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功成名就,司馬懿告誡子孫:清、慎、勤;顛和尚飄然而來,取走《馭馬譜》;司馬懿臨終反思:“我司馬氏有著輝煌的過去,還會有輝煌的將來嗎?” 嘉平三年五月,司馬祖廟落成。 少帝曹芳親往謁拜,并追封溢考京兆尹司馬防為午陽成侯,對司馬懿子弟十一人一一封了侯爵。 少帝封賞過后,起駕回宮。司馬懿長跪相送,直到少帝車仗遠遠消失,才起身口到祖廟。 一進門,他見府中家人正你喊我叫,張燈結彩,殺豬宰羊,剝雞剖魚,看架勢是要大大慶賀一番。 司馬懿不覺皺起眉頭。他從子弟家人們的臉上,捕捉到一絲可怕的驕奢之气。他心里一沉,厲聲道:“停下,是誰讓這樣干的?”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興高采烈地過來道:“父親,是孩儿。怎么樣?” 司馬懿生气他說:“胡鬧!” “啊?”兄弟倆鬧個大紅臉。我們這般操勞,不給表揚,反兜頭一頓臭罵,豈不掃興。 司馬師辯道:“怎么是胡鬧?祖廟落成,圣上又親來謁拜,追封先祖,封我們弟兄侯爵之位,難道不該好好慶賀一番嗎?” “天子起駕回宮,你們為何不出來跪送?” “有父親去就夠了,我們不是忙嘛。” 司馬懿覺得這是股可怕的苗頭。不及時給他們敲敲警鐘,后果不堪設想,他召來合府家人子弟,語重心長他說: “我司馬家族,世代顯赫,歷來以效命疆場,為國立功為安身立命之本。我一生承賴祖蔭,沐浴皇恩,馳騁疆場,忍辱負重為的什么?就是為的不能忘了祖宗、忘了司馬家族的信條。天子的封賞是天恩浩蕩。我輩子孫唯有竭力報效國家,忠心事主,才能報天恩于万一。即使這樣,還有人怀疑為父有异志。這你們最清楚,為父是如何對外叱吒風云,對內謙恭謹慎的。在封賞面前,利令智昏,是至賢之人所忌諱的;驕奢做物,是至德之人所不齒的。我輩鏟除了腐敗的曹爽集團,不能再步他們的后塵。誰要居功自傲,做下對不起天子社稷,對不起我司馬家族的事來,就不得人宗廟!在祖廟落成之日,在天子封賞之時,我告誡你們要牢牢記住三個字:清、慎、勤。清,為官清廉,為政清明;慎,忠心耿耿,不驕不奢;勤,兢兢業業,鞠躬盡瘁。” 說罷,又令家人取來紙筆,洋洋洒洒,寫下四個斗方大字:“清慎勤堂”。命人做成匾額,懸挂于祖廟正堂之上。 正在興頭上的司馬師莫名其妙受到父親好一頓呵斥、教訓,很不高興,扭過頭吸著嘴嘟嚷道:“小題大作,無病呻吟。” 司馬昭一唱一和道:“就是嘛。在這大喜的日子里,說這些,太讓人掃興啦。” 司馬懿庄嚴肅穆他說完話,寫完字,本以為儿子們會悔悟,并來一番表態的。卻不料影影綽綽听到他們發的牢騷,立時气得七竅生煙,手指著二人直哆嗦。半晌才說道:“你、你二人胡說些什么?難道你們要做司馬氏的不肖子孫嗎?為父苦口婆心的教誨,你們要當成耳旁風嗎?” 司馬師兄弟二人見父親气成這樣,唬得忙低頭垂手而立,怯怯地說:“請父親息怒。孩儿一時高興昏了頭,胡說八道,万望寬恕。” 司馬懿仍不滿意,气怒地連連揮手:“滾,滾開!”因气力過猛,竟一下跌坐在地,气血上涌,昏厥過去。 這一下,不僅司馬師兄弟嚇得六神無主,合府上下更是亂成一鍋粥。柏氏哭哭啼啼跑過來,直叫:“老爺怎么啦?老爺這是怎么啦呀!” 司馬三儿急中生智,上前一手摟著司馬懿的頭,一手的食指拇指緊掐老爺的人中。半晌,司馬懿緩過气來,輕歎一聲,睜開眼來,緩緩地看著四周,迷憫地問:“這是怎么啦?” 柏氏抽抽咽咽他說:“老爺也是的。自家人歡喜慶賀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像這樣的盛事,人一輩子能有几回? 竟至气成這樣。你要有個三長兩短的,叫為妾怎么活呀!”她是個很有心計的人。明里嗅怪老爺,數道自己,暗里卻在指斥司馬師兄弟不該頂撞父親,讓父親生气。他們不是她的嫡生,她不敢公開教訓他們。 司馬師兄弟二人怕事情鬧大,忙痛悔他說:“父親,孩儿确實知道錯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司馬懿直感到身竭力衰,不想說話。便揮揮手讓他們不要說了,伸手在柏氏的攜扶下,回府去了。 司馬懿回到府中,茶飯不思,只感到困倦,歪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他醒了過來。只見柏氏和司馬師兄弟及孫子司馬炎,圍在床前,一個個雙眼紅腫,面容樵粹,想必他們几天沒睡覺,一直守在床邊。 柏氏見他睜開了眼,高興他說:“可醒過來了。三天三夜,快要把人急死了。” 司馬懿這才知道自己竟一覺睡了三天在夜。這真是個痛快覺。醒來,精神好多了。他感覺到腹中饑渴。柏氏忙讓婢女取來紅棗山藥黑米粥要喂他。他卻自己端了,說:“我真老到衣食不能自理的地步了嗎?”話沒說完,粥卻洒了。他這才發現,他的手沒以前靈活了。他真的成了四年前詐病騙李胜的樣子了。啊,老了。 柏氏忙讓婢女擦拭被褥。又取來一碗粥,喂他。 喝了粥,十二歲的司馬炎活潑地扑到司馬懿怀里,喊: “爺爺,爺爺!” 司馬懿見到聰明伶俐的孫子,一切不快都忘到腦后了。 他想,自己一生征戰,難得有時間与儿孫一起玩耍。現在,他感到大限將至,這時候才感到生活充滿了樂趣。而天倫之樂,則是更大的樂趣。他高興地摸著孫子圓圓的腦袋,問: “好孫儿,近日又背會什么詩啦?” 司馬炎仰著腦袋,忽閃著一雙大眼睛,說:“孫儿背會爺爺的《征遼東歌》了。” “哦?快背來,讓爺爺听听。” “爺爺听著,我背啦。‘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万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背完,他得意地看著爺爺,等著爺爺的夸贊。 司馬炎長得酷似爺爺,長方臉盤,高鼻大耳,兩只眼睛透出睿智的光。司馬懿想,自己小時也是很聰明的,讀了很多書,后來都沒有在文學上發展。只因自己生逢亂世,光憑學問難以叱吒風云,建功立業。還是祖上做得對,馬上打天下。認准了這個理儿,他選擇了尚武之道。這個選擇不錯。 他一生的征戰生涯,可以說是次次精彩動人,無人匹敵。兩個儿子也都是大將的材料。孫子呢?該讓他多讀點書,做個文武全才,將來才好光耀司馬家族的勳業。他常贊歎曹操的兩個儿子曹丕、曹植,才高八斗,能詩能文。可自己的兩個虎子司馬師、司馬昭,卻是能武少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都不可偏廢。一定要讓孫儿武不遜色于伯怕、父親,文能超過爺爺,我就放心了。司馬懿想著,連連點頭:“嗯,我是該告老還鄉了。老子說“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說‘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是很深刻很明哲的話呀。師儿,你替為父起草份奏章,為父要告老歸退。” 司馬師不情愿他說:“父親……” 司馬炎忙說:“讓我寫。” 司馬師忙說:“好吧,孩儿寫就是了。”起身到書房去了。 司馬炎不高興地扯著爺爺的手說:“爺爺,你咋不讓我寫?我會寫好多好多的字啦!” 司馬懿說:“你長大以后,爺爺一定讓你寫。現在你与爺爺下盤棋如何?” 司馬炎高興地跳起來,說:“好!但爺爺要讓我兩個子儿。這樣,我便能贏了爺爺。” “真的么?咱就試試。” 司馬昭赶忙取來棋盤,在床上支了小桌。司馬炎也上了床,与爺爺相對而坐,對奕起來。 一老一少,飛馬走象,殺的正酣,忽听門外傳來陣陣吵嚷聲。 一旁觀棋的司馬昭生气地喝問:“是誰在外邊喧嘩?” 家人跑過來,說:“外邊有個癲和尚非要進來不可。是小的攔阻不住……”話猶未完,就見一和尚身穿補釘連補釘的百袖衣,一邊膀子露著筋肉,一邊膀子甩著肥大的長袖,飄飄然然徑直進來。 司馬昭見此和尚如此不懂禮節,十分惱怒,攔住喝道: “哪里來的瘋顛和尚,如此無禮?” 癲和尚并不理他,只是一甩袍袖,攔在面前的司馬昭竟連連后退几步。癲和尚就進了房來。沖床上的司馬懿雙手合十,唱個暗道:“阿彌陀佛。老施主可認得貧僧?” 司馬懿定睛一看,竟認出是六十年前的師父。六十年啦,他已是自發蒼蒼,而師父還是那個模樣。便掙扎著要起來,可腿已不那么靈便了。 癲和尚近前按著他道:“老施主不必多禮。貧僧此來,是取回那本《馭馬譜》的。這棋譜老施主已經用不著了。” “師父何說此話?弟子的子孫難道就不需要了嗎?”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惊濤駭浪,將他錘煉得對人世的一切洞若觀火,對天地滄桑了然在心。他覺得自己似乎已經進入了昔賢先哲所達到的超人境界。不過,也到了油盡燈干的時刻。他因此迫切需要把兩個儿子培養成可靠的承繼者。 “他們如果有緣,自會接受你几十年的口傳心授;他們如果無緣,既使傳給他們,也是對牛彈琴,無濟干事的。” 司馬懿只好說:“棋譜在……” 癲和尚一揚手,手中便出現了那本又黃又!日的棋譜。 “阿彌陀佛,貧僧告辭。” “師父!”司馬懿覺得師父的話太刺耳了,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癲和尚飄飄搖搖出門一晃,便不見了。 司馬懿黯然神傷,哺哺道:“這是怎么回事儿?這是怎么口事儿?” 司馬昭頗不以為然他說:“父親不必多慮。父親的教誨,孩儿都已銘記在心,定然會讓司馬家鳳代代相傳。” 司馬懿不能不慮。這几天發生的事,太突然了,太令他吃惊失望了。雖是家事,卻比國事更令他頭疼。他能以雷霆万鉤之勢,迅速處理國家發生的任何一件大事,卻無法按自己的意愿妥善處理和決定子孫將來的問題。他感到一种無奈的悲哀,一种從來沒有過的束手無策。他叫來了長史,要他記錄遺囑。 他緩緩地口述:“……今大限將至,元常迫命。我平素之訓誨,儿孫需謹記。今將長行,叮囑再三:我死之后,儿孫當代我盡忠。師儿沉穩干練,有佐世之才;昭儿堅毅果決,卻性烈气盛,是為將才。爾等善保魏主,不得惜身營私,坏我素志和一世英名。若背我此訓,陰府之下,不得見我。”他喘了口气,抓住司馬炎的手,對他道,“你最受我寵愛,但也對你最不放心。你聰慧,但驕狂。將來你能擔當大任嗎?” 司馬炎虎虎有生气他說:“爺爺放心,我能!” 司馬懿不置可否他說:“但愿你能。我司馬氏有著輝煌的過去,還會有輝煌的將來嗎?”他看了一眼長史,示意記錄,“我死之后,葬于首陽山,不起墳家,不立碑,不隨葬祭品。死后遣孀不必与我合葬。” 這時,司馬師也寫好告退奏章。 司馬懿說:“師儿,明日就代為父上奏圣上吧。” “父親放心。” “你們下去吧。” “父親!” “不要緊。讓我好好歇一歇。想一想。我一生或戎馬住傯,或遭貶蟄伏,從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在這月明星稀之夜,回首往事,該是多么美好!哎,外邊是什么聲音? 這么嘈雜?” 司馬師說:“是在建關林。” “關林?” “就是為關羽關云長建廟。听說諸葛亮祠也在益州建了。現朝中也有人在奏請皇上將來為父親建廟。” “不必了吧。武帝尚未立廟,為父怎可配享廟祀?” “可這也是為了讓父親的功德永昭后世,千古不滅呀!” “立塊石頭,就能像石頭一樣不朽?建個廟,就能抹去失敗的記錄?欺哄世人,實在可笑。不必徒費民脂民膏了,省些錢,讓老百姓多過几年寬松日子吧。連年打仗,老百姓太苦了。對了,說到打仗,為父還有一事交待。”他從枕下取出一本小冊子,說,“這是為父為便于熟記兵家三十六計,苦心鑽研,增刪數載,終于悟出一法,用三十六計中每計中的一個字,依序組成一首詩。現傳給你們吧。” 司馬師兄弟二人接過,打開來看,是一首五言詩: 司馬策金玉,借以擒劫賤,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敵,釜空苦遠容,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詩后,依序附錄著三十六計,乃: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混水摸魚,打草惊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里藏刀,順手牽羊,調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在,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尸還魂,聲東擊西,困魏救趙,連環計,假途伐唬。 再下來,是父親記敘他運用三十六計的几則得意之作: 借東吳之手,解樊圍,殺關羽的“借刀殺人”; 穩住孟達,千里奔襲的“笑里藏刀”; 飛渡遼水,佯襲襄平的“暗渡陳倉”; 五丈原上,忍辱斗智的“假痴不癲”; 迷惑曹爽,終清君側的“欲擒故縱”。 司馬師弟兄二人,看得連連稱奇叫好。 司馬昭說:“父親真了不起。這又是一部兵法了。” 司馬師說:“只是父親太謙虛了。你那么多胜仗妙計,已經超出了三十六計,父親應該補充進去。” 司馬懿說:“為父不是沒有想到。只是細想我的那些計謀打法,看似獨到,實是三十六計的翻新改造,終可被這三十六計所囊括。再者,三十六計是前人苦心總結出的戰爭計謀大全,為父豈可隨意增添?” 司馬師道:“不管怎么說,父親的許多戰法計謀,高超獨到。孩儿會替父親精心總結的。” 司馬懿道:“你們有興趣,可以試試。只是要依實而寫,不可虛妄。好了,你們下去吧。” 眾人都退下去了,司馬懿一人靜靜地躺在那里,听著外面關林的施工聲,想: 年前去壽春平叛,沿途多見孔廟。孔子是圣人,万世師表,自當立廟。可笑關云長一介武夫竟然也要享受廟堂之祀,還有孔明。關云長憑的什么,就憑他千里送嫂,一個義字而享万世英名嗎?孔明就憑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忠”,而為人稱道嗎?泱泱華夏,莫非就只識這忠義二字么?我司馬懿与這忠義二字如何?我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受盡猜疑而矢志不渝,忠君体國,誰人可比?可謂至忠。我以不求名利來保養恬淡之心,以柔退謙讓來調和上下左右關系,可謂至義。就連忠孝節義中的孝、節,我也遠胜孔、關。我弱冠舉孝廉,臥冰釣錦鱗,療父頑疾,可謂至孝;我廉洁不染,体恤万民,德滿天下,可謂至節。這忠孝節義,我已占全。 他關羽、孔明怎能与我相比?我豈可与他們為伍去做那勞民傷財的表面文章?三國紛爭的英雄是誰?是“宁要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曹孟德!是“當忍則忍,該斷則斷”的司馬仲達! 他這樣想著,臉上浮出安詳的微笑,和對外面施工聲的蔑視。 夕陽給大地投下最后一抹余輝,房屋樹木都如鑲了金邊,發出眩目的光輝。起鳳了,窗外的樹葉嘩嘩作響,這多像當年平遼東時,在孟姜女廟前听到的海潮聲聲?他想起那副充滿人生感悟的對聯:“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清,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有潮漲,就有潮落;有云浮,就有云消; 有生就有死。在這樣熱烈磅磷的聲響中作古,他感到最大的榮幸,最大的滿足。自己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一生,應該有這樣的熱烈和歡騰。 我從黃河邊的孝敬里,走到河內,走到洛陽,走到許都,几十年,轉戰華夏神州,所向披糜,德播海內,光大了祖宗業績。縱覽漢魏,笑做吳蜀,天下英雄,有誰能与我匹敵? 轟轟烈烈地走完人生的道路,我應感到滿足和自豪。 他劉皇叔算什么?只會哭鼻子抹淚拜把兄弟。 諸葛亮呢?那點聰明机巧,都被他的山野村夫見識毀了。 孫仲謀嘛,蝸居一隅,壯志難伸。 我敬重的曹孟德,文治武功,一統中原。只可歎他疑心太重,忌心太強。更可悲的是他的子孫竟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沒有我的輔佐,哪一個能安安穩穩坐上三年五載? 如此說來,我死而無憾。 不,唯有不放心的是子孫。司馬師、司馬昭隨我征戰,歷經磨難,已經成熟,但也可怕地露出剛愎自用的苗頭。長孫司馬炎養尊處优,更令人不安。可如今我又有什么辦法呢?病魔來得太突然了。只有乞求上蒼神明庇佑他們了。 我的一生用盡了謀略才智。現在筋疲力盡,一步步走向死神。其時,我也很可悲。我所努力并獲得的一切,并不能使我得到歡樂。我這一生,竟從來就沒有真正快樂過。我無時不刻在用自己的心計与一個個對手的一個個心計相斗。 這實在太累人了。就好像登上了自己也無法駕馭的馬車,隨它駛向哪里都得憑它的意志,揮舞我的皮鞭,那是另一個意志,那令人暈眩的不可預見的鼓翼云行者…… 突然,在一陣大風的呼嘯聲中,門外一棵鑽天白楊“喀嚓”被攔腰刮斷。那巨大的聲響,打破他天馬行空的暢想,使他猛一陣顫。這是死神的召喚。他安詳地閉上雙眼,在黑暗的冥冥中,任魂魄跨上心愛的棗騾馬,自由自在地倘佯,等著無常的邀請。 啊,棗騾馬載著他,逍遙地跨過黃河,跨過綠油油的麥田,來到了生他養他的孝敬里。熟悉的黑漆大門,門口的一對石獅,院子里那株高大蓊郁的銀杏樹……突然,一陣孩童的喧鬧吸引了他。他看到了村邊的小樹林,林中一群孩童在玩劉邦斗項羽的游戲……忽然,孩子們不見。他看到了神秘的藏兵洞。棗騁馬一聲長嘶,沖了過去,來到高大壯觀的虢公台前,立刻,他那慷慨的高歌又迦響在天地間: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遇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万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他心潮激蕩,熱血沸騰,下馬拾級而上,在高高的大門台階上,与一個身披簇新架裟的老和尚撞個滿怀。啊,這不是師父嗎? “師父!” “阿彌陀佛。”癲和尚雙手合十道,“貧僧在此等候多時了。老施主,請隨貧僧來吧。”說罷,轉身進入慈胜寺。司馬懿跟了進去。寺中磚道兩旁,座座石幢中,香煙裊裊,散發出抬人的清香。大殿里,傳來鐘罄聲聲。 司馬懿在這香煙鐐繞、樂聲悅耳中,緩緩步人巍峨的大殿…… 首陽山上,林木蓊郁之中,有一塊新土,這便是一代果雄司馬懿的新冢;沒有高大的墳頭,沒有顯赫的墓碑,他的丰碑是刻在史冊上的。碑文乃五言詩,道: 開言崇圣典, 用武若通神。 三國英雄士, 四朝經濟臣。 屯兵驅虎貌, 養子得麒麟。 諸葛常談羡, 能回天地春。 漢靈帝光和二隼(公元179年)誕生 司馬懿,字仲達。出生于河內郡(今焦作)溫縣孝敬里(今安樂寨村)一個世家望族。 据說,司馬氏的先祖是祝融。祝融出自軒轅黃帝的長子重黎。以后歷堯、舜、禹、夏、商數代,世世代代充任夏官(夏官為周代以前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官職);周代改夏官為司馬。到周宣王時,因家族功勳顯赫被恩准以司馬官名為姓氏。 楚漢間,趙將司馬印与諸侯共同伐秦。秦朝滅亡后,依楚王項羽,被封為殷王,“都河內……子孫遂家焉。”河內就成為司馬氏后來的祖籍。其后經八代,可考的有征西將軍司馬鈞;鉤子司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馬雋,字元异,任穎川太守;雋子司馬防,字建公,歷任京兆尹、尚書右丞。防有八子,皆有才識,時稱“八達”。司馬懿即其二子。 漢靈帝光和三年至獻帝建安六年(公元180一201年) 二歲至二十三歲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舉孝廉。 娶妻張春華,溫縣北平皋人。出身貴族之家,品德聞名鄉里,智識過人,為懿生三子一女:司馬師、司馬干和女南陽公主。 郡守辟懿為河內郡上計掾(會計宮),勤于職守,名聲很盛。 司空曹操聞司馬懿博學多才,欲擢用,司馬懿看不起出身“贅閹遺丑”的曹操,托風痹之病而不出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隼)二十九歲 曹操被獻帝拜為丞相,再次派人請司馬懿出仕,以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丞相府文學掾(文牘之官)。司馬懿在曹操手下辦事認真,勤勤懇懇。“至于芻多牧之間,悉皆臨履。”先后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及主簿。 懿三弟司馬孚被曹操征辟,初任陳思王曹植的文學掾,后遷太子中庶子。 是年,司馬師出生,字子元。 三年后,司馬昭出生,字子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歲。 三月,司馬懿隨曹操出征伐張魯。十一月,張魯降,懿向曹操建議。乘劉備初代劉璋,蜀人心未附,宜遠征江陵,可震撼漢中、益州。曹操不納,譏為“得隴望蜀。” 建安二十二隼(公元217年)三十八歲 夏五月,曹操為魏王。十月,立曹丕為太子,遷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与陳群、吳質、朱鑠號為太子“四友。” 是年,司馬朗死于征吳軍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歲 司馬懿為丞相軍司馬,向曹操提出“經國遠籌”的軍屯建議,被曹操采納。 建聾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歲 關羽圍曹仁于樊城,于禁為關羽所虜。曹操惊恐,欲遷許都至河北。司馬懿獻計勸阻遷都,提出聯合孫吳襲關羽后方以解樊圍之策。曹操采納。十二月,吳將俘獲關羽,成為三國時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司馬懿极力支持。曹操不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歲 正月,曹操死。司馬懿將喪事辦理得井井有條。曹丕代曹操為丞相之職,封司馬懿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具体負責策划、組織、安排曹魏代漢事務。 曹丕不听從司馬懿的建議,白白放棄襄、樊二城。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隼)四十一歲 十月,魏受漢禪。曹丕即位,為文帝,任司馬懿為尚書,后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司馬孚遷侍中,常侍軍官,繼而轉平書郎、給事常侍、黃門侍郎、加騎都尉,后出任河內典農,封爵關內侯,轉清河太守。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十二歲 司馬懿遷侍中,尚書右仆射。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四十五歲 曹丕南巡,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坐鎮留守許都,轉撫軍大將軍,假節誡。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四十六歲 曹丕伐吳,再次讓司馬懿留守許都。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四十六歲 五月,曹丕病重,司馬懿同曹真、陳群等受曹丕托孤之任,為曹睿顧命輔政。 十二月,明帝曹睿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時東吳犯魏。司馬懿迎敵,大胜吳軍。被遷為驃騎大將軍。至此,司馬懿可以開府治事∼有了自己的辦事机构,和統歸自己指揮的軍隊,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吳質稱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在洛陽聲望日隆。 太和元年(公元227隼)四十八歲 六月,曹真忌妒司馬懿,為獨攬大權,奏請明帝讓懿屯兵宛城,主持對吳邊境地區的軍政事務。 司馬孚遷度支尚書,主管軍國的收支預算,后遷尚書右仆射,進爵昌平亭侯。 太和二年(公元228隼)四十九歲 正月,蜀諸葛亮犯魏。魏不敵。明帝意詔司馬懿馳援。此時,魏新城太守原蜀國降將孟達,又陰謀叛魏投蜀。司馬懿當机立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歲 司馬懿應詔加大將軍、大都督,假黃械,協助曹真抵御蜀軍。遇雨受阻,班師。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歲 諸葛亮進犯天水。曹真病死。明帝詔司馬懿都督雍、涼二州,抵御蜀軍。懿奉行“斂軍依險,只守不攻”方針,致蜀兵敗。明帝派使臣勞軍,賜懿耕地。懿奏請明帝,遷冀州農民到上邦种田,將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煉業恢复起來。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歲 司馬懿主持開鑿成國渠,修筑臨晉破,將陝西西部水利進行治理,灌溉良田數千頃,充實了魏國國力。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歲 四月,諸葛亮出斜谷犯魏。司馬懿駐軍渭水之北,仍堅持堅壁不戰的方針。對壘百日,拖得諸葛亮病死。司馬懿不損兵卒,取得胜利。 青龍三隼(公元235年)五十六歲 司馬懿遷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帶發生大災,司馬懿從長安運糧五万斜到京師。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歲 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划,并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擔,保證軍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歲 春,司馬懿東征公孫淵。大軍過溫,懿在溫縣貌公台宴請家鄉父老,誓平叛亂。 八月,平定遼東叛亂,斬公孫淵父子。 景初三年(公元239隼)六十歲 正月,司馬懿回軍至白屋。明帝病重,三日內五道圣旨詔懿還京師。于嘉福殿接受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輔佐齊王曹芳。 曹芳即位,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仍為太尉,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与爽各領兵三千,輪流進宮宿衛,權勢相當。 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昭為騎都尉。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歲 司馬懿上書諫議禁止“官室制度靡費”,提倡“節用務農”。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歲 五月,吳兵三路犯魏。六月,司馬懿請纓督軍迎敵,以精銳部隊輕騎急進,使吳軍聞訊夜遁。魏軍追到三州口,斬俘敵軍万余,繳舟船軍資而還。秋七月,增封食郾城、臨穎,并前四縣,邑万戶,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歲 春,帝追封司馬防為舞陽成侯。 三月,司馬懿建議修廣漕渠,引黃河水人沛水,灌溉東南各地。 開始大規模的開墾,迅速發展淮北農田。 曹爽為獨攬大權,使魏帝不詔,遷懿為太傅,外示尊崇,實奪其權。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歲 九月,司馬懿率軍擊吳將諸葛格,格懼,黃燒積到聚,棄城而逃。 司馬懿大興屯墾,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再修穎川諸陂万余頃農田,使淮北自此食凜充實。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歲 春正月,司馬懿從淮南至京,魏帝勞軍。 大將軍曹爽為獵取功名,在鄧颺、李胜等慫恿下請旨伐蜀。懿認為不可。爽不听,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還。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歲 秋八月,曹爽為了擴充實力,不顧司馬懿的勸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壘中堅營,將兵馬歸于其弟中領軍曹奏營。 冬十二月,帝詔司馬懿朝會可乘輿上殿。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歲 正月,吳軍騷扰魏祖中地區,當地百姓万余家,北渡污水逃難。 曹爽不听司馬懿“收留安撫逃難百姓”的意見,把百姓遣返污南。結果,吳破祖中,損失百姓万余。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歲 四月,夫人張氏去世,享年59歲,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 五月,曹爽專擅朝政,把太后遷往永宁宮。司馬懿稱病蜇居,靜待時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歲 春三月,曹爽等密謀篡政。司馬懿洞悉其好,佯裝病勢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乎元年(公元249年)七十歲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曹爽兄弟隨往。司馬懿乘机奏准太后,下令廢黜曹爽兄弟。正月末,誅殺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二月,魏帝命司馬懿為丞相,增封穎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八縣,邑二万戶。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懿固辭不受。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歲 正月,魏帝命司馬懿在洛陽建立祖廟,并封其子司馬彤為平樂亭侯,司馬倫為安樂亭侯。司馬懿積勞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親幸懿府商討。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歲 春正月,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謀纂逆擁立楚王曹彪。四月,司馬懿率軍前往討伐平叛。帝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万戶,子弟封侯者達十九人。六月,司馬懿病重。八月,死于京師。終年七十二歲。九月,按其生前所矚,土葬于首陽山,不起墳頭,不立碑,不隨葬祭品,死后遺孀不得与其合葬。逝后賜謚號“文宣”。晉立,追為宣帝。 ------------------ 白鹿書院 王錦掃描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