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七章 損兵折將彼得堡


     晉升元帥謁元首,摧城拔寨計先籌;
     出師未捷美夢醒,副官儿子命全丟。

  曼施坦因統帥著德軍第11軍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慘重的代价之后。這才攻克了克里米亞。希特勒在高興之余,晉升曼施坦因陸軍元帥軍銜。在攻克了克里米亞之后,曼施坦因命令第11軍團所屬各師進行短暫的休整,以補充彈藥和人員。

  曼施坦因趁著部下忙于后勤補給的間隙,把一應的具体事物交給了軍團參謀長,自己帶著副官和通信處長應羅馬尼亞元首安東尼斯庫的邀請,來到風景秀麗的羅馬尼亞度假。羅馬尼亞元首親自接見了他,并授予他羅馬尼亞米哈依爾勇士勳章。

  第11軍團中的其他作戰參謀人員,在參謀長的主持下,忙于擬定一個渡過刻赤海峽進入庫班,以切斷面對博克A集團軍的蘇軍退路的作戰計划。這也是4月中旬曼施坦因在晉見元首希特勒時早已經商定好了的。

  在羅馬尼亞度假期間,曼施坦因的作戰處長布西上校,不停地与他聯絡,隨時向他報告制訂作戰計划進展的情況,曼施坦因對部下的這种勤奮很是贊賞。

  過了沒多久,作戰處長布西上校的電報中,突然報告曼施坦因,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第11軍團渡過刻赤海峽挺進庫班的計划,已經不再繼續,并要曼施坦因司令中斷休假,赶回軍團司令部。

  1943年8月12日,曼施坦因滿怀困惑地回到了設在克里米亞的第11軍團司令部,最高統帥部的命令正等著他,通知他渡海作戰的計划正式取消。這本是元首非常推崇的計划,不知是何原因,反复無常的元首又親手扼殺了這方案。下了少部分兵力,渡過刻赤海峽執行牽制性任務,計有從第11軍團調出的德軍第42軍軍部、第46步兵師和一些羅馬尼亞師。這樣,本已用在塞瓦斯托波爾的那些攻城巨炮,都已經開始裝車向北,運往列宁格勒前線。曼施坦因的兵力又被抽調走了三個師:第50師仍然駐守在克里米亞,第22師奉命改編成一個空降師——這是第11軍團中最好的一個師,并被送往克里特島——在以后前線最需要兵力的一段時間內,它一直被閒置在那里。當第11軍團向北開拔之后,第72師又准備撥給中央集團軍。所以第11軍團現在就只剩下了第54軍的軍部、第30軍的軍部、第24、第132和第170等3個步兵師和28輕快師。

  把第11軍團這樣肢解,引起了曼施坦因的不滿,這些師已經作為一個戰斗單位在一起苦戰了如此長的時間,各軍、師与軍團司令部之間能夠相互協作与信任,兵知其將,將知其兵,這是取胜的一個重要因素,決不能忽視。

  當曼施坦因往北方領受新的作戰任務的時候,滿腹怨气地來到希特勒設在芬尼特沙大本營,先是由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接待了他,曼施坦因向參謀總長發泄了他對倉促改變作戰計划和強行肢解第11軍團的不滿;而哈爾德上將則与曼施坦因詳細談了改變作戰計划的苦衷,在對待下一步的行動方向上,參謀總長也流露出与希特勒的分歧。

  原來是德軍克魯格元帥的中央集團軍出了麻煩,蘇軍在中央集團軍的地區發動了反攻,數處突破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的防御陣地,德軍東部前線出現了一個局部的危机,統帥部只好把剛剛結束了克里米亞戰役的第72師抽調出去,以加強中央集團車的力量。

  略事休整之后,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帶著曼施坦因到元首大本營的作戰指揮室,去謁見元首。

  作戰指揮室里空曠而安靜,由于這里沒有外界的光線射入,在常年不息的燈光照射下,顯得陰森而神秘。房門一側整整的一面牆上,懸挂著整幅作戰地圖,上面畫滿了各种符號;房間的另一側,安放著一個巨大的作戰沙盤,上面是涂著各种顏色、作成像國際象棋子大小的兵棋,以用來推演整個戰役的進展情況。

  “您好,我的將軍!”正在地圖旁冥思苦想的希特勒,親熱地握住曼施坦因的雙手,“我要祝賀您在克里米亞所取得的輝煌戰績!”

  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私人之間,有過數次見面,每次都是客客气气。這位梟雄确實有一套籠絡軍隊將領的手段,可以說是又打又拉,恩威并施。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希特勒個人對待德軍軍團司令、各軍軍長這一等級的軍官,向來都是十分的客气,對下級軍官和士兵則更是熱情親切,很是蒙蔽了一些人。但對更高級的將領如集團軍總司令和陸軍總部的高級幕僚卻是十分的嚴厲,這就叫做遠者親,近者嚴。

  接著,希特勒再次說明了改變計划的不得已,并指責了德軍中央集團軍指揮調度不力。參謀總長哈爾德覺得希特勒的指責有些不公平,就犯顏力爭;

  “我的元首,中央集團軍所遭受的挫折,也許并不能全怪我們的將軍們,”哈爾德小心翼翼地說,“您知道,前線的部隊早已經是過度疲勞,中央集團軍報告說,軍官和士官的嚴重損失使部隊的戰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的補充速度跟不上前線損失的速度。”

  哈爾德這些話都是事實,曼施坦因作為一線的指揮官,深有同感。

  沒想到,哈爾德的辯解引起了希特勒的极為不快,他的臉色馬上陰沉下來。

  希特勒用顯得近乎粗野的口气,怒气沖沖地質問哈爾德:“作為我的參謀總長,您總是与我唱反調,”他用眼睛死死地盯著他的參謀總長,“我想知道到底是誰給您的這种權利?!”

  見參謀總長無言以對,一付誠惶誠恐的樣子,希特勒又用教訓的口吻說:“我的參謀長,您并不真正了解我們前線英勇的士兵,他們的吃苦耐勞,他們的而頑強精神,他們所有的一切,我本人作十;。為一個步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上過前線,沒有人能比我更了解前線的德國士兵,他們最缺乏的是什么。”

  哈爾德自己從來不曾有過像元首這樣的經驗,自然是無話可對,作戰室中的气氛頓時顯得緊張。

  曼施坦因看到場面是如此的難堪,就再也呆不下去了。元首居然當著一個軍團長的面,如此訓斥一位陸軍上將。曼施坦因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种場面,有點手足無措,只好悄悄地退出了作戰指揮室。

  直到希特勒發了一通火,平靜之后,才又派侍衛人員把曼施坦因請進去。看到參謀總長由于一言不合就被元首訓得灰頭土臉,曼施坦因把自己在臨來之時准備好的訴苦的話咽了回去。

  事情過后,曼施坦因受到很大的触動,以前只是風聞元首与陸軍總部不和,這一次總算是親眼看到。德軍最高指揮層在戰爭時期如此地离心离德,難怪一線的作戰部隊無所适從。

  在离開元首大本營之前,曼施坦因私下約見了希特勒的人事處長兼侍衛長希孟德將軍。

  “我以為,總司令(希特勒此時已經自兼陸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之間是不能如此地相處,”曼施坦因開誠布公地說。他与希孟德比較相熟,在西線戰役開始之前,他的西線進攻計划,就是通過希孟德在希特勒耳邊吹風,才被希特勒所重視的,所以也就直言無忌。

  曼施坦因一吐為快:“總司令必須听取參謀總長的意見,至少要表現出對參謀總長的尊重,否則參謀總長哈爾德就應該自動辭職”

  希孟德將軍答應把曼施坦因的意見,在适當的時机,婉轉地通報給元首和參謀總長。到底希孟德轉告兩個人沒有,還是兩個人沒有听進去,曼施坦因無從得知,但六個星期之后,參謀總長哈爾德最終還是被希特勒免職了。

  1943年8月27日,曼施坦因率領德軍第11軍團的司令部到達了列宁格勒前線,第11軍團被指定為第二個波次的進攻部隊,部署在德軍第18軍團地區內。一旦第18軍團攻勢發動,曼施坦因的11軍團就接管第18軍團的北部防區。

  此時,第11軍團除了強大的突擊炮兵之外(其中一部分是從塞瓦斯托波爾運來的),所能運用的兵力也達到了13個師,其中包括西班牙的藍色師,1個裝甲師、1個山地師和1個党衛軍旅,曼施坦因准備把其中的9個半師能用于攻擊列宁格勒,其余部分用于防御軍團的側面。蘇軍在列宁格勒擁有一個軍團,共為19個步兵旅、1個國境守衛旅和兩個獨立裝甲旅。

  誠如德國詩人席勒所說:“差了一個鐘點,也就喪失了永恒。”兵臨列宁格勒城下的曼施坦因,面對著這座古城,不禁感慨万千。

  早在1941年9月初,曼施坦因率領第56裝甲軍歸屬北方集團軍的時候,德軍本來是有机會用突擊的方式拿下列宁格勒,當時列宁格勒住有居民450万人,糧食不夠,瘟疫流行,但希特勒卻決定延緩對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攻擊,而抽調北方集團軍的六個主力師去攻打烏克蘭,元首認為可以用饑餓的方法來迫使該城投降。但蘇聯就用越過拉多加湖的鐵路來運送補給,夏季用船只,冬季用舖設在冰面上的鐵路線,又使德軍的計划破產,現在似乎只有強攻一途了。

  列宁格勒城縱橫分布著野戰要塞防御工事,連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网。從德軍的前沿,可以望見城內涅瓦河畔著名的柯爾皮羅兵工厂,它還在繼續生產著坦克。普爾柯夫造船塢也遙遙相望。遠一點的圣依山克大教堂、海軍部的尖塔、彼得和保羅要塞的輪廓也依稀可見。

  在天气晴朗時,還可以看到涅瓦河上有一艘被德軍炮火擊毀的蘇軍戰列巡洋艦,這是德國在1940年初賣給蘇聯人的,排水量約五万吨。城中原有的一些沙皇的舊皇宮也在戰火中被摧毀。曼施坦因在1931年曾經到過列宁格勒,在那里憑吊過這些聞名的古跡,從前沿的觀察鏡中,看到被德軍炮火摧毀的殘壁斷垣,曼施坦因心中不禁有一种惆悵之感。

  曼施坦因不希望把他的第11軍團的兵力,消耗在令人生厭的列宁格勒城市巷戰中,很明顯,蘇聯的守軍要比德軍更熟悉這個城市的地形,打巷戰他們不是對手。再者,把机動性很強的德軍裝甲部隊放在巷戰中,也難以施展手腳。

  但曼施坦因也不能相信希特勒所許諾的,只需派德軍第8航空軍對城內恐怖轟炸,蘇聯守軍就會在德國空軍威力強大的“斯托卡”式俯沖轟炸机下面完全崩潰。就對列宁格勒進行戰術轟炸的問題,曼施坦因特地請教了德軍第8航空軍有經驗的指揮官里希特霍芬將軍,里希特霍芬將軍對元首的這一許諾也是頗不以為然。

  不久,席勒的名言也就應驗了。蘇軍看到德軍在列宁格勒地區中的增兵,就采取了先發制人的打擊。8月27日凌晨,曼施坦因司令部東側,傳來了激烈的槍炮聲,緊接著德軍第170師送來戰報,說蘇軍對德軍第11軍團的東側的第170師發動了一次攻擊,迫使剛剛到達、立足未穩的第170師過早地投入戰斗,過早地進行了戰役展開。另外前沿觀察哨不斷報告,城內載滿各种補給品的車輛駛來駛去,很明顯地可以看出,蘇軍正在加強城內的補給。

  9月4日,正在焦急地等待前線消息的曼施坦因,突然接到了希特勒從芬尼特沙元首大本營親自打來的電話,委派曼施坦因負起列宁格勒前線的全面指揮之責。希特勒已經聞听此時德軍第18軍團的單薄正面被蘇軍突破的消息,他命令曼施坦因用攻勢行動來消滅突入德軍陣地的蘇聯紅軍,恢复局面。

  曼施坦因接到元首的電話之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從軍事指揮的觀點,一方面要保證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對列宁格勒城突擊勢頭,另一方面還要預留足夠的兵力防止蘇軍在德軍薄弱的部分制造麻煩。兩害相權取其輕,曼施坦因只好讓參謀人員把進攻列宁格勒的計划擱置起來,全力鞏固德軍的攻擊出發地域。

  接管了德軍列宁格勒前線的指揮權之后,曼施坦因對當前所面臨的局勢作了審視。蘇軍在列宁格勒東北方向,沿鐵路線已經在第18軍團的正面上突破了一個寬約5英里的缺口,并深入德軍陣地約8英里。曼施坦因決定用自己的第11軍團——在攻克了克里米亞之后,已經得到了休整和補充,可以說是新銳之師——的兵力阻止了蘇軍的繼續突入。

  第11軍團果然不負曼施坦因所望,經過激戰,到了9月21日,蘇軍突入德軍陣地的兵力被第11軍團所屬的第30軍和第26軍從兩翼切斷。列宁格勒城內的蘇軍企圖營救陷在德軍陣地中的部隊,都被打退。

  被陷在德軍陣地內的蘇軍,憑借著熟悉的地形和當地茂密的森林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軍想吃掉這支雖然已經折斷但鋒芒未失的蘇軍精銳部隊,簡直是談何容易。万般無奈,曼施坦因只好調集了原本打算用于攻擊列宁格勒堅固城池的大炮,加上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軍飛机的轟炸,晝夜不停,几天之后,直到把蘇聯紅軍堅守的這個地區森林削成了荒原,這才解決了戰斗。

  蘇軍的抵抗十分英勇,而且蘇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發揮了很大作用,軍團作戰參謀把德軍從陣地上繳獲的一位蘇軍已經陣亡的團長的日記交給了曼施坦因,從中看出了蘇軍中的政委是如何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中,維持已經陷入絕境的紅軍士兵的士气,這樣做也許近乎殘酷無情,從局部來說,這些頑強的抵抗也許是無益的。但從全局來看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挫動了德軍的銳气,使本該用于攻城的部隊過早地投入使用。

  1943年10月22日,完成了使命的、陷在德軍陣地的部分蘇聯紅軍終于停止了抵抗,戰場上沉寂下來。

  曼施坦因命令通信處長起草了給最高統帥部的情況報告:經查明,此次蘇軍投入了1個精銳軍團,共有16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和5個裝甲旅投入這次反擊,其中的J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和4個裝甲旅在包圍圈中同歸于盡,此役共俘虜蘇軍1.2万人,蘇軍死亡的數字還要大得多。在武器裝備上,繳獲火炮300余門,迫擊炮500門,擊毀和俘獲蘇軍22N輛坦克。

  另外還向元首報告,德軍第11軍團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不僅是在兵力上,而且原來決定用于列宁格勒的彈藥也被消耗掉不少。顯然不能馬上冉發動一次對列宁格載的攻勢了。

  曼施坦因在這個報告中,寫進了自己的意見:第11軍團指揮官認為,經過此役之后,前線的德軍部隊如果沒有适當的休息和補充,是決不能進攻列宁格勒這一堅固設防的城池的。

  在等待最高統帥部回音的時候,整個列宁格勒前線除了雙方偶爾的炮擊,不再有激烈的戰事,戰場呈膠著狀態。

  曼施坦因的親隨副官斯皮赫特中尉,跟隨曼施坦因多年,是個体貼人意、性格開朗、手腳勤快的小伙子,曼施坦因對他很是看中。正在焦急等待回音的曼施坦因,突然接到了斯皮赫特中尉喪命的消息,不禁大吃一惊。

  原來曼施坦因本想栽培一下這位年輕的中尉,但一直苦于沒有机會。最近一個階段,斯皮赫特中尉在司令部中無事可作,總是想積累些戰功,曼施坦因就派他到德軍第170師去參加涅瓦河上局部的戰斗。這本是一團好意,斯皮赫特中尉在克里米亞的時候,也曾參加過該師的戰斗,對這個師的上上下下比較熟悉;再說,這個地區只是局部的戰斗,該師的指揮官自然不會把軍團司令最為寵信的人派到最危險的地方,想來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沒想到,這一團美意反而送了親隨的性命,在參加了几次戰斗之后,斯皮赫特中尉倒也無事,但在返回軍團司令部的時候,這個可怜的中尉因為中途飛机失事而送了性命。

  10月25日,曼施坦因為斯皮赫特中尉舉行了一個簡易的戰地葬禮。雖然在戰場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德國士兵死去,但畢竟不如身邊的人這么直接、這么關切,因此他的死對曼施坦因來說,打擊頗大,他那悅耳的笑聲,宛若歷歷在耳。這是在曼施坦因的駕駛員納格爾之后,在東線戰場上第二個喪命的親信。

  在斯皮赫特葬禮之前,曼施坦因恰好要飛往設在芬尼特沙的德軍最高統帥部,去接受元帥的權杖,身邊沒存了斯皮赫特中尉這位貼身副官照料他的生活,曼施坦因确實感到不便。

  “這孩子要是看到我手持元帥權杖、身穿元帥禮服的樣子,不知會多么地高興!”曼施坦因坐在專程接他前往元首大本營的飛机中,望著舷窗外掠過的團團浮云,暗暗地想。

  在晉升元帥的儀式上,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禮遇有加,當著眾位將領的面,希特勒特別對曼施坦因統領的第11軍團在克里米亞的戰績大加推崇,對第11軍團的作戰表現,深表贊許。

  授銜儀式結束之后,看看希特勒心情比較好,曼施坦因趁机向希特勒提出部隊休整的問題。曼施坦因向元首陳述,在俄國前線的步兵必須得到休整,自從俄國戰役開始以來,前線的德軍各步兵團從來沒有准時得到過補充的兵員,步兵常用不足額的兵力去進行戰斗,其結果是每次戰役越拖越長,戰斗部隊的實力也就消磨得越厲害。

  曼施坦因說這番話是有感而發。他已經從這次參加授銜的其他將領口中得知,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德國空軍正在著手組織22個所謂“空軍野戰師”,要從戰斗勤務部門抽出約17万人來。這多半是那位胖子戈林的主意,希特勒向來對這位繼承人的要求寬宏大量,不管是在經費和人力上都是如此。

  据曼施坦因這班陸軍將領來看,當務之急是補充陸軍一線作戰部隊。如果是空軍果真有17万人可以抽調,這些剩余人力早就應該充實陸軍的第一線。現在希特勒卻同意把這17万人集中編成空軍的私房單位,來供地面戰斗之用,未免舍本求末。

  如果元首在1941年的秋季中,使用這些人員來補充陸軍各師,使其保持充足的戰斗實力,則在1941年到1942年之間的冬季中,許多因兵力不足而引起的危机就可以平安渡過,不必那么捉襟見肘了。

  陸軍的高級將領們認為,現在元首同意把這些优秀的部隊編成空軍的陸戰師,實在是一种愚蠢的行動。這些原本屬于空軍的勤務人員,在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獲得必要的地面戰斗訓練和与其他部隊合作的經驗。而空軍本身,又從哪里去尋找适合地面作戰的師長和團長呢?

  曼施坦因在与希特勒的談話中,對于上述的問題都加以詳細的分析。希特勒故作很認真的樣子,听取了曼施坦因的意見,但卻堅持說,他對手這個問題已經做過充分的考慮,所以并不准備改變他的決定。

  曼施坦因還不死心,在离開元首大本營之前,曼施坦因又以備忘錄的形式,再次提醒希特勒,請元首注意一下陸軍的人員裝備補充問題。

  曼施坦因這一奢望是注定不會成功的。不久,中央集團軍的前作戰處長——一位与希特勒的侍衛人員和戈林手下的人都有交情的德軍上校——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确實是戈林要求編成空軍獨立師,戈林宣稱,他不能把他的空軍部下交給陸軍,這樣他不放心,因為空軍都是在國家社會主義的精神中培養長大的,而陸軍中卻還有牧師,而且陸軍軍官們都還受著帝國時代的傳統精神支配。戈林早就冠冕堂皇地告訴部下說,空軍也必須為國家社會主義事業做出犧牲,不應讓陸軍專美于前,這些理由竟然說服了希特勒。

  不過曼施坦因离開大本營芬尼特沙之前,希特勒還是對曼施坦因撫慰了一番。

  “我的元帥,您在列宁格勒的任務就快要結束了,我將把您的軍團司令部派到我們中央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去,因為我已經得到情報,蘇軍有在中央集團軍地區發動攻勢的跡象,我們必須提前發動一個攻勢來阻止它。”

  希特勒停了一會,看看曼施坦因有何反應,接著又用沙啞的聲音說,“假如我的大本營遷离開了芬尼特沙,則元帥您將奉命代替我,來指揮德軍A集團軍;您是最合适的人選,請您務必不要推辭!”

  自從原來的A集團軍司令利斯特元帥,因為与希特勒意見不合而被免職之后,希特勒一直自己兼任這個集團軍總司令;曼施坦因客套一番后,便告辭出來。

  在回到列宁格勒前線的最后几天中,曼施坦因還沒有盼到德軍A集團軍總司令的委任狀,卻先接到了一份陣亡通知書。

  不知誰又死亡,且听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