加實施南北夾擊作戰。

  8月10日,馬斯連尼科夫中將的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右翼部隊首先在北部打響了塔爾圖戰役。其左翼也開始按計划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邊界地帶向西推進,以策應在南部戰線上已經開始突擊里加方向的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13日,葉廖緬科指揮的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已經攻占了馬頓那,若以直線計算,這里距里加已經不到150公里。但隨后,該方面軍便遇到了強大敵人的頑抗,推進速度明顯地減慢了。其實,這恰好等于給華西列夫斯基以提示,說明敵軍將要在這一線堅持固守,甚至可能就是預料中的反突擊行動。

  果然不出所料,在此間獲得的大量情報表明,敵軍正在沿麥麥列河地域建立強大防御,那里已集中了7個步兵師,而且還有一個軍隊集團集結在里加以南的森林中,看樣子可能是要從北面突擊進攻米塔瓦(葉爾加瓦)。同時,偵察部隊還發現,在夏烏里亞以西地域還有大批敵軍正在集結。据此,華西列夫斯基判斷,敵人可能要從上述兩個方向拔出蘇軍打在里加灣方面的楔子。于是,華西列夫斯基与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首長經過商量,并向最高統帥部請准,在這兩個重要方向上布置了強大的防御措施,其中還安排了近衛机械化第3軍的反突擊行動。

  8月16日,德軍的突擊行動果然開始了。敵軍同時以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兩個坦克旅的強大兵力展開反攻,其中反攻的重點在米塔瓦附近。結果,敵人在夏烏里亞附近的突擊被擊退,而米塔瓦地域的突擊卻大得其手。雖然遇到英勇頑強的激烈抵抗,德軍最后還是堵住了所謂的“缺口”地帶,從而獲得了一條寬約50公里、長達1000公里的防御地帶,在它的南端,則經過日穆季直接可達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德軍在8月下半月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取得的最大戰果。

  德軍這一反攻行動的得逞,雖然不能說使此前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的努力前功盡棄;但它重新奪回的那條走廊,已經足夠使其較自如地實行兵力机動,而且也算是恢复了它通往東普魯士的陸上交通線。這表明當時波羅的海沿岸的敵軍還具有相當的實力,也就是說還沒有到強弩之末。相反,從另一方面看,當時蘇軍在該地區也确實沒有實現對敵的強大优勢,大本營預備隊雖然并未用光,但也還有比這里更重要的作戰方向等待接濟。再就是,隨著戰線的拉長,燃料、彈藥等后勤供應也不能及時到位。大本營對前線各方向的部隊供應都不得不開始執行定量供應辦法。此外,畢竟蘇軍是不間斷連續作戰,部隊的傷亡減員不必說,即便是其有生力量也已相當疲憊了。

  最高統帥部自然也考慮到了上述諸种因素,因此并沒有對華西列夫斯基提出任何責備,相反則主動為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補充了必要的兵力、裝備及彈藥等。根据斯大林的提議,大本營8月29日給華西列夫斯基的訓令還指示說,為了專心致志地部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全部兵力及准備下一次更有效的進攻,所有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面軍均由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和指揮,并從他身上卸去了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責任。

  這樣,到9月14日新的進攻之前,波羅的海沿岸3個方面軍和列宁格勒方面軍的總兵力已達90多万人,并有近17500門火炮和迫擊炮、3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00多架作戰飛机(加上遠程航空兵和海空航空兵則已達到3500多架)。此外,波羅的海艦隊還奉命從海上支援列宁格勒方面軍在愛沙尼亞地區的作戰。与此相比,他們的當面之敵總數約在70余万人,大約7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少于1216輛坦克和強擊炮、近400架作戰飛机。顯而易見,這時敵我戰場上的兵力和兵器對比,蘇軍已經占有了相當的优勢,但還不能說是絕對或強大的优勢。因為,德軍所特別憑借的除了堅固的筑壘工事以外,還有他們對地形地勢的特別熟悉。此一點,在沿海作戰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作戰,應該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華西列夫斯基對這一點十分清楚。因此在准備實施戰役計划時,他格外細心,也嚴格要求各方面軍部隊。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忽然下起了暴風雪。雖然气溫還沒有明顯變冷,但雪粒和8級以上的大風也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了极大的不便。盡管如此,華西列夫斯基還是堅持在進攻前逐個方面軍和集團軍地檢查了一遍各部隊。直到13日下午,他才風塵仆仆地從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赶回他設在第1方面軍的指揮所。

  14日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面軍在暴風雪的呼嘯里同時對德軍發起了進攻。17日,列宁格勒方面軍也轉入了進攻。一開始,德軍沒有想到蘇軍會在這种气候條件下實施突擊。當猛烈的炮火傾瀉過來以及隨后的坦克群沖到防御前沿時,德軍次要方向的陣地立時大亂,傷亡損失十分嚴重。但隨后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出現了有組織的抵抗。經過一周多的殘酷戰斗,蘇軍才推進了80公里,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里左右。

  然而,在里加主要方向上,敵軍在當天下午就穩住了戰線。從第二天開始,德軍曾數次組織反突擊行動,戰斗极為激烈。17日上午,敵軍以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的強大兵力,向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所屬的近衛第6集團軍正面實施了猛烈的反突擊。近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該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結合部猛沖。由于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后援坦克部隊沒有到達,該部敵軍曾一度突破蘇軍防線達四五公里。只是在晚上,華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軍赶到才制止住了敵人的前進。第二天,當敵人再度發起進攻時,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也插向了這個方向。這樣,敵人的反突擊被擊敗了。然而,此后,德軍憑借深溝塹壕和堅固的筑壘配系,仍在拼死抵抗,致使蘇軍在這一主要方向上只能一口一口地咬著敵人的防御緩慢地向前推進。

  顯然,這樣的戰役進展不可能取得迅速胜利。更何況每前進一步還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究竟怎么辦呢?

  恰在這時,大本營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送來了敵軍的最新情報。稍后,方面軍偵察部隊也印證了這一情報的准确性。這些情報說,在克萊彼達州的德國坦克第3集團軍地段上,敵人的兵力總數不超過8個師,其余的都被派往米塔瓦(葉爾加瓦)附近去營救那里的“北部”集團軍群去了。而且,种种跡象表明,敵軍力圖用一切辦法保住其“北部”集團軍群与東普魯士的聯系通道,以便在必要時將其部隊全部撤离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說什么也不能讓這部分敵軍跑了。否則,這曠日持久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作戰豈不要功敗垂成?這是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他与巴格拉米揚反复分析,權衡輕重,最后一致認定:宁可暫時放下里加附近的戰役計划,也要先在南部海岸的麥麥爾首先堵住德軍“北部”集團軍群的退路。這樣,還正可以利用該地區敵坦克第3集團軍的暫時弱勢。

  9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把這一想法用電話告訴了斯大林,并要求大本營給他一定的戰役准備時間。沒想到,斯大林听了立即很高興地表示贊同:“看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你們的分析和我的想法完全一樣。我認為,你們應該把主要突擊力量轉到希奧利艾地域,從那里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集團向麥麥爾實施進攻。我看,這只要巴格拉米揚的一個方面軍就夠了。”

  “為什么不組織得更強大些呢?”華西列夫斯基說,“我們認為,如果組織一個更加強大的突擊集群,不僅可以堵住德國人的逃路,還可以同時全殲坦克第3集團軍。”

  “不,我目前的想法是,在你們實施這一新的突擊行動時,還不能減弱另兩個方面軍在里加方向上的攻擊。同樣,也不能減弱列宁格勒方面軍在愛沙尼亞的進攻。”斯大林最后說,“你們也可以再商量一下,但現在暫時先按此執行為好。”

  “好,我現在就著手部署您建議的行動。”華西列夫斯基答道。

  此間,華西列夫斯基几乎每天都与斯大林通話聯系,他們商討了麥麥爾戰役所需突擊集團的兵力編成、變更部署的方式以及隱蔽机動的辦法,等等。最后,他們确定:這一突擊集團的位置應在希奧利文及其以北地域,計由突擊第4集團軍、第43、第51和近衛第6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近衛机械化第3軍和獨立坦克第1軍等5個集團軍及2個獨立軍組成。關于部署變更,是要求里加以南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空出的位置由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補上。關于机動隱蔽問題,則主要依靠奪取制空權的戰斗來達到,即當所需部隊轉移及后續部隊填補戰線時,派出空軍部隊和遠程航空兵猛轟敵軍防御,以造成在該地段要有新的進攻的假相。

  9月24日,最高統帥部正式訓令到達,要求把進行這一戰役的任務全部交給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几天后,斯大林又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說,經他再三考慮,這一任務應以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兩個方面軍來協力完成。此外,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第39集團軍也應加入,它的任務是沿涅曼河進攻,以協助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行動。電話中,斯大林還批准了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提出的于10月5日發起戰役的日期。

  10月1日,華西列夫斯基又收到大本營訓令說,此后他的任務將變動成只負責和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行動。而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方面軍、列宁格勒方面軍則由兼任列宁格勒方面軍司令的戈沃羅夫大將負責領導。訓令解釋說,采用這种不同一般的指揮形式,最高統帥部就能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的戰略方向——麥麥爾方向上,同時又能保障可靠地協調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戰斗行動。

  10月5日,麥麥爾戰役打響了。

  先于進攻前的50分鐘,340多架重型轟炸机組成的轟炸机群向敵軍縱深陣地上投下了數百吨的鋼鐵,240多架強擊机組成的攻擊机群向敵人的各种工事和暴露戰斗隊形進行了掃射。接著是各种口徑的火炮猛轟敵軍前沿。整個麥麥爾到帕蘭加地段上,煙霧升騰,火光沖天。

  德軍更多的注意力一直投放在尚在激戰中的里加方向,万万沒想到蘇軍在這時調轉方向朝這里發起攻勢。原來,按他們接到的上峰指示,在完成里加方向的反突擊之后,也將在這里對蘇軍發起突擊。但是,他們晚了一步。當然,晚了就只能挨打,而且是被動地挨打。然而,德軍也并非愚蠢到不知所措的地步,他們清楚蘇軍在這一地段上發起攻擊的目的和意圖。因此,在戰役的第二天,大量德軍部隊便開始由里加附近通過庫爾蘭向東普魯士本上撤退。

  与此同時,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已經突破了敵軍的防御,并立即沿著突破口向縱深迅猛推進。隨后,組成強大突擊集團的其他各集團軍在各自的突擊地段上奮勇突進,一往無前。到了第5天,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已經徹底粉碎了絕望反抗的敵軍攔截,并最終前出到了波羅的海沿岸。到同一天晚上,近衛第6集團軍和突擊第4集團軍迎鋒上前,牢牢地堵住了已經進抵薩爾杜斯、普利耶庫采地區敵“北部”集團軍群的退路。這樣,前有近衛坦克第5集團橫布戰車于海岸,后有近衛第6和突擊第4兩集團軍鐵’壁生根一樣的堵截,德軍向東普魯士老家撤逃的可能一點也沒有了。德軍近40個師的大軍只好一面組織拼死抵抗,一面后退至預先构筑好的庫爾蘭防御地帶。這就是人們所習慣說的那個“庫爾蘭圈”。

  這樣,德軍從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向東普魯土撤逃的計划徹底破產。連接這兩地區的陸上通道終于被蘇軍第二次——當然,也是最后一次——徹底地切斷了。

  10月15日,里加解放,這座拉脫維亞都城回到了蘇軍和人民的手中。此后,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方面軍迅速肅清了所有拉脫維亞西部的敵軍。在這里,除了成群成群的德軍俘虜,再也見不到一個德國人了。此前,列宁格勒方面軍已解放了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愛沙尼亞全境獲得解放。逃到尤希馬島和薩列馬島上的德軍,經列宁格勒方面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聯合作戰,也于11月24日以前全部被肅清。

  現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只剩下了“庫爾蘭圈”內的敵軍。由于敵軍逃入“庫爾蘭圈”之前已經遭受到蘇軍的追擊性質的巨大打擊,真正進入該半島地區的德軍已經不足33個師了。

  由于該半島地勢极為复雜,內部縱深又相當廣大,德軍在這里還有相當的机動自由。自10月16日到12月初,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軍曾數度發起攻勢。天上有空軍兩個集團軍各种机群的轟炸,波羅的海艦隊又實施嚴格的海上封鎖,但均未能夠奏效。最后大本營決定,目前暫時對該部敵軍實施陸海空立体封鎖,在它投降之前,讓它在這個寒冷的半島上嘗嘗缺衣少穿的嚴冬生活滋味。

  其實,從10月16日一直到1944年1月13日,華西列夫斯基一直也沒有离開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此間,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撤銷了。一部分部隊轉入大本營預備隊,另一部分則歸入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的建制。這樣,華西列夫斯基手下就剩兩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了(其中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是11月直接交回給大本營指揮的)。

  就在這段時間里,華西列夫斯基再次在行車途中受到了意外的傷害。當然,這次不是碰到了地雷,而是一個冒失鬼司机迎面撞的。

  那天,華西列夫斯基清晨從葉廖緬科的司令部到巴格拉米揚的指揮所去。當他的車子正常地在路面上奔馳時,突然前面飛馳過來一輛越野吉普車。駕車的是一個年輕的軍官,不知怎么回事儿,只見這輛車子直直地朝華西列夫斯基的小車迎面沖來,司机根本來不及拐彎或剎車。結果只听一聲巨響,華西列夫斯基眼前一黑,就被甩出了車外,車子也歪歪地倒在了路旁。

  待被副官吃力地扶起來時,他只感到頭部和腰部劇痛難忍。一會儿,那名肇事司机也自己歪歪扭扭地走了過來。當他看到華西列夫斯基的肩章后,立時嚇呆了。

  “元帥同志,請您槍斃我吧!”說著,他從腰間抽出了手槍,遞過來,“我罪該万死,怎么竟撞到了您啊!”

  起初,華西列夫斯基以為這名年輕的上尉軍官是喝醉了,要么就給震暈了。副官上前正要申斥他,華西列夫斯基將他制止。

  “你這個冒失鬼!赶緊收起武器,到你的部隊里去如實報告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華西列夫斯基被抬到了附近的一個集團軍机關包扎了一下后,回到了巴格拉米揚的机關里,在那里躺了10天。當他一個月后到莫斯科作X光檢查時才發現,原來有兩根肋骨被撞成骨折了。

  后來,華西列夫斯基還不得不為這名上尉去說情。因為,他所在的部隊首長為他撞傷了紅軍總參謀長而要送他上軍事法庭。當然,這种舉措被制止了。

  原來,這名肇事的年輕上尉是一個前線的偵察連長。那天夜里,他剛剛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責任重大的任務。他是要急著赶回部隊去向上級首長報告。

  沒有多久,華西列夫斯基又听說,這名上尉光榮地獲得了“蘇聯英雄”的稱號。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