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公元1672年,暮春時節。 陰雨連綿的江南。 正值梅雨時期,老天爺好像發了邪,不斷頭地儿只是下雨,或淅淅瀝瀝,或飄飄洒洒,不是濃云重霧,便是瀟瀟冷雨。 凄楓苦竹在冷風中搖曳,杜鵑無雙在細雨中哀鳴。 新修的通往京都的驛道像一條泥龍,蜿蜒伸向遠方的雨帘。渾黃的泥水從田里流到農民冒雨培起的水渠,再流進塘溝,攜裹著的草根、樹葉、瓜皮打著漩,泛起陣陣白沫。 就在這雨霧迷濛之中,傳來了無規則的嗒嗒馬蹄聲。 一支由四人組成的馬隊,正順著泥泞的道路前進。看這一行人全都渾身濕透,衣服緊貼在身上,揮動著有點僵硬的手,揚起水淋淋的馬鞭,拼命地抽打著馬儿。那似乎早已有气無力的馬儿,在主人的抽打下,搖晃著尾巴,無奈而吃力地跑著。馬隊中有兩匹還馱著箱籠,沉甸甸地隨著馬深一腳、淺一腳的奔跑而上下顛簸。 其中一位男子,武官打扮,三十來歲年紀,身披黑色頭篷,面容英俊,壯怀激烈,顯然是馬隊的首領。他望著這雨泣風寒、悲鳥號木之狀,又望望泥猴似的人和馬匹,眉宇間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怨恨難消的沉郁之气。 他深知肩上的重任。他既帶著王爺稟呈皇上的密文,又有賄賂京官的珍寶,稍有疏忽,便會人頭落地,甚至誅連九族……一想到這,他禁不住渾身顫抖。 “千總大人,往前就是漢水。” “還有多少路?”馬隊中為首的那個男子問道。 “頂多再走半個時辰!” 被尊稱“千總”的那位男子,用手拉了拉衣領,又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看了看鉛似的云空,握緊短鞭,大聲對身后的隨從們道:“加快速度,馬不停蹄,天黑前過江!” 言罷,他一記響鞭,劈斷雨絲,那馬負痛而起,“灰——”一聲長嘶向前竄去,眾隨從也不敢怠慢,紛紛揚鞭催馬,濺起的泥水噴向遠處。 馬蹄的足跡隨著泥泞的道路延伸…… 誰又知道,這支馬隊是平西王吳三桂派出的特使。 吳三桂放出一只信鴿,想試探一番。 自上次康熙召見,吳三桂稱病未赴以及吳丹云南探密以來,各种消息又紛至沓來,傳入昆明王宮,种种跡像表明:少天子并未放松撤藩事宜。 吳三桂自然不會無所反應,他不想讓對方總是搶占先机,陷自己于等待挨打境地,他也在絞盡腦汁,思謀對策。 這天,在庭草交翠,華貴的王府大廳里,吳三桂身著精致的暗花香云紗便服,端坐在那張紫檀木鏤花的椅子里,微閉雙目,左手指輕輕的敲著茶几,發出又輕又緩的聲響,似在蓄養精神。在他對面椅子上坐著的耿精忠卻正在滔滔不絕地說著什么。 耿精忠是昨天深夜到的昆明,今天一大早就到平西王的府邸拜望。他在向吳三桂敘述著如何依照尚之信的計策,到達京師,如何被皇上召見,又如何回复皇上的問話及從額駙那里打听事情的全部經過,接著又說了自己對目前局勢的一些看法。 吳三桂依舊神態如初,不動聲色。可是耿精忠卻知道吳三桂心里正在刻意盤算。他想听听吳三桂的真實想法,可吳三桂卻一直微閉雙目,悠閒地用食指敲著茶几。耿精忠有些耐不住了,他呷了口茶,清了清嗓子,正欲再開口,就見吳三桂直了直身子,一雙兀鷹般的雙眼閃爍著傲睨万物,躊躇滿志的神采,他騰地站起來,像是對耿精忠,又像是對自己,說道:“好啊!既然小皇上咬住不松口,我可以把總領云貴兩省的權力交給他,遂了他的心愿。”言罷哈哈大笑,露出一付春風得意,瀟洒從容的神情。 耿精忠听了吳三桂的這句前言不搭后語的話,便追問道:“世伯!此話當真,我們辛辛苦苦經營的天下,就這么白白地拱手送人,這未免……” 沒等耿精忠說完,吳三桂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手捻著唇上的兩撇山羊胡子:“哎,世侄真是個死心眼的人啊?” “世伯的意思我一時還真難以明白。”耿精忠眨了眨雙眼,不禁迷惑地問道。 “自己打下的江山豈能輕易送人?我的意思是僅把總管云貴兩省的民政權上交,小皇上准奏,非但不能減弱咱們的實力,反而讓世人覺察到他們意欲撤藩的真實打算,而且朝中也有不少咱們的人,朝野上下定會輿論動蕩,君臣离德,民心相背,以后咱們起事就會出師有名了。”吳三桂臉上露出十分的愜意,接著又道:“如果皇上不准奏,則必須有個正式回复,自然免不了嘉勉一番,請咱們繼續執政,那樣正好大長了咱們的志气,勢力大增,還怕朝廷不成?” 耿精忠以為吳三桂是舍不得云貴這塊地盤的。現在看來果不其然,于是便壓低了聲音說道:“佩服!侄儿我眼光淺短了!只想這云貴,那大江南北不比這云貴大嗎?要想擴大地盤……”說到這儿,耿精忠用手在空中划了一個大圓圈,接著又道,“還非得走世伯這條路!就只怕皇上不進圈套呀!” 吳三桂搖了搖頭說:“哼!不信他小皇上有三頭六臂,這次定讓他老鼠進風箱——兩頭受气!咱們恭候佳音好了。”說完,轉身朝廳外喊道:“來人哪!” “來啦!”隨著應聲進來一個近侍,“大人有何吩咐?” “吩咐下去,今日午時安排几桌上等宴席!” “是!”侍者轉身欲走,吳三桂又叫住他說,“慢!你再去前面問問,怎么劉玄初還沒請來?” “啟稟大人,劉玄初老先生早就在前廳駕候多時了。” 吳三桂一听此話,便有些惱火,厲聲喝斥道:“怎么不早請進來!” “方才我見兩位大人正在說話,所以未敢惊動。”侍者怯生生地埋下頭去。 “畜牲!還不給我快快請進來!” “是!”侍從急忙轉身退了下去。 吳三桂剛進里廳衣畢,就听門外傳來了腳步聲。隨后,門帘掀開,一個年近六旬的老者被引了進來。這個瘦小的老頭儿穿一身青宁麻儒服,頭帶褶角儒巾。一把齊胸的胡須雖然已經花白,但兩只小眼睛卻十分明亮。臉上一道一道又粗又深的皺紋,像是風干的桔皮。此人便是十七歲既入吳家幕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劉玄初。 吳三桂素來敬重劉玄初,兩人說了几句客套話,便把劉玄初讓到上座,自已坐在下手。一來劉玄初的年紀大,二來劉玄初又是個資歷深長,聲望卓著的功臣舊勳,再有吳三桂在官場上總假惺惺地裝做十分謙恭,所以劉玄初坐了上席,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上茶!”吳三桂朝外廳喊了一聲,又轉過臉來說道:“今日請先生來,是想請教一下先生對目前局勢的高見,小皇上賜槍的事,恐怕您已經耳聞了吧?” 劉玄初兩只眼睛一閃說道:“多煩尚喜老弟已經告訴我了。” 吳三桂一邊讓茶一邊道:“這件事不簡單呢!誰不知道王輔臣是我的得力干將?小皇上欺人太甚,越發狂妄了,我們不得不有所行動,若再不打打他們的气焰,恐怕……”吳三桂說到此,禁不住連連搖頭。 經過一番力陳利弊,劉玄初最后提出了一個兩可的方案,他說:“我們應該內緊外松,加緊准備,如果方便的話,王爺可以故意拋出一官半職看皇上如何處理,藉此辨其心机,想必他們也不會難為王爺——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多半歲入拿來給了我們,又要打腫臉充胖子,免捐收買民心,還要治河,哪有錢來打仗?民心也不穩,黃淮決口災民遍地……” 劉玄初一席話說的情真意切,一語中的有如一團烈火,直燒得耿精忠熱血沸騰。他沒想到劉玄初這老頭子會有此打算,看來吳三桂稱帝是十拿九穩的事了,這樣一來,自己想借助吳三桂擴大實力地盤的夢想就會不難實現。他很想對劉玄初談談自己的主見,可又一想,那只是放屁添風,話到嘴邊又縮了回去,只是微微笑了笑;說道:“先生所言极是,同王爺所想如出一轍!今后怎么辦,全憑王爺決斷吧!” “此舉真可謂一箭雙雕!”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呷了口茶,心里暗想,“內里的奧妙縱令子房諸葛再生,也不可能參透內中玄机,更何況當今朝內的這些碌碌之輩。” “就照我的意思擬旨。”吳三桂吩咐手下人,抬頭一看天時不早,進道:“劉先生、耿世侄請赴午宴吧!” 于是,三人一起有說有笑地朝偏殿走去。 于是,這才出現上面那一支馬隊的情形。 吳三桂向朝廷上奏,請求免去他兼領云貴兩省總管的民政權,其推托理由是“年邁体衰,力不能支,恐誤國誤民”。 奏折很快傳到京城。 康熙信步在坤宁宮檐下走動。夕陽西下,金紅色的陽光涂抹在紫禁城這一片雄偉的建筑群上,使它們更加金碧輝煌。一群鴿子從殿頂飛過,清脆的鴿鈴聲直逼云霄。康熙目送鴿群消溶在風日晴朗的淡紫色天空,不覺精神為之一爽。 回頭想想吳三桂的奏折,他笑了。 吳三桂終于行動了,開始正式試探了。 康熙并不糊涂,他在權衡利弊,冷靜思考。 云貴兩省政務總權僅是吳三桂權力的一小部分,縱然免去,對吳三桂來說也是無關痛痒,非但不能減弱吳三桂的實力,反而因為許多人不明白事情的症結与詳情,引起朝野上下輿論紛爭,說不定還會引來許多大臣攔阻,為吳三桂說話。但若不免兩省總管之權,那也必須向云南有所交待,嘉勉一番,請其繼續執政。那樣一來,豈非大長吳三桂志气,使他更加驕橫,也會驅使更多的官吏去巴結他、依附他,從而使其勢力如日中天,使朝廷反倒孤立被動,難以同其抗衡…… 同意不宜。 不同意也不宜。 康熙思謀良久,難以斷定。 魏東亭呈送的通封書簡里共有兩份奏折,康熙順手拿起一份,其中的意思他是清楚的,上次地震使得太和殿塌坍了一角,遂下詔命即刻修复,戶部尚書米思翰竟抗旨不辦、說是庫中無銀。這件事自然是要派人清查一下的。看完后,將它放在一邊,又拿起另一份看時,不禁一怔,原來竟是伍次友的親筆折子!這是他半月前寫的,康熙瞧著折上端正的小楷字体,心里不由一陣興奮。 康熙從伍次友受業整整四個春秋,耳儒目染,對其筆跡自然是熟悉不過的了。康熙的窗課都是用這种字体批改的,或圈划、或勾紅,伍次友總要一絲不苟地批加評語,如今這親切的手跡又重現在眼前,見字如見人,真有久別重逢之感。看著看著,他竟情不自禁地小聲讀了起來: ……臣以為四方不靖,當先以安內為要。不能定民,不可言靖藩;不能聚財,不可言兵事。東西波興,天下振蕩,則西北邊患彌甚,實難驟然蕩平。 見事不疑,疑事不為,詳慮而行后,則事鮮有不克之理。吾主乃天下圣君,當自有明斷。 臣一管之見,一得之遇,敢不由陳于陛下?臣本疏曠散人,游歷江淮、講學山東,觀士子之心,似已翁然向化,當勉心盡意,廣羅人才,荐賢于廟堂,為吾主大業,竟奉綿薄之力。 久違圣顏,時念不忘,對此孤燭昏焰,草章遠呈,能不潸然涕下…… 今有邪教鐘三郎,其教眾造謠啟釁,煽動人心,志在不測。此間甚猖撅,未審京師若何?于此類案,臣以為吾主當鎮之以靜,明查暗訪,一鼓蕩盡,則心自定矣。 再看下邊,還有几行小字: 另,臣竊以為處置与三藩關系之方略,應遵循:不招不惹,外柔內勁,蓄而后發,忌不可太上,也不可太下。 伍次友頓首又及 康熙讀著,淚水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自己的這位授業恩師,才真正夠算得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啊!怕別人瞧見自己失態,康熙悄悄拭了淚,轉身問魏東亭道:“近來京師謠言甚多,你可听到些什么沒有?” “有的。”魏東亭略一思索答道,“那都是些不經之談,臣已出諭嚴禁——” “講!”康熙厲聲吩咐。 “喳!”魏東亭忙道,“多是小儿歌謠—— 道士腰里兩個錘,火木水土向金歸。實心啞子騎白虎,北京城里血如水。” 魏東亭一邊背,康熙一邊緊張思索,听至此抬頭問道:“据你看來,這些童謠因何而起,又指的是什么?” 魏東亭急忙跪了叩頭道:“臣實在學陋識淺,未敢直陳。” “這倒奇了,据情實奏有什么干礙?”康熙一笑,“不管是什么,只管說。” “是——這指吳三桂。” “何以見得?” “‘道土腰里兩個錘’”魏東亭解釋道,“‘道’者‘倒’也,把‘士’倒過來寫,成一‘千’字,腰中兩個錘是兩點,合成一個‘平’字。火木水土向金歸,按火向南、木屬東、水屬北、土屬中央,都歸于‘金’;而金乃西言之气,暗指西言當主天下當亡。‘亞’字中心是空的,現在說‘實在啞子’,正是一個‘王’字,湊成了‘平西王’三個字。東青龍,北玄武,南朱雀,惟西為‘白虎’,合起來便是‘平西王騎白虎殺進北京’。這‘血如水’便是‘殺’的意思。”說完叩頭道:“這不過是臣妄自臆斷,未必能揣對謠言真意……” “你說得對,”康熙沉吟一會,點頭贊同道,“這首童謠确實是指吳三桂,但吳三桂与朝廷思結情困,斷無造反之理,想必是不軌之徒眾中間煽惑——但身為人主,也不得不有所防范,事事要考慮周全啊!” 魏東亭膽怯地瞥了一眼康熙。對這主儿,他是忠誠得不能再忠了,但時而敬、時而怕的感覺還是不斷地縈繞在心頭。他覺得康熙像一潭明淨的水,觀山色湖光令人陶醉,但你若真的跳下去,又會覺得深不可測。想到這里,魏東亭挺了挺身子,神色庄重地說道:“請万歲放心,雖然‘鐘三郎’教行蹤十分詭秘可疑,但臣下一定竭盡全力查清此案,提拿奸徒……” “這件事就暫時說到此吧。天已遲了,你可以跪安了。”康熙站起身來,毫無倦意,精神高度亢奮。再一次返身拿起恩師的密折,琢磨著上面加點字的深刻含意,心胸頓時豁然開朗,上前一下子打開窗戶,讓春夜的涼風吹拂著急速運轉的大腦。 一條良計逐漸孕育成熟。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少年天子康熙居然老謀深算,將奏折留中不發! 所謂留中不發,即留在皇上辦公桌上,不批示,不交有關部行辦理也。皇上只要將奏折一批,往尚書衙門一交,這批示就很快變成及時下達;接旨者就要按旨交接手續。 留中不發,就是泥牛入海無消息。 康熙此舉意圖給詭計多端的吳三桂一個高深莫測的感覺。 不表態,任你去想,也許忍耐不住了就會有新動作。 与其小動打草惊蛇,不如不動。 朝廷与三藩表面上依然是一團和气,一切矛盾都沒有公開。不動、不發,朝臣們想替吳三桂說話,也不好張口——你就知道皇上會同意撤平西王兩省總管? 光陰恍惚,轉眼就是一年。 康熙始終沒有批下奏折的回文。 想給吳三桂幫忙的京官們,狗咬刺猥——無從下口。 吳三桂感到若再上疏強調這件小事,似乎反倒顯得有虛,于是就來個你不發,我就不詢不問。 雙方就這樣僵持著,誰都沒動。 這是進攻展開前短暫的沉寂。 這是火山爆發前片刻的平靜。 沉寂,暗藏著無限殺机。 平靜,蘊育著惊人的力量。 終于,吳三桂再也耐不住了,他覺得再也不能這么曠日持久地對峙下去了。 他今年已60多歲了,如果這件箭在弦上的大事一再推遲,說不定那個大夢就永遠也不能實現了。所有的積累与准備都會在遷延中付之東流,壯志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磨掉。何況孫延齡与王輔臣身領重兵,雖對自己表示忠心,但康熙又是聯姻,又是賜槍,也有被爭取過去的可能,而一旦失去這兩人的鼎力扶持,自己則是孤掌難鳴,難以同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翅膀漸硬的康熙相匹敵。不行,必須有所行動,強迫朝廷表態,尋机起事,不管少天子是何態度,他都會找到成為正義之師的理由。 怎么逼呢? 連日來,吳三桂臥不安席,食不甘味,眉頭緊鎖,愁緒万端。自去年上疏以后那种憂喜摻半,舉棋不定的心情完全被絕望和惱羞成怒所取代。 吳三桂坐在后花園偏殿中閉目養神,下人送上來一盅蓋碗茶,他順手端起,輕掀泥蓋,眼睜睜地看著那飄飄的熱气;自康熙小皇帝登基以來,朝廷和他為難之事又一件件地翻上心頭。他那顆煩亂的心,就像被無數個滿刺的松球滾扎著一般。 他怔怔地捧盅半晌,才又輕軟地吹開漂在水面上的茶梗,微微啜了一口。他的眉頭倏然皺成一團,竟覺得這茶比起往日業似有云泥之差的苦澀。 吳三桂曾長期駐守北方,他對岩味的烏龍、水仙,溪味的极品毛尖、山青峰等名貴的山茶,全無興趣。這些清苦的濃汁,實令他難以下咽,那如北國的香片使人提神。他以為是下人搞錯了,正欲發火,忽有一縷馥郁的香气鑽進鼻中,他才悟到是自己口苦舌干之故。 他把茶盅放回案上,才猛然想起他已傳令劉玄初、夏國相、胡國柱等人前來商議逼宮一事。他心中又燃起一絲希望之光 平西王府密室里的燈光徹夜不眠。 搜腸刮肚,絞盡腦汁。 几天之后,一小隊騎兵護送高參方獻廷向廣東方向馳去。 方獻廷此番廣東之行,是前去与尚之信密謀的。 尚之信并非簡單人物。他自幼心智聰慧,体格健壯、又是長子,深受王爺的寵愛。只是性格粗野倔強,時常做出一些荒唐越格之事。后隨其父平南王尚可喜率兵征戰,英勇過人,敢打敢拼,立下不少戰功,因此順治時曾被封過与公爵同等的將軍職務。 及至19歲時,尚之信作為人質由廣州來到北京從此借酒澆愁,生活放蕩,逐漸染上酗酒嗜殺的惡習。素常生活清淡無聊,于是便坐則輒飲,飲則輒醉,醉則輒殺人取樂。深宮靜寂,無以解醒,即摘其佩刀亂砍亂刺,宮中侍者連同寵仆艷姬,常常被弄得頭破血流。有一次他同七弟和碩額駙尚之隆一起開怀暢飲,喝得酩酊大醉,猝然拔刀猛扑向其弟,侍從急忙上前扑救,幸虧及時阻攔,尚之隆才僥免于難。和碩公主得悉后,奏告皇兄,順治帝勃然大怒,諭令嚴懲其罪……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時,尚可喜上書請求將其子尚之信由在京宗管派到廣東佐理軍事要務。尚可喜治軍較為忠厚,人亦少心計,駕馭部下蠻兵悍將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尚之信得到康熙同意,便南下廣東奉欽命佐理軍務,他以极其野蠻殘酷的方式治軍,將吏畏懼只得俯首听命,不敢稍違其意。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雖然環境改變了,但尚之信的暴虐本性不僅未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小則鞭韃,大則殺戮,專橫跋扈,罔利恣行。父親稍加過問,就不高興。為了擺脫其父的干預,竟不惜万金營造別宅以自居,以便號令自擅。他對其眾多的弟弟,經常加以排斥和謾罵,左右僚屬及諸姬妾日常向老王爺哭訴。尚可喜雖然心里著實惱怒,但考慮到尚之信乃嫡親長子,且又喜愛其才,故終不忍刻意責備。 尚之信總理廣東藩事后,嗜酒嗜殺,縱狗食人不說,竟連老子也不放在眼里,一次尚可喜派官監傳他有事,他竟指著這個官監的肚皮說:“此中必有奇貨。”說著說著,就用刀戳開了這個官監的肚子。尚可喜聞訊,直气得一口气上不來昏死過去。 尚可喜本已年邁,是清軍入關的老一代將領。他本意為減輕自己的壓力,鞏固廣東權力,才請求將儿子調來,以圖他將來世襲父職順利接手,卻沒想到儿子竟如此奢侈、凶暴、淫亂,以至朝野口碑极差,不禁心灰意冷,想限制劣子,卻為時已晚;想管教儿子,又無能為力,反倒成了一個受人挾制的無用老人。 尚之信卻頗為權變,外鈍內精。審時度勢他采取与其父截然相反的對外關系,一改以往与平西王不相往來的疏淡關系,和吳三桂、耿精忠打得火熱。一則,他可以借吳、耿勢力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實力;二則,三藩利害相連,若結為一体,進可以圖謀大事,退可以使朝廷不敢輕動,他与吳、耿一拍即合。如是廣東一應政務,不分大小皆由尚之信審視、決斷而行。其父尚可喜撒手不管,也樂得逍遙自在。 尚之信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風流鬼。廣州方圓几十里,只要他得知哪個婦女姿色秀麗,不管是官眷還是民女,便一定設法弄到府中供其淫樂,因此不知糟踏了多少良家女子,就連被他看中的宮女也不肯放過,常常向其父平南王點“借”宮女“侍宴”。家中常常養著几十名有美色的妓女和尼姑,終日淫戲不止。 這天,尚之信正在后宮的大廳中,笑眯眯地坐在上首席面上捧樽暢飲。兩名美貌歌姬在他身旁把盞,妖聲戲酒。但見兩名絕頂美貌的年輕美姬,一個艷如西施,一個嬌如飛燕,千妍百媚,顧盼有情,一顰一笑都是動人神魂,她們是尚之信花費重金新近買來的,初來乍到,便深受寵幸。 又見數十個舞女隨著鐘鼓鐃鈸和絲竹管弦的樂聲,輕揮衫袖翩翩起舞,紅裙翠衫繞轉飄蕩。婉囀的歌喉,嬌聲唱起《好時光》。 尚之信色眼迷离地笑著,心花怒放,一邊同身旁的美姬調笑,一邊用一只手摟著左邊美姬的腰肢,把另一只手伸到下面去掐右邊美姬的大腿。 “哎呀,好疼,大人的手可真狠!” 美姬嬌嗔地叫了一看,趁勢將身子倚在尚之信身上,哧哧地笑著。尚之信不禁笑逐顏開,把兩名美姬一齊摟進怀里,“嘻嘻!我的小乖乖,可要莫負好時光!” 這時一親兵來到廳前,傳報說:“門外有一陌生人,求見大人!” “混蛋!什么屁事,不知道老子在忙著什么?”尚之信轉過頭來厲聲喝罵。 “攪了大人的興,小的該死!”親兵嚇得滿臉虛汗,囁囁哆哆地又道:“那人自稱是平西王的手下……” 尚之信身子一愣,忙將手中的歌姬向旁邊一推,一個巴掌打在親兵臉上怒斥,“蠢才,為何不早說,快不請進來!”徑自向內廳走去。 少頃,那陌生人被帶進廳內,來人參見尚之信畢,還未等尚之信發問,只見那人從怀里掏出一封密信遞了過來。 尚之情接過密信連忙拆開,展信一看,他的眉頭皺了起來,看完一遍,他又從頭到尾細細地看了一遍,轉身對那陌生人道:“你是……” “小人是平西王手下的謀士——方獻廷,家父原是明朝遼東巡撫,与平西王同時起事,你我還是叔侄輩份呢!” “噢!小侄實在不知,多有失禮了。”尚之信深施一禮,忙讓人給方獻廷搬來椅子坐下。 “之信賢侄,平西王命小人一定要親自把密信交給你,”方獻廷停頓一下,又道,“目下事情已很微妙了,此次前來是代平西王与賢侄策划一件大事。” 尚之信沒講話,他在靜听。 “目下需使朝廷對三藩有個明确態度,而且是公開的態度。我們就會因此而有正當的起事理由,方好從此號召天下。去年平西王的請撤云貴總管的奏折本意也在逼皇上講話,卻落個泥牛入海。這個小皇上心机很深啊!現下平西王之意,是繼續試逼,是以与賢侄相商……” “怎么逼?平西王怎么想的?”尚之信想先知道吳三桂的謀划。 “平西王欲請賢侄做先,出面規勸老父上書,請求免去他的王爵,由你襲爵鎮守廣東……朝廷如何對待平南王,將立見分曉,如此,我們可以選定時机了……” 尚之信沉思半晌,點頭道:“好,這件事就交給我來辦吧!” 因為此舉對尚之信的利益极大,他目前雖有實權,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若朝廷將平南王由他襲職,那將可以大展其志。再說,老父親确實已是閒暇人一個,辭藩別人也會認為事屬自然。 早已被部屬的不滿和家庭的不睦弄得焦頭爛額的尚可喜,每每回首往事,便悔恨不已。他恨自己無能,竟受親生儿子挾制,但卻無計擺脫,大權旁落,權勢盡失。他覺得与其在此受气,莫若率少子及左右親信歸耕遼東恰養天年,朝廷大喜、君臣父子之好則可兩全其美,剩下的事,由他去吧…… 在儿子強迫規勸下,尚可喜同意上書辭王。 公元1673年1月,康熙十二年二月,一封奏折飛到京城:平南王尚可喜告老,請求以長子尚之信襲任平南王之職,鎮守廣東,自己則還鄉養老。 一石激起千層浪。 撤藩的序幕終于拉開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