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章 屢進奇計遭排斥


     西線不甘為牛后,獻上冒險奇計謀;
     坦克專家實夸獎,入侵法國作雞口。

  德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一接任這個職務,就密謀打算推翻元首希特勒,希特勒也察覺哈爾德有所异動,后來找了個理由把他打發走了事,此是后話。

  1939年11月的一天,曼施坦因找到了古德里安,把自己對西線作戰的看法說給他听,這就是所謂“曼施坦因計划”的雛形:計划的核心主要就是利用強有力的德軍坦克部隊,經過比利時南部的盧森堡,直抵色當,突破該區內的馬其諾防線,而將整個法國戰線一分為二。曼施坦因要求古德里安以一個坦克專家的觀點,來研究這個觀點是否可行。

  古德里安回憶起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在這里打過仗,對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就向曼施坦因明确地表示,他在這個地區集中使用德軍裝甲部隊的計划是絕對可行的。但古德里安對這個計划也補充了唯一的附帶條件,就是所使用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數目一定得夠用。

  于是曼施坦因就把這一計划寫成了一個備忘錄,經過倫德斯特上將的批准和簽署,于1939年12月4日送呈陸軍總部。倫德斯特支持這個計划,主要是因為這個計划把他所在的A集團軍作為主攻部隊,而以前陸軍總部的計划,使他的集團軍只處于一种配屬的地位。

  陸軍參謀總部并不能摸准希特勒的脾气,他們認為希特勒并不打算很快在西部發動攻勢。在1939年一1940年的冬季中,當希特勒正累次下達命令讓部隊進入集結地域的時候,曼施坦因接待了負責支援A集團軍的德國空軍參謀長希皮里將軍。

  “空軍是無法在這种積水的飛机場中起飛的。”希皮里將軍直言不諱地告訴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覺得奇怪,于是問:“德國空軍自波蘭戰役以來,不是有几個月的時間嗎?為什么不构筑堅硬的飛机跑道呢?”

  希皮里將軍就向曼施坦因解釋說,過去希特勒一直都在禁止舉行任何与未來攻勢有關的工作。另外彈藥的生產量也始終不曾達到在西線發動大的攻勢的要求。

  甚至在1939年9月下旬,波蘭戰役快要結束的時候,陸軍總部擬定的說明文件還認為在1942年以前,德國陸軍都不可能獲得突破馬奇諾防線所需的裝備。同樣,因為德國政府最近剛剛保證過尊重荷蘭和比利時的中立,因此,陸軍總部在制定西線作戰計划時,沒有把德軍借道這兩個國家的可能性考慮進去。

  黃色作戰計划中,希特勒堅持在1939年11月12日發動對西方的攻勢。并且在11月5日向對部隊發出了代字命令的密電。但這段時間的天气實在是糟糕,無法執行,于是這個時間就被一再順延,到1940年的1月底之前,一共更改了15次命令。

  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召集了所有各集團軍、軍團、軍的司令官和參謀長會議。希特勒重申,要盡可能提早在西線發動攻勢。希特勒批評了陸軍總部總是經常妨礙他的勇敢和進取精神。陸軍總司令做了他所唯一能作的事情—一就是辭職。但希特勒拒絕接受辭職。

  直到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所頒發的對西方作戰計划還是陸軍總部制定的黃色作戰計划,但這個計划最后并沒有得以實施,而是流產了。

  陸軍總部的計划是:

  遵照希特勒10月9日的訓令,陸軍總部決定派一支強大的右翼兵力,經過荷蘭和比利時北部,擊敗可能遇到的英法聯軍和荷蘭、比利時兩國軍隊,也就是說,要通過右翼的強力突擊取得西線決定性的胜利。右翼的兵力由代號為N的軍團支隊(下轄3個軍)和博克上將率領的B集團軍組成。這支兵力集中在上萊茵河和艾弗爾北部等地區。B集團軍一共指揮著3個軍團,整個北翼有兵力計30個步兵和9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步兵師,占德軍西線總兵力的一半。

  N軍團支隊的任務是消滅荷蘭的抵抗,B集團軍的三個軍團則通過比利時的北部進攻,其路線經過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兩側強大的坦克集團將在這里投入決戰,擊潰聯軍的重兵集團。

  當博克的B集團軍擔負決定性突擊時,倫德斯特和曼施坦因的A集團軍則負責其南側翼的安全。A集團軍包括兩個軍團,即第12与第16軍團,共有22個步兵師而沒有任何机械化部隊。A集團軍在艾弗爾南部和亨斯魯克集結,通過比利時南部的盧森堡前進,其中第12軍團在B集團軍左翼作梯次防御部署,掩護B集團軍的繼續前進。而第16軍團在越過盧森堡之后,轉向南面緊沿著馬奇諾防線、薩爾河、色當和綴斯河的北面建立防御陣地,以掩護整個戰役的縱深。

  另外組成的C集團軍共留下兩個軍團和18個步兵師,用來防守從盧森堡邊界起,到瑞士的一段齊格菲防線。另外的17個步兵師和兩個机械化師作為戰役總預備隊。10月29日,陸軍總部為B集團軍規定了明确的作戰目標,“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盡可能地擊毀法軍的最大量單位,以求得對于英法兩國的陸上和空中戰爭,創造有利條件”。

  簡而言之,黃色方案的核心就是使用強大的右翼兵力,從正面擊敗預計在比利時所將要遇到的英法聯軍,而以較弱的左翼兵力掩護其側面。地理上的目標是海峽海岸。

  曼施坦因接到這個計划之后,最初的感覺是這個計划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在他看來,這個戰略意圖就其本質而言,完全是模仿著名的“史里芬計划”。

  “我至少感覺到這是一种恥辱,我們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符合于我們時代的計划,而還要照抄老文章,盡管這篇老文章是出自大手筆。”曼施坦因很有些不屑地對身邊的參謀說;“更何況我們已經用過一次,我們的敵人對于這個計划已經有了充分的警覺。”

  曼施坦因先后与倫德斯特、古德里安等人分析了黃色計划的不足。

  這個計划意味著,當德國的主要突擊部隊——B集團軍的43個師——在突進比利時之后,就會迎頭撞上20個師的比利時軍和10個師的荷蘭軍隊,比、荷兩軍雖然在裝備的訓練上,稍遜于德軍,但他們卻是在本土作戰,占有地利之便,事先修筑的堅固要塞就會發生作用,如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讓德軍先頭部隊吃盡了苦頭。另外的一些天塹,如比利時境內的亞爾培運河,和以拉穆爾為樞紐的嬰斯河上的要塞線,以及荷蘭境內的無數條水道等,都是易守難攻。而且在几天之內,包括坦克和摩托化部隊在內的英法聯軍,就可以增援比利時,他們的部隊早已集結在法比國界上,以防止德軍的侵入。

  “坐以待敵”是法國拿破侖所慣用的兵法,為法國人所信奉,尤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人主動發動洛林攻勢失敗之后,更是如此。這次他們仍然希望德軍去擔負發動攻勢的沉重成本。

  等到英法聯軍的大部隊到達之后,德軍強大的右翼將不再可能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那樣,以一個大規模的迂回運動來獲取戰略奇襲之效,德軍將不得不与一個實力相等的對手作戰,這种作戰肯定是面對面的正面作戰,已經無机動性可言。即使德軍付出了沉重代价突破安特衛普、列日、繆斯河或者西莫斯有22個師的兵力,能否擋住這個突擊似乎是很無把握的。歸根到底,按照這個計划,德國在西線戰場上難于獲得決定性的胜利。

  曼施坦因在檢討陸軍總部黃色計划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計划划,這個計划后經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歸納,命名為“曼施坦因計划”。這個計划的特點就是以更大的冒險來避免黃色計划的缺陷。其要點歸納如下:

  攻擊的重點應放在A集團軍方面,核心是通過安德內斯山地發動一個出其不意的攻擊。之所以把突破口選在這里,是因為該處地形險惡,敵人是絕對想不到德軍會在此發動進攻,想不到會在這里使用致命的裝甲武器,這樣就可以一口气地沖到索姆河下游,切斷已經部署在比利時境內的聯軍補給線,完全消滅在比利時的整個敵人右翼兵力,并且為在法國境內贏得決定性胜利而做准備。如果按照陸軍總部的計划,德國的王牌——陸軍的机動和攻擊能力,很可能在索姆河上就變成強弩之末,被消耗掉了。

  為了預防敵人平安撤出比利時而在索姆河一線建立起新的防線,必須粉碎敵人在德軍南方任何集中兵力的企圖,并著眼日后迂回到馬奇諾防線的背后。

  如果把A集團軍預定為西線戰役的主力,則應給予其三個軍團的兵力,而不是兩個。其中的一個軍團應越過比利時南部進攻,渡過繆斯河,直趁其下游,從后方攻擊面對著B集團軍的敵人。另一個軍團則應向西南方向挺進,其任務為粉碎任何集中在繆斯河以西地區的敵人,阻止其向德軍南側發動戰爭的可能。第三個軍團應從色當要塞以東的馬奇諾防線北面,掩護整個作戰的深入側面。

  1939年10月31日,曼施坦因就關于德軍在西線作戰問題,問陸軍總部提出了第一次建議,已經具備了這個計划的雛形。A集團軍總司令倫德斯特在這個計划前面,附了一封自己寫給陸軍總部的信,极力向總部推荐曼施坦因的計划。

  倫德斯特在這封信的一開頭,就強調說10月19日和29日所頒發的作戰命令,對西線戰爭不可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德軍与敵人雙方在實力上的對比,不足以為一個全面的胜利提供必要的基礎。這种正面的攻擊的最終結果,就是在索姆河上作一次正面的會戰。同時,在1939年秋冬兩季中,德軍的兩張王牌——戰車与飛机,不能作最有效的發揮。但這并不等于說西方的攻勢可以放棄,因為只有這個攻勢的成功,才能使德軍在未來對英國作戰時,取得先決的海空軍基地。僅僅占領海峽的一部分是不夠的,必須控制整個法國北部的海岸線,直到大西洋為止。當蘇聯還留在德國背后的時候,把德軍的進攻能力消耗在一种局部的胜利中,實在是不智的,只有當我們擁有一支能在歐洲大陸發動攻勢行動的陸軍時,才能确保与蘇聯的友誼。

  倫德斯特在信件的結尾提出了警告,說任何德軍的攻勢絕不能發動得過早,特別是在1939年的秋季。

  直到11月3日,上述信件都沒有得到陸軍總部的回音。那一天,陸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來到A集團軍總部視察,曼施坦因有机會向他們直接說明了自己的意見。可是陸軍總司令卻干脆拒絕曼施坦因要求增援兵力(另加一個軍團和一個坦克軍團)的請求,他說他但愿能抽得出來。最后只答應從德軍總預備隊中,抽出一個裝甲師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給了A集團軍。

  11月6日,當陸軍總部要求A集團軍對作戰命令的執行申述意見時,曼施坦因再提出了他的計划,但仍然未獲得任何答复。

  11月12日陸軍總部下達給A集團軍的命令,口气有了松動,這使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

  “元首現已決定在德軍第12軍團的南翼上,或在第16軍團的地區中,成立第三快速兵團。它的目標是向色當和色當以東的地區挺進,該兵團由第19裝甲軍(軍部下轄第2和第10兩個裝甲師)一個摩托化師和党衛軍軍團(近衛与大德意志軍團)組成。

  這個軍團的任務為:1.擊敗敵人在比利時南部的机動兵力,以減輕第12和第6兩個軍團的負擔。2.用奇襲的手段在繆斯河西岸上,獲得一個立足點,保證在第6和第4軍團未獲得成功的時候,還能繼續下一階段的作戰。”

  把第19裝甲軍撥給A集團軍的意見,完全是出于希特勒的干涉。到底是誰促使希特勒這樣干的呢?希特勒最近接見了第16軍團司令布歇將軍,布歇已經了解過曼施坦因計划的大意,也許是他把這個計划向希特勒提出過。但也很可能是希特勒自己想到了這一點,他可能也認清了最易渡過繆斯河的渡口是在色當,而按以前的計划,第4軍團的裝甲兵力,在渡河時确實要遇到較多的困難。

  當A集團軍獲得第19裝甲軍后,曼施坦因感到愉快,他的計划畢竟向前推進了一步。可是實際上,這樣卻分散了德軍的裝甲兵力。因此第19裝甲軍的軍長古德里安將軍很不高興。他始終認為坦克應該集中在一個地方使用,以加強德軍的突擊力量。后來經曼施坦因詳細說明,古德里安自己也對這個計划表現出無限的熱心。獲得古德里安這樣的坦克專家的首肯之后,曼施坦因如釋重負。

  1939年11月21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參謀總長哈爾德又一次到科布倫茲的A集團軍總部,召開作戰會議。這次除了A集團軍的各軍團司令出席外,B集團軍總司令博克上將和他所屬的軍團司令也都赶來出席。

  在會上,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要各集團軍和各軍團指揮官,申述對陸軍總部作戰計划的理解和執行情況時,輪到A集團軍發言時,他宣布他只想听軍團司令們的意見。很明顯,陸軍總司令是害怕曼施坦因又提出与總部作戰命令相反的意見。

  11月24日,即希特勒在柏林向三軍高級將領訓話后不久,元首召見了倫德斯特、布歇和古德里安。在返回科布倫茲的途中,曼施坦因從布歇口中得知了談話內容:希特勒在接見他們時,對于A集團軍的觀點曾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但這次還不是向希特勒當面提出A集團軍計划的最佳時机,正當陸軍總部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每況愈下,陸軍總司令地位岌岌可危的時候,這三位是不會落井下石的。

  另外,希特勒還可能在其他渠道或多或少地知道了“曼施坦因計划”的有關情況。包括10月底那次,他的侍衛長希孟德查看天气,曼施坦因的作戰處長布魯門提特上校和特雷斯考中校,确實向希孟德透露過他們的計划,并說這個計划比陸軍總部的計划更為可行。

  几天之后,布魯門提特上校在曼施坦因的授意之下,又把“曼施坦因計划”的最后一個備忘錄抄件送希孟德。

  11月30日,曼施坦因所有報送陸軍總部關于這個計划的備忘錄和報告,第一次獲得了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的答复。哈爾德告訴曼施坦因說,陸軍總部雖然作了兵力調整(如給A集團軍增加了第19裝甲軍和第14摩托化軍),但并不意味著總部承認西線攻勢又有了一個新的突破方向,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末了,哈爾德補充說:“由于受著我們控制之外的影響,決定重點究竟應該放在哪里,已經不是一個計划的問題,而是作戰本身的一個指揮問題。”這就是說,要根据攻勢的如何發展來決定。

  12月6日,曼施坦因又以私人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哈爾德,再度說明了有利于作戰計划的一切理由,直到12月15日,也未得到答复。于是,曼施坦因給首席參謀長斯圖普納格通了一個電話,用刻薄的語气詢問首席參謀次長,陸軍總部對于自己的計划究竟准備拖到哪一天為止。

  看到曼施坦因真的惱火了,為了怕他把事情鬧大,參謀總長哈爾德12月15日給曼施坦因打電話,向他保證說,陸軍領袖們都完全同意“曼施坦因計划”,但他們都奉有嚴厲的命令,一定要把攻擊的重點擺在B集團軍方面,而且必須等到攻勢發動之后,方始准許有所轉移。

  1939年12月的下半月,由于天气的原因,德軍不可能在西線發動任何攻勢。曼施坦因回到李格尼茲的家中,与妻儿一起過了圣誕節。過完節之后,當曼施坦因從李格尼茲返回科布倫茲的集團軍司令部時,又順便經過了在左森的陸軍總部,看看自己的計划草案是否起到了作用。陸軍總部的官僚們再次作了虛情假意的同情和允諾。

  1940年新年開始,希特勒的气象專家又開始活躍起來,這种晴朗冰凍的天气,固然可以使空軍活動方便,卻對裝甲兵不十分有利———尤其是艾弗爾和安德內斯山地都已為積雪所覆蓋。可是不管怎樣,希特勒還是發出了代字命令,要部隊分別進入最后的集結地區。

  眼看時机將過,曼施坦因又于1月12日,送了一個標題為《西方的攻勢》的備忘錄給陸軍總部,還是老調重彈。

  為了一勞永逸起見,在這最后的備忘錄中,曼施坦因又另外附上了倫德斯特的一封私函,其中的最后一段是應曼施坦因的要求寫上去的:

  “現在本集團軍既然已經知道元首及最高統帥部對于作戰保有全盤的控制權,并保留著決定重點位置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陸軍總部并無作戰決定權),所以我要求這個備忘錄直接呈請元首核奪。”

  倫德斯特毫不遲疑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從某种程度上說,這是不合于德國軍事傳統慣例的,因為只有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才有資格向最高統帥部提出建議。

  曼施坦因最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這個計划,變成陸軍總部的計划,然后由他們向元首提出,如果被希特勒采納,且又取得成功之后,無疑給陸軍總部一次樹立自己權威和搏得希特勒好感的机會。但現在看來此路不通,只能越級上報了。

  這時發生了一個偶然事件,使得最高當局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划,而采納了曼施坦因的計划。

  不知發生了什么事件,且听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