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荊州素稱長江咽喉。 咽喉者,上下之關卡也。 荊州是長江天險的大鎮。長江之所以成為兵家龍門,荊州扼守龍門要道是重要原因。据守荊州,既可以威脅江南,亦可以北進中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隆中對對荊州有最精當的說明: “……荊州北据漢,沔(二水),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則大事可成……” 荊州的重要,吳三桂認識到了,但不到位,還認識的不夠,所以只守南岸,沒有在攻取湖北時奪取荊州。那時,他要奪荊州很容易,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 康熙對荊州的重要性認識得最清楚。他對勒爾錦直接下令,命重兵扼守荊州要地,而且還越過勒爾錦,直接指令前鋒統領頃岱率精騎五万鎮守荊州。 惟獨清軍統帥勒爾錦沒有認識到,所以錯過渡江的机會。 吳三桂和勒爾錦都是沙場宿將,為什么認識不到荊州的重要? 康熙年僅二十歲,從未經歷戰爭,為什么能一眼認准荊州的重要性? 不排除謀士的作用。 但誰沒有謀士? 這就是一种戰略認識能力与戰略決策能力,它与戰場那种戰役認識能力是有區別的。它要求眼光更有全局性,更有深遠性。 勒爾錦是個圖有虛名的親王。他在滿州旗將中,被人們稱為儒將,因為他平常頗喜歡兵書戰策,頗喜歡談兵論戰,有時表現得挺有見識。吳三桂起兵連天卷地而來時,清朝中央找不出一名資深望重的統帥,尤其是王爺中找不出。于是,康熙選擇了勒爾錦以統帥身份率軍開赴正面戰場。 勒爾錦年已六十開外,在他心目中,康熙皇帝從未打過仗,指指划划,樣子而已,還能真听?他從不將康熙的軍事調遣放在眼里,也不將有識之士的建議放在眼里,只是我行我素的按自己想的去做。 勒爾錦想什么呢? 首先是他畏懼吳三桂。 他是滿洲入關老將,与吳三桂同輩人,親眼目睹了吳三桂從關東直入中原,又橫掃大半個中國的雄偉業績。他深知吳三桂的戰場膽識与才能,認為面對吳三桂這樣的統帥不能輕舉妄動,而宜于以守為攻。“避其銳气,擊其惰歸”,他搬用了兵法上的一句格言,只要吳三桂不打過長江,時間長了他就要敗。 所以勒爾錦對康熙催促作戰的命令不聞不問,一味駐守荊州不出。 吳三桂則不但隔江對壘,而且派出了他新訓練出的水師。 那天,天气晴朗,長江上空万里無云。 “傳令,水師從洞庭湖入江,攻夷陵!”吳三桂派出三騎傳令。 荊州在元明清三代,即今日的江陵城,作為一個州,它在西漢時代曾包括湖北,湖南兩省之大。清代,它也包括了大約宜都至湖北監利一段約四百八十公里的地域,所以稱這段長江水面為荊江。 吳三桂的水軍從洞庭湖開出,溯江而上,半日內達荊江水域,荊州城清晰可見。 越過荊州水域,半日即可達夷陵。 夷陵即今日宜昌,為長江中游第一門戶。若奪下夷陵,則打通与四川的水路,又可沿江順流而下,攻擊、控制沿江重鎮。 為首的是三十艘快船開道。居中三艘大戰船是吳三桂的水軍大將劉之复、王會、陶繼智等三人。 清軍鎮守荊州的守將是統領將軍頃岱。 他接到陸路飛騎探報.吳三桂水師溯江而上欲奪夷陵,他立即命令荊州水師開出,橫江攔截。 清軍水師已有三十年的歷史,戰船眾多,裝備精良,不畏懼吳三桂這支新訓練的水軍。 只見十艘大戰船与一百多條小船橫江而和大周水師作戰。 清軍大船万箭齊發,陸上又配以大炮轟擊;江中小船則如過江之鯽,与周兵小船糾纏在一起,士兵們在喊殺中矛鉤齊出,船幫相排,揮刀舉槍,相互砍殺…… 吳三桂水師畢竟訓練時間不長,戰斗力差,迅速潰不成軍,順流而退。 一月之內.水軍進攻三次,皆不能到夷陵城下。 吳三桂命令停止水軍攻擊,開進洞庭湖繼續訓練。 水軍失敗,他并不气餒,因為未傷周軍元气,他的陸上鐵騎依然無可匹敵。 于是,戰爭在湖南激烈地進行著。 可是,戰爭卻又在湖南膠著地對峙著。 當此之時,吳三桂似乎一下覺得自己是那樣的疲憊,他多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啊! 于是,他把湖南的全部軍務交与夏國相、胡國柱及馬寶等人,自己則率著一千人馬到成都小憩。 是的,吳三桂太累了。 他應該養精蓄銳。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